【群众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152
颗粒名称: 【群众文艺】
分类号: G241.3
页数: 26
摘要: 蔡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同时不断吸收外地艺术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 民族 民间 艺术

内容

蔡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同时不断吸收外地艺术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唱花灯
  在境内,花灯表演的代表村寨塘官屯、董家屯、鼠场、小〓街、王家庄等。
  花灯演唱者都是男性。表演时,化妆成男女若干对,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锣鼓伴奏,词极俚俗,甚得一般民众欢迎。
  每个“花灯班”20~30人,为业余性民间传统文艺组织。是一种融灯歌舞剧于一炉、集宗教祭祀、群众文化、文艺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花灯每年在“亮灯”以后,灯班子大都要下“散灯贴”,在“散灯贴”的过程中,一是掌握哪些人家需要请花灯班子临门,需要跳什么内容的灯(春灯、愿灯、喜灯、孝灯、寿灯等)同时安排好跳花灯的时辰、地点、规矩等。二是演唱目的不外乎祝颂丰年、庆祝新寿、酬神还愿,取趣逗乐。
  花灯的特点:
  简炼精当,欢快朴实,热情开郎,恢谐有趣。其曲调富有舞蹈性,唱词中所带出的“飘带”(衬词)多,词名有诗味。如花灯:“春风吹来(那个)哟呀!绿树花儿(哟唉)四处满呀!姐妹(呀)娘娘(呀)!与哟与呀越来去上山。”
  吹芦笙、跳花
  (1)芦笙
  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长者三尺五寸,短者一尺五寸,每两只配为一对吹奏。同一尺寸配对的称“姐妹芦笙”;不同尺寸配对的称“子母芦笙”。
  芦笙曲分为“走路曲”、“跳花曲”、“祭祀曲”三大类。走路曲,供平时取悦或青年游春时吹奏,曲的后半部分形式固定,前半部分灵活多变,有成百上千支曲子,如《敬礼曲》、《玩春曲》、《诉情曲》等。芦笙还可以吹奏芦笙词和情歌。芦笙词有《爱你我说不出口》、《把我的心交给你》、《情妹的泪》等;情歌随意吹奏;祭祀曲,用于祭祀场合吹奏(包括打牛、开路、抬灵、发丧、祭祖、奠基等):有《寿星归天堂》、《开路送魂》、《抬灵含泪走》等曲,形式固定,以牛皮鼓伴奏。
  (2)跳花
  跳花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四起,到正月十三止。蔡官镇内的跳花坡有鼠场,周边的跳花坡有东关办事处东门庄和普定补堆,跳花活动场面十分热闹,蔚为壮观。
  苗族跳花地点称为“花场”或“花坡”。蔡官境内场面最大花场为鼠场坡。跳花前一天,村中的年长者在坡顶中央立一根“花树”(多以侧柏树或香樟为主)。跳花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坚贞不渝的爱情之意。跳花是苗族民间最主要的音乐舞蹈形式。表演时边吹芦笙舞蹈作踢、跳、转、扭、蹬、蹦各种动作。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三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伴随后而舞,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此种曲调前半部分形式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捡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迈八步退三步》、《抽筋四十二步》、《点头四步》等数种曲调。每座花场活动分为开场、正场、收场三天。
  开场跳花时,年轻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多为自制的蜡染,挑花、刺绣的衣裙,除了“内外层层新”外还备有几套新装在花坡上更换。有姑娘身披的挑花、刺绣花背扇,背扇上配有一串串的银色铃铛;头上戴着银饰,耳戴银环,腕戴手镯,颈挂银项圈。小伙子们衣着较朴素,上穿着对襟衣,一穿着青裤子,头绾青布帕,腰系红腰带。有的青年,手拿芦笙,芦笙上缀着红绸,有的边走边吹奏。
  正场这一天,参加跳花的有的围成圈,有的分别站成组,随着芦笙曲边歌、边舞、边转。人群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以花树为中心的地段。苗家青年男女在此过程中,物色到可以与之相交的意中人后,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相约退出热闹的人群,到一些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情。故有“帕子一扇,脑壳一点,岩石底下安静点。你有情我有意,咱俩可以谈情去”之说。
  扫场这一天,人们扛着花树,吹着芦笙、唢呐、放着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奔去。到了大门口;领头者还需说一些祝愿吉祥,祝愿发财致富,祝愿早生贵子、来年丰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等四字贺语。主人家迎客进门、满心欢喜、高兴地款待宾客,寨子中又是一番欢声笑语。
  地戏
  地戏是蔡官农村古老的剧种之一,俗称“跳神”,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节目之一。
  每年正月,跳神的村寨锣鼓喧天,极为热闹。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戴脸谱面具,手持木制兵器,且唱且舞。所唱戏文,蔡官地带多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等故事,都属武戏。地戏是在露天地坝上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场边插一帅旗、场外村边插红、青、蓝、紫、黄等旗,禁忌插白旗,演员全由男性担任,开场后,每位演员出“马门”,与观众见面。由未婚者扮成“小精老二”先出场,跟着是各家元帅、大将出场,演员亦称角色,分生、旦、净、丑,唱腔一样,只是“脸子”不同。表演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脸谱面具(俗称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地戏服装,按剧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将腰系两片缀以简单花边的单布战袍,背插四枝花布制作的旗帜,武将有耳子和雉鸡尾,手持兵器二尺余长;而文将则右手执扇;旦角左手执巾帕。地戏唱腔较简单,高亢、没有弘乐伴奏;唱词有上、下句之分,唱腔系单句头,上下句有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者唱后半句;独唱表演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六字,合唱者唱最后4个字,每一段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挑得很高。地戏伴奏乐器只有1锣1鼓,击音深重,节奏变化少。
  跳地戏前,要举行“开箱”仪式。
  “跳神”结束时要举行“扫收场”(俗称“扫场”)仪式,然后“封箱”。附:“扫场”时的一段唱词:
  大年十五过完了,各位神将来收场。
  木精木怪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门;
  火精火怪扫出去,年马成群扫进门;
  金精金怪扫出去,五谷丰登扫进门;
  水精水怪扫出去,万股银水淌进门;
  天瘟扫在天堂去,地瘟扫在地州城;
  各种瘟疫扫出去,一鞭打出九霄云。
  魔鬼扫在海洋去,鬼怪扫在丰都城;
  各类魔怪扫出去,村中老小都太平。
  男的出门把钱找,女的在家守金银。
  老人鹤发又童颜,小孩读书中举人。
  蔡官地戏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外来性
  蔡官地戏属于原始傩戏,蔡官地戏和“军傩”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蔡官地戏存在于马官屯、塘官屯、董官屯、张官屯,而这些地方,都是明代洪武年间驻扎朝庭军队的地方。那时的士兵多半从江西、江苏、安微、河南等省征调而来,这些远离乡土的人在蔡官这块土地上定居繁衍后代,人们称之为“屯堡人”。所以蔡官汉族的许多风俗、衣食住行与江西、江苏一带有很多雷同的地方。
  第二、演武性
  蔡官地戏按剧本演出。只演正史故事,马官屯跳的《三下河东》,塘官屯演《大反山东》,董官屯演《说唐》,张官屯演《薛仁贵征东》。地戏主要是寓武于乐,寓兵于农。鼓励习武,勤于操练,宣传忠君,有备无患,保持战斗警觉。
  在观赏蔡官地戏的同时,人们特别关注演员额上的面具,它既是地戏的主要标志,其本身也是一件工艺品,从选料到雕刻,从赋彩到上光,均十分讲究。面具雕刻必须各有区别、符合人物性格的特征。面具上还有头盔、耳翅之类连同一体。在各地戏班子中,哪个班子中“老脸子”多,脸子雕得好,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往往被视为是这个班子十分荣耀。
  山歌
  山歌是蔡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它既可一人独唱,也可以二人对唱,还可以一人与数人对唱。它勿需讲究服装,不用道具,不要灯光布景。它不择场合,家里可以唱,田边地里可以唱,山上河边可以唱,台上台下可以唱,甚至一边干农活一边唱。每逢插秧季节,农民喜欢请擅长唱山歌的歌手,一边插秧,一边唱山歌、对山歌、听山歌,用歌声可以驱走枯燥和疲劳,带来慰藉与欢乐;采茶季节也是这样,茶林中不时传来悦耳动听的山歌与欢笑声,让人倍感农家的欢乐,朴实与直率。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蔡官水塔果者河一带、可瓦村的大坝田、尖山后山、大坡洞、张官屯坡上、石龙过江。歌手们自发云集在一起,以歌会友,一比高低,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昔时,山歌被视为“山野俗韵”,所以难以登大雅之堂,更未能入典籍,歌人则被视为“乌合之众”,甚至羞于言明真名实姓。蔡官山歌主要流行汉族的村寨,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艺术的自然交流,少数民族的村寨中,也有不少人喜欢唱山歌,听山歌,而且,也不乏好的歌手。据行家考察,山歌兴盛于屯堡村寨中,在屯堡人聚居地,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唱山歌,听山歌,所以有人认为蔡官山歌是朱元璋调北征南时,一道流进此地的。如是这样,山歌文化与屯堡文化之间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山歌的演唱大都不按“脚本”演唱,也勿需“彩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歌无本,全靠嘴狠”。全凭演唱者借景、借事、借物即兴创作,现场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以山歌手一般均口齿令俐,反应灵敏,机智聪慧,出言果断,出口成章。
  山歌大致可以分叙事山歌和言情山歌两大类。
  例如:
  生不丢来死不丢,要等蚂蝗生骨头;
  捏个泥牛路边站,牛儿吃草哥才丢。
  妹是凤凰远飞来,哥是梧桐把头抬;
  凤凰要落梧桐树,情头意合分不开。
  山对山来弯对弯,马戴铜铃摇过山;
  只要郎心合妹意,哪怕云南隔四川。
  这些歌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忠贞不移的情感。
  体育
  (1)娱乐体育
  娱乐体育项目有荡秋千、打篮球、骑马、玩花枪、跳方块、抓龙蛋、滚铁环、打陀螺等体育活动。荡秋千有3种类型:一种是“高架秋”,用6根园木,每根圆木形,顶端用绳子交叉捆着,两排分立称秋杆,用1根顶端称梁。用藤木卷成秋千,将绳索在千上,称秋索,一种是“磨磨秋”,用一根圆木栽桩,另一根园木中间打孔,套在木桩顶端,两人分别在圆木的两端,用脚蹬,使之一端着地,一端悬空,循环起伏旋转,但必须两人体力相近;另一种是“滚龙秋”,用两组木架支撑着,一根滚动木轴,四组座位系滚动轴上,人在座位上时而悬空,时而着地,上下翻滚,轮回转动。少年踢鸡毛毽分两种:一种是“沙包”,用布拼成,内装沙子,这种“沙包”为集体式比赛所用。分组比赛人数不定。可用身体每一部分顶、拍、打、踢、不准沙包落在自己组的圈内;另一种是钉上布,顺铜钱剪圆,钉上鸡毛筒,插上鸡毛则成。可单人踢,众人踢。
  (2)竞技体育
  骑马多是在春节后,平地场鼠场一带、大荒地一带举行的一种比赛活动。20世纪60年代,蔡官举行过一次大型的骑马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增加打篮球比赛的项目。20世纪50~70年代,篮球比赛在蔡官各村非常广泛,几乎每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寨都有篮球场,1963年,驿马寨举行一次大型篮球运动会,球队100余队,队员900余人。20世纪90年代后,有条件的村。每逢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均举行篮球友谊赛或锦标赛,蔡官屯、小〓街、塘官屯、樟树寨、驿马寨、贝家庄、平地场等曾多次举办过篮球锦标赛,奖品有奖旗、球衣、背心、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参赛球队以境内球队最多,也有来自周边的乡镇球队。1958年,蔡官村曾组织球队到二铺参加比赛,获得第二名。
  1992年后,蔡官镇党委、政府在每年的节日庆祝活动中,都举办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以增添节日气氛。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春节等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冬、春季学生运动会”。
  唱书
  “唱书”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农闲时,为调节生活乐趣,把历史故事、神话、典故编纂成书本来唱。唱书时,声音宏量、音域达七度,调的起伏可达四度。可以一人唱或大家共唱。调和唱腔较简单,没有弦乐伴奏。唱完一个完整的段或一个故事后,大家共同坐下谈论故事中的人物、典故。
  (1)历史故事唱书
  历史故事唱书主要根据历史背景、典故、人物编纂。如《串朝歌》、《兵困黄土坡》、《洛阳斩单雄信》、《秦琼哭罗成》、《桃园三结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基出山》等。
  如《串朝歌》是把中国历史按朝代变迁与典型故事、人物加以连纂而成的:“混沌初开盘古王,才分天地人三皇。五行金木水火地,八卦生来有阴阳。三皇五帝分世界,炼石补天女娲娘。伏羲才把人伦制,神农亲把百草尝。钻木起火燧人氏,轩辕皇帝制衣裳。尧帝去把舜帝访,招为附马坐朝纲……封建社会打倒后,人民幸福万年长”。
  (2)神话传说的唱书
  神话传说的唱书按民间流传的各类神话编成。如《七仙女游西湖》、《丰都城鬼界》、《樊刚打鬼》、《姜子牙封神》、《关羽魂游旧址》、《孟姜女哭长城》等几十本唱书。其中《孟姜女寻夫》是农村妇女老人最喜爱的唱本,也是最长的唱本,共有1万余字。
  (3)劝说性唱书
  劝说性唱书是人们为奉劝世人不做丧天害理之事,劝人们遵守人伦、遵守礼教、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不涉及酒色财气的规劝性唱本。如《仁义人伦》、《昏君酒色商纣王》、《武则天乱人伦》、《雷打李元霸》、《七十二孝》、《杨广奸妹招报应》等。
  如《戒酒色财气》:
  “春夏秋冬四季天,劝君莫把银钱贪。银钱本是借手过,儿女本是眼前欢”。
  “楼房瓦屋轮回转,娇妻美女送客船,娇妍美女迷人眼,插花戴朵引魂幡。红罗帐子阎罗殿,鸳鸯枕上似刀山……”等等。
  嗲白(搓白条)
  嗲白是蔡官人借用典型化来概括生活的一种方法,即通过选择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画面来再现生活。句法自由,形式多样,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进入21世纪,搓白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
  在农闲或晚上乖凉之时,成年人逗孩子或春节玩花灯时小丑、小旦采用搓白条逗乐。玩花灯搓白条的演员多为“小丑”,也叫“玩滑稽戏”。搓白条的演员穿着奇特,头上多戴小花帽,衣服花花绿绿、裤子奇大无比,动作夸张滑稽。
  如:
  “我从来不唱古怪歌,风吹石头滚上坡。烂田中间生蕨菜,慈菇生在火烧坡。青杠树上有黄鳝眼,田埂脚下有喜鹊窝。说来从不相信,我家后院有几窝。睡到半夜人咬狗,公鸡抱着野猫拖”。
  “老者本姓刘,背上别插(播)把小斧头,走到对门大箐头,砍棵弯弯树,斗张小犁头,一犁犁到这头,一犁犁那头,一犁犁到个黄鳝头。拿它丢在灶火头,烧得半生不拉熟,老太来扯一头,娃娃来扯一头,老者不得扯,望得鼻子口水流。
  念福
  是蔡官的妇女们在娶嫁、做大客(生第一个孩子)或朝山拜佛时所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念福时,可以一个念,也可以大众合念,调和唱腔较简单,每一句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后面都带飘带:“南无阿弥托福”当地口音为:“福矣南摩摩弥托”。
  这些“福”通过故事、典型事迹、神话传说来编纂成册,装订成书。念福主要是诉说妇女的苦楚,期盼人间美好,规劝人们从善尊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批判恶行陋习,教人们识得真、善、美、丑;明辨是非的故事唱本。
  如:
  白果树上〓鹅多,养儿养女受奔波。白天含食喂长大,晚上拉来捂热和。捂得毛干翅膀硬,你又嫌老娘吃得多。
  老人老到八十八,耳又聋来眼又瞎,一背背她丢在老龙洞,等那老龙一口吞了他。遇到娃娃读书来,问他爹来问他妈,奶奶去摆哪家来串哪家?儿呀,奶奶没有摆哪家来串哪家,只因她耳又聋眼又瞎。孙孙听了这句话,一气跑到老龙洞,背起奶奶转回家,怪他爹来怪他妈,现在你们给我做榜样,将来我也要把你背到老龙窝。爹妈听了这句话,赶忙把奶奶背回去,从此好好孝敬她……
  蔡官民间流行几十种唱本,如《水打兰桥》、《信埋母》、《七十二孝》、《烈女贞》、《从善修佛》。
  说四句
  说四句(地方称“衬语”),这种民间文艺,多是以“七字四句”为主,不怎么讲究押韵,但力求顺口,以敬贺为主,不准许说不吉利、不文雅、低级庸俗的话语,说四句时,一般要高声唱或高声语,半唱半语相间。
  四句分祝福性、趣味性两种。
  每种四句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奠基、下石、上梁、闹洞房、埋葬、开路、栅大门、立碑”说的上句各不相同。
  如上梁的四句“一根大梁高又高,上面吊起糍粑粑。自从撒下糍粑去,人也发来财也发”。如闹洞房的四句“一对红双喜,小两口站起。今天说四句,明年去报喜。
  吹木叶
  吹木叶是苗族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之一。将树叶略卷一边,含于双唇上,双唇微闭,舌尖弹动,让气流均匀吹出,即可随意吹奏。或于山野吹奏试探异性,彼此逗乐,或在赶场上吹奏邀约对方谈心,晚上邀异性“相月亮”等。
  木叶一般以香樟树、冬青树或细叶杂树的叶为好。吹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木叶调多为小调,属于增调式。声音尖而悠扬,音域高达八度以上,数里之外也能一闻。
  吹奏的歌曲如:
  高山木叶尖又尖,捏着中间吹两边,那天吹得木叶叫,要吹情妹来团圆。
  高山木叶堆打堆,只怪哥哥不会吹。哪天吹得木叶叫,吹个阿妹来谈心。
  木叶可作情连线,苗家青年人人爱。哪个不吹木叶子,哪个人儿无人爱。
  民间工艺
  蔡官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丰富多样。如蜡染、刺绣、雕刻、纺织等。
  (1)蜡染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制作工艺,将谷糠或锯木面燃烧,架锅升温,置蜡熔化,用特别的蜡刀沾溶蜡汁绘图案于白布,把画好的布放进靛兰染缸染好,漂去蜡,现出兰底白色的花布。蜡画图案的题材十分广泛,龙、凤、鸟、蝶、鱼、花、草、虫、日、月等自然物皆可入画,想象丰富,风格古朴。这些蜡画图案多是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物、或是古代图腾崇拜的偶像物。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蜡染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冰纹”,犹如在烧制瓷品中产生“窑度”一样,充分体现了材料的质地美和加工的痕迹美。美国的画家访梅家庄蜡染代表者杨金秀时,赞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蜡染品种有:衣裙、披肩、被面、床单、门帘、窗帘、帐幔等等。
  伴随蜡染工艺的发展,蔡官镇一批工艺美术者应运而生,譬如梅家庄的苗族妇女杨金秀,1982年参加中国古代技术展览团,应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的邀请,到多伦多作为了为时半年的蜡画艺术表演,被誉为“蜡染大师”,1984年应美国太平洋科学中心邀请到西雅图表演蜡画技艺,被誉为“东方神手”等。
  (2)刺绣
  苗族有刺绣、辫绣、绉绣、绒绣等多种绣花的传统工艺,以绸缎或兰、白布作底布,画上图案,用彩色丝线依图绣成。刺绣是苗族妇女、儿童衣饰及家庭用品的装饰,苗族姑娘一般是自绣而成。
  屯堡人有绣狗头帽、尖尖花鞋、背扇、枕头、鞋面等的爱好,其图案有鱼类、鸟类、花木、猛兽等。
  (3)竹编
  平地场一带多竹,很多村民善于编竹器。品种分精制与粗制。
  精制的竹编有:碗架、靠椅、茶几、凳子、提篮、垫席、晒席等。
  粗致的竹编有:粪箕、挡席、炕箩、鸡箩、背箩等。
  竹编用途广泛,深受群众欢迎。
  (4)雕刻
  石雕物多是碑、水缸、屋廊、石阶、庙宇、石凳、碓、磨等,图案有龙、凤、狮、马、牛、人物、花草等。石雕分浮雕和镂雕2种。浮雕只在平面雕图案;镂雕讲究空度、棱角,工艺更精细。石雕最精致的是马官村庙中的石狮以及各种图案;蔡官孙锡之家四合院内的石凳;现存于蔡官镇政府内的镂雕石凳等。
  罗大寨、马官、塘官3村是木雕工艺代表村,木雕物主要是家具、窗棱、神龛、寺庙、横额、地戏面具等。图案有龙、凤、鸟、虾、花、草、树、人物等,木雕艺人有嘎岭的赵龙有,马官屯村的吴兴章,塘官村的叶明权等。
  饮食
  蔡官人的饮食分为储存食品、日常新鲜食品两类。
  储存的食品有腊肉、香肠、血豆腐、伏辣子、干巴腌菜、干豇豆、干豆鼓、糯米粑、糕粑(粘米粑)、荞凉粉、磨芋豆腐等。
  新鲜食品主要以各个季节所产蔬菜为主。
  蔡官饮食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小,因而保留了其独特的传统饮食特点。常见的特色食品有:
  粑粑辣椒
  用秋末青辣椒纵向切成“滚刀”,长寸余,用盐巴腌一小时,和上糯米面粉,放入甑子里蒸熟后,倒入簸箕里,用手将成团的撕开,再拿到太阳下晒干即成。待客时,抓一把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熟即可食用。其味融脆、辣、甜、粘于一体。
  鸡辣子(辣子鸡)
  将宰好的鸡切成小块;把干红辣椒或白壳辣椒下水淘净,放入碓中舂成粑粑状,用菜油炒熟鸡肉后、放入辣子,倒进猪骨头汤或清水,煮1小时,加入甜酒汁或适量冰塘,搅拌匀后起锅即成。
  鸡爬豆腐
  从做好的鸡辣子中捞出大部分鸡块后,留下少量鸡块和鸡辣子。把新鲜的白豆腐切成块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豆腐越炖越嫩,十分可口。
  油炸豆腐
  把豆腐切成三角形或立方体,或将豆腐捣碎,加入盐和五香粉适当欠粉,用手搓成丸子,放进油锅,火力适度,到炸制表皮嫩黄时起锅,食用前,将油炸豆腐放入锅中煨透,加入调料就可食用。
  血豆腐
  每逢腊月年关,将自制的豆腐挤干捣碎,用槽血或猪血与豆府加一点肉沫混合,加盐、花椒粉、生猪油,再将其捏成拳头大小,用青菜叶包好,与腊肉、香肠一起上炕,用柏枝、香樟、柑桔类果皮烘烤其味道最佳。
  川果
  进入冬月、腊月时,将糯米粉与黄豆粉混合,灌入野外挖来的“山豆根”挤出的汁液。放在甑子里,蒸熟后,倒于簸箕内拍成盘子般大小的又薄又圆的粑粑,用剪刀剪成三角形的“粑粑果”。晾干后即成“川果”。用菜油炸川果,又黄又脆,是下酒的上好干盘。
  响皮
  先把带皮的猪肉烙去毛,用水洗净。把肉切成小块状、用清水煮熟后,再用猪油酥干(炸干)后边放入水中泡制十小时,再用清水煨,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鲜肉
  先将糯米炒熟,用石磨碾糯米成面,再用生猪肉裹上米面去蒸,约1小时就可食用。多在端午节前制作,传说端午节做的鲜肉不会霉、不会酸、味道醇。
  千张肉
  先把较好的三线肉(腰窝处的肉)切成约10公分×10公分的块片,把肉煮熟,用甜汁制跑色,并用油炸好后,切成12~18片装成一碗,多用土碗装。放入佐料(糟辣子、腌菜、盐、油、味精一并和拌)。蒸1小时皮熟透(皮熟)为止,即可食和。
  腌菜糟辣鱼
  先把鱼炸脆,再用红辣子,大蒜、腌菜做汤,当汤滚烫时,把炸好的鱼拈下去蘸一下就可以吃。
  炒糕粑
  把糕粑切成条状,用清水淘干净,捞出后放在锅中,加入猪油炒。待粑粑略黄后,加入红糖或白糖并炒。直炒到粑粑十分黄(熟透)为止,便可食用。
  回族特色食品
  (1)牛干巴
  制作过程:将阿訇亲手宰的牛肉,分成3~5斤重的小块,放上原料(原盐、花椒粉、胡椒)腌制一个星期,然后取出置于柴火或煤灶的上方,根据体积大小烘烤一定时间即成,食用时或蒸或炒均可。
  (2)油香
  制作过程:将糯米放入50℃的温开水中浸泡半小时,滤干水,将其加工成糯米面。将米面放入特制的红糖水或白糖水中和好,舀少量预先准备的熟菜油放入铁锅中加热后,制成如盘子状大小的粑粑,放入铁锅中,依次反复将粑粑翻烤至黄色即成。
  食用程序:在红白喜事或重大节日中制作的油香,必须请阿訇口导后,方可食用。
  (3)辣酱
  制作原料:食用的新鲜红辣椒、鲜姜、大蒜瓣、胡椒、切碎,用磨磨制,然后将其盛入坛中密封,10天后即可食用。
  (4)豆酱
  制作原料:黄豆或干玉米粗糙磨制,用盆或袋子密封装好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发酵10天左右,再取出拌入鲜大蒜粒、姜、核桃米一道磨制,将磨好的原料盛在坛子中密封,倒扑在盛水的器皿中,再过10天左右即可食用。
  “尔吉”
  蔡官屯堡人装饰图案中的“尔吉”纹,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艺术。
  蔡官屯堡人生活中使用的装饰图案体裁广泛,形式多样,往往通过一个图案来表达一个或几个美好的向往或祝愿,如“文王访贤”,“福在眼前”、“喜上眉悄”、“鱼樵耕读”、“寿比南山”、“福寿双星”、“福禄寿喜”纹等。
  “尔吉”纹在蔡官屯堡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服饰上有,建筑装饰上也有,服饰上,衣襟、衣领、袖口、围腰、鞋帮、鞋垫等的边饰处处充满了“尔吉”纹;建筑装饰上,既有木雕“尔吉”纹门窗,也有石雕“尔吉”纹的柱基和台基。
  谚语渊源流长,在蔡官土地广为流传。
  谚语的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生产、自然、日常生活各方面,包罗万象。
  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势众力不单,蚂蚁搬动金银山”;“在蔡官,人民群众齐心可以推倒大黑山”;“国以民为本”;“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个难活,独木难燃”;“只手难擎山”。
  [谚语文化]
  谚语
  (1)节令、气象类
  春分秋分、昼夜平发。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若要棉衣送,吃了端午棕。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油菜种不得。
  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十月无霜,槽内无糠。
  瑞雪兆丰年。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太阳出得早,晒得地皮翻。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云走东、雨落空;云走南,雨成团;云走西,披蓑衣;云走北,地开裂。
  云跑安顺城,大雨淋死人,云跑鸡场坡、太阳晒死狗脑壳。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先打雷、后下雨、抵不得一次大露水。
  月亮打伞、晒得鬼喊。
  雾夹雨、晴不起。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盐罐还潮,大雨难逃。
  蚂蚁搬家、淋得眼花。
  下雪不冷,化雪冷。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一夜起雷三夜雨。
  傍晚刮凉风,有雨也落空。
  一九二九荷包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猎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
  (2)农事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肥是庄稼宝,平时要积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庄稼不认娘,功夫到家自然强。
  要得肥常有、粪筐不离手。
  田要深耕,土要细碎。
  田土炕得酥,犹油枯。
  犁得深,耕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
  要得庄稼好,圈肥不能少。
  庄稼薅得嫩,强如追次粪。
  人靠粮养,苗靠肥长。
  秧好一半谷。
  栽树栽草,人畜两饱。
  乱砍滥伐,等于自杀。
  蓄水防旱,积谷防饥。
  毁林开荒,农田遭秧。
  栽树栽桐,子孙不穷。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
  家庭富不富,先看宅院树。
  树不修,果不收。
  桃三李四梨五年,枣树栽下当年钱。
  牲口要好,夜草要饱。
  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养猪不赚钱,肥了自家田。
  只有丰收的年,没有丰收的田。
  勤人别听懒汉哄,猫猫刺开花就下种。
  人靠粮养,谷靠肥长。
  庄稼无牛空起早。
  起早三日当一工。
  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
  (3)哲理类
  有理走遍天下,无下寸步难行。
  冷在风里,穷在债里,气在歪理。
  会讲讲不过理,会跑跑不过雨。
  不怕慢、只怕站。
  满壶摇不响、半壶响叮哨。
  看菜吃饭,量体栽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脚。
  茄子不开空花、娃娃不说假话。
  人强比不过家私硬。
  娃娃嘴里吐真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
  甘泉知于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中。
  人正不怕影子歪。
  树高干丈、落叶归根。
  酸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水清无鱼,人恶无友。
  会挑水不怕水荡,心胸宽不怕屋窄。
  手巴掌遮不住太阳,脚板底盖不了大地。
  坏人好说别人之短,好人喜赞他人之长。
  勤劳的人不会闹饥荒,勤学的人知识似海洋。
  笔杆没多重,无志拿不动。
  泉水挑不干,知识用不完。
  没有种子不开花,没有知识难当家。
  滴水流成河,粒米凑成箩。
  花不比花红,人不比人同,刺梨花比不过映山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自卑使人气短,奋发助人寿长。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久病成良医。
  不走高山,不知平路,不吃高梁、不知粗细。
  人怕三对面、树怕一墨线。
  快马不用鞭子催;响鼓不用重锤敲。
  人心坚、岩山穿,人心齐、泰山移。
  人有过错,马有失蹄。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了伤疤忘了痛。
  当得老阳婆,吃得哇爪食。
  虱多不咬,帐多不愁。
  捉出笼来才见鸡。
  守着菩萨洞,还要问神仙。
  风顺要不了几桡片,背时要不了几瓜瓢。
  东选西选,选个漏油灯盏。
  歪脚骒马出好崽。
  山旮旯飞出金凤凰。
  茅草林头跳出扁担花。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蚀财免灾。
  水干石头现,日久见人心。
  (4)教育类: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
  读书不用功,等于白费工。
  三十不立志,枉自活一世。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学不因老而废,人不因病而馁。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好记性抵不得烂笔头。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这山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无柴烧。
  越闲越懒,越吃越馋。
  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
  勤巴苦奔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五黄六月不做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人要礼节,木要依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强盗偷弱家,火烧邋遢户。
  不懂装懂,一辈子饭桶。
  欺山欺莫水,欺人莫欺心。
  浇菜浇根,教人教心。
  说话要有礼,做饭要有米。
  树大招风,人狂遭祸。
  (5)生活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家有万贯之财、抵不得每日进一文。
  行动得三分,座起吃山崩。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害怕乱铺张。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
  精打细算、钱粮不断。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
  (6)预防疾病
  百治不如一防、百愁不如一笑。
  多愁减寿命,多笑减疾病。
  要使感冒少,常洗冷水澡。
  不喝隔夜茶,不饮过量酒。
  食多伤胃,气大伤身。
  吃得干净,少生疾病。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萝卜上街、药铺不开。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脏字不多高,赛过杀人刀。
  吃饭不能闹,饭后切忌跳。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夏天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好药方。
  桃饱李伤人,花红吃了养精神。
  三天不吃青,心头冒火星;瓜果开水烫,吃了把心放。
  食多嚼不烂,胃病容易犯。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少吃香,多吃伤。
  少吃有滋味,多吃伤脾胃。
  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
  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
  睡前烫烫脚,胜服安眠药。
  常晒太阳光,身体健如钢。
  戒烟又戒酒,病魔绕道走。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脑子越用越好,身体越炼越强。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日日锻炼,脚轻手健。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7)礼仪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走路不施礼,多走十几里。
  若得人敬我,必先我敬人。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吃人三餐,还人一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帮人帮到底,救人救到头。
  只有搬不动的山,没有请不动的人。
  (8)其他
  家贫出贤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无风不起浪,无水不行船。
  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隔山打鸟,见者有份。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做事做到头,杀鸡抹断喉。
  肥肉上添膘,鸡脚杆上剐油。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乌鸦笑猪黑,不觉自己丑。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过轿头自然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死猪不怕开水烫。
  马屎二面光,里头一包糠。
  好心不得好报,好泥巴做不得好灶。
  人善受人欺,马善被人骑。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人老颠东,树老心空。
  家中有金银,隔壁有戥秤。
  爱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
  啪耳担钩头,吃时欢喜做时愁。
  风吹鸭蛋壳,钱去人安乐。
  吃亏人常在,常在常吃亏。
  木匠倒好学,难凿望天凿。
  时运不佳,犹如水上遇落花,东凑西凑、凑升黄豆,推成豆腐,遇着锅漏。
  死马拿当活马医。
  愣等疮灌浓,不等嘴受穷。
  一颗谷子两头尖,一家仓里装几天。
  自家端公不杠自家神。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自己的稀饭吹不冷,还帮别人吹点心。
  老天不由虼蚤长大。
  磕头买来作辑卖。
  犬众三千,好靠我一人。
  阳沟头不好抬泥。
  站在高楼望马踢,处在江边看船翻。
  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
  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
  见别人吃豆腐牙齿快。
  生意同行,必有忌妒。
  山朝水朝抵不得人来朝。
  酒泼地形旺。
  卖盐老者吃淡菜。
  敲猪朝着寨子走。
  鼻子流血,各股是各股。
  抱倒葫芦抠籽籽。
  光棍无钱自戒赌。
  酒往宽处落,钱往大处钻。
  人爱宽处,狗爱窄处,猫儿最爱暖和处。
  欢喜不知愁来到。
  糠多嚼不烂。
  叫得凶的狗不咬人。
  天晴说得凉快,下雨说得安然。
  贴了灯油钱,还在黑地头打座。
  酒壮英雄胆,饭胀傻脓包。
  白来田地水冲沙,白来老婆不惯家。
  挂起腊肉吃素菜,捧起银碗做叫化。
  不得猪肉吃,见过猪走路。
  大河里有鱼,小河里才有虾。
  大鱼吃细鱼,细鱼吃虾子,虾子吃泥巴。
  有好大的肚,吃好大的醋。
  不是杵糍粑的棍棍。
  生意旺向,不在忙上。
  不怕来得迟,只要碗得力。
  软皮条捆铁骡子。
  要揭房上瓦,先看屋下人。
  人无钱不行,鸟无翅不飞。
  歇后语
  吃糯米饭泡蜂糖——量人得很。
  苍蝇吃了不死人——胀肚子。
  吃了苍蝇不死人——胀肚子。
  半斤盐巴吃一顿——寒(咸)心。
  鸭子的脚板——连起的。
  鸭子下河——拐打拐。
  叫化子吃油渣——讲来香嘴。
  公鸡屙屎——头截硬。
  三天砍个牛打脚——慢工出细活。
  铁匠死了不闭眼——欠锤(捶)。
  擂盐棒舂辣子——红一头。
  茅厕坎上嗑葵花——上吐下屙。
  茅厕坎上打瞌睡——离死(屎)不远。
  米芯草做裤带——扎不了几天。
  煤矿里的火车——运煤(霉)。
  顶门杠当牙签——插不进嘴。
  戴斗篷亲嘴——隔得远。
  瞎子养儿——无望。
  毛钱夹耳朵——听进(见)锌(心)。
  老太纺棉花——一手一手的来。棉花补衣裳——外行。
  一分钱数几回——是这样多。
  挖煤老二挝飞脚——黑(哧)人一跳。
  挖煤老二逮细鱼——一拊(唬)二黑(哧)
  老太掐娃娃——下得了手。
  跛脚牛下田~离(犁)不得。
  瓷瓦钳揩屁股——玉器(义气)刮毒。
  半天云里的口袋——装风(疯)
  瘌哈蚌打呵欠——口气大。
  瘌哈蚌蹲田埂——哑撑。
  癞头包帕子——围(危)癣(险)。
  一升苞谷炒六碗——哑得很。
  老奶吃肉——扯皮。
  瞎子打老婆——松不得手。
  大白天做梦娶媳妇——尽想美事。
  豺狗的胯——狼(郎)裆(当)。
  迷拉婆家姑娘——神得很。
  弹花匠家姑娘——会弹(谈)不会纺(仿)。
  迷拉婆进寨子~朝着好的讲。
  耗子吃苞谷——咬(了)心。
  大人穿娃娃衣裳——小件(贱)
  洋狗儿坐飞机——了(咬)天。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马尾栓豆腐——提不起。
  满口金牙巴——谈黄话。
  补锅匠扯炉——倒铁(贴)。
  死人的眼晴——定了。
  脚踏烟锅巴——擦(差)火。
  扯文章揩屁股——遭踏圣贤,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坟坝头卖布——鬼扯。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坛子喂猪——一个一个的来。
  猪八戒过河——倒打一耙。
  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四两棉花做被窝——谈(弹)不上。
  炒腊肉不放盐——有言(盐)在先。
  铁匠的衣服——尽是眼。
  耗子皮——不销(消)
  乌龟落在岩头上——硬磕(壳)石山。
  墙上挂蓑衣——不像话(画)。
  老太赶马——不见骑(奇)。
  老虎拉车——谁赶(敢)。
  皇上的妈——太后(厚)。
  降温消息——冷言冷语。
  矮子爬楼——步步登高。
  才过门的媳妇——三天新鲜。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叫化子玩鹦哥——苦中作乐。
  时迁抓小偷——贼喊捉贼。
  田埂上聊天——小道消息。
  电灯上点纸烟——其实不燃。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阎王爷作报告——鬼话连篇。
  竹林里的斑鸠——不知春秋。
  井边打水——分个前来后到。
  叫化子吃三顿——讨得的。
  火柴头煅磨——走一方黑一方。
  三十夜烧钱纸——钱少话多。
  矮子过河——安(淹)心。
  擀面棒吹火——一窃不通。
  聋子的耳朵——配相。
  瞎子看相——全靠摸。
  蚊子叮菩萨——找错了人。
  看牛娃娃卖牛——作不了主。
  母鸡下蛋——歌多。
  不叫的狗——难提防。
  脚底板上抹油~溜之大吉。
  不会跳神怪地歪——找借口。
  苞谷杆顶门——不管用。
  教猴子爬树——多余。
  头顶上开口——讲天话。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老太婆的嘴——吃软不吃硬。
  吃稀饭泡米汤——亲上加亲。
  雨后送伞——空头人情。
  竹蓝子打水——一场空。
  独眼龙相亲——一眼看中。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石榴开花——老来红。
  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铁公鸡——一毛不拨。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吃豆芽屙稀屎——筋筋绊绊。
  耗子爬秤钩——自称。
  茅厕头(里)的石头——又硬又臭。
  瞎猫碰到死耗子——凑巧。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猫哭耗子——假慈悲。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火烧巴蕉——不死心。
  木匠拉锯——有来有去。
  井底栽花——没有出头之日。
  门缝头瞧人——把人看扁了。
  下了锅的面条——硬不起来。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下八下。
  大街上贴告示——众所周知。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瞎子点灯——白费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秋后的蚂炸——跳不了几天。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和尚的家——庙(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看三国流眼泪——白替古人担忧。
  星星跟着月亮走——沾光。
  三十夜的饭甑——借不到。
  羊子屙屎——满屁股的圆子。
  冷水和面——慢慢揉。
  关云长骑胭脂马过旱菜地——正在红中。
  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
  大门头上挂枷单——枷(家)门
  坛子头放炮——响(想)不开。
  姨妹赶场——对对多。
  迷垃婆看米~完(玩)蛋。
  二个汤圆下锅——二冲二冲的。
  烂田头拔谷桩——越陷越深。
  强盗敬菩萨——各人欢喜各人的。
  刮胡刀砍陀螺——够得学(削)。
  坟坝头撒花椒——麻鬼。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