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遗事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400
颗粒名称: 十八 遗事附录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据诸多族史载称:吾氏吕绶(亦有称李吕绶者),自幽燕(亦有称北京虎皮口者)起迹,仕宦西蜀,棣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徒贵州遵义府正安州之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定居,生二子,名吕万富,吕万贵,至此复姓于李。此段记载,诸多族史,大体相同,几成定论。由此观之,李绶祖自北京至贵州之正安定居,复姓。其间,所经之处,皆为时短暂,似属流徙状态。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遗事

内容

据诸多族史载称:吾氏吕绶(亦有称李吕绶者),自幽燕(亦有称北京虎皮口者)起迹,仕宦西蜀,棣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徒贵州遵义府正安州之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定居,生二子,名吕万富,吕万贵,至此复姓于李。此段记载,诸多族史,大体相同,几成定论。由此观之,李绶祖自北京至贵州之正安定居,复姓。其间,所经之处,皆为时短暂,似属流徙状态。据此,提出以下疑题。
  一、北京至贵州,既属流徙状态,又更姓,复姓,为什么?此段族史是值得查考清楚的。
  二、明史中的李绶行状与我祖李绶之更姓与复姓,流徙是否有关?
  三、鉴于现有史料记载不甚详,各段时期均无朝代,甲子,纪年可考。笔者曾以族史所记枝藩,枝桃二祖之生年(1691,1715)上溯至明史中的李绶时代(1445—1465), 相距240-250年,与我祖李绶时代比较,历经五六代人,差距不甚大。这仅是推测,不能成依据,仅作参考。
  四、据绶祖入黔至时芳祖辈,已历五代,相距约二百余年,而时芳祖弟兄十人,仅时芳祖一房迁入南川,其余庞大的九房失考,下落不明,是否仍留居原地,这必将是一部蕴藏着的较为丰富的族史资料,有待族人去发掘和查考。
  五、以时芳祖之六楞墓碑志记及枝桃祖道场经单薄记为中心的前代各辈之众,而今传载有序的房份为数甚微。请见下表:以时芳祖至学字辈,凡六代,如此庞大壮阔的族势,有众多的房份失考,宁不成为我族一憾事!
  六、字派。据族史载有“应天洪学广,大儒启士兴”十字字派,言“十字既终,仍以应字托始”。后有“枝天洪学广……”三十字字派。在查编族谱时,发现有部份支系使用的字派,前面十字为“枝天洪学广,正大德永兴”,或为“应天洪学广,正大德永兴”,后面所续二十字中,“永远映朝廷”有的为“永远佐朝廷”,其余相同。
  又据古文献记载,明末甲申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潜移遵义乐安里三甲地名半坎叶家寨落业,百有余年,当时字派二十个字:
  天子尚文学仁德存广兴洪修维时际世宗景圣廷
  而今黔中有没有族人在使用此二十字字派。
  又有一说“枝天洪学广"三十字字派,乃入蜀(即南川)第三代始启用。据此,前十字字派疑为未入南川前属我族的字派,后二十字为入南川后所续增编。
  ,上项遗事,实属一项巨大的工程,我辈无力去完成, 望族人多留意于此,去发掘,查考,充实,完善本支族史,则幸甚之至。
  欣煜补识于丁丑岁暮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