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瑞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唯一号: 230030020220000009
人物姓名: 陈昌瑞
文件路径: 2300/01/object/PDF/2300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066.pdf
性别:
出生年: 1952年
籍贯: 潼南县
亲属: 陈运坤;郭礼秀;陈琳

传略

族侄昌瑞,1952年6月20日生于潼南县接龙乡(现名东升)陈家堰湾。曾祖盛金县国学,为塾师,学富经史。父运坤,字俊杰,潼南中学职员,书香渊源。弟兄三人,侄行二。母魏世珍,为县城梓潼镇世家。侄生后三月,即迁回梓潼。 侄七岁上学,自幼聪颖,记性特好,同伴们称“小精灵”。各科成绩均上等,读低年级时所作文曾作高年级范文。原梦寐入高校深造,终因诸多原因未如愿。但锲而不舍,自修完北京《振兴中医刊授学院》内科专业,《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等全部课程。在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曾参加编修《潼南县医药志》、《潼南县党政军群系统组织史资料》、《潼南县党史资料》、《潼南县委大事记》等,并任《组织史》一书副主编。系四川省党史学会,重庆市党史学会,重庆市社会科学学会会员,潼南县党史研究室实习研究员,县委组织部政工师,副局级主任科员。主要简历被收录在《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1版)和《中华人物辞海》(中华辞书出版社文化卷1998版)二书中。 昌瑞侄生平曲折,坎坷。八岁丧父,家境每况愈下,靠母做零工维持一家四口人生计。年幼时,寒暑假日作完功课与兄一起拣煤渣,采树种等,挣足下期学费。稍长,假期天就跟随成年人一道当搬运工,做零活等为母分忧。由于自幼养成诚恳朴实,吃苦耐劳之良好习性,在他人生旅途中尤显适用。 1969年8月,刚满17岁就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间,还拜名师学习中医。1970年10月由于在农村锻炼出色,被首批招收回城,安排到潼南丝厂作商品检验员。1971年2月选调到潼南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72年12月自愿参军,编入解放军第27军,驻河北省石家庄市。在部队卫生学校,进一步深造,学习了中、西医理论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卫生所、卫生队工作。1974年10月被抽调到中共中央《红旗》杂志社干校任军代表,至19力年2月。主要工作为审查纠正该单位历次运动中之冤假错案,解放蒙冤受屈者,恢复其正常工作。同时管理该校医务室工作。1976年9月曾作为《红旗》杂志社干校军代表参加由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召开的毛泽东追悼大会。1977年2月,《红旗》杂志社干校审干工作结束后回到部队。先后在51006部队司令部,卫生队工作。其间又先后被抽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步兵侦察会议和北京军区游泳运动会工作数月。1977年10月与郭礼秀在河北平山县结婚。1980年10月生子陈琳。由于生活、气候不适,1979年12月复员回到原籍潼南。本意从事医疗工作,治病救人,但仍被安排回原参军前的县委机关到县委组织部。自是1981年10月调县档案局;1982年12月调医药局;1986年7月调县委党史研究室;1993年11月又调回组织部。无论在任何单位,昌瑞侄均心怀坦荡,不卑不亢,光明正直,诚信踏实之作风。赢得信任与褒奖。 侄自幼好学,喜书画,通医学,淡名利。尤以习医作为终身执著追求。幼时其父因意外公伤造成双肾坏死,英年早逝深受激励,耳闻目睹贫穷人家无钱治病之痛苦,立志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1969年初中毕业即拜师学中医,1972年参军在部队兼学中西医,在《红旗》杂志社干校阶段兼负医务室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得以进一步升华,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为干校学员及附近数十公里内干部、群众治病,被传为佳话。转业回县后,虽未专职从医,仍利用工余为慕名前来求医者治病,应接不暇。他技精瘫痪,不育症,坐骨神经痛,癫痫等疑难杂症。而医德高尚,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免费治疗,确实贫困者尚贴钱购药。经他手起死回生者中,有八旬老人,有三岁婴幼。因是受到患者及其亲属的尊敬和爱戴。 昌瑞侄在编写党史、部门志等工作中,对写史修志有浓厚兴趣,特别喜爱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姓氏起源,更钟情于我陈姓,立志弄清我三堆山陈姓之起源继递。1990年起,开始采访搜集有关资料,足迹曾到东升、兴隆、别口、双江、太和等地,后因族人倡议续修族谱,得与运刚、运用、运岳等相切磋,志同道合,共同研讨,嗣被荐为续谱编写组成员,对推动族谱编修工作之进展及实际编审校对,而促斯谱之成,侄苦心孤诣,尽大力焉。

知识出处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

《重庆市潼南县三堆山陈氏族谱》主要描述陈氏家族的族谱,家庭乃民族之组成部分,家庭史实为民族史之要素,故家族史(或称族谱)不能不修;而家族又随历史之发展以壮大,若需史料详实无误,族谱又不得不续也。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进化,万事万物都在逐渐演进之中,族谱之续也不能不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时代潮流。古之史官,秉笔直书,所以存真也,而前人修谱隐恶扬善,殊不可以为法,故今之续谱根据历史,当恢复其本来面目,实事求是褒善贬恶是时代所需,其不合此主旨一概摒弃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