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135
颗粒名称: 文化 卫生
分类号: G127
页数: 89
摘要: 蔡官镇的文化卫生主要包括:教育、群众文艺、蔡官方言和卫生。
关键词: 文化 卫生 教育

内容

【教 育】
  [清及清以前教育状况]
  蔡官境内教育以私塾教育为主,授课场所多为私房,学生自备桌凳,多户联合聘请授课先生,授课内容主要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并辅以授课先生自编教材,书写均为毛笔字,教育方法比较生硬,多为死记硬背,提倡倒背如流,此外,先生还教育学生遵守“三纲五常”,“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为教育宗旨,课堂内悬挂“谕广训”。节日必须对“万岁牌”和“至圣先生牌”三拜九叩。强调“忠孝节义,”教育学生“上报君恩、下立人品”,知“四恩”,即“天地盖载恩、国王水地恩,日月照临恩、父母养育恩。”不许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学堂的各项事务。不准妄发“狂言怪论”。设“品行”课以端其品行为“第一义”。先生报酬每年年终各户以银钱、谷物等结付,并视其授课情况决定续聘或辞退。由于私塾先生需要自资聘请,固此只有极少数人家的孩子能够上学且识文断字,大多数人家孩子因贫困上不起学而为文盲。由于诸多因素,这一时期境内教育发展滞后,嘉靖十六年,蔡官生儒到省城贵阳应试,应试中举二人,为蔡官士子科举入选之始。1910年,境内开办私塾19堂,有学生362人。
  [民国时期教育状况]
  民国初期,境内教育尚以私塾为主。民国14年(1925),国民政府在王家屯斗姥庙办蔡官屯小学,为境内公办学校之始,时学校设施极为简陋,桌登均由学生自带。民国20年(1931),蔡官有2所县乡两级公办小学校。第一所校址在蔡官村王家屯小坡下,校名“第十两级小学校”;第二所校址在今交椅村,校名“第十七初级小学校”。民国25年(1936),奉国民政府之命,把“第十两级小学校”改名为“蔡官屯小学”。将第十七小学并入蔡官屯小学,时教职工13人,学生279人。民国20年代后期,又分别在塘官建了“五权乡塘官国民小学”,驿马寨建了“第三部国民中心小学”,民国30年(1941),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教育也随之改革,根据国民教育法令的规定以及县要求,将原有的完全小学校和两个班级以上的初级小学改设为中心国民学校,将只有1个班的初级小学改设为短期国民学校。时蔡官境内共有中心国民学校5所,短期国民学校16所,这些学校均以寺庙或祠堂作校舍,设施相当简陋。其中小〓街利用永祥寺建了“安顺补纳鸡场保国民学校”,发砟建起了“发砟小学”。这一时期,尚有部分私塾存在,并与国民政府的公办学校争抢生员,受多年来私塾教育影响,部分家长亦将孩子送到私塾就读。民国期间,政府对公办学校虽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是由于国内连年战争,入不敷出,因而对学校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民国34年(1945)后,国民政府忙于前方打内战,无暇顾及后方教育,同时为应付军方急需,征粮,派款不断加码增重,民众经济衰竭、趋于崩溃,子女绝大部分不能入学读书,教育萧条,学校有名无实。时五权中心国民学校仅有教员6人,学生63人。
  教育管理方面,因公办教育存在不稳定性,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的管理机构也较简单,一般由政府聘任校长,校长聘任教员,民国20年(1931),境内小学均只设1名校长管理学校事务。民国25年(1936),各校补设1名教导主任和1名会计。
  课程设置方面,私塾保持原来的教学方法,教材无改变;设立了公办小学后,课程主要为国语、算术、三民主义、地理、历史、自然、卫生、注音、书法、图画、音乐、体育,德育教育主要为“三民主义”,贯输“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1922年以后,学制使用《壬戌学制》,实行“六三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状况]
  学校建设
  1949年11月,安顺县人民政府成立,按照县人民政府对教育“包下来”的要求,蔡官着手对教育工作进行整顿,时因为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为扩大办学规模,只能利用庙堂及土改时没收官僚、地主的房屋作校舍,兴办民办小学。同时,发动部分群众投工投劳建校舍,境内现存各完小雏型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1953年,在平地场修建了3间房子80余平方米,发砟学校搬迁至平地场,更名为平地场小学。
  1958年,按照大跃进“队队有初小,社社有完小”的要求,境内各公社均兴办完小,各大队兴办初小,校舍多为民房”。
  1965年8月,小〓街拆除永祥寺庙,由群众投工,并投资2万元,新建石木结构校舍1幢,开办小学至初中10个班级。
  1966年3月,驿马寨小学搬到北斗山的香山寺内办学,12月又迁回驿马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蔡官区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提高了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教育设施布局进行了调整,逐渐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教育结构。
  1978年8月,小〓街群众投工投劳,增建砖木校舍1幢。
  1985年,政府拨款10余万元为蔡官屯小学新建教学楼1幢12个教室。
  1985年8月,上级拨款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在小〓街小学新建钢筋混凝土教学楼1幢。
  1986年,政府投资6万元为平地场小学新建钢筋混凝土教学楼1幢,共8个教室,并陆续修建了球场、堡坎。
  1988年9月,驿马寨小学新修教学大楼,总面积530.15平方米,10个教室。
  1988年8月,塘官屯拆除古庙新建教学大楼1幢,约600平方米。
  1988年11月,启动位于长山新口路蔡官初级中学建设工作。
  1990年,投资30余万元,有18个教室的蔡官初级中学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0万元建12套633.3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楼一栋。至此,初级中学累计校园建设投资47.9万元。
  1995年,小〓街小学投资12万余元,重修围墙、保坎、球场、操场等。
  1995年为达“两基”验收,平地场小于修建了学校围墙、校门、翻修蔡官镇政府赠送的教师宿舍1幢,总投资13万元。
  1996年~1998年投资51.8万元为蔡官初级中学(蔡官镇人民政府38万元,安顺市教育局5万元,蔡官初级中学8.8万元)建891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和611.79平方米的学生宿舍。
  1998年,塘官屯小学又投资14.8万余元(蔡官镇政府投资10万元,教师捐资8千余元,社会各界捐资4万余元),新建一楼~底10个教室的教学楼1幢,面积893.5平方米。
  1999年,蔡官镇政府投资10万元,教师捐资7千余元,社会各界捐资4万余元,平地场小学集资1万余元,为平地场小学新建一楼一底10个教室的教学校1幢,面积873.5平方米。
  1999年,蔡官屯小学拆除原石木结构老教学楼。于2000年3月8日破土动工,至同年11月27日竣工,历时259天,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总造价60余万元(包括开山、校园绿化、厕所等设施)。
  2001年9月,小〓街小学共投资28万元(镇政府拨款7万元,贷款和学校、社会集资21万),建教学大楼1幢两楼一底9个教室。
  2002年9月,投资56万元(属于项目资金:普九20万元,义教36万元)为初级中学建1390平方米的综合楼。截止2002年底,蔡官初级中学占地面积约28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为4103平方米,待建面积1390平方米。
  截止2002年底,蔡官屯小学占地面积约11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为2671平方米。塘官屯小学占地面积约17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为2021平方米。驿马寨小学占地面积约7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1534平方米。小〓街小学占地约8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为1997.9平方米。平地场小学占地面积约16亩,已建好的建筑面积2371平方米。
  蔡官除初级中学及各中心完小在这期间投入大量资金搞校园建设外,辖区内大型点校也积极加大投入,建设工作校园,至2002年底止,建设比较突出的点校有张官屯、交椅、石头寨、樟树寨、鸡场大寨。
  办学规模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新学制后,蔡官公办学校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入校就读学生也逐年增多,在此基础上,取消了辖区内最后的16堂私塾。时千峰区共新增规范小学6所:大洞口小学、木头寨小学、郭家屯小学、法砟小学、鼠场小学、小〓街小学。6所小学共有教师20人,21个班,学生670人(不包括千峰区小学单家屯本部、蔡官屯分部23个班的学生人数)。由于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教师缺乏,班级学生人数不足,因此在部分学校采取了复式教学方式(即在同一个教室由一名教师执教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
  1954年,蔡官屯区分设小学7所,为小〓街小学、大洞口小学、鼠场小学、法砟小学、塘官屯小学、郭家屯小学、木头寨小学,共有28个班,教职员工34人,学生1180人。
  1958年,按照“大跃进”号召,强调“七年超英、八年赶美”,办学规模也要“上纲上线”,蔡官屯公社达到了“村村有初小,社社有完小”,全公社共兴办小学39所(其中民办27所),111个班(其中民校60个班)共有教师133人,学生5030人(其中民校学生2789人)。为配合人民公社化及大生产运动,方便群众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蔡官屯公社共兴办19所幼儿园,安排人管理,为时近一年后,自行解散。是时,驿马小学并入塘官小学。各校搞军事化管理,四年级以上学生集中食宿、学习、劳动。
  1960年,在王家屯开办蔡官中学。同时境内各小学在校小学生人数增加。1961年,因经济困难,对教育进行调整,蔡官中学迁到二铺公社七眼桥办学。蔡官的民办小学有部分停办,有的“放长假”半年或一年,1964年,发展二部制、半日制小学,境内增办简易小学26所,后改名耕读小学。
  按照国家“调整初中,压缩高中,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方案,1979年取消马官初中班、水塔农中、小〓街农中,蔡官农中改名为“蔡官民中”,各公社高中班也停办。1982年,蔡官区继续贯彻“八字”(调整、改革、充实、提高)方针,各小学合并不足生额和不利办学的教学班点,把1981年的80个教学点,缩减到54个教学点。1988年,兴办蔡官初级中学,蔡官民中停办,各中心小学仍办有戴帽初中班。各中心小学的管理权下放到村级小学。1989年,安顺县增设驿马寨为中心小学。1990年,境内有小学36所(不包括现轿子山镇辖区内学校),在校学生8231人。1990年,蔡官区小学统计:中心完小有蔡官屯小学、塘官屯小学、驿马寨小学、小〓街小学、平地场小学。普通完小有鼠场、箐脚、大荒地、张家寨、兑沙地、罗大寨、樟树寨。村小有段家庄、老龙寨、马鞍山、仲家坝、贝家庄、大坡洞、对门坡、塘官(民办)、关口、嘎岭、董官、小坝、谷登坝、尾巴寨、格来月、小〓街(民办)、浪竹、陇巴、林场、发砟、樊家庄、大寨水塔、可瓦。厂场子弟小学(小学部)有安吉铸造厂子弟学校(小学部)、新安机械厂子弟学校(小学部)。
  1991年,按照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节省师资,就近并校”要求,蔡官区把原有的36所学校合并成30所。1992年,蔡官小学的戴帽初中班停办。安吉厂子校、新安厂子校高中班面向蔡官农村招生。1993年,撤掉塘官小学石头寨代帽初中班,建成“石头寨小学”,隶属于塘官屯小学的一个点校。1996年~1998年以后,对各村小学作了小幅度调整。
  2002年,蔡官镇按照上级有关撤并小学的文件要求,将分散办学转为集中办学。撤并后蔡官镇小学统计:中心完小有蔡官屯小学、塘官屯小学、驿马寨小学、小〓街小学、平地场小学。大型点校有鼠场、石头寨、樟树寨、张官屯、交椅、鸡场大寨。村小有段家庄、关口寨、侯家庄、兑长沙、大坡洞、浪竹坝、陇巴、水塔、格来月、可瓦、谷登坝、樊家庄、大荒地。厂场子弟小学(小学部)有安吉铸造厂子弟学校(小学部)、新安机械厂子弟学校(小学部)。全镇有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片区完小4所,村级完小6所,教学点8个,幼儿园3所,农技校1所,农技班154个,在校生6995人(不含安吉、新安两厂学生),“三残”少儿随班就读点11个。
  2002年,蔡官镇投入部分资金与安吉厂联办“高中班”,校址在原安吉厂职业技术学校,解决了境内部分学生就近读高中的实际问题。
  管理机构及师资
  教办
  1968年以前设区教育视导员1人,1968年设区学办,1984年改区学办为区教育办公室,1992年改为教育辅导站,1996年改为镇教办。具体负责辖区内各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及师资协调。
  学校管理机构及师资
  1958年,由于学校及班级增多,蔡官屯公社对学校加强了管理,全公社共建辅导站7个,由管理区总支配合辅导站管理辖区内完小,每站负责1所小学,各校设1名校长,1名教导主任,1名少先队总辅导员,实行校长负责制,由于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师资缺乏状况较为突出,针对这一实际,1950年两次招收11人进行短期培训充任教师;1952年招收转业军人24人为教师;1957年,蔡官区(蔡官、小〓街、塘官、大洞口、箐脚、郭家屯、跳蹬场7个乡)共有中、小学教师84人(工资合计1965元)。1959年,从中、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了14人充任小学教师,不断壮大教师队伍。1960年~1962年,教育调整,教师从32人发展到42人。
  1977年后,学校负责人恢复校长称谓。至此,学校机构逐步进入正轨,分别设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会计、出纳、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各学科代表等。同时,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由教职工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辖区内各校教育业务工作仍由区学办负责协调管理。
  1978年后,蔡官区为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提高文化业务素质,选派教师短期培训和推荐教师离职到安顺教育学院进修或参加中师函授学习,组织骨干教师岗位成才的培训与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在职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提高业务培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参加“三沟通”和“自学”的在职进修。同时组织全区青年教师参加贵州省统一举行的“教材教法”考核。
  1981年,对58名民办教师整顿,录用35人。1982年,教职工共198人。1987年,开始招转12名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按文件,凡是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民办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者,经过考试考核可以转为公办小学教师。1988年~1994年,境内有13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以后,逐渐有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具体为:1995年16名,1997年24名,1998年5名,1999年18名,2002年12名。至此,蔡官镇原有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共计100名。
  1990年~2002年,蔡官镇共有教师32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8人,小学一级教师117人,小学二级教师52人,小学三级教师24人,小学未评等级教师15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3人,中学二级教师30人,中学三级教师10人,中学未评等级教师5人。文化程度:大学14人,大专84人,中师149人,高中35人,高中以下43人。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职称评聘和从教30年荣誉证书的发放。教师中领取中级职称工资的人数逐渐增多。教师成了受社会各界羡慕的职业。
  学制及课程设置
  1949年~1965年,由于教育体系正在摸索阶段,各项教育教学措施正待完善,小学学制主要采用六年学制和“四·二分段”制;蔡官中学初、高中修业各为3年;1964年~1965年,各农中初、高中修业也各为3年,为“三·三”学制。课程设置联系实际,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1949年~1965年设置的小学课程主要有:语文、书法、笔算、珠算、唱游、劳动、美术、社会、地理、自然、政治、常识、卫生、历史、算术。初中课程设置:政治、语文、数学、俄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
  1979年,蔡官区按照贵州省教育厅颁发的《普通中学教学计划》,恢复六年学制,即初中、高中各为3年。1981年,按照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的六年小学教学计划,蔡官各中心小学恢复六年学制,村小仍沿用五年小学制,时辖区内两种学制并存。1988年,五年制初等教育全部过渡结束,境内各校全部实行六年制,一直沿用至今。
  课程设置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境内各校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因而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977年~1985年,小学课程设置为:思品、语文(讲读、作文、写字)、数学、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外活动。初中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英语。
  1985年~2002年,小学课程设置为:思品、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体育、卫生、常识、队活动、科技活动、英语、美术、劳动。初中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生物、生理卫生、英语、体育。
  1978年,各校根据国家教委要求,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教学。1982年,国务院重新修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校开展教学“达标”活动。1996年,初中升高中、中专、中师升学考试开始加考体育,体育考试项目为:掷铅球、50米短跑、跳运,满分为30分,各学校更加重视体育教学。
  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为边远地区儿童献爱心”活动。2000年开展“抵制邪教,崇尚科学”活动。各学校每周开展升降国旗活动,利用每周一举行国旗下的讲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各类教育
  1957年2月,蔡官屯区共有托儿所168个(跳蹬场乡30、小〓街乡33、箐脚乡15、塘官乡21、蔡官屯乡36、郭家屯乡33)、幼儿园18个(跳蹬场乡3、小〓街乡2、箐脚乡3、塘官乡3、蔡官乡4、郭家屯乡3),共有入园入托儿童3488人。由于多年来因贫穷而上不起学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这一时期,辖区内广大群众纷纷送子女上学读书,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小学毕业,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读完初中,极个别学生继续到高一级学府深造。此外为提高境内广大群众文化素质,1958年,蔡官屯公社在辖区内开办了11所“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即扫盲学校,各管理区也办起了“红专学校”,进行扫盲教育,由教师划片包点,当年脱盲8988人,脱盲率87.7%,脱盲后可以进入“红专学校”学习。
  1960年,驿马寨大队有业余扫盲学校6所,参学人员196人,其中男163人,女133人;小〓街管理区有业余扫盲学校9所、学员236人,其中男168人,女68人;塘官管理区有业余扫盲学校8所,学员213人,其中男69人,女144人。1960年,蔡官屯公社组成检查团,对各管理区的扫盲情况进行了检查。是年,创办《蔡官周报》,该报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刊登散文、诗歌、方言、民歌、民间故事等文艺作品。《蔡官周报》是各扫盲班必须学习的报刊。
  1960年,安顺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时,箐脚管理区、罗大寨生产队(扫盲)班被评为教育扫盲先进单位:娄优祥、鲍茂伊、朱金秀被评为教育扫盲先进工作者。
  1965年,业余学校更名为“常年业余夜校”。塘官屯公社在段家庄生产大队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室”和一所“常年业余夜校”。安顺县文化局曾两次组织其他公社学员前往参观学习。同年,蔡官区各公社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农基技校),时有平地场公社农基技校,小〓街农基技校,交椅农基技校,共9个班,在校师生共306人。教师由安顺县文教局推荐,公社主要领导兼任学校领导或兼授政治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自动解散。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校园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全区只有平地场公社在1971年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成石木结构教学楼两栋共8个教室,约26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公社紧跟形势办起了农中,时共开办了水塔农中、交椅农中、小〓街农中。1970年,为达到“读初中不出公社”的要求,各公社普遍在中心小学办了戴帽初中班,蔡官公社在狗场开办了农中,称“安顺县蔡官人民公社农业中学”,此外,塘官公社、平地场公社、马官大队、云盘大队、郭家屯大队、大洞口大队还开办了高中班。全区虽增加了很多班级,办学的档次看似提高了,但由于是紧跟形势的表面工作,没有考虑结合实际,而且当时各校均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开办这些班级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各校均成立了校革命委员会,校长改称革命委员会主任,革委会成员必须由老干部、造反派、贫下中农代表等组成,共同管理学校事务,并且以贫下中农管理为主。
  是时,校内外均以政治运动为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制全被打乱,学生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按照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精神,境内各校师生放下书本,走出教室开展勤工俭学,打草鞋、栽花生、种树种茶、熬土漆、捡谷穗、种蓖麻、以实际行动贯彻“学工、学农、学军”指示,随后,各校初中以上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外出搞大串联,到省外、上北京学习“文化大革命”先进经验,串联结束,境内各校紧跟全国形势成立“造反派”,时境内有“勤务团”、“五四东风战斗团”、“硬骨头战斗团”、“4·18战斗团”、“铜墙铁壁战斗团”、“真理战斗团”等,造反派高呼“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在全区范围内“炮轰黑司令部”,纠斗当权派,学校一时陷入混乱局面。
  教师待遇
  中共中央十一届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被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地位从被改造对象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之一。1979年,对教师队伍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大力宣传教师光荣。1980年,开始恢复教育工作活动,首次给教龄25年的老师颁发荣誉证书。1981年,对民办教师进行考核整顿。1982年,国家首先对教职工进行调资。1983年,对无相应学历的青年教师进行教材教法业务考核,提高教师素质。1984年后,对教龄满30年的老教师颁发荣誉证书。1985年,每年的9月10日“教师节”,政府均组织对教师进行问慰。1986年,师范毕业的中师生实行“定向分配”,除蔡官屯小学外,平地场小学、小〓街小学、塘官屯小学、驿马寨小学列为分配点。1987年增发教育行业工资,人均在基础工资上普增10%,首次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通过评审,蔡官区评聘小学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48人。1988年,完成评聘工作后,教师领取了相应的职称工资。同年,省、地区、县、区分别表彰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蔡官区获省级表彰的2人,地区级表彰的3人,县级表彰的6人。1992年~2002年,每年都评选市级、镇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班主任,并对退休的老师进行慰问。截止2002年,蔡官镇教师的工资人均800元以上。
  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经费由国家统筹。1952年,中、小学经费由国家统包,列入副业经费开支,人民助学金也列入经费预算,教育经费增加。1953年,教育经费用人民币计算,共505.6元(教师32人,人均工资15.8元。)随着教师逐渐增加,到1960年,实行“精简机构”,经费开支下降。
  民族教育
  1982年,回族阿訇张荣在塘官公社回族聚居的樟树寨开办经文学校,以国家伊斯兰教协会编的《古兰经》作教材,招收学员20人。后于1999年停办,以后未开办民族教育的学校。
  特殊教育
  1993年对4~7岁儿童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1994年,蔡官屯小学开办特殊教育1个班,招收学生14人,为原安顺市(现西秀区)仅有的一个农村特殊教育班。1994年,蔡官小学的特教班获省级特殊教育先进班级集体奖,班主任孙朝芬获省特殊教育先进教师荣誉。
  2000年,蔡官初级中学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开设“3+1”课程,为学生授机电修理及农业实用技术课,增强了实用技术能力。同年,镇初级中学在全区同类学校中率先购进微机30台;2002年,蔡官屯小学、小〓街小学又先后购进微机30台,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执教。
  托、幼班情况
  1978年后,出现了个体联办的托儿班和集体托儿班,有托儿所、幼儿园198个。1980年后,托儿所取消,幼儿班也减少到13个班。1986年,各学校办幼儿班68个。1990年蔡官只要求具备条件的中心完小与大型点校办幼儿班。2002年,蔡官提出:小学“去掉鞋子”、“摘掉帽子”,蔡官屯小学的6个幼儿班独立出来,成为蔡官的正式幼儿部,同时对幼儿教师8人进行了培训。“两基”工作
  本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软件建设为动力,大力推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92年,镇政府拟定了《蔡官镇普及义务教育规划》,召开镇属机关、教办、学校负责人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一纲、五法、两条例”,使全镇“两基”工作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为确保省、市对蔡官镇“两基”工作的评估验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6年,蔡官镇“两基”工作通过市级验收,验收时全镇教育现状为:镇办初级中学1所,镇级中心小学5所,村级完小及教育班点36个,厂场子校2所(系安吉、新安厂,均开办小学到高中),厂办职业高中1所,镇办简易幼儿园1所,厂办幼儿园1所,学前班4班,农民技术学校10个。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学员情况是:全日制在校初中生1664人,小学生5886人,在园在班生485人,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生24人,农技班、校三年来办培训班60期,培训学员18000人次。
  教职工基本情况是:全镇(不含两厂)有教师388人,其中,公办教师234人,民办教师67人,顶编代课87人。公办在册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中师及中专156人,高中14人,初中及初中以下9人;获中级职称以上25人,初级职称191人。民办在册教师中,中师(函授)中专11人,高中46人,初中及初中以下10人,获初级职称67人。全镇设教育党总支1个,学校党支部6个,公民办教师党员76人。2002年,蔡官镇“两基”专项督导自查时,全镇教育状况为: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5所,根据蔡镇发(2002)43号文件精神,合理调整全镇中小学布局后,有村级完小6所,村小9所,教学点9个,在校初中生2122人,小学生6753人。2002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小学毕业率达98.77%,辍学率为1.11%,15周岁人口中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7.84%,初中适龄入学率达95.1%,毕业率达92.97%,辍学率为2.65%,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学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7.54%;幼儿园1所(含学前班);在园在班人数共1127人,三类残疾儿童36人,入学26人,入学率达72.22%;成人教育年培训达1314人;扫盲班51个。2002年培训300人,脱盲280人,其中女170人,少数民族45人,验收脱盲人数占上级下达任务数的100%。在镇辖区内还有安吉子校、新安子校、蔡官安吉联办高中。
  至2002年底,全镇已基本形成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相配套的教育格局。做好准备,迎接2003年贵州省对蔡官镇的“两基”验收工作。
  教育成果
  1978年以后,蔡官区(镇)历届党委、政府将教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来开展,在基础条件差、财力滞后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对任课老师的上岗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使其安心执教。在老师们辛勤努力下,境内部分学校在周边县、乡享有很高的声誉,如:20世纪80年代的扁山中学、石头寨小学,90年代以后的蔡官初级中学、蔡官屯小学、塘官屯小学。
  由于党委、政府措施有力,方法正确,有力促进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各年度升学率不断上升,为蔡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分赴全国各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至2002年,蔡官境内(现在的轿子山镇除外),考入各类学校人数:名牌大学3人,重点大学30人,一般本科82人,大专105人,中专300人,中师254人,中技40人,职高53人,重点高中145人,一般高中305人。
  【群众文艺】
  蔡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同时不断吸收外地艺术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唱花灯
  在境内,花灯表演的代表村寨塘官屯、董家屯、鼠场、小〓街、王家庄等。
  花灯演唱者都是男性。表演时,化妆成男女若干对,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锣鼓伴奏,词极俚俗,甚得一般民众欢迎。
  每个“花灯班”20~30人,为业余性民间传统文艺组织。是一种融灯歌舞剧于一炉、集宗教祭祀、群众文化、文艺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花灯每年在“亮灯”以后,灯班子大都要下“散灯贴”,在“散灯贴”的过程中,一是掌握哪些人家需要请花灯班子临门,需要跳什么内容的灯(春灯、愿灯、喜灯、孝灯、寿灯等)同时安排好跳花灯的时辰、地点、规矩等。二是演唱目的不外乎祝颂丰年、庆祝新寿、酬神还愿,取趣逗乐。
  花灯的特点:
  简炼精当,欢快朴实,热情开郎,恢谐有趣。其曲调富有舞蹈性,唱词中所带出的“飘带”(衬词)多,词名有诗味。如花灯:“春风吹来(那个)哟呀!绿树花儿(哟唉)四处满呀!姐妹(呀)娘娘(呀)!与哟与呀越来去上山。”
  吹芦笙、跳花
  (1)芦笙
  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长者三尺五寸,短者一尺五寸,每两只配为一对吹奏。同一尺寸配对的称“姐妹芦笙”;不同尺寸配对的称“子母芦笙”。
  芦笙曲分为“走路曲”、“跳花曲”、“祭祀曲”三大类。走路曲,供平时取悦或青年游春时吹奏,曲的后半部分形式固定,前半部分灵活多变,有成百上千支曲子,如《敬礼曲》、《玩春曲》、《诉情曲》等。芦笙还可以吹奏芦笙词和情歌。芦笙词有《爱你我说不出口》、《把我的心交给你》、《情妹的泪》等;情歌随意吹奏;祭祀曲,用于祭祀场合吹奏(包括打牛、开路、抬灵、发丧、祭祖、奠基等):有《寿星归天堂》、《开路送魂》、《抬灵含泪走》等曲,形式固定,以牛皮鼓伴奏。
  (2)跳花
  跳花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四起,到正月十三止。蔡官镇内的跳花坡有鼠场,周边的跳花坡有东关办事处东门庄和普定补堆,跳花活动场面十分热闹,蔚为壮观。
  苗族跳花地点称为“花场”或“花坡”。蔡官境内场面最大花场为鼠场坡。跳花前一天,村中的年长者在坡顶中央立一根“花树”(多以侧柏树或香樟为主)。跳花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坚贞不渝的爱情之意。跳花是苗族民间最主要的音乐舞蹈形式。表演时边吹芦笙舞蹈作踢、跳、转、扭、蹬、蹦各种动作。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三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伴随后而舞,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此种曲调前半部分形式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捡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迈八步退三步》、《抽筋四十二步》、《点头四步》等数种曲调。每座花场活动分为开场、正场、收场三天。
  开场跳花时,年轻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多为自制的蜡染,挑花、刺绣的衣裙,除了“内外层层新”外还备有几套新装在花坡上更换。有姑娘身披的挑花、刺绣花背扇,背扇上配有一串串的银色铃铛;头上戴着银饰,耳戴银环,腕戴手镯,颈挂银项圈。小伙子们衣着较朴素,上穿着对襟衣,一穿着青裤子,头绾青布帕,腰系红腰带。有的青年,手拿芦笙,芦笙上缀着红绸,有的边走边吹奏。
  正场这一天,参加跳花的有的围成圈,有的分别站成组,随着芦笙曲边歌、边舞、边转。人群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以花树为中心的地段。苗家青年男女在此过程中,物色到可以与之相交的意中人后,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相约退出热闹的人群,到一些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情。故有“帕子一扇,脑壳一点,岩石底下安静点。你有情我有意,咱俩可以谈情去”之说。
  扫场这一天,人们扛着花树,吹着芦笙、唢呐、放着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奔去。到了大门口;领头者还需说一些祝愿吉祥,祝愿发财致富,祝愿早生贵子、来年丰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等四字贺语。主人家迎客进门、满心欢喜、高兴地款待宾客,寨子中又是一番欢声笑语。
  地戏
  地戏是蔡官农村古老的剧种之一,俗称“跳神”,是当地老百姓喜欢的节目之一。
  每年正月,跳神的村寨锣鼓喧天,极为热闹。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戴脸谱面具,手持木制兵器,且唱且舞。所唱戏文,蔡官地带多是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等故事,都属武戏。地戏是在露天地坝上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场边插一帅旗、场外村边插红、青、蓝、紫、黄等旗,禁忌插白旗,演员全由男性担任,开场后,每位演员出“马门”,与观众见面。由未婚者扮成“小精老二”先出场,跟着是各家元帅、大将出场,演员亦称角色,分生、旦、净、丑,唱腔一样,只是“脸子”不同。表演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脸谱面具(俗称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分为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地戏服装,按剧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将腰系两片缀以简单花边的单布战袍,背插四枝花布制作的旗帜,武将有耳子和雉鸡尾,手持兵器二尺余长;而文将则右手执扇;旦角左手执巾帕。地戏唱腔较简单,高亢、没有弘乐伴奏;唱词有上、下句之分,唱腔系单句头,上下句有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半句,合唱者唱后半句;独唱表演者唱上句及下句的前六字,合唱者唱最后4个字,每一段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挑得很高。地戏伴奏乐器只有1锣1鼓,击音深重,节奏变化少。
  跳地戏前,要举行“开箱”仪式。
  “跳神”结束时要举行“扫收场”(俗称“扫场”)仪式,然后“封箱”。附:“扫场”时的一段唱词:
  大年十五过完了,各位神将来收场。
  木精木怪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门;
  火精火怪扫出去,年马成群扫进门;
  金精金怪扫出去,五谷丰登扫进门;
  水精水怪扫出去,万股银水淌进门;
  天瘟扫在天堂去,地瘟扫在地州城;
  各种瘟疫扫出去,一鞭打出九霄云。
  魔鬼扫在海洋去,鬼怪扫在丰都城;
  各类魔怪扫出去,村中老小都太平。
  男的出门把钱找,女的在家守金银。
  老人鹤发又童颜,小孩读书中举人。
  蔡官地戏有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外来性
  蔡官地戏属于原始傩戏,蔡官地戏和“军傩”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蔡官地戏存在于马官屯、塘官屯、董官屯、张官屯,而这些地方,都是明代洪武年间驻扎朝庭军队的地方。那时的士兵多半从江西、江苏、安微、河南等省征调而来,这些远离乡土的人在蔡官这块土地上定居繁衍后代,人们称之为“屯堡人”。所以蔡官汉族的许多风俗、衣食住行与江西、江苏一带有很多雷同的地方。
  第二、演武性
  蔡官地戏按剧本演出。只演正史故事,马官屯跳的《三下河东》,塘官屯演《大反山东》,董官屯演《说唐》,张官屯演《薛仁贵征东》。地戏主要是寓武于乐,寓兵于农。鼓励习武,勤于操练,宣传忠君,有备无患,保持战斗警觉。
  在观赏蔡官地戏的同时,人们特别关注演员额上的面具,它既是地戏的主要标志,其本身也是一件工艺品,从选料到雕刻,从赋彩到上光,均十分讲究。面具雕刻必须各有区别、符合人物性格的特征。面具上还有头盔、耳翅之类连同一体。在各地戏班子中,哪个班子中“老脸子”多,脸子雕得好,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往往被视为是这个班子十分荣耀。
  山歌
  山歌是蔡官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艺,它既可一人独唱,也可以二人对唱,还可以一人与数人对唱。它勿需讲究服装,不用道具,不要灯光布景。它不择场合,家里可以唱,田边地里可以唱,山上河边可以唱,台上台下可以唱,甚至一边干农活一边唱。每逢插秧季节,农民喜欢请擅长唱山歌的歌手,一边插秧,一边唱山歌、对山歌、听山歌,用歌声可以驱走枯燥和疲劳,带来慰藉与欢乐;采茶季节也是这样,茶林中不时传来悦耳动听的山歌与欢笑声,让人倍感农家的欢乐,朴实与直率。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蔡官水塔果者河一带、可瓦村的大坝田、尖山后山、大坡洞、张官屯坡上、石龙过江。歌手们自发云集在一起,以歌会友,一比高低,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昔时,山歌被视为“山野俗韵”,所以难以登大雅之堂,更未能入典籍,歌人则被视为“乌合之众”,甚至羞于言明真名实姓。蔡官山歌主要流行汉族的村寨,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艺术的自然交流,少数民族的村寨中,也有不少人喜欢唱山歌,听山歌,而且,也不乏好的歌手。据行家考察,山歌兴盛于屯堡村寨中,在屯堡人聚居地,男女老少,大都喜欢唱山歌,听山歌,所以有人认为蔡官山歌是朱元璋调北征南时,一道流进此地的。如是这样,山歌文化与屯堡文化之间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山歌的演唱大都不按“脚本”演唱,也勿需“彩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歌无本,全靠嘴狠”。全凭演唱者借景、借事、借物即兴创作,现场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以山歌手一般均口齿令俐,反应灵敏,机智聪慧,出言果断,出口成章。
  山歌大致可以分叙事山歌和言情山歌两大类。
  例如:
  生不丢来死不丢,要等蚂蝗生骨头;
  捏个泥牛路边站,牛儿吃草哥才丢。
  妹是凤凰远飞来,哥是梧桐把头抬;
  凤凰要落梧桐树,情头意合分不开。
  山对山来弯对弯,马戴铜铃摇过山;
  只要郎心合妹意,哪怕云南隔四川。
  这些歌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忠贞不移的情感。
  体育
  (1)娱乐体育
  娱乐体育项目有荡秋千、打篮球、骑马、玩花枪、跳方块、抓龙蛋、滚铁环、打陀螺等体育活动。荡秋千有3种类型:一种是“高架秋”,用6根园木,每根圆木形,顶端用绳子交叉捆着,两排分立称秋杆,用1根顶端称梁。用藤木卷成秋千,将绳索在千上,称秋索,一种是“磨磨秋”,用一根圆木栽桩,另一根园木中间打孔,套在木桩顶端,两人分别在圆木的两端,用脚蹬,使之一端着地,一端悬空,循环起伏旋转,但必须两人体力相近;另一种是“滚龙秋”,用两组木架支撑着,一根滚动木轴,四组座位系滚动轴上,人在座位上时而悬空,时而着地,上下翻滚,轮回转动。少年踢鸡毛毽分两种:一种是“沙包”,用布拼成,内装沙子,这种“沙包”为集体式比赛所用。分组比赛人数不定。可用身体每一部分顶、拍、打、踢、不准沙包落在自己组的圈内;另一种是钉上布,顺铜钱剪圆,钉上鸡毛筒,插上鸡毛则成。可单人踢,众人踢。
  (2)竞技体育
  骑马多是在春节后,平地场鼠场一带、大荒地一带举行的一种比赛活动。20世纪60年代,蔡官举行过一次大型的骑马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增加打篮球比赛的项目。20世纪50~70年代,篮球比赛在蔡官各村非常广泛,几乎每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寨都有篮球场,1963年,驿马寨举行一次大型篮球运动会,球队100余队,队员900余人。20世纪90年代后,有条件的村。每逢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均举行篮球友谊赛或锦标赛,蔡官屯、小〓街、塘官屯、樟树寨、驿马寨、贝家庄、平地场等曾多次举办过篮球锦标赛,奖品有奖旗、球衣、背心、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等,参赛球队以境内球队最多,也有来自周边的乡镇球队。1958年,蔡官村曾组织球队到二铺参加比赛,获得第二名。
  1992年后,蔡官镇党委、政府在每年的节日庆祝活动中,都举办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以增添节日气氛。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春节等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冬、春季学生运动会”。
  唱书
  “唱书”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农闲时,为调节生活乐趣,把历史故事、神话、典故编纂成书本来唱。唱书时,声音宏量、音域达七度,调的起伏可达四度。可以一人唱或大家共唱。调和唱腔较简单,没有弦乐伴奏。唱完一个完整的段或一个故事后,大家共同坐下谈论故事中的人物、典故。
  (1)历史故事唱书
  历史故事唱书主要根据历史背景、典故、人物编纂。如《串朝歌》、《兵困黄土坡》、《洛阳斩单雄信》、《秦琼哭罗成》、《桃园三结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基出山》等。
  如《串朝歌》是把中国历史按朝代变迁与典型故事、人物加以连纂而成的:“混沌初开盘古王,才分天地人三皇。五行金木水火地,八卦生来有阴阳。三皇五帝分世界,炼石补天女娲娘。伏羲才把人伦制,神农亲把百草尝。钻木起火燧人氏,轩辕皇帝制衣裳。尧帝去把舜帝访,招为附马坐朝纲……封建社会打倒后,人民幸福万年长”。
  (2)神话传说的唱书
  神话传说的唱书按民间流传的各类神话编成。如《七仙女游西湖》、《丰都城鬼界》、《樊刚打鬼》、《姜子牙封神》、《关羽魂游旧址》、《孟姜女哭长城》等几十本唱书。其中《孟姜女寻夫》是农村妇女老人最喜爱的唱本,也是最长的唱本,共有1万余字。
  (3)劝说性唱书
  劝说性唱书是人们为奉劝世人不做丧天害理之事,劝人们遵守人伦、遵守礼教、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不涉及酒色财气的规劝性唱本。如《仁义人伦》、《昏君酒色商纣王》、《武则天乱人伦》、《雷打李元霸》、《七十二孝》、《杨广奸妹招报应》等。
  如《戒酒色财气》:
  “春夏秋冬四季天,劝君莫把银钱贪。银钱本是借手过,儿女本是眼前欢”。
  “楼房瓦屋轮回转,娇妻美女送客船,娇妍美女迷人眼,插花戴朵引魂幡。红罗帐子阎罗殿,鸳鸯枕上似刀山……”等等。
  嗲白(搓白条)
  嗲白是蔡官人借用典型化来概括生活的一种方法,即通过选择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画面来再现生活。句法自由,形式多样,整散不拘,自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进入21世纪,搓白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
  在农闲或晚上乖凉之时,成年人逗孩子或春节玩花灯时小丑、小旦采用搓白条逗乐。玩花灯搓白条的演员多为“小丑”,也叫“玩滑稽戏”。搓白条的演员穿着奇特,头上多戴小花帽,衣服花花绿绿、裤子奇大无比,动作夸张滑稽。
  如:
  “我从来不唱古怪歌,风吹石头滚上坡。烂田中间生蕨菜,慈菇生在火烧坡。青杠树上有黄鳝眼,田埂脚下有喜鹊窝。说来从不相信,我家后院有几窝。睡到半夜人咬狗,公鸡抱着野猫拖”。
  “老者本姓刘,背上别插(播)把小斧头,走到对门大箐头,砍棵弯弯树,斗张小犁头,一犁犁到这头,一犁犁那头,一犁犁到个黄鳝头。拿它丢在灶火头,烧得半生不拉熟,老太来扯一头,娃娃来扯一头,老者不得扯,望得鼻子口水流。
  念福
  是蔡官的妇女们在娶嫁、做大客(生第一个孩子)或朝山拜佛时所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念福时,可以一个念,也可以大众合念,调和唱腔较简单,每一句唱词的尾音拖得很长,后面都带飘带:“南无阿弥托福”当地口音为:“福矣南摩摩弥托”。
  这些“福”通过故事、典型事迹、神话传说来编纂成册,装订成书。念福主要是诉说妇女的苦楚,期盼人间美好,规劝人们从善尊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批判恶行陋习,教人们识得真、善、美、丑;明辨是非的故事唱本。
  如:
  白果树上〓鹅多,养儿养女受奔波。白天含食喂长大,晚上拉来捂热和。捂得毛干翅膀硬,你又嫌老娘吃得多。
  老人老到八十八,耳又聋来眼又瞎,一背背她丢在老龙洞,等那老龙一口吞了他。遇到娃娃读书来,问他爹来问他妈,奶奶去摆哪家来串哪家?儿呀,奶奶没有摆哪家来串哪家,只因她耳又聋眼又瞎。孙孙听了这句话,一气跑到老龙洞,背起奶奶转回家,怪他爹来怪他妈,现在你们给我做榜样,将来我也要把你背到老龙窝。爹妈听了这句话,赶忙把奶奶背回去,从此好好孝敬她……
  蔡官民间流行几十种唱本,如《水打兰桥》、《信埋母》、《七十二孝》、《烈女贞》、《从善修佛》。
  说四句
  说四句(地方称“衬语”),这种民间文艺,多是以“七字四句”为主,不怎么讲究押韵,但力求顺口,以敬贺为主,不准许说不吉利、不文雅、低级庸俗的话语,说四句时,一般要高声唱或高声语,半唱半语相间。
  四句分祝福性、趣味性两种。
  每种四句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奠基、下石、上梁、闹洞房、埋葬、开路、栅大门、立碑”说的上句各不相同。
  如上梁的四句“一根大梁高又高,上面吊起糍粑粑。自从撒下糍粑去,人也发来财也发”。如闹洞房的四句“一对红双喜,小两口站起。今天说四句,明年去报喜。
  吹木叶
  吹木叶是苗族青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之一。将树叶略卷一边,含于双唇上,双唇微闭,舌尖弹动,让气流均匀吹出,即可随意吹奏。或于山野吹奏试探异性,彼此逗乐,或在赶场上吹奏邀约对方谈心,晚上邀异性“相月亮”等。
  木叶一般以香樟树、冬青树或细叶杂树的叶为好。吹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木叶调多为小调,属于增调式。声音尖而悠扬,音域高达八度以上,数里之外也能一闻。
  吹奏的歌曲如:
  高山木叶尖又尖,捏着中间吹两边,那天吹得木叶叫,要吹情妹来团圆。
  高山木叶堆打堆,只怪哥哥不会吹。哪天吹得木叶叫,吹个阿妹来谈心。
  木叶可作情连线,苗家青年人人爱。哪个不吹木叶子,哪个人儿无人爱。
  民间工艺
  蔡官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丰富多样。如蜡染、刺绣、雕刻、纺织等。
  (1)蜡染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制作工艺,将谷糠或锯木面燃烧,架锅升温,置蜡熔化,用特别的蜡刀沾溶蜡汁绘图案于白布,把画好的布放进靛兰染缸染好,漂去蜡,现出兰底白色的花布。蜡画图案的题材十分广泛,龙、凤、鸟、蝶、鱼、花、草、虫、日、月等自然物皆可入画,想象丰富,风格古朴。这些蜡画图案多是寄托美好愿望的吉祥物、或是古代图腾崇拜的偶像物。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蜡染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冰纹”,犹如在烧制瓷品中产生“窑度”一样,充分体现了材料的质地美和加工的痕迹美。美国的画家访梅家庄蜡染代表者杨金秀时,赞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蜡染品种有:衣裙、披肩、被面、床单、门帘、窗帘、帐幔等等。
  伴随蜡染工艺的发展,蔡官镇一批工艺美术者应运而生,譬如梅家庄的苗族妇女杨金秀,1982年参加中国古代技术展览团,应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的邀请,到多伦多作为了为时半年的蜡画艺术表演,被誉为“蜡染大师”,1984年应美国太平洋科学中心邀请到西雅图表演蜡画技艺,被誉为“东方神手”等。
  (2)刺绣
  苗族有刺绣、辫绣、绉绣、绒绣等多种绣花的传统工艺,以绸缎或兰、白布作底布,画上图案,用彩色丝线依图绣成。刺绣是苗族妇女、儿童衣饰及家庭用品的装饰,苗族姑娘一般是自绣而成。
  屯堡人有绣狗头帽、尖尖花鞋、背扇、枕头、鞋面等的爱好,其图案有鱼类、鸟类、花木、猛兽等。
  (3)竹编
  平地场一带多竹,很多村民善于编竹器。品种分精制与粗制。
  精制的竹编有:碗架、靠椅、茶几、凳子、提篮、垫席、晒席等。
  粗致的竹编有:粪箕、挡席、炕箩、鸡箩、背箩等。
  竹编用途广泛,深受群众欢迎。
  (4)雕刻
  石雕物多是碑、水缸、屋廊、石阶、庙宇、石凳、碓、磨等,图案有龙、凤、狮、马、牛、人物、花草等。石雕分浮雕和镂雕2种。浮雕只在平面雕图案;镂雕讲究空度、棱角,工艺更精细。石雕最精致的是马官村庙中的石狮以及各种图案;蔡官孙锡之家四合院内的石凳;现存于蔡官镇政府内的镂雕石凳等。
  罗大寨、马官、塘官3村是木雕工艺代表村,木雕物主要是家具、窗棱、神龛、寺庙、横额、地戏面具等。图案有龙、凤、鸟、虾、花、草、树、人物等,木雕艺人有嘎岭的赵龙有,马官屯村的吴兴章,塘官村的叶明权等。
  饮食
  蔡官人的饮食分为储存食品、日常新鲜食品两类。
  储存的食品有腊肉、香肠、血豆腐、伏辣子、干巴腌菜、干豇豆、干豆鼓、糯米粑、糕粑(粘米粑)、荞凉粉、磨芋豆腐等。
  新鲜食品主要以各个季节所产蔬菜为主。
  蔡官饮食文化受外来影响较小,因而保留了其独特的传统饮食特点。常见的特色食品有:
  粑粑辣椒
  用秋末青辣椒纵向切成“滚刀”,长寸余,用盐巴腌一小时,和上糯米面粉,放入甑子里蒸熟后,倒入簸箕里,用手将成团的撕开,再拿到太阳下晒干即成。待客时,抓一把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熟即可食用。其味融脆、辣、甜、粘于一体。
  鸡辣子(辣子鸡)
  将宰好的鸡切成小块;把干红辣椒或白壳辣椒下水淘净,放入碓中舂成粑粑状,用菜油炒熟鸡肉后、放入辣子,倒进猪骨头汤或清水,煮1小时,加入甜酒汁或适量冰塘,搅拌匀后起锅即成。
  鸡爬豆腐
  从做好的鸡辣子中捞出大部分鸡块后,留下少量鸡块和鸡辣子。把新鲜的白豆腐切成块状,放入滚烫的锅中,豆腐越炖越嫩,十分可口。
  油炸豆腐
  把豆腐切成三角形或立方体,或将豆腐捣碎,加入盐和五香粉适当欠粉,用手搓成丸子,放进油锅,火力适度,到炸制表皮嫩黄时起锅,食用前,将油炸豆腐放入锅中煨透,加入调料就可食用。
  血豆腐
  每逢腊月年关,将自制的豆腐挤干捣碎,用槽血或猪血与豆府加一点肉沫混合,加盐、花椒粉、生猪油,再将其捏成拳头大小,用青菜叶包好,与腊肉、香肠一起上炕,用柏枝、香樟、柑桔类果皮烘烤其味道最佳。
  川果
  进入冬月、腊月时,将糯米粉与黄豆粉混合,灌入野外挖来的“山豆根”挤出的汁液。放在甑子里,蒸熟后,倒于簸箕内拍成盘子般大小的又薄又圆的粑粑,用剪刀剪成三角形的“粑粑果”。晾干后即成“川果”。用菜油炸川果,又黄又脆,是下酒的上好干盘。
  响皮
  先把带皮的猪肉烙去毛,用水洗净。把肉切成小块状、用清水煮熟后,再用猪油酥干(炸干)后边放入水中泡制十小时,再用清水煨,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鲜肉
  先将糯米炒熟,用石磨碾糯米成面,再用生猪肉裹上米面去蒸,约1小时就可食用。多在端午节前制作,传说端午节做的鲜肉不会霉、不会酸、味道醇。
  千张肉
  先把较好的三线肉(腰窝处的肉)切成约10公分×10公分的块片,把肉煮熟,用甜汁制跑色,并用油炸好后,切成12~18片装成一碗,多用土碗装。放入佐料(糟辣子、腌菜、盐、油、味精一并和拌)。蒸1小时皮熟透(皮熟)为止,即可食和。
  腌菜糟辣鱼
  先把鱼炸脆,再用红辣子,大蒜、腌菜做汤,当汤滚烫时,把炸好的鱼拈下去蘸一下就可以吃。
  炒糕粑
  把糕粑切成条状,用清水淘干净,捞出后放在锅中,加入猪油炒。待粑粑略黄后,加入红糖或白糖并炒。直炒到粑粑十分黄(熟透)为止,便可食用。
  回族特色食品
  (1)牛干巴
  制作过程:将阿訇亲手宰的牛肉,分成3~5斤重的小块,放上原料(原盐、花椒粉、胡椒)腌制一个星期,然后取出置于柴火或煤灶的上方,根据体积大小烘烤一定时间即成,食用时或蒸或炒均可。
  (2)油香
  制作过程:将糯米放入50℃的温开水中浸泡半小时,滤干水,将其加工成糯米面。将米面放入特制的红糖水或白糖水中和好,舀少量预先准备的熟菜油放入铁锅中加热后,制成如盘子状大小的粑粑,放入铁锅中,依次反复将粑粑翻烤至黄色即成。
  食用程序:在红白喜事或重大节日中制作的油香,必须请阿訇口导后,方可食用。
  (3)辣酱
  制作原料:食用的新鲜红辣椒、鲜姜、大蒜瓣、胡椒、切碎,用磨磨制,然后将其盛入坛中密封,10天后即可食用。
  (4)豆酱
  制作原料:黄豆或干玉米粗糙磨制,用盆或袋子密封装好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发酵10天左右,再取出拌入鲜大蒜粒、姜、核桃米一道磨制,将磨好的原料盛在坛子中密封,倒扑在盛水的器皿中,再过10天左右即可食用。
  “尔吉”
  蔡官屯堡人装饰图案中的“尔吉”纹,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艺术。
  蔡官屯堡人生活中使用的装饰图案体裁广泛,形式多样,往往通过一个图案来表达一个或几个美好的向往或祝愿,如“文王访贤”,“福在眼前”、“喜上眉悄”、“鱼樵耕读”、“寿比南山”、“福寿双星”、“福禄寿喜”纹等。
  “尔吉”纹在蔡官屯堡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服饰上有,建筑装饰上也有,服饰上,衣襟、衣领、袖口、围腰、鞋帮、鞋垫等的边饰处处充满了“尔吉”纹;建筑装饰上,既有木雕“尔吉”纹门窗,也有石雕“尔吉”纹的柱基和台基。
  谚语渊源流长,在蔡官土地广为流传。
  谚语的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生产、自然、日常生活各方面,包罗万象。
  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势众力不单,蚂蚁搬动金银山”;“在蔡官,人民群众齐心可以推倒大黑山”;“国以民为本”;“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个难活,独木难燃”;“只手难擎山”。
  [谚语文化]
  谚语
  (1)节令、气象类
  春分秋分、昼夜平发。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若要棉衣送,吃了端午棕。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油菜种不得。
  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十月无霜,槽内无糠。
  瑞雪兆丰年。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太阳出得早,晒得地皮翻。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云走东、雨落空;云走南,雨成团;云走西,披蓑衣;云走北,地开裂。
  云跑安顺城,大雨淋死人,云跑鸡场坡、太阳晒死狗脑壳。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先打雷、后下雨、抵不得一次大露水。
  月亮打伞、晒得鬼喊。
  雾夹雨、晴不起。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
  盐罐还潮,大雨难逃。
  蚂蚁搬家、淋得眼花。
  下雪不冷,化雪冷。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一夜起雷三夜雨。
  傍晚刮凉风,有雨也落空。
  一九二九荷包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猎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
  (2)农事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肥是庄稼宝,平时要积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庄稼不认娘,功夫到家自然强。
  要得肥常有、粪筐不离手。
  田要深耕,土要细碎。
  田土炕得酥,犹油枯。
  犁得深,耕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
  要得庄稼好,圈肥不能少。
  庄稼薅得嫩,强如追次粪。
  人靠粮养,苗靠肥长。
  秧好一半谷。
  栽树栽草,人畜两饱。
  乱砍滥伐,等于自杀。
  蓄水防旱,积谷防饥。
  毁林开荒,农田遭秧。
  栽树栽桐,子孙不穷。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
  家庭富不富,先看宅院树。
  树不修,果不收。
  桃三李四梨五年,枣树栽下当年钱。
  牲口要好,夜草要饱。
  牛要满饱,马要夜草。
  养猪不赚钱,肥了自家田。
  只有丰收的年,没有丰收的田。
  勤人别听懒汉哄,猫猫刺开花就下种。
  人靠粮养,谷靠肥长。
  庄稼无牛空起早。
  起早三日当一工。
  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
  (3)哲理类
  有理走遍天下,无下寸步难行。
  冷在风里,穷在债里,气在歪理。
  会讲讲不过理,会跑跑不过雨。
  不怕慢、只怕站。
  满壶摇不响、半壶响叮哨。
  看菜吃饭,量体栽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脚。
  茄子不开空花、娃娃不说假话。
  人强比不过家私硬。
  娃娃嘴里吐真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
  甘泉知于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中。
  人正不怕影子歪。
  树高干丈、落叶归根。
  酸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水清无鱼,人恶无友。
  会挑水不怕水荡,心胸宽不怕屋窄。
  手巴掌遮不住太阳,脚板底盖不了大地。
  坏人好说别人之短,好人喜赞他人之长。
  勤劳的人不会闹饥荒,勤学的人知识似海洋。
  笔杆没多重,无志拿不动。
  泉水挑不干,知识用不完。
  没有种子不开花,没有知识难当家。
  滴水流成河,粒米凑成箩。
  花不比花红,人不比人同,刺梨花比不过映山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自卑使人气短,奋发助人寿长。
  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
  久病成良医。
  不走高山,不知平路,不吃高梁、不知粗细。
  人怕三对面、树怕一墨线。
  快马不用鞭子催;响鼓不用重锤敲。
  人心坚、岩山穿,人心齐、泰山移。
  人有过错,马有失蹄。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好了伤疤忘了痛。
  当得老阳婆,吃得哇爪食。
  虱多不咬,帐多不愁。
  捉出笼来才见鸡。
  守着菩萨洞,还要问神仙。
  风顺要不了几桡片,背时要不了几瓜瓢。
  东选西选,选个漏油灯盏。
  歪脚骒马出好崽。
  山旮旯飞出金凤凰。
  茅草林头跳出扁担花。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蚀财免灾。
  水干石头现,日久见人心。
  (4)教育类: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
  读书不用功,等于白费工。
  三十不立志,枉自活一世。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学不因老而废,人不因病而馁。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好记性抵不得烂笔头。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
  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这山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无柴烧。
  越闲越懒,越吃越馋。
  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
  勤巴苦奔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五黄六月不做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人要礼节,木要依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强盗偷弱家,火烧邋遢户。
  不懂装懂,一辈子饭桶。
  欺山欺莫水,欺人莫欺心。
  浇菜浇根,教人教心。
  说话要有礼,做饭要有米。
  树大招风,人狂遭祸。
  (5)生活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家有万贯之财、抵不得每日进一文。
  行动得三分,座起吃山崩。
  雪怕太阳草怕霜,过日子害怕乱铺张。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
  精打细算、钱粮不断。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
  (6)预防疾病
  百治不如一防、百愁不如一笑。
  多愁减寿命,多笑减疾病。
  要使感冒少,常洗冷水澡。
  不喝隔夜茶,不饮过量酒。
  食多伤胃,气大伤身。
  吃得干净,少生疾病。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萝卜上街、药铺不开。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脏字不多高,赛过杀人刀。
  吃饭不能闹,饭后切忌跳。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夏天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好药方。
  桃饱李伤人,花红吃了养精神。
  三天不吃青,心头冒火星;瓜果开水烫,吃了把心放。
  食多嚼不烂,胃病容易犯。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少吃香,多吃伤。
  少吃有滋味,多吃伤脾胃。
  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
  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
  睡前烫烫脚,胜服安眠药。
  常晒太阳光,身体健如钢。
  戒烟又戒酒,病魔绕道走。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脑子越用越好,身体越炼越强。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日日锻炼,脚轻手健。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7)礼仪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走路不施礼,多走十几里。
  若得人敬我,必先我敬人。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吃人三餐,还人一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帮人帮到底,救人救到头。
  只有搬不动的山,没有请不动的人。
  (8)其他
  家贫出贤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无风不起浪,无水不行船。
  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隔山打鸟,见者有份。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做事做到头,杀鸡抹断喉。
  肥肉上添膘,鸡脚杆上剐油。
  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乌鸦笑猪黑,不觉自己丑。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过轿头自然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死猪不怕开水烫。
  马屎二面光,里头一包糠。
  好心不得好报,好泥巴做不得好灶。
  人善受人欺,马善被人骑。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人老颠东,树老心空。
  家中有金银,隔壁有戥秤。
  爱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
  啪耳担钩头,吃时欢喜做时愁。
  风吹鸭蛋壳,钱去人安乐。
  吃亏人常在,常在常吃亏。
  木匠倒好学,难凿望天凿。
  时运不佳,犹如水上遇落花,东凑西凑、凑升黄豆,推成豆腐,遇着锅漏。
  死马拿当活马医。
  愣等疮灌浓,不等嘴受穷。
  一颗谷子两头尖,一家仓里装几天。
  自家端公不杠自家神。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自己的稀饭吹不冷,还帮别人吹点心。
  老天不由虼蚤长大。
  磕头买来作辑卖。
  犬众三千,好靠我一人。
  阳沟头不好抬泥。
  站在高楼望马踢,处在江边看船翻。
  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
  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
  见别人吃豆腐牙齿快。
  生意同行,必有忌妒。
  山朝水朝抵不得人来朝。
  酒泼地形旺。
  卖盐老者吃淡菜。
  敲猪朝着寨子走。
  鼻子流血,各股是各股。
  抱倒葫芦抠籽籽。
  光棍无钱自戒赌。
  酒往宽处落,钱往大处钻。
  人爱宽处,狗爱窄处,猫儿最爱暖和处。
  欢喜不知愁来到。
  糠多嚼不烂。
  叫得凶的狗不咬人。
  天晴说得凉快,下雨说得安然。
  贴了灯油钱,还在黑地头打座。
  酒壮英雄胆,饭胀傻脓包。
  白来田地水冲沙,白来老婆不惯家。
  挂起腊肉吃素菜,捧起银碗做叫化。
  不得猪肉吃,见过猪走路。
  大河里有鱼,小河里才有虾。
  大鱼吃细鱼,细鱼吃虾子,虾子吃泥巴。
  有好大的肚,吃好大的醋。
  不是杵糍粑的棍棍。
  生意旺向,不在忙上。
  不怕来得迟,只要碗得力。
  软皮条捆铁骡子。
  要揭房上瓦,先看屋下人。
  人无钱不行,鸟无翅不飞。
  歇后语
  吃糯米饭泡蜂糖——量人得很。
  苍蝇吃了不死人——胀肚子。
  吃了苍蝇不死人——胀肚子。
  半斤盐巴吃一顿——寒(咸)心。
  鸭子的脚板——连起的。
  鸭子下河——拐打拐。
  叫化子吃油渣——讲来香嘴。
  公鸡屙屎——头截硬。
  三天砍个牛打脚——慢工出细活。
  铁匠死了不闭眼——欠锤(捶)。
  擂盐棒舂辣子——红一头。
  茅厕坎上嗑葵花——上吐下屙。
  茅厕坎上打瞌睡——离死(屎)不远。
  米芯草做裤带——扎不了几天。
  煤矿里的火车——运煤(霉)。
  顶门杠当牙签——插不进嘴。
  戴斗篷亲嘴——隔得远。
  瞎子养儿——无望。
  毛钱夹耳朵——听进(见)锌(心)。
  老太纺棉花——一手一手的来。棉花补衣裳——外行。
  一分钱数几回——是这样多。
  挖煤老二挝飞脚——黑(哧)人一跳。
  挖煤老二逮细鱼——一拊(唬)二黑(哧)
  老太掐娃娃——下得了手。
  跛脚牛下田~离(犁)不得。
  瓷瓦钳揩屁股——玉器(义气)刮毒。
  半天云里的口袋——装风(疯)
  瘌哈蚌打呵欠——口气大。
  瘌哈蚌蹲田埂——哑撑。
  癞头包帕子——围(危)癣(险)。
  一升苞谷炒六碗——哑得很。
  老奶吃肉——扯皮。
  瞎子打老婆——松不得手。
  大白天做梦娶媳妇——尽想美事。
  豺狗的胯——狼(郎)裆(当)。
  迷拉婆家姑娘——神得很。
  弹花匠家姑娘——会弹(谈)不会纺(仿)。
  迷拉婆进寨子~朝着好的讲。
  耗子吃苞谷——咬(了)心。
  大人穿娃娃衣裳——小件(贱)
  洋狗儿坐飞机——了(咬)天。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马尾栓豆腐——提不起。
  满口金牙巴——谈黄话。
  补锅匠扯炉——倒铁(贴)。
  死人的眼晴——定了。
  脚踏烟锅巴——擦(差)火。
  扯文章揩屁股——遭踏圣贤,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坟坝头卖布——鬼扯。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坛子喂猪——一个一个的来。
  猪八戒过河——倒打一耙。
  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四两棉花做被窝——谈(弹)不上。
  炒腊肉不放盐——有言(盐)在先。
  铁匠的衣服——尽是眼。
  耗子皮——不销(消)
  乌龟落在岩头上——硬磕(壳)石山。
  墙上挂蓑衣——不像话(画)。
  老太赶马——不见骑(奇)。
  老虎拉车——谁赶(敢)。
  皇上的妈——太后(厚)。
  降温消息——冷言冷语。
  矮子爬楼——步步登高。
  才过门的媳妇——三天新鲜。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叫化子玩鹦哥——苦中作乐。
  时迁抓小偷——贼喊捉贼。
  田埂上聊天——小道消息。
  电灯上点纸烟——其实不燃。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阎王爷作报告——鬼话连篇。
  竹林里的斑鸠——不知春秋。
  井边打水——分个前来后到。
  叫化子吃三顿——讨得的。
  火柴头煅磨——走一方黑一方。
  三十夜烧钱纸——钱少话多。
  矮子过河——安(淹)心。
  擀面棒吹火——一窃不通。
  聋子的耳朵——配相。
  瞎子看相——全靠摸。
  蚊子叮菩萨——找错了人。
  看牛娃娃卖牛——作不了主。
  母鸡下蛋——歌多。
  不叫的狗——难提防。
  脚底板上抹油~溜之大吉。
  不会跳神怪地歪——找借口。
  苞谷杆顶门——不管用。
  教猴子爬树——多余。
  头顶上开口——讲天话。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老太婆的嘴——吃软不吃硬。
  吃稀饭泡米汤——亲上加亲。
  雨后送伞——空头人情。
  竹蓝子打水——一场空。
  独眼龙相亲——一眼看中。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石榴开花——老来红。
  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铁公鸡——一毛不拨。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吃豆芽屙稀屎——筋筋绊绊。
  耗子爬秤钩——自称。
  茅厕头(里)的石头——又硬又臭。
  瞎猫碰到死耗子——凑巧。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猫哭耗子——假慈悲。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火烧巴蕉——不死心。
  木匠拉锯——有来有去。
  井底栽花——没有出头之日。
  门缝头瞧人——把人看扁了。
  下了锅的面条——硬不起来。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下八下。
  大街上贴告示——众所周知。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瞎子点灯——白费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秋后的蚂炸——跳不了几天。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和尚的家——庙(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看三国流眼泪——白替古人担忧。
  星星跟着月亮走——沾光。
  三十夜的饭甑——借不到。
  羊子屙屎——满屁股的圆子。
  冷水和面——慢慢揉。
  关云长骑胭脂马过旱菜地——正在红中。
  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
  大门头上挂枷单——枷(家)门
  坛子头放炮——响(想)不开。
  姨妹赶场——对对多。
  迷垃婆看米~完(玩)蛋。
  二个汤圆下锅——二冲二冲的。
  烂田头拔谷桩——越陷越深。
  强盗敬菩萨——各人欢喜各人的。
  刮胡刀砍陀螺——够得学(削)。
  坟坝头撒花椒——麻鬼。
  【蔡官方言】
  [汉语]
  语音
  蔡官镇本地方言语音与安顺城区周边村镇大体相同,蔡官各民族通用。全镇范围内语音虽然基本一致,同时存在微小差异,地域不同、发音就不一样。语音区域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片区,即蔡官、塘官、小〓街、平地场,就一个片区而言,村与村之间语音也不尽相同。全汉族村、汉族与民族杂居村、全民族村语音各不相同;与周边县、乡(镇)接壤的村和所处在镇中心的村也各不同,例如:鼠场村与蔡官村略有差异,塘官的上半片区与下半片区也不同;回族、汉族、苗族亦不一样,最为突出的当属大坡硐,其语音与全镇及周边村寨差异较大,张官屯、蔡官屯、马官屯、塘官屯、董官屯与其余村寨不同,屯堡语音自成一体。
  声母系统
  蔡官方言声母共18个(举例根据方言读音,例字与普通话不同,前面加*表示)
  蔡官方言跟普通话的声母的差异是:
  (1)有普遍话的5个声母——ts、ts‘、s、z(说明:蔡官方言中也有舌尖浊鼻音n,但不做声母,只做韵尾,如an、en)。
  (2)有2个普通话中没有声母——ŋ、z(说明:1.普通话中也有舌根浊鼻音ŋ,但不做声母只做韵尾。而方言中,ŋ不仅可以做韵尾,还可以做声母,像“我”、“爱”、“哀”等字,在蔡官方言中ŋ是声母音节。2[ŋ]是一个舌尖前浊擦音,其发音部位与s相同,但发音时声带颤动。蔡官方言中把普通话读ŋ声母的字z一般说成z声母音节)。
  (3)蔡官方言中的I声母,实际读法与普通话仍有差异,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边音而是带有一个鼻化成份边音[I]。方言把普通话中读边音I的字和读鼻音的字说成一个声母。
  (4)除以上18个辅音声母外,蔡官方言还有零声母(即韵母自成音节),如“衣”、“牙”、“威”、“窝”等字皆为零声母音节。不过,这些字在实际读法中,韵母前面都有一定的磨擦。
  韵母系统
  蔡官方言韵母共32个(举例根据方言读音,例字中的韵母与普通话不同的,前面加*表示):
  蔡官方言同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差异是:
  (1)没有普通话中的10个韵母:
  γ y uo yε yn əŋ uəŋ uo
  (2)有3个普通话里没有存在的韵母:
  io 方音药、略、确等字的韵母;
  uε 方音国、阔、或等字的韵母;
  iu 方音育、局、曲等字的韵母。
  (3)普通话中音韵母只能自成音节而不能与辅音声母相拼,蔡官方言中的单韵母却可以同辅音声母相拼:
  白 拍 墨 得 特 勒 革 克 黑 贼 泽 色
  (4)在蔡官方言和普通话都有的 i、u、o、iε、ai、ei、uei、ən、in、uən等韵母中,所包含的字并不完全相同。
  声调调值
  蔡官方言的声调共4类(举例根据方言读音,例字中声调与普通话不同的,前面加*表示):
  (1)第一声阴平,调值55。
  多 安 抛 江 东
  (2)第二声阳平,调值35。
  梅 邻 白 鞋 牛 羊
  (3)第三声上声,调值214。
  把 起 转 走 给 瘪
  (4)第四声去声,调值51。
  怪 贝 对 劝 *雹 *播
  蔡官方言声调类的中古声调来源。
  与普通话比较,中古声调的分派大体相似,如“平分阴阳”、“浊上变出”,但蔡官方言是“入归阳平”,与普通话“入派三声”的差异明显。
  声韵母配合关系
  蔡官方言声韵母配合情况。
  蔡官方言词例
  方言词语 国际音标 译 意
  老 者 lau35tsei214 老 头
  老 奶 lau35Iai55 老年女人
  耶 耶 i55i55 父 亲
  孃 孃 liaŋ55liaŋ55 姑姑或阿姨
  保 爷 pau214i35 干 爹(义父)
  脑 壳 lau214kuε55 头
  脖 颈 po35tciaŋ214 脖 子
  手杆 sou214kan214 手臂
  小啷巴 ciau214laŋ55pa55 手小指头
  脚 杆 tcio55kan214 腿
  连二杆 lian55ər51kan214 小 腿
  连包肚 lian35pau55tu51 小腿肚
  脚底板 tcio55tiε214pan214 脚 底
  凉 倒 liaŋ35tau214 感 冒
  齁 包 xou55pan55 哮 喘
  起 哦 tci214o35 扁桃腺炎
  做沙工(做庄稼) tsou51sa55koŋ55 出麻疹
  喉耳包 xou35ər215pau55 腮腺炎
  打摆子 ta214pai214ts214 疟疾
  母猪疯 mu214tsu55foŋ55 癫痫病
  扯噗鼾 ts‘ei214p‘u35xan51 打呼噜
  小 衣 ciau214i55 裤子
  褂 褂 kua51kua51 背心
  摇 裤 iau35k‘u51 内裤
  斗 篷 toŋ214p‘oŋ35 斗笠
  灰 面 xuei55mian51 面粉
  挂 面 kua51mian51 面条
  猪蹄叉 tsu55t‘i35ts‘a55 猪蹄子
  快发财 k‘uai51fa35ts‘ai35 猪肝
  旺 子 uaŋ51ts?214 凝固的猪血
  毛 肚 mau35tu214 牛百叶肚
  鸡胗皮 tci55tsən55p‘i35 鸡内金
  瘌哈蚌 Iai51kei35paŋ214 蟾蜍
  蛤 蚂 kei35ma55 青蛙
  蛐 蟮 təi55suan51 蚯蚓
  蟑 蟑 tsaŋ55tsaŋ55 蜻蜓
  油叽叽 iou35 təi55təi55 蟋蟀
  石 蚌 s?35paŋ51 田鸡
  鼓肚鱼 ku214tu51yi35 蝌蚪
  盐耗子 ian35xau51ts?214 蝙蝠
  偷油婆 t‘ou55iou35p‘o35 蟑螂
  猫冬哥 mau55toŋ55ko55 猫头鹰
  爆虼蚤 pau54ke55tsau214 冬青树
  屁丫时 pi51ya55si35 知了
  四季豆 s?51təi51tou51 豆角
  柿柄茄 s?51pin214tc‘iε35 西红柿
  折耳根 tsε35ər214kən55 鱼腥草
  失 水 si55suei214 失火
  晚 些 uan214ciε55 晚上
  院 坝 yuan51pa51 晒坝
  茅 厕 mau35s?55 厕所
  牛加担 liou35tcia55tan55 牛轭
  瓢 羹 p‘iau35kən55 汤匙
  出 客 ts‘u55k‘s55 出嫁
  老 家 lau214tcia55 棺材
  做活路 tsou51xo35lu51 做工
  怄 气 ou51tc‘i51 生气
  扯精倒四 ts‘ei214tcin55tau214si55 女孩妩媚举动
  倒 坎 tau214k‘an214 蚀本、倒霉
  起 坎 tci214k‘an214 发财
  嚼牙巴骨 tciau35ia35pa55ku55 说闲话
  宜 当 i35taŋ51 恰当
  满 连 man214lian35 全部
  高 头 kau55t‘ou55 上边
  透 底 t‘ou51ti214 下边
  剪 纽 tcian51liou214 扒手
  吹 应 ts‘uei55yuən51 吹熄灭
  拜 板 pai51pai214 不要动
  挨 造 ai35ts‘au51 做事不合心
  开黄腔 k‘ai55xuaŋ35tciaŋ55 说脏话
  捍 倒 xan51tau214 陷进去
  遛都不遛 liu51tou55pu55liu51 动也不动
  要 得 yao51tei55 可以
  拱出来 koŋ51ts‘u55lai35 爬出来
  抛 撒 pau55sa55 浪费
  毛焦火辣 mau35tciau55xo214la55 心里焦急、起坐不安
  梭 了 sio55la214 溜了
  罗 教 luε35tciau51 令人满意
  一哈哈 i55xa51xa51 一会儿
  一港港 i55kaŋ214kaŋ214 一会儿
  惯 侍 kuan51si51 宠爱
  撇 脱 p‘i55t‘uε55 随便
  裹 绞 kuε214tciau214 纠缠不清
  不得行耻 pu55tε55cin35tci214 不知羞耻
  嚎牙巴 xau35ia35pa55 哭
  奤嘟嘟 maŋ55tu55tu55 特别胖
  尜 尜 ka35ka51 肉食
  兆 孽 tsau51liε55 可怜
  罢 园 pa55iuan55 末尾
  弯 酸 uan55suan55 不直爽
  归 余 kuei55i35 全部没有
  下 细 cia51ci51 仔细
  踏 嫌 t‘ a55cian35 贬低、嫌弃
  抽 活 ts‘ou55xuε35 支持东山再起
  鲊 包 tsa214pau55 做客回赠的食品
  垮 杆 k‘ua214kua214 完蛋
  崴 货 uai214xuε51 不好的东西
  打 搅 ta214tcau214 增添麻烦
  展 颈 tsan214tcan51 用力的意思
  撑 抖 ts‘ən55t‘ou214 外表比较漂亮
  背 钵 pei51po55 背景、指关系网
  通 唆 toŋ55so55 教训
  啰 连 luε214lian35 令人不太满意
  谨 澡 tcin214tsau214 衣着打扮得体
  瞅冷火 ts‘ou214lən214xo214 钻空子
  手闲造 sou214cian35tsau51 不规纪,乱动别人东西
  仅 倒 tcin214tau214 反复多次
  估 倒 ku214tau214 强行
  奤 奤 maŋ55maŋ55 米饭
  毛 包 mau35pau55 办事不仔细
  假巴一二 tcia214pa55i55ər51 表面像真,实际是假
  装 把 tsuaŋ55pa214 假装
  不得孬孬 pu55tei55lau55lau55 没有多大好处
  大男巴汉 ta51lan35pa55Xan51 大男子汉
  搞哪样 kau51la35iaŋ51 做什么
  立 马 li35ma214 马上
  冲壳子 ts‘oŋ51kus35tsi214 聊天
  儿马婆 ər35ma214po35 指调皮的女孩
  立眉立眼 li55mi35li55ian214 横眉竖眼
  阅 历 i55li55 斟酌
  白 胆 pei35tan214 指没有心计
  白猫淡事 pei35mau214tan51si51 不当一回事
  拐 了 kuai214liau214 完了
  费得很 fei51tε55xən214 调皮、乱跑乱动
  宽 嘴 k‘uan214tsui214 说大话
  神 撮 sən35ts‘uε35 人的性格不合常规
  灵 干 lin35kan55 乖巧、伶俐
  摆南北 pai214lan55pei35 讲故事
  支夺子 tsi55tuε35tsi214 址谎
  相 阴 əiaŋ55yin55 便宜
  冒皮皮 mau51p‘i35p‘i55 好表现自己
  处 脱 ts‘u214t‘uo55 结束、完蛋
  默 倒 mei35tao214 还以为
  霉 撮 muei35ts‘uo35 倒霉
  落 坯 luo55p‘ei55 恰当、满意
  好 儿 xau214ər35 评价人不合常理的举止
  贬 打 pian214ta214 鄙视、瞧不起
  设难倒怪 sei35lan35tau214kuai51 不正经
  抽 抬 ts‘ou35t‘ai35 奉承、用于客套话
  摆 平 pai214pan35 平息、完成
  苕杆 sao35kan214 蠢笨
  兔 气 t‘u51tc‘i51 不开通
  估 头 ku214t‘ou35 性傲
  刮 毒 kua55tu35 刻薄
  扯秋皮 ts‘e214tciu55p‘i35 交涉不顺
  麻撒撒 ma35sa214as214 不顾一切
  光 二 kuaŋ55ər51 滑头
  散脑筋 man214lau214tcin55 不灵活
  跳 站 t‘iau51tsan51 机警、灵活
  木粗 mu35ts‘u55 呆板
  娄精(嚼筋) lou35tcin55 办事不直爽
  俏 市 tc‘iau51si51 得意、骄傲
  拽得很 tsuai214tε35xən214 俯视一切
  梭 皮 so55p‘i35 付钱
  隔 引 kiε55yn214 害怕、心里不舒服等意
  牙 口 ya55k‘ou214 牲畜交易的中介人
  杀 角 sa214ko35 最后、末尾
  脑壳空哨 lau214k‘o55k‘oŋ55sau35 聪明、反应灵敏
  掱 和 p‘a55xuε214 柔软
  脸 包 lian214pau51 脸颊
  索 索 so55so51 绳子
  水稚牛 sui214ts?51liou35 水母牛
  黄帮螂 xuaŋ35paŋ55laŋ55 黄牛
  牯 牛 ku214liou35 公牛
  见 紧 tcian214tcin214 赶紧、抢先
  抵斗 ti214tou214 撑得倒
  底倒点 ti214tau214tian214 抓紧点迅速点
  [苗族语言文字]
  蔡官镇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其中“蒙阿里”(小花苗)、“蒙阿志”(水西苗)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蒙擂”(锅圈苗)操滇东北次方言。在各次方言、土语内部,因支系的不同又有很大差异。
  语言
  苗语声母有塞擦音(ts、tsh、tc、tct)小舌塞音(q、qh),清鼻音或送气清鼻音(m、n、mh、nh),清边音或送气清边音(l、lh);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操音(mp、nts、nt、nte);有腭化唇化舌根音(pj、mpj、mj、kw、ŋkw、ŋw)。韵母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没有塞音韵尾,同时有现代汉语借词专用韵尾。声调化成阴平、阴上、阳平、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词汇特点
  苗语词汇结构与汉语相同,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单音节的单纯词数量很多,为古代苗语遗留下来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如
  由于语言的发展,所要表达的事物增多,同时不断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工整、对应,苗语逐渐发展了大量的合成词。第一类合成词由一个基本词素加上另一个比较虚化了的词素成份构成,如:
  第二类合成词,构词的基本词素都有实在的词素意义,如:
  此外,苗语中还有大量的四音格词,如:
  AABB式:多多少少 ntou44ntou44tseu113tseu13
  来来去去 no21no21lo21lo21
  大大小小 lo31lo31zou44zou44
  ABAB式:犁田犁地 lai31la31lai31le43
  做园做屋 ua44vaŋ31ua44tse55
  九山九谷 tcua31toŋ43tcua31x13
  ABCD式:兄弟姐妹 ku55ti31no21mua13
  勤吃懒做 ŋa13neŋ55ŋ11ε44
  大吼雷劈 nto31hea55so43phua44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苗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政治、经济、文化类为主,读音为汉语直译,如:
  语法特点
  蔡官镇苗族语言的词类、结构、词音和其在句子中的作用跟汉语相同,可分为名、动、形、数、量、代等类词等。但少数词在构词和用词上有不同特点,如:
  指示代司的量词词素置前,代词词素移后,形成结构上的倒装,如:
  苗语的句子可分为叙述句、判断句、祈使句、疑问句等类型,结构基本相同。汉语句子由于少数词类的构词方式不同,少数苗语句子的结构也随之变化:
  蔡官镇苗族同胞除了通晓本民族语言外,由于长期跟汉族群众杂居交往,也通晓汉语,普遍运用汉语作社会交际工具。
  文字
  明清以前,安顺县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清末,英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开办教会学校,与安顺籍的苗族杨庆安等合作,研制了一种以安顺县苗族语音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笔画的表音苗族文字,于民国3年(1914)在基督教会开办的“乐音高等学校”中的苗族学生中推广。民国7年(1918),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注音字母苗文”,贵州地方方言讲习所吸收安顺县苗族青年积极分子杨文周、王超候二人参加学习。后来,由于国民政府未重视苗文的推广和运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苗文,只有少数苗族知识分子掌握,未在民间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苗族文字问题,曾先后多次派出工作组调查研究苗语。1956年10月,国家在贵阳召开“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的科学讨论会”,为苗语的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中的滇东北次方言各创造了一种文字。苗文川黔滇方言声母表、韵母表、表调字母调值对照表: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字母与调值对照表:
  声母字母:b x d l t s k f
  调 值:43 31 55 21 44 13 33 24
  [回族语言文字]
  蔡官镇回族由于历史原因,普遍讲汉语,习汉文,以汉语、文字作社会交际的工具。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只有在宗教活动中才使用。因此,阿拉伯语在境内回族中保留极少,只有一些名称人们尚能说出。
  [仡佬语言文字]
  音节
  蔡官镇仡佬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濮僚语族仡佬语支安顺、普定方言。其音节由声、韵、调三部分或韵调两部分组成。声、韵、调的结合是有规律的,声调区别意义,并且和声母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即一定性质的声母出现于一定的声调。语音方面有六个调,鼻音带有很强的闭塞成份,没有浊闭塞音声母。韵母不分长短和松紧,没有ptkm等辅音韵尾。
  语法
  仡佬族的语法,词序很严,具有一定的规律。
  (1)复合数词“十一……十九”与量词同时修饰名词时,词序是个位数在前,量词在中间,十位数在后。如“十五棵松树”说成“muy maλ pawy tsunλ saλ(五棵十松树)”。
  (2)代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前面可以带一个作用相当于汉语“的”的助词,组成一个作用与名词相似的词组。如“我的”说成“nei44i33(的我)”。
  (3)两个相连的约数,有“二三”、“五六”和“七八”三组颠倒说成“三两个”、“六五个”、“八七个”。
  (4)表示动物雌雄性别的词修饰名词时,放在名词的前面。如“这头公牛刚从水塘里走出来”说成:“l┐pawλ naly Vuλ sav pai┐ qoλ paλ luv toy teiy(个公牛水才走池塘)”。
  (5)名词作定语时放在中心词的后边或省掉。如“妹妹讨猪菜去了”说成“maλ enλ vuλ xuay luny maa┐ ,cwv (妹妹去讨猪菜了)”。
  (6)领导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边。如“爸爸的火药枪被他们借走了。”说成 “tcanλ ke┐ ciy neny maλ Xts ŋy omenλ tsen┐ cev ko┐ tsoy vuト
  (父亲家我有棵枪火药被别人借去了)”。
  (7)形容词作定语时放在名词的后边。如“黄花”说成“kau sen pei (花黄)”,“他有一根长扁担”说成“sua┐ neny he┐ mał vruy tuł zeł(他有一根扁担长)”。
  (8)数量词作定语时除“十一……十九”特殊外,其余是放在中心词前边。如“五条牛换一台拖拉机”说成:muy san┐ naiy tsuλ se┐ taiv to┐ ,la┐toiv┐(五头牛换一台拖拉机)”。
  (9)动词不能重叠。如“你来看看这是什么东西”说成“mov to′┐ei┐ san┐ naiv tsoy jay ieł (你看一个这是何物)”。
  (10)被动式的表示为:“去年冬天,他家的房子被烧了”说成“pei┐ po┐ to y lay ko┐ ke┐ veivhe vpi┐(年去白鼠房家他被烧)”。
  (11)动词的时态表示为:“学过中医”说成“ciy cov poŋ┐ poi┐ lay tcey taił (我学得二年医解术)”。
  (12)否定编词修饰动词时放在全句的末尾。如“他不愿回外婆家”说成“suacey ciλ pai┐ kay tsauλ uaλ (他愿去外婆家不)”。
  (13)疑问句的表示“你看不看电影”说成“moy to┐ tianλ ceny t′o┐ał(你看电影看不)”;“你家小妹几岁了?”说成“liv nlaλ ke┐ moy neny aiłpei┐?(小妹家你有几年)”。
  (14)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形容词时在词的后边。如:“今晚的电灯不太亮”说成“ciy naiv tianλ tnŋ┐ qa┐ luł uaλ (晚今电灯亮不)”。
  (15)表示代词单独修饰句词时,放在名词的后边。如:“这老师哪里来?”说成“ei┐ quay tsuy naiy pai┐ naiv naiv mo┐(一个老师这走何处来?)”。
  (16)指示代词修饰量词时是在量词的后边。如:“这位是生产队长”说成“ei┐ qen┐ naiv tsoy seŋ┐ tsany taitł sanł (一个这是生产队长)”;“这个月经常下雨”说成“ei┐ toł paiv tsaiv quał meny (个月这经常下雨)”。
  (17)表示状态、情貌、声色的词,其用法为:“红旗唿啦啦的飘”说成“małp′ra┐ liey fu┐ vuł fu┐ mo┐ teiy pauy(杆旗红响在响来的飞)”;“蝴蝶一闪闪飞过花丛去了”说成“mał poł se┐ p′auy se┐ p′ auy teeiy p′auy tsauł vuł(个的蝴蝶一飞一飞地过去)”。
  (18)连词的用法:“建国和建民是亲亲的两兄弟”说成“tcan┐ kuaiy say tcan〓 minv mbey tceny tceny tiy se┐ ndcau toy(建国和建民是亲亲的两兄弟)”。
  常用词汇
  蔡官镇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说汉语,汉语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工具。仡佬族早期只有以物象形示意的符号,没有文字,1959年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的文字于今尚未使用。
  [白族语言]
  白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在明清时期曾普遍使用。民国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失。今全镇白族同胞已不会讲其语言了。白族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汉语、汉文。
  白族语没有方言差别,只有土语区分,蔡官属安顺、普定、平坝这一土语区。
  蔡官白族语的音系,有16个声线、16个韵母和5个声调、声母。
  声母例字:
  声母的特点是:①没有卷舌音;②摩擦音比较发达。
  韵母:
  韵母例字:
  韵母的特点是韵母系统有n等鼻音,没有发现p、t、k的塞音韵尾。
  声调:
  白族语的语法,因人们不能讲复杂之句,故无法探讨。
  白族老年人常用的简单词句: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尚有不少地名是用白族语称呼,由于年长月久,因此人们已不明其意。
  【卫 生】
  [卫生机构人员]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无卫生机构,病轻者找懂草药的土医治疗,病重者送往安顺城区治疗。由于缺医少药,加之愚昧,有的村民“看米打卦”、“求神拜佛”、“倒水饭”、请巫婆到家中“退鬼”等,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因而贻误治疗时机,酿成了不少人间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安顺县卫生科组织筹建安顺县卫生院,同时先后组建区乡卫生所,各乡抽人员培训后,回原地开展医疗工作。1955年,蔡官区成立五区卫生所,办公地点在王家庄,有老式房屋五间,面积108平方米,职工6人,第一任院长陈玉佩。1958年,贯彻执行“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各公社建立了民办卫生所,境内有蔡官屯卫生所,塘官屯卫生所,小〓街卫生所,平地场卫生所。1959年,五区卫生院从王家庄搬到蔡官屯孙锡之家大院下院坝两间厢房内办工,改名为“蔡官公社医院”,当时无任何医疗器械。1961年经区委研究决定,在关口寨设一个医疗点,配有价值2000余元的药品及器械。1961年底,蔡官公社医院又从蔡官屯搬回王家庄老地点办公。增设丙种手术包,开展下腹部手术(第一个下腹部手术由陈树悦与庄忠明所作),但无化验设备。1961年8月,蔡官屯公社卫生院改名为蔡官区卫生院,1962年后有1间观察床,2间病床。1967年,县妇幼保健站支持人民币10,000元,修建长山脚下卫生院,总面积120平方米,1968年,同年增设X光机一台,德国显微镜一台,开始了化验项目。1971年,蔡官区卫生院由王家庄搬到长山脚下新建的医院办公楼办公。同时集中力量抓好卫生人员培训,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医药卫生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3年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蔡官区各大队相继建立大队卫生所,卫生所医生称“赤脚医生”,配“赤脚医生”1~2人,负责各大队简便医疗业务,时全区有“赤脚医生”62人。
  1974年,按上级指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主要为男结扎、女结扎、人流引产、上环(时称“四术”)。同时,增设了乙种手术包,开展中腹部手术。
  1978年,由卫生局拔款10,000元,蔡官区拔款5,000元,卫生院集资3, 000元,修建长山脚下第二栋卫生综合门诊楼,总面积为234平方米。
  1979年,中心卫生院(现蔡官镇卫生院)逐步实现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整顿和巩固了合作医疗,充分利用中草药和民间单方、验方防治疾病。同时整顿了全区医疗卫生网,加强了管理,改进了服务态度,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和医疗护理,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卫生业务工作。
  蔡官区医疗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每年从县人民医院抽出两名技术员对蔡官卫生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了蔡官各乡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到1980年,基本解决了农村一般疑难病症和卫生问题。
  1982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的推行,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也同时进行。区、乡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岗位责任制。1982年底,蔡官区卫生院有病床位10个。
  1985年,有个体开业医生3人,个体户药店6家。
  1989年,整顿私人诊所,对开业的医务人员实行统一的考试制度,在考试考核合格的前提下再严格审批手续,经卫生局同意发给行医执照,1990年10月,经卫生局批准,蔡官区合法诊所3个医生3人,个体经营药品4人。
  1993年3月,从各类卫校毕业部分学生,经市卫生局审批后,在各村开办“村卫生室”。1996年地、市、镇投资125,000元,卫生院投资155,000元,卫生人员集资2,000元,修建门诊综合楼一幢(现新路口处),共548.5平方米。
  1997年,蔡官镇卫生院增设了1000毫安X光机、B超机、尿十项、多功能呼吸机、制氧机、心电图等医疗设备,病床位增到20间。业务收入从过去的每年4~5万元,增加到现在50余万元。蔡官镇卫生院全天24小时有专职医师接待就诊。
  1998年,西秀区第一人民医院对蔡官镇卫生院进行技术帮扶,使蔡官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技术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999年,蔡官镇卫生院充分利用已成立的44个村级卫生室,与计生站配合发放避孕药具,共发放药具286人,利用村级卫生室发放避孕药具的优势在于快捷、简便、灵活、操作难度小,育龄夫妇易于接受。促进了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认可,贵州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将此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2002年12月止,蔡官卫生院有职工26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9人。44个卫生室受所在地村委会领导,业务上接受镇卫生院领导,负责该村疾病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新法接生等。
  境内的企业医院有安吉铸厂职工医院、新安机械厂职工医院。
  [医疗制度]
  职工医疗制度
  195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组、团体及所居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决定将公费医疗防治范围从1952年7月起分期推广。公费医疗推广实施,由县卫生科代为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列支。在当时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为县级行政机关、党组、群众团体(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的在编人员),县级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单位,由国家预算拨款开支(包括差额补助)的在编人员等。1954年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公费医疗。公费医疗使用包括门诊、住院挂号费、药品费、手术费、治疗费、检验费、材料费、接生费、床位费及经过医生诊断,可以施行绝育手术、人工流产手术的医药费。
  经费标准:1954年4月,省卫生厅规定每人每月医药费15,000元(时币,折合人民币1.5元)。1955年,蔡官区享受公费医疗人员38人。1964年3月,省卫生厅公费医疗经费提高为每人每年人民币24元。1968年11月,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办事组规定医疗费每人每月按1.5元标准交单位自行掌握,超支部分由单位自行解决。以后,公费医疗经费标准不断提高,逐步增加为每人每年30元,36元、60元。1987年2月,安顺县人民政府规定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按在职干部、职工人均每年80元,离退休干部及职工、人均每年120元包干(包括门诊,住院)。具体办法是:离退休干部及职工无论门诊或住院实报实销,其中全年医疗费不得超过120元,节余的80%给个人,20%由承包单位留作调剂使用。在职干部、职工的门诊费用,由单位按工龄承包给个人,工龄在15年以上者,每月人均4元;工龄在15~25年之间每月人均5元;工龄在25年以上者每月人均6元。年终结算时个人的门诊费若有节余,节余额的80%奖给个人,20%由承包单位留作调剂使用,如超过规定限额的,个人必须支付超出额的20%。在职干部、职工经医院诊断确需住院治疗,经所在单位同意,其住院费予以报销。1989年2月,安顺县人民政府规定县直机关每年人均80元,各区、乡(镇)70元,离退休人员每年人均120元的经费标准。门诊费医疗标准按1~9年工龄每月3元;10~19年工龄每月4元;20~29年工龄每月5元;30年以上工龄每月6元,退休人员每月6元,离休人员每月7元。确需住院治疗者,亦按工龄长短享受公费医疗。其中1~9年工龄者,报销75%,单位付5%,个人付20%;20~29年工龄者,报销80%,单位付5%,个人付15%;退休人员,报销85%,单位付5%,个人付10%,离休人员,报销95%,单位付5%。1990年5月,市公费医疗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在职干部、职工的基础医疗费,工龄有15年以上者,每月人均5元。工龄在16~25年之间者,每月人均6元,工龄在26~35年之间者,每月人均8元,工龄在36年以上者,每月人均9元。门诊超支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付超出额的40%,包干管理部门报销60%;住院超支医疗费用(即超出基础医疗费的部分),个人按其工龄长短支付,工龄在15年内者,个人支付超出额的15%;工龄在16~25年之间者,个人支付超出额的10%;工龄在26~35年之间者,个人支付超出额的5%;工龄在36年以上者,个人支付超出额的2%;其余由包干管理部门报销。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及二等以上的伤残人员,每月人均10元(包括门诊和住院),门诊和住院超过个人定额的,由财政报销。对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的,经有关单位证明和公医办审核后,由个人支付超出额的10%,财政报销90%。对严重慢性疾病及危重疾病者,经有关单位证明和公医办审核后,可以实报实销。对计划内生育分娩者,住院费超出个人定额的部分,由包干管理部门报销。
  1952年,对享受公费医疗者,实行分片、定点、建卡工作。患病者必须凭证就医,按证登记。境内的行政干部凭公医证可以在安顺县辖区内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就医。对确需转上级医院的患者,须持有县人民医院转诊证明,转省级医院患者需持有安顺专区医院转诊证明和县人民委员会的介绍手续。转省外医院则由省医院办理手续。公费医疗费因连年突破财政预算,其原因为:老干部逐年增多,没有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范围和用量,部分干部随意要药,医生难以拒绝,有的甚至用公费证到医院开保健用品和生活用品。其次多人用一公医证,或一人持证,全家看病。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和卫生局协商,为堵塞漏洞,杜绝不合理的医疗开支,公费医疗实行定额包干,节约有奖的办法,节约归承包单位。1987年2月,成立“安顺县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有关公费医疗管理工作。公费医疗实行直接由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承包。1990年以后,干部、职工医疗费贯彻“三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个人负担一点,工作单位承担一点)的原则。1992年以后,蔡官镇的职工医疗费按每季度人均25元标准发放,离退休人员按每季度人均35元标准发放,门诊费、住院费所需医疗费财政不予报销。
  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合作医疗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医疗制度,是依靠农民自己集资或集体(生产大队、小队)投资,自己培养医生(赤脚医生)进行防治小伤小病,为农民提供保健和医疗的一项措施。
  1971年5月,蔡官区有9个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并实行了合作医疗,是年11月,派5人到安顺地区卫校进行学制为一年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均回原合作医疗站工作。
  1973年,蔡官区各大队相继建立了大队卫生所,“赤脚医生”1~2人,负责各大队简便医疗业务。据统计,时全区有“赤脚医生”62人。1975年12月,为落实省卫生厅提出“在全省基本普及合作医疗”的要求,蔡官区选派9人到安顺地区卫校参加学制为一年的“赤脚医生”培训班,为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准备了技术力量。1977年,蔡官区实行合作医疗的有63个大队,“赤脚医生”增至93人。其中女“赤脚医生”34人,占总大队数的53.8%,生产队卫生员22人,农村接生员16人。
  1977年~1979年,蔡官区选派“赤脚医生”15人到安顺县医院、安顺地区卫校参加两年以上专业技术培训学习,经考试合格,有11人获得证书。1980年,蔡官区保留合作医疗点26个,占生产大队总数的41.27%,有“赤脚医生”的大队56个共计69人,农村接生员13人,生产队卫生员17人。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合作医疗制度也作了相应改革,原合作医疗站由集体或“赤脚医生”个人承包,独立核算,卫生局停止了对合作医疗的经费补助。
  初级卫生保健
  1993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到2002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蔡官镇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设立了办公室日常工作办事机构,把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按照要求,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卫生院、卫生室分解目标管理,完善卫生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镇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100%。2002年12月底,辖区内建有村级卫生室44个,覆盖率达100%,其中,甲级村级卫生室20个,覆盖率45%,合格村卫生室24个,覆盖率达55%;全镇“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达46.4%,改水受益人数20800人。全镇公共厕所70个,卫生厕所70个,合格率达8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4%。有户厕所10617个,其中卫生厕所4805个,合格率达45.3%,无害化处理3292个,处理率为31%。婴儿死亡率从1994年的24.6‱下降到2002年的4.7‱,孕产妇死亡率从1994年的70.02‱下降到2002年的2‱,新法接生率从1994年73.6%上升到2002年的98.5%;高危孕产妇住院监护率为100%,孕妇系统管理为88%。
  2002年,儿童“四苗”接种建卡率为95%;法定报告传染病制度化,规范化达100%。至此,蔡官镇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卫生防疫]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无卫生防疫机构,瘟疫肆虐,天花、霍乱、斑诊、破伤风、伤寒、回归热、疟疾,以及儿童常见的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麻风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使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民国18年(1929),沙锅寨发生瘟疫。一年内病死29人,其中张全珍家一年内染病死了4口人。是年,兑沙地、水塔因疟疾死亡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预防接种,贯彻实行“预防为主”方针,防疫工作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对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防疫
  1950年~2002年,境内传染病总发生动态是:乙类传染病16种,计5713例,死亡318例,年均发病率为1.7623%,死亡率为0.01478%,病死率为0.71%。20世纪50年代平均发病率0.1679%;60年代是3.2843%;70年代为1.8977%;80年代为0.8764%。2000年发生乙类传染病10种,计203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537%,死亡率为0.0064%,病死率为0.43%。
  各系统发病情况:呼吸道传染病共7种,乙类6种,计7321例,死亡89例,年均发病率0.978%,死亡率0.019%,病死率1.03%。白喉发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0.04979%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的0.027%,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发生。百目咳发病率20世纪60年代为0.3124%;80年代为0.3013%;90年代为0.0784%,达到国家的控制指标;2000年为0.0139%。
  肠道传染病发生4种,计179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0.3769%,死亡率为0.00271%,病死率为0.57%。1964年蔡官区塘官公社发现脊髓灰质病例,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为0.00079%;70年代为0.00193%;80年代为0.0003%,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无病例发生。
  虫媒类传染病共发生5种,计7132例,死亡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73%,死亡率为0.00093%,病死率0.49%。疟疾发生居首位,1950年和1962年曾暴发流行,主要是格来月、关口寨、兑沙地、沙锅寨、水塔坡、大荒地、果者、浪河等地,发病率达1.179%~2.3714%。经大规模抗疟防治,20世纪70年代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年均发病率为0.0237%;20世纪80年代年均发病率为0.00317%;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无病例发生。
  生物源性传染病共发生3种,计20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0.005161%。1964年,出现钩端螺旋体病并呈局部流行,1976年再次流行, 1978年后开展预防接种,到20世纪80年代流行情况得以控制,发病率由1977年的0.0493%降至1989年的0.00047%、2002年的0.00032%,呈散在发病。1984年,狂犬病传入蔡官区,经1985年、1986年全力防治、得以控制。
  1987年~2002年发生淋病16例,发病率为0.01698%。此外肝炎、副霍乱、百日咳、菌痢、结核病和狂犬病等病例时有发生。
  预防接种
  (1)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计划预防接种
  20世纪50年代,面对危害最重的天花、白喉、麻疹、结核、百日咳等疾病,蔡官政府和卫生部门组织训练种痘员,在群众中开展牛痘普种。同时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使疾病有所减少。1957年2月31日,蔡官区公所下发《关心下一代健康通知》,控制和消灭儿童易患的传染病,区委安排部署,从4月1日~10日,10天时间对全区儿童进行牛痘苗种。具体是:蔡官屯乡602人,塘官屯乡450人,箐脚乡和小〓街乡共450人,郭家屯乡480人,大洞口乡和跳蹬场乡共520人,全区共完成2502人的种痘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逐年接种牛痘苗,天花被消灭。
  第二阶段:对原接种牛痘对象接种牛痘,巩固效果。1977年~1981年,共接种3271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采取了一年一度的突击性预防接种,建立0~4岁儿童的预防接种卡。1976年后,将麻诊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三联制剂作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1977年完成3818人的百白破三联针普种,接种率50.9%。1979年对2164人作麻苗普种,并第一次完成9179人卡介苗划痕普种。同年进行抽样,接种率为3.61%。1977年~1979年共完成18717人次的卡介苗、麻疹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十一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麻疹的发病在普种前1970~1976年发病率为31.16‱,普种后的1977年~1979年发病率下降到4.3145‱,百日咳从普种前的年均发病率9.372‱下降到普种后的6.426‱。
  第三阶段为计划免疫实施(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
  1982年,蔡官区卫生院在各大队建立了预防接种年龄卡。1987年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制定了保偿实施细则和经费管理办法,成立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领导小组。1988年蔡官区0~3岁入保儿童197人。
  1985年~1987年,冷链器材装备逐渐完善,首次运转对象为1986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以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四种为主,应种597人,实种409人,实种率68.5%;小儿麻痹糖丸应服563人,实服376人,实服率为66.8%;百白破三联疫苗应种493人,实种268人,实种率54.36%;麻疹疫苗应种586人,实种396人,实种率为67.58%。从1991年起,每年均对0~4岁儿童进行小儿麻痹糖丸强化服苗2次。
  (2)非计划免疫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础上,加大了非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非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底,蔡官卫生院先后开展了伤寒、甲肝、乙肝、乙脑、流脑、炭疽、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
  1993年~2002年12月,蔡官镇卫生院共接种甲肝疫苗133人,乙肝疫苗3263人,伤寒疫苗10760人,霍乱疫苗105人,乙脑疫苗2380人,流脑疫苗12750人,狂犬疫苗480人,使肝炎、乙脑、流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地方性流行病防治
  (1)疟疾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蔡官曾流行民谣:“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1929年,兑沙地、水塔坡在一年内就死了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抗疟提出了具体要求,卫生部门把抗疟问题纳入工作的首要内容,蔡官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抗疟灭疟工作,尽量降低发病率,巩固抗疟效果,在净化疟区三个环节中下功夫。蔡官地处亚热带,鉴于疟病与气温、雨量等关系密切,境内疟病传播季节5~10月份,发病高峰为8月,11月至次年3月为休止期,系不稳定的中低度疟。1956年~2002年,共对78个自然村寨进行了疟原虫调查。调查人口数共5138人,对123人进行血检,疟例占0.97%。经调查证明,境内发病以间日疟为主,分布各乡,其中以平地场乡、塘官乡、驿马寨乡多见。
  1956年~2002年,对139个自然村寨,1185人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有疟史59人,疟虫率为4.9789%。
  在1957年、1962年、1972年的调查中,查出按蚊类型与发病关系的情况。其中:中华按蚊632只,微小按蚊6只,分别占调查蚊数的91%和1.93%,巨按蚊1只,占0.39%。经调查证实,境内疟原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以稻田和牛房为主要寄生和栖息地,住宅次之。
  1957年4月,脾肿调查29人,脾肿人数10人,占34.48%。同年8月调查30人,脾肿人数为12人,占40%。1962年调查81人,脾肿人数9人,占11.25%。
  调查结果,境内疟疾特点为:
  (1)系不稳定性中低度疟。
  (2)疟原虫以间日疟为主。
  (3)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4)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5~10月份。
  经过调查后,防治阶段为三个。
  第一阶段降低发病率,主要是在1956年~1963年间。以大面积群防群治、灭蚊、化防、切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经8年努力,发病率逐年下降。由于对防治疟疾的特点认识不足等诸因素,以致1962年再次出现过一次小高峰。
  第二阶段,在1964年~1977年。这阶段主要清除残余病点和防止产生特病区,巩固抗疟效果。
  第三阶段,主要在1978年~1984年,此阶段称净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发现传染源,根除和防治疟疾复发。
  在疟疾的防治中,参加抗疟的区医务员41人,乡级54人,大队赤脚医生51人,社会力量95人,专业人员54人,其中8人到县级学习抗疟。1956年~1984年累计有163人的抗疟队伍活动在蔡官区的村村寨寨。
  预防的具体措施:1951年~1963年,流行季节对人房、畜圈、厕所进行1~2天的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喷洒。1977年前,对发病率15%以上的关口寨、浪河、沙锅寨、老龙寨、果者、樊家庄进行全民性化学预防服药6~8天。隔15天服乙胺嘧啶一次,流行高峰期要求服药4~6次。1977年以后改为患者周围人群进行30人左右的化学性预防服药。
  1980年以后,对有疟史、原虫阳性和脾肿者进行抗复发治疗,具体为:百乐君24克分四日服,对有近一年疟史者总剂量伯奎90毫克,分服四天,第一、二天加氯喹0.69克。对疟疾现症病人和原虫携带者,伯奎150毫米克分五日服,第一至第三天加氯喹总量1.5克,一个月后再服治一个疗程。此称“又五疗法”。
  1957年~1982年,对现疟病人治疗598人,春抗3618人,化防3794人,药物滞留喷洒30个自然村寨,计513户,面积509平方米。发病率从抗疟前的106.9‱(1954年)下降到9.83‱(1968年),从1975年的2.98‱降到2002年的0.32‱。原虫率由1957年的29.36%下降到1984年的0.16%,脾肿率的显性检验X2等于4.42,大于3.04,P<0.05,具有显著差异。1977年~2002年,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2)伤寒病:
  蔡官区是伤寒病的高发区,病情重、病期长,终年均有发病。夏秋季比冬春季发病高,4~9月发病占全年发病数的68%。各村之间发病率随水源流动状况而变化,地势低洼地区发病率高于山区和丘陵,贫困村庄高于富裕村庄,重发区高于始发区,青少年高于成年和老年。
  伤寒发病以村庄和家庭聚发病为主,局部地区呈延性流行和地方流行趋势。流行形式以水型为主。日常生活和蝇密度参与流行过程,食物性流行较小。
  水型暴发流行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6起,发病28人。80年代发病12起,发病163人。暴发点数和发病人数是2倍和7倍。1985年共发生3起,全区共发病121例,发病率高达132.7‱,条件差,地势低洼地发病率高达429.99‱。暴发流行形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迁延至1986年。病情重,并发症高,原因为耐氯霉素菌株污染水源。蔡官区为贫水区,地表水可通过石灰岩溶洞裂隙通入地下水里,村民多饮分散式自然水源,多数水源位置低,水源短缺现象严重,在天旱和暴雨后极易发生水源污染,特别像格来月、关口寨、沙锅寨一带更为严重。1986年蔡官区的伤寒流行与此现象关系密切。
  伤寒流行多为正伤寒菌株引起,副伤寒甲、乙型可参与流行和引起散再发病,1986年,对1985年住院确诊的32例伤寒愈后人群进行带菌检查,伤寒菌株检出率为7.3%,副伤寒及其它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6.3%,伤寒菌株检出率为其他沙门氏菌检出率的50%。1985年流行的伤寒菌株,经噬菌体分型为Ⅱ型。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治疗效果较好。1996年,关口寨小坝自然村因水源污染,伤寒病暴发流行,159人的自然村发病132人,发病率82%,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派医疗队进驻,经过全力治疗,患者全部痊愈。
  (3)麻风病
  麻风病发病较高,患病者多为生活较困难的农民,民国时期患者受周围的人群甚至亲友的唾弃,一般要遭活埋或烧死,或被迫远避于深山密林。民国7年(1918),长冲对麻风病人处置:活埋1人、烧死2人,远避深山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麻风病的防治非常重视,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
  一是把病人送到麻风村
  1958年,县人民委会员发出《关于动员麻风病人住村隔离的通知》,后于1959年蔡官屯公社送4名麻风病人到了麻风村。
  二是进行麻风病人调查
  1953年到2002年,共进行了3次麻风病普查和一次麻风病的抽样调查。
  1953年11月县人民政府民政、卫生科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普查,查出第五区患麻风病16人,逐个登记造册存档。
  1958年进行第二次普查,由安龙麻风医院院长杨仁炳与安顺乐万麻风院医生董昌东等12人配合进行。在蔡官境内逐村进行普查。共查出麻风病人2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067%。其中男性19人,女性5人;乙型麻风8人,占33.3%,T型16人,占66.7%,已婚18人,未婚6人,属家庭内传染的6人,属家庭外传染11人,不明原因传染的7人。
  1983年5月第三次普查,县卫生部门联合蔡官区的各乡医务人员分成技术、后勤两个组按“随机抽样“线索抽样调查”、“追踪病人调查”、“病人家属体检”的方案进行,共查了109人,查出新患者2人。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蔡官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居第三位。20世纪50年代发病较低,60年代为2‱;70年代为3.6‱;80年代为5.1‱;90年代为5.8‱。各年代的峰值:70年代为1972年和1979年,发病率分别为5.2‱和6.07‱;80年代代表年份为1984年和1985年,发病率分别为6.1‱和9.0‱;90年代代表年份为1991年和1997年,发病率分别为8.3‱和9.2‱,;2001年,发病出现最高值,发病率15.4‱以上。
  1996年,对塘官片区、小〓街片区、平地场片区病毒性肝炎开始监测,监测人数为1372人,发病率高达12.3‱。实际监测检查分为病毒性肝炎甲、乙两种型别,甲型肝炎58.1%,乙型肝炎22.9%,非甲非乙型肝炎19%。甲型肝炎发病以夏秋季为高,2~6岁儿童为多,乙型肝炎发病季节不明显,以青少年发病较高。
  (5)副霍乱(副二号病)
  1959年,兑沙地发生副二号病13人,死亡2人,经全力防治,副二号病得到控制。1984年在长冲、沙锅寨、发砟发生,该次发病为流行病学的古典稻叶型。发现副二号病后,区公所首抓副二号病的防治工作。凡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即定为疫点,立即封锁。
  (6)百日咳
  1952年以来,百日咳发病遍及蔡官的村村寨寨,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到2002年,计发病1238例,死亡2人,年均发病率0.8176‱,死亡0.031‱。此病年年均有发生。百日咳流行5次,较大的有3次。
  以樟树寨、浪竹坝、鼠场、发砟、关口寨、沙锅寨、潘家庄发病较多,1979年至2002年发病31例。
  1977年8月开始,用百日咳三联疫苗一年一度接种。每年从8月开始对6个月以上儿童接种全程注射2针,以后在2~3岁和5岁时各加强注射1针。1985年建立冷链,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和省卫生厅颁发的《贵州省计划免疫工作实施细则》,接种年龄提前到三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全程三针,次年加强注射一针。区设常年操作接种门诊,农村每年5~6次,接种率为80%以上。接种前,年均发病率为0.951‱,病死率为0.58‱;接种后,年均发病率为0.356‱,病死率为0.021‱;冷链实施后,年均发病率为0.081‱,病死率为0。
  (7)麻疹
  1956年1~5月,第五区发生麻疹大流行,150天中患者达89人,死亡11人,病死率为12.34%,安顺县从1951年开展了麻疹防治,蔡官从1953年全面开展麻疹防治工作。
  第一阶段,麻疹疫苗问世前(1951年~1966年)。麻疹发病率103.39‱,呈现自然增长的流行趋势,流行和暴发流行发生于各乡。1959年为最高发病年份,发病率176.24‱,死亡率10.97‱,死亡病例虽因麻疹引起,但多因合并症所致。此阶段的预防尚无特殊方法,只是以隔离为主来控制发病数量。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麻疹疫苗问世,预防方法采用预防麻疹疫苗接种,对8个月至5岁年龄组的儿童进行接种免疫,干扰麻诊自然流行过程,采用施药预防接种达到免疫效果。境内年均发病率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发病率46.39‱。
  第三阶段(1977年~1984年)。计划免疫期。
  麻疹预防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对满18个月以后的儿童,一年一度地进行免疫接种。年均发病率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又下降为12.94‱。
  第四阶段(1985年~1987年),为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
  麻疹疫苗实现了在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保管和使用,保证了疫苗的低温管理,保存疫苗的有效活性,克服了以前一年二次接种时间的限制。蔡官区开设了计划免疫门诊,实现了各村每两月接种一次。
  第五阶段(1988年~2002年),为加强复种免疫期。
  在第四阶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七岁儿童进行加强复种免疫,预防效果大为提高,达到了有效控制。1995年年均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
  (8)白喉
  白喉是古老的一种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也比较高。1952年12月~1953年3月,境内发病91例。首先是从东关的火烧寨发生蔓延到蔡官的梅家庄,后蔡官的各个乡流行。发病年龄在2~30岁为多,秋冬季节发病为主,11月最高,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差异不明显。1952年12月30日,蔡官区组织医务人员11人参加扑灭白喉病工作,拟定了“防重于治”的总方针,宣传组织群众提高对白喉危害的认识,积极配合工作队工作,早期发现病人。对易感儿童开展白喉疫苗预防注射。第一次注射171人次,第二次注射237人(次)。1953年秋又注射预防211人。同时,对人群进行检疫,共检疫3784人,对疫区易感儿童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319人。经普查发现带菌者24人,占普查数的14.8%,在人群检疫时开展化验169人,结果阳性19人,疑似5人。在化验的83人中,阳性11人,疑似4人。
  1950年~1980年共30年间,发生白喉316人,死亡12人。1981年至2002年的23年间,经过各种防治措施,未发现白喉病人。
  (9)痢疾
  肠道传染发病例数占每年各类传染病例的四分之一稍多,又以肠道痢疾为最高,占50~70%,主要是菌痢和阿米巴痢疾,1979年阿米巴痢疾发病率1.82%,菌痢为2.07%,两者之比1∶1.3;1980年阿米巴痢疾发病率为2.27%,菌痢为3.3%,两者之比为1:1.52;1981年,蔡官屯共269户,794人,阿米巴痢疾发病率为1.67%,菌痢1.11%,两者之比为1∶0.66。终年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高,5月—10月占全年发病的77.7~90%。21~41岁组居高,男性比女性高。1993年,蔡官镇共有6189人传染痢疾,其中男性为3418人,女性2771人。
  迁延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水污染途径传染。预防中,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根治带虫者和保护水源来实现。
  (10)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痰、飞沫、唾液等传播,临床上以肺结核为主,其次有淋巴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脑炎等。每年均有发病,1970年,蔡官区结核病患者73人,死亡8人;1985年,安顺地区对蔡官进行第一次结核病调查,抽样实查1987人,男1008人,女979人。出现病人5例,患病率为0.241%,男性2例,女性3例,男女比为2:3。查出病例后采取系统治疗,转归良好;结核菌素试验39人,复验37人,查验反应的37人,阳性29人,阳转率为78.29%,其中活阳性4人,强阳转率10.25%,零反应8人,占查验反应人数的20.51%,阴性反应10人,占查验反应人数的25.64%,检查卡痕39人,有卡痕31人,卡良率78.96%。
  从1951年至2002年,年均发病35人左右。2002年5月23日,蔡官镇召开结核病控制项目培训会,落实中国结核病—日本援助项目实施计划,对辖区内结核病进行普查,镇卫生院结合病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给病人。督促患者定期痰检、胸透,填写管理卡片,搞好资料收集保管。对结核病人进行转诊,由市防疫站进行免费治疗。
  (11)狂犬病
  狂犬病亦名“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1985年2月,塘官乡的段家庄、蔡官镇的蔡官屯首次发现病例。以后每年都有狂犬病的疫情报告。患者均是被患病的狗或猫咬伤、抓伤引起。
  1983年~1984年间,蔡官区及各公社组成打犬队,深人村寨开展打犬工作,全区家犬几乎被消灭。1983年2月~2002年12月,被犬、猫咬伤、抓伤者180余人。最为严重的是1985年,蔡官村被狗咬伤6人,其中1人发病死亡。接到疫情报告后,防疫站配合蔡官区卫生院到蔡官村设点,对被咬伤者注射狂犬疫苗。1987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禁止养犬通告》后,蔡官区共消灭家犬207只。同时大力宣传狂犬病的危害及被狗咬伤后的处理方法并禁止养犬,狂犬病发病率逐步得到控制。
  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分布范围广,危害人数多,病情严重。地氟病是人体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蓄积性中毒。境内属地氟病重灾区、高发区。
  1983年,对全区3974学生进行调查,氟斑牙患者2007人,氟病率50.5%,氟斑牙以着色型为主。氟病中白垩型为21.39%,着色型占50.14%,缺损型28.47%。全区人民生活在氟病区,有90%的村属重病区。2000年, 2001年蔡官镇卫生院组织力量对该病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不同程度地氟病患者高达85.7%。
  患了地氟病后,牙齿和骨骼会被损害,牙齿损害称为氟斑牙,骨骼损害称为氟骨症。
  地氟病是由于用敞灶、土灶烧煤,煤烟中的氟挥发到空气中,粘附在食物表面,人从空气中吸入和在食物中吃了大量的氟而引起发病。患了地氟病后主要表现为牙齿表面没有光泽。有粉笔样斑点、斑块,有的牙齿变成黄色、深黄色(俗称黑牙齿),严重的牙齿成块脱落。
  氟骨症病人感觉腰腿痛,手伸不直,关节变形,腰伸不直,甚至瘫痪,丧失生活、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关键是预防。2002年6月,镇卫生院加强对地氟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利用广播、会议、电视、录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中小学设置地方病防治知识课程,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烧煤的炉灶要安装烟囱,不用煤火直接烘烤食物,养成食物淘洗的习惯,加煤后要马上盖严炉盖,不让煤烟在家里或接触食物。
  蔡官境内地氟病发病较为严重,波及面广,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对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改变燃灶和食物的贮藏及食用习惯,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方法,开展改灶防氟,节能为主的预防工作。
  [妇幼保健]
  妇女保健
  (1)劳动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官区逐步建立接生站、妇幼保健站等机构,培训农村接生员,进行孕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开展妇科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政府召开妇幼保健专门会议,贯彻“防治妇科病,做好妇女劳动保护”指示精神。蔡官区利用黑板报、简报、图片展览和文明礼貌月活动大量宣传普及妇幼卫生知识,设专门的妇幼保健专栏。
  1954年~1956年,蔡官区推行新法接生,培训各村接生员。号召和宣传使广大妇女接受新法接生。教育妇女掌握孕前、孕期及产后劳动和生活的正确方式。
  1960年,蔡官屯公社召开了除害灭病现场会,推行建立简易产房。农忙按照“三调三不调”的方法保护妇女劳动(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1961年3月18日,市卫生部门在蔡官开展宫脱、尿屡、月经不调防治工作。1962年7月,市卫生科、保健站组织防治组到蔡官区各大队开展防治试点,共检查治疗子宫脱垂患者208人,子宫复位术及上托60余人。1963年8月,蔡官区开展酒精局部注射治疗尿屡,因效果不佳而停止。
  1977年,蔡官区对实行了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准假1月以上,1988年,制定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五期保健措施,完善了卫生室、卫生箱设施,增加了独生子女产妇产假日程。
  (2)妇女病防治
  1962年8月,蔡官区成立了“三病”(宫脱、闭经、浮肿)领导小组。1963年3月统计,蔡官区15~48岁妇女2087人,闭经患者1131人,治疗832人。已有过生育的13117人,宫脱病人1081人,治疗989人,痊愈682人,好转307人。1965年2月18日,检查浮肿病人383人,有浮肿302人,占检查人数的78.86%,其中非营养性39人,占10.18%,心脏病7人,占1.82%,肾病、肝病、贫血8人,占2.09%,传染病和其他慢性病引起13人,均得到治疗。蔡官区医院做了大量的妇女病防治工作。治疗宫脱31人,其中中药治疗9人,上托18人,手术4人。1984年共治疗宫脱患者41人,中药治疗6人,上托29人,手术6人。1986年,已婚育龄妇女3184人,查出宫脱788人,尿屡8人,宫颈炎8人,全部给予治疗。1990年,妇检49人,查出宫颈糜烂1人,阴道炎1人,霉菌感染1人,滴虫性阴道炎1人,共治疗41人。1996年,妇检39人,查出宫颈糜烂1人。2000年以后,由于加强了妇科病的普查和治疗,妇科病人数逐年减少。
  (3)产期保健
  1986年后,对孕妇逐次进行检查登记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降低了孕妇的死亡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新生儿和婴儿的健康素质。
  (4)新法接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妇女分娩时,或请民间接生婆,或自行用剪刀剪断脐带。接生不科学,使用器具不卫生,妇女因产后出血、产褥热而毙命者较为普遍;新生儿因患破伤风夭折现象不断发生。妇女分娩,如过鬼门关。有民谚说:“有命喝鸡汤,无命见阎王”。“有命吃鸡蛋,无命黄土县。”
  进入20世纪50年代,逐渐推行新法接生。1954年,蔡官区建立了新法接生站,当时地点在王家庄村,区卫生院政治指导员伍志林负责各类宣传训练。训练了大队接生员16名,开始新法接生工作。1962年,蔡官医院成立了妇产科,新法接生逐年提高,2002年,新法接生率上升到98.5%。
  儿童保健
  婴幼儿疾病防治:1967年,蔡官区成立了有5人组成的儿童保健组,对婴幼儿疾病开展调查和治疗工作。由于配备的技术力量较少,加之条件的限制,只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配合县妇联、各学校和区医院单独对幼儿园及托儿所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用海漂硝矫治缺典儿童1200人,蛲虫检查100人、治疗20人。1970年,预防儿童麻疹接种麻苗200人。对婴儿疾病的防治,多以突击性体验和治疗为主,缺乏系统性、广泛性和连续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逐步对新生儿和7岁以下的儿童实行系统保健管理。1981年~1990年,共体检儿童3628人(跳蹬场公社518人,小〓街公社501人、塘官公社618人、蔡官屯公社1024人、平地场公社499人、白坟公社468人),诊治患儿227人,儿童保健咨询1248人。
  1991年,进行了弱视病调查68人,查出弱视儿童1人。1993年~2002年12月,蔡官镇卫生院对辖区内部分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查出患有贫血和佝偻病等营养不良儿童362人。镇卫生院收诊贫血患儿156人,并治愈149人,治愈率95.5%,好转7人。治疗佝偻病患儿206人,占儿童发病总数的96%,治愈195人,治愈率94,7%,好转6人。截止2002年底,蔡官镇婴儿死亡率为4.7‱。1~4岁儿童死亡2.87‱。
  [爱国卫生]
  环境卫生
  1953年,蔡官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细菌及消灭病毒、病菌,并开展卫生大评比,提倡人人动手,户户动员。定期检查,及时评比,各乡把检查评比的结果上报到区。1957年3月3日,蔡官屯区下发了《关心下一代健康》的通知,要求美化环境。
  1958年5月12日 ,蔡官区提出扫“四害”的卫生运动,要求社社达到“四无”即无鼠、无雀、无蝇、无蚊。是时,蔡官屯乡为第一营,消灭老鼠31958只,麻雀376只,蚊子16.7斤、苍蝇19.5斤;平地场消灭老鼠21385只,麻雀12356只、蚊子13.5斤、苍蝇15.6斤;小〓街乡、塘官屯乡也积极响应,共扫“四害”,降低了“四害”密度。
  1963年,因流行性脑髓膜炎流行,蔡官区开展了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学校教室内加强了空气消毒。
  1965年,蔡官区在元旦、春节前后开展爱国卫生突击运动。清除室内外一切污物垃圾,疏通阴阳井,填平坑凹。积极搞好水改和粪便处理工作。把各村的大大小小水井,普遍淘洗一次,井台砌高于地面30公分左右,修补缺漏,避免污物、臭水污染。饮河水的村寨分别设用水段,即上游为人饮、中游洗菜、下游洗衣,避免污净不分。对离水井30公尺以内的厕所一律取缔。同时加强饮食卫生管理,糖食果饼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管理,防止老鼠乱爬和灰尘污染,禁止酸烂变质的食品出售。
  1967年,蔡官区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春夏季卫生运动的通知》,提出注意消灭第一、二代蚊蝇和臭虫,降低“四害”密度,凡是公共厕所一周撒两次生石灰粉。1968年后,除“四害”工作终止。
  1981年,蔡官区下发了《蔡官区卫生管理通知》,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对违反《通知》有关规定者,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处理。是时蔡官区做到了:公共场所无乱泼污水、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现象;也无在河道乱放、乱排粪便现象;无腐烂变质的食物出售;病死的家禽、家畜及变质的肉类全部挖坑深埋,对有害有毒物进行了处理。
  1986年7月蔡官区制定了《卫生文明公约》,要求居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习以为常的小事做起”。1990年,蔡官区依照市政府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依靠科学、法制管理,常抓不懈”的基本方针,拟订了各乡(镇)的卫生目标,实行了卫生工作综合管理。1990年9月,根据市爱卫会拟定《爱国卫生活动通知》,各乡(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是年,参加卫生月活动和义务劳动总人数为3217人次。治理环境卫生,出动车4辆,清理垃圾89吨,清理沟渠400米,清理卫生死角30处,河道旁种树879株,山上种植6789株,灭鼠后密度为6.9%。1994年,蔡官镇成立了卫生组,1997年,镇政府安排专人负责新路口一带的卫生,并收取卫生费。单位内部划片包干,部门、住房、村寨实行卫生包干责任制,卫生条件明显好转。
  水质卫生
  民国及以前,蔡官境内各村寨的水源卫生状况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改水建井、修筑排水沟和护井设施,传染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蔡官区村寨饮用浅层地下水占83%,饮用地表水约17.2%。小〓街、平地场、塘官等山区地下水补给量特枯年为237.48亿立方米,已利用地下水为128.5亿立方米,占枯年补给量的54.1%,提引浅层地下水的潜力不大。根据水源特点,提高饮水卫生质量,改水重点放在原有水源的改造上。1986年,交椅、塘官屯、水硐、沙锅寨由于水源污染,发生1564例伤寒病,发病率为15.51%,防疫站帮助作水井改造工作,历时2个多月,改造水井9处。1987年,对饮用水进行普查,对地面、地下水,水源污染现状进行详细统计,提出了改水的实施方案。
  1983年饮水水源普查情况:蔡官区有水源349处,地面水20处,地下水329处,被污染急需改良数310处,可受益人数57957入。
  1989年4月,日本国基本设计调查团团长松山卓见等一行3人在省地领导陪同下,对蔡官区蔡官水厂、塘官水厂的建厂方案进行了论证。1990年7月,日本政府无偿援助蔡官区饮水供应改善项目洽淡成功。此后农村改水工作在市、镇领导下逐步展开,通过接收外援、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先后建成了一批符合卫生标准的人畜饮水设施,基本上改善了蔡官农村畜饮水卫生条件。
  学校卫生
  1963年,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利用授生理卫生课、专题报告、黑扳报、校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并建立一系列卫生制度。1965年1~6月,全区各学校半年共发生麻疹492人,死亡16人,病死率3.71%,主要发生在蔡官屯公社、白坟公社的三个大队学校,两公社的易感儿童1097人,医院要求学生服胎盘片、卫生员驻校队治疗。
  1978年以来,学校卫生工作有新的发展。到1980年,先后选定2所学校,对7至18岁学生进行体检测试,作了肺活量、心率、血压等检查,初步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1981年,对蔡官屯小学784人进行疱疹流行调查,确诊13例,患病率1.647%。以皮肤丘疹、水泡、搔痒等症状为主,严重者继发感染。发病多起于和好发于大腿内侧,经采用自制的硫磺软膏治疗,患者痊愈。
  1985年,对蔡官区各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广泛的视力检查。在应检人数2178人中实检1500人。结果,视力正常的1280人,占85.33%,视力减退到0.9~0.7的163人,占检查人数的10.87%,视力减退到0.6~0.4的54人,占3.8%,0.3以下的3人,占0.2%。
  1990年,蔡官区对各中小学教室设备卫生进行监测,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实施。所有学校在教室采光、照明、黑板设计、桌椅高度、人均面积、卫生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情况,蔡官区针对各教室采光严重遮挡问题提出要求。此后,严格施行预防性卫生监测,改变了学校的卫生环境。
  1988年~1990年,蔡官农中、石头寨戴帽初中班、蔡官屯小学再次流行疱疹,确诊216例,以皮肤丘疹、水泡、搔痒等症状为主,严重者继发感染的63人,医院采用硫磺软膏、中草药煎水洗疱疹治疗,患者痊愈,疱疹得以控制。
  1992年以后,蔡官镇各学校每班每周上一节卫生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1994年,蔡官镇政府要求各学校安排工作人员为学生烧开水,有效杜绝因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1996年,蔡官镇卫生院对各学校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接种。1999年,防疫站抽查学生家中食盐,预防因食物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的学生服用磺油丸,共746份,基本上预防了地甲病和地克病的发病。2000年~2002年,在学校内开展了伤寒、流脑、钩端螺旋体疫苗、狂犬疫苗、乙脑、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
  卫生宣传与监督
  1952年,蔡官区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学科学、讲卫生”,在各乡各村进行全面卫生教育,开办了卫生知识培训班,举办卫生讲座12次,学习和宣传卫生知识。1958年,进一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教育,开展除四害运动。1972年,结合备战教育,开展防核武器和细菌武器污染知识的宣传。1985年,蔡官区制定《卫生文明公约》,并广贴宣传标语,对各村进行卫生教育。1990年拟出《爱我家园》,增强了村民的卫生意识。1992年,提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95年,蔡官镇拟订《卫生监督条例》,组织卫生监督员4人,对辖区卫生进行调查,对食品经营的集体或个体户审发了卫生许可证。1996年~2002年,各赶集点成立卫生组,对场坝进行卫生打扫,并收取一定的卫生费。
  [中医中药]
  蔡官用中草药治病,源远流长。
  20世纪70年代后,蔡官区卫生院设置了中药房,有专职中医师3人,在临床上采用中药治疗疾病,发展地方品种,用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
  中草药
  境内的中草药品种有:
  杜仲、青皮、五倍子、紫背天癸、香樟子、一串铃、岩瓜子、随手香、牛蒡子、钟乳石、马铃子、枸杞、山楂、黄苓、木瓜、地骨皮、五加皮、薄荷、乌药、白薇、辛荑、黄莲、槐实、青术香、苦练子、当归、黄柏、益母草、桑寄生、巴戟子、桑白皮、淡竹叶、楮实、红枣、女贞子、泽兰、地串草、牵牛、马勃、决明子、山慈菇、青箱子、石菖蒲、谷精草、白前、马鞭草、刘寄奴、续断、旱莲草、卷白、茯苓、桃仁、王不留行、续随子、杏仁、射干、牛膝、贯众、刺竹、香薷、鸭跖草、茵陈、三角枫、三七、刺秋、匾蓄、瞿麦、车前草、白芨、玉子、连环草、木通、杜鹃兰、羊耳蒜、美人蕉、木姜花、商陆、龙胆草、苦参、艾蒿、沙参、桔梗、夹竹桃、水菖蒲、白苜独居、瓜子金、白头草、枇杷、地榆、板兰根、莱菔子、草玉梅、何首乌、威灵仙、藜草、苍耳、天麻、毛莨、野棉花、无花果、鱼腥草、抱石莲、胡桃、鸡冠花、水红花子、拳参、土大黄、淫羊藿、三品一枝花、柴胡、长麻、天南星、天花粉、天门冬、紫苑、百部、黄精、仙葜、董移蒜、吴茱萸、见血飞、大青叶、老虎刺、茜青草、茜草、老虎小刺、仙鹤草、瓜蒌、沙参草、金果榄、生扯拢、青藤香、三棵针、兔儿草、鼠曲草、大蓟、小蓟、山紫菀、洋金花、郁金、黄独、水吴蚣、果上叶、轮叶沙参、苡仁、金香草、黄沙草、木芙蓉、辣蓼、鳞毛蕨、虎仗、盖皮虎、独脚莲、威灵仙、夜明砂、一枝黄花、鹅不食草、元宝草、小夜关门、大夜关门、紫痛天葵、鬼针草、抬头草、狗尾草、紫山花、白堂根、一枝蒿、棕榈、鸭脚草、岸板、鹿含草、石榴、刺五加、一口血、一点血、盐映草、臭牡丹等。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