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808
颗粒名称: 鲜为人知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506-507
摘要: 重庆就根本意义上讲是个移民城市,追溯起来"湖广填四川”应该为现今重庆居民肇始的首要重要根源。对于“湖广填四川",大多数人知道这事发生在清初。实际上民间所传“湖广填四川”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这已为著名学者胡昭曦、李世平、柯建中、郭声波等所研究证实。
关键词: 湖广移民 移民入川

内容

重庆就根本意义上讲是个移民城市,追溯起来"湖广填四川”应该为现今重庆居民肇始的首要重要根源。对于“湖广填四川",大多数人知道这事发生在清初。实际上民间所传“湖广填四川”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这已为著名学者胡昭曦、李世平、柯建中、郭声波等所研究证实。
  元朝末年爆发了红巾起义,此次农民起义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据众多四川地方志及家庭谱传记载,当明有大批的江淮百姓"避乱”、"避兵"而纷纷入蜀。起义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审时度势也率众入蜀,建立了以重庆为统治中心的大夏政权。从现存的方志、族谱记载可见,当时湖广百姓自称“奉诏(旨)填蜀”、"徙楚实蜀”等均带有官方色彩,不过因入蜀者多集中于洪武四年(1371年)及其以前时期,正处于大夏政权得势之际,所以胡广百姓填蜀可能为明玉珍政权的招揽民众,发展生产的行为。嘉庆《内"江县志》点明了这一事缘:"玉珍又楚北随州人,招集乡人以自固,其势然也。迄明平蜀,革支伪号,人讳称之,故咸谓洪武初迁蜀耳。"明氏政权徙楚填川的另一重要因素与玉珍为湖北随州人也有一定关系。光绪《仁寿李氏宗谱》称: “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载籍仁寿焉。"在当时全国多数地区占乱不休,人民生录涂炭之际,乡土观念也趋使沙湖北在姓入蜀寻求"老乡”政权的庇护。当然,元末“实蜀"的移民并非仅湖广一方百姓。洪武四年后,以傅友德、廖永忠、蓝玉等人入蜀的明军将士也不少,他们多来自江淮地区的应天府、凤阳府等地,战争结束后有很大一批留驻了四川。这种移民方式在明初的云南表现更为突出,可以说现今云南汉族的生活习俗多数可追溯到明军将士的留驻影响上。此外,明初在政府的号令下入蜀的百姓增加迅速,他们大多来自江淮,也有不少来自陕、晋、豫等地,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中叶。不过,从移民总数上看,洪武四年以前要多于以后,多以湖广百姓为主,所以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是不过份的。
  此次元末湖广入川总人数有多少?史无记载。但据四川联合大学教授郭专声波先生综合研究估算:从元朝至正十十一年到明朝洪武十四年,四川盆地的脱籍民和外来移民约有100万人,其中外来移民不应少于50万人,这一数值还包括了江淮、陕、晋、豫等地移民人数。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较之明末清初的第二次来讲,在人口数量和影响上都远不及也,如仅雍正五年,1年的移民不下数万(嘉庆《四川通志》卷首)。据不完全统计清初四川年均人口增长率高达36.8%。。这可不能单纯用自然增长率所所衡量得了的。所以,明末清初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显然在规模、影响上大大高于第一次,也难怪民间会认为“湖广填四川”是清初的事了。

知识出处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族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记述一个姓族的渊源世系人文兴衰的历史资料。族谱一族姓之史、犹地方之志、国之史也,无以明礼乱、知兴衰。修谱敬祖尊宗辨少长世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