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关于古文献及遗迹的考证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402
颗粒名称: 二十 关于古文献及遗迹的考证研究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81—92
摘要: 在编修这本新族谱中,我们对本支所存的古文献及碑墓志等遗迹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核实研究,需要作以下一些说明。首先,所有古文献及遗迹,原文均系繁体字,无标点句读,无段落。按编者水平,繁体字能用简化字代替的,全部用简化字代替,有个别拿不准的及生僻字,仍从原字。标点句读和分段落,皆因编者汉语水平所限,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考证研究

内容

在编修这本新族谱中,我们对本支所存的古文献及碑墓志等遗迹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核实研究,需要作以下一些说明。
  首先,所有古文献及遗迹,原文均系繁体字,无标点句读,无段落。按编者水平,繁体字能用简化字代替的,全部用简化字代替,有个别拿不准的及生僻字,仍从原字。标点句读和分段落,皆因编者汉语水平所限,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宋代王曾的《李氏族谱原序》、范仲淹的《原序二》、欧阳修的《原序三》,这三篇古族谱序,是这次修订再版时新增的。王曾、范仲淹、欧阳修三人均为宋代名臣,尤其欧、范二人更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他们三人同为当时李氏编纂的《李氏族谱》写序,可谓李氏族谱史上一大盛事,为 《李氏族谱》增色不少,这三篇古族谱序,是我们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李氏族谱》最为古老的文献。可以说,这三篇序文,任何一支李氏的族谱所采用都合适。这三篇古族谱序,来源于重庆市图书馆历史资料部所藏的四川绵竹罗江《李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即1946年石印版,李继斌编修,馆藏图书编号245979)。
  古族训二则,系这次修订所新增,采自其他李氏族谱。按说通常的族谱中都拟写有族训族规,但我族原有的族谱中都没有。我们现在也没有必要组织族众重新讨论制定符合现在时代要求的族训族规,更没有必要由少数编修人员闭门造车式的编写。所以,我们采取了选用其它李氏族谱中较有教育意义的族训,将其纳入古文献这一章节中。
  《李仕淳编〈李氏宗谱〉节录》,系依据八七年油印版本族谱上的《李氏宗谱序》、《陇西序谱》、《李仕淳谨序》等几篇文字,都是我族原谱上所载有的。经研究,可以认定皆为李仕淳所作。所以我们现在将这一篇文字加上这样一个题目,从内容上看,本文与我族本支没有什么直接渊源。
  这次编修,将八七年油印版上的段落章节作了结构上的调整。因为原来的结构不通顺,前后相互矛盾。而且经考证出,原题《凡例》一文,不合通常谱牒典籍的《凡例》的体例和内容,实为我族本支先祖李华麟(大携)所写命簿的节录,以及还把广湘制序的正品祖道场经单簿(节录)也混入其中,使得内容混淆,冠以《凡例》的题目更是不通。所以这次正本清源,将其分离了出来,对照原文,各自单独题为一篇。
  现将各段的主旨概述于下:
  《李氏宗谱序》从“洪蒙未开,天地混然”,至“少典公毕也”段,系一般论述修续族谱,溯源求本,报本修谱,世代相承的道理。
  从“宇宙五音伙也,惟我陇西一派”,至“再列于后查阅”一段,叙述当时参与修谱的李氏,主要分布于福建长乐、永安、宁化、广东兴宁、博罗、龙川等闽汀一带,也有江浙、蜀、黔、滇等地,“数处来源”,“各处之派”,时值“清朝鼎盛,国运昌隆”之际,“嗣孙淳”“幸邀祖宗之灵,而承宗族之望”,“谨联宗枝,一本和气”而联宗修谱。
  后文即叙李氏火德公之后裔,如何在顺治十三年春
  二、三月,于松江龙乐(今为何地待考)“会集各处宗枝,各以叙源流,定昭穆、修宗宇,立谱总,以自闽入东(可能为广东)之代为始,率集宗枝,”“转至风浪岗”,“重祭火德公墓”,“尊宗敬祖,以慰先灵,孝也;远近共联,修谱同气,仁也;会文讲武,以御外侮,义也。盖一举而众善备焉”云云。
  至此,可以认为,该谱的序言应当到此为止。
  这次改编,我们删掉了八七年油印本中以下各段,其内容提要:
  “李氏源流略叙”一段,当是该谱的正文,此一大段文字,概略叙述李氏宗族之源流,与一般李氏源流略同。写老子一段,掺入了古代流传的关于老子的神话传说,将老子神化了,但这些传说在古代的文史典籍中,也确有类似记载。还有八仙之首铁拐李,亦是如此。最后,以赞词歌颂了老子、李白、李淳风、李纲、川主李冰、李元道、李元爽等李氏历代名人。
  “姓氏考略”一节,从“公孙姬姓虽众”起,至“一至古播夜郎正安”止。此一段先叙李氏渊源,从李氏祖“因官而姓理”,“由唐虞及夏商”到“利贞公逃难而李”,述至李耳 “生二子,长则吾祖,而居陇西,次叔祖而居赵郡”,谈到了李氏祖上分为陇西、赵郡两支。及后李克居三晋,李广、李龙“才气无双”,李暠“雄居西凉”,李虎“封陇西”,述及李渊“开唐延禧”,其后宋朝李纲等等。文字过于粗疏简单, 与史实多所不符,而且犯了一般搞族谱攀援贵胄的陋习,与历史名人牵强附会,实不足取。
  后一段述及“孟公”,“珠公”“避难浙江贩商闽中”, “移居福建”,“立基卜宅,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为讳”,“遂奉火德公为始祖”,“七世而潘公”,十二世于明朝 “正嘉年间”(明武宗正德一一明世宗嘉靖,即公无1506——1566年),“居数代传懋学公”,又将时间颠倒至 “成化二年(1466年),整整倒回去一百年左右,“入蜀为商”,“次子潘元公,娶马氏生七子”,分布到四川、贵州各地,云云。
  以上诸多文字,似皆为李仕淳所著,但文中内容,看不出与我族本支有何联系。同时,从时间上算,李仕淳也非本支系人。他是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修谱,我族本支有记载的枝藩祖才生于1691年,推算出生年代,与李仕淳相隔百年左右,枝字辈前尚有六代(昌祖、时芳、仲舟、见吾、万贵、绶祖)人。
  那么,李仕淳这篇谱序为何采集人我族本支的族谱呢?可以认为,是我族祖先从其他支系的族谱抄录而来,抄录时又未加以详实核定,又未在族谱中加以说明。现查这篇文字的来历,是国俊主编八七年油印版族谱时,收集资料中在我族本支的某一《李氏族谱》之类的资料中抄录的,其文字又可能并未全录,而且又加以了主观随意的组合。
  总之,这篇文字在几经传抄中已失原貌。尽管对我族本支看似无直接关系,但我们几经考虑,还是不原贸然将其删去不要,所以不惜篇幅将其保留下来,留待后人研究族谱时参考。四
  原题《凡例》一文,今查考是在八七年油印本族谱时错加的标题,但内容却很有价值。这是从先祖李华麟(大携)所写的命簿中节录的,全是我族本支的。至于其中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査考。
  华麟所写命簿一文,为我们设置了一些悬案和难题。一是始祖李绶入川的原因和时间,以及迁徙路线;二是李春芳为“未科状元”之说。
  以上两个问题待我们在后面专题探讨。
  研究华麟一文与其他古文献和遗迹的差异,还要从各篇文字著作的年代,依时序梳理出来。
  一、枝桃祖道场经单簿,推测当写于枝桃祖殁时,即乾隆45年庚子,公元1780年左右。
  二、时芳祖墓碑写于清嘉靖十八癸酉,公元1813年。
  三、双岔小湾墓碑记,当写于公元1850年后,即以广江祖享年52岁之后推。
  四、田坝宅后聂氏墓志写于清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
  五、新田湾生基岗李氏墓志,写作年代无考,推当写于公元1850年前后,从所葬广伦卢氏邓氏推算。
  六、高坎子新房子墓志写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
  七、正品祖道场经单簿记,写于清光绪十九年癸已,公元1893年。八、高坎子学堂碥碑志,写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
  九、李华麟命簿,当写于民国年间,即公元1910—1946年间。
  从写作时间看,李华麟文写得最晚,所以他说:“李氏未入蜀以前,谱牒散失,虽散见于前代经仟簿,则文又语焉不详,只得照录,以待后日参考。”他还说明:“余族姓繁衍,少时立志修谱,奈半世坎坷,有志未逮,今所录者,只叙本支生殁年月或葬处,旁不叙及。”
  同时,他还申明“余生也晩,未入蜀以前,谱牒无稽,以上所录,与别处稍有异同,未知孰是,后世若有游历北京、贵州、内江等处,想吾族有人一定可考证确凿,再行更正可也。”
  当时,华麟祖能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想象,华麟祖当时修谱之志及热情,绝不低于现在的我辈。一百五十年前,他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有可能比我们现在的丰富、全面和完整。我们现在看到的时芳祖墓碑,枝桃祖经单簿等古文献和遗迹,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化剥落、人为损坏,碑石毁弃,巷帙残破不全, 早已面目全非。但在李华麟当时所能见到的,就绝不是今日的情形了。
  总之,华麟一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我们现在所收集到的其他古文献的记载有较大的出入,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一百多年过去了,他所提出的疑案,至今仍然悬着没有解决,我辈子孙还没有人为了 “考证确凿”而专程 “游历北京、贵州、内江等处”,当然也未能“再行更正”。
  五
  关于李绶祖,是一疑案。
  本谱所收古文献中,涉及本支的经单簿、命簿、墓碑志,共有九篇。其中,时芳祖墓碑记,枝桃祖道场经单簿记、双岔小湾墓碑志,高坎子新房子墓志,高坎子学堂碥墓志等五篇,未述及李绶更姓,复姓及入川原由。其余四篇,有以下几说。
  一、田坝宅后聂氏墓志说:“稽吾李氏,原自北京虎皮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恩赐牌坊,朗然可观。但吾谱帖莫传,代远难稽,仅考先祖名绶,复生子万富、万贵,生子仲舟文氏,移迁正安白泥孔神柞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此为一说。
  二、正品祖道场经单簿序谱说:“想吾氏吕绶,自幽燕起迹,仕宦西蜀,隶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徙遵义、神侧二溪及晒米台,并正安州白泥孔、铜梁等处。绶祖所生二子, 吕万富,吕万贵。吾祖万富所生二子,复姓。长曰李仲舟文氏”,“仲舟夫室殁葬于白泥孔”。此为二说。
  三、新田湾生基岗李氏墓志说:“仅知我李吕绶祖生万富、万贵,仲舟祖至时芳杨氏祖,由黔入蜀,住涪陵古井,旋徙南川丰里下六甲”。其中“住涪陵古井”,更详于“继迁涪州”。但“由黔入蜀”以前则寥寥十余字一笔带下,过于简略。此为三说。
  四、李华麟著命簿说,则分别罗列了以下几说,请看:
  (一)、“李氏原籍之属北京虎皮口,前代失考。”“吾始祖李绶,生有子二人,长万富、次万贵。因世乱。明末甲申年,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更姓吕,潜移于贵州遵义府正安州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万富生仲舟文氏,仲文吴氏、胡氏。万富祖殁葬于斯,地名庙基山,至今坟墓犹存”。这里,它独出一家之言,一是时间上明确说:“明末甲申年,岁荒世乱”。二是说“仲舟仲文兄弟更姓吕”,三是说 "潜移”于贵州遵义府,云云。此为四说。
  (二)、接着,他又说:“据祖墓志,谓迁至正安白泥孔,油榨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此说基本合于一说和二说。
  但他紧接着提出了疑问:“不知一地而有数名欤,抑传闻之名异欤,姑并录之,以待参考。”
  (三)“参殁曾祖墓志,又谓原籍北京虎皮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尚有恩赐牌坊一座,朗然可观。殁后因世乱,乃迁至贵州遵义。”此说也与一说相合。
  .五、还有一说,国俊抄录的原始资料中,不知从何房所存的资料中,有如下记载:“明末甲申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潜移遵义乐安里三甲,地名半坎叶家寨落业,百有余年,当时字派二十个字:
  天子尚文学,仁德存广兴,洪修维时际,世宗景圣廷。大体有以上三说,大同小异,含混不清。大同者,皆云李绶祖原籍北京虎皮口,曾经更姓为吕,后复姓李,生子万富万贵,孙仲舟仲文迁移四川或贵州遵义。其异者:一是来四川之原因,或说“仕宦西蜀,隶籍内江”,或说因明末甲申岁荒世乱,“潜移”贵州遵义。二是迁徙的路线和地点有异,三是更姓和复姓的时间,或说“吾祖万富所生二子复姓”,或说是“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
  本谱收录《明史•李震传》,摘录了其中有关李绶的点滴记载。应当申明的是:我们现在尚不能轻易确定此李绶即吾始祖李吕绶也,仅作为供查考的一个线索而已。要查清《李震传》中李震、李绶兄弟之来历,有待査考南阳或有关地方史志或其他历史文献。
  关于李春芳及状元问题。
  我族本支是时芳祖的后代。在时芳祖那一代人中,共有兄弟十“芳”,均仲舟仲文兄弟之后。吾祖时芳一人迁来隆化县板桥河袁家咀龙踏村古石堰一带插占为业,言就尔居,其余九房今失考,下落不详。
  华麟说:“仲舟仲文吴氏胡氏,共生七子:长荣芳,次联芳,三春芳,未科状元……”原文曾经抄写为“末科状元”。我们这次修谱,曾想下功夫将这一点考证清楚。因为我族本支系中倘若真有一明朝“末科状元",所谓“末科”, 应是明朝最后一场科举,定可在史籍中查到。在重庆图书馆中,我查阅了《明史》、《明史人名索引》、《明通鉴》、《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籍。经查,确有一李春芳为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末科状元。《明史•列传第八十一》载:“李春芳,字子实,杨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李春芳举进士第一,中第一甲三名中第一名,即状元。这个李春芳在嘉靖四十到四十五年及继位的明穆宗隆庆年间入阁主政,任宰辅,是当朝有名的“青词宰相”,非等闲人。但是,嘉靖二十六丁末是公元1547年。在时间上推算起来则不可靠,以枝藩(1691年生)、枝桃(1715年生)辈每代三十年倒推上去,春芳与时芳的年代则相差一百多年。因此倘不足以认定。
  经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清两朝共有六个李春芳举进士。本谱这次将其作为参考资料予以收录,以供族人研究。
  由此可见,我族祖李春芳曾是明朝嘉靖年间辛未科状元一说不太可信。有可能是李华麟或前人错讹相传,或攀援显贵而为。这一点不作定论,留待后世继续探讨。
  七
  所有古文献及遗迹的题目均为编者所加,内容皆为国俊、欣煜等人几次实地踏勘抄录。为何多次反复抄录呢?因为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的文字怀疑有误,或因简略而未尽录,引起内容残缺,文理不顺,不得不又重新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核实校对。但是应当指出,这些历史遗迹,尽管均已创作产生于一、二百年之前,较为接近当时族史事实,但仍然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在此就不详细列举。
  茂辉于九七年丁丑孟春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