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834
颗粒名称: 经济
分类号: F12
页数: 115
摘要: 蔡官镇的经济主要有:农业、农业结构、林业、养殖、煤资源开发利用、工业、财贸管理、公路建设、邮政电信、土地资源管理、镇村建设和人民生活。
关键词: 经济 制度 体制

内容

【农 业】
  [土地所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以前,境内土地属私人占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部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有的农民甚至没有土地,是靠租佃地主的土地耕种。民国期间,土地仍属于私有。境内是一个半封建式的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区域,地主阶级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对少地、无地的农民以地租等形式进行残酷的剥削。广大农民终年辛劳,不得温饱,生活极端贫困。农民因缺乏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起码的生产资金,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而且连简单生产也难以维持。
  民国及以前的土地情况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连年战乱,境内各村寨未开垦的土地很多,民国期间,随着人口逐渐增长,农副产品等物资的价格昂贵,境内的荒山及靠近水源的地块,均被开垦为耕地,但兴业乡、里仁镇周围一带人户比较少,没有被开垦的地块仍较多。
  第八区(今蔡官镇辖地为第八区的一部分)各乡镇田土概况:
  揖让乡: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九,用种量10石;土亩数占十分之一,用种量4斗。
  五权镇: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九,用种量10石;土亩数占十分之一,用种量4斗。
  兴农乡: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七,用种量10石;土亩数占十分之三,用种量5斗。
  兴业乡: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四,用种量10石;土亩数占十分之六,用种量6斗。
  友助乡: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五,用种量10石;土亩数占十分之五,用种量6斗。
  里仁镇:田亩数占总面积十分之五,用种量12石;土亩数占十分之五,用种量6斗。
  社会阶层划分情况:
  (1)半耕农:是指半耕半读,或从事农业兼经商亦或小手工业的人。
  揖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三;五权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二;兴农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兴业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友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里仁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二。
  (2)自耕农:是指自有田地且自己耕种的人。
  揖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四;五权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四;兴农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六;兴业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四;友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五;里仁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三。
  (3)佃农:是指没有田地而租佃他人的田地耕种的人。
  揖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三;五权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四;兴农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三;兴业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五;友助乡:占总人口的十分之四;里仁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五。
  (4)雇农:是指被他人雇佣以从事农业耕作的人。
  揖让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五权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兴农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兴业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友助乡: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里仁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顺县第五区按照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从1951年6月25日开始试点,于7月15日全面开展至10月10日结束时,统计各阶层土地改革前后占有土地的情况:
  (1)地主:232户,1103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284,658.5斤、土70,962.5斤),出租(田3,381,430.5斤,土233,140.25斤),产量合计3,970,191.75斤,每人平均3,599斤。佃耕(田3,640斤、土340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252,692斤、土67,266.5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567,440斤,土50,050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370,646.5斤、土59,529.75斤),产量合计430,412.5斤,每人平均390斤。
  (2)半地主式富农:41户,227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136,080斤、土22,890斤),出租(田193,679.5斤、土20,370斤)。产量合计373,019.5斤,每人平均1,443.25斤。佃耕:田5,645.5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9,509.5斤、土2,275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64,925斤、土630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43,405.5斤、土19,418斤),产量合计162,823.5斤,每人平均717.25斤。
  (3)富农:91户,475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280,920.5斤,土38,927斤),出租(田248,395斤,土19,551斤),产量合计587,793.5斤,每人平均1,237.5斤;佃耕(田14,035斤、土1,617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81,049.5斤、土10,311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01,955斤、土7,595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296,502.5斤,土40,967.5斤),产量合计337,470斤。每人平均710.5斤。
  (4)小土地出租者:183户,404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53,322.5斤、土30,835斤),出租(田405,405斤、土17,948斤),产量合计587,793.5斤。每人均1,455斤;佃耕:土2,002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61,675.5斤、土73,986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37,585斤、土4,389斤);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405,531斤、土47,838斤),产量合计416,615.5斤,每人平均1,031.25斤。
  (5)富裕中农:113户,581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325, 601.5斤,土39,350.5斤),出租(田79,905斤,土8,256斤),产量合计453, 114斤,每人平均780斤;佃耕(田8,155斤,土1,767斤)。
  土地交叉情况:
  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8,777斤、土1,418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405,531斤、土47,838斤),产量合计453, 369斤,每人平均780.5斤。
  (6)中农:843户,3718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1,972,568斤、土176,166斤),出租(田83,755斤、土11,006斤),产量合计2,243,311斤,每人平均603.25斤;佃耕(田3,607,660斤、土33,267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44,534斤、土8,879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33,460斤、土1,218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2,056,229斤、土187,082斤),产量合计2, 243,311斤,每人平均603.25斤。
  (7)佃中:777户,3717人。土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406,924斤、土61,757斤),出租(田6,178斤、土1,323斤),产量合计476,182斤,每人平均128斤;佃耕(田2,056,186斤、土121,747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8,620斤、土4,686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4, 410斤、土9,835斤)。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445,699斤、土145, 716斤),产量合计1,591,415斤,每人平均428斤。
  (8)贫农:1006户,4256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522,102斤、土104,986斤),出租(田18,473斤,土3,748斤),产量合计649,310斤,每人平均153斤;佃耕(田719,148斤、土66,959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128斤、土1,981);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4,095斤、土1,708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590,499斤、土207,009斤),产量合计1, 797,508斤,每人平均422斤。
  (9)佃贫:832户,3476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126,283斤、土33,646斤),出租(田1,575斤,土35斤),产量合计161,539斤,每人平均46.5斤;佃耕:田420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680斤、土350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4,095斤、土420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292,249斤、土159,974斤),产量合计1, 452,223斤,每人平均418斤。
  (10)雇农:37户,1027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6,044斤、土5,016斤,出租(田420斤、土87斤),产量合计11,568斤,每人平均11.27斤;佃耕(田34,566斤、土15,603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土78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75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422,303斤、土37,804斤),产量合计460,107斤,每人平均448斤。
  (11)小手工业者:50户,183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567斤、土9,643斤),出租:田3,552斤,产量合计13,762斤,每人平均75斤;佃耕(田4,725斤,土3,160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土315;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1,925斤。
  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田28,567斤、土1,211斤),产量合计29,778斤,每人平均163斤。
  (12)小商贩:77户,343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5,645斤、土14,350斤),出租:田18,165斤,产量合计38,161斤,每人平均111斤;佃耕(田8,260斤,土9,870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470斤、土315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9, 739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91,572斤、土15,172斤),产量合计106, 744斤,每人平均311.2斤。
  (13)贫民:122户,317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1,312斤、土2,405斤),出租:土35斤,产量合计3,752斤,每人平均11.84斤;佃耕(田1,907斤,土9,919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土114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土35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10,710斤,土8,285斤),产量合计118, 994斤,每人平均375.4斤。
  (14)自由职业者:3户,12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245斤、土7,000斤),产量合计7,245斤,每人平均604斤;佃耕(田455斤,土892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9,065斤、土350斤),产量合计9,415斤,每人平均785斤。
  (15)手工业工人:5户,19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140斤、土18斤),产量合计158斤,每人平均8.3斤;佃耕(田210斤、土249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7,052斤、土301斤),产量合计7,353斤,每人平均387斤。
  (16)宗教职业者:16户,46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自耕(田2,520斤、土1,515斤),出租(田129,210斤、土3,609斤),产量合计136,854斤,每人平均2,975斤;佃耕(田350斤,土28斤)。
  土地交叉情况:
  外乡户在本乡产量(田1,960斤、土423斤);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9, 800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16,838斤,土2,677斤),产量合计19,516斤,每人平均424斤。
  (17)游民:3户,6人。土地改革前占有土地产量:出租(田1,610斤),每人平均268.3斤。
  土地交叉情况:
  本乡户在外乡产量:田840斤。
  土地改革后占有土地产量(田3,325斤、土42斤),产量合计3,367斤,每人平均561斤。
  占农村人口9.6%的地主、半地主式富农、富农占有51.17%的土地;占农村人口90.4%的雇农、贫农和中农以及其他阶层的劳动人民,仅占有土地的48.83%。
  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按照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占农村人口67.3%的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合理的耕地,免除了每年400,298斤粮食的地租。并且分到了从地主那里没收来的农具、耕畜和房屋。
  通过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蔡官农村的生产关系,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合作化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安顺县第五区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按照党的政策:“实行依靠贫农、下中农,巩固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富农剥削逐步过渡到消灭富农经济”的阶级政策。使农业合作化得到了中农的支持,减少了富农的反抗。通过示范和国家帮助,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采取了逐步联合、逐步过渡、互相衔接的三个步骤,步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道路。
  从1952年底建立第一个互助组至1954年10月14日,安顺县第五区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到6465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82.25%。
  1955年,全区开展建社运动,按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要求,把发展、建立初级社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1956年10月,建立初级社113个。1956年举办全区农业合作化积极分子骨干培训班,试办高级社,10月建立高级社5个。1957年1月13日,全区召开转社(从初级社转入高级社)骨干培训会,7月建立高级社88个、初级社2个,入社户数8532户(高级社8477户,初级社55户),占总户数8760户的97. 4%。经过1956年冬至1957年7月的农业生产合作化,全区基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由个人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至此,第五区农业合作化在全区范围内基本完成。
  集体所有制时期
  蔡官区1958至1980年的集体所有制时期,土地、耕畜、农具等属于集体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劳动力由生产队长统一安排,统一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
  1958年2月中旬,安顺县组织县、区、社干部300多人到金沙县参观学习,蔡官区有15人参加,2月下旬,蔡官区农村掀起以兴修水利和积肥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高潮,一场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在全区铺开。为集中劳动力在较大规模内统一使用,7月下旬,蔡官区各乡社普遍推行开办农忙食堂,早上五点半出工,深夜1点收工,每天3餐由专人送到工地上。
  1958年9月底,蔡官区以营为单位办集体食堂。自留地、猪、鸡、狗等牲畜,大型农具、林木果树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收归集体所有。紧接着蔡官区动员全部劳动力伐木烧炭,上荒坡挖铁矿石,一时全民大炼钢铁成风,使全区大部分林木被毁。1958年6月底至1959年初,蔡官区抽调1500余人赴鸡场、杨武、梅旗等地大炼钢铁,抽走劳动力总数的10%。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受影响。
  1958年10月初,蔡官屯区各公社组织“大兵团”战三秋,在各大队试验种植小麦“卫星田”,面积在0.2亩至1.5亩之间,产量指标亩产5~10万斤,深耕3尺,亩用肥料10万斤,深耕把肥土层深埋地下,底土被翻出,违反科学规律,没有一个地方“卫星田”成功。
  在开展人民公社整顿中,蔡官屯公社箐脚管理区在1959年3月28日前,结合实际情况,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于是67个生产队新开28个小煤窑,为烧石灰备足了100多万斤燃料,建120个石灰窑,分布在每片田间和地头,烧石灰改良2500多亩水田。
  由于“反右倾”再一次导致虚报浮夸,高指标、高征购,收购了农民的大部分粮食,1959年11月,安顺市大力推广一些食堂创造的“增产”经验,号召1斤大米做饭5~10斤,提高“出饭率”,并组织在蔡官屯公社箐脚管理区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可各地食堂从未实事求是地用1斤米做出5~10斤饭。1960年初,刚恢复的农村食堂又面临断炊停伙。为维持食堂的存在,公社、管理区干部一再压缩社员口粮标准,先压到10两(16两秤),而8两、6两、4两、2两,最后不得不停伙断炊。各地群众大规模地上荒山野岭挖蕨根、草根以及其他树皮做成粮食代用品充饥。1961年下半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各地公共食堂解散消失。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对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了联产承包制的经营管理制度,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方式基本上由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之间保持着承包关系,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由集体统一管理,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2)联产承包制的完善
  联产承包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相结合;二是联系产量计算报酬。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在农业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除土地仍属集体所有外,承包户拥有耕畜、农具等其他生产资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包户有自主权,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产品分配方面,承包户在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有权支配其产品和收入;在交换方面,承包户可以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进入市场,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与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经济交往等。可见联产承包制已经超出生产责任制的内涵,形成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为了进一步发挥联产承包制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不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安顺县蔡官区6个公社(蔡官公社、塘官公社、小〓街公社、平地场公社、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在1980年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联产承包制。首先,坚持统分结合原则,处理好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的关系。在完善联产承包制中充分发挥社、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方面的作用,做好土地承包管理、经济关系协调和资产积累等工作。积极为家庭经营提供技术、良种、机耕、排灌、植保、电力等方面的服务,以保证两个经营层次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和整个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承包合同是联结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的纽带,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发包土地的集体和承包土地的农户,都必须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对出现的承包合同纠纷进行了认真的解决和及时处理。
  联产承包制及承包合同的续签
  1996年,蔡官镇按照中央和贵州省委、安顺市委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定心丸”,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续签,土地承包期限为50年,即2046年;林地和荒山承包期限为30年,即2026年。
  [种植业]
  耕地
  1949年底,第五区的辖地面积为170.037平方公里,有耕地55248.5亩,其中:田40117亩,地15131.5亩,人均2.78亩;1957年,有耕地55349亩,其中:田40117亩,地15232亩,人均1.65亩;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蔡官镇有耕地28680亩,其中:田19628亩,地9052亩,人均0.59亩;2002年,有耕地28680亩,人均0.558亩。
  耕作制度
  境内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传统型——粗放型——集约型三个阶段。
  (1)传统型农业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制,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旱地种植一季玉米后就空闲或翻犁炕冬。复种指数在102%~105%之间。
  (2)粗放型农业
  1949~1979年为粗放型农业时期,境内的耕作制度在逐步推广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耕作制度进行了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境内推广稻田炕冬期种植油菜、小麦,即水稻—小麦、水稻一油菜等二年三熟制。
  水田耕作多为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耕作方式比较粗糙,随意性较大。施肥以无机肥料为主,厩肥、油饼或打秧青作底肥;撤石灰改良冷脚田或煤水田土壤。有机肥料为辅,有氨水、磷肥等。
  旱地作物为二年三熟制,即玉米—小麦、玉米—油菜。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耕作制度的不断革新,大季作物同时套种高梁、豌豆、大豆、南瓜、豇豆、四季豆、向日癸等。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耕作制度仍然采用二年三熟制,耕作方式沿用两犁两耙或三犁三耙,逐步向精耕细作发展。
  (3)集约型农业
  20世纪90年代后,境内的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步过渡,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复种指数,走高效、高产、优质的发展道路。部分耕地逐渐施用硼肥、钾肥、烷醇等微量元素肥料。旱地分带轮作:如1991年小〓街村在425.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进行小麦旱地分带轮作;1992年在谷登坝、半〓、小〓街、鸡场大寨、鼠场5个村713.4亩坡改梯的旱地上推广麦肥间作;1993年,在谷登坝、小〓街、鼠场、药寨、张家庄、崩角、仲家坝7个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1,017.9亩;1994~1999年,在马官、潘家庄、段家庄、塘官、仲家坝、罗大寨、董官、毛焦坡、水塔、樊家庄、格来月等村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
  1983年,在境内的张家庄、崩角、交椅、尖山、冷家大寨、潘家庄、漠河、侯家庄、龙天、塘官、尾巴寨、发炸12个村发展商品型蔬菜种植,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15%~20%。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村种植商品型蔬菜逐步向立体、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1994年起,形成了以崩角、冷家大寨的韭黄、山药,张家庄、尖山、侯家庄、潘家庄、漠河、塘官、尾巴寨的大蒜,长冲、沙锅寨、樟树寨、龙天的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已具有~定规模。
  复种指数:20世纪50年代为109.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134.1%至152.1%,80年代为156%,90年代为192%至196%,2002年为199.6%。
  耕作方式
  (1)民国及民国以前,耕作过程以人力、畜力为主,灌溉工具为传统的木制水车。
  (2)1950~1979年,耕作仍以人力、畜力为主。其间,1959年在马官屯大队召开木制双轮双铧犁试用现场会,蔡官屯公社要求在各大队制作推广使用,后未推广成功;1972~1975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各生产队曾集中劳动力和机械对耕地进行改造(现有的大部分“万斤”大田是当时改造的),以便于大力推广拖拉机进行机耕。时各公社曾以大队为单位试行大田机耕。
  (3)1980~2002年,耕作仍以畜力为主。其间,1994年开始引进小型耕整机,截至2002年底,境内有耕整机11台。因地理环境的限制,传统耕作向机械耕作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方式
  (1)水稻
  育秧:境内水稻育秧方式经过传统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温室育秧的演变。
  种植方式:均以人力种植1959年及其以前,境内水稻种植为传统的栽插方式,随意性较大;1960~1980年间,采取三角形、等距形(行距与窝距相等)的栽插方式;1981~1994年,栽插方式有拉绳、分厢;1994年,推广宽窄行“4—8—5”拉绳插秧;1998年后推广“4—8—5”两粒谷拉绳打点定距的栽插方式。
  (2)玉米
  1979年及以前,境内玉米普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一般以1米左右(或以锄头把的长度)为窝距,每窝播种5~6粒不等,待苗出齐后,视其长势弃弱留强,但每窝至少留苗2~3株,俗称“大窝苞谷”。
  1980~2002年,玉米种植由传统方式向地膜覆盖、营养块或营养袋育苗定向移栽的单行单株种植技术的转变。
  (3)小麦
  1980年以前,小麦种植以沟播为主。
  1981年后,种植方式有分厢播种、分带轮作或套种豆类等其他作物等方式。
  粮食作物
  (1)水稻
  水稻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广,品种多。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常规水稻品种:早市香、红谷、毛毛谷、黄香糯、白香糯、杉木红、棉花糯、老鸹糯、金钗糯、矮子糯、岩尖糯、大油粘、小油粘、高粘、麻粘、补纳粘、白油粘、金色银、洗粑早、紫杆粘、青杆粘、早六粘、大白粘、晚米、迟谷、半边糯等。亩产308斤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9年,境内的常规水稻除延用民国时期的部分传统品种外,还引进大白米、小白米、红脚粘、竹丫粘、五百粒、陀陀黄等品种。
  1973年,蔡官区农推站在木头寨大队第四生产队试验水稻新品种:桂花球、湘东、广龙矮、黄皮矮、台中31号、农育1744、珍珠矮等7个品种获得成功,后在全区推广。
  1980年后,境内的常规水稻品种:大白米、小白米、麻粘、油粘、红谷、黄香糯、白香糯、矮子糯、息峰粳稻等。
  1987年,安顺县农科所在蔡官区首先试种杂交水稻“威优64”250亩,平均每亩产量达450公斤。1988年以后,威优64、威优77、汕优77等品种在境内相继推广。
  1990~2002年,境内除糯谷如矮子糯等外,均以汕优77、金优77、金优207、新香优80等为主要品种。
  1949~1992年,种植水稻面积最多的年分为1977年,种植面积为40,117亩;最少的年份为1962年,种植面积为25,200亩。
  1992~2002年,产量最高为1994年,总产量达14 ,355吨。
  (2)玉米
  玉米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主要传统品种有黄马牙、二黄包谷、小黄包谷、白马牙等。
  1930年,据民国政府铁道部经济调查队调查,境内玉米总产量99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选种和试验杂交良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扩大种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1974年,蔡官区农推站在木头寨大队第七生产队试种玉米“华威单交”0.4亩,采用单株移植技术,单产量达914斤;1975年在木头寨大队第四生产队继续种植5.8亩,平均单产825斤。经过多次引进不同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后,于1998年选定杂交玉米“安单136”为境内的主要品种。
  1949~1992年,玉米种植最少的年份为1959年,种植面积9000余亩,总产量仅585吨;最多的年份为1970年,种植面积为15,232亩,总产量达3,129吨。
  1993~2002年,玉米种植最高年份为1994年,种植面积为8,590亩,总产量1,584.1吨;最少年份为1997年,种植面积为5,852亩,总产量1,024吨。
  (3)麦类作物
  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麦类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之后,麦类种植逐步减少,其产品不在作为主粮。
  主要品种有黄花麦、大洋麦、矮粒多、旱麦600、京大、南大2419、中农二八、线麦、碧蚂一号、阿波、百泉565、郑州3号、内江5号、毕麦5号、黔花一号、兴麦9号、安矮早、黔荣、贵农10号等。其中,1959年以矮粒多、南大2419两个品种为主,占当年麦类播种面积的80%;1980年和1983年以百泉656为主,分别占麦类播种面积的65%和45%;1986年推广贵农10号和黔荣2个品种1990年,以贵农10号为主,占麦类播种面积的65%。
  1949~2002年,麦类种植最多的年份为1976年,面积为12185亩,种植面积较少的年份为1949年,面积为3,046亩。总产量最高年为1990年,1,005吨,总产量最低年为1949年,152.3吨。
  豆类作物
  (1)大豆(俗称黄豆)
  境内均有种植。
  民国时期,品种有:黄豆、黄兰豆(亦称绿黄豆或毛豆)、皂角豆、黑黄豆。年均种植面积约2850亩,每亩产量一般在50公斤左右,年总产量142.5吨。
  20世纪50年代后,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六月早(六月黄)、清皮豆、灰毛豆、花脸豆、迟黄豆、黑黄豆、三叶子黄豆、白水豆、细黄豆、7月早(7月黄)等10余个品种。
  1982年,安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境内推广种植“六月黄”、“75—375”等品种。
  1949~2002年间,种植最多年份为1979年,面积为1,450亩,产量108.7吨;最少年份为1949年,面积为325亩。产量16.2吨。
  (2)豌豆、胡豆(蚕豆)
  境内均有种植,但是种植面积起伏不定。
  民国时期零星种植、面积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1999~2001年,蔡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51个行政村推行谷桩胡豆种植,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00亩、250亩、400亩。平均每亩产鲜胡豆132公斤。
  (3)其他豆类
  境内其他豆类有:四季豆、饭豆、懒豆、绿豆、豇豆、架豆等。
  1980年以前,以自食为主。
  1981~2002年,多作商品交易。年交易量1.5~2吨之间。
  杂粮作物
  (1)薯类
  境内均有种植。1949年,境内种植为153亩,产量为61.2吨。20世纪50年代后,种植的品种有:南瑞苕、白红苕、花生苕、洋红苕、紫皮红心苕,以南瑞苕和白红苕较多。1978年种植210亩,产量为105吨;1992年种植256亩,产量为128吨,2002年种植185亩,产量为111吨。
  (2)洋芋
  民国及民国以前,洋芋是主食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品种主要有;脚板洋芋、大红洋芋、河坝洋芋、赛白果、东北洋芋、米拉洋芋等。1949年种植面积为456亩,产量为228吨。1978年,推广洋芋侧技扦插技术,种植秋洋芋,面积达1956亩,产量为1, 179吨。1992年为2,068亩,产量为1,240.8吨。2002年为458亩,产量为274.8吨。
  (3)高梁
  民国及民国以前,高梁是主食之一。品种有:粘高梁、糯高梁、红高梁。
  1968年,引进杂交“普杂一号”在境内种植。1972年,引进“晋杂5号”和“竹杂5号”种值。1974年蔡官区农推站曾在白坟公社云盘大队大坡生产队推广杂交高梁种植,每亩产量达825斤。1980年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4)荞
  境内种植的荞以甜荞居多,每年种两季,以秋季为主。民国28年(1939),荞的产量约21吨。1950年以后,境内种植面积在180亩至215亩之间,年总产量在10~13吨之间。旱情严重年景,稻田多改种荞。
  (5)小米、红稗
  小米:民国28年(1939),年产9.8吨。1950年后,产量在7.2吨左右。红稗:一般亩产150公斤,高的可达200公斤以上。
  小米、红稗一般以自食为主,仅有少量上市交易。1984年后,多种植于辣椒地四周、蔬菜地边或新开垦的荒地中。
  经济作物
  (1)油菜
  境内种植的油菜有白菜型、芥菜型、甘兰型。芥菜型品种有:大乌子、小乌子、竹丫油菜、本地苦油菜。白菜型品种有:贵阳白油菜、南昌油菜、大花子、洞口油菜、七星剑、北京油菜、本地油菜等。甘兰型品种有:胜利油菜、黔油23、矮架早、西南302、黔油9号、贵阳3号、川油9号、油研1号、油研6号、油研7号。
  1954年种植总面积1,120亩,总产16.27吨,每亩平均产量14.5公斤。1968年种植总面积4,455亩,总产84.27吨,每亩平均产量18.9公斤。1978年种植总面积5,100亩,总产102吨,每亩平均产量20公斤。1984年种植总面积35,348亩,总产1,802.7吨,每亩平均产量51公斤。1990年,种植总面积39,860亩,总产3,109吨,每亩平均产量78公斤。1991年种植总面积40, 350亩,总产3,147.3吨,每亩平均产量78公斤。2002年种植总面积14,580亩,总产1,942吨,每亩平均产量133公斤。
  (2)烟草
  ①烤烟
  境内种植烤烟始于民国28年(1939)。
  1962年,蔡官区将烤烟列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1963年,各生产队联合组成专业队或专业组从事烤烟生产,修建烤房(烘炕烤烟)186栋,种植面积1, 500亩,总产量171,844斤。1970年种植354.5亩,总产量30,563斤。1976年种植1,700亩,总产量289,000斤,单产170斤。1985年种植600亩,总产量74,500斤,单产124斤。1997年,共投入资金166,600元,新修烤房196栋,种植3,500亩,总产532,000斤。
  ②土烟
  土烟,又称叶子烟或皮烟(旱烟)。在境内种植时间较早,各村寨零星种植,种烟户一般自种自吸,部分进入市场交易。主要品种有:大吊枝、二吊枝。
  1970年,种植土烟116亩,总产量13,234斤;1979年种植285亩,总产量32,610斤;1982年种植263亩,总产量39,450斤;2002年,种植面积为60亩。
  (3)其他经济作物
  ①花生
  境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为本地落花生和从兴义引进的扯花生。20世纪60年代末始在境内的部分村寨种植,1969年种植面积为126亩,产量15.7吨。1985年,种植花生的村主要有:新寨、长冲等,其他的村寨零星种植,种植面积2,156亩,产量345吨。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2002年种植面积为35亩,产量9.1吨。
  ②向日葵
  向日葵(当地俗称葵花),境内种植的品种有黑葵、花葵,通常与玉米套种。20世纪50年代曾引进种植过苏联油葵。1949~2002年,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种植面积为612亩。最少年份为1962年,面积为37亩。总产量最高年为1984年,38.6吨;最低年为1962年,总产量为1.94吨。
  ③1994年4月26日,蔡官镇引进黄柏在樟树寨村种植。种植面积235.75亩,总株数47,150株;种植方法:穴种;成活率90%以上。
  蔬菜
  境内普遍种植。
  品种主要有:青白菜、窝笋、莲花白、菠菜、花花菜、韭黄、山药、茄类、豆类、瓜类、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葱类等。20世纪70年代,蔡官区将张家庄二队、尖山二队划为蔬菜队,专业种植蔬菜,供应近区的新安、安吉两厂的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和商品量随之增加,1984年,境内种植的蔬菜面积580亩,总产710 .5吨,单产2450斤,商品率85%。1985年以后,部分农户产生“重粮轻菜”思想,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生活。政府及时抓“菜篮子”工程建设,引进良种,加强技术咨询服务指导,逐渐扩大了种植面积,缓解供需矛盾。20世纪80年代末期,境内的广大农户普遍种蔬菜,崩角、侯家庄、尖山、冷家大寨、交椅、张家庄、龙天、长冲等村种植的韭黄、山药、白菜和瓜类、大蒜、辣椒等已获较好的经济效益,蔬菜成为全镇商品经济的主要作物之一。2002年全镇种植面积6,900亩,产量8,127吨。
  特色经济作物
  ①茶叶
  蔡官镇茶叶种植较普遍。主要集中在平地场茶场和蔡官茶场,其余部分呈零星分布。
  1965年,生产春茶10,070斤,完成上交任务7,114斤。1979年产量68, 800斤。1983年产量29,100斤。1992年,有茶园3,199亩。
  1999年12月,在樟树寨建立了2,000亩绿色优质茶叶基地。
  2002年,全镇有绿色优质茶园3,500亩,分布在樟树寨2,500亩,关口寨500亩,大荒地300亩,林场200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境内的茶叶生产以手工茶为主,多为夏茶,制作工序比较简单,茶质较差,一般为自给自足,只有少量在市场上出售。80年代到90年代末,境内樟树寨、平地场、蔡官茶场等地购进制茶机,生产机制茶。2002年,蔡官镇引进制茶先进技术,研制出金银山毛峰茶。
  ②马鞍山李子
  马鞍山李子,远近闻名,种植于1958年,时种植面积75亩,1980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扩种425亩,现有李子林500亩。每亩常年产量1,200公斤,高产年总计达300余吨,产值600,000余元。销往安顺、平坝、贵阳等地。
  ③崩角山药
  崩角的山药种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时有面积30余亩,每亩常年产量1,500公斤,高产年总计50吨,产值180,000元。
  1994年种植25亩,2002年种植180亩,每亩产值6,000元,总产值达1, 080,000元。在安顺市场销售,每市斤的价格高于其他产地价格0.8~1元,供不应求。
  ④张官的桃子、葡萄
  种植时间:1992年3月,从山东引进种植;种植面积75亩,其中桃子(水蜜桃,南京一号,无核桃,玖保)25亩,正常年景亩产量1,200公斤,产量总计30, 000公斤,产值60,000余元;葡萄(水晶、巨丰、牛奶)50亩,正常年景亩产量800公斤,产量总计40,000公斤,产值100,000余元。
  ⑤竹荪
  境内人工种植竹荪始于1989年,种植方法采用沙锅栽种,种植数量少,产量低,当年种植菌种50瓶,产量仅2斤。1993年有种植户138户,种植菌种14.5万瓶,总产量3.56吨,产值(按当年市场价计算)1,990,000余元。1994~1999年全镇竹荪种植户逐年增多,1998年全镇大面积种植,种植户968户,种植菌种1,450,000余瓶,产量29吨,产值(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16, 240,000元。由于受病菌的感染和市场价格的波动,1999~2002年种植户逐年减少。
  ⑥楠竹
  1998年蔡官镇在小〓街、尾巴寨、林场3个村共种植1500亩。2002年在樊家庄村种植500亩。
  ⑦板栗、核桃
  1998年在樊家庄、小〓街、尾巴寨、药寨4个村种植1100亩。
  ⑧花椒
  2000年,在潘家庄、蔡官2个村种植150亩红花椒。
  肥料
  (1)农家肥
  种植业施用的农家肥以人畜粪便,厩肥、油饼为主,灰屑类有石灰、煤灰、草木灰、杂草土灰,绿肥类有野生的苔参、马桑、蒿和种植的绿肥草、蚕豆杆、洋芋叶、油菜秸杆等。1960年以前,农家肥是农作物的主肥料。水稻、玉米作物每亩约施1,000~1,200公斤。施用方法:人畜粪便多用于旱地作物,灰屑类多与农家肥拌和施用;厩肥及绿肥类多作稻田底肥。
  (2)化肥
  氨水、硫酸氨在20世纪60~70年代是境内施用的化肥,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75公斤;70年代以后施用于大季作物的化肥品种有: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用于小季作物底肥的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60公斤;80年代配合钾肥、复合肥,每亩耕地用肥总量80公斤;90年代以后结合施用硼、锌等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
  (3)绿肥栽培
  境内栽培的绿肥品种有:苕子(俗称肥田草)、满园花(俗称萝卜角)。1957年栽培面积150亩;1963~1973年,栽培的面积210亩~2,450亩之间;1974~1980年,栽培面积3,500亩~5,000亩之间;1980年以后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进,栽培面积递减。
  肥田草主要栽培在稻田中,亩产1,300~1,800公斤,萝卜角栽培于旱地或稻田中,可单播或与小麦、油菜间作,亩产量800公斤。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及防治
  (1)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
  ①稻瘟病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其中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选用抗病的杂交稻种,如K优5号、2优746、香优、特三矮等抗病品种(组合)。采用药剂浸种,种子处理一般选用强氯精浸种;药液浸秧根,一般用20%三环唑600倍液在破口期、齐穗期各喷药一次。施肥时应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硅肥(硅钙肥、钙镁磷肥等),后期避免过多施氮。灌水应注意浅水勤灌,适时晒田,覆水后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稻株健壮,增强抗病性。
  ②白叶枯病
  症状有四种类型:叶缘型、急性型、凋萎型、中脉型。
  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培育无病壮秧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以种子消毒为基础,及时根据病情喷药防治或封锁发病中心。种子消毒以0.5%盐酸浸种72h或500×10~6农用氯霉素侵种48h最好,杀菌率可达90%~98%和95%~97%。施用药剂可选用:1、25%叶青双(川化018)可湿性粉1000倍液;2、10%叶枯净可湿粉300~500倍液;3、25%叶枯灵1000倍液;4、100×10—6~200 ×10—6的农用链霉素。一般在秧苗三叶期及移栽前各喷1次,大田于发病时期重点防治发病中心,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药。
  ③恶苗病
  恶苗病在水稻秧田和本田均可发生。
  恶田病典型症状:轻者秧苗徒长,植株纤细,叶色淡黄,根系生长不良;重者秧田内枯萎死亡或移栽后不久死亡。
  恶苗病防治:关键在于选用抗病品种(或组合)辅之药剂防治。防治因病菌引起的恶苗病,要严格处理种子,用85%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或6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秧根;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于破口期、抽穗期各喷1次,亩用液50~75Kg。对于因种子内赤霉素含量过大(尤其是V优系统制种)而造成的病状,采取浸种时加大用水量和经常更换清洁水浸种的办法,降低体内赤霉素(九二0)浓度,也可减轻损失。
  主要虫害及防治
  ①稻飞虱:俗称大蠓、蠓子等,种类较多,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保护天敌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选用抗虫品种,实行宽行窄株栽插,适时适量施肥,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防止过早封行与贪青。生物防治上应注意合理用药,保护蜘蛛、寄生蜂等天敌,养鸭防虫等。成虫盛发期还可进行灯光诱杀。药剂防治,在低龄若虫盛发期,亩用25%的扑虱灵(优乐得)可湿粉剂25~30g兑水50Kg喷雾。
  ②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境内稻田发生的有三化螟、二化螟二种。
  螟虫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稻桩、稻草沤肥,春耕灌水灭蛹等措施,减少越冬虫源;螟蛾始盛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及时拔除枯心苗、白穗株;合理用药,保护寄生蜂、蜘蛛、青蛙等天敌。药剂防治可亩用50%杀螟松乳剂50~75g或25%的杀虫双水剂兑水50~70Kg喷雾。
  ③负泥虫:负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的叶片。危害叶面形成白色条斑,常使叶尖枯萎,严重时全叶焦枯破裂,状似火烧。受害植株生长发育迟缓,植株低矮、分蘖少,一般减产5%~10%,重者可达20%以上。
  防治方法:亩用50%杀螟松乳剂100g或50%辛硫磷乳剂75g兑水50Kg喷雾。
  ④潜叶蝇:潜叶蝇为害水稻扬花灌浆期,被害水稻形成秕壳。2002年在境内的马官、漠河、潘家庄等3个村首次发生。
  防治方法:每亩用30%氯·辛乳油杀虫王100g(1∶1000倍)兑水喷治。
  (2)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俗称火风)、小斑病属毁灭性病害,是玉米病害主要检疫对象。大、小斑病发生的症状有所不同。
  防治方法:①选育抗大、小斑病杂交种;②实行轮作,清洁田地,拔除病株,及时烧掉或用以作高温堆肥材料;③药剂防治;发病后可用50%退菌特0.5Kg兑水400Kg,或用50%的稻瘟净乳剂0.5Kg兑水250~300Kg喷洒,每亩用75~100Kg。也可用50%的敌菌灵500倍溶液喷洒病株。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一般在玉米抽雄后才表现症状。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黑穗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土壤带菌,应注意清除病株,不使用未腐熟有机肥,防止黑粉传播;③实行分带轮用,减少病菌侵染,增施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④药剂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是播种前一天用约种籽重量0.3%~0.4%(每亩2.5kg种子用药7g)的粉锈灵拌种,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此法对青枯病、纹枯病也有明显防治效果。
  玉米主要虫害
  粘虫、玉米螟(钻心虫)
  防治方法,粘虫的防治应在幼虫3日龄以前进行。①用2.5%敌百虫粉,每亩喷粉2~2.5Kg;②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或2.5%的敌杀死25~45g兑水800~1000倍喷雾;③用糖醋溶液诱杀成虫;④用谷草把诱集成虫产卵,在田间插上33cm高的稻草或青草把,每亩插3~5把,4~5天换一次,集中消灭草把上的虫卵。
  玉米螟:玉米螟俗称钻心虫。
  防治方法:采取农业技术综合防治与化学防治相配合的措施。
  越冬期防治:在成虫羽化前处理玉米秆,可用青贮或沤制堆肥,以控制虫情发展。
  抽雄前防治:①颗粒剂撒心叶:玉米螟刚孵化的幼虫有群集心叶为害的特性。因此,可用粘土或过筛煤灰12~13Kg,拌入25%杀虫双水剂500g,做成颗粒剂于大喇叭口期(抽雄前5~7天),每株用量1g左右撒入心叶,每亩用药3~4kg(颗粒),药效可维持2周,也可用杀虫环原粉拌煤灰200倍,或用20%杀虫菌酯乳剂拌煤灰200倍,制成毒砂撒心叶,药效可保持1周。②灌心。用每千克含孢子在100亿以上的杀螟秆菌菌粉0.5Kg加水750~1000Kg灌心叶。
  穗期防治:①在玉米蔫须(花丝)时剪掉丝,然后用300倍的敌百虫泥浆涂在剪口上。药泥按敌百虫、水、粘土1:300:450的比例配制;②50%敌敌畏乳剂加水600~800倍,滴在雌穗花丝基部,每1Kg药液滴600个果穗。
  (3)油菜
  主要病害:菌核病、病毒病。
  菌核病:油菜菌核病又称烂秆症,是境内油菜的主要病害,发病田块一般产量损失10%以上,重病田块可达40%~50%。
  防治菌核病的措施
  农业综合防治:防治菌核病的根本途径。①消灭菌核,减少传染源,最好的方法是水旱轮作,“稻一油”两熟是最好的轮作方式。②处理残株,油菜脱粒后,将剩余的茎杆、枝、壳用来高温堆肥或放入水田沤肥。③土壤耕翻,将菌核埋入土壤几厘米深,开春后子囊胞子萌发时,进行1~2次中耕,破坏子囊盘形成。④播种无菌种子,将种子通过筛选,药剂拌种,消除菌核影响。⑤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培育壮苗;深沟窄厢,清沟防渍;中后期摘除老黄叶、拔除病株等。
  选用抗(耐)病性强的高产良种油研七号、油研六号等,对菌核的抗(耐)性均较强。
  药剂防治在实现农业综合防治的同时,采用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本病危害的关键措施。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浓度:亩用4%菌核净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50%乙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50%氯硝氨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喷施。喷药时先在初花后到盛花期晴天无露水时进行,一般进行2~3次。
  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又称毒素病。系由蚜虫传播。
  防治措施
  农业综合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甘兰型油菜品种;②轮作种植,病毒病主要是土壤带病,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③适当推迟播期,减少蚜虫危害;④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特别要根治蚜虫,有利于减少后期病害发生条件。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消灭蚜虫,减少传染媒介,防治蚜虫的方法必须采取早治、连续治和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一起治的原则。
  油菜的主要虫害;蚜虫、菜青虫。
  防治措施
  蚜虫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40%氧化乐果3000倍液,或用2.5%的敌杀死1000~2000倍液喷施。此外,干旱严重时灌水,能有效减轻蚜虫的危害。
  (4)小麦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害:白粉病、锈病、赤霉病。
  白粉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避免白粉病为害的根本办法。境内初步选育出的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贵农10号、黔丰2号等;②消灭侵染源。清除田间病残植株,深翻土地,铲除落粒自生麦苗等,以减少侵染病源;③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中后期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改善植株营养状况,低湿地加强中、后期开沟排水,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④药剂防治。重点是在开春后白粉病开始发展时喷药防治。拔节、孕穗期可用25%的多菌灵250g加水50~75Kg,或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0.5Kg加水500Kg,或用波美0.5~0.8度的石硫合剂200倍液喷施防治,亦可兼治赤霉病和锈病。孕穗末至抽穗初期,每亩用17%粉锈灵可湿性粉剂50g兑水60~75Kg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病情。抽穗后,要勤检查,发现麦田中、下部叶片普遍发病时,选择下列杀菌剂中一种,进行全田喷施防治: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粉剂800~1000倍液(每千克托布津可防治10~12亩),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40%福美坤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施时着重喷中、下部叶片。
  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秆锈。境内以叶锈最为普遍,危害时间长。
  三种锈病,一般以条锈发病较早,叶锈次之,秆锈最迟。受害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由于病菌的夏孢子堆浸染并吸取麦株养分而枯黄死亡,使麦粒瘦、秕,产量降低。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如贵农10号、兴育701等;②小麦播种前,彻底消灭自生麦苗,清除越夏菌源;③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防止中后期氮肥过多,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锈病发展;④药剂防治,用药重点时期在拔节至抽穗期,可采用粉锈宁有效成分每亩8~9g兑水50~100Kg喷施,每2周1次,视病情喷1~2次,对叶锈、条锈防治效果均好。播种前每50Kg种子用10~15g粉锈宁拌种,或用0.1%浓度的药液浇土,可杀死附着在种子或土壤中的病菌,预防锈病的发生。
  赤霉病:赤霉可危害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及甘薯等,可为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引起苗腐、茎基腐和穗腐。境内经常发生的是穗腐,一般在抽穗开花期开始发病,以成熟期发病最盛。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②深埋麦桩消灭菌源,最好将麦桩集中烧毁,也可深翻掩埋麦桩,消灭病源;③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低洼麦田注意开沟排水,促进根系发展,以减轻病害;④药剂防治,根据天气预报及田间病情调查喷药,时间以50%麦穗开花能见花药最为适宜,这时正是病孢子大量飞散、传播之前,或正在飞散期,喷药可把赤霉病消灭在萌发状态,较为经济。亦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1000倍液,从开花期起每5~7天喷1次,连续2~3次,每亩用药液75~100Kg,重点防治感病重的品种。
  小麦主要虫害:小麦蚜虫、粘虫
  小麦蚜虫是境内小麦主要害虫之一,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四种,以长管蚜在穗期发生普遍且严重。
  防治方法
  适时播种,清除田边杂草和自生麦苗,以减少早期进入麦蚜的寄生,压低虫源基数。在扬花灌浆初期,用40%乐果1000~1500倍液(氧化乐果更好),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g(每亩有效成份3~4g)兑水30~60Kg或95%的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施1~2次,可基本控制蚜虫为害。
  粘虫:粘虫以幼虫危害农作物,为杂食性、暴发性害虫。
  防治方法:以“治小、治了”为原则,开春后,要经常进行田间观察,及早发现虫情,将粘虫控制在三日龄以前,防止以后大发生。①药剂防治:对三日龄前的幼虫,可用2%杀螟松每亩1.5~2Kg喷粉防治。对三日龄以后的幼虫,可喷90%.敌百虫1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每亩喷75~100Kg效果较好。小麦开花前后正是各种病虫害盛发期。在750Kg水中加敌锈纳与滴滴涕乳剂各2.5~3.5Kg和40%乐果乳剂0.5Kg,每亩喷药液125Kg,可兼治锈病、麦蚜及粘虫;②诱杀成虫在成虫数量开始上升时,在麦田内每2~3亩放一只装有糖醋诱杀剂的盆,以诱杀蛾子。诱杀剂配方是:红糖3份,醋1份,加水10份,按总量加入0.1%~0.2%敌百虫,连续诱杀20~30天。③田间诱成虫产卵,集中采杀卵块。利用成虫趋枯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把诱蛾产卵,每十多根稻草扎成一把,每亩插60~100把,每3天更换一次,将产有卵的草把烧毁;④人工捕杀幼虫。利用三日龄以后幼虫的假死性,于傍晚前用撮箕或脸盆接在麦株下部,沿麦垄拍打麦株,幼虫即落在其中,注意将落在地上的幼虫一并搜集,予集中消灭。
  (5)烤烟的病害及防治
  烤烟的病害:花叶病、炭疽病(俗称火风)、烟草花叶病毒。
  防治方法:用波尔多液1∶150倍,甲基托布津1:250倍兑水施用。
  烤烟的虫害:地老虎、烟青虫。
  防治方法: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淋窝、喷施。
  【农业结构】
  [农业产值]
  民国及民国以前,农业结构单一,林业、养殖业一般自给自足,农村副业主要以手工业和加工业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养殖业、副业有所发展,林业发展较快。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25,000元,其中3,035,000元,占总产值94 .1%;养殖业产值为190,000元,占总产值的5.89%。1957年,农业总产值为7,532,300元,其中和植业为7,248,000元,占总产值的96.3%;林业产值为21,300元,占总产值的0.28%;畜牧业总产值为230,000元,占总产值的3.1%;副业产值为21.000元,占总产值的0.28%;渔业产值为3,000元,占总产值的0.04%。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7,405,000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6,670,000元,占总产值的90.07%;林业产值为150,000元,占总产值的2.03%;畜牧业产值为450,000元,占总产值的6.08%;副业产值为120,000元,占总产值的1.62%;渔业产值15,000元,占总产值的0.2%。1992年,国民总产值37,580,000元,农业产值为16,775,000元,(其中畜牧业产值980,000元,渔业产值75,000元,占总产值的44.63%;乡镇企业总产值为20,800,000元,占总产值的55.37%)。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433,900,000元,农业产值为27,210,000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7%;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06,780,000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3.73%,(其中畜牧业和渔业产值2,290,000元)
  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民国时期,夏粮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秋粮占97.6%。1950~1960年,夏粮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例提高到23~25%。秋粮下降为75~77%。20世纪60年代中期,夏粮面积缩小,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5%左右,70年代末期又提高至30%左右,80年代后,夏粮面积占粮食面积比例稳定在25~30%,秋粮占70~75%左右。20世纪90年代,夏收作物面积占粮食面积比例为45~49%,秋粮51%左右。
  用地与养地
  民国时期,境内养地作物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949年为5%,1952年为7%,1957年为16%, 1984年为29%。1984年以后,普遍推广二年三熟制,调整了用、养地的种植结构,促进了油菜、大豆、绿肥,花生、洋芋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1990年为35%,2000年为45%,2002年为52%。
  [农业科技]
  科技机构
  1955年,蔡官屯区成立科技委员会,会长由区长兼。1981年,蔡官区召开烤烟、茶叶、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大会,参会人员318人。1983年,蔡官区成立“科技推广协会”。1990年前,蔡官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有人员4人。1992年,农业技术推广站有技术人员5人,站长、副站长各1人,1995年人员增至12人,1996年,蔡官镇成立了科普协会,各行政村有1位科技副主任管理本村的科技兴农工作。1998年9月,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兼任, 2002年,农业技术推广站有18人,其中站长、副站长各1人,具有农业技术职称的17人。
  1998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及安顺市创建科技先进城市活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创科技先进镇”工作,成立镇科技创先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兼任,副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科教办主任兼任,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共8人组成。
  1999年3月,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协调发展,拟定科技副镇长工作职责,制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考核、奖惩办法。聘请地、市科技人员作顾问,党、政领导班子9人,具体联系村的科技工作。
  科技宣传与培训
  20世纪60~70年代,科技宣传以生产队、大队干部宣传为主,其次通过广播、新闻电影记录片等作宣传。20世纪80~90年代,科技宣传方式采取各类科技培训班、电视、广播、标语、科技丛书、科技资料及科技人员走村串寨咨询。90年代末,镇曾先后3次派遣3名农技干部参加贵州省举办的“神内”农技知识培训。2000年、2001年,由镇举办2期“绿色证书”培训班,共有326人获得绿色证书。此外,科技宣传还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宣传车到场坝及各村巡回宣传,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讲解农业科技知识,每年均散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1958年,蔡官屯区从外省引进农育1744进行试验并示范推广。1965年,蔡官区尖山大队试验示范推广“跃进2号”水稻,亩产700斤;1966年,引进北京油菜“31X”在塘官屯公社试验,亩产250斤;1967年,引进“云油7号”油菜在蔡官屯公社试验,亩产200斤。1967年,蔡官区试种以下品种:云南引进“台北17号”水稻;从两广引进“珍珠矮”、“三九矮”、“广造三号”,引进小麦“斯巴托”在尖山大队试验。1969年,引进小麦“内丰五号”在木头寨大队试验,引进“桂花球”水稻在厦尔大队试验。
  1971年,蔡官公社引进“雅安早”、“川麦八号”、“丰产3号”小麦示范推广;平地场公社引进“大头黄”、“北京三号”小麦示范推广。1972年,蔡官公社示范推广从外地引进的“农垦58号”、“粳稻”、“贞丰黄”、“吨半”、“驮驮黄”共五种水稻;白坟公社示范推广从云南引进的“台中31号”水稻。1977年安顺县分给蔡官区良种示范推广的水稻数量:“农矮稻”8,000斤、“湘东”12,000斤,“桂花球”1,910斤、“7号谷”400斤、“广文10号”和“广文4号”各330斤、“粳稻”150斤、“籼广3号”500斤。1978年,蔡官区引进优良水稻种在小〓街公社示范推广。
  1979年,塘官屯公社引进的水稻优良品种数量有:“台北8号”1087斤、“台中13号”610斤,“湘东”100斤、“农粳”247斤、“南京1号”235斤。
  1980年,蔡官屯公社引进“高脚玉米”、“马牙玉米”各500斤。小〓街公社引进“椒香小麦”800斤示范推广。1981年,蔡官区示范推广烤烟,茶叶种植,安顺县补助油饼30万个。1987年,在境内推广杂交水稻“威优64”种植,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
  1990年,蔡官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有:(1)在樊家庄、对沙地、樟树寨、浪竹坝、仲家坝、潘家庄、蔡官屯、梅家庄、张官9个村实施玉米高产示范;(2)地膜覆盖玉米高产示范,在张家庄、王家庄、漠河、长山等村实施。1991年蔡官区示范推广杂稻育苗,推广拉绳插秧。1992年,蔡官镇进行小麦种植试验。1993年4月,玉米新品种“京杂6号”、“中单2号”、“411—49”在蔡官屯、可瓦二个村进行试验。1994年,引进“小黑麦”品种在小〓街、谷登坝、水塔等村种植。是年推广杂稻54,000斤,4—8—5拉绳插秧19,000亩;杂苞10,000斤,种植4,000亩;杂油100斤,种植500亩;小麦良种10,000斤,种植1,100亩。杂稻高产样板500亩,两段育秧2,500亩;建温室5个,发展家庭式温室30余处,育秧种植500亩;旱育秧样板200亩;玉米紧凑型样板10亩,高产样板500亩,分带轮作50亩,育苗移栽2,000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样板100亩;配方施肥100亩;双纲田20亩;双纲土15亩;吨粮田3亩;吨粮土5亩。1995年,引进玉米新组合“西一23”、“苏37X交51”、“中单8号”品种试验。1995年,全镇推广杂稻优良品种44,000斤,杂苞3,000斤;杂稻种植面积18, 100亩,占水稻面积的92.2%;引杂稻“温3号”试种,平均亩产650公斤,比V优77晚熟1周~10天。4—8—5拉绳插秧18,100亩;两段育秧2,644亩,占育秧面积的90.5%,种植杂苞7,100亩,占种植面积的90.55%;杂苞育苗定向移栽样板500亩,玉米育苗定向移栽1,500亩;引进“贵华303”试种失败。秸杆还田750亩;配方施肥1,300亩;吨粮土开发1,050亩;旱地分带轮作6,400亩;麦肥间作2,500亩;洋芋分带500亩;小麦良种种植9,600亩;油菜良种种植5,410亩;油菜育苗移栽330亩。1996年由安顺地区种子公司在境内作玉米品种“交三单交”、“农干—2号”试验。1996年,全镇杂交水稻高产示范面积5,500亩;占安顺市下达任务数4,100亩的134.1%;杂交玉米高产示范面积2,170亩,占安顺市下达任务数1,500亩的146.7%;小麦旱地分带轮作4,000亩,占任务数1,600亩的250%;小麦高产示范工程3,300亩,占任务数3,200亩的103.1%;完成小麦高产样板310亩,占任务数300亩的103.3%;杂交油菜育苗移栽2,100亩,占任务数2,000亩的105%;完成油菜育苗移栽样板1,320亩;完成油菜高产示范样板(即小窝点播)3,200亩,占任务数1, 000亩的320%。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355户,占任务数350户的118.3%。
  1997年,从安顺地区种子公司引进杂交玉米新品种“中玉7号、“中玉4号”进行试验。引进杂稻“威优晚3”大面积种植,造成大幅度减产。1998年,推行杂交玉米新品种“兴黄89—2号”试验。1998年,全镇推广杂稻种42,000斤,杂苞种3,000斤;推广种植杂苞3000亩,其中杂苞育苗定向移栽1,600亩,地膜玉米700亩;“4—8—5”打点定距两粒谷栽秧18,500亩,其中杂稻高产示范样板6,000亩。推广“两杂”品种比较试验;杂稻品比(4个品种),其中:汕优77、K优77、K优17三个品种可作示范种植;杂苞品比(11个品种),通过实产验收和观察、记载的资料分析农杆3号、778、安单136、交三单交、143、102等六个品种可作示范种植。杂油移栽5,500亩,其中杂油育苗移栽样板2,000亩;麦肥间作5,100亩,其中麦肥间作样板500亩。
  1998年蔡官镇在长山、交椅村的3户农户中进行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试验。
  同年邀请九三学社贵州委员会、九三学社安顺市委员会在辖区内进行“两杂”品种引种试种,杂交水稻新品种金优207、K优77、汕优77、威优77、衡优一号、金优43、K优17、金优467等8个品种,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名称):安单136、兴黄单89—2,143、778、南玉3号、交三单交、102、郑单4号、川单9号、73单交、户单2号、农干3号等12个品种。通过品比试验选出适合蔡官种植的当家品种,水稻:金优207、威优77、K优77、汕优77;玉米:安单136、交三单交、兴黄单89—2。
  1999~2002年,全镇每年推广杂稻种在45,000斤~46,000斤之间;杂苞种21,600斤~24,300斤之间。种植面积:杂稻为18,200亩~19,500亩,“4—8—5”两粒谷打点定距拉绳插秧为18,500亩左右;杂苞为8,100亩左右。油菜良种种植分别为10,020亩、11,520亩、11,600亩、15,200亩。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利用]
  1949年底,境内有19910人,其中,有劳动力9630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302人,主要是小手工业者、小商贩、自由职业者、手工业工人和宗教职业者等五种人。
  1954年,第五区有32987人,有劳动力15780人;1957年蔡官屯区有33485人,有劳动力15982人,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1958~1979年劳动力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1980年以后,农村部分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从事第二、三产业。
  2001年农村剩余劳动力6513人,占总劳动力36592人的17.8%,其中,从事工业劳动1932人,建筑业731人,交通运输353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362人,其他劳动力3135人(其中:外出打工3027人)。
  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6474人,占总劳动力36714人的17.6%,其中,从事工业劳动1762人,建筑业740人,交通运输350人,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371人,其他行业劳动力3260人(其中:外出打工3030人)。2002年12月31日止,蔡官镇从业人员22026人,占总人口51426人的42.8%,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5552人,占从业人员的70.6%;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2502人,占从业人员11.36%;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3972人,占从业人员18.04%。
  [水利设施建设]
  兴修水利工程
  1953年蔡官区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情况:
  (1)新修:山塘8个,拦水坝3处,沟渠7条,水井2个。实做工1407个,其中:普通工1182个,技工225个,实际支出经费7,650,000元(时币),其中:货款2,100,000元,自筹5,550,000元。受益面积915亩,保证灌溉面积915亩。
  (2)整修:山塘4个,拦水坝28处,沟渠30条,水井1个,涵洞1个。实做工2512个,其中普通工2225个,技工237个,实支经费10,470,000元,其中贷款1,800。000元,自筹8,670,000元,受益面积3,097亩,保证面积3,097亩。
  1958年,新建长山大队纳井生产队拦水坝工程。1972年,塘官大队改塘官河段120米;小〓街大队新修岗嗄䃎沟渠350余米。1974年,尖山大队新修安吉子校至后箐沟渠360余米。1976年格来月大队新修柏秧林至老房排水沟渠2000余米。1978年蔡官屯大队新修拦水坝工程2处。
  20世纪80~90年代,有水库及灌溉沟渠的村寨适时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加固。1998年4月,投入资金30,000元,恢复马官村上坝电灌站(更换机泵、翻修泵房),1998年8月,龙天村建“渴望”工程,共投入资金40,000元。1999年完成毛交坡电灌“倒洪管”建设工程;维修恢复陇巴电灌;排除浪河村河边寨电灌故障;1999年10月,张官村群众集资128,000元,打井两口建农用提灌站一个。2002年,镇政府投入15,000元,维修尾巴寨、陇巴、崩角3个村的电灌,维修了段家庄水库和电灌站。
  灌溉方式
  1949年以前,境内的灌溉以自然降水和人力灌溉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水资源的利用通过新修沟渠,拦河坝,改河道、兴建电力提灌站等工程,逐渐改变了“望天落雨”的现状,灌溉工具也由木制人力水车向机械电力提灌转变。
  2002年底,全镇有电力提灌站21台,提灌面积8,000余亩。
  小二型水库
  境内共建有小(二)型水库12座,总储水量199.6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3746亩。
  (1)鹅闹冲水库
  鹅闹冲水库位于蔡官镇龙天村东北部。1956年1月12日兴建,1957年2月15日建成,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2万立方,输水渠道长2公里,工程总投资1045元,1975年扩修投资10,000元,水利补助粮6,000斤,1997年维修投资25,000元,设计灌溉面积600亩,实际灌溉面积500亩。该水库水质好,是喂养商品鱼的理想基地。
  (2)冷家大寨水库
  冷家大寨水库位于蔡官镇冷家大寨和梅家庄两村的辖地内,1957年10月兴建,1959年12月建成,总库容量20万立方,兴利库容18万立方,工程总投资8,000元。1991年洪水冲毁大坝,1992年3月投资143,024.17元,在原坝基基础上加宽加高和加固。设计灌溉面积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600亩。
  (3)马官水库
  马官水库位于蔡官镇马官村东南部,1958年3月兴建,1959年元月建成,总库容量19万立方,兴利库容13万立方。工程总投资7,200元,设计灌溉面积800亩,有效灌溉面积400亩。1992年安顺市水利局拨款2万元,改修溢洪道,加固坝基。
  (4)后坝水库
  后坝水库位于鼠场村,1958年10月兴建,1960年12月建成,总库客量17万立方,兴利库容15万立方,输水渠道2条长3公里,工程总投资500元,炸药400斤,设计灌溉面积535亩,实际灌溉面积456亩。
  (5)马槽井水库
  马槽井水库位于蔡官镇张官村南部,1958年12月兴建,1960年3月建成,总库容量10.6万立方,兴利库容10万立方,工程总投资4,500元,设计灌溉面积450亩,有效灌溉面积400亩。
  (6)团结水库
  团结水库位于蔡官镇樊家庄村,1972年12月兴建,1978年4月建成,总库容量32万立方,兴利库容25万立方,输水渠道2条长2.5公里,工程总投资65,000元,设计灌溉面积1050亩,实际灌溉面积200亩。
  (7)交椅水库
  交椅水库位于交椅村的西南部,1974年兴建,1975年扩建,两次共投资4, 500元。1997年投资125,000元,总库容量10万立方,兴利库容8.54万立方,输水渠道长2公里,工程总投资129,500元,设计灌溉面积417亩,有效灌溉面积358亩。
  (8)王家庄水库
  王家庄水库又名七五水库,位于王家庄村,1975年2月兴建,1976年春建成,总库容量32万立方,兴利库容30万立方,输水渠道长0.5公里,工程总投资1,652元,设计灌溉面积520亩,有效灌溉面积520亩。
  (9)来月河水库
  来月河水库位于关口寨村,1975年兴建,1976年建成,总库容量16万立方,兴利库容12万立方,工程总投资23,000元。设计灌溉面积300亩,有效灌溉面积62亩。
  (10)柏杨林水库
  柏杨林水库位于鸡场大寨村和格来月村的相交处—五斗种,1975年9月兴建,1976年12月建成,总库容量11万立方,兴利库容8万立方,输水渠道长3.5公里,工程总投资15,000元,设计灌溉面积500亩,有效灌溉面积150亩。
  (11)水塘寨水库
  1975年兴建,1976年建成,总库容量8.5万立方,兴利库容6.8万立方,工程总投资105,000元。设计灌溉面积628亩,辖区内有效灌溉面积345亩。蔡官镇与轿子山镇各占一半,共同管理使用。
  (12)大冲水库
  大冲水库位于侯家庄村,1978年11月兴建,1979年10月建成,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10万立方。工程总投资8,000元,设计灌溉面积286亩,实际灌溉面积200亩。
  境内小(二)型以下(储水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山塘水库共有91处,总储水量为48.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584亩。
  引水工程
  蔡官镇境内有大小引水工程197处,有效灌溉面积4,246亩,保证灌溉面积3,762亩。
  人畜饮水状况
  民国年间,境内共有自然人畜饮水点212处,堰塘46处,井泉72口。由于水源不丰,分布不均,遇旱季常给人畜饮水带来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人畜饮水工程,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兴水利建设,1993年统计,兴建人蓄饮水工程149处,其中小(二)型工程2处,小(二)型以下工程147处,解决人饮33775人,牲畜10248头(匹)。两处小(二)型工程总投资833, 500元,其中自筹资金150,000元。
  蔡官水厂:位于蔡官镇蔡官村,建于1992年,总投资420,000元。属“日援”改水项目。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蓄水池2个,蓄水量0.041万立方米;输水管3450米,解决8360人、牲畜2145头(匹)的饮水。
  塘官水厂:位于蔡官镇仲家坝村,1992年2月1日动工,1993年4月30日竣工,总投资413,500元。属“日援”改水项目。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日供水量1500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7676米,解决4555人、4090头(匹)大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
  水利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无较大的水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加强了水利管理。1964年通过对水利工程清查整顿,明确管理体制,规定工程“三权”(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1975年7月,根据贵州省水电厅的安排,由区组织6个公社、5个大队及工程管理人员共16人,开展了水利工程大检查,区、公社领导、群众技术人员组成“三结合”的普查队伍,对197处工程进行了“五查”(查工程建设及投资使用情况、查工程安全情况、查工程效益、查工程管理状况、查综合利用)和“四定”(定任务、定措施、定体制、定工作),对水利建设上存在的建设乱、不配套、管理差、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狠抓配套,发挥工程实效”的措施。
  1979年,蔡官根据国家电力部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全区水利工作重点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
  1981年,蔡官贯彻贵州省政府发布的《关于保护水利工程的通令》和贵州省水电厅制定的《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试行办法》,水利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从经费上、物资上、技术上支援农村恢复了一批损坏的和未完工的工程。
  1982年,蔡官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明确了工程权属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人员及其报酬,制定了工程维修养护制度,签定供水用水合同和水费征收办法等。
  1983年,蔡官开展对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计划)工作。
  1985年,197处水利农电工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承包人205人。
  2001年,对12个水库安排了12名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包保。
  行政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水利建设和管理均无专设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管理工作由安顺县水利电力局指定专人分管,1984年蔡官有水利专职辅导员1人,负责国家工程管理、工程维修、防讯抗旱、提灌站检修安装等技术和工作。1986~2002年有工作人员3人。
  管理组织
  水利设施工程,按“谁建谁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分为镇、村及村民组三级管理。灌区跨镇的安家箐水库由轿子镇河安村受益的安家箐、水塘寨、尹家庄和蔡官镇的侯家庄村共同确定专人承包管理,蔡官镇的43处水利设施由所在受益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确定专人承包管护。
  水利农电工程投资
  1949~1953年,国家水利电力在蔡官区的投资总额为18,120,000元(当时币面值)。1954~1978年6月,投资总额为1,437,201元。1978年7月~2002年12月31日止,投资6,600,100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00,000元,小型农田水利投资2,190,000元,水土保持投资64,500元,抗旱投资221,500元,其他投资143,600元。
  [坡改梯工程]
  1991~2002年,蔡官镇完成坡改梯工程总面积8,861.81亩,具体情况:
  1991年,坡改梯814.71亩,其中谷登坝310.01亩;小〓街425.34亩;半〓79.36亩。
  1992年,坡改梯713.4亩,其中鼠场220.1亩;谷登坝120.7亩;鸡场大寨214.6亩;小〓街176亩。
  1993年,坡改梯1018.3亩,其中谷登坝101.3亩;浪竹坝287.3亩;陇巴166.5亩;小〓街319.6亩;鼠场143.6亩。
  1994年,坡改梯1283.3亩,其中马官303亩;段家庄147.5亩;仲家坝112.2亩;罗大寨128.9亩;格来月591.7亩。
  1995年,坡改梯1,592.2亩。
  1999年,坡改梯1,509.9亩。其中董官575.3亩;毛焦坡429.8亩;段家庄370.2亩;潘家庄134.6亩。
  2001年,坡改梯900亩,总投入资金483,800元。
  2002年,坡改梯1030亩,其中张家庄201亩;潘家庄227.8亩;蔡官72亩;马官村108亩;张官421.2亩;总投工46400个。
  【林 业】
  [民国时期及以前]
  境内林木呈自然生长态势,金银山山脉以灌木林为主,夹杂部分乔木,主要为青㭎、椤木、桦槁、白杨等。境内分布的岩山乔木以楸、香樟、椿、桐子、榔、漆等为主,槐、桦香、檬梓等次之。
  1936年境内有林木、茶竹的村寨:
  红岩、霸道、格来月、盐包井、龙霸(陇巴)、小〓街、大寨的交几(交椅)大山、姨妈(驿马)寨、关口寨、马鞍山、法砟、毛栗坡、果者、高坡、长冲、右药寨(药寨)、刀鞘、鼠场、白果寨、水獭坡、仲家坝、龙天、岩上、樊家、胡家寨、坡头上、观音山、畸岭屯、白坟、厦耳、下坝、水井弯、金钟苑、水硐、董官屯、乾海坝、龙坑、贝家庄、樟树寨、老龙寨、奶子山。
  出产竹的村寨:贝家庄、罗大寨、关口寨、马鞍山、乾海坝、三岔地、法砟、毛栗坡、刀鞘、鼠场、果者、右药寨、白果寨、黄泥地。
  民国26年(1937)安顺县政府颁布“强制造林计划”,规定:每年的12月1日至第二年的3月31日为造林、下种季节,树种以桐、青㭎、杉、果木为主;土质不宜者另种其他苗木,直接播种,无论采取任何方法,均以成活计算。民国35年(1946)春,境内共育苗6.8亩,民国38年(1949),境内共育苗7.4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采种
  1955年,蔡官区开始林业采种工作,采集的种子有:马尾松、赤松、云松、油桐、杉等,1958年后,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母树遭砍伐,成熟林减少,采集数下跌。1976年后,先后从外地调进马尾松、华山松、柳杉、杉木、滇柏等树种在境内种植。
  育苗
  1957年,境内的箐脚乡对林场进行了整顿,1959年建立林场一个,开辟了苗圃育苗,为落实“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从1960~1970年共营造苗圃育苗24亩,为境内造林奠定了基础。
  造林
  1952年4月14日,第五区集体造林200亩,有森林面积500亩,群众植树30,000株。
  1955年,蔡官区种杉树245,624棵,抚育44,400棵。
  1957年蔡官区造林3,500亩。
  1959年境内的箐脚管理区建立林场一个,造林2,190亩,实有林3, 690亩。
  1962年造林738.5亩。
  1963年,平地场公社全面开展春季植树造林运动,种植200,000株树苗;12月5日,平地场公社召开了三天的林业工作专题会,参加人员29人,讨论当年造林2千亩计划的落实完成。
  1965年,驿马寨公社组建社办林场,抽调马鞍山大队第七生产队专门负责林场生产管理,林场面积1,823亩,共种植杉树苗700,000棵,育苗2亩。
  1966年,平地场公社将林场划为“林、农、副”,林场规划:副业(经济林、果木、茶叶)等均由专人负责,绿化面积1,000亩;驿马寨公社制定出台了《山林管理制度》,制度包括三大内容一植树造林、二砍伐制度、三出售制度,建全了管护机制。
  1970年,蔡官区造林17,390亩(其中:造林面积12,692.5亩、育苗面积657亩、迹地更新面积249.5亩、幼苗抚育面积3,791亩)。林产品3,089元(油茶籽6,280.5斤,油桐籽3,524.5斤,干果产量合计12000斤)。
  1971年,蔡官区委决定,每月要有一名区委负责同志,每半个月要有一名公社负责同志去林场巡回检查,总结经验,帮助解决问题,并且形成制度,长抓不懈。
  区委组织了一个规划班子,对辖区内的山脉进行了通盘考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布局。并且由区社两级党委领导亲自上山,一山一坡,逐个规划,划定各社队的造林范围,落实山权林界。
  在规划和落实政策时,凡属大片集中、有利于公社营造管理的,由公社统一组织劳动力上山造林,林木归公社所有。生产队对公社造林的投工,按各队造林面积和质量评定工分。公社企业收入多的,按各队当年分配的工时付给报酬。公社企业收入少的,可以以工计酬分期给付,也可以待林木有收益时,实行比例分成;凡属小片分散或离村寨较近,有利于大队或生产队营造管理的,划给大队或生产队集体造林,林木归本大队或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参加大队集体造林的劳动报酬,仿照公社集体造林的办法偿付,社员参加集体造林的劳动日与农牧同样记工,同工同酬。
  经过全面规划,实现了社连社、队连队的大面积连片造林的大协作,同时避免了“一平二调”,调动了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蔡官区造林指挥部在全区全面推广“深挖、带宽、平整”的造林经验。
  从1971年冬(12月1日)~1972年春,蔡官区集中五个公社(平地场、小〓街、塘官、蔡官、白坟)的1万多个劳动力(40多万人次)和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先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金银山、交椅山、轿子山的64条山梁,132面坡,168个山头上连片挖坡开山造林,修筑水平梯土13,863亩,营造用材林10,173亩,种茶树3,069亩。挖山整地5,030余亩,造杉、松用材林4,000余亩,蔡官区1974年有用材林36,200多亩。占宜林面积72%。在大会战中,蔡官区委决定:区社机关、各行各业,除少数坚持日常工作外,全部投入征服“三座山”的造林战斗。
  1972年春,第一次造林大会战临近结束时,蔡官区委总结白坟、小〓街、平地场公社1963年以来林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决定在大会战后,立即把社队林场办起来。从生产队抽调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贫下中农组成专业队,抽调党员骨干加强林场的领导,明确社队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林场场员的报酬从社队定额提取,场内评工记分,年终分配。生产队提取的钱粮,由办场的公社或大队在本公社、本大队的企业收入中付还,或待林木收益时实行比例分成。由于措施得当,政策落实,全区迅速办起一批社队林场或林茶场。1974年蔡官区有40个社队林场(林茶场),有专业人员416人,房屋90间、耕牛20头,生猪41头,马5匹;动力机械7台,其中拖拉机2台。林场在管好现有林木的同时,还搞了部分林粮间作,1974年可收粮食140,000余斤。塘官公社林场专业人员在以林为主的前堤下,生产的粮食基本可以自给。
  1974年1月,蔡官区在“绿化祖国”植树造林中,在安顺县劳模大会上对“绿化三座山、改造大自然”作典型总结。
  1975年冬春造林情况:用材林3,511亩,其中杉木2,558亩,松500亩,其他杂木树248亩;经济林2,475亩。零星植树31,800株。1977年1月~12月底,小〓街公社第二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办起了三个林场,造林5,580亩;塘官公社造林520亩,挖坡113亩,上山造林256人,抚育林8,000亩。1979年,平地场公社造林613亩,零星植树2,556株,育苗15.5亩,幼林抚育2,229亩,迹地更新5亩。1978年,蔡官区人工造林5,301亩;1979年,4,931亩;1980年,1,138亩;1981年,3,602亩;1982年,2,971亩;1983年,3,283亩。1978年幼林抚育22,399亩,零星植树848,800株;1979年幼林抚育17,224亩,零星植树162,800株;1980年幼林抚育8,423亩,零星植树167,800株;1981年幼林抚育4,820亩;零星植树149,100株;1982年幼林抚育3,343亩,零星植树256,400株;1983年幼林抚育7,378亩,零星植树368,400株。到1990年止,蔡官区所有林区共计50,000余亩。1991年后蔡官镇政府将林场15,500亩集中管理,村级林场28个,16,100亩。镇林场分4个场13个看守点,管护人员29人。每年完成种植任务:塘官林场1,000株,平地场林场1, 400株,小〓街林场1,000株。蔡官林场1,000株;每年抚育任务:塘官林场200亩,平地场林场220亩,小〓街林场130亩,蔡官林场120亩。从2002年起对种植任务从无偿改为有偿种植,三年后经检查,成活1株1米高的小树付给种植补助费0.5元。
  1992年全镇有林场面积31,600亩,镇办林场四个,面积16,000亩,村林场25个,林面积15,600亩,人均占有林面积0.7亩,森林覆盖率达21%;封山育林任务300亩,完成450亩;四旁植树任务50,000株,完成60,000株;义务植树50,000株,完成90,000株;育苗19亩,被洪水冲毁6亩。
  1994年,全镇植树造林完成1,070亩,经蔡官镇政府和林业站两次检查验收,成活率达90%以上;种植药材黄柏300亩;育苗8亩。幼林抚育500亩,成林抚育1,500亩。
  1995年全镇造林面积1,080亩,四旁植树60,000株;到1995年底全镇林业资源31,900余亩。
  1996年全镇造林1,400亩,四旁植树62,000株;育苗11亩;幼林抚育1, 100亩;成林抚育560亩。
  1997年全镇造林面积1,530亩。
  1998年全镇造林面积725亩。幼林抚育1,400亩;成林抚育300亩;育苗4.5亩。
  2000年实施经果林(核桃、板粟、楠竹)种植500亩,分布在小〓街、浪竹坝、尾巴寨3个村。
  2002年1月,蔡官镇实施国家支持的第一期退耕还林2,500亩,其中1, 500亩荒山,1,000亩退耕地,分布在小〓街、鸡场大寨、林场、尾巴寨、浪竹坝5个村。国家补助每亩退耕地粮食(原粮)300斤/年,补助时限用材林8年,经果林5年,种植管护费20元/亩。
  2002年12月实施第二期退耕还林3,000亩,其中:荒山2,000亩,退耕地1,000亩,分布在樟树寨、老龙寨、龙天3个村(补助同上)。
  2002年初,实施花辣种植基地1,000亩,分布在蔡官屯、潘家庄2个村的大坝一带。实施经果林(桃桃、梨树、杨梅、柿子)种植300亩,分布在药寨、张官、董官3个村。
  截止2002年,群众性义务植树2千余亩。
  [林业管理]
  林地管护
  2002年,蔡官镇有林地面积44,800余亩,其中成材林32,800亩,新造林12,000余亩。
  1974~1991年,全区40个社(乡)队林场,在区及公社(乡)的领导下,不断健全和完善林场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林场的管理。
  1992年,蔡官镇有林地总面积36,100亩,将林区划分为六个片15个点,明确1名党政领导具体联系,督促检查。企业站长期有2人负责林场管理事务,镇林场管理人员28人,村林场管理28人,镇林场管理人员报酬由镇负责,每年镇投入林场管护经费50,000余元;村林场管理人员报酬由村负责。2000年后,镇林场管理人员减为20人,定任务定人定点管理,管理任务包括砍伐荒坡、幼林抚育在内,每名林场人员每月荒坡砍伐任务为2亩,林术被盗由林场定点管理人员按市价照价赔偿。1992~2001年,林场管理人员每年进行树苗补栽补植。2002年春,蔡官镇制定了有偿种植政策,新栽树苗长至1米高时,由镇每株补助0.5元。
  护林防火
  冬春季节,气候干燥,为蔡官森林重点防火季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有效防止火灾,每年都成立森林防火机构,组成专门的森林防火队伍,但由于林地面积大,防火人员少,境内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森林火灾:1984年5月,塘官乡林场发生火灾,烧毁大滥坝至慈姑塘共19.6亩林地;1987年5月,塘官乡林场发生火灾,烧毁东至小〓街林场、西至高坡小路、上至天鹅抱蛋、下至槽顶冲口共19个坡120余亩林地。1992年以后,镇加强了对林业火险的预防力度,每年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林业副镇长任副组长,林业站、企业站等为成员单位,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汇报。
  1992年以后,为搞好护林防火工作,镇政府制定奖惩制度,聘常住林区的护林人员,配合林业站、企业站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24小时的值班和巡护。在林区人行主干道留2米宽的防火带,对林区的139座坟墓定人定员进行管理。由于管理措施有力,1988~2002年,镇境内林场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养 殖】
  [家畜]
  境内的家畜种类有:猪、牛、马、羊、兔、猫、狗等。
  猪
  (1)生猪饲养
  生猪饲养以家庭饲养为主,农户一般都养猪1~2头。民国时期,境内养猪多为自养自食,苗族普遍饲养母猪,擅长育猪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发展畜牧业的奖励政策发展养猪,1956年贯彻“私有、私养、公助”精神,政府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贯彻“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政策,大办养猪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均办有养猪场。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1961年国家调整生猪生产政策,鼓励私养,划给养母猪农户的饲料地,平价供给部分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金和奖售粮。1966年提倡“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几乎达到户户养猪,每户平均1.2头,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普遍恢复养猪场。时鼠场大队规定:喂养一头母猪,生产队划给养殖户三分饲料地,喂养一头肥猪划给二分饲料地。1967年私人养猪占存栏率的91.2%。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政策,划给社员饲料地,每户平均1~2分,母猪每窝猪仔平价奖售粮食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起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出栏率低。1976年,蔡官区在6个公社各扶持一个公社级养猪场。1978年继续鼓励搞好集体养猪,同时进一步落实社员家庭养猪政策。1979年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养猪场大部分解散,公社一级的养猪场也转轨承包给个人管理,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和配合饲料的推广,绝大部分农户以养猪作为家庭副业,形成烤酒、推豆腐等专业户兼以养猪作为辅助产业,1984年逐渐出现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专业户(按1984年安顺县专业户协会章程规定:养肥猪10头或猪仔20头为专业户)2户。1989年,生猪年末存栏14,900头。1993年,全镇生猪年末存栏数10,118头,比1992年同期10,237头下降近1%;肥猪出栏6,653头,出栏率为65%,商品率为51%;肉产量498,965公斤。
  1994年,生猪存栏12,655头,出栏肥猪8,413头;全年销售各类饲料50吨,鱼粉、骨粉、贝壳粉、饲料添加剂等2吨。1994年,畜牧养殖业收入7,189, 986元,其中养猪收入3,092,598元(出售肥猪6,974头,596,869公斤,收入274,114万元;出售仔猪2,930头,收入351,458元);投入标准工910,963个。
  1995年,全镇生猪存栏15,521头,比1994年同期增加2,866头;增长22.6%;肥猪出栏10,676头,比1994年同期增加2,263头,增长26.9%。
  1996年,全镇猪存栏9,498头,出栏肉猪10,356头。
  1998年,全镇生猪存栏17,069头。
  1999年,全镇生猪存栏16,876头。
  2002年,生猪存栏18,325头。养猪收入3,092,598元(出售肥猪6,974头596,869公斤,收入2,741,140元;出售仔猪2,930头,收入351,458元)。
  (2)养殖方式
  境内家庭养猪,普遍为猪牛同圈,极少数家庭猪、牛分圈;养猪多熟食喂养,母猪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阶段,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当地俗称“吊架子”时期。推行“科学养猪”方法后,部分农户和养猪专业户以生饲料喂养,且采用“一条龙”饲养。
  农户有养“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1年左右,肥猪出栏100~200公斤;生产养猪讲求经济效益,一般6~8个月出栏,体重110公斤左右。
  (3)生猪品种
  ①本地猪:分布于境内各村寨,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成年公猪体重86~90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寿命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5~70公斤左右,初产猪仔平均5~6头,双月断奶后窝重40公斤左右。二年后每窝产猪仔平均6~7头,窝重45公斤,三年以上平均产8头左右,窝重63~65公斤,平均屠宰率63.5%。
  ②引进优良品种
  1968年境内从贵阳洛弯种猪场引进苏白猪,属肉脂兼用型。苏白猪与本地猪的杂交后代为境内群众普遍喜爱饲养的品种。此后还引进长白猪、新淮猪进行饲养。
  2000年,引进“杜洛克”纯种公猪3头在梅家庄、药寨、毛焦坡村喂养,对本地猪品种改良起了重要作用。
  (4)购销状况
  境内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大牲畜市场以生猪交易最为兴旺。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商业部门与农业社签定合同,收购人员深入农村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派购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社员自宰自食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售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自食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一双,奖给布票10市尺。1971年,规定毛猪重110公斤以上的可抵两头生猪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一直执行到1982年。此间,凡上集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行收购,不奖售粮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处罚没收。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国家取销了派购政策。此后,出栏生猪的集市交易恢复。
  牛、马
  (1)饲养措施
  境内牛以私养为主。农户大都饲养耕牛,农忙用于役耕。农闲放牧于山间野岭,各村各寨都划有专门的看牛坡,严禁开荒种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耕牛存栏数大增。1957年成立高级社,农户以入股形式将耕牛入社,由集体统一饲养和役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耕牛收归集体,严禁个人私养和宰杀。1961年规定老弱残病牛可作商品肉牛处理,同时规定社员可繁殖、养育幼畜对半分成。1979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集体耕牛作价给社员,鼓励社员大力发展耕牛生产。1982年国家取消屠宰牛的禁令后,牛可作商品牛等多渠道经营。
  马在境内主要作为运输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村寨普遍饲养,7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马匹饲养逐渐减少,90年代以后,在发砟、大荒、鼠场、可瓦、格来月等村寨还饲养有少量马匹。
  大牲畜交易市场在境内的平地场。
  1993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628头(匹),出栏牛826头。1994年,全镇大牲畜存栏8,158头(匹),出栏3,589头(匹),推广秸杆氨化养牛。1995年,全镇大牲畜存栏8,786头(匹),比1994年同期增长7.7%。1996年,全镇大牲畜存栏6,252头(匹)。1998年,全镇大牲畜存栏8,010头(匹)。1999年,全镇大牲畜存栏7,968头(匹)。
  (2)品种:境内大牲畜品种主要为本地水牛、黄牛和贵州黔西马。
  (3)牛品种改良
  2000年,引进牛品种改良冻配技术,于2001年成功繁殖优质牛“摩拉”和“西门塔尔”牛犊各一头;2001年引进优良杂交种公牛(安格斯)1头,对本地牛进行配种,已成功繁殖2头小牛犊。其体型大,生长快,是良好的肉用型牛种之一。
  (4)羊
  境内主要是山羊,分布在林场、樟树寨两个回族居住区。1999年陇巴村一养殖户从镇宁购进20只黑山羊进行饲养。2002年,境内羊存栏236只。
  (5)兔、猫、狗
  1960年,境内从外地引进家兔饲养。1981年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境内少数家庭喂养从上海、日本引进的大白兔。
  农户有养猫防鼠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防鼠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猫大批2次中毒死亡,家庭养猫数剧减。90年代中后期禁用鼠药后,家庭养猫逐渐增加。
  民间养狗主要是看家防盗。1958年“大跃进”时因言养狗吃粮食造成浪费,严禁20世纪80年代因发生狂犬病,区及公社成立打狗队,掀起打杀狗运动,家庭饲养的狗所剩无几。2002年,家庭饲养狗800余条,部分上市出售,另外有少部分家庭饲养“宠物狗”。
  [家禽]
  鸡
  传统养鸡为自然放养。1956年引进“来杭鸡”饲养。1959年初,各村寨搞“大孵鸡”运动,曾出现养鸡大队。1980年后,政府鼓励社员养鸡。1983年畜牧部门第二次办养鸡培训班,并多次到蔡官区的跳蹬场公社金中院大队对养鸡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各地的养鸡户不断增加。1993年,境内有孵鸡专业户2户,养鸡专业户12户,每户平均养鸡200只。2002年,养鸡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养鸡存栏数122,492只,其中,蛋鸡10,685只,肉鸡64,720只,肉蛋兼用型鸡47,687只。
  鸭
  20世纪90年代前,境内以饲养“安顺麻鸭”为主,年饲养量在10,000只左右。90年代后,引进了产蛋量高的“北京鸭”喂养。2002年,境内有12户养鸭专业户,鸭的存栏数14,000只左右。
  鹅
  饲养的鹅品种有北京鹅、灰头鹅。体重4~5公斤,年产蛋50~60个,蛋重120~150克。一般为居住在河道、水库塘边的少数农户喂养,每户2~10只不等。2002年,鹅的存栏数2,107只。
  [兽医]
  兽医的发展
  1956年,蔡官屯区有兽医站6个;1963年成立了兽医联合诊所,选派3人到安顺县畜牧兽医站学习业务,学成后在小〓街、驿马寨、平地场三个公社办了兽医室。1972年,各公社抽出3人,全区共18人参加畜牧医生业务培训。1980年后,各公社有5~6名兽医人员。2002年,全镇共有兽医59人。
  疫情及防治
  1963年1月,蔡官区有6个公社发生猪瘟,3个公社发生猪肺疫和猪丹毒,死亡猪763头,小〓街公社第一季度发病猪279头,死亡201头,死亡率87.5%;蔡官公社发病猪813头,死亡456头,死亡率超过50%。
  1963年3月,蔡官区流行耕牛清水喉和炭疽病,导致耕牛死亡,是年,国家无偿送给小〓街公社和平地场公社耕牛共23头,但4~6月死于清水喉的牛就达15头。9月,樟树寨大队发生炭疽,先后15天内死亡耕牛12头、马1匹、羊8只,因食用病牛肉相继传染,引起村与村之间耕牛相互传染死亡。
  1966年,鸡瘟流行,死亡5 ,000只以上。
  1967年,鸭瘟流行,3个月内各公社死亡鸭:,蔡官9,987只,塘官822只,小〓街670只,平地场308只,跳蹬298只,白坟公社死399只,死亡率达90%以上。1970年3月19日,塘官公社塘官大队发生牛清水喉疫情,死亡耕牛1头,由于食用死牛肉,相继传染到蔡官、尖山、交椅、河安、小牛家庄、对门坡、段家庄、马官屯、董官屯等大队,29头耕牛死于同一疾病。
  1975年7月,蔡官区有36头牛死于清水喉。
  为迅速控制疫情流行,保证农业、畜牧业生产正常发展,疫情发生后,区(镇)、公社(乡)及时安排人、财、物,搞好疫情防治工作。
  1982年,罗大寨村有13头牛发生清水喉疫病,死亡8头。
  1984年,王家庄村、长山村有9头牛发生“五号”病疫情。
  1988~1989年,可瓦村、樟树寨村有32头大牲畜相继发生炭疽病,死亡牛20头、马4匹。
  1980年后,在蔡官区委的统一领导下,防疫以公社为单位,每年对牲畜进行春、秋两季各1次防疫注射;对牲畜的马疝痛、子宫脱、胎衣不下、阴部水肿、难产等病症不出区就可以治疗。
  1990年,对生猪注射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共同免疫苗19,178头(次);耕牛注射了牛出败(清水喉)、炭疽的共同免疫苗10,440头(次)。
  1993年,全年共注射猪瘟疫苗12,950头,猪肺疫苗586头,猪丹毒疫苗542头,仔猪副伤寒疫苗620头。牛炭疽疫苗1276头;马炭疽疫苗340头;接种家禽24,800只;对辖区内的农贸市场进行肉品卫生检疫,共检猪肉2,183案,牛肉37案,禽肉26只,其中检出猪瘟肉82案,猪肺疫24案,水注射鸭19只;对全镇2,854头耕牛进行了“五号病”普查和预防,1994年冷家大寨村有18头大牲畜发生“五号”病,无死亡。年共注射猪瘟16,648头(次),猪肺疫苗3,496头,猪丹毒疫苗3,182头,架子猪副伤寒疫苗682头,猪口蹄疫苗1,932头,大牲畜注射炭疽、牛出败疫苗6758头,家禽接种28,462只(次)。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以下,大牲畜在1.5%以下,家禽在6%以下。全年检疫检验率达95%以上,共检猪肉1718案,牛肉21案,禽肉68只,检出病猪肉32案,变质肉250公斤,分别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处理。
  1994年9月12日,冷家大寨,小〓街等村发生牲畜“五号病”,镇政府、有关部门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了牲畜“五号病”的普查,及时采取封锁治疗,对蔡官、平地场,小〓街、塘官牲畜市场和发生“五号病”的村寨以及冻库进行了消毒。
  1995年,全年共注射猪瘟疫苗17,723头,猪肺疫、猪丹毒疫苗4,420头;仔猪副伤寒疫苗1,080头,猪口蹄疫苗1,720头;大牲畜注射炭疽疫苗9,102头(匹),牛出败疫苗2,861头,家禽38214只,使猪、大牲畜、家禽的发病率分别控制在4%、1%、5%以下。全年共检疫猪肉1,821案,牛肉18案,禽肉104只,鱼600公斤。检出病猪肉28案,变质肉28公斤,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处理。共医治大牲畜350头(次),猪1,000头(次),家禽及小动物等340只(头)次。1996年,全镇猪瘟防疫7885头,牛炭疽防疫4777头,牛出败防疫506头;马炭疽防疫755匹;鸡瘟疫苗3,426只,鸡霍乱疫苗976只。
  1998年,全镇共注射猪瘟疫苗14,120头,注射大牲畜炭疽芽胞苗5,823头,注射口蹄疫疫苗1,323头;刺种家禽18600只。共检疫肉2148案,其中猪肉2125案,牛肉23案,禽肉260公斤;检出病害肉32案,按《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检疫率达96%。
  1999年,蔡官镇有45个行政村1150头耕牛发生大牲畜“五号”病疫情,死亡14头。当年共注射猪瘟疫苗14,809头(次),注射大牲畜炭疽芽胞疫苗7, 543头,注射猪口蹄疫疫苗5067头,牛口蹄疫疫苗943头;接种家禽36,800只。消毒畜圈4,081个,冻库2个,牲畜市场4个,屠宰场地880平方米。共检疫肉2,214案,其中猪肉2172案,牛肉42案,禽肉146公斤;检出并处理病害肉38案。对45个行政村的3,826头牛、483头猪进行口蹄疫防治,共医治猪、牛5000余头(次)。
  [水域和产量]
  境内养殖水域主要有水库、河流、池塘、稻田,总面积30093.2亩,其中宜养水面10042亩。
  天然养殖
  境内千峰河的上游纳井大堰河段是鱼类繁殖的天然场所;连架河汇入斯拉河的汇合处一带,常有龟鱼和娃娃鱼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龟鱼、娃娃鱼已很稀少。
  人工养鱼
  20世纪70年代,境内适宜于养殖鱼的大队,开始从外地购进各种鱼苗放养于水库、山塘,每年捕捞一次。1980~1990年为稻田养鱼最盛时期,1984年,稻田养鱼300余亩,产量9千余公斤。1989年,淡水产品总量1,634公斤。1990年以后,极少有稻田养鱼。
  2002年,承包水库养鱼的有:鼠场水库、侯家庄大冲水库、龙天鹅闹冲水库、马官水库、段家庄水库、交椅水库、冷家大寨水库、张官马槽井水库、王家庄水库,其他山塘养鱼5个,年鱼总产量2,000公斤。
  【煤资源开发利用】
  [分布与储量]
  分布
  境内煤炭资源分布在从清镇条子山—平坝—普定全长77公里的山脉地带,蔡官镇境内15公里,横断面5公里,含煤面75平方公里,可采煤5层,还有零星可采煤。
  储量
  据地质部门勘明,境内煤的理论储量为2亿吨。以轿子山煤层柱状图认定,从山的顶部到底部,含煤段总长为419米,横断面,从上到下,煤层依次为: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共18层煤。其中可采煤层有0、7、8、9、14号共5层;局部可采煤层有5、6、10、13号,共4层;其余9层为薄煤层。0号煤为粉煤;8号煤有块煤、粉煤两种,以坡上田为界,西面的为块煤,东面的为粉煤;其他煤层为块煤。各层煤的燃烧值均在5500~7500大卡之间,含硫量为中。
  已探明的可开采煤矿主要分布在樟树寨、关口寨、马鞍山、罗大寨、嗄岭、仲家坝、塘官、老龙寨、龙天、尾巴寨、小〓街、林场、半〓、谷登坝、鸡场大寨、樊家庄、发炸、可瓦、药寨、张家寨、水塔、大荒地、鼠场23个村辖地及金银山、交椅山山脉。
  [开采利用]
  境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开采时间比较早。清及清以前属零星浅煤层开采。清末民初,原蔡官区境内的煤炭资源开采得到发展,时有三处典型煤矿:云盘煤矿(1906年开办),绿塘煤矿(1910年开办)、小水井煤矿(1913年开办)。此时均为人力手工开采,每矿日平均有工人10余人左右,采用手镐(俗称挝子)取(挖)煤、油灯(俗称“亮壶”,即一种盛油的器皿,其形如茶壶,可容150克油,壶口注油,壶管内度入绵质丝线吸油,管口点火即能燃烧照亮方圆15平方米;“油”主要用“桐洞”、“煤油”。)照明、木制船形角车以人力将煤从矿井下运出,劳动强度较大,安全系数小,每矿平均年产量300吨。仅供周边群众生活之用,且价格昂贵,大多数老百姓一年中只能购买儿“担”(每担50公斤),或几“驮”(一匹马驼一驮约150公斤)煤,大部分时间以烧柴禾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炭资源属国有。1949~1951年间,境内煤资源仍由农民自行开采。1951年4月,贵州省劳改局在原蔡官区木头寨乡开矿(今称轿子山煤矿)。1952年成立互助组后,煤资源以集体形式开采经营,这一经营方式一直延续到1984年。此间,境内煤炭资源开采逐步扩大,各公社(乡)、大队、生产小队均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煤资源的开采,开采方式仍沿用传统的手镐取(挖)煤,照明灯由油灯改为镍氧矿石液汽灯、手电筒等,大多数煤矿仍用木制船形角车或木制轮角车运煤,安全系数有所提高,产煤量日增,除解决本地群众生产、生活外,还向城区工厂、居民的生产、生活供应部分煤,向外运输由“人挑马驮”转变为“马车”、“拖拉机”、“汽车”运输。1974年3月,原安顺县(西秀区)在境内平地场公社老鼠大田、塘官公社樟树寨等处先后开办县级煤矿,日产量可高达140吨,1984年后停办。
  从1984年开始,境内煤资源开发利用迅速发展起来,开采技术、安全系数、管理水平、经营方式等不断提高。开采方式在沿用手镐取(挖)煤的同时采用了爆破技术取煤,井下运煤采用铁制矿车或卷扬机等,照明灯均使用充电式电瓶矿灯,各矿配备瓦斯检验员、生产管理员、实行矿长负责制;加强矿井顶部、侧部的合理“留柱”(对煤层的支柱)管理;通风设施从过去自然通风改为逐扇通风(小型鼓风)、局扇通风(大型通风)、全程通风,安全系数提高,采煤工人工资从过去月均200元上升到700元左右,劳动强度逐步降低。此时,境内煤资源以“联办、独办、合资”开采经营为主,以集体领办转承包给个人经营为辅。
  1986年,蔡官区成立煤炭经销部(亦称蔡官原煤产销公司),为境内煤炭销售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1年停止。20世纪80年代,境内煤资源开采发展迅速,截止1988年12月30日,境内有煤矿93个,附表:
  1998年,根据国家有关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和精神,境内关闭一部分诸如设施简漏,安全系数不高,年产量较低、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煤矿。对符合要求开采的须经县级以上煤炭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后核发“采矿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简称”四证)齐全,且须随时加强技术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大设备投入、提高安全系数、降低事故率,年产量须达3万吨以上,至2002年12月,境内有合法大型煤矿21个,正在整顿待验收的6个。
  蔡官镇原煤储量丰富,还有大块煤田未开发,已开发的煤矿不仅满足了周边县市的群众生产、生活用煤,为安顺火电厂、红机厂等大中型工厂企业提供生产用煤,还远销广东、湖北、浙江等地。
  [典型煤矿]
  小水井、洋冲、张家寨三个煤矿是蔡官镇的矿山龙头企业。1991年12月撤区并乡,建立新的蔡官镇,打破了过去小乡镇疆土辖界的观念和约束,重新组建小水井煤矿,向农行贷款80,000元,安顺市乡镇企业局扶持80,000余元的资金及物资(充电架、发电机组、风机等),建成后,承包给私人生产经营, 1998年9月15日起,对小水井煤矿进行改建生产,至2001年9月30日止,历时3年零15天,投入资金200,000余元,将生产所赚利润投入增加到430,000元,上交利润215,000元。改造好九号煤层矿井,新建八号煤层矿井2口。蔡官镇政府于2001年10月1日将小水井煤矿以十年期限年承包款180,000元的生产经营合同包给了湖北省当阳市人经营。
  1994年8月引进重庆永川市人,投资800,000余元,建洋冲煤矿,时为新建矿,占可瓦、谷登坝两个村土地。历时一年时间建成了全镇范围内的典型矿井。年上交蔡官镇利润80,000余元。可瓦、谷登坝两村各占利润的15%。
  1994年冬,安顺市煤炭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看准蔡官镇煤炭资源的优势,与蔡官镇政府协商,投资三分之二,蔡官镇投资三分之一的股份,联合组建张家寨煤矿,共同投入资金1,350,000元。建成后因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采用旧的生产方工采煤,浪费了资源,产量上不来,无法获取投资利润。后前往永川市来苏镇请来采煤技术人员,于1996年对张家寨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经过3个月的改造,年产量达30,000余吨。每年蔡官镇暂收固定利润80,000元,从2003年起,每年收固定利润120,000元。后随市场价格的涨跌、增减固定利润,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800,000余元。
  1992年,蔡官镇企业管理站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8,160,000元,其中镇办企业产值2,510,000元,村及村以下企业产值7,160,000元,其他各行各业产值8,500,000元。完成原煤180,000吨。
  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5,070,000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0.28%,比上年增长20.56%。
  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2,600,000元,完成33,060,000元,为任务数的101.4%。村级以下工业产值11,800,000元,为任务数11,600,000元的101.7%;镇办工业产值6,300,000元,为任务数6,200,000元的101.6%。乡镇企业实现利税5,700,000元,为任务数5,480,000元的109.6%。乡镇企业为农民人均增纯收入270元;建设固定资产投入100,000元以上企业5个,占任务数2个的250%;新增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2,050,000地,完成计划2, 000,000元的102.5%,实现利税额5,480,000元;新增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2,000,000元。
  1995年引进资金1,600,000元,新办50,000元以上企业7个(其中煤厂6个、投入资金1,315,000元;化工厂1个,投入资金285,300元)。销售收入55,500,000元,完成任务的100.9%;实现利税总额8,000,000元,完成任务的103.95%;新增固定资产投入3,500,000元,完成计划的140%。
  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7,480,000元;销售收入6,875,000元;实现利税总额1,000,000元;固定资产投入50,000元,兴办企业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入3,000,000元,利税收入1,550,000元。
  1997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00,500,000元,为任务的100.5%;完成销售收入120,500,000元,为任务的100.4%;实现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49, 500,000元,为任务的100.1%;实现税金总额9,100,000元,为任务的101%;建设固定资产投入50,000元以上企业8个,为任务的100%;新增固定资产投入5,930,000元,为任务的107.8%。
  1997年,蔡官镇84个小煤矿通过治理整顿,不具备生产条件的40家小煤矿停产封闭。
  1997年,蔡官镇向安顺市煤炭局申请上报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5个:张家寨煤矿、狮子摇铃煤矿、洋冲煤矿、林兴煤矿、玉镯箐煤矿 。
  1998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27,400 , 000元,实现上交税金125, 000元,为任务数120,000元的104 %。镇、村、个体办煤矿 84个,贯彻《煤炭法》的规定,取缔37个,正在开采的47个,年产原煤300,000余吨,比1997年增长20%。人业人员2600人。
  1999年,国家对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的开采管理,实行关井压产,对各种煤矿生产进行整顿,有手续齐备的煤厂16个,正在申办的煤矿5个。原煤总产量70万吨,产值42,000,000元。职工728人。
  1999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53,800,000元,为任务数153,300,000元的100.52%;工业总产值68,200,000元,完成任务数68,000,000元的100.29%;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04,850,000元,完成任务数204,700,000元的100.07%;乡级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20,100,000元,完成任务数20,000,000元的100.5%;固定资产投入2,950,000元,完成任务数1,800,000元的163.88%;工业增加值46,140,000元,完成任务数23,500,000元的196.34%。截止1999年6月,全镇共关闭矿井27家,其中立牌封闭13家,强行炸毁14家。安顺市下达全镇的指标任务20家,完成任务的130%。1999年5月,企业站牵头购进6台重庆主扇风机,全部安装运行。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77,800,000元,实交国家税金1,600,000元。200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9,100,000元,实交国家税金1,680,000元。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9,050,000元。实交国家税金1,530,000元。
  【工 业】
  [国有企业]
  国营安吉铸造厂
  国营安吉铸造厂位于蔡官镇崩角村长冲处,距安顺市区1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安轿(安顺—轿子山)公路青蔡(青山—蔡官)段贯穿厂区。工厂兴建于1966年,1970年投产,占地面积600余亩,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的一个专业化铸造厂,主要生产铸铝、铸镁、熔模精铸钢,熔模精铸铝、铸钛、铸铜等军用和民用产品,具有模具制造、备件测绘制造,研制新型合金产品等能力。生产的军用产品主要是飞机的部分零部件以及其他军工用品的附件共382种;民用产品主要是汽车缸体、缸盖、液压阀、液压马达等40余项1129个品种。
  国营安吉铸造厂自投产以来,完成8个飞机机种和4种型号的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曾有1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厂内生活、文化、卫生、娱乐、教育、治安以及居民自治等服务设施、管理组织健全并正常开展工作,为职工的生产、生活、学习、卫生保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001年,根据国防科工委和中航一集团关于“航空产品精化分离结构调整”的要求,将原厂分设为“国营安吉铸造厂”和“国营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精品公司)。”此后,国营安吉铸造厂主要以研制和生产汽车零配件等民用产品;精品公司主要负责航空产品部件和其他军用产品铸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
  国营新安机械厂
  国营新安机械厂位于蔡官镇张家庄村,距安顺市区1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安轿(安顺—轿子山)公路青蔡(青山—蔡官)段贯穿厂区。兴建时与国营安吉厂合并建设,1976年从安吉厂分出,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国营企业单位,占地面积145.43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军用和民用产品,其军用产品主要有飞机发动机、刹车附件以及其他军用品的附件;民用产品主要生产轿车用阀类件、微型轿车用制动器、重型汽车零部件、摩托车部件、粉末冶金产品等五大类。
  2002年,全厂在册职工100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65人,工程技术人员154人。
  国营新安机械厂自投产以来,完成8个飞机机种和4种型号的发动机部件的研制和生产任务,曾得到省、部级表彰为“先进集体”56次,“先进个人”147人(次)。厂内生活、文化、卫生、娱乐、教育、治安以及居民自治等服务设施,管理组织健全并正常开展工作,为职工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卫生保健营造了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
  安顺地区磷肥厂
  安顺地区磷肥厂位于轿子山镇新院子村、小寨村与蔡官镇的张官村的辖地交汇处,占地面积16.49亩。为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贵州省计委(73)黔计字第108号,贵州省建委(73)黔建字第241号文通知,经安顺地区革委研究确定,在安顺县蔡官区兴建年产5万吨磷肥厂一个,并得到安吉厂的大力支援,将其原厂房一栋500平方米宿舍21栋,共4926平方米无偿支援地区磷肥厂,由地区磷肥厂征用蔡官区蔡官公社尖山大队旱地15.3亩,给安吉铸造厂作修建铸造车间之用。每亩按28.6元计算给予青苗补偿,由地区磷肥厂无偿支援尖山生产大队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
  1976年1月地区磷肥厂第二次征用蔡官区耕地1.96亩,作修专用线及改移公路用地。
  安顺地区磷肥厂建于1973年10月,有工人183名,年预计产量五万吨,实际产量3.6万吨。1983年改为水泥转运站,1990年后停办。
  水城水泥股份公司安顺分公司
  水城水泥股份公司安顺分公司成立于2000年,位于蔡官镇张官村辖区内有职工17人,占地面积10.2亩,年加工425号包装水泥3600余吨。
  [集体企业]
  食品站
  1963年成立蔡官食品站。
  在计划经济时期,食品站以收购生猪上调为主,群众凭肉票购买按计划供应的猪肉。
  1983年,蔡官食品站改为蔡官复合肥厂,1985年,复合肥正式投产,1992年,蔡官复合肥生产700吨,产值406,000元,纯利润14,000元。
  1993年,蔡官复合肥厂生产比1992年增加268吨,增加196,000元;销售产值为412,000元,比1992年增加199,000元;实现税利24,000元。
  1994年1月~11月,生产复合肥691.1吨,产值463,037元,利税总额31,099元,是时,食品站消失。
  1995年,生产复合肥227.87吨,产值202,804元,销售复合肥237.33吨,销售产值205,742元,实现税利4,746元,同年底,因历史及人员变动等原因,复合肥厂停产。
  蔡官粮管所
  1950年,在五权乡王家庄行政村纳井自然村建蔡官粮食仓库。1950~1952年,蔡官仓库实行以民仓代储的方式开展工作,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定量供应,农业人口实行缺粮供应),1956年更名为蔡官粮管所,同时设立跳蹬场粮站、蔡官粮站,在塘官、小〓街、平地场设收购点。1969年,蔡官粮管所建大米加工车间,隶属安顺县米厂,1971年划归蔡官粮管所经营管理。1986年,国家统一收购改为合同订购。时,粮管所仓容4500吨,最高储量5000余吨,年销售量8000吨以上。
  1992年11月28日,成立蔡官粮油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将“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同时设立8个分支机构;长山粮站、跳蹬场粮站、平地场粮站、小〓街粮站、塘官粮站、安吉粮店、新安粮店(两个粮店负责军工厂矿供应)、轿子山粮站。共有职工82人,其中退休12人。1993年,取消国家统销政策,实行议价粮供应,1999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食部门改革不断深入,同年7月在跳蹬场粮站筹建粮油综合楼,12月对大米加工车间进行改造,购进大型日产量50吨的碾米机。2000~2002年,粮管所实行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鼓励职工停薪留职等措施,到2002年10月止,粮管所实有工作人员15人。
  1992年,粮管所完成销售平价粮食3,135吨,(其中票售240吨),议价粮购销734吨。全年共收油菜籽650吨,入库1,442吨;玉米455吨(安顺市对蔡官定购数1,753吨)。全年共发放困难户7724户,37218人,粮食369吨,销烤烟油饼42吨。加工粮食2,519吨。
  1993年2月,粮管所对各站、店、车间进行经营承包,全年共实现税利157,080元。收购油菜籽24吨;收购粮食1,753吨;销烤烟粮36吨;审核发放1632户,6927人的救济粮63.203吨。
  1994年,收购秋粮1,753吨,收购油菜籽26吨。销售粮食2,000吨,加工大米1,600吨,全年供应粮油600吨,发放救济粮食1,006吨。1995年,销售粮食2,226吨,加工粮食1,368吨,节约利息开支110,170元。1996年,完成粮食定购入库任务1,031吨。1997年,完成粮食定购入库任务1,031吨。1998年11月18日止,完成国家粮食定购贸易粮1,031吨,议购保护价收购粮食355吨。全年销售粮食1,571吨,完成各种销售收入3,300,000元。1999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120,000元;收购油菜籽359吨;收购国家定购贸易粮1,149吨。2000年,完成粮食定购入库任务994吨。
  供销社
  (1)机构网点
  1951年,成立蔡官区供销合作社(由群众入股和国家投入组成),1963年设有2个供应点,1个马车运输队,6个分销店:蔡官、塘官、小〓街、平地场、跳蹬场、轿子山;18个门市:蔡官6个、塘官3个、小〓街2个、平地场1个、跳蹬场4个、轿子山2个。
  (2)经营状况
  为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经济工作方针,蔡官供销社结合农业生产发展和社员群众生活的需要,积极认真地组织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坚持修旧补新、互相调剂、包调回换的制度,采取业务经营与组织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做到:品种齐、数量足、价格适当,供应及时。在供应工作中,计划商品均按计划凭证凭票供应,奖售商品按规定奖售,一般商品敞开供应。如1963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供应物资总值190,687元。供应各种铁、竹、木小农具27,814件,组织供应商品化肥210,592斤,农药834斤,向外地采购耕牛194头,供应659架水车,仔猪205头,有力地支持了春耕生产的迫切需要。在生活资料供应方面:及时向国营公司和上级社进货,从外地和本地手工业部门组织货源,供应总值为956,356元,主要有棉布22,300, 290,000市尺,食盐760,382斤,煤油268,322斤,各种食糖69,743斤,卫生棉裤、背心和汗衫1,167件,毛巾3,924条,袜子9,005双,火柴448,439盒,电池2,510对,土陶瓷器21,953件,铁锅1,619个,雨伞698把。
  根据政策,认真地组织农副产品的收购,在工作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统筹兼顾,及时收购。1961年10月~1963年8月26日收购总值683,928元,主要品种:肥猪2,048头,鲜鸡蛋269,294个,烤烟134,700斤,茶叶34, 900斤,生漆28斤,棕片200斤,干辣椒10,326斤,土烟432斤,收购杜仲、党参、首乌等22种药材11,420斤,畜产品3,194元。
  1963年成交额所占的比例:供销社占57.5%,农民互通有无(商品交易)占28.7%,私人商业占13,8%。投机(小商贩)由40.9%下降为13%。
  资金变化方面:1961年9月~1963年8月25日,自有资金44,298.8元,其中股金5,629.3元,公积金38,669.5元,1963年第一季度止,将公积金弥补亏损后,资金降为24,631元,其中:股金5,749.3元,公积金18,881.67元。在第一季度发展社员股金60股,股金120元。在1958年以前及国营拔交社员分红金额为3,447.14元。
  1978年,纯销售额2,120,000元,购进物资价值308,800元,购进农村产品价值238,800元。
  1980年,纯购进总值1,950,000元,纯销售总值2,050,000元。
  20世纪80年代初,除化肥、棉花、食盐等仍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外,其他生活商品均参与市场竞争。
  1992年,蔡官供销社销售收入3,100,000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收入2,140,000元,工业品销售收入960,000元;上缴税费12,000元,上交管理费13,000元。
  1994年,供销社商品销售3,700,000元,行政管理费15,000元,销售税金48,000元,处理经济包袱30,000元。
  1998年,农业生产资料(尿素、碳铵、磷肥)4,020,000元,全年购进其他商品总值,3,700,000元,销售亏损200,000元。
  [私营企业]
  安顺铝厂
  安顺铝厂(曾氏企业集团安顺分厂),建于2001年2月,位于蔡官镇张官村辖地内,在蔡青公路与安轿铁路汇合处。安顺铝厂是湖南曾氏集团在贵州投资的一个大型工业企业,是安顺市委、市政府列入“十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规模为年产电解金属铝锭10万吨,分二期建成投产,计划总占地面积362亩,建筑面积为63,560平方米。2001年2月破土动工,首期投入资金275, 000,000元。建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建筑面积为17,200平方米的电解铝主体车间二栋,3850平方米的附属车间6栋,大型电解槽158条,12,000吨铝锭仓库一栋,技术资料保密室一个,办公楼一栋,员工宿舍6栋。
  企业现有员工560人(安置下岗职工251人),其中生产人员490人,高级技术工程师21人,生产管理人员26人,业务人员和后勤保卫人员23人。
  蔡官化工厂
  1995年2月建厂,位于蔡官镇新路口占地面积5亩,以生产农用复合肥、钾肥为主,建厂设计能力为年产2万吨,实际生产能力8000吨以上,年产值5, 600,000元。全厂职工人数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化验员2人,技术员3人),厂内按GB/15063—2001国标配备化验室,检测手段齐备,工人技术熟练,生产能力强。
  [加工及服务业]
  粮食及油料加工
  (1)个体粮油加工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生活用米为水碾和碓舂加工,油料用土法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中期,境内粮食及油料加工仍普遍沿用传统方法;70~90年代初期,小型电力机械粗加工,代替了传统加工工具。进入21世纪,境内有大型动力机械精加工,加工流程实现机械化。
  1983年,境内有碾米机206台,榨油机17台。1990年后,被先进的大中型碾米机和榨油机所取代。例如投资180,000余元,建于1999年的崩角个体粮食加工点,日加工量2吨,年加工量600余吨,产品实行包装订货,远销省内外各地。2002年,境内有个体大中型碾米机11台,年加工量9,200余吨。
  1990年,境内开始有油料加工户13户,2002年底,有大中型榨油机13台,分布在小〓街、谷登坝、浪竹坝、平地场、鼠场、蔡官、潘家庄、塘官、段家庄、龙天、崩角、尖山等村寨。年均加工油料总计1,185吨。
  (2)酿酒
  据记载:民国31年(1942),鸡场大寨开始出现规模型酿酒,1946年,有酿酒户133家,日产酒3000余斤,销往平坝天龙、大西桥、三铺、七眼桥、头铺、安顺,在其村寨前街道上自然形成了米市,酿酒药自制,时四面八方驮运大米卖给大寨酿酒人户,运米的客户又把大寨所产酒运往各地销售。
  1984年以后,仲家坝村出现了集中酿酒的专业户23家。日产酒1000余斤。
  今境内各村寨酿酒户为零星分散,共68户,日产酒3400余斤。
  (3)豆制品
  境内豆制品主要有豆腐、豆豉、豆腐乳(俗称霉豆腐)、豆酱(回族特制品)、血豆腐。制作豆腐多为酸汤点制,有少数用石膏点制。春节前农户均要制作血豆腐。2002年,境内有豆腐加工专业户46户,日加工量500余公斤。
  (4)面条加工
  2002年,境内有个体加工户11户,年加工量320,000斤。
  预制品加工
  蔡官镇木材带锯加工厂:1993年建成,主要加工木材半成品(枋子、板), 1999年停办。
  个体木材带锯加工户:2002年,蔡官镇个体木材加工户有2户,开办于1994年,以加工木材半成品或成品材料为主。
  石灰 砖瓦
  (1)境内的石山多为石灰岩,可用于烧制石灰,清以前就有生产石灰技术。民国时期,境内从事烧石灰的有2家,工人8人,年均生产石灰20余吨。1949年以后,凡有条件的村寨,均利用闲暇之季烧制石灰。1958年以后,有条件的生产大队以烧制石灰改良土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烧制石灰成为个体农民的专业,到2002年,境内共有烧制石灰的个体户和以石灰为原料加工成石膏的个体户5户,年总产值30,000余元。
  (2)砖瓦
  民国时期,境内从事烧砖瓦的3户,在张官屯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集体为单位,1980年以前曾有8户从事砖瓦制作。
  蔡官砖厂:位于蔡官镇张官村辖地内,在蔡青公路与安轿铁路旁。蔡官砖厂开办于1982年6月,占地30余亩,现有工人20余人,年均产砖300余万块,属个体承包经营。
  石料
  境内石料丰富、质优、美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均以石料为房物建筑主材料。尤以梅家庄、冷家大寨的“白粉石”,格来月关口“石板”闻名。
  沙
  境内的张官屯、崩角、尖山、侯家庄、龙天、老龙寨、陇巴、董官屯、大坡洞、浪河、关口寨11个村,有石砂资源。
  石板
  境内的格来月、谷登坝、小〓街、尾巴寨、浪竹坝、陇巴、鼠场、大荒地、发炸、关口寨、贝家庄、老龙寨、龙天13个村出产石板,尤以格来月关口的石板质优。
  建筑
  境内各村分散有石工、木工、水泥工等建筑人员,多为农忙务农,农闲做工。1978年,蔡官屯公社有一支专业建筑队伍,后自行解散。2002年底境内从事建筑的石工200余人,木工有350余人,水泥工260余人。
  砂锅制作
  境内砂锅制作历史久远。民国时期,砂锅厂(今林场村辖地)有从事砂锅制作的专业户。2002年,有制作专业户5户,制作人员15人,年生产数量3万余个(件),产值70,000余元。
  1980年后,境内制作砂锅专业户较多的是王家庄村。制作的产品有砂锅、砂罐、鼎罐、茶罐、火锅罐、瓢把锅等。2002年,有专业户25户,年生产数量6万余个(件),产值250,000余元。其产品远销昆明、广州和省内各地。
  蜡烛制作
  1989年,王家庄村有蜡烛制作专业户。2002年,有4户,年生产6000余斤,产值16,000元。
  竹编
  境内竹制品主要有粪箕、甑底、桌椅、衣架、手提花篮、背箩、坛箩、扫帚、囤箩等。2002年,有从业人员127人,年用竹量185吨,产值450,000元。
  蜡染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的蜡染为苗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一部分苗家妇女在农闲季节专门从事蜡画工艺。境内梅家庄村制作蜡画艺术品的苗族妇女较多。
  服务业
  民国时期,境内从事经商的多为小商贩,坐商少。时有小商贩77户34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小商贩较少。1978年,农村从事个体商业开始发展。1984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政策和生活日用品的包销制度,农民跳出过去单一种植的圈子,个体经商迅速发展。1987年,蔡官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工矿区商业贸易网点的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商业的进一步发展。1988年以后,农村个体商业发展突出。2002年境内从事百货经营的个体户223户,从业人员269人,年创产值4,485,000元。
  (1)餐饮、旅店业
  民国时期,境内场坝每逢场期有饮食摊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成立饮食、旅店业合作社。1963年,蔡官区设2个饮食饭店,开办1家旅店。1987年,境内兴起专门从事餐饮业的行业,2002年底有餐饮服务业55户,年创产值586,000元。
  (2)理发、服装缝纫、照像、修理业
  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乡场有从事理发的个体农民。1963年,蔡官区建立理发合作小组1个,6人,门市2个。80年代以后,有从事理发的个体户。2002年底,境内从事专业理发店12家,从业人员17人;农村集贸市场有理发人员25人。
  境内从事缝纫专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02年底,境内从事缝纫有8家,从业人员17人。
  2002年底,以照像为业的3家(安吉厂1家、蔡官新路口2家),从业人员5人。
  20世纪80年代,修理机械、电器、手表等从业人员逐渐增多。90年代中期以后,有机械修理业21家,从业人员43人。
  【财贸管理】
  [集市]
  曾有集市
  (1)交几(交椅)场:场市住户有170余户。集市日期:卯、酉;赶场人数:最多时1000余人,最少时700~800人。交易的物品种类:米、苞谷、盐、烧酒、猪肉、糖食、布匹、铁器、杂货等。今无集市。
  (2)长山狗场(今长山水井坎对面)
  场市住户:20余户。集市日期:辰、戌;赶场人数:最多时1000余人,最少时700~800人。交易的物品种类:粮食、油、盐、牲畜、鸦片、水果、陶器、杂货等。今无集市。
  (3)架布鸡场(今鸡场大寨村)
  场市住户:100余户。集市日期:卯、酉;赶场人数:最多时2000余人,最少时1000余人。交易的物品种类;煤碳、粮食、油、盐、杂货、布匹、牲畜等。20世纪80年代曾恢复赶集,赶集日期为星期四,后自然消失。
  (4)鼠场(今鼠场村)
  集市日期:子日;今无集市。
  [市场建设]
  境内有农村集贸市场5个,厂矿农贸市场2个。
  蔡官集贸市场
  蔡官集贸市场建于1958年,位于蔡官村。面积约7200平方米,有固定摊位60余个,赶集时间为星期日,在1958年开始赶集至1983年间,集市人流量在6千人左右,1983年以后至2002年,赶集的人在8千余人。集市内有粮食、生猪、猪肉、服装、农具、小五金、日杂百货、家禽、茶叶、蔬菜、辣椒、水果、建筑钢材、水泥等交易,以及理发、修表、补鞋、饮食、缝纫、皮鞋成品加工等服务行业和其他加工行业。
  狗场集贸市场
  狗场集贸市场位于王家庄村狗场自然村,民国10年(1921),集市在今长山上院对门一带,民国11年(1922)迁到狗场,1958~1983年停止赶集,1983年,恢复集贸市场。集市规模较小,人流量1千人左右。赶集时间:每周星期四,经营主要商品:猪肉、蔬菜、水果、小百货、土烟等。
  塘官集贸市场
  市场在塘官村,民国时期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1年停止。1981年10月恢复,赶集时间为每周星期二。1996年10月,村里投资6400元对场坝进行改造,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经营主要商品:生猪、猪肉、服装、农具、小五金、日杂百货、蔬菜、水果、饮食等。集市人流量2000余人。
  小〓街集贸市场
  市场位于小〓街村,1958年7月5日由小牛场迁移到小〓街。1990年6月在安顺县工商局支持下,村里投资12,000余元,群众集资3000余元,对场坝进行了改造,形成一定市场规模。赶场时间为星期日,人流量5千余人,经营的主要商品:生猪、猪肉、粮油、服装、布料、农具、小五金、日杂百货、蔬菜、水果、饮食等。该集贸市场的蔬菜和粮食销量在境内最大。
  平地场集贸市场
  1949年前集市无常住户,集市日期;寅、申,赶场人数:最多时400余人,最少时100余人;交易的物品种类:苞谷、大米、黄豆、油、盐、杂货等。后集市间断,时间不详。
  集市恢复于1983年,市场在药寨村的平地场村民组,赶集时间为星期五。人流量4千余人,1991年,群众集资1000余元改善市场环境。平地场场坝是境内唯一有牛、马交易的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牛、马、猪、家禽、农具小五金、粮油、蔬菜、水果、布料、服装、日杂百货、饮食等。
  安吉厂农贸市场
  市场位于安吉铸造厂,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1983年,设固定摊位42个。经营的主要商品有:粮油、猪牛鸡鸭鱼等肉类、水果、蔬菜、副食品等。
  新安农贸市场
  市场位于新安厂,建于1978年,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1993年设固定摊位24个。经营的主要商品:粮油、猪鸡鸭鱼等肉类、水果、蔬菜、副食品等。
  [商业管理]
  工商管理
  民国及其以前,境内有少量靠开小铺面的“坐商”;有走村串寨、短途运销的“行商”,有组织10至20人,赶马长途贩运食盐的“盐商”(一般1人赶1店马,1店马为12匹);有起早摸黑赶“转转场”的小商;有手提肩挑、沿街叫卖的小贩;有自产自销的手工业户;有遍布农村的手工业作坊和各种艺人。
  时,官府无专门的商业管理机构,只有从事“牙口”(中间人)和“行户”(称公平称的人)职业者。官府为防冒滥,规定中间人或行户,必须“沽贴”(申请)经获准,发给执照,始能充当。每年交纳银两,名“牙贴”。同时也取佣银(服务与管理费),上交官府。粮市有“打斗”,凡上市成交粮食,为求公平,双方在“打斗”处斗量,经办人每斗撮一碗。“打斗”处设升、斗,为买卖粮食双方计量,以示斗荡升盈。所收粮食,部分充税,称“斗息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2月成立第五区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境内市场管理。1956年,市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牲畜、粮食、农副产品、竹木、煤炭等市场管理。1962年12月,市管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商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加强对境内集市的管理。1963年,上市商品与1962年相比,上升400%左右;集市价格逐步趋于合理,牲畜、家禽、鲜蛋、粮食、蔬菜等主要品种比1962年下降50%左右。此后工商管理工作一直正常开展。
  1963年8月,办理登记证照。供销社、粮管所等进行了登记,集体副业、运输业、手工业、综合商店等共6个核算单位,也办理了营业证照。对无证照的96户工商业户,进行登记管理的有36户,包括饮食、土布、针织等,其余由所在的生产大队规划,出具证明到税务所办理纳税手续。
  1963年,市场管理委员会收入4,006.53元。1965年蔡官市管会改名为蔡官工商所,办公地点在长山村境内,在职人员3人。1992年,蔡官工商所完成工商管理费82,000元,市场管理费14,620.94元。
  1966年7月,登记国有企业(国营安吉铸造厂)1家。
  1992年,全镇有工商户272户。查处持假营业执照、假医疗证2人;没收短斤少两秤3把;假肥皂80条;化肥8.8吨;调解经济纠纷2起,金额220元。
  1994年,有个体工商户171户,停业整顿51户。对无证经营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违章行为和伪劣假冒产品进行查处,查处率达90%。按时完成全年的年检、换证、贴花工作。
  1994年,完成两费:市场管理费23,000元,个体工商管理费7,000元。
  1998年,征收工商管理费35,000元,个体工商户从1997年的104户上升为116户。
  1999年,全年征收两费33,000元,个体户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10%,其中矿山7户;贴花验照率100%。在小〓街集市查处了3吨假茶叶。
  2000年撤销蔡官工商所,境内的工商业务由轿子山工商所负责。
  2002年底,境内从事百货经营的个体户223户,从业人员269人。
  税务管理
  税制沿革:民国时期的工商税制,分国税和地方税两类。国税为大宗收入,主要有厘金、杂税、统税、国产烟酒税、货物税、战时消费税、所得税及过份利得税、遗产税、印花税、营业税、特货(鸦片)税等;地方税为国税以外的小宗收入,主要有秤牙捐、斗息捐、契税、营业牌照税、筵席娱乐税、使用牌照税、房地产税、屠宰税、户捐及其他杂税杂捐等多种。国税一般为中央收入或中央与省的分成收入,地方税一般为县的收入,但有时也把国税列为中央、省、县的共享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税制经过6次大的变革。
  新税制的建立:1950年1月,在废除和整理民国时期捐税的同时,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十二条。规定中央及地方税共12种,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交易税、屠宰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薪金报酬所得税、利息所得税、房产税、地产税、使用牌照税和盐税。7月,为简化税种,将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房地产税。1951年4月,为配合棉纱统购统销政策,从货物税中划出棉纱开征统销税。9月,将使用牌照税改为车船使用牌照税。
  修正税制:1953年1月,国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为使过渡时期的税收政策适应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对工商税制作了若干修正。主要有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业税、印花税、牲畜交易税、屠宰税、文化娱乐税、利息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盐税。
  改革税制:1958年在原有税赋的基础上,为了简化税制,国务院公布了《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业税中的营业税、临时商业税、印花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原工商业税中的所得税改为独立税种,称工商所得税。1959年起,停征利息所得税。1962年起,开征集市交易税(1966年9月停征)。经过上述改革。共有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牲畜交易税、屠宰税、文化娱乐税(1966年起,为支持“文化大革命”,决定对电影、戏剧停征文化娱乐税)、利息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盐税。
  简化税制:1972年3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条例(草案)》。于1973年起在全国试行。主要内容是:一是合并税种,把工商企业原交纳的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合并为工商税。合并后,对国营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对集体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和所得税。二是简化税目、税率。税目由原来的108个减为44个,税率由原来的141个减为82个。三是把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对于新兴工业、“五小”工业等企业,地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征收或减免。四是对少数税率作了调整。
  税制改革:198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市(县)范围内第一步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在征收所得税的基础上,实行税利并存。1984年10月1日起,全市(县)范围内推行第二步利税和全面实行税制改革,把工商税分解为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开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建筑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和国营企业调节税。
  现行税制:税制改革后,工商所得税分解为集体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解为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房地产税分解为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分解为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开征国营企业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事业单位资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
  蔡官税务所成立于1954年2月,办公地点设在蔡官屯时,职人员4人;1995年,蔡官税务所分设蔡官国税所、蔡官地税所,办公地点设在长山新路口。
  1963年,纳税的工商企业12个,境内分设三个征收点,税务干部4人, 1963年完成166,670元,针对境内税收工作涉及面广,零星分散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代征组织和农村税收代管员,市场建立评价员。建立代征点7个,代征员11人,代管员85人,密报组3个,市场评价员30人。1963年经过代征员代征的税款,通过协税护税检举的偷税漏税案件80件,补税5,000元;罚款4件,金额421元。为了加强对代征人员领导,建立健全了缴款、票证、领发等制度;在业务上税干采取包干,巡回到点,进一步扩大税收队伍,保证了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各大队工副业产品及较固定的手工业产品,如竹木、铁具等,根据淡旺季进行定额征收,定额的原则是针对集体和社员的经营情况,集体有帐的按帐征收;对个体户采取按季定额,按月征收,共纳入定额户154户。其中:有面房14户、豆腐房26户、竹木器56户、铁业15户、饴糖25户、其他18户,年收入12,565元。
  1992年,蔡官税务所新建4层楼的综合办公楼一栋,办公地点从长山上院迁到新路口。同年,蔡官税务所完成工商税收385,000元。
  1994年9月20日,蔡官税务所分为蔡官国税所和蔡官地税所。全年完成税收650,000元,其中营业税140,000元。同时举办专管人员税收业务培训班一期。
  1996年,蔡官地税所在长山新路口新建250平方米的办公楼,在职人员3人。
  1998年,蔡官地税所税收入库435,358.62元,占年初下达计划320,000元的136.05%,为调整计划391,000元的111.34%。
  1999年12月25日止,蔡官地税所组织入库税收734,000元,比1998年同期增收195,000元。蔡官征收管理分局(国税所)1999年完成税收425,900元,占任务数300,000元的141.96%。
  2002年,蔡官地税所完成税收1,045,140元,蔡官国税分局同时完成了税收征收任务。
  [金融管理]
  金融机构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安顺府创办因利局,光绪末年撤销。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立贵州官钱局安顺分局。宣统三年(1911) ,贵州官钱局改为贵州银行,安顺分局撤销。1949年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安顺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旧有的四家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安顺办事处。1950年下半年蔡官区设三个流动服务组隶属七眼桥营业所。1953年8月,安顺地区中心支行在境内的跳蹬场建立营业所。1954年成立11个乡信用社,1956年年合并为6个乡信团社。
  1959年底,跳蹬场营业所搬蔡官长山村称蔡官营业所。全所管辖6个信用社,15名社干。
  (1)蔡官营业所
  1951年至1955年跳蹬场营业所农贷及收储情况:
  1951~1953年余额现金15,858元;1954年余额16,901元1955年余额12,731元,贷给信用社余额18,175元,合计63,665元;收回贷款49,124元, 11个信用社(郭家屯、木头寨、大硐口、跳蹬场、蔡官屯、王家庄、交椅、塘官屯、小〓街、大坡、鼠场)在1955年四季度存款金额为30,300元。
  1962年12月20日止,蔡官营业所共发放长期无息贷款56,984元,支持109个队买耕牛129头;一般短期贷款9,651元;养猪贷款9,030元,社员买小猪279头。
  1979年12月底蔡官区所辖信用社农村存款余额为203,200元,储蓄余额为83,300元,农业贷款额为72700元,发放贷款340,000元,收回贷款320, 000元;商业贷款(供销社)480,600元;预购定金贷款22,700元,社队集体存款216,400元。
  1980年成立安顺县农行,蔡官区营业所隶属其管理。
  1986年10月,安顺县工商银行和人行分设,设工行安吉办事处。1988年,成立蔡官区信用联社,管6个信用社,即蔡官信用社、塘官信用社、小〓街信用社、平地场信用社、跳蹬场信用社、轿子山信用社。
  1992年,蔡官营业所与粮管所和供销社加强协调,保证信贷资金的回收和放贷,促进供销社、粮管所的正常经营,全年放贷3,640,000元,收回3,645,000元;存款987,000元,盈余85,000元。
  1994年,蔡官营业所完成存款总额1,990,000元,其中集镇储蓄存款420,000元。发放贷款890,000元,其中支农贷款500,000元;收回贷款300, 000元(逾期的贷款100,000元)。全年盈利(毛利)240,000元。
  1995~1999年,蔡官营业所存款,贷款、盈利均达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
  2000年撤销蔡官营业所。
  (2)蔡官信用社
  1954年,蔡官区11个乡(蔡官屯、交椅、王家庄、塘官屯、小〓街、大坡、鼠场、跳蹬场、大洞口、木头寨、郭家屯)均成立信用联合社,资金来源分两个类别,一类是国家拨款,另一类是群众入股,其主要职责是支持农业生产,股民年终参加分红。1956合并乡公所后,11个乡信用社也相应合并为6个,此后一直延续到1991年12月。
  1988年,蔡官区成立区联合信用社,办公地址在今长山村水井坎处,下辖6个乡(镇)信用社,1991年撤区并乡后,将6个乡(镇)信用社并入原蔡官区信用社(称蔡官信用社),1992年11月,投资11.2万元,在长山村新路口新建办公楼1幢,面积487平方米。
  1992年,发放贷款78.8万元,其中农业贷款47 .77万元,工商企业贷款24.08万元,其他贷款6.95万元;1994年各项存款189.2万元,发放各种贷款101万元;1995年各项存款232.5万元,发放贷款122.2万元;2002年,各项存款390万元,贷款310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40万元。
  民间来会
  (1)实物会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会员范围:同一村中的人员;以大米、黄豆等实物为主;数量多少不等。目的是分担来会者遇到红白喜事时的经济负担。
  (2)货币会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会员范围:会员为同一村或同一个单位相互信任的人;来会金额50~1,000元不等。目的是互相集中周转资金。
  储金会
  境内51个行政村的储金会是在安顺县人民政府和县民政部门的支持下,于1983年3月~1989年12月底先后建立。县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门划拨给每个村粮食(玉米)10,000斤或原粮折款3,000~3,200元,各村65%左右的农户入股,每股股金5~10元。管理组织:51个村的村民委员会主任、会计(兼任储金会主任),管理现金的人员由各村民委员会推荐有文化、群众信任的人承担。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取缔“两会一部”(储金会、基金会、社员股金服务部)后,辖区内储金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98年后,逐步清理取缔。
  [财政管理]
  财政体制
  民国4年(1915),境内财政实行核定收支,收大于支上解,支大于收由上级补助的体制。民国24年(1935),实行由省划分岁入范围到县,核定岁入岁出预算,收大于支上解,支大于收由上级补助。民国27年(1938)由省划分岁入岁出范围,核定岁入岁出预算,统收统支。民国29年(1940)实行新县制,一切皆属地方开支,由省划分岁入岁出范围,核定岁入岁出预算。除中央拨给款和省定额补助外,其余自求平衡,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财政体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变革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以及经济的变化情况而改变。
  1950~1952年,蔡官按照“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体制,将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由县拨付。
  1953~1957年,蔡官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税分成”的体制和原则。收入按固定比例划税分成,支大于收的部分由省补助。
  1958~1962年,区财政按照“分类分成,以收定支,六年不变”的原则,将收入划分为三类,即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拨分成收入。
  1963~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即当年收支预算由县核定下达,按区的收入总额和规定的比例据以分成。
  1971~1973年,“定收定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结余留用,一年一定”,即收支预算由县核定下达,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超收分成和支出结余留用。
  1974~1975年,“收入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比例分成,支出包干”,按全年预算收入总额和规定之比例,留给区一笔收入作为机动财力,同时,对超收部分另定比例分成。区级财政支出,按核定预算,由县拨给,包干使用。
  1976~1979年,“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定一年”,按实际收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留区,超预算收入的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结余留区。
  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不变”的体制,县按1979年的财政决算数为基数,支出按1979年的核定预算数为基数,支大于收的并额,由县定额补助,其定额补助比例,逐年递增8%,1984年改为10%。
  1985~1989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不变”的体制。县划给区的收入是:工商税收入、农业税收入、企业收入、其他收入、专项收入和分成收入;支出按机构的隶属关系,划分各级财政支出。
  1990~2002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贴(或上解),超收分成(或全留),短收不补,分灶吃饭,自谋发展”的体制。
  农村税费改革
  2001年3月30日,蔡官镇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接照西秀区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取消镇统筹费。
  ②取消在农村进行的教育集资,取消所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
  ③取消屠宰税(征收上市交易的屠宰税)。
  ④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⑤调整农业税政策。
  税费改革工作于2002年11月15日结束。
  蔡官镇2002年有计税耕地总面积24,101.22亩,比农村第二轮承包耕地总面积25,051亩减少949.78亩,减少3.79%。全镇耕地习惯亩与丈量亩的折算系数为1:1.518。全镇的计税常年产量为21,430 ,000斤,计税常年亩产889.17斤。
  农民减负情况比较。
  ①政策内减负;改革前农民负担额为2,941,000元(含农业税及附加任务数,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屠宰税、村提留、乡统筹和其他统筹等(1999年上报省实收数〉),改革后农民负担额为936,100元(含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改革后减负额2,004,900元,减负681,700元,人均减负46.04元。
  ②总减负:改革前农民负担额为3,588,400元(含政策内负担和教育集资、以资代劳等),改革后农民负担额为936,100元(含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改革后减负额为2,652,300元,减负73.91%,人均减负60.45元。
  2002年,全镇有承包农户10,010户,计税亩产910斤,税费改革后亩均税赋42.24元,与改革前(1999年)相比人均减负20.94元,亩均减负27.26元;改革后农业税及附加1,010,000元,改革前(1999年)总负担1,761,641元,总减负751,641元。
  【公路建设】
  1959年底,境内修公路36条,142华里,7个管理区能通汽车,有汽车、马车25部,花轮马车128部。1961年成立蔡官区养路队;队长闫忠贵,队员27人,住宿办公地点在今王家庄村项家院。
  安顺至蔡官公路
  修建于1958年,为境内修建的第一条公路,路线为安顺——火烧寨——梅家庄——冷家大寨——蔡官。公路全长7公里。
  蔡官至青山公路
  1966年,安吉厂、新安厂投资修建青山至蔡官语录牌(现蔡官初级中学门口处)交七跳公路,途经青山——915——张家庄——新安厂——安吉厂——918——语录牌,1969年至1970年改为水泥路面。1993年2月18日,由安吉厂和新安厂筹集工程资金,维修青山至蔡官长5.72公里的公路。1997年安顺市交通局、蔡官镇政府、新安厂、安吉厂共同投资1,040,000元进行改修为柏油路面,1999年5月1日全程竣工通车。途经青山——915——张家庄小寨——新安厂——安吉厂——918——长山新路口。
  蔡官至小〓街公路
  1958年3月(农历正月),由贵州省公路工程队和安顺地区交通局具体负贵测量,测量路线:蔡官——老狗场——龙天——金银山——大滥坝——交椅山——玉镯箐——大拉槽——松树林——高坡冲水库——旧场地——小〓街——浪竹坝——陇巴。国家投资:钢材400公斤,炸药一吨。同年至9月修通毛路。1959年对部分路段进行改线,所改路线为大滥坝——麻子煤——打磨坡——煤腰冲——高坡冲口,长4公里,由蔡官区养路队指导施工,各大队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960年3月建成通车。
  1976年6月,对蔡——小公路进行全程维修。
  1986年6月,扩建蔡小公路,对部分路段进行改线,路线为长山新路口——侯家庄——龙天背后——金银山——大滥坝——交椅山——元宝墩——枫香根——松毛林——高坡冲——半〓——鸡场大寨——小〓街——尾巴寨——浪竹坝——陇巴——山王庙(挖沙坡),1989年12月改建结束。由安顺县交通局、蔡官区及相关的乡(镇)村组成指挥部组织实施,公路全长23.8公里,路面宽7米。起止点:安吉铸造厂918至平坝县挖沙坡;投资650,000元。公路等级为县道三级泥石级路面。
  蔡官至平坝县乐平乡竹林村公路
  1958年修通蔡官至驿马寨公路,起止点:蔡官——驿马寨,全长10.5公里。1995年,蔡官镇每公里投入10,000元,沿线受益的村寨投工投劳,对蔡驿公路扩建,同时新修驿马寨——平坝县乐平乡竹林村长5.67公里的公路,线路为蔡官屯——老狗场——马官屯——塘官屯——仲家坝——石头寨——董官屯——驿马寨——马鞍山——关口寨——竹林寨。蔡官——石头寨路面宽7米:石头寨——竹林寨路面宽6.5米,总长16.17公里,为乡道四级泥石级路面。总造价折合人民币1,000,000余元。2001年8月,西秀区政府投资120, 000元,蔡官镇政府匹配50,000元对蔡官屯至塘官屯进行上等级维修,2002年1月底维修结束。
  蔡官至平地场公路
  1958年修建蔡官至平地场公路,途经蔡官——狗场——龙天——土地关——凉水井——奶子山——白龙——平地场,全长6.8公里;1975年,改路线为蔡官——狗场——龙天——孤儿院——奶子山林场——白龙;1991年,对原线路维修改造后恢复运行;1995年6月,蔡官镇政府投入50,000元资金,对蔡平公路长5.2公里的路段进行维修;1997年,维修改造蔡平公路9公里。
  过境公路
  (1)七眼桥至跳蹬场公路
  1958年,修建七眼桥至跳蹬场公路。1999年11月,安顺市交通局组织维修改造,2000年10月维修完工。从蔡官初级中学至七眼桥的龙家坝,过境路段长3.8公里。
  (2)普定至平坝公路
  平坝挂多至普定补堆场公路在境内经过鼠场和大荒两个村,过境里程3.6公里,修建于1999年10月。
  村级公路
  (1)平地场至鼠场公路,1958至1960年将蔡平公路延伸至鼠场村,全长6.1公里,2001年9月,蔡官镇政府投资6万余元进行维修。
  (2)蔡官至张官屯公路,建于1958年,途经蔡官、尖山、崩角、交椅、张官,全长5.6公里。
  (3)平地场至张家寨公路
  1995年3月开始测量新建,全长4.4公里,投资267,000元,1996年10月建成通车。
  (4)毛交坡至七眼桥镇三个山公路,修建于1982年,全程5.5公里。1997年维修从毛交坡路口至羊奶井。
  (5)驿马寨至二官寨公路,1984年,修通大坡洞至平坝天龙二官寨;2000年修通驿马寨至大坡硐,全程5公里。
  蔡官镇政府所在地道路建设(二期JD2——政府路工程),建筑面积:长3125米;车道8米;人行道、绿化带2×2.3米。工程造价:220,606.33元;施工时间:1998年1月18日,竣工时间:1998年3月。
  (6)2002年12月底,境内通县级公路的村:蔡小公路——张家庄、崩角、长山、候家庄、龙天、林场、半〓、鸡场大寨、小〓街、尾巴寨、浪竹坝、陇巴:七跳公路——长山、蔡官、潘家庄;平普公路——鼠场、大荒地。
  通镇级公路的村:蔡乐公路——蔡官、王家庄、马官、塘官、仲家坝、董官、驿马寨、马鞍山、浪河、关口寨;蔡平公路——樊家庄、药寨、可瓦、水塔、张家寨。
  通村级公路的村:张官、交椅、尖山、梅家庄、冷家大寨、漠河、龙天、段家庄、对门坡、老龙寨、对沙地、长冲、沙锅寨、毛焦坡、贝家庄、嘎岭、罗大寨、樟树寨、大坡洞、浪河、格来月、谷登坝、发砟。
  2002年底境内通车主干公路5条,51个行政村投工投劳新修和维修的公路23条,通车里程165.5公里,其中蔡——青公路为沥青路面。190个自然村,除大荒村的大荒地、刀鞘,鼠场村的大冲、老寨地,水塔村的果者,可瓦村的高坡,张家寨村的岩脚、山叉地,格来月村的对门寨,小〓街村的花红树,陇巴村的上盐抱井、中盐抱井,关口寨村的小坝头、高地坝,长冲村的木姜林,樟树寨村的部分自然村未通公路外,其他自然村均已通公路。
  境内主干公路开通客车时间,营运车辆
  1973年1月1日,第一次开通安顺至蔡官营运客车,2002年12月,有专线营运客车13辆。
  20世纪70年代,曾开通安顺至小〓街营运客车,后因部分路段坡陡弯急停止。1987年恢复开通安顺至大滥坝,1989年延伸至小〓街,2002年12月,有专线营运客车4辆。
  1987年开通安顺至塘官专线营运客车,1998年延伸至驿马寨,有专线营运客车4辆。
  1995年开通安顺至平地场专线营运客车有,专线营运客车4辆;2001年开通安顺至鼠场专线营运客车2辆。
  运输
  (1)人、畜力运输
  民国及以前,境内运输为人力、畜力运输。粮食、肥料、建筑材料、燃料、盐、油、布匹,均为人挑马驮。时有专门供人雇用的挑工(称脚夫)和马帮进行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农业生产多以马驮、人力机工车、人力板车、马车运输为主。
  (2)机械车辆运输
  20世纪50年代末,境内修建公路后,始有机械车辆运输,70~80年代,以拖拉机、解放卡车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有私人购买车辆从事运输,人力板车、人力机工车、马车逐渐减少。1990~2002年,境内营运车辆不断增加,车型为:大货、中巴、小货、农用车、微型车等,运输业发展迅速。
  【邮政电信】
  [蔡官邮电]
  蔡官邮政电信支局建立于1953年,时隶属于安顺专区邮电中心局领导,开办的业务是邮政和电信,办公地址在蔡官屯。经办信函、汇兑、包裹邮政业务,邮政编码:561004。1958年建蔡官屯公社邮电所,经办信函、汇兑、包裹、报刊等邮政业务。1962年改称蔡官邮电所,装有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一台,属跳蹬场邮电支局管理。1972年蔡官、塘官、小〓街、平地场、白坟、跳蹬场都设立了专用邮件信箱。由蔡官邮电所和跳蹬场邮电所的投递员3人专线负责收送发。1973年按区所在地设支局的原则,蔡官邮电所更名为蔡官邮电支局,与蔡官区公所驻地相邻。1983年,蔡官邮电支局在长山新建支局办公楼, 1988年蔡官邮电支局与安吉邮电支局合并为蔡官邮电支局,办理电信业务和出售邮票,收寄平信等。1995年在蔡官镇新路口新建办公楼1栋,经办机要、特快、信函、汇兑、包裹、报刊等邮政业务。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蔡官邮电支局分为蔡官邮政支局和蔡官电信支局,局房产权属安顺邮电支局。2000年调整蔡官邮政支局与安吉邮政支局合并在安吉支局办公。
  (1)安吉邮政支局
  安吉邮政支局建于1970年7月15日,办公地址设在安吉铸造厂厂区,局房由工厂提供,经办信函、汇兑、包裹、报刊等邮政业务,共有职工3人。1987年正式开办邮政快件,1990年开办邮政储蓄,1995年邮政储蓄业务的品种从单一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增加到5种:活期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储蓄。1995年9月,安吉邮电支局与蔡官邮电支局合并为蔡官邮电支局,安吉邮电支局主要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和邮件的收寄业务,1997年正式开办特传递业务。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安吉邮电支局更名为安吉邮政支局。2001年8月正式开办特快传递业务;2002年2月正式开办电子汇兑业务。邮政编码561003。
  (2)电信
  1953年,建立蔡官邮政电信,蔡官区各乡均安装电话,共有10门。1956~1959年通电话的生产队3个。1959年底,蔡官屯公社有总机3台,电话10门。1994年,境内机关、单位安装程控电话37门,11月开通程控电话交换机128门,1995年新安装68门,1996年新安装97门,1998年境内拉通通信光缆,2002年12月,有电话669门。
  1999年5月,蔡官电信支局建立移动电话基站;2001年在长山坡新建联通移动电话通讯基站,王家庄村拉通了容量100门的电话通讯电缆,2002年6月,张官村拉通了容量200门的铁通电话通讯电缆,马官村8月份拉通了容量200门的电信电话通讯电缆。
  2002年12月底,境内安装无绳电话的村:鸡场大寨、小〓街、塘官、仲家坝、董官、驿马寨、关口寨、马鞍山、谷登坝、半〓、尾巴寨、浪竹坝、浪河、鼠场、药寨、侯家庄等。
  安装有线电话的村:长山、蔡官、交椅、崩角、王家庄、漠河、马官、尖山、张官、张家庄药寨、小〓街、塘官。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管理]
  土地征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的各机关单位建设用地,由安顺县(市)人民政府批准。20世纪50年代实行无偿划拨;60年代末期补偿青苗费;70年代至80年代,修建房屋占用土地,按规定交纳土地使用费。
  村镇建设管理
  1984年11月11日,安顺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安顺县村镇建房用地管理实施办法》。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归乡(镇)、村集体所有,村民对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和承包的土地,按规定用途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不得在自留地、自留山、饲料地和承包的土地上建房、葬坟、开矿、毁田土打坯烧砖瓦等。村镇公共建设,乡镇企业建设和村民建房等用地,严格控制,统一规划,节约用地。村镇规划以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
  村民用地(包括原有住宅用地面积),在良田好地地带的住户:每户4人以下的不得超过120平方米;每户5人以上的不得超过130平方米。山地住户:每户4人以下的不得超过150平方米,每户5人以上的不得超过180平方米。非农业户用地:良田好土地带每户60平方米,山地每户80平方米。
  根据政策规定,现使用的宅基地,不论大或小于以上限额,原则上不再增减。因子女结婚确实需要建房和分居的,经本人写出建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可于现有的宅基地、空地或规划区内解决。愿意让出原属好田好土的宅基地,迁到荒山或坡地建房的,可在规划的宅基地面积基础上增加15~30平方米,让出的好田好土三年内免征农业税。
  乡镇企业建设用地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严格控制,认真贯彻执行。根据经营性质、规模、产品、产量等实际需要,作出具体用地标准,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征用,按土地批准权限和土地补偿等规定办理。
  建筑规模和形式
  境内的村寨依山就势,层叠建成。住宅建筑沿袭封建世俗的“朝向”。在功能布局上,各村各户都考虑到公用场地、晒坝等。道路的宽窄也因村寨的大小和地势而设置,以达到婚丧嫁娶人流畅通。因宅基地权属不一,各讲究“朝向”,导致住宅排列零乱。境内住宅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95%的房屋建筑都系石木结构,石板盖屋面。1998年5月20日对住房进行调查统计,住草屋的有148户。现新建住宅为石墙、钢筋混凝结构楼及屋面,有的还设置阳台、浴室、卫生间,外墙装饰,屋面作晒物场所,使住房功能多样化。
  1992年,蔡官镇申请建房69户404人;申请210间7789平方米,其中土管局批准10户78人,29间1046平方米。收土地占用税1,720元,收土地使用费2,292元,收管理费34,440元,收保证金1,626元;经蔡官镇政府审批的非耕地建房户16户70人,50间1512平方米,收费9,398元;报安顺市土地管理局待批的18户122人,申请55间2568平方米;已申请填表待蔡官镇政府审查用耕地15户90人,申请44间1481平方米;已填表待蔡官镇政府审批用非耕地10户54人,申请32间1182平方米。1993~2002年底,境内建房严格按照批准权限等规定办理。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土地资源利用
  (1)农用地
  全镇农用地面积8376.14公顷,占地总面积的71.9%。具体分类面积是:
  耕面积5551.87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47.66%,耕地中灌溉水田750.5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3.52%,望天田1687公顷,占30.39%,旱地3097.07公顷,占55.78%,菜地17.24公顷,占0.31%。
  园地面积756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0.56%,园地种果园13.52公面,占园地的17.88%。茶园62.09公顷,占82.12%。
  林地面积1924.57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6.52%,其中有林地1035.3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3.79%,灌木林250.85公顷,占13.03%,蔬林地555.18公顷,占28.85%,未成林造林地83.23公顷,占0.43%。
  草地仅为天然草地,面积730.86公项,占土地总面积的6.27%。
  水域面积为93.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9%,其中河流37.42公顷,占水域面积的29.48%,水库水面21.67公顷,占17.07%,坑塘水面32.23公顷,占25.39%,滩涂1.91公顷,占1.51%。
  (2)工建用地:全镇建设用地458.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3%。具体分类面积是: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07.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4%;其中城镇8.53公顷,农村居民点184.45公顷,独立工矿用地70.22公顷,特殊用地49.59公顷,分别占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的2.78%,60.08%、20.99%、16.15%。
  交通用地面积117.51公顷,占地面积的1.01%,其中铁路14.38公顷,公路40.41公顷,农村道路74.03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面积的2.61%、34.39%、63%。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9%,其中渠29.27公顷,水利工程建筑4.43公顷,分别占水域设施用地面积的86.85%、13.15%。
  (3)未利用部分
  全镇未利用土地面积2815.07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4.16%,其中荒草地142.07公顷,占5.05%,裸岩石砾地1990.55公顷,占70.71%,田土坎682.45公顷,占24.24%。
  土地资源适宜性
  各类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
  (1)水田适宜性
  全镇水田3437.56公顷,其中适宜类一等田面积459.84公顷,适宜类二等田面积1509.29公顷,适宜类三等田面积448.61公顷,不适宜类水田19.82公顷;分别占水田面积的18.87%、61.92%、18.4%、0.81%。
  (2)耕地适宜性
  全镇耕地面积5551.87公顷,适宜类一等地790.03公顷,占地14.23%;适宜类二等耕地2814.18公顷,占50.69%;适宜类三等耕地1855.48公顷,占33.42%;适宜耕地92.18公顷,占1.66%。
  (3)园地适宜性
  全镇园地面积75.61公顷,适宜类一等62.09公顷,占82.12%;适宜类二等13.52公顷,占17.88%。
  (4)林地适宜性
  林地面积1924.57公顷,适宜类一等林地1634.47公顷,占84.93%;适宜类二等林地217.72公顷,占11.31%;适宜类三等林地72.38公顷,占3.76%。
  (5)牧草地适宜性
  牧草地面积为730.86公顷,适宜类一等牧草地111.59公顷,占15.27%;适宜类二等牧草地339.14公顷,占46.4%;适宜类三等牧草地280.13公顷,占38.33%。
  土地利用潜力
  (1)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加强对现有耕地的集约化经营,增加科技和物质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有利于土地的农业综合开发。
  (2)林煤资源丰富,储量较大,加强现有林地和煤矿用地的管理。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耕地由1996年的5,551.87公顷,到规划年(2010年,以下同)调整为5,34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9%。调整后,耕地增加29.34公顷。
  (2)园地由1996年的75.61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113.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8%。
  (3)林地由1,924.57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2,085.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9%。
  (4)牧草地由1996年的730.86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76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5%。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由1996年的307.01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326.06公顷,来源于耕地14,5公顷,未利用地4.55公顷。
  (6)交通用地由117.51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128.67公顷。
  (7)水域用地由126.93公顷,到规划年调整为127.49公顷。
  (8)未利用土地由2,815.07公顷,到规划年减少为2,768.3公顷。
  土地利用分区
  (1)辖区内按土地用途的不同,以地类划分土地利用区为6个用地区,即农业、园业、林业、牧业、建设和其他用地区。其中农业用地区面积为6,156.03公顷;园业用地面积为113.97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为2,095.41公顷;牧业用地面积为762.1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276.47公顷;其他用地区用地面积为2,255.42公顷。
  (2)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
  在规划期间(2010年),通过开发、复垦和整理,补充耕地29.34公顷,其中整理复垦2.67公顷,开发土地26.67公顷。
  (3)基本农田保护区划
  境内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4,709.72公顷,保护率达84.83%。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2,386.85公顷,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50.68%;二级保护面积为2,261.98公顷,占48.13%;一般农田面积为637.68公顷,占1.19%。按照《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土质、水源好的灌溉水田划为一级保护区;土质水源较好,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划为二级保护区;余下的土质水源较差,坡度大于25度的划为一般农田。
  【镇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今镇政府驻地设区、公社(乡)、镇,建有区公所、镇政府、财政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卫生院、邮电所、粮管所、工商所、税务所、营业所、派出所、信用社、供销社及百货商店、企业站、林业站、中、小学校等,建筑面积13,636平方米,投资2,000,000余元(不包括镇区内的厂矿)。
  1979年6月,蔡官区公所在今长山村兴建办公楼(即今镇政府办公楼)之后,内设各机关单位、部门、学校纷纷迁址到长山一带建房办公。
  1991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后,蔡官镇政府因地制宜地作出集镇建设规划,同时因势利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到长山一带造屋经商、造房办厂,并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实行优惠政策。
  随着各业的发展,长山一带(新路口)已形成集金融、商贸、供电、运输、饮食、文化、教育、卫生、修理等服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街市,2002年,新路口小城镇扩建规划工作启动。
  [村寨建设]
  街道建设
  1994年,全镇村寨街道建设良好的14个村;2002年有16个村进行了村寨街道建设,16个村水泥街道建设总长17.8公里,用水泥320余吨,用沙石19,500方,总投资364,000元。
  人畜饮水
  1994年,全镇人畜饮水情况:水源和卫生条件好的村29个;饮水困难、水源的村22个;安装自来水到户有15个村。
  2002年底,全镇51个行政村,引用自来水的有21个行政村,自来水管道总长22,100米,总投资680,000余元。
  其他建设
  1994年,蔡官镇乡村公路建设与改造情况:乡村公路全部到村到寨的村36个;公路到村不到寨的村9个;不通乡村公路的村6个。通电到村到户的村49个;通电不通水的村34个;通电通水及建水池的村15个。
  2000年,全镇开始改厕25个,2001年改厕50个,2002年12月底改厕53个,镇政府投入补助资金25,600元。2002年底,全镇51个村建公益事业,共投入资金430,000余元。
  1965年8月26日,在平地场公社试办小河边电站,发电供箐脚、白果寨、刀鞘、畜牧场、大荒地、曾子坡使用;1966年,蔡官建成了崩角电厂;后均停止。1972年,全区拉通农村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电网。1999~2002年底,全镇51个行政村有38个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
  【人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官区(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带领蔡官人民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1949~1978年间,人均占有经济收入在39.30~154元之间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79~2002年,人均年占有经济纯收入从1979年的143元递增到2002年的1,866元。
  [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获得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
  物质生活
  (1)人均占有粮食和经济的变化
  1949年,境内人均占有粮食68.1斤(16两秤)。
  1951年10月10日土地改革结束,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9.5斤。1953年,人均占有粮食529斤,年人均纯收入人民币212元(时币)。1954~1957年,人均占有粮食在410斤~437斤之间,人均收入164~175元。1958~1962年,人均占有粮食351~268斤之间,人均占有经济为140.4~39.30元。1963~1970年,人均占有粮食534.4~431.8斤,经济214.5~173元。1971~1975年,人均占有粮食412~430斤,经济164.8~203元。1976~1980年,人均占有粮食433~458斤,经济154~118元。
  1981~1992年,人均占有粮食在560~576斤之间,经济在148~516元。1993~1997年,人均占有粮食在581~543斤之间,经济528~786元。1994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的有308户;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的有4686户;人均纯收入1,000~1,200元的有420户、800~1,000元的有1052户、500~800元的有3506户、500元以下的有3553户。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为551斤。2002年人均占有粮食为303斤;199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 456元增加到1,866元。
  (2)住房变化
  1949年以前,境内占人口比例不到10%的地主和半地主式富农居住在高大坚实的石木房屋内,多间房屋组成院落,人均住房面积45~60平方米;20%的基本能解决温饱的农民居住在设施简陋的石板房内,人均住房面积6~8平方米;70%以上的农民居住条件极差,多为低矮、潮湿的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4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1951~1953年,30%以上的户均占有住房20余平方米,居住在改建后的石木结构房屋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善, 1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新建房屋除对质量严格要求而外,对内外装修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住房面积也不断增大。1994年,蔡官镇农民住房情况,居住条件好,居住安全的村47个。人均住房15平方米的有4578户;具有一栋完善换代住房的有2189户。1995~2002年12月底,境内农村新建房屋1,681栋,共169,558平方米,人均住房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3.49平方米。
  2002年,全镇家庭户12086户,平均每户住房2.02间,家庭户人数48641人,人均住房12.83平方米。
  (3)农民拥有车辆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人民逐渐购买了农用车、货运车、客车、云雀车、面包车、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到2002年12月底,境内共有农用车63辆,大货车56辆,大小客车18辆,农用三轮车108辆,拖拉机32辆,三轮摩托车186辆,二轮摩托车484辆。
  精神生活
  1949~1978年,人民精神生活以唱书、唱山歌、看露天电影、玩花灯、跳神(跳地戏在“文革”期间间断)。
  (1)广播
  1971年,安顺县人民政府广播站投入TYZ×250扩大机在境内建站,并利用专线向6个公社传送讯号。1973年村村寨寨通广播,1978年架设了蔡官—白坟—小〓街—平地场专线,1982年更新改造安顺至蔡官6~7米水泥电杆专线传输。
  (2)电视
  境内购买电视机最早的是1975年小〓街公社大厂坝(小水井)煤厂,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84年起,农民购买电视机逐年增加,农村家庭户到2002年12月底,拥有电视机7051台,占农村家庭户的70%,其中彩色电视机1085台,拥有洗衣机642台,影碟机513台。
  1992年,蔡官镇政府建第一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1995年,蔡官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在维护管理好原有280余户用户外,于8月份安装了尖山村58户有线电视;12月份,塘官村在安顺市广播局的支持下,自筹资金3.2万元,增设了一套新的闭路电视网(采用邻频输入系统),开办8套节目,受益300余户。
  1997年,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个,使全镇卫星地面接收站增至6个。1998年,从安吉厂将安顺有线电视光缆接通,使电视节目增加至38套(其中安吉厂自办节目6套)。2002年,全镇闭路电视(包括蔡官镇文化广播站发送室和家庭户自己安装的小型地面卫星接收器)覆盖18个村3165户,16325人,总投资733,000元。
  [城镇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
  经济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月薪制。1951~1960年,人均月薪工资24.5元,年薪294元。1961~1978年,人均月薪工资34.5元,年薪414元。1979~1980年,人均月薪工资102元,年薪1,224元。
  1990~1993年,人均月薪工资252元,年薪3,024元。1994~1997年,人均月薪工资335元,年薪4,020无。1998年,人均月薪工资540元,年薪6, 480元。1999年,人均月薪工资610元,年薪7,320元。2000年,人均月工资680元,年薪8,160元。2001年,人均月薪工资750元,年薪9,000元。2002年,人均月薪工资820元,年薪9,840元。
  居住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对各种物资实行计划供应,凭票购买,居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均居住水平在12~13.5平方米之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蔡官镇(区)居民住房得到了较大改善。1981~1994年,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0余平方米。1994年国家对城镇居民住房实行了改革,蔡官镇干部职工于1994~2002年居民集资或自建新型住宿楼15栋,16,808平方米,人均住房30余平方米。
  精神生活
  截止2002年12月底,镇压居民拥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86台,占居民的32%;各类品牌的彩色电视机182台,占居民的68%;拥有各类品牌的全自动洗衣机、普通型洗衣机268台,影碟机、音响等142部(套)。
  安装使用电话268部,个人拥有面包车3辆,无线通讯手机463部。
  生产和生活用电
  截至2002年12月底,全镇用电340万度,其中:生活用电80万度,生产用电260万度(企业用电140万度,加工业等用电120万度)。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