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姓王?谁是我们姓氏的始祖?根在何处?我问过祖父,他回答过我,我问过我的父母,他们回答过我,我向伯父、叔父们讨教过,他们也都回答过我。然而,我总觉得他们的答案都不尽如人意。我怨过他们好长好长的时间。我现在才知道,要想找寻那些的正确答案好难,好难啊!我现在才知道,我们历代祖宗都在为我们查寻,一次又一次地在寻找那一准确的答案。他们已为此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编写了族谱。在那科技、通讯极端落后的社会里, 他们已经尽力了,尽力了!
这次幸有崇溥兄倡议,让我等沿着祖辈们的足迹走下去,完成他们的遗愿,再续修家谱。让我们王氏族谱得到应有的完善和补充。以告慰祖先们的在天之灵,为后代子孙们提供一个再编的基础。
自古以来,国不可无史、家不可无谱,一家一姓是组成一个民族的细胞。国不可分、家不可破、祖宗不能忘。世界伟人说过:不要历史就是对祖宗的背叛。我们本次理顺家族,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联络海内外族人亲谊。启迪胞爱之心,敦宗睦邻。进而让我们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今,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正在以改革开放的全新姿态大踏步地迈向新的纪元。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必将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太原王氏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的祖辈一代一代地以勤劳与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民族增创了辉煌。我们太原王氏历经千百年来蕃衍发展,而今不但播迁于整个神州大地,而且已播迁海外。黄帝的子孙们虽历经沧桑之变,饱受飘泊之苦,遭离乡背井之难,已开创了立足之地,仍念念不忘其根。不论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对自己祖先和故土的眷恋,世代相传,一脉相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凝聚力。崇伦兄在海外已生活了五十多年,来信寻根,他的靠记忆在信中完整地写出了六十个字的字派,每个字都非常准确。难道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吗?所以他第一个捐出500美元积极支持我们再修族谱。在台湾的崇林兄听说我们要再修族谱,特地为谱作序寄来,以示大力支持。他们都是年以古稀的老人,他们这些行动的力就是来源于血。
我们太原王氏家族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44年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春秋时期的东周,黄帝的11代孙姬泄心嗣位于公元前571年称灵王。周灵王的儿子姬晋字子乔,被立为太子。太子晋生于公元前566年,他从少年就开始显现出非凡的才华。有史料记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篌从之。”
在春秋时期,河南渑池县南边的渑水及其下游的涧水统称谷水,谷水向东流至洛阳市西注入洛河。当时周室的王宫就在这谷、洛二水的交汇处东北岸边。在公元前551年,因谷、洛涨洪水,眼看有冲毁王宫的可能。灵王决定以堵塞的办法去治理洪水,太子晋当面反对,并指出堵塞的办法将危害天下,建议以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办法来疏导洪水。太子晋正确意见却触怒了父亲一灵王。灵王当场就废太子为庶民。从这开始太子晋就成了一位普通百姓。因成天郁郁不乐而成疾。公元前549年病逝,年仅17岁。
公元前544年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姬贵嗣位,称景王。此时太子晋的儿子宗敬看到周室王朝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因他是王宫里的人,所以在太原的乡邻称他为王家。因此宗敬就遂改姬姓为王姓,便成了太原王氏的始祖。但世代以来都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自此子孙蕃衍,遍及各地。随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太原王氏又先后出现了分支。如:太原王、琅珊王、江左王、咸阳王、固始王、闽台王、新安王、三槐王、赣湘王、潮州王、琼崖王等等二十一分支,不管分支有多少,总体来说,王氏一姓,肇起太原,中经琅珊、江左使之光大;咸阳、固始散远四方,闽、潮、琼崖盛于沿海;三槐、赣湘槐阴满庭。他们都是太原王氏的承传、播迁和发展。太原是我们王氏的发祥地,太子晋就是我们王氏的始祖。
-我们本谱所编写的王氏,只是太原王氏的赣湘分支的又一分支而已。
赣湘王氏的始祖是王该,该公之父吉公在唐僖宗时,仕为殿中侍御史。后迁吉州(现江西吉安)为刺史。时值唐末战乱频繁,该公为避战乱,由太原迁至四川,又由四川迁至江西吉州。在这里子孙蕃衍至十五代孙辅泰。辅泰公于1343年从江西吉州来到湖南任职,在职期间去逝。其子汝砺公便迁到湖南湘潭泉冲定居,就这样江西王氏进入湖南合成赣湘王氏。后孙们尊该公为始祖。
从朝伦公在1929年所写的《编修家谱自序》中我们见到,朝伦公于1905年因经商路过湖南宜章县城。于是他到那里的县、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一是访问族中老人,二是参观了《王氏宗祠》,三是看见了写有王氏根源的石碑。他所调查的结论与本次我们向山西社会科学院索取的王氏有关资料来看,基本一致,又与湖南《泉冲王氏五修族谱》基本相符,所以我们也是辅泰公的后孙。
辅泰公的十二代孙儒字兴儒居住在湖南长沙宜章县永平乡十五都五甲,终身以儒为业。兴儒公的第三代孙尚通公生于公元1663年10月17日午时。在1707年他听说有圣旨下来要移民填四川,于是同妻谷氏一道率子、媳等眷属十余人,从湖南宜章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徒步迁到湖北省麻城县境内定居,两年后因社会动乱,特别是经常听到有人扔鹅蛋大小的废物,使人惊恐。为了避开兵贼,又于1710年携家眷十余人开始了艰难的徒步迁居行动。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那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他们带领一家大小却攀上了蜀道。在那崎岖不平的千里山路上,在那悬崖峭壁的栈道中,可想而知,他们战胜了多少的艰难与险阻,在1711年7月20日酉时,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尚通公终因徒步跋涉之艰辛,劳累成疾而途中病故。精明能干的谷氏祖婆含着失去丈夫的眼泪,忍着失去丈夫的悲痛,她勇敢地站了起来,率子买来棺木,按照风俗仪式,安葬了丈夫的遗体。然后又以那惊人的毅力,替夫率眷属十余人继续徒步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四川巴县梁滩桥正十甲火盆山,佃下房屋定居。从此谷氏祖婆率子、媳开始了新的创业。五年后买下房屋三个宅院,让相科、相元、相甲分住各宅,买田百余亩,分给三兄弟耕种,此地取名为王家湾。从此子孙蕃衍已近300年。谷氏祖婆不怕千难万险,率眷入川,而且亲自率子一道创业,购置家产交与子孙,真不愧是巾帼之英雄,中华妇女之豪杰,是我们王氏之骄傲。
我们王氏世代尊兴儒公为始祖,其字派经九代祖及十一代祖先后到湖南查访确证及撰编、续增,已形成我们太原王氏、兴隆场梁滩桥王家湾这一分支的完整字派:
兴承常尚相,贤才进国家。朝廷崇德化,世代定荣华。作述成名耀,济美馀泽长。有志开宏业,增辉显俊良。传先绍基绪,学文永扬芳。贵应光宗久,茂远锡吉祥。
十三世孙崇堃敬撰一九九八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