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沛郡南陽朱氏族譜(重庆支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763
颗粒名称:
页数: 12
页码: 1-12

内容

沛郡南阳世系序(1807年)
  盖闻水源木本万世同流率祖尊亲千秋共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也犹水之有源也水不溯其源则滋蔓难稽犹木之有本也木不培其本则枝叶不繁以故尧典所载亲九族虽百世之远莫之或忘者家有乘亦国之有史也稽吾沛郡南阳氏由周迄宋难以备举按宋自振绚二公后松公熹公(编者注:振公、绚公、松公、熹公是否我等直系先祖存疑)系东山阙里人氏自束发受书私淑孔孟有掀天揭地之才抱舗験文章之概注五经诸史卓卓可验历历可凭降自元朝有淑慎公者为元时吏部天官世代簪缨可谓美矣至明太祖时合族避难东迁西移虽有宗谱莫之纪也虽有典籍莫之存也维时世居河南大略可考湖北有人焉湖南有人焉广东广西有人焉以及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莫不各有人焉当斯时也有因名而取其姓有因字而更其氏者错宗乱族实难枚举继自宣公迁蜀弟兄七人天各一方虽有谱册所存其详不可得闻矣复自大清兵乱之后宗谱又被火焚无由考证正所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复传此亦付之无可如何之数已耳余不敏生命甲辰青年诵读实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幸蒙朝廷令典钜章煌煌得以溯厥由来此亦不幸中之亦
  幸也兹特详叙本末冠诸篇首永垂后裔以便明祗不替也云尔是为序三十七代孙永杓沐手谨识
  修谱总序(1923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以纪朝代之事迹家有谱以诘世系之源流盖族繁则易紊年远则易湮不有以考证而修明之将见其初一脉相联其后渐至相疏并有视若路人者皆由于族无统属支派混淆懵然不知敬宗收族之大端也若是谱之修也乌容己哉按旧谱吾族系岀颛顼之后其后子孙则以颛顼为肇基由周而来若汉之子元晋之臣容唐之仁轨敬则诸英辈要皆藉甚当时名光史册第世远年湮世系难以详考按族自振公绚公松公(编者注:振公、绚公、松公是否我等直系先祖存疑)迄明承亮公凡三十馀世至万历时宣公由江南迁蜀入贵州遵义府复迁巴邑土溪河耕读传家由来已久兹之修谱即以振公为一世祖(编者注:应以品臣公为一世祖)以前概置不论岂蔑视前人哉盖与其繁称远引反参疑似何若近录本支确而有凭所幸宗人同心合志相与有成尤冀后之人遵行不替咸晓然于亲亲长长之义而敬宗收族之道不外是矣因握笔而为之序。
  四十世代后裔孙锡畴敬撰
  二十一世纪增修朱氏宗谱序
  中华民族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又是由若干个家族所组成,而家族则是由具有共同遗传基因和具有共同姓氏为基础的若干个家庭所组成。国家有正史以记兴衰更迭;地方有志以记当地的发展变化;家族有谱(宗谱)以记基因遗传,世系之源流繁衍以及家族成员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等等。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这是纂修宗谱的传统思想基础。在古代,姓和氏的意义是不同的,姓是具有共同遗传基因的大群体,氏则是姓的各个分支。例如曹姓衍生出曹氏、郝氏、朱氏、颜氏等姓氏来,这一支朱氏,便是“曹姓朱氏”。而氏又可以源出不同的姓, 如“子姓朱氏”、“祁姓朱氏”、“赢姓朱氏”。古天子朱襄氏部分后裔以朱为氏等等,这些朱氏便来自不同的姓。时至今日,姓和氏的意义已经趋于同一了,只有在纂修宗谱时,即寻根问祖时,才会深究其本氏源出何姓?
  郡望是门阀制度的产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辉煌标志。从魏到宋代、朱姓郡望一共形成了八大郡望之多,也就是吴郡(今苏州市地区)、钱塘郡(今杭州市地区)、沛国郡(今江苏沛县一带)、永城谯郡(今安徽亳县一带)、义阳郡(今河南信阳一带)、丹阳郡(今江苏镇江市一带)、太康郡(今河南开封市地区)、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市一带)。我们的先祖和其中两个郡望有关,一是沛国郡,二是吴郡,从现存的家谱资料中可知自远振公开始,有十二代先祖在苏州地区一共生活了大约260年。
  朱氏在数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产生了东汉朱祐、朱穆等楝梁之臣,产生了朱熹这样的大理学家、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也产生了朱元璋这样的平民皇帝,使大明王朝延续长达276年之久,还产生了新中国最具突出贡献的开国元勋之一的朱德元帅。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0.5%的随机抽样资料(57万余人)及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汉族人口1%以上的大姓共有19个,这19个姓的人数总和占汉族人口总数的55.6%, 而朱姓,便占这19个大姓的第14位。朱姓,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名门望族,使我们每个朱氏后裔都深感自豪。
  人皆有父母。人类是一种晚熟的高等动物,需经过20年才能发育成熟,要立业成家独立走向社会还需要更多一些时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父母长期无微不至的抚养、关怀爱护和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亲情关系,形成了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兄弟姐妹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同手足”的亲情。一个家庭的子女在长大成人以后,都要先后男婚女嫁并分家自立。这样子子孙孙的长期繁衍,一个家庭便逐步变成了一个家族,这种成千上万个同宗大家族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互相怎么称呼呢?宗谱便可以指明他们之间的辈份长幼和同宗的远近关系,所以每一个姓氏都规定了一个给子女命名的宗谱“字”辈。
  过去,为了加强宗族人之间的联系和增进族人之间的亲情,在
  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和冬至节,族人们便聚集到宗祠里开“清明会”和 “冬至会”,大家集体祭祀共同的历代祖先,并在见面时共叙亲情。现在虽然很多地方都没有祠堂了,但通讯和交通工具都十分发达,数千里之遥,大家可以很方便的通话,数百里之遥,车船也可朝发夕至。所以在当今这样的条件下,只要增修了宗谱,弄清了同宗族人每个成员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又可以很方便的把一个同宗的大家族各成员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从增进同宗族人之间联系的角度来看,增修宗谱是很有必要的。
  《沛郡南阳朱氏宗谱》自1923年修谱以来,已经有79年之久了,这79年来的人事变化很大,当年的成员,现今90%以上都已成为故人;现今90%以上的朱氏后裔、在《朱氏宗谱》上都还榜上无名;而且随着时光流逝,使1923年的《朱氏宗谱》90%以上也已流失,使很多朱氏后裔无法知道他们在家族中的宗支关系,也无法按照宗谱上规定的“字”辈来给子女命名。而增修《朱氏宗谱》以后,他们便可以很方便的从家谱上查找到他们的宗支关系和很方便的用宗谱上规定的“字”辈来给子女命名了。过去,我们的先辈在命名时,有辈份名,也有常用名。现在我们有的青少年只有一个常用名,而没有辈份名,建议是否加取一个辈份名以记谱呢?以后出生的朱氏后裔,希望一定要取一个《朱氏宗谱》上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辈份名。
  公元九世纪末制定的《朱氏宗谱》字辈是:
  单品文光远三元世泽长宗支其耀彩祖德映流芳仁厚清真守钦明富贵昌天开隆毓秀美仕运祯祥
  公元1632年宣公(1596~1652)入巴渝以后,又重新定了沛郡南阳朱氏重庆宗支的“字”辈14字,其文是:
  茂益国德金启永正大光明百世荣
  从宣公的儿子茂友公开始了新字辈的记谱,他是朱氏宗谱上的
  第三十一世祖了。
  到了1861年,由三十八世祖正红公创建的“朱氏宗祠”——天宝寨(即红寨子)落成了。在举行落成典礼和祭祖活动时,族亲毕集,由正红公提议,族人共同讨论通过了续定宗谱"字”辈28字, 其文是:
  绍绪昌隆开景泰鸿泽瑞映寿廷珍
  崇兴起盛修为典礼义诗书久作成
  这样,宣公入巴渝后的沛郡南阳朱氏重庆宗支“字辈”从“茂” 字开始,到“成”字为止,共新排宗谱“字”辈42字。
  1923年增修《朱氏宗谱》时,族人对此事极其重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经费落实。工作人员从督修,纂修,到采访、校对,工作人员有三四十人之多,到修谱高潮时,有十来桌人吃饭。此次倡修宗谱,1993年前后,倡修人员曾开会研究过一次,到会人员有百珠、百辉、百权、世祺、世聪、世刚等人,其后百嘉、世同曾做过少量调查工作,此后因无专人操办,便停止工作长达数年之久。此次增修宗谱,百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1923年版《朱氏宗谱》给主编参考,使此次增修宗谱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世刚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朱氏先祖历史事件的资料查阅和族人现有情况的调查工作,由于工作人员少,纂修人员的水平也比较低,大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2001年4月15日成立了《沛郡南阳朱氏重庆宗支联谊会》继续开展此项工作,确定了以续谱为主的原则。从有据可考的一世祖品臣公记起。对过去谱书中明显有误的部分予以更正或标注,对历史久远一时难以稽考定论的内容,存疑于附录中留待今后继续考证研究。以期使这次增修的《朱氏宗谱》,既可告慰先人,又可团结现有族人,无愧于未来的朱氏后人。
  世刚敬撰于2001年9月
  朱氏先祖祖籍溯源
  我们的三十世祖宣公自迁移到重庆巴南区土溪河定居,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了,宣公的后人在北碚区、渝北区(原江北县)等区县定居下来。
  我们的宣公是从那里迁到重庆来的呢?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迁到重庆的呢?过去有人说是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后,是 “湖广填四川”这个原因迁来的。1644年张献忠才建立“大西”政权,我们的宣公早在1632年一一也就是张献忠进四川之前12前便从贵州省遵义市迁到重庆市来了,显然不是“湖广填四川”而来。
  我们的宣公一家,本来家住在南京市的大码头小巷子,同胞兄弟一共7人,日子过得还算平静的。到了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南京大内战灾,徐如珂奉檄捋兰州土城安邦彦遣兵十万来援前军,……贼大溃,转战数十里,斩首万余级”①由此可见这次南京大内灾的规模之大,对老百姓的干扰是相当严重的。人祸刚过,紧接着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南京地震。②这次大天灾,不但给居民造成了大损失,而且在封建迷信严重的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心理恐惧。好不容易平息了地震风波,仅仅只隔了十个月,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南京再次地震。③可能就是在这样连年不断的人祸天灾的影响之下,在这年的岁末,宣公等7个同胞兄弟离开了南京。景公迁往湖南衡州府双首县,富公迁往湖南永州府祁阳县,荣公迁往江南宁江府,昊公迁往黄州府,逝公迁往浙江,折公迁往江南,宣公迁往贵州遵义市。五年后,即1632年宣公迁来重庆市,从此便在巴渝定居下来。
  我们的先祖品臣公(公元992年一公元1055年)官居河南太守, 工作生活都在河南,埋葬地在东山江家嶺,虽然东山江家嶺这一小地名尚未考证,但估计从品臣公至光斗公这几代人,都是在河南省定居的。
  远振公(公元1076年一公元1148年)因官至江南府尹,埋葬地在江南顾家村,……世良公葬江南尖峰岭,宗圣公至祖瑛公都是埋葬在江南六公山,所以这一时期,我们的先祖们又举家迁移到江南来定居,前后一共居住了260年左右,定居的先祖多达十二代人,是朱氏先祖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所以后来不少先辈均称朱氏先祖是江南苏州人氏。例如“启仁公墓诘”、“永栋公墓诘铭”、“大垣公暨余宜人合墓诘铭”、大琮公德配“朱母王宜人墓诘铭”中都说 “其先世居苏州府长州县白花街”④也有说是“白花州”的,更小的地名是“白花州小巷”。
  至明朝初年德华公时(公元1359年一公元1452年),因遇元末明初兵乱,“公则隐居潜身避于河南”,⑤后又葬于河南,由此可知这时又举家迁到河南了,此后的几世先祖,不管在朝当中丞御史也好,当湖广府尹也好,当长安府尹也好,当中军都御史也好,任湖北盐茶院也好,都埋葬在河南,个别客死他乡的,最后都迁葬在河南,可知这一时期,一直到钦典公(公元1510年一公元1568年)为止,又在河南定居了大约170年。
  ⑥到明智公(公元1528年一公元1594年)时,本来“世居河南,因贼匪扰乱,东迁西移,后逃于南京大码头小巷子住居”,⑥死后也葬于南京。直到承亮公为止,死后也葬于南京,可知这4代先祖,只在南京短暂的居住了七、八十年。到1627年第二次南京大地震之后,宣公等七个同胞兄弟,又天南地北的迁往巴渝等各个新的定居地了。
  世刚敬撰于2001年1月
  注:①②③《明记》
  ④⑤《沛郡南阳朱氏宗谱》第一册第18-27页
  ⑥《沛郡南阳朱氏宗谱》第一册第54册
  宗谱上儿子和女儿都应该记录
  写宗谱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记录世系繁衍关系和记录家族成员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要同时做好这两件事并不容易。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反映在宗谱书里尤为严重。
  在《沛郡南阳朱氏宗谱》里,从品臣公到鉱公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只有生儿子的记录,生女儿根本不予记载。直到从启仁公(公元1748—1808年)开始,才有了生女的记录:启仁公的王氏夫人生女一,适戴。女儿和女婿都是有姓无名,也不记载他们的业绩和记录他们的后代。到了 “正”字辈的先祖,宗谱才开始记载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的女婿名字,但女儿的名字仍没有记录。例如正红公的二女儿适痒生李士芬、五女儿适太学生肖盛德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儿女都有父母的遗传基因(DNA)。人们正是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把遗传基因一代一代的遗传下去。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宗谱上儿子和女儿都应该记录。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在政治上翻了身,享受和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新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把朱氏女儿的生平、业绩记入《朱氏宗谱》,这也是体现了她们在政治上享有和男孩平等的政治权利。
  这里,我们还要顺便提一下的,包含所有姓氏的《宗谱》“危机”。因为“独生子女”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妻一般只允许生一个孩子。如果按照生男生女各一半的概率计算,假设某个宗谱宗支的某一代有100名男孩,第二代则只有50名男孩,第三代只有25名男孩,……到第六代就只剩3名男孩了。不过这已只是100年后的事情,那时的宗谱内容又会有一些什么变化,我们就不好过早去设想了。总之,车到山前自有路,只不过那时的《宗谱》记载又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吧了。
  有鉴于此,所以这次增修的《朱氏宗谱》,我们就把能够记录到
  的所有朱氏后裔的子女都平等的记入了《朱氏宗谱》之中,并记录到女儿和她的夫君生育的第一代孩子为止。我们希望今后也能这样一代一代地继续记录下去。因为只有这样,在增修宗谱这件事情上才能真正的体现男女平等;也只有这样记录全部子女的宗谱,才是具有科学性的宗谱。
  世刚敬撰于2001年1月
  教育子女,报效国家
  把子女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能够对社会和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之一。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是缺一不可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国家已经把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在“义务教育法”里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体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在不懈的努力工作。
  至于家庭教育,朱氏先祖历来都极为重视。大教育家朱熹专门写了《朱氏家训》,因朱熹号晦庵,故又称《晦庵公家训》。此家训已流传八百年了,明末清初时,江苏昆山人朱用纯所写《朱子家训》,又名《柏庐公治家格言》,这些家训在历史上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作为经典名言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这些经典名言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格言》指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直朴,教子要有义方”。这就是《格言》希望朱氏后裔不但一定要对子女进行品德和文化方面的教育,而且还指出了教育子女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遍观《沛郡南阳朱氏宗谱》可以发现、在我们近千年的直系先祖中,他们教育子女成材和报效国家的实践,就曾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这些先祖们在上效国家、下泽百姓的事业中,真是群星闪耀,令每个朱氏后裔都引为自豪。现将我们近千年的直系先祖中,建
  功立业报效国家成就显著者摘要列举如下:
  一世祖品臣公任河南太守
  三世祖光斗公任中都郡守
  四世祖远振公28岁任翰林编修,后任江南府尹。
  八世祖泽沛公才识卓越,得受东宫爱婿,世袭五经博士。
  十世祖宗圣公文才出众,善诗词,录五经博士
  十五世祖祖瑛公助人为乐,不吝财帛,遇饥饿之荒年,
  曾一次舍千金以济灾民。
  十六世祖德华公被明皇封为昭烈
  十七世祖映才公任中丞御史
  十八世祖流弟公任湖北荆州府尹
  十九世祖现芳公曾任安徽省通判,复任长安府尹
  二十一世祖厚琼公任江南教谕
  二十二世祖清海公19岁为中军都御史,22岁受封果勇侯,
  后又任右都御史
  二十三世祖真信公任湖北盐茶院
  三十八世祖正红公五品修职郎。兴义学,设嘉陵江义渡,修桥修路,施药茶,寒衣以济灾民等。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直系先祖中有品臣公这样身任河南太守的重要地方官员,有正红公以兴学来报效国家下泽百姓的文官,也有清海公这样以兴武来保卫国家的武官,以及祖瑛公、正红公、光洁公等于荒年广济灾民,兴义学,设义渡,修桥修路等以泽乡邻者。他们这种建功立业,上效国家下泽乡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纪念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提倡以德智体全面发展来教育青少年的历史条件下,四十二世祖百芳公为了教育子女,写了家训《教世刚儿辈行》,全文如下:
  吁嗟世刚儿等辈,捡来数字堪教诲:
  德智体育样样好,方能成功人钦佩。如云何以为之德?孝弟忠信为准则,礼义廉耻尤应尚,四维不张国不国。八德俱有智何来?负薪挂角始能得。学无止境层层深,学问无他求专心。果能德智都俱有,尚究体育病不侵。自古成功立大业,健康身体不可缺。试看为父精神萎,百业莫举心惨恻。从古圣贤皆如此,儿辈牢记勿奚疑。
  时至今日,不但德育标准变了,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也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但百芳公把教育子女放在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大事来抓这种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保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家庭,还要创造条件让子女完成中、高等教育,以便子女长大成人以后能够对社会、对国家作岀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国家的一些院校、教育研究机关、团体和个人,对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和素质教育都非常重视,编了一些书,制作了一些影视教材,指出青少年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当父母的都望子成龙,如果借鉴一些成功父母教育子女成材的经验,肯定会是事半功倍的。
  在我们南阳朱氏宗族的大家庭中,当今教育子女成材以报效国家取得成就者也是不乏其人的。例如四十二世祖百彝女士和夫君邓履厚一道,培养教育子女成材就很有成绩。在他们的子女中:二儿子邓吉辉是重庆畜牧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待遇的有贡献的研究员;二女儿邓吉南是四川师范大学付教授;四儿子邓吉地是重庆市江北二中的高级教师,大儿子邓吉光,高中毕业后参加抗美援朝,荣立战功,后又曾参加湘西剿匪,最后主动要求去大西北的新疆工作,曾任华山中学教务主任,直到逝世,为开发边疆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大女儿邓吉云也曾是工商银行渝北支行的得力干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工作到退休。所以我们说百彝女士真算得上是一个教育子女有方,子女们报效国家很有贡献的好妈妈。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所以,我们都要很好的教育好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服务乡里,报效国家。
  世刚敬撰于2001年1月

知识出处

沛郡南陽朱氏族譜(重庆支谱)

《沛郡南陽朱氏族譜(重庆支谱)》

《沛郡南阳朱氏宗谱》自1923年修谱以来,已经有79年之久了,这79年来的人事变化很大,当年的成员,现今90%以上都已成为故人;现今90%以上的朱氏后裔、在《朱氏宗谱》上都还榜上无名;而且随着时光流逝,使1923年的《朱氏宗谱》90%以上也已流失,使很多朱氏后裔无法知道他们在家族中的宗支关系,也无法按照宗谱上规定的“字”辈来给子女命名。而增修《朱氏宗谱》以后,他们便可以很方便的从家谱上查找到他们的宗支关系和很方便的用宗谱上规定的“字”辈来给子女命名了。过去,我们的先辈在命名时,有辈份名,也有常用名。现在我们有的青少年只有一个常用名,而没有辈份名,建议是否加取一个辈份名以记谱呢?以后出生的朱氏后裔,希望一定要取一个《朱氏宗谱》上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辈份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