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838
颗粒名称: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22
摘要:
蔡官镇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分布广,品种多。
关键词:
经济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耕地
1949年底,第五区的辖地面积为170.037平方公里,有耕地55248.5亩,其中:田40117亩,地15131.5亩,人均2.78亩;1957年,有耕地55349亩,其中:田40117亩,地15232亩,人均1.65亩;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蔡官镇有耕地28680亩,其中:田19628亩,地9052亩,人均0.59亩;2002年,有耕地28680亩,人均0.558亩。
耕作制度
境内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传统型——粗放型——集约型三个阶段。
(1)传统型农业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就空闲或翻犁炕冬。复种指数在102%~105%之间。
(2)粗放型农业
1949~1979年为粗放型农业时期,境内的耕作制度在逐步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境内推广稻田炕冬期种植油菜、小麦,即水稻—小麦、水稻一油菜等二年三熟制。
水田耕作多为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耕作方式比较粗糙,随意性较大。施肥以无机肥料为主,厩肥、油饼或打秧青作底肥;撤石灰改良冷脚田或煤水田土壤。有机肥料为辅,有氨水、磷肥等。
旱地作物为二年三熟制,即玉米—小麦、玉米—油菜。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耕作制度的不断革新,大季作物同时套种高梁、豌豆、大豆、南瓜、豇豆、四季豆、向日癸等。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耕作制度仍然采用二年三熟制,耕作方式沿用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逐步向精耕细作发展。
(3)集约型农业
20世纪90年代后,境内的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步过渡,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复种指数,走高效、高产、优质的发展道路。部分耕地逐渐施用硼肥、钾肥、烷醇等微量元素肥料。旱地分带轮作:如1991年小〓街村在425.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进行小麦旱地分带轮作;1992年在谷登坝、半〓、小〓街、鸡场大寨、鼠场5个村71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推广麦肥间作;1993年,在谷登坝、小〓街、鼠场、药寨、张家庄、崩角、仲家坝7个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1,017.9亩;1994~1999年,在马官、潘家庄、段家庄、塘官、仲家坝、罗大寨、董官、毛焦坡、水塔、樊家庄、格来月等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
1983年,在境内的张家庄、崩角、交椅、尖山、冷家大寨、潘家庄、漠河、侯家庄、龙天、塘官、尾巴寨、发炸12个村发展商品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0%。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村种植商品型蔬菜逐步向立体、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1994年起,形成了以崩角、冷家大寨的韭黄、山药,张家庄、尖山、侯家庄、潘家庄、漠河、塘官、尾巴寨的大蒜,长冲、沙锅寨、樟树寨、龙天的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已具有~定规模。
复种指数:20世纪50年代为109.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134.1%至152.1%,80年代为156%,90年代为192%至196%,2002年为199.6%。
耕作方式
(1)民国及民国以前,耕作过程以人力、畜力为主,灌溉工具为传统的木制水车。
(2)1950~1979年,耕作仍以人力、畜力为主。其间,1959年在马官屯大队召开木制双轮双铧犁试用现场会,蔡官屯公社要求在各大队制作推广使用,后未推广成功;1972~1975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各生产队曾集中劳动力和机械对耕地进行改造(现有的大部分“万斤”大田是当时改造的),以便于大力推广拖拉机进行机耕。时各公社曾以大队为单位试行大田机耕。
(3)1980~2002年,耕作仍以畜力为主。其间,1994年开始引进小型耕整机,截至2002年底,境内有耕整机11台。因地理环境的限制,传统耕作向机械耕作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方式
(1)水稻
育秧:境内水稻育秧方式经过传统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温室育秧的演变。
种植方式:均以人力种植1959年及其以前,境内水稻种植为传统的栽插方式,随意性较大;1960~1980年间,采取三角形、等距形(行距与窝距相等)的栽插方式;1981~1994年,栽插方式有拉绳、分厢;1994年,推广宽窄行“4—8—5”拉绳插秧;1998年后推广“4—8—5”两粒谷拉绳打点定距的栽插方式。
(2)玉米
1979年及以前,境内玉米普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一般以1米左右(或以锄头把的长度)为窝距,每窝播种5~6粒不等,待苗出齐后,视其长势弃弱留强,但每窝至少留苗2~3株,俗称“大窝苞谷”。
1980~2002年,玉米种植由传统方式向地膜覆盖、营养块或营养袋育苗定向移栽的单行单株种植技术的转变。
(3)小麦
1980年以前,小麦种植以沟播为主。
1981年后,种植方式有分厢播种、分带轮作或套种豆类等其他作物等方式。
粮食作物
(1)水稻
水稻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广,品种多。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常规水稻品种:早市香、红谷、毛毛谷、黄香糯、白香糯、杉木红、棉花糯、老鸹糯、金钗糯、矮子糯、岩尖糯、大油粘、小油粘、高粘、麻粘、补纳粘、白油粘、金色银、洗粑早、紫杆粘、青杆粘、早六粘、大白粘、晚米、迟谷、半边糯等。亩产308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9年,境内的常规水稻除延用民国时期的部分传统品种外,还引进大白米、小白米、红脚粘、竹丫粘、五百粒、陀陀黄等品种。
1973年,蔡官区农推站在木头寨大队第四生产队试验水稻新品种:桂花球、湘东、广龙矮、黄皮矮、台中31号、农育1744、珍珠矮等7个品种获得成功,后在全区推广。
1980年后,境内的常规水稻品种:大白米、小白米、麻粘、油粘、红谷、黄香糯、白香糯、矮子糯、息峰粳稻等。
1987年,安顺县农科所在蔡官区首先试种杂交水稻“威优64”250亩,平均每亩产量达450公斤。1988年以后,威优64、威优77、汕优77等品种在境内相继推广。
1990~2002年,境内除糯谷如矮子糯等外,均以汕优77、金优77、金优207、新香优80等为主要品种。
1949~1992年,种植水稻面积最多的年分为1977年,种植面积为40,117亩;最少的年份为1962年,种植面积为25,200亩。
1992~2002年,产量最高为1994年,总产量达14 ,355吨。
(2)玉米
玉米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传统品种有黄马牙、二黄包谷、小黄包谷、白马牙等。
1930年,据民国政府铁道部经济调查队调查,境内玉米总产量99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选种和试验杂交良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扩大种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1974年,蔡官区农推站在木头寨大队第七生产队试种玉米“华威单交”0.4亩,采用单株移植技术,单产量达914斤;1975年在木头寨大队第四生产队继续种植5.8亩,平均单产825斤。经过多次引进不同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后,于1998年选定杂交玉米“安单136”为境内的主要品种。
1949~1992年,玉米种植最少的年份为1959年,种植面积9000余亩,总产量仅585吨;最多的年份为1970年,种植面积为15,232亩,总产量达3,129吨。
1993~2002年,玉米种植最高年份为1994年,种植面积为8,590亩,总产量1,584.1吨;最少年份为1997年,种植面积为5,852亩,总产量1,024吨。
(3)麦类作物
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麦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之后,麦类种植逐步减少,其产品不在作为主粮。
主要品种有黄花麦、大洋麦、矮粒多、旱麦600、京大、南大2419、中农二八、线麦、碧蚂一号、阿波、百泉565、郑州3号、内江5号、毕麦5号、黔花一号、兴麦9号、安矮早、黔荣、贵农10号等。其中,1959年以矮粒多、南大2419两个品种为主,占当年麦类播种面积的80%;1980年和1983年以百泉656为主,分别占麦类播种面积的65%和45%;1986年推广贵农10号和黔荣2个品种1990年,以贵农10号为主,占麦类播种面积的65%。
1949~2002年,麦类种植最多的年份为1976年,面积为12185亩,种植面积较少的年份为1949年,面积为3,046亩。总产量最高年为1990年,1,005吨,总产量最低年为1949年,152.3吨。
豆类作物
(1)大豆(俗称黄豆)
境内均有种植。
民国时期,品种有:黄豆、黄兰豆(亦称绿黄豆或毛豆)、皂角豆、黑黄豆。年均种植面积约2850亩,每亩产量一般在50公斤左右,年总产量142.5吨。
20世纪50年代后,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六月早(六月黄)、清皮豆、灰毛豆、花脸豆、迟黄豆、黑黄豆、三叶子黄豆、白水豆、细黄豆、7月早(7月黄)等10余个品种。
1982年,安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境内推广种植“六月黄”、“75—375”等品种。
1949~2002年间,种植最多年份为1979年,面积为1,450亩,产量108.7吨;最少年份为1949年,面积为325亩。产量16.2吨。
(2)豌豆、胡豆(蚕豆)
境内均有种植,但是种植面积起伏不定。
民国时期零星种植、面积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1999~2001年,蔡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51个行政村推行谷桩胡豆种植,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00亩、250亩、400亩。平均每亩产鲜胡豆132公斤。
(3)其他豆类
境内其他豆类有:四季豆、饭豆、懒豆、绿豆、豇豆、架豆等。
1980年以前,以自食为主。
1981~2002年,多作商品交易。年交易量1.5~2吨之间。
杂粮作物
(1)薯类
境内均有种植。1949年,境内种植为153亩,产量为61.2吨。20世纪50年代后,种植的品种有:南瑞苕、白红苕、花生苕、洋红苕、紫皮红心苕,以南瑞苕和白红苕较多。1978年种植210亩,产量为105吨;1992年种植256亩,产量为128吨,2002年种植185亩,产量为111吨。
(2)洋芋
民国及民国以前,洋芋是主食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品种主要有;脚板洋芋、大红洋芋、河坝洋芋、赛白果、东北洋芋、米拉洋芋等。1949年种植面积为456亩,产量为228吨。1978年,推广洋芋侧技扦插技术,种植秋洋芋,面积达1956亩,产量为1, 179吨。1992年为2,068亩,产量为1,240.8吨。2002年为458亩,产量为274.8吨。
(3)高梁
民国及民国以前,高梁是主食之一。品种有:粘高梁、糯高梁、红高梁。
1968年,引进杂交“普杂一号”在境内种植。1972年,引进“晋杂5号”和“竹杂5号”种值。1974年蔡官区农推站曾在白坟公社云盘大队大坡生产队推广杂交高梁种植,每亩产量达825斤。1980年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4)荞
境内种植的荞以甜荞居多,每年种两季,以秋季为主。民国28年(1939),荞的产量约21吨。1950年以后,境内种植面积在180亩至215亩之间,年总产量在10~13吨之间。旱情严重年景,稻田多改种荞。
(5)小米、红稗
小米:民国28年(1939),年产9.8吨。1950年后,产量在7.2吨左右。红稗:一般亩产150公斤,高的可达200公斤以上。
小米、红稗一般以自食为主,仅有少量上市交易。1984年后,多种植于辣椒地四周、蔬菜地边或新开垦的荒地中。
经济作物
(1)油菜
境内种植的油菜有白菜型、芥菜型、甘兰型。芥菜型品种有:大乌子、小乌子、竹丫油菜、本地苦油菜。白菜型品种有:贵阳白油菜、南昌油菜、大花子、洞口油菜、七星剑、北京油菜、本地油菜等。甘兰型品种有:胜利油菜、黔油23、矮架早、西南302、黔油9号、贵阳3号、川油9号、油研1号、油研6号、油研7号。
1954年种植总面积1,120亩,总产16.27吨,每亩平均产量14.5公斤。1968年种植总面积4,455亩,总产84.27吨,每亩平均产量18.9公斤。1978年种植总面积5,100亩,总产102吨,每亩平均产量20公斤。1984年种植总面积35,348亩,总产1,802.7吨,每亩平均产量51公斤。1990年,种植总面积39,860亩,总产3,109吨,每亩平均产量78公斤。1991年种植总面积40, 350亩,总产3,147.3吨,每亩平均产量78公斤。2002年种植总面积14,580亩,总产1,942吨,每亩平均产量133公斤。
(2)烟草
①烤烟
境内种植烤烟始于民国28年(1939)。
1962年,蔡官区将烤烟列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1963年,各生产队联合组成专业队或专业组从事烤烟生产,修建烤房(烘炕烤烟)186栋,种植面积1, 500亩,总产量171,844斤。1970年种植354.5亩,总产量30,563斤。1976年种植1,700亩,总产量289,000斤,单产170斤。1985年种植600亩,总产量74,500斤,单产124斤。1997年,共投入资金166,600元,新修烤房196栋,种植3,500亩,总产532,000斤。
②土烟
土烟,又称叶子烟或皮烟(旱烟)。在境内种植时间较早,各村寨零星种植,种烟户一般自种自吸,部分进入市场交易。主要品种有:大吊枝、二吊枝。
1970年,种植土烟116亩,总产量13,234斤;1979年种植285亩,总产量32,610斤;1982年种植263亩,总产量39,450斤;2002年,种植面积为60亩。
(3)其他经济作物
①花生
境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为本地落花生和从兴义引进的扯花生。20世纪60年代末始在境内的部分村寨种植,1969年种植面积为126亩,产量15.7吨。1985年,种植花生的村主要有:新寨、长冲等,其他的村寨零星种植,种植面积2,156亩,产量345吨。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2002年种植面积为35亩,产量9.1吨。
②向日葵
向日葵(当地俗称葵花),境内种植的品种有黑葵、花葵,通常与玉米套种。20世纪50年代曾引进种植过苏联油葵。1949~2002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种植面积为612亩。最少年份为1962年,面积为37亩。总产量最高年为1984年,38.6吨;最低年为1962年,总产量为1.94吨。
③1994年4月26日,蔡官镇引进黄柏在樟树寨村种植。种植面积235.75亩,总株数47,150株;种植方法:穴种;成活率90%以上。
蔬菜
境内普遍种植。
品种主要有:青白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20世纪70年代,蔡官区将张家庄二队、尖山二队划为蔬菜队,专业种植蔬菜,供应近区的新安、安吉两厂的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和商品量随之增加,1984年,境内种植的蔬菜面积580亩,总产710 .5吨,单产2450斤,商品率85%。1985年以后,部分农户产生“重粮轻菜”思想,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政府及时抓“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良种,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指导,逐渐扩大了种植面积,缓解供需矛盾。20世纪80年代末期,境内的广大农户普遍种蔬菜,崩角、侯家庄、尖山、冷家大寨、交椅、张家庄、龙天、长冲等村种植的韭黄、山药、白菜和瓜类、大蒜、辣椒等已获较好的经济效益,蔬菜成为全镇商品经济的主要作物之一。2002年全镇种植面积6,900亩,产量8,127吨。
特色经济作物
①茶叶
蔡官镇茶叶种植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平地场茶场和蔡官茶场,其余部分呈零星分布。
1965年,生产春茶10,070斤,完成上交任务7,114斤。1979年产量68, 800斤。1983年产量29,100斤。1992年,有茶园3,199亩。
1999年12月,在樟树寨建立了2,000亩绿色优质茶叶基地。
2002年,全镇有绿色优质茶园3,500亩,分布在樟树寨2,500亩,关口寨500亩,大荒地300亩,林场200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的茶叶生产以手工茶为主,多为夏茶,制作工序比较简单,茶质较差,一般为自给自足,只有少量在市场上出售。80年代到90年代末,境内樟树寨、平地场、蔡官茶场等地购进制茶机,生产机制茶。2002年,蔡官镇引进制茶先进技术,研制出金银山毛峰茶。
②马鞍山李子
马鞍山李子,远近闻名,种植于1958年,时种植面积75亩,1980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扩种425亩,现有李子林500亩。每亩常年产量1,200公斤,高产年总计达300余吨,产值600,000余元。销往安顺、平坝、贵阳等地。
③崩角山药
崩角的山药种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时有面积30余亩,每亩常年产量1,500公斤,高产年总计50吨,产值180,000元。
1994年种植25亩,2002年种植180亩,每亩产值6,000元,总产值达1, 080,000元。在安顺市场销售,每市斤的价格高于其他产地价格0.8~1元,供不应求。
④张官的桃子、葡萄
种植时间:1992年3月,从山东引进种植;种植面积75亩,其中桃子(水蜜桃,南京一号,无核桃,玖保)25亩,正常年景亩产量1,200公斤,产量总计30, 000公斤,产值60,000余元;葡萄(水晶、巨丰、牛奶)50亩,正常年景亩产量800公斤,产量总计40,000公斤,产值100,000余元。
⑤竹荪
境内人工种植竹荪始于1989年,种植方法采用沙锅栽种,种植数量少,产量低,当年种植菌种50瓶,产量仅2斤。1993年有种植户138户,种植菌种14.5万瓶,总产量3.56吨,产值(按当年市场价计算)1,990,000余元。1994~1999年全镇竹荪种植户逐年增多,1998年全镇大面积种植,种植户968户,种植菌种1,450,000余瓶,产量29吨,产值(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6, 240,000元。由于受病菌的感染和市场价格的波动,1999~2002年种植户逐年减少。
⑥楠竹
1998年蔡官镇在小〓街、尾巴寨、林场3个村共种植1500亩。2002年在樊家庄村种植500亩。
⑦板栗、核桃
1998年在樊家庄、小〓街、尾巴寨、药寨4个村种植1100亩。
⑧花椒
2000年,在潘家庄、蔡官2个村种植150亩红花椒。
肥料
(1)农家肥
种植业施用的农家肥以人畜粪便,厩肥、油饼为主,灰屑类有石灰、煤灰、草木灰、杂草土灰,绿肥类有野生的苔参、马桑、蒿和种植的绿肥草、蚕豆杆、洋芋叶、油菜秸杆等。1960年以前,农家肥是农作物的主肥料。水稻、玉米作物每亩约施1,000~1,200公斤。施用方法:人畜粪便多用于旱地作物,灰屑类多与农家肥拌和施用;厩肥及绿肥类多作稻田底肥。
(2)化肥
氨水、硫酸氨在20世纪60~70年代是境内施用的化肥,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75公斤;70年代以后施用于大季作物的化肥品种有: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用于小季作物底肥的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60公斤;80年代配合钾肥、复合肥,每亩耕地用肥总量80公斤;90年代以后结合施用硼、锌等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
(3)绿肥栽培
境内栽培的绿肥品种有:苕子(俗称肥田草)、满园花(俗称萝卜角)。1957年栽培面积150亩;1963~1973年,栽培的面积210亩~2,450亩之间;1974~1980年,栽培面积3,500亩~5,000亩之间;1980年以后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进,栽培面积递减。
肥田草主要栽培在稻田中,亩产1,300~1,800公斤,萝卜角栽培于旱地或稻田中,可单播或与小麦、油菜间作,亩产量800公斤。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及防治
(1)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
①稻瘟病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其中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选用抗病的杂交稻种,如K优5号、2优746、香优、特三矮等抗病品种(组合)。采用药剂浸种,种子处理一般选用强氯精浸种;药液浸秧根,一般用20%三环唑600倍液在破口期、齐穗期各喷药一次。施肥时应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硅肥(硅钙肥、钙镁磷肥等),后期避免过多施氮。灌水应注意浅水勤灌,适时晒田,覆水后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稻株健壮,增强抗病性。
②白叶枯病
症状有四种类型: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
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培育无病壮秧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以种子消毒为基础,及时根据病情喷药防治或封锁发病中心。种子消毒以0.5%盐酸浸种72h或500×10~6农用氯霉素侵种48h最好,杀菌率可达90%~98%和95%~97%。施用药剂可选用:1、25%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1000倍液;2、10%叶枯净可湿粉300~500倍液;3、25%叶枯灵1000倍液;4、100×10—6~200 ×10—6的农用链霉素。一般在秧苗三叶期及移栽前各喷1次,大田于发病时期重点防治发病中心,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药。
③恶苗病
恶苗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均可发生。
恶田病典型症状:轻者秧苗徒长,植株纤细,叶色淡黄,根系生长不良;重者秧田内枯萎死亡或移栽后不久死亡。
恶苗病防治:关键在于选用抗病品种(或组合)辅之药剂防治。防治因病菌引起的恶苗病,要严格处理种子,用85%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或6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秧根;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于破口期、抽穗期各喷1次,亩用液50~75Kg。对于因种子内赤霉素含量过大(尤其是V优系统制种)而造成的病状,采取浸种时加大用水量和经常更换清洁水浸种的办法,降低体内赤霉素(九二0)浓度,也可减轻损失。
主要虫害及防治
①稻飞虱:俗称大蠓、蠓子等,种类较多,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保护天敌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选用抗虫品种,实行宽行窄株栽插,适时适量施肥,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防止过早封行与贪青。生物防治上应注意合理用药,保护蜘蛛、寄生蜂等天敌,养鸭防虫等。成虫盛发期还可进行灯光诱杀。药剂防治,在低龄若虫盛发期,亩用25%的扑虱灵(优乐得)可湿粉剂25~30g兑水50Kg喷雾。
②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境内稻田发生的有三化螟、二化螟二种。
螟虫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稻桩、稻草沤肥,春耕灌水灭蛹等措施,减少越冬虫源;螟蛾始盛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及时拔除枯心苗、白穗株;合理用药,保护寄生蜂、蜘蛛、青蛙等天敌。药剂防治可亩用50%杀螟松乳剂50~75g或25%的杀虫双水剂兑水50~70Kg喷雾。
③负泥虫:负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的叶片。危害叶面形成白色条斑,常使叶尖枯萎,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状似火烧。受害植株生长发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少,一般减产5%~10%,重者可达20%以上。
防治方法:亩用50%杀螟松乳剂100g或50%辛硫磷乳剂75g兑水50Kg喷雾。
④潜叶蝇:潜叶蝇为害水稻扬花灌浆期,被害水稻形成秕壳。2002年在境内的马官、漠河、潘家庄等3个村首次发生。
防治方法:每亩用30%氯·辛乳油杀虫王100g(1∶1000倍)兑水喷治。
(2)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俗称火风)、小斑病属毁灭性病害,是玉米病害主要检疫对象。大、小斑病发生的症状有所不同。
防治方法:①选育抗大、小斑病杂交种;②实行轮作,清洁田地,拔除病株,及时烧掉或用以作高温堆肥材料;③药剂防治;发病后可用50%退菌特0.5Kg兑水400Kg,或用50%的稻瘟净乳剂0.5Kg兑水250~300Kg喷洒,每亩用75~100Kg。也可用50%的敌菌灵500倍溶液喷洒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一般在玉米抽雄后才表现症状。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黑穗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土壤带菌,应注意清除病株,不使用未腐熟有机肥,防止黑粉传播;③实行分带轮用,减少病菌侵染,增施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④药剂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是播种前一天用约种籽重量0.3%~0.4%(每亩2.5kg种子用药7g)的粉锈灵拌种,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此法对青枯病、纹枯病也有明显防治效果。
玉米主要虫害
粘虫、玉米螟(钻心虫)
防治方法,粘虫的防治应在幼虫3日龄以前进行。①用2.5%敌百虫粉,每亩喷粉2~2.5Kg;②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或2.5%的敌杀死25~45g兑水800~1000倍喷雾;③用糖醋溶液诱杀成虫;④用谷草把诱集成虫产卵,在田间插上33cm高的稻草或青草把,每亩插3~5把,4~5天换一次,集中消灭草把上的虫卵。
玉米螟:玉米螟俗称钻心虫。
防治方法:采取农业技术综合防治与化学防治相配合的措施。
越冬期防治:在成虫羽化前处理玉米秆,可用青贮或沤制堆肥,以控制虫情发展。
抽雄前防治:①颗粒剂撒心叶:玉米螟刚孵化的幼虫有群集心叶为害的特性。因此,可用粘土或过筛煤灰12~13Kg,拌入25%杀虫双水剂500g,做成颗粒剂于大喇叭口期(抽雄前5~7天),每株用量1g左右撒入心叶,每亩用药3~4kg(颗粒),药效可维持2周,也可用杀虫环原粉拌煤灰200倍,或用20%杀虫菌酯乳剂拌煤灰200倍,制成毒砂撒心叶,药效可保持1周。②灌心。用每千克含孢子在100亿以上的杀螟秆菌菌粉0.5Kg加水750~1000Kg灌心叶。
穗期防治:①在玉米蔫须(花丝)时剪掉丝,然后用300倍的敌百虫泥浆涂在剪口上。药泥按敌百虫、水、粘土1:300:450的比例配制;②50%敌敌畏乳剂加水600~800倍,滴在雌穗花丝基部,每1Kg药液滴600个果穗。
(3)油菜
主要病害:菌核病、病毒病。
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又称烂秆症,是境内油菜的主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产量损失10%以上,重病田块可达40%~50%。
防治菌核病的措施
农业综合防治:防治菌核病的根本途径。①消灭菌核,减少传染源,最好的方法是水旱轮作,“稻一油”两熟是最好的轮作方式。②处理残株,油菜脱粒后,将剩余的茎杆、枝、壳用来高温堆肥或放入水田沤肥。③土壤耕翻,将菌核埋入土壤几厘米深,开春后子囊胞子萌发时,进行1~2次中耕,破坏子囊盘形成。④播种无菌种子,将种子通过筛选,药剂拌种,消除菌核影响。⑤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培育壮苗;深沟窄厢,清沟防渍;中后期摘除老黄叶、拔除病株等。
选用抗(耐)病性强的高产良种油研七号、油研六号等,对菌核的抗(耐)性均较强。
药剂防治在实现农业综合防治的同时,采用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本病危害的关键措施。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亩用4%菌核净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50%氯硝氨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喷施。喷药时先在初花后到盛花期晴天无露水时进行,一般进行2~3次。
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又称毒素病。系由蚜虫传播。
防治措施
农业综合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甘兰型油菜品种;②轮作种植,病毒病主要是土壤带病,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③适当推迟播期,减少蚜虫危害;④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特别要根治蚜虫,有利于减少后期病害发生条件。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消灭蚜虫,减少传染媒介,防治蚜虫的方法必须采取早治、连续治和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一起治的原则。
油菜的主要虫害;蚜虫、菜青虫。
防治措施
蚜虫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40%氧化乐果3000倍液,或用2.5%的敌杀死1000~2000倍液喷施。此外,干旱严重时灌水,能有效减轻蚜虫的危害。
(4)小麦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害:白粉病、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避免白粉病为害的根本办法。境内初步选育出的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贵农10号、黔丰2号等;②消灭侵染源。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土地,铲除落粒自生麦苗等,以减少侵染病源;③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中后期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改善植株营养状况,低湿地加强中、后期开沟排水,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重点是在开春后白粉病开始发展时喷药防治。拔节、孕穗期可用25%的多菌灵250g加水50~75Kg,或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0.5Kg加水500Kg,或用波美0.5~0.8度的石硫合剂200倍液喷施防治,亦可兼治赤霉病和锈病。孕穗末至抽穗初期,每亩用17%粉锈灵可湿性粉剂50g兑水60~75Kg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病情。抽穗后,要勤检查,发现麦田中、下部叶片普遍发病时,选择下列杀菌剂中一种,进行全田喷施防治: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粉剂800~1000倍液(每千克托布津可防治10~12亩),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40%福美坤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施时着重喷中、下部叶片。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秆锈。境内以叶锈最为普遍,危害时间长。
三种锈病,一般以条锈发病较早,叶锈次之,秆锈最迟。受害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由于病菌的夏孢子堆浸染并吸取麦株养分而枯黄死亡,使麦粒瘦、秕,产量降低。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如贵农10号、兴育701等;②小麦播种前,彻底消灭自生麦苗,清除越夏菌源;③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防止中后期氮肥过多,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锈病发展;④药剂防治,用药重点时期在拔节至抽穗期,可采用粉锈宁有效成分每亩8~9g兑水50~100Kg喷施,每2周1次,视病情喷1~2次,对叶锈、条锈防治效果均好。播种前每50Kg种子用10~15g粉锈宁拌种,或用0.1%浓度的药液浇土,可杀死附着在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预防锈病的发生。
赤霉病:赤霉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及甘薯等,可为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境内经常发生的是穗腐,一般在抽穗开花期开始发病,以成熟期发病最盛。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②深埋麦桩消灭菌源,最好将麦桩集中烧毁,也可深翻掩埋麦桩,消灭病源;③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低洼麦田注意开沟排水,促进根系发展,以减轻病害;④药剂防治,根据天气预报及田间病情调查喷药,时间以50%麦穗开花能见花药最为适宜,这时正是病孢子大量飞散、传播之前,或正在飞散期,喷药可把赤霉病消灭在萌发状态,较为经济。亦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1000倍液,从开花期起每5~7天喷1次,连续2~3次,每亩用药液75~100Kg,重点防治感病重的品种。
小麦主要虫害:小麦蚜虫、粘虫
小麦蚜虫是境内小麦主要害虫之一,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四种,以长管蚜在穗期发生普遍且严重。
防治方法
适时播种,清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苗,以减少早期进入麦蚜的寄生,压低虫源基数。在扬花灌浆初期,用40%乐果1000~1500倍液(氧化乐果更好),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g(每亩有效成份3~4g)兑水30~60Kg或95%的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施1~2次,可基本控制蚜虫为害。
粘虫:粘虫以幼虫危害农作物,为杂食性、暴发性害虫。
防治方法:以“治小、治了”为原则,开春后,要经常进行田间观察,及早发现虫情,将粘虫控制在三日龄以前,防止以后大发生。①药剂防治:对三日龄前的幼虫,可用2%杀螟松每亩1.5~2Kg喷粉防治。对三日龄以后的幼虫,可喷90%.敌百虫1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每亩喷75~100Kg效果较好。小麦开花前后正是各种病虫害盛发期。在750Kg水中加敌锈纳与滴滴涕乳剂各2.5~3.5Kg和40%乐果乳剂0.5Kg,每亩喷药液125Kg,可兼治锈病、麦蚜及粘虫;②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在麦田内每2~3亩放一只装有糖醋诱杀剂的盆,以诱杀蛾子。诱杀剂配方是:红糖3份,醋1份,加水10份,按总量加入0.1%~0.2%敌百虫,连续诱杀20~30天。③田间诱成虫产卵,集中采杀卵块。利用成虫趋枯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把诱蛾产卵,每十多根稻草扎成一把,每亩插60~100把,每3天更换一次,将产有卵的草把烧毁;④人工捕杀幼虫。利用三日龄以后幼虫的假死性,于傍晚前用撮箕或脸盆接在麦株下部,沿麦垄拍打麦株,幼虫即落在其中,注意将落在地上的幼虫一并搜集,予集中消灭。
(5)烤烟的病害及防治
烤烟的病害:花叶病、炭疽病(俗称火风)、烟草花叶病毒。
防治方法:用波尔多液1∶150倍,甲基托布津1:250倍兑水施用。
烤烟的虫害:地老虎、烟青虫。
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淋窝、喷施。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