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5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卫生
分类号: R19
页数: 4
摘要: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宋旗镇的卫生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 宋旗镇 卫生 发展建设

内容

一、卫生机构人员
  民国期间,境内无卫生机构,民间病人,轻者找懂草药的土医治疗,重者送往安顺城区医院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10月,安顺卫生科组建区卫生所,各乡抽人培训,后回原地开展医疗工作。1958年公社建立卫生所,境内有张坪卫生所、高寨卫生所、龙旗卫生所、破木卫生所。1966年公社合并,张坪卫生所并高寨卫生所,龙旗卫生所并破木卫生所。当时各大队配赤脚医生1人,负责各大队简便医疗业务,据统计有赤脚医生23人。
  1983年,安顺县卫生局拨款4000元,卫生所投资800余元,在高寨公社大楼侧面建成120平方米3间办公室开展业务。1986年,为便于开展业务,将原办公房出售,售价3500元。高寨乡政府投资1200元,在大坡脚村建成70平方米办公室2间。1998年12月,因建宋旗镇卫生院欠款,将高寨卫生所办公室出售,收入17200元投入建院。
  1972年安顺县卫生局拨款1500元,宋旗公社拨款3000元,业务收入投资1000元,共计投入5500元在破木村建砖木结构办公室三间共140平方米,1978年出售3000元。1976年,卫生所由破木村迁至大营村。1980年,卫生所有医务人员7人,配有简易医疗设备,能处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1992年,建立宋旗镇卫生院,用原镇卫生所的办公室办公,有在编正式人员3人,卫生所集体人员9人,1999年,卫生院有人员12人,1996年,宋旗镇筹建卫生院办公楼,属安顺地区拟办10件实事项目之一,建筑面积515.2平方米,共3层,总造价201800元,其中:安顺地区拨款6万元,安顺市拨款5.5万元,宋旗镇投资2.36万元,卫生院职工人均集资1500元,1997年12月竣工,1998年11月6日搬进新大楼办公。医院主要设备有病床10间,手术床1间,产床1间,100毫安照光机1台,高倍显微镜1台,腹部手术包1个,电压消毒锅等一般器械设备。
  1999年,辖区有村级卫生室19个,每村有防疫保健人员2~3人(大村4~5人),行政上受村委领导,业务上受镇卫生院指导,负责该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接生等。
  二、医疗
  民国期间,境内民间医生接骨合榫的有吕旗村尹光文、龙旗村李进明、打纸村蒋成仁。专治天花病、接种痘苗(时称痘匠)的有打纸村的魏云其、魏明刚、魏明周;兴隆村的潘丙先、潘云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建立一系列卫生防疫、医疗保健体系,医疗卫生人员逐渐增多。50年代末,公社建有卫生所,各村都有卫生员。60年代,医疗技术水平提高,防疫保健措施有力,常见传染病如天花、疟疾、白喉等病状得到有效控制。各村有经过卫生部门培训的接生员,产妇和婴儿在产期有了安全保障。90年代,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增多,各村卫生室有2~3人,大的村还有个体医生诊所,宋旗镇政府所在地有卫生院和双阳厂职工医院。1999年,基本做到常见病在各村治疗,重病在镇卫生院或双阳厂职工医院住院治疗,特重病和疑难病才送安顺市各大医院住院治疗。
  三、卫生防疫保健
  民国时期,农村无卫生防疫保健机构,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使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胁。民国27年(1938),打纸村流行霍乱病,发病120余人,死亡38人。民国33年(1944),大坡脚村伤寒病(当时称鸡窝病)流行,有一院落18人发病,死亡1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安顺县政府建立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部门,派人指导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卫生防疫保健工作。
  (一)地方流行病防疫
  1.伤寒病 1974~1979年,先后在张坪村、大坡脚村发生伤寒病,发病率占该村人口的10%。安顺县防疫卫生部门到村指导,公社卫生所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和治疗,对水源、家庭水缸加氯消毒,隔离病人,用石灰处理病人排泄物。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采用以氯霉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控制了张坪、大坡脚两村伤寒病源。
  2.“2号病” 80~90年代有发生。由于长期加强防治,病源被控制。1998年8月17日,打纸村发病31例,经过历时13天精心治防,控制了霍乱病扩散,患者全部康复。是年9月12日,平寨村发病30例,历时9天防治,患者全部康复。
  3.麻疹 1956年,境内发生麻疹大流行,预防无特殊方法,只以隔离为主控制发病率。1969~1976年,预防方法采用接种麻疹疫苗,对8个月至5岁年龄的儿童进行接种免疫,这段时期年均发病率下降。1977~1984年为计划免疫期,麻疹预防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对18个月以上的儿童,进行一年一度免疫接种。1985~1990年,为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麻疹疫苗实现在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保管和使用,保证疫苗低温管理,保证疫苗有效活性,克服以前一年两次接种时间的限制。农村每两月接种一次。1987年后,又增加对7岁儿童进行加强复种免疫,预防效果提高,达到了有效控制。
  4.白喉 白喉是历代传染病,传染性强,患病人死亡率高。对易感儿童全面开展白喉病毒预防注射。
  5.痢疾 肠道传染发病例数〓每年各类传染病例的1/4强,又以肠道痢疾为最高,主要是菌痢和阿米巴痢疾。迁延型病人起传染作用,通过水污染途径传染。预防中,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主要根治带虫者和保护水源来实现。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防治
  地甲病和地克病主要由食物缺碘所致。防止这两种病发生,主要手段是在食盐中加碘,宣传动员群众食用加碘盐。病区儿童、育龄妇女、碘缺乏病人用碘油丸服用。
  (三)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计划预防接种。50年代期间安顺县卫生局、组织老前辈对天花、白喉、麻疹等疾病培训,在群众中开展普种,同时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使疾病减少。60年代,逐年接种牛痘苗,天花被消灭。第二阶段,对原接种牛痘苗对象接种牛痘,巩固效果。从70年代开始,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采取一年一度的突击性预防接种。建立0~4岁儿童预防接种卡。1976年后,将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三联制剂作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1977~1979年实施百白破三联针增种和首次卡介苗划痕普种。在接种卡介苗、麻诊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脊髓灰质炎的同时,开展伤寒、流脑、炭疽、钩端螺旋体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第三阶段为计划免疫实施的80年代。1982年,农村建〓预防接种年龄卡。1987年,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制定保偿实施细则和经费管理办法。1985~1987年,上级卫生部门冷链器材装备逐渐完成,首次接种对象为1986年7月1日后出生的儿童,以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种疫苗应种工作连年正常开展。
  (四)农村改水
  民国时期,境内农村食用的水井达不到卫生要求,水井无完整的井栏井台和排水沟等防护设施,水质常被污染,常导致伤寒、痢疾等疚病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村民改水建井、修建排水沟和护井设施,传染病被控制。到1999年,宋旗镇改水19个行政村,占90.47%,改水农户3823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5%,饮用卫生水的人20552人,占全镇总人口95.4%,其中安装自来水的有张坪、大营、宋旗3个村共824户,占改水户的21.5%,饮用自来水的人口3387人,占已改水人口的16.5%。
  (五)妇幼保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接生站,培训接生人员,进行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开展妇女病防治和普查工作。贯彻防治妇女病,做好妇女劳动保护指示,妇女保健部门,在开展文明礼貌活动中大力宣传普及妇幼卫生保健知识。农村妇幼保健重点是推行新法接生,培训农村接生员,号召广大妇女接受新法接生,教育妇女在孕前、孕期及产后正确的生活方式。完善村级卫生室,提高农村接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妇女病防治,对妇女常见疾病如宫脱、闭经、子宫肌瘤、宫颈糜烂、阴道炎、霉菌感染等妇科病定期检查治疗。幼儿保健:每年组织各村儿童进行体检,进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接种率在90%以上。

知识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安顺市宋旗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系统地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宋旗镇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政权、军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宋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