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0405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工业
分类号: F427
页数: 8
摘要: 宋旗镇工业,驻镇工业,村镇工业等情况。
关键词: 国营 面积 资产

内容

第一节 驻镇工业
  境内工业企业有国营双阳飞机制造厂、安酒集团总公司、贵州黄果树集团青松卷烟厂、贵州贵府酒业有限公司。
  国营双阳飞机制造厂 双阳飞机制造厂曾用名双阳机械厂、春雷机械厂,为喷气式飞机总装试飞厂,贵州省重点大型企业。工厂于1965年12月筹建,占地面积2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64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建有铁路专用线一条,长8.23千米,并建有航空油库、一级飞机场等重要设施。1985年有职工近3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7人,机械动力设备522台,企业固定资产原值6700万元。
  工厂承担飞机总装、测试、喷漆、试飞和成品检验、电缆及导管制造等任务,1970年初部分投产。1970年9月18日,双阳飞机制造厂组装的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机型歼—6Ⅲ型,机号30001号从宋旗镇境内的安顺飞机场东端滑行起飞升空,向西飞行,在空中折南向东在安顺城区上空转回机场降落。30001号飞机顺利完成第一个起降飞行成功,开创了贵州高原生产飞机的新纪元。9月23日,在安顺飞机场召开祝捷大会,庆祝贵州航空工业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升空,航空工业各厂代表、安顺地、市、县各单位共20000人参加。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兰亦农、副主任张荣森、三机部军管会主任周洪波、副主任张孔修、安顺地、市、县革委会负责人到会祝贺。10月4日,30001号飞机按试飞大纲进行试飞,经鉴定,性能达到设计要求,1971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先后生产几种型号的机种,其中1984年生产的歼教—7飞机,1985年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生产高级教练机的空白,产品出口国外。1984年国庆35周年大典,该厂生产的8架歼—7Ⅱ型飞机参加首都北京举行的国庆阅兵式,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显示了我国的国力,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和航空工业部表彰。80年代,工厂在飞机生产中成果突出,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项。
  民用产品开发。1984年以来,成型的民用品项目有农用汽车、金属电容器、酒容器、汽车导管、小矿车、钢木家具、文件柜、电热毯等10多种。新建电容器生产车间,年产40万个,服装车间年生产能力1万件。1987年成立“双阳通用航空公司”,开展飞机播种造林、气象预测、航空摄影、物业勘探等业务,年创产值800余万元。开展微型汽车的开发生产。1990年,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在双阳飞机制造厂成立“云雀”微型汽车公司。1993年,“云雀”牌微型轿车生产经过局部改造,形成年产6000辆的生产能力。当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开发生产进行调整,把云雀牌轿车总厂从双阳飞机制造厂划出,组建中外合资贵州云雀微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安酒集团总公司 民国9年(1920),一位四川手工业者在安顺开设一个酿酒坊,生产经营浓香型大曲酒,即安酒的前身。民国29年(1940),将酒坊卖给周绍臣,周绍臣将酒坊取名“醉群芳”,并引入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揉浓香型与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为一体,生产出浓中带酱的地方名酒“周茅”。1951年在“醉群芳”的基础上建立安顺酒厂,将“周茅”改名为“安茅”,1956年改名为“安酒”。到1978年,共有职工184人,年产饮料酒520吨,其中安酒83吨,工业总产值138万元。为扩大安酒生产量,把名牌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1984年7月23日,安顺市市长会议决定,将市西郊果木园艺场范围划给安酒厂作为新发展5千吨安酒基地,7月26日起执行。建成后将安酒厂厂址从安顺城区的盔甲山迁至宋旗镇境内。省、地、市三级政府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扩建,以扩大安酒及其系列酒的生产能力。安酒厂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发展横向联合,先后兼并、承包4个企业,与70个企业和100多个酿酒户联营,使安酒及其他系列酒的年生产能力从千吨提高到2万吨。1986年,生产安酒及系列酒10509吨,创产值3244万元,实现利税1288万元。当年有全民所有制职工2115人,协作工800人,年末固定资产1866万元,工厂占地面积23.7万平方米。同时开发出夜郎村窖酒新产品,在贵州省第四届酒类评比中,被评选为优质产品。1987年,初步形成以安顺市酒厂为主导厂的联合群体,各类饮料酒产量上升到13600吨,工业总产值5684万元,实现利润2875万元。销售收入近亿元。1988年3月7日,成立以安顺市酒厂为主导厂的国内首家酿酒集团公司——安酒集团总公司。总公司集生产、科研、原料供应、经营、服务为一体,拥有生产企业16个,原料供应企业8个,商业企业22个,科研教学单位8个,配套服务企业11个,形成多层次结构,遍及国内16个省市集团联合体,生产、销售量迅速上升。1989年,酒类产量20949吨,其中安酒、夜郎村窖酒产量达16689吨,居当时国内酿酒企业产量的第一位,总产值7200万元,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2795万元,上交利税400万元。1990年,工业总产值10700万元,销售收入23600万元,资金额14662万元,创汇额200万美元,产品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1991年,集团成员单位发展到174家,销售网点1800多个。1982年至1992年的10年间,安酒集团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1亿元,酒类产量达13.9万吨,销售收入达9.69亿元,实现利税2.4亿元,有7个单位被评为先进企业,集团主导厂安顺市酒厂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安酒集团总公司固定资产上亿元,厂房占地50多万平方米,有职工3000多人。
  安酒在历届贵州省名酒评比中,蝉联名酒称号。1986年被评为贵州省优质产品, 1989年1月,在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荣获银质奖,同年底又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安酒特级酒因包装装璜别致、精美,荣获“亚洲之星”和“世界之星”包装奖。安酒除在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1600个固定点销售外,还销往香港、台湾、新加坡、法国等地。
  1993年后,国内白酒市场发生变化,安酒市场受阻。安酒集团总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调整产销体制,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1994年,企业领导班子团结干部职工,共渡难关,奋力拼搏,安排生产,恢复市场,实现产值200万元。1995年,在全国春季成都糖酒交易会上,安酒市场开始复苏,订货6700余吨。1996年后,在市场商品经济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安酒生产受挫折,加之改革力度不够,管理不善,总公司于1997年8月停办。
  贵州省青松卷烟厂 青松卷烟厂原址在平坝县高峰区活龙布依族苗族乡,是利用原青松机械厂厂址改建而成。筹建工作从1981年8月开始,1982年简易生产线安装完毕:1982年8月,主厂房卷烟生产车间2800平方米改建结束;1983年试产,青松卷烟厂的第一代产品“旅游”、“航天”、“野玫”牌香烟出品。1984年正式投产,当年有职工500人。1991年,工厂搬迁到安顺市西郊宋旗镇境内的原安顺地区果木场,利用安酒厂原部分厂房改造为卷烟生产厂房,新厂占地总面积22.13万平方米。1999年末,有职工975人,企业资产合计47896万元;有仿虹霓3000kg/h制丝线一条,生产过程中的打叶、切丝、膨梗、白肋烟等工序均系微机自动控制。卷接设备有长城9—5卷接机,Yj14—23卷接机, S6000型包装机,S3000型包装机,HLP硬合翻盖机,10吨锅炉三台,现有年生产能力20万大箱。工厂先后生产的卷烟有红美蕉、龙宫、金香炉、大亨、男子汉、芸草、家园、金马车等品牌。“红美蕉”产品在青松卷烟厂创业的头三年,成为国内、省内同等级产品中产量最大,销路最好的品种,在1985年太原全国卷烟销售订货会上,订货量为同等级产品之冠。1986年推出甲、乙级香烟“龙宫”、“大亨”、“男子汉” ,1987年春季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包装装璜大奖赛上获奖。“大亨”牌卷烟远销江苏、内蒙古、东北三省、河北、西北、四川等17个省、市30多个地区。“大亨”牌卷烟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展示会优秀新产品称号。“男子汉”牌香烟投入市场取得消费者的好评,1988年获“贵州省优质产品奖”,该产品在西南、华东、华北、西北等市场都享有一定的声誉,产品供不应求。
  青松卷烟厂属国家大中型企业之一,在《1990年版·中国大型企业排序》中,位于中国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87名,位于贵州省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4名。在《1992年版·中国大型企业排序》中,位于中国烟草加工业最大企业第89名,位于贵州省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9名。青松卷烟厂从1994年起,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贵州省5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每年交税额占安顺地区级财政收入的90%以上。该厂自1984年投产至1999年16年间,共生产卷烟1693368万箱,创产值189.39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72183万元。
  贵州贵府酒业有限公司 贵州贵府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9月,是广东汕头联美集团利用原安酒集团总公司厂址改建而成,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5.63万平方米,公司设有四个中心(生产中心、质控中心、物料中心、后勤中心),设有四个车间:包装一车间、包装二车间、制酒车间、勾储车间。有大、中、小型机器设备共104台,1999年末有职工462人,科技人员36人。
  该企业生产酒类有豪酒、贵府酒两大系列共35个品种,1998年9月投产,年产量6000吨,创产值9600万元,上交税金246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253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2360万元。
  第二节 村镇工业
  一、瓦
  历史上,境内有小砖瓦窑烧制瓦,均用牛踩泥,人工打坯,用柴火煅制。民国时期,从事烧瓦者26人,年产瓦30多万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境内青杠林、白果寨、大坡脚、打纸屯、赵家山、新屯等村一批小砖瓦厂迅速发展,年均生产瓦112万片,1971年白果小砖瓦厂发展到5个,青杠林发展到3个,从业人员40余人。80年代后,境内小瓦厂生产数量减少,农村的茅草房、瓦房、石板房、逐渐被钢混结构屋面代替。
  二、砖
  民国时期,境内有13个村用小砖瓦窑烧制砖,从业人员有20余人,年产砖80万块, 1953年,打纸村办的砖厂年产砖7万块,新屯村办的砖厂年产砖10万块。到1975年,境内砖厂有:白果砖厂、张坪砖厂、猫洞砖厂、下坪砖厂、上坪砖厂、兴隆砖厂、青杠林砖厂、土地坡砖厂、大坡脚砖厂、打纸屯砖厂、龙旗砖厂、吕旗砖厂,这些砖厂制砖均用手工制作,土窑煅烘,年产砖586万块。8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境内镇办工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有宋旗镇第一机砖厂、第二机砖厂、宋旗建材厂、富民砖厂、三合砖厂、这些砖厂均系机械化生产。
  宋旗镇第一机砖厂 1980年3月开始筹建,1981年9月试产成功,占地面积50亩,其中主厂房面积450平方米,投资73.76万元,从业职工45人,年产红砖1200万块。
  宋旗镇第二机砖厂 建于1981年10月,1982年11月投产,占地面积27亩,主厂房面积350平方米,投资20万元,从业职工20人,年产红砖600万块。
  宋旗建材厂 1992年6月动工兴建,1993年10月完工投产,工厂占地面积30亩,主厂房面积400平方米,投资60万元,从业职工50人,年产红砖900万块。
  富民砖厂 1994年3月动工兴建,1995年7月完工投产。占地面积22亩,主厂房面积100平方米,投资12万元,从业职工30人,年产红砖100万块。
  三合砖厂 1995年3月动工兴建,1996年8月完工投产,占地面积20亩,厂房面积200平方米,投资40万元,从业职工40人,年产红砖700万块。
  三、手工业
  (一)织布
  民国时期,境内各村寨中年妇女从事纺织众多,又尤以少数民族妇女为甚。织布者家中备有纺纱车1至2架,织布机一台,自纺自织,织出之布,大多为家庭成员缝制服装,少量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民国27年(1938),猫猫洞村有103户从事纺织业,该村当年有纺纱车120架,织布机94台,日产土布600多丈。1953年,境内从事织布业的妇女有488人,共415户,主要分布在张家坪寨、猫猫洞、青杠林、白果、平寨、大寨、打纸屯、龙旗、新屯、宋旗屯等村寨。60年代后,境内从事土布纺织的妇女逐年减少。
  (二)制布壳
  布壳为制鞋厂不可缺少的旧式原材料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猫洞村村民根据省内外制鞋厂的需要,收集废旧布料加工布壳。1965年,该村有8户农民与制鞋厂联系,为鞋厂长期提供生产布鞋用的原材料布壳。70年代,该村制作布壳的农户发展到17户, 1999年底发展到35户,平均每月产布壳1800张,每张出售价为0.7元,月创产值1 260元。
  (三)蜡染
  境内张家坪寨自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以来,部分妇女就利用农闲季节制作蜡染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的蜡染业又有较快的发展。
  蜡染制品制作过程大体分为5个步骤:首先是将布料用冷水搓揉漂洗干净,晒干,接着用炭笔勾画出图案的底样,然后用特制的铜质“蜡刀”代笔,醮上已熔化的蜡,点画在图纹上,此后放入染缸着色,最后经过水煮,使蜡脱离;将染过并脱蜡后的布料在清水中反复漂洗,使原来被蜡封住的图案清晰地显现出。制成的蜡染色彩清新,图纹丰富多彩。染的品种有艺术壁挂、衣裙、背扇、背包、提袋、床单、被面、门帘、帐幔等。染色除传统的青、蓝、白三色外,还新增了红、黄、绿、紫等多彩套色。1999年,张坪村从事蜡染人员有100余人,产品已覆盖安顺市场,远销到云南、湖南、西安、广东、海南、新加坡、日本及美国。
  (四)缝纫
  缝衣业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境内人们的服装多为自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缝纫机逐步进入农村百姓家,妇女利用农闲制作服装。1978年,境内农村有缝纫机486台。80年代后,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款式新颖的服装大量进入市场;四川、浙江一带到安顺、到宋旗镇境内开设缝纫店人数逐年锐减。
  (五)石碑生产
  境内生产石碑历史悠久,生产地主要在大坡脚村,生产过程采用传统的磨、雕工艺。1998年以来,大坡脚村杜兴林、滕文洪办的石碑加工厂,磨碑刻字工序采用机械化制作,提高了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月创产值8000多元。
  (六)家俱生产
  境内农村木匠加工木制品家俱历史悠久,称为墨木手工业,专制条凳、方凳、方桌、椅子、书柜、木板床、大立柜等。深受用户欢迎。二十世纪90年代后,境内大营村有家俱生产专业户3户,其锯、刨、凿过程都系机械化制作,主要生产大型组合柜,文件柜、写字台、梳妆台等。年创产值70多万元。
  (七)木质扁担
  1980年,境内平寨村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生产木质扁担。该村当年有8户农民共12人制作扁担。90年代后,平寨村每年有100多人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扁担,安顺市各木制品市场出售的扁担,多来自宋旗镇平寨村。平寨村生产扁担,年可创产值2万余元。
  (八)扫帚
  境内村民从事扎扫帚始于1990年,主要分布在张坪村和新屯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编扎,从业人员每年有200余人,年创产值32万元。安顺市各市场出售的扫帚多来自宋旗镇张坪、新屯等村。
  (九)熬硝
  1958年4月,杨家桥公社组织52人在对门寨(现在的洋界村)后山硝洞内熬硝造炸药,日产炸药175公斤,创产值9.4万元。1959年创产值9.9万元。1960年4月22日,该厂工作人员炒炸药时,因没有发现铁锅底已裂缝,药粉漏到火中产生火灾,损失炸药1100公斤,牛黄100公斤及部分生产工具,累计损失13.5万元,受伤人员4人,死亡1人。该厂于1960年5月停办。
  (十)玻璃制品
  1985年6月,安顺县玻璃厂在张家坪寨动工兴建,当年10月投产。厂房面积1400平方米。有制造玻璃瓶机器4台,从业职工85人,主要产品为容量500毫升玻璃瓶。专供安顺市酒厂,日产玻璃瓶10000余只。1987年后,因安顺市酒厂酒类产品滞销,玻璃厂于1988年3月停办。
  (十一)食品加工
  1.食品加工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工大米都先用擂子先擂成糙米,再用碓舂成熟米,称为“碓脚米”;有的将糙米运至有水力碾坊的村寨去碾成熟米,称为“碾子米”,面粉加工均为石磨制作。境内农民有种玉米、种麦类食用的习惯。玉米和麦收后农民自用石磨加工食用。70年代,境内通电的村寨,普遍有了碾米机、磨面机、压面条机、米粉机等食品加工机械,土擂、石碓、石磨等基本闲废。1999年,境内有碾米机38台,共计285千瓦,磨面机22台,共计142.5千瓦,饲料粉碎机16台,共计60.5千瓦,制米粉机6台,共计33千瓦,饲料粉碎机16台,共计112千瓦。
  2.油脂加工
  民国23年(1934),境内上坪村叶跃轩、叶海成办榨油作坊,生产菜油采用木制牛尾榨,每榨能榨油菜籽15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榨油作坊高寨公社收为公有指定专人经营。1966年公社转给上坪村管理,1972年停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油菜籽产量急剧增长,部分农户购进一些中、小型榨油机。1999年,农村有个体榨油机12台,共计96.5千瓦。
  3.酿酒
  境内农村酿酒,大多数是从60年代开始,多为农民自酿自食,少量在本村出售。酿制原料均为大米或糯米。80年代后,个体酿酒农户逐渐增多。1990年,有106户农民从事酿酒业,年生产白酒415吨,其中大营村李光富办的酒厂,专为安顺市酒厂生产基础曲酒,年产量85吨。
  宋旗镇酒厂 1987年10月,宋旗镇利用扶贫资金4万元,自筹资金2万元办起了宋旗镇酒厂。酒厂占地面积740平方米,生产场地600平方米,从业职工2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技术员1人,酿酒设备1套,专为安顺市酒厂生产基础曲酒,年产量200吨,创产值30万元,1990年后,因安酒厂酒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不好,停止同宋旗镇订供酒合同,宋旗镇酒厂于1991年7月停办。
  4.豆制品加工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制品,均系私人加工。70年代,猫猫洞村有80余户生产豆腐干,平均日产豆腐3000条,创产值3000元。80年代后,豆制品在双阳飞机制造厂、青松卷烟厂农贸市场出售主要有豆浆、水豆腐、菜豆腐、白豆腐、豆腐干和熏烤的臭豆腐。1999年,龙旗村有1户、大营村有2户采用机械化生产豆腐,年创产值1.8万元。
  5.其他食品加工
  境内生产的荞凉粉、豌豆粉、水晶凉粉、魔芋精、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芽是有名气的,均属个体生产,主要分布在甘苑、对门、大营、破木山、打纸屯等村寨。
  (十二)儿童玩具生产
  从民国4年(1915)开始,甘苑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制作儿童玩具“叫叽”。“叫叽”又叫口哨,农村的小孩在春节期间喜欢拿着吹玩。制作“叫叽”的材料为白、黄、红等色胶泥,制作者将这几种纯净胶泥按比例配合,加适量水拌合好,捏制成小狗、小兔、小鱼、小鸡、小鸭、小牛等动物形体的“叫叽”,然后用竹片在小动物的嘴和腹部钻哨孔,晾干后用笔涂上色釉,再放进小土窑里煅烧。生产出的各种动物形态的“叫叽”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吹出的声音响亮,很受儿童喜爱。该村每年都有60%以上的农民从事“叫叽”生产,产品销往安顺城乡、平坝、紫云、关岭、长顺、普定等地区。70年代后,各地兴办国营或集体儿童玩具厂,城乡各地出售的儿童玩具品种丰富,质量好。甘苑村农家手工制作的陶制品玩具逐渐被淘汰。
  四、石料
  (一)石砂
  20世纪60年代,青杠林生产队开办砂石厂,从业人员35人,日产砂50立方米,供修建安顺飞机场和建工农兵电灌站用,产品供不应求。1997年,打纸村魏世德在猫猫关办石砂厂,日产砂20立方米,供附近村寨农家建钢混结构住房用,产品供不应求。
  (二)条石
  境内的条石主要分布在龙旗、洋界、吕旗、新屯、打纸屯、赵家山、破木山、大营、对门、甘苑、大寨、干河、下坪、猫洞等村寨,零星分布其余村寨。1978年,共办采石场6个,从业人员120人,年产石料1.2万立方米,创产值3.6万元,其中,甘苑大队办的采石厂,从业人员15人,年产量2500立方米,创产值7500元;大营大队办的采石厂,从业人员20人,年产量3200立方米,创产值9600元。
  龙旗、洋界、吕旗3个村条石储量大,质量好,因交通不便,影响了开发利用。
  (三)石灰
  境内多为石灰岩,均可取之烧石灰。明代已生产石灰。清、民国时期,烧石灰多系农民家庭自烧自用。1949年后,凡有条件的村寨生产队或农民,均利用农闲季节烧制石灰。1977年,宋旗公社建石灰厂,从业人数10人,年产值1万元。1978年人数为15人,创产值3.96万元。

知识出处

安顺市宋旗镇志

《安顺市宋旗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书系统地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宋旗镇的历史沿革、自然风物、政权、军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宋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