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食堂和“瓜菜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815
颗粒名称: (2)公共食堂和“瓜菜代”
分类号: D614
页数: 2
摘要: 1958年7月,蔡官各村在生产大协作浪潮中,为解决分散生活与大跃进生产的矛盾,先后出现了村村办集体食堂。
关键词: 大跃进 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

内容

1958年7月,蔡官各村在生产大协作浪潮中,为解决分散生活与大跃进生产的矛盾,先后出现了村村办集体食堂。人民公社化后,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食堂成为公社一个职能部门,各公社以营为单位普遍建立食堂,称“公共食堂”或“集体食堂”。为保证食堂用粮,县委遵照地委文件指示,粮食要掌握“适当多供应一点”、“统销指标不够可先斩后奏”。秋收各公社交公余粮后,由公社统一调配部分粮食在食堂,实行“供给制”,社员可以不花钱地“放开肚皮吃”。铺张浪费严重,各公社食堂吃粮标准失控。红专公社的大洞口食堂有547人吃饭,从9月12日到12月4日共84天用粮59639斤(16两称,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用粮710斤,大人小孩平均每天每人1.3斤,超指标8106斤。年底,在162个食堂中,粮食紧张已在大部分食堂中开始露头, 1959年初,按照上级要求废止放开肚皮吃饭的办法,但为时已晚,缺粮“车”已难刹,4月,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对集体食堂允许“大集体、小自由”。社员可以带私菜进食堂吃,也允许社员打饭回家吃。后来,口粮供应越来越紧张,各管理区食堂只得把每天的定量粮(实质是定量饭)发给群众,让群众拿回去掺和瓜、菜等作食品充饥。6月,食堂“一风吹”垮台60%。
  1959年上半年,蔡官公社用大鸣大放的方式,批判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种种“怀疑论调”,肯定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成绩,消除群众与干部的紧张关系。5月,要求各管理区“书记挂师,政治挂帅”,大搞穷队赶富队、超富队运动。集中农作物于“卫星田”、“高产田”应付检查,虚报粮食产量。9月,在党内开展“反右顷”运动,批判部分干部的“右倾思想”,接着贯彻“反右倾,鼓干劲”的指示精神,各管理区、生产大队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反右倾助长了个人专断作风,干部群众不敢讲真话,虚报浮夸和形式主义又一次出现,千斤田、双千斤田越来越多。实际上,蔡官公社上等水田平均亩产为601斤(新10两制市斤),后来市委要求各食堂按人口定量,计划到户,集体保管,凭证吃饭。实行粮、菜、主、杂掺吃,但缺粮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还提出了1斤大米做饭5~10斤,提高“出饭率”,市委还组织全市各公社、管理区到箐脚管理区奶子山大队参加召开“跃进”经验交流现场会,学习奶子山食堂和其他跃进经验,然而各食堂从未用1斤米做出5~10斤饭来(当然稀饭除外)。
  由于“反右倾”导致虚报浮夸,高指标、高征购农民的大部分粮食,1960年初,食堂再次面临断炊停伙的境地,各管理区再次压缩吃粮标准,最后不得不停伙,停伙后,社员采火麻、枇杷叶、洋槐、蕨菜根、芹菜和其他树皮、枝叶、野菜掺饭充饥,社员不同程度中毒和浮肿,患病者日趋增多,死亡随时都在发生。3~4月,缺粮面进一步扩大,浮肿病人和因浮肿而死的人增多,春耕,春种工作受到影响,部分田土弃耕丢荒。秋后粮食总产为1957年的20%,面对严峻的缺粮形势,压缩干部月供应粮(从27斤压缩到23斤)。又一次精减部分人员, (蔡官区在1958年2~3月份时精减过一次,干部自己提出申请到农村去支援农业建设)。12月,号召群众上荒山野岭挖蕨根、葛根、吊杆麻根以及其他树皮、草根作粮食充饥。1961年2月,贯彻“政治进食堂”和“干部下伙房”方针,再次对食堂进行整顿,但公共食堂已时过境迁,各地形式上应付检查,干部检查一过,又散伙,下半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各管理区公共食堂彻底解散消失。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