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5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俗
分类号: K892.2;H17
页数: 5
摘要: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贵州省民俗习惯的转变。
关键词: 贵州省 民俗 转变

内容

一、宗教
  境内50岁以上汉族老年妇女多数信仰佛教,民国时期至50年代初,信佛教的人参与各寺庙组织的“做会”、“朝斗”等佛教节日活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一天,以示信佛,60~70年代中断。80年代,信佛的人逐渐增多。家庭较富裕的老年妇女几乎每月都到寺庙烧香拜佛。如农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做观音会”,三月初三王母蟠桃圣会“做蟠桃会”,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萨圣诞,六月二十三关圣帝圣诞,七月十五中元帝官圣诞,八月十五太阳朝阳帝君圣诞,九月初九斗元星君圣诞等。每到这些日子,信佛的妇人们都相邀结伴,带香、蜡、纸钱到城里的各个寺庙,烧香拜佛。
  二、迷信
  看米看蛋 民国时期至二十世纪50年代比较盛行,家中有病人,拿一枚鸡蛋给病人哈一口气,再带1碗米找弥拉(巫婆)看,弥拉将蛋、米看后,往往称病人撞到某个死人、某个阴魂附身等鬼话,然后吩咐回去后要怎样化解。有的用纸钱点燃在一碗水上划圈,然后以澄清的水提回家给病人喝下,或说某天某天自然会好等鬼话麻醉群众、骗取钱财。
  退神退鬼 巧遇看米看蛋的病人病好,按弥拉(巫婆或神汉)吩咐,备上猪头、雄鸡、香蜡、纸钱等迷信用品,请弥拉到家中进行退送。一般的过程有请神“收掩”、交钱、打粉火、观亡人、叫魂、回神等过场。
  顶敬菩萨 大多数为青年妇女和老年(有时也有男人顶敬),因生病久治未愈,或觉得家境不顺,或感觉头昏眼花等不良症状,则请弥拉到家安神。一般安的是花营菩萨或观音菩萨,配上花伞,盖上红布,用红纸或红布写上各神道名字供奉在自家堂屋神龛的左侧或右侧,早晚烧香或逢过节日烧香点蜡供奉,以示顶敬。
  另外还有“算命”、“测八字”、“看风水”等迷信活动。90年代,由于医疗和科学的发达,群众对封建迷信已经认识到它的唯心性,正解脱出来,迷信活动也显著减少。
  三、传统节日
  春节 以农历的腊月最后一天为隆重,俗称“过年”,这天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和五色神钱、烧香、点蜡、供奉神祖,鸣放鞭炮。在外经商或打工的人们都赶来吃“团圆饭”,以对一年的辛勤劳动庆喜和总结。夜里老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老人们坐在火炉旁守岁,称“守金银财宝”,有的人家要到凌晨才睡觉。年青人和孩子们从初一到十五,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或走亲访友。
  元宵节 正月十五称为过“小年”,又有“年小十五大”的说法,示意春节结束,各就各的岗位。这天早上必须吃“荷叶粑”(汤元粑的一种做法上形成荷叶),下午杀鸡、宰鸭、供奉神灵和先人、火炮喧天、家家灯火通明,有的点大蜡一直燃到次日中午,示意“照金银财宝”。70年代以前有“炸虼蚤”、“吼野猫”、“撞中柱”、驱咒活动。
  清明节 上坟扫墓:不满三年的新坟要在“春社”以前祭祀,称“拦社”,有“新坟不过社,老坟上到三十夜”的民谣。清明上坟以姓氏为主体,先上大众坟,后上分支坟,然后再上小支坟和各家曾祖、祖父辈的坟。民国时期上坟一般姓氏大众坟都有“上坟田地”,每年收取坟租由确定当头的人在坟地做好饭菜以后,本氏家族众孙在祭祀后叩首磕头以示悼念。80~90年代,由于外出人员经商、打工较多,有的姓氏要求在外者凑香纸钱。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包粽粑,门上插香艾、菖蒲,用雄黄、大蒜兑水洒房前屋后,以防毒虫蛇类入屋,采集中草药腌制雄黄、大蒜酒,家人“游百病”。80年代后,已定婚男子必须准备礼物到女方家“拜端午节”,以示尊重女方家人。端午节正值农忙插秧季节,为了忙于农活,也可简单渡过。
  六月六 称为秧苗土地圣诞,这天每户1人凑钱聚餐,以祭土地菩萨,每户用黄钱(用黄纸剪成坟标式的纸)插在各家的秧田上,同时制定维护农作物的村规民约,共同遵守。
  七月半 由农历七月初一到十四,在祖宗牌(已故祖先的牌位)前烧香化纸钱供奉。有的将水果、麦芽、谷芽供在牌位前,买上花包皮,按祖先的名字写在包上封好,一般的写至五辈之内。死后不满三年的亲属则用白包,写好名字称呼以后,于农历七月十三晚上烧包;花包则到农历七月十四日烧包,这天晚上小孩子们到河边放河灯,大人烧包后去河边观赏。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做糯米粑,吃月饼,八十年代以前,年青人夜间以偷瓜果以乐,原则上不能干涉,以送瓜到无儿女的人家称“送娃”为戏。80年代后,已定婚的男方必须准备以月饼、酒、肉为主要礼物到女方家“拜八月十五”,以示对女方家人的尊重和诚心。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做新糯米粑,有“重阳不打粑,媳妇不坐家”的说法。晚上喝重阳酒。有时正遇收稻谷的农忙季节,也可简便过。
  “九月二十八” 是境内的封建传统节日,是家神五显华光大帝的生日,在境内有85%的家庭供奉“五显”家神者,必须过九月二十八”,早上做粑粑,下午一般都宰雄鸡1只,经济有限者都要买1方刀头(一斤左右的净肥肉),准备香、蜡、纸、烛晚上敬奉家神,先供祖宗后才能吃晚饭。
  十月初一 传说是牛王菩萨的生日,在境内,耕牛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这天也要备办雄鸡或刀头,以祭祀牛王菩萨,以保佑耕牛一年无病无难,吉祥平安。
  四、衣食住行
  服饰 各族男式服饰,民国以前有大襟长衫,对襟短衣两种。农闲时着长衫、戴毡帽、穿铁钉布鞋或布底布鞋,劳动时穿短衣、草鞋,一般大户人家穿土布长衫,戴缎子小帽,穿布鞋或皮鞋。60年代都穿对襟短衣,年青人有的穿中山服、带遮阳帽,除个别老年人着长衫外,以短衣为多。80年代后,服饰多样,老年人穿中山服,青年人穿西装,夹克、涤毛面料取代棉布服装。女式服饰:清末民初,境内大部分妇女头挽发、戴网子,或剪短发,梳长辫,穿长袍,大襟短衣和裤子,系围腰,80%的妇女以缠足为荣。民国中期后逐渐革除。50年代后,挽发以老年人为主,中青年妇女已留短发,长辫,穿短衣,长裤。境内大坡脚村妇女,60年代以前与市东郊二铺妇女服饰相同,即未婚少女垂长辫于后,穿长衣,系“丝头腰带”和“围腰”,穿尖头绣花鞋,两耳上方梳发成半圆称“凤阳头”,结婚后则挽发、戴发网,发网上插金银玉簪,包青色或白色头帕、衣领、袖、襟绣花边或花辫,衣为长衫样,袖子短而袖口宽大,穿青、蓝或浅蓝色裤子,鞋成长统样,鞋腰为白色,鞋头多用丝线绣花草图案,鞋尖成鹰钩嘴样,打绑腿,内层白布、外层青布、不缠足。70年代后和外村妇女服饰一样。80年代,着流行服饰,城乡无异。民族服饰,头饰多样,富裕者饰金戴银。90年代,新婚妇女部分有“四金”,即:金项链、金耳坠、金戒指、金手镯。
  饮食 民国时期至60年代,以大米、玉米为主食,70年代后以大米为主食,玉米、面粉、面条为辅食。80年代后,以大米为主食、面条为辅食,玉米已转作牲畜饲料,其他辅食有红苕、洋芋、豆类。肉禽类以猪肉、鸡鸭、鱼、鸡蛋、鸭蛋为普遍。70年代后,部分人喜欢吃牛肉、狗肉。
  嗜辣、喝酒、饮茶,喜欢吃辣椒是多数人的爱好,故有“宁缺油、不缺辣”之说法。喝酒,亲戚朋友相聚,社会交往,红、白喜事以酒为头,故有“无酒不成席”。饮茶是待客的见面礼。
  居住 民国时期至50年代以茅草房和瓦房为普遍,草房和瓦房以石木结构,极少数草房为土墙房,以3间为1栋,有的5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茅草房已基本灭迹,被翻修成砖木结构瓦房。80年代后,各村掀起了建房热,以石木、砖木结构瓦房为主。90年代,以砖混结构的水泥平房为普遍,一幢几楼,外墙贴瓷砖,室内有各种各样的装饰。
  行路 民国时期,富裕者出门骑马或坐滑杆,贫困者出门或赶集均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远行者乘车,近者步行。70年代远行者乘汽车、火车,近者坐马车,骑自行车或步行。90年代,远行者坐飞机、卧铺火车、或长途卧铺大客车,近者乘中巴车或出租车。较富裕的家庭已有两轮摩托、嘉陵或自行车,富裕家庭有私家车,公路上步行的人减少。
  五、陈规陋习
  (一)陈规
  忌讳:老幼同坐,忌跷脚。
  男女同行,男忌女摸头,女忌男摸腰。
  夫妻前往岳父家,忌夫妻同宿。
  孕妇忌给死人送葬。
  妇女忌在娘家分娩。
  妇女生孩子忌男人入产房。
  妇女生孩子未满月忌走别家。
  新婚妇女未回门忌走别人家。
  老公公忌走儿媳房间。
  死尸和棺木忌停放别人家门口。
  死于野外的尸体忌入家停放。
  大年初一忌扫地、用刀、倒水出门。
  送葬回家,须从火盆上步过才能进门。
  安葬人用过的工具,需三天后才能拿回家。
  喜庆吉日忌说破、亏、死亡类不祥语言。
  猪忌进入别人家屋。
  大伯与弟媳忌开玩笑。
  姐妹与兄弟在场时忌与别人开玩笑。
  生意人忌亏、蚀之类不吉语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境内汉族与苗族之间不许通婚,80年代后,人们对民族政策和婚姻观念的认识提高,已打破这一陈旧的封建传统观念,不再受民族和区域的限制,许多忌讳已经改变。
  (二)陋习
  吸毒 民国时期,部分人吸毒(即吸食鸦片),多为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严厉禁烟禁毒,吸毒现象灭迹。80年代后,毒品走私流入境内,吸毒死灰复燃。吸毒者多为青少年。政府长期打击,并采取强制戒毒和承包督促吸毒者戒毒。
  赌博 民国时期至50年代,境内赌博盛行,赌具以“跌十三”,打字牌、赌毛钱宝等。90年代,以打麻将、搓怪噜、焖鸡(又称铺金花)为普遍,其次有玩马机、游戏机、台球等。政府明令禁止,派出所、综治办经常抓,赌风有所收敛。
  六、道德风尚
  境内各民族勤劳节俭,忠厚朴实。民国时期,多数村寨以耕织为业,男人耕田种地,女人纺纱织布,在外做小生意者本分从商,读书人以诗书为重,寒窗苦读,崇尚忠义仁勇,重义气,妇女重贞节,敬重老人,爱抚幼小,礼貌交往,和睦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村民的衣着和居住以俭朴为荣,各个行业勤于己业,人人争为集体作贡献,社会生活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拾物交公,舍己为人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形成“昼不关门,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文化大革命”时期,人际关系一度为政治鸿沟隔离,父、子、弟兄为政治路线相互争斗,反目为仇。80年代后,政府组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寨等社会活动。整顿社会治安,开展集资办学,救灾、扶贫、希望工程等。社会交往讲究礼仪、馈赠佳品、宴请挥霍和婚丧铺张浪费的社会现象,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道德水平。

知识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安顺市宋旗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系统地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宋旗镇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政权、军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宋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