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840
颗粒名称: 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
摘要: 蔡官镇境内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传统型——粗放型——集约型三个阶段。
关键词: 农业 种植业 耕作制度

内容

境内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传统型——粗放型——集约型三个阶段。
  (1)传统型农业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就空闲或翻犁炕冬。复种指数在102%~105%之间。
  (2)粗放型农业
  1949~1979年为粗放型农业时期,境内的耕作制度在逐步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境内推广稻田炕冬期种植油菜、小麦,即水稻—小麦、水稻一油菜等二年三熟制。
  水田耕作多为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耕作方式比较粗糙,随意性较大。施肥以无机肥料为主,厩肥、油饼或打秧青作底肥;撤石灰改良冷脚田或煤水田土壤。有机肥料为辅,有氨水、磷肥等。
  旱地作物为二年三熟制,即玉米—小麦、玉米—油菜。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耕作制度的不断革新,大季作物同时套种高梁、豌豆、大豆、南瓜、豇豆、四季豆、向日癸等。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耕作制度仍然采用二年三熟制,耕作方式沿用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逐步向精耕细作发展。
  (3)集约型农业
  20世纪90年代后,境内的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步过渡,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复种指数,走高效、高产、优质的发展道路。部分耕地逐渐施用硼肥、钾肥、烷醇等微量元素肥料。旱地分带轮作:如1991年小〓街村在425.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进行小麦旱地分带轮作;1992年在谷登坝、半〓、小〓街、鸡场大寨、鼠场5个村71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推广麦肥间作;1993年,在谷登坝、小〓街、鼠场、药寨、张家庄、崩角、仲家坝7个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1,017.9亩;1994~1999年,在马官、潘家庄、段家庄、塘官、仲家坝、罗大寨、董官、毛焦坡、水塔、樊家庄、格来月等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
  1983年,在境内的张家庄、崩角、交椅、尖山、冷家大寨、潘家庄、漠河、侯家庄、龙天、塘官、尾巴寨、发炸12个村发展商品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0%。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村种植商品型蔬菜逐步向立体、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1994年起,形成了以崩角、冷家大寨的韭黄、山药,张家庄、尖山、侯家庄、潘家庄、漠河、塘官、尾巴寨的大蒜,长冲、沙锅寨、樟树寨、龙天的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已具有~定规模。
  复种指数:20世纪50年代为109.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134.1%至152.1%,80年代为156%,90年代为192%至196%,2002年为199.6%。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