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修谱征文及通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40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修谱征文及通讯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5
页码: 93—107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李氏本支族谱》中的修谱征文及通讯,介绍了族人通讯选录二则、迴龙寺轶事二则等内容。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征文通讯

内容

一族人通讯选录二则
  (一)
  某某,你好。
  欣煜谨以再版续编《李氏本支族谱》理事成员的名义,向你汇报有关清理、编辑工作的状况:
  我李氏本支自始祖入川在河图坝定居以来,人丁繁茂,代代相袭,再由本土又陆续外迁,播向四面八方,头绪纷繁。故此,族人认为有必要倡议在原族谱的基础上,清理编辑再版较为完整的新族谱,成书传后。
  在倡议人首次会上成立了理事会,并推选出以国俊 (明)、欣煜(兴)、兴茂、兴伦、茂辉(兴)、兴书、李明(世)七人为理事。
  目前我们的清理工作,是征集资料,对市内者,则分别清理登记;对市外者,则以信函。除一般的清理登记外,对有关名人传略的清理说明:我族祖辈历来均以忠厚传家,勤劳俭朴为本。世代相袭,貌似愚钝,无所建树,实为局限,不谓我祖先之愚昧者也!当今我族中,人材济济,层出不穷。有战斗英雄者,劳动模范者,大专以上学历者,专技职称者,任职高品位者,经济富有者,以及智力的高度发展,皆大大超越于祖辈。但就我族人丁广众,比较言之, 这些族中精英,毕竟为数不多。故此,列为重点之一清理,本着薄古厚今的观点,褒扬精英,将收列族史,旨在教育和鼓励我族中后代子弟,成为他们学习的典范,使之明了这些精英,不是荫袭祖辈之余烈,而是他们的自我创造,从生活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艰苦卓越奋斗的结晶,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族中的后代,将如何去奋斗、发挥,创造更多的精英,让他们去超越前辈,从而改善族人素质,则于国于族是幸,诚如是,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此工作量虽大,然理事人员,纯属是为族人尽义务,不取任何代价,力求节省,将不遗余力,圆满完成族人赋予的历史任务。
  既要出版成书,但无经费来源,拟向族人发起募捐,钱不论多少,均予欢迎,并将在新的族谱上专栏公布,以垂纪念。如能解囊相助,我们将不胜欢迎。
  今附寄倡议书一份,请按内容填好此表,将倡议书截留,将表及时寄转,望鼎力支持是盼!时安!
  理事成员欣煜九六年元月谨启
  (二)
  明武叔尊鉴:
  我们过去互不相识,这次因为族中发起修订再版续编《李氏本支族谱》活动,征集资料中才得知你们的现在通信地址,所以给你们写这封信。前天我收到家乡欣煜来信,说你们的信和捐款他们已经收到。我在此感谢你们对修谱活动的支持。
  这次随信寄上《修订编印〈李氏本支族谱〉寻根溯源呼吁书》一份。根据老谱资料记载,我们的始祖李绶生了二人,长曰万富,次万贵,于明朝末年的甲申年,即李自成起义失败之年(公元1644年),因避战乱而从原籍北京虎皮口,移居贵州遵义府正安州(今正安县)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万富祖死后葬于庙基山,至今坟墓犹存•又一说迁至正安白泥孔,油榨二溪,晒米台三市,以上系一种说法。
  又一种说法是,我族始祖原籍北京虎皮口,逝宦西蜀,落业内江,后因世乱才迁至贵州遵义。
  又一种说法是,我祖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是因避战乱故,潜移遵义乐安里三甲地名半坎叶家寨落业,百有余年,当时字派二十个字:
  天子尚文学,仁德存广兴,洪修维时际,世宗景圣廷。
  还有另两种说法,均在呼吁书中提到的。这里不重复。
  我本人生长于正安县城,而且在正安县城凤仪镇小学上的小学。一九五四年父亲才将我们全家迁移回老家南川河图乡上河村。至今在正安,安场都还有亲友往来。
  92——94年我在贵州桐梓和遵义搞建筑工程,曾寻访过老族谱中提及的一些地名或其他资料,但一无所获。94年11月20日,我写出呼吁书后复印了数份,于94年底和95年上半年去过几次遵义,将呼吁书散发给一些李姓之人,希望能够对祖宗的踪迹追寻到一点线索,但至今也仍无收获。
  现在,我给你们寄来《呼吁书》,希你们能够仔细研读,对其中摘录的各种版本老族谱中提到的贵州一些地方,也请你们留意打听寻访。例如除前面提到的正安州金竹里偏岩庙坝、庙基山、白泥孔、油榨二溪、晒米台等地名以外,还有遵义神侧二溪。至于油榨二溪和神侧二溪,有可能是前人祖宗抄录的族谱有错误或混为一谈了。还有晒米台,一说是正安晒米台,一说是遵义晒米台,总之有一个晒米台,估计在正安县境内,因为在正安县境内也可以说是遵义晒米台,正安古今皆隶属遵义所管辖。
  至于说“一至贵州石阡”,可能就是现在的石阡县。“一至古播夜郎正安”,“古播”即古时的播州,也即今遵义,夜郎可能是今桐梓,因夜郎在桐梓县境内,正安即现在正安。
  肯定地说,即使是我们同一祖宗的后代,现在居住在贵州遵义、正安、桐梓、石阡等地,他们的现在字派也与我们现有的不同了。他们其中有的可能还在用《呼吁书》中所列的二十个字派,或者用完了后另外又新编了字派。
  总之,如果能寻访到贵州遵义、正安、桐梓、石阡等地的李姓人保存有老族谱的,其中又有大体相同《呼吁书》所记载的原籍北京虎皮口,明未世乱迁到贵州。始祖李绶生万富、万贵二人,曾更姓为吕,后又复姓李。其中万富生仲舟仲文二人,等等大体相同内容记载者,即可继续深入调查寻访。
  希望你们能将此信和呼吁书再复印数份,散发给遵义、正安等地李姓对此问题有兴趣者,争取能寻访出新的线索。希望你们予以大力关心支持和协助。
  侄今天的信就写到这里,肃此奉陈,不敬所怀。
  敬叩崇安并祝春节快乐!
  侄:茂辉(兴文)九六年二月十一日于重庆
  二迴龙寺轶事二则
  (―)
  迴龙寺,位于河图乡河图村,龙川江之畔。曾闻祖辈传言:我时芳祖,由黔入川,止于河图坝,板桥河一带,插占为业定居,选定一地基修建住宅,是地山形水势优美,境地清幽,景色宜人,诚为一块风水好地,值奠基动土之际,适逢土里挖出一尊菩萨。时芳祖认为,此地被菩萨早已占了,不如另选屋基。于是将原来选定的这块地基及附近的田土产业,一起捐舍给修建寺庙,其产业收入用于建寺养寺,至寺庙建成后,遂命名迴龙寺。
  迴龙寺占地面积约二千多平方,庙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柱,光彩辉煌,蔚为壮观。全寺分上下两殿,中间隔一场坝。上殿:中间为正殿,左右辅房多间,为住持、僧人住房、客堂、厨房等用。正殿正中,供有释迦、文殊、普贤三尊佛像,两边排列十八阿罗汉,其上阙排列二十四诸天神像。下殿:有观世音、韦驮、灵官、川主、黑神等诸神像,这些神像,有石凿、木雕、泥塑,形像各一,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迴龙寺,历来每天早、中、晚,按时烧香、撞钟、击鼓、敲磬,声远四方,亦仿佛为“人间”报时!年年月月,各种定期的圣会不断,大殿之盘香烟雾燎绕,四时不绝;佛前长明灯白昼不灭,是为保一方“清吉平安”。四方善男信女,朝佛拜会者,络绎不绝,是所谓“修来世”。故曾是香火兴旺一时。该寺住持,一代一代承传,皆对我李姓族人,多所尊重,视为大施主。
  忆昔年少时,笔者曾多次随长辈游历回龙寺,至今依稀犹记,棱廓朦胧,正殿前长廊左边,有四楞碑两座,皆高达两米余,上有顶盖,各有碑铭;一为记载该寺筹建概况及一些零星施主的捐助;一是记载李氏入川及布施状况。而今旧地重游,寻踪访迹,然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早已面目全非。下殿曾因火灾付之一炬。这里的主人,由僧人改换成了凡人。昔日的迴龙寺,雄伟的庙宇,而今已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神像已毁,两座石碑,经年深日久,虽残存而字迹模糊难辩;年老的人,已多所辞世,年青的人,又缺乏记忆!是此,旧迹杳然,心境泯灭,无可稽考,今日的“回龙寺”,徒俱虚名矣!
  欣煜记(二)
  或曰:迴龙寺,曾经设立过私塾,何年何月?事实若何?无可稽考也!
  曾闻祖辈传言:该学堂有学生十名,老师常虑及其学业之不甚优! 一夜,师梦有一棵大树塞于学堂之门。既醒,心异之。窃思今乃大比之年(即考期),莫非暗示本届考题为“邦君树塞门”?古科举时代,三年一比,往往考题多出自《论语》或《四书》中的一句文词。于是老师每天以此为作文题,其文稿做了改,改了又做,天天不断,于是学业大进,临期参考结果,中“秀才”九人。考官大惊,以为“异兆”,该学堂因之被查封罢学。
  欣煜默记
  三诗词•对联
  怀祖德欣煜题
  忠厚传家久,勤俭济世长。祖德流芳远,百代裕后昆。
  李氏古今风流人物赞二首 (欣煜题)
  (一)
  华夏五千年,漫天繁星灿。
  浩气垂青史,江河万古流。
  (二)
  古贤从来多,今世亦非少。后浪推前浪,人杰代代出。
  老子:
  怀古人六首
  欣煜题
  道德犹龙五千言:
  孔丘适周问于礼;
  儒徒无端挑战乱;
  从来明君多眷恋;
  “无为,自然”妙难识。
  庄生寓语多神奇。
  太史有心趋和平。
  道法合抱古来无。
  李冰:
  蜀守治名都;岷江建伟业。绩止都江堰;造福在元元。沃野千里原;陆海万顷田。功盖西川图;名垂后世德。李牧:
  古来多名将:惟君更出奇。平时强备战;爱兵赤子心。镇远边庭塞;胡骑心胆彻。当时无明主;遂使国殇亡! 李广:
  龙城飞将军,威武镇夷狄。七十战功在,白首未封侯。岂非无明主?当道刀笔吏! 桃李虽不言,蹊径下自成。李时珍:
  苍茫云海间
  民间访疾苦
  读书八百卷
  《本草纲目》李白:
  青莲居士好才华,
  纵横击剑好任侠;
  应召天子坐明堂;
  长风万里破浪涛;
  帝赐调羹亲为食;
  不卑不亢自天成;
  诗文讽兴指时弊;
  权贵百般来毁誉;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不恋高官与显位;
  恁他春夏与秋冬;
  遨游三山五湖外;
  诗词文赋俱繁茂;
  诗风豪放多浪漫;
  “天生我才必有用
  道德文章今尚在;
  ,深山采鉴难。
  ,搜集亦何全。
  ,辛勤二十年。
  出,百代永不衰。
  吟诗作赋广博学。仗剑去国辞亲游。奏诵当世宏文辞。云帆沧海济黎元。龙颜一喜供翰林。摧眉折腰安能为。朝纲腐败路难行?国是日非庙谟危?帝虽爱才势难移?一改初衷辞帝京。从此闲散赋清寒。煮酒赋诗论道行。天上文章人间客。千载独步“谪仙人”。
  ,空怀壮志虚凌云! 留得豪气满人间。录古对联一副
  道德犹龙推老子,文章历象应长庚。
  注:此联曾常用于李氏祠堂,堂屋或祭祀神主牌位之侧。
  国俊编后题词
  水有源头树有根,祖辈遗传到如今。
  后代子孙永牢记,不忘祖宗要思亲。
  吾祖入川数百年,难不说强宗贵族,也还算源远流长。
  长流则绵远,叶茂则根深。
  吾祖之后代,应慎终追远。
  上寻来源头,下清理发云。
  (又)
  吾族入川明末清,时芳杨氏携同行。
  临南选择居住地,瑞映河图龙踏村。
  起迹小河落业后,人财两旺自然兴。
  百年归天熊狐葬,树有碑志留后世。
  又
  水有源头树有根,一脉宗族是家人。
  不因自豪称为首,何况后代愈其恩。
  福禄皆托宗祖德,忠厚为本子孙贤。又
  三十余年末挥笔,红心追述祖宗恩。
  光荣传统勤俭治,茧巴不绝自富兴。
  先苦后甜子孙记,智勇双全算杰人。
  又
  模永国煜懋磋商,国俊等人奔祖坟。
  探寻碑记与墓文,备集资料细整编。
  缮写留作世代观。
  明志(国俊)题
  一九八七年丁卯岁古十月初五日
  四新《百家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达义经过对我国姓氏人数比例的详细研究,得出我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情况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姓这100个姓氏的人,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
  (摘自《人民日报》)五五十六个民族姓氏逾万世界第一大姓重新排定
  据新华社4月25日电《中国科学报》报道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中国人姓氏频率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果,袁义达、杜若甫两位学者编著的一部170万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日前面世。
  这项研究成果提供的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56个民族的姓氏已达11969个,世界第一大姓并非《吉尼斯世界大全》上记载的“张”姓,而是人口数超过8700万、占汉族人口7.9%的“李”姓。研究结果还显示,李、王、张、刘、陈5大姓氏总人数达到3.5亿,原列于《百家姓》之首的“赵”、《千家姓》之首的“朱”、《清康熙御制百家姓》之首的“孔”,按目前人数分别排列在第7、14和72位。
  杜若甫研究员认为,当今汉姓过于拥挤,同姓同名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国家应制定有关姓名的法规,以规范和引导姓名的使用。同时,应成立专门的姓名学研究会,进一步开发这一对遗传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谱牒学等均有重要意义的领域,深入姓名的改革。据悉,“九五”期间,该所仍将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学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
  (原载《重庆商报》1997年4月26日2版)六修订再版续编《李氏本支族谱》倡议书
  《李氏本支族谱》自一九八七年秋印行以来,历时六年之久矣。族人对初版族谱普遍赞赏,但也提出一些意见,一是有错有漏;二是油印质量欠佳,字迹模糊不清;三是要求男女同收,增加现代李氏女婿名录;四是印数太少,不能满足青年一代需要。因此修订再版续编族谱酝酿已久,势在必行。
  一九九四年农历六月初七(公历七月十五日),在河图大河碥李明亮(国泰)七旬寿庆之暇,由明志(国俊)、兴煜、兴茂、兴伦、兴文(茂辉)、兴书等人聚议,一致认为修订再版族谱大有必要,应当立即着手实行。有利条件首先是原采编人员大部健在;其次有关资料底稿尚存;三是错漏之处已经明显,增补线索明朗。现在如不抓紧时间修订,原编修人员将逐步随岁月的流逝而衰老谢世,资料散失无存,再拖延几年,困难增大,那时再提修订续编则难以为继了。我们这一代人如能完成族谱的修订续编,将是最后一次业绩了。至于后代何时再继续这一工作,我们这一代人实难顾及。
  因此议定,立即着手修订再版族谱,采用铅印装订成书,内容上勘正错误,增补遗漏,结构形式上将参考其他姓氏族谱之优点,集众家之长而改进。以厚今薄古的原则,对现代人中有某方面成就,有一定声望的族中名人撰写传略.对现任职务职称者、大专以上学历、劳动模范、英雄烈士、族中精英人物均予收录。扩大印数,满足族人需要。由于印刷成本取决于印数多少,印数越多,成本越低。印数上考虑到今后分家的子女每房一册,并让族人中经济贫困者也有能力备置。经初步估算,印数将在千册左右。
  聚会明确以上意义之外,并在调整原班人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资料征集,编修人员名单(附后),作为修订再版《李氏本支族谱》的倡议发起者,经本人签名认可后向族众发出倡议。并推举兴文(茂辉)负责主编。为降低印刷成本,决定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资料征集人员不发任何误工报酬,作为向族人尽义务作贡献;二是从严控制征集材料和采编活动中必要的车旅费,距离远的采用信函不必人往;三是选择联系收费最低廉的印刷单位;四是动员族人募捐,以此捐款解决采编印刷的部分垫付资金,并在今后的总成本中减除捐款后再摊算每册收费价格;五是帐目公开,采编人员集体严格审查帐目单据,并将财务结果收入新族谱。总之,务使族人明白采编人员在此工作中没有中饱私囊,谋私利,不是做生意赚族人的钱。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修订再版《李氏本支族谱》工作,特向我族人发出如下倡议:
  一、全体族人立即宣传行动起来,积极配合采编征集人员调査收集资料,为其提供一切方便。征集方法是:
  1、家中存的命薄、经单薄上的记载。高、曾、祖考的名字。
  2、从墓志、碑文上记载。
  3、人名包括书名、号名。娶入之媳、外嫁之女及女婿均行收集。所有内容按征集表要求详细填写。
  二、凡志愿捐款者,钱款不拘多少均予欢迎,将在新的族谱上公布。捐款请交四川省南川市北街公园路176幢5-1号,李明收,邮政编码648400,也可经倡议人转交李明,均出具收据给捐款人。
  三、新版族谱争取在九五年内编印完成。
  以上倡议,望全体族众积极响应,共同完成这一家族中的历史任务,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传世文献。
  倡议人:(按辈份高下和年龄大小为序)
  大模(炳光)、光前(永)、光焱、光元、德志、明辉(治云)、明志(国俊)、明相(俊轩)、明贵(德木)、明孝、明亮 (国泰)、兴煜、兴国、兴让、兴茂、兴伦、兴文(茂辉)、兴书、兴科、明(世明)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