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古老的“姓”形成后较为稳定,“氏”则是后起的,易于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其时,“姓”和“氏”是完全分开的。“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二者的功用不同。“姓”同“氏”不同者,不得通婚;“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到战国时代,“氏”开始与“姓”融合,至汉代“氏”与“姓”已汇合不分。正如明清学者顾炎武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姓氏来源,渠道很多。有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者,如唐、虞、夏、殷;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伯、侯;有以封国为姓氏者,如齐、鲁、宋、卫;有的官衔为姓氏者,如司马、司空、司寇;有以居地为姓氏者,如城、郭、园、池;有以族内排行为姓氏者,如伯、仲、叔、季;有以职业为姓氏者,如陶、匠、巫、卜等。
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黄帝之后裔。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杆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最为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嫖祖,嫖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穡,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
昌意之子高阳,嗣祖父黄帝之位,是为帝颛顼。颛顼裔孙瞽艘生子名曰重华,是为帝舜。帝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禹践天子位,是为夏禹。夏禹名文命,其父鲧,稣之父帝颛顼。故昌意为帝舜、夏禹之祖。
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裔,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太子晋共四十二世,据民国二十
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其世系如下:
太子晋以前世系表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到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鲸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桓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徵,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绥氏山升仙太子庙,赤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河攀援兮,吾将从王智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岀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饮水思源,我祖德馨。
资料来源:《太原王氏》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