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的陇西李氏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790
颗粒名称: 世界关注的陇西李氏文化
分类号: G127.719
页数: 4
页码: 480-482
摘要: 陇西,是李氏的发源地,孕育着丰富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甘肃人民政府省长在“中国之窗”,广播节目中向海同内外宣布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开展陇西要李氏文化研究,修复"陇西堂”是世界李氏族人深久的意愿,也是当地政府和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
关键词: 陇西 李氏文化

内容

陇西,是李氏的发源地,孕育着丰富的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甘肃人民政府省长在“中国之窗”,广播节目中向海同内外宣布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开展陇西要李氏文化研究,修复"陇西堂”是世界李氏族人深久的意愿,也是当地政府和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
  一九九二年经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相继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甘肃陇西堂筹建委员会”、"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历史的重托,社会各界的关注,表达了一个共同心愿,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深入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几年来,我们不负重望,潜心于这项民族大业。一是深入研究。陇西堂筹建委文史处广泛收集整理了李氏族谱,著作、传记、人文、风范等文集。在国内聘请了三十八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于一九九四年五月在陇西县成功召开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富有历史学术价值的研讨论文三十多篇,用大量史实论证了陇西李氏文化渊源,海内外二十四家新闻单位对论文研讨、文史研究等作了专题报道。二是加快遗址的修复。现存始建于唐中叶的"陇西堂”李家龙宫遗是太白井、太白故里、五李亭、李贺基、李贺南园、李靖庙。我们多渠道筹措资金,对这些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部分恢复原貌,基本具备了李氏寻根的条件。三是广泛联谊。首先,向海内外李氏印发了“李氏根在陇西”、“致全世界李氏同胞的一封信”、、"陇原名城一陇西”、"陇西李氏文化专辑"。其次,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和国内三十多个省市的李氏文化组织进行联谊。一九九六年六月,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组团考察访问了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九六年八月,马来西亚李氏宗亲总会副会长,马六甲李氏宗祠主席李光楣先生率团来陇西寻根访祖,并在(南洋商报)上对陇西及其访祖情况作宣传报道。国内的李氏族人千里迢迢,访问李家龙宫,到"陇西堂”,寻祖,表达了族人对先祖发源地的眷恋之情。
  我们应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敬祖的热切要求,近期促成修复"陇西堂"一事,开期工作概算投资三千一百九十九万,李氏族人已捐款六十多万元,建设资金的捐款,设计正在进行,期盼世界李氏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在海内外深入开展,为振兴中华民族做出奉献。摘取自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李氏文化初探
  中华民族早期姓氏不多。据《日知录》记载,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个。汉朝史游的《急就篇》上列有130个姓。唐太宗命温彦博定姓氏193姓。宋朝《百家姓》肯430姓。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肯3736姓。明朝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肯4657姓。可见姓氏越来越多,而且来源也相当广泛。"
  我国这么多姓氏,哪一姓人口最多?以往的资料都认为张姓人口最多。但据报道。全国人口最多的姓是李,约占汉族人口的7.9%,其次是主和张,分别占7.4%和7.1%,其他大妙还有刘、杨、赵、黄、周、吴、徐、孙、狙、朱、高、林、何、郭、马等16姓。以上这19个姓加起来约占汉族人口的55.6%。
  李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为什么《百家姓》把赵钱孙排的前面呢?据宋人王明清笔记《玉照新志》介绍,《百家姓》是北宋初年由一位浙江钱塘“老儒"所作,因宋朝皇帝姓赵,把“赵”推为首位,是尊"国姓”,五代时钱缪在浙江建立吴越国,并任国主、钱缪之孙钱叔任吴越国王时,于公元978年献二浙十三地归宋后,累受宋朝封为邓王,仍据浙江,故排行第二,钱叔妃子姓孙,故孙排第三位。南唐之主为李我工,故李排第四。
  北宋版本《百家姓》中对李姓有如下注释:陇西郡、系出理氏,臬陶(读作皋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有理利贞避纣居李树下,改为李氏。老子之祖也。其后李牧仕赵,李广仕汉,唐祖李渊,广之裔也。又晋有里克、卫有礼至、皆理氏之后、与李同源。
  陇西郡,设于我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因在陇山(即六盘山南段)一之西而得名,根据《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1年去世,传位给儿子秦孝文王,秦孝王继位三天便去世了。又传位给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也只任了四年,于公元前247年去世,由儿子嬴政继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帝。公元前246年定的秦始皇元年、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采纳李斯等人建议,对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三十六郡。但陇西郡是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襄王时,设的比全国划分三十六郡要早58年。陇西郡的郡治(即郡府所在地)起初设在狄道(今甘肃临兆县南)。三国时期魏移郡治到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南)。据史书记载,陇西郡辖区范围历代屡有增缩,秦代时大体包括从天水部分地区至兰州以东的甘肃东部地区。所谓陇西李氏的陇西,应当是指陇西郡。
  我们通常讲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已有五千年,这是从轩辕黄帝算起。司马迁的《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述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善、尧、舜五帝。《百家姓》对李的注释中讲的皋陶是尧在世时就得到任用失,只是没有任命适当的官职。舜即位后正式任命皋陶提任司法官,负责刑法的实施。皋陶撑管五刑,使黎民归于教化,功劳卓著。所以,当舜让位给禹总管政事时,禹普推辞道:',我的德行不足以使万民依从,还是由皋陶总理政事吧!”。因为大禹治水,勤勉国事,舜还是传位给禹,但仍然重用皋陶,由皋陶继续掌管刑法。禹在选继承人时,首选皋陶,因皋陶先禹去世,未能继位,可见皋陶当时威望很高。.古代称司法官为理官,以官为氏,因而称为理氏。皋陶后代理征在商纣王时,敢于直谏得罪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逃到一个叫伊侯的地方,靠吃李子保全了性命,为了饮水思源,就改理为李,这就是李姓之始。
  应当指出的是:发祥地与祖籍不是一佣概念,从魏晋至隋唐时期,每郡都有显贵世族,由于是高门望族,因而为当地所仰望,称为郡望,该郡即是这一姓氏的发祥地。至于这一姓氏中所有人则不一定祖籍都在发祥地。因为姓氏来源有许多途径,比如李氏,除皋陶之后外,还有其他来源,特别是唐代最流行赐姓,皇帝常常把宠爱的人,或是对国家有功的人赐他们姓李。比较典型例子:如李裁,是唐初有名的大将,他本来姓徐名世弼,字茂功。瓦岗军失败以后据辜密旧境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太宗讳改单名。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这也是今天李姓成为大姓的一个主要原因。正如"颖川陈”、"太原王"、"汝南周"、"天水赵"、"南阳张"一样,"陇西李”则表明了李氏的发祥地确实在陇西郡,而且李氏祖籍的主流脉源也在陇西郡,即今甘肃东部地区,这应该说中确定无疑的。不仅在《百家姓》中有记载,在多种历史书中都记载得十分清楚。
  李氏家族中的历史名人很多,除五帝的黄帝和颛顼以外,从上古时期的皋陶算起,到商代的理征,到春秋时期的老子,到西汉的李广,到唐代的唐太宗、李白,这些李氏宗族中著名于世的人物,对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光明日报刊1995年2月5日载

知识出处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李氏族谱大方李自元祖宗支谱》

族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记述一个姓族的渊源世系人文兴衰的历史资料。族谱一族姓之史、犹地方之志、国之史也,无以明礼乱、知兴衰。修谱敬祖尊宗辨少长世系、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