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文献及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8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古文献及遗迹
分类号: K05
页数: 42
页码: 51—92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李氏本支族谱》中的古文献及遗迹,介绍了李氏族谱原序、墓志等内容。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文献遗迹

内容

一、李氏族谱原序一
  景祐二年春,三月,癸卯朔,绿野退叟以老病无聊,坐于三友之堂,维时新雨霁月,和风清穆。客有彩日氏,携一谱翩翩而来,历阶以升,揖予而言曰:“吾族之居金陵,且一十七世矣,旧有谱,莫能详其先世原委,敢乞先生大笔,浚其源而导其流,穷其本而究其末,庶有以补其未备,而为世谱之表章,幸勿以他辞也。”窃思:吾王姓自唐宋以来,迄于今,凡十六代,其族党多与李氏相结纳,通婚媾,故知其先世原委为甚详,况兹有请,岂可无序。考李之先系出:
  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造父佐周穆王,为将军,其后裔孙斯,相秦;斯子佐车,为西汉功臣,居楚,至东汉,忠公封云台上将;至西魏,虎父封陇西公,因邑而为郡;至唐昞公,生六子:渊、源、波、涛、海、浪,传自光弼,为九世,位至临淮王,始居金陵乌衣巷;迨后天员公,生子五,为金、木、水、火、土,即李氏分枝之由。蕃衍世族,衣冠文物,代不乏人,噫!本之固者末茂,源之远者流长,岂偶然哉!今观彩日氏所刊之谱,自临淮王以下,伯叔、兄弟、子侄无遗者,详其所自出也,特时愈更世,愈疏各派牒,未经参考,不欲以疑似乱其真尔,吁嘘!余焰以续诗书之光辉,纪实行以信乡里之耳目。窃尝取乌衣巷祖居,以楚与秦,实录以订李氏之谱,凡先世承传来历,罔或不同,乃知李氏世系,出唐临淮王光弼,陇西火德,金陵始徙之地也明矣,盖谱牒之作,本以管摄人心,敦宗族,厚风俗,使人一览而不忘其本,苟不此是务,虽引古援今,尚阀阅,夸甲弟,则富贵者可以收谱,贫而贱者皆被点焉,岂作谱之意哉?彩日、彩耀,皆厚重端庄,恂恂君子也,必不至此。予因其言之诚,兼世姻谊,悉其世系,原原委委,特为详记而订正之。俾李氏子孙时而阅之,皆知其先世承传所自出,而不失其亲,实近代族属所当收,而不失其故,则作谱之意,庶几彰著耳。诗云:同源分流时易疏,慨然寤叹念厥初。予于李氏子孙重而望焉,故序,以为后之劝云。
  宋赐进士及第华盖殿大学士钦拜仲父
  姻世弟王曾顿首拜赠
  景祐二年乙亥菊月谷旦
  二原序二
  家之谱,国之史也,远无所援,近无所丽,侧陋无遗。其家之信谱乎,何也?谱以崇本,亦以叙族。而好事者,非援古先贤哲以斗靡,即附近时贵显以相夸,率于同本之中,或以嫌隙,或以寒贱,置而不齿,吾不知于崇本叙族之谊何如也。或曰:不有传信传疑之说乎?予曰:夫既疑矣,焉用传之?惟传其可信者,阙其不可信者,而谱斯重耳。予阅订郡人谱牒不少,未尝不持是以相质,亦庶几這我之诬耳。予友卢陵六一夫子,手执一编示曰:“此修之母族金陵李氏谱也,修属至戚,业已述其概,尤借子大夫卧虎跳龙之笔,以壮其光于篇页。”予唯唯,受而卒业。则见其中有先世临淮世家之泽,考其源流,传至陇西五德以下,纂辑成谱,绵绵绳绳,传今数百祀,由金陵而徙洪、徙闽、徙粤,生齿愈蕃,流远愈长,声名文物,愈倍于当年。若不编续,将前者佚,后者紊,涂人至亲,所必然矣。此临淮之裔,彩日彩耀,相与聚族而谋。故汇集无遗,可谓知本矣。今其谱具在,自火德上下,本系相承,支派有别,亲疏糜缺,以之俟百世奚惑焉,虽然信尚矣,而所取信于世,岂系一谱也乎哉。保世元宗,将在斯人矣。惟是一族之内,若长若幼,相率以孝友肃雍之行。若贤若才,相勉以诗书礼乐之业。有不处则荦荦,而著型范于乡党,出则赫而标勋,猷于旂
  常哉,为李氏后者,尚思所以其大传,而无负今日修谱之意,此吾之所拳拳也夫。
  景祐二年乙亥岁
  征西大将军
  钦差陕西河东宣抚使
  谊弟范仲淹顿首拜撰
  三原序三
  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不佞,修尝偕外王父往还其间,每见长幼秩然而有序,内外肃然而有闲,上下森然而有纪,规条固至严谨,而嘉言伟行,必有昭垂不爽者,修既叨荐,书列仕版,奔走南北垂十年,其心未尝不在金陵里者。不幸而先大孺人故,扶衬而归,以襄大事。今且既毕,将有事于北辕。外兄彩日彩耀登堂而告曰:“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莫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金紫蝉联,科甲接武,视之汉、晋、唐、宋,后光辉映。纂辑族谱,得毕盖殿王曾、范仲淹二夫子之序,核且详矣。其间生齿之繁,簪缨之都,文物之盛,淑行可表,懿德可纪者,较倍于前也。第不重为编辑,将来者质之无从,考之无据,其不至一本而弁髦,同支而涂人也。几希日等,乃以此意,告之宗老以及诸子侄,无不忻跃从事,今且稍稍就矣。特冠其首,不可无言也。子大夫谊属至戚,敢烦大雅之句,以增新谱之光,垂训我子孙于不朽。”修于是谢不敏,二君之命至再三也,则请闻于先达者,更敬借王范二夫子之笔,以助外兄谱之光辉。
  盖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顾尊之云者,岂直一飨祀,一裸献已哉;亲之云者,岂直一燕享、一欢洽已哉。夫祖宗功德,百代如见,故必敛吾真诚,以会先世之精意,志其志,事其事,遗言往行,无非耆蔡,居处吐茹,无非羹牆,竞竞乎一鉴于祖训,而勿敢遏佚前光,斯为尊尊之实际也。百千子孙,总属一脉,荣显侧陋,贵贱各异,智愚贤否,明昧亦殊,当一体视之,诱掖奖劝,拯恤策厉,斯为亲亲之实际也。至尊为实尊,则朝廷燕享,无非祖宗陟降而敬之也。至亲为实亲,则逖服属一,皆肢体之联贯而爱之也。周果若斯,孰有弁髦其先,而涂人其族者哉。是谱之刊,一准先世之义,例而纪载之,儆劝罔不具焉,斯可为信谱矣。乃李氏之宗,其为长幼内外,尊卑之间,皆以礼法相守,恩义相维,凡训家良规,昌达之远猷,循循允践,则其于百代之众,必且敬之。至爱之周,尊尊之实际,亲亲之实际,自有戛戛乎。其无余歉者,修乃鳃鳃焉。取所闻于先达者,亟以相告,独不敢妄为小浅而以规进也。虽然积不厚则流不远,韬不密则发不光,自昔云然。
  金陵人文济美,于今为烈,而尤莫盛于汉唐之日。其先世所为培植,所为酝酿者,今亦可考也。诸君子之于今日也,祖德之灵承在我,后裔之启佑在我,一务厚其培植,深其酝酿,积而发之,弥光将来,不有绍陇西、临淮之芳声,嗣汉唐王、侯、宰辅而再兴者乎,是在诸君勉之哉,是在君勉之哉。
  景祐二年
  赐进士第荣禄大夫
  文渊殿大学士内阁丞相加文忠公
  □□表弟泷冈欧阳修拜撰 (□□为原谱因蛀孔而缺字。泷冈在江西省永丰县南凤凰山一一编者注)
  四李仕淳编《李氏宗谱》节录
  李氏宗谱序
  洪蒙未开,天地混然,两仪既分,人物世出。史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流芳演派,莫不有本,自本皆始祖。且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木无根则枝叶不茂,水无源则流派不长。是以木叶九洲,根同一处,川流万派,统一源流。尤承代之嗣孙,欲思祖宗之劬劳,必追远而报本,孝之至也。若无宗谱,恐失其传,于是房房修谱,代代相承,以祀祖讳,如木之生生不已,水之派派长流,世世相承,无代不显矣,是序。
  陇西之派,蕃者日益而蕃,李氏之门,大者日益而大。诗云“贻厥孙谋,以燕翼子,燕及皇天,克昌厥后。”此谓集众人之欢心,以祀先人之厚泽,祖宗幸之,皇天佑之,和气致祥。治象曰:开邦家之光端,基于此,岂非一家之庆也哉。
  尝思国有史,邑有志,凡建山川节孝,风俗等事,无不纂成一书,立万世之规模,使人览之而知其所以然也。至于居家,则前有所传,后有所述。询以前辈之事,而贸然无知。语及来历根源,左右无应。片纸无存,从何考核。言念及此,深必抱恨。吾族天潢派派,不乏钟鸣鼎盛之家,上古无征,姑不具论修谱守祀事矣。但修谱于有谱之余则易,于无谱之时则难;而修谱于无谱,播迁星处之日,抑又有难;虽难勿谓其难也,亦顾力量何如耳,家谱之修,岂浅小者哉。
  盖家谱之修,恍同国史。国无史则孰知兴衰,语乱之由;家无谱孰知世系源流之别。斯二者大小虽殊而其为不可无则一也。顾夫史之显,必以官谱之修,必以似由此而谈,即谱牒无有,而何可以耶。修谱者,因子孙之责,实读书者之责也。我先世自累世以来,屡经兵燹,家乘无传,难传子孙之乎,茫然失次,加以荡析离居,流落弃置,兼之迁徙匪常,斩棘披荆,其错节盘根,愈不可问也。今托定良非梓里,襟处梅花,考本氏肇自太古之有然,少典公毕也。
  宇宙五音伙也,惟我陇西一派,古称盛焉。自皋陶因官得名,老聃指树为姓,李氏之兴,始于斯矣。其后日昌日炽,世世繁衍。柱下名家,唐之渊祖,子世民,首辟山河而临治天下,传二十世,历年三百,李氏之族谱,日盛海陆,陇西之派,遍布西北东南。而李氏之族,天下皆有之,或棣或乡,或市镇、长乐、兴宁、海洋、镇浦、陇川、河汉、博乐、归善、永安、蜀都、黔江、滇、俱称旺族。溯厥原由,盖自闽汀之宁化县,数处来源,初本一地,各房祖初乃一炁
  而分,迨后愈传盾迄今,合计各处之派,以万万计。而溯其本,系出陇西,原本松江地名,佛高之始祖李珠公,颖名仕籍,自今始发其祥。嗣孙仕淳不敏,幸邀祖宗之灵,而承宗族之望,敢不以敏辞。况当清朝鼎盛,国运昌隆,四海忠义之士,尚思同胞,一家骨肉之亲,岂忍异视,谨联宗枝,一本和气,再列于后查阅。
  顺治十三年丙申岁二月二十三日,于松江龙乐适中处所,会集各处宗枝,各以叙源流,定昭穆,修宗宇,立谱总,以自闽入东之代为始,于三月初十日,率集宗枝至。
  佛祖高诚拜珠公,转至风浪岗,重祭火德公,墓志有云,淳家厚薄,各出青蚨,汇交房长以供祭祀公费之用,一以储祭田之赀,一以备他日缓急之用,尊宗敬祖,以慰先灵,孝也;远近共联,修谱同气,仁也;会文讲武,以御外侮,义也。盖一举而众善备焉,至此而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嗣孙李仕淳谨序五古族训二则
  (一)江西《大余新城李氏重修族谱家训十一则》
  一孝父母。父母,吾身之本,少而鞠育,长而教训,其恩如天地。不孝父母,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天所祷也。凡我族人,切不可失养失敬,以乖人伦。
  二和兄弟。吾身之依,生则同胞,居则同巢,如手如足。不和兄弟,是伤残手足;伤残手足,难为人也。凡我族人,切不可争产争财,以伤骨肉。
  三睦宗族。宗族,吾身之亲,千支同本,万脉同源,始出一祖。不睦宗族,是不敬宗祖;不敬宗祖,则近于禽兽。凡我族人,切不可相残相欺,以伤元气。
  四重祭祀。祭祀礼重,昭穆常情,所以动先祖之格也,苟不凛如在之,诚是渎先祖也。凡我族人,切不可怠忽,以渎先灵。
  五修坟茔。先祖之所栖,尽其祭扫,修其坟茔,所以妥化者也。苟任其颓坏不修,必致他人之侵占。凡我族人,切不可吝费,以露祖骸。
  '六务农业。农桑,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妻子,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种,必致荒芜田园。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
  七重敬贤。敬贤,乃吾族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敬贤,是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凡我族人,务必尊长敬贤,以示文明。
  八慎婚配。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明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特为终身之害,而且倾家声之不小。
  九禁洋烟。洋烟之流毒于中国也,深矣!大则亡身倾家,小则废时失妻。当不严禁洋烟,不但前人被其所害,而后人亦遭其毒耳。凡我族内,切不可开设烟馆,以害子弟。
  十禁非为。家风之坠,邪淫者,十恶之首;赌博者,倾家声之源。凡我族人,务宜告诫子弟,切不可放僻邪侈,生平甘受沾辱。
  十一正人伦。人伦,九族之源,人生所当,存于方寸之中,而尊卑长幼,各得其序,纲常伦纪,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伦正名顺,万世不易也。
  (二)江西兴国江背乡养元村谱《圣谕广训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亲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征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银粮以省催科。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六时芳祖墓碑记
  时芳祖墓,位于南川市河图乡河图村龙踏村熊家湾。石廓墓被破坏,不复成原貌,原墓左边所立之六楞墓被移置墓前中央。此碑五均有刻记,仅后面一面空白。由于年代久远,碑石风化剥落,字迹模糊多所难辨,原所记载本不甚详,最令人不解的是墓主之孝男昌、伦、翠三祖及孙辈均失记载(原墓面已毁,疑刻记于原墓面上)。
  六楞碑正面记:
  皇清仙逝待赠显祖老人春秋享祀之莹位前诰太杨氏孺
  六楞碑右侧面刻有墓志曰:
  从来族众者,□□□□□□□□族之□焉。想吾族自幽燕起迹,仕宦西蜀,棣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徙遵义神侧二溪晒米台□正安州白泥孔,四川铜梁等处,居住人繁。斯祖于大明成化时,携眷至此,报粮开垦,历今已经十有余辈矣□ □□□□ □纪年□开世多矣,脉派五子而不录,男与孙□者其人亡矣,□特书其现在嗣孙等,庶几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而承先有由,继后有基耳!是序。
  青士李洪受题书皇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岁口春月上浣吉旦立
  六楞碑左侧面刻有《界畔》曰:
  坐山石后,以田尖向外,直上古窖石,斜上岭石,窖石围至仑落凼
  ,外坎曲转左,亦此田尖微斜,跟钻字后至钻字石,转上新田边头大面,直至牛滚凼外坟坎,交石苍前面,概以无姓买契所注内坟为界。
  此外,六楞碑左右二面分别刻有孝名,计有天字辈11名,洪字辈36名,学字辈88名,广字辈47名,正字辈11名,其具体名字列后:
  天:榜、文、惠、申、靖(进士)、福、爵、举、元、木、佑。
  洪:儒、德、林、范、元、义、受、忠、龙、富、朋、周、湘、应、全、谟、杨、矩、福、现、俊、煜、禄、裕、祥、仁、闻、相、远、智、明、佑、举、芳、俸、永。
  学:道、遵、达、潼、仲、翰、光、昭、圣、贤、伦、榜、璋、珩
  、显、应、沣、龙、舜、明、惠、文、赞、宽、冰、书、成、玉、万、海、政、俸、荣、广、易、玩、秀、恒、珍、函、〓、文、堂、现、儒、瑚、〓、理、琼、璠、〓、瑜、瑸、璇、琝、琦、林、瑗、桂、柱、材、资、津、璜、琏、科、瑅、诗、虞、山、芝、含、田、陞、春、品、文、章、魁、谏、福、寿、江、湖、清、榜、祯、祥。
  广:居、佑、心、成、才、仁、发、林、杨、祥、序、泰、朋、银、元、福、文、清、明、东、崇、春、寿、应、铸、珠、奇、香、用、木、财、顺、现、定、湘、岱、峻、江、章、洋、贵、贤、伦、宾、谟、祯、琏。
  正:顺、斌、峻、举、茂、朝、裕、流、远、荣、发。
  公元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日国俊欣煜兴俊重勘记。公元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国俊欣煜茂辉再重勘记。
  七枝桃祖道场经单簿(节录)
  (前页已坏,从第二页开头起录)氏因犯□□逃贵州遵义府遵义县,地名庙坝落业,□作吕绶,递三代不录。后有高祖李仲舟娶文氏,李仲文娶吴氏、胡氏,发派八房,七房散无考。但吾曾祖李时芳娶杨氏,复迁四川重庆府南川县丰里六甲,小地名袁家咀落业。生祖弟兄三人,吾祖李翠娶赵氏、何氏,生吾父弟兄四人。大伯枝梅娶刘氏,生九男二女;二伯枝雄娶杨氏,生七男二女;四叔枝尧乏嗣;吾父居三,娶母邓氏,生余弟兄二人,姐妹五人。□□叙曾祖时芳,葬于该地龙踏村,扦作午山子向为茔,曾祖妣杨氏,葬于袁家咀宅右,扦作巽山乾向为茔。
  祖考李翠葬于驮丘湾宅左,巽山乾向为茔,祖妣赵氏葬于叶家沟纸槽湾为茔;何氏祖妣葬于巴县节里十甲,在继叔祖骆光伦之界内,地名杉树屋基宅后,扦作申山寅向为茔,均作万古茔墓,以立后人稽查。
  今值敬酬两天,追荐二亲,历叙渊源,详载脉派,因以十字立十代之准曰:应天洪学广,大儒启士兴。十字既终,仍以应字托始,但先祖之名宜讳,前以应字居名之中,后以应字居名之下,推之无不皆然。故此追朔先人之家声,欲得后世之继续,因为精切著名,不惜编载,以备考订。(接后缺一单页)斯时也,霜叶红飞野径,枫林木落苍凉,小阳春日影虹藏,皆寒严冬气象,蟋蟀依人,楚语思孝,凄惶延开佛事荐高堂,梵韵齐声演唱。
  孝男天聪张氏孝孙长房洪仲周氏洪琇
  天慧周氏二房洪俊供佐洪玉洪珌
  洪珆
  孝孙女二姑癸姑
  胞弟枝尧
  胞侄天贵张氏,天福纪氏、天与周氏、天龙杨氏、天鹏舒氏、天元王氏、天印夏氏、天荣刘氏、天虎、天碧、天相、天禄
  堂侄:天息舒氏、天佑张氏、天福陈氏、天榜朱氏、天文杨氏、天儒秦氏、天照谈氏、天绅鲁氏、天祜谢氏、天祥张氏、天开族侄:天坤任氏、天应罗氏、天清赵氏
  孝侄孙:洪陞徐氏、洪相、洪仁、洪载、洪万、洪本、洪位、洪智、洪顺
  堂侄孙:洪范刘氏、洪中杭氏、洪道陈氏、洪荣王氏、洪儒张氏、洪远秦氏、洪德王氏、洪义骆氏、洪龄赵氏、洪元张氏、洪贵赵氏、洪寿张氏、洪福张氏、洪来胡氏
  孝曾孙:学高
  孝侄曾孙:学龄、学尧、学舜、学禹、学昭
  大清仙逝上寿考亲讳枝桃,号春阳,李公老大人正性之灵,存阳原命乙未年六月初十日午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丰里六甲,小地名袁家咀生长人氏,享寿春光六十六岁,不意西园果熟,东土花残,大限不祿,于庚子年九月二十九日已时,于本省本府本县福里七甲,小地名大火焰本宅,因老寿终。
  大清仙逝妣亲李母邓氏老孺人正性之灵,其来阳命戊戌年四月十七日午时,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福禄里二甲,大地名邓家堰,小地名梨树坪生长人氏,享寿五十九岁。不意花遇风吹,月被云掩,大限满于丁酉年正月初五日卯时分,仍殁于本省本府本县本里七甲,大地名石人坝,小地名大火焰,内寝告终。刻即沐装殓收,命善开通冥路,送归故土,择取良辰,安厝于祖地袁家咀石坝湾宅后,扦作庚山甲向,共立生茔二函,永作万古佳城,先后迎灵归俸,理合建设荐缘。男,痛念我父醇直存心,碌碌奔尘虔岁月;悫诚处世,劳劳辛苦度春秋,未享耄耋之年,忽作夜台之楚。更念时刻厉维,勒亲操乎井臼。龟勉从俭,无愧于慈仁。定期大限之早临,先入冥途之攸寄。男也子职多惭,孝养有忝,双亲未报,空怀怙恃之恩;二天莫酬,相忘顾复之德。忆父颜其未远,嗟哉!冢上枕新新;悼母范于先亡,惨矣!黄泉路默默。仗佛法而普度;登彼岸以超升。
  皇坛请荐:
  故始祖吕绶故启祖吕万贵
  故远祖李见吾故高祖李仲舟文氏
  故曾祖时芳杨氏故叔曾祖应芳杨氏
  故叔曾祖春芳王氏故祖考李翠赵氏、何氏
  故伯祖李伦秦氏故伯祖李昌郑氏、曾氏
  故胞伯枝梅刘氏故胞伯枝雄杨氏
  故堂伯枝发故堂伯枝英吴氏、熊氏
  故堂伯枝藩曾氏故堂伯枝旺王氏
  故堂叔枝祥王氏故堂叔枝俊
  故堂兄天爵杜氏故堂兄天奇
  故长男洪伦故长女长姑
  枝桃祖道场经单薄记
  这是一本属枝字辈的经单薄,虽编写年代及其内容不甚详,却是本支目前发现较早又较为准确而又不可多得的族史文献。据考:现在所用字派是入蜀后第三代始启用的三十个字,约于明末清初之际。之前,有“应天洪学广大儒启士兴”十字,言“十字既终,仍以应字托始”云云,故有的碑文记载有“应天洪学广正大光明兴 ”但这类详情亦无从可考。该本史迹接近当时,较为准确详实。因此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万贵祖下有一个见吾祖;枝字辈又增加了枝祥、枝尧两房;二,原谱只昌祖一房源流较详;三,今新发现本文即翠祖房的概况及与昌、伦二祖的关系。翠祖以下有枝梅、枝桃、枝雄、枝尧四房;四,伦祖无新发现,而枝发、枝旺、枝祥又属何房?五,以下众多的天字辈原为11房,现增为32房,洪字辈原为36房,现为55房,学字辈原为88房,现增为92房,因此就更无从查考了。
  该经单簿是一本重要的族史文献,现存于南川市鸣玉镇鸣钟村李德明处,望妥善保存,留待查考。对此,望族人多留意于发掘出更多的新的类似族史资料。
  枝桃祖道场经单簿记中所录的孝名,在时芳祖墓碑记中所录的所有孝名以外,新增如下:
  万贵祖下增见吾祖:
  枝字辈增祥、尧二房,共增为10房
  天字增:聪、慧、与、龙、虎、鹏、仰、荣、碧、相、禄、恩、儒、昭、佑、坤、应、祥、清、开、奇,计21房,原11房,共增为32房。
  洪字增:琇、仲、佐、珌、珆、陞、载、万、本、位、顺、道、荣、龄、贵、寿、来、伦、玉,计19房,原36房,共增为55房。
  学字增:龄、尧、强、高,计4房,原88房,共增为92
  房。
  国俊欣煜整理八正品祖道场经单薄(节录)
  本支百世序谱
  尝闻,吾氏族众人繁,而谱不知何房掌存。想吾氏吕缓,自幽燕起绩,仕宦西蜀,隶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徙遵义,神侧二溪及晒米台,并正安州白泥孔,铜梁等处。绶祖所生二子,曰吕万富、吕万贵。吾祖万贵所生二子,复姓。长曰李仲舟文氏,次曰李仲文吴氏、胡氏,吾祖仲舟文氏所生四子,名曰时芳、雍芳、奇芳、春芳。仲舟夫室殁后葬于白泥孔。若我祖时芳杨氏,来川隆化县,即今南川,始迁地名板桥河袁家嘴龙踏村古石堰插占为业,言就尔居。时芳祖殁后葬于龙踏村古生基,杨氏殁后葬王家垭口孤栗湾顶,包砌为茔,俱有碑志。所生三子,长曰李伦,次曰李昌,三曰李翠。吾祖李昌郑氏,李昌殁后葬盐井沟,与继祖曾氏共墓,郑氏殁后葬于柑子树屋基,即今李家坝宅后山顶,一有碑志。所生三子,长曰枝藩,次曰枝英,三曰枝旺无后。惟枝藩祖曾氏所生四子,名曰天爵、天佑、天福、天榜。吾祖枝英吴氏,所生天文,继祖熊氏生二子,长曰天伦,乏嗣。次子天申,所生三子,名曰洪矩、洪福、洪现。吾祖枝英吴氏,同葬小石桥坟湾上牌,包砌为茔,朗垂碑志,熊氏葬于王家凹口小湾左嘴土坟。吾祖天文杨氏,仍葬王家凹口新屋湾宅后为茔,所生五子;长子洪林赵氏、蔡氏,次子洪元张氏,三子洪受张氏、陈氏,四子洪永陈氏,五子洪湘王氏。吾祖洪元张氏,仍厝小石桥坟湾下牌生茔。所生二子,长子学琏罗氏,次子学瑜赵氏。吾父学琏罗氏所生四子,名广湘王氏、蒋氏、韦氏,广江田氏、张氏、广清宋氏、补氏,广泽唐氏。吾祖学琏厝于小石桥坟嘴包茔,吾母罗氏,葬于小石桥宅后入茔。吾叔学瑜赵氏,所生三子长子广受早亡,次子广铸姚氏,广成陈氏。学瑜赵氏同葬于王家凹口小湾之左。虽未尽叙祖宗之渊源,不过略表前人之葬处,倘后列迹,照前毋得紊乱错书,以便稽前人之根耳。
  广湘制序字派
  枝天洪学广正大光明兴
  又稽曰
  世代文星现永远映朝廷
  福禄宗祖德东海喜崇荣
  太岁癸巳年四月二十八日录
  (注:李公正品老大人,一位之灵,原命诞自道光元年辛已岁食瓜七月二十九日子时,享寿七十岁,一旦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岁,仍在生辰之七月二十四日已时,在本里本甲寿终)。
  九李华麟(大携)著命薄(节录)
  李氏未入蜀以前,谱牒散失,虽散见于前代经忏薄,则文又语焉不详,只得照录,以待后日参考。
  余族姓繁衍,少时立志修谱,奈半世坎坷,有志未逮。今所录者,只叙本支生殁年月或葬处,旁不叙及。
  李氏原籍之属北京虎皮口,前代失考。洎明世宗国号嘉靖,元年壬午,在位四十五年之时,吾始祖李绶,生有子二人,长万富,次万贵。因世乱,明末甲申年,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更姓吕,潜移于贵州遵义府正安州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万富生仲舟文氏,仲文吴氏、胡氏。万富祖殁葬于斯,地名庙基山,至今坟墓犹存。据祖墓志,谓迁至正安白泥孔,油榨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不知一地而有数名欤,抑传闻之名异欤,姑并录之,以待参考。参殁曾祖墓志,又谓原籍北京皮虎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尚有恩赐牌坊一座,朗然可观,殁后因世乱,乃迁至贵州遵义。
  余生也晚,未入蜀以前,谱牒无稽,以上所录,与别处稍有异同,未知孰是,后世若有游历北京、贵州、内江等处,想吾族有人一定可考证确凿,再行更正可也。
  据万富祖所生仲舟文氏生三子,长奇芳,次时芳入蜀,三雍芳无出。
  仲文吴氏、胡氏,共生七子:长荣芳,次联芳,三春芳,未科状元,四先芳,五玉芳,六传芳,七房入空门法习之。
  (注:本命薄现存于南川市鸣玉镇庙子塘李兴奎、李兴华兄弟两家,手写本一式两本各存一本)。
  十新田湾生基岗李氏墓志
  盖闻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仅知我李吕缓祖生万富、万贵,仲舟祖至时芳杨氏祖,由黔入蜀,住涪陵古井,旋徙南川丰里下六甲,地名盐井沟,梅子湾,王家垭口等处置业。为人朴素,生昌、伦、翠三祖。远适昌祖郑氏,清白传家,买业数亩,赠舍回龙寺灯田,生子三,枝英祖仲,枝旺祖季,枝藩祖长子也。时芳祖葬熊家湾,杨氏祖葬胡梨湾,昌祖葬盐井沟,郑氏祖葬回龙寺之右。藩祖曾氏生天榜祖娶朱氏孺人,生洪亮、洪杨、洪俸祖任氏祖生学现谢氏孺人,生广伦。枝藩祖双寿殁葬盐井沟。天榜祖双寿殁葬新隆湾。洪俸祖双寿生殁同葬斯境小湾,学现祖葬生身处亦小湾,谢氏祖葬五里岗小湾。伯广伦,书未成名,耕即为业,沐雨栉风,披星戴月,买田三处育一女三子,及伯母卢氏之贤,再醮伯邓氏,俱劳纺绩,愈助勤俭,固以箕裘,犹绍先绪更正,处己谨慎,教子忠孝,瓜歴映美,麟凤呈祥。广伦卢氏邓氏合选寿藏于斯,天垂玉衬,地照漆灯,佳城工竣,嘱志,侄匆文述伯之宗,以吉来者。
  正芳正有正成孝男
  黄氏张氏曾氏
  孝孙大银大材大益大用
  郑氏
  (此墓位于南川市河图乡河图村)
  十一田坝宅后聂氏墓志
  夫墓志者,乃祖宗之由来也,嵇吾李氏,原自北京虎皮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恩赐牌坊,朗然可观。但吾谱帖莫传,代远难稽,仅考先祖名绶,复生子万富万贵,生子仲舟文氏,移迁正安白泥孔神柞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仲舟文氏生八子,次序莫考,仅知入蜀始祖时芳杨氏,来川南邑六甲河图坝小河落业。传远祖昌,殁葬狮子屋基,祖母郑氏,殁葬大湾;传祖枝藩曾氏俱葬狮子屋基。传祖天佑,葬李家坝宅后,张氏祖葬狮子屋基;传祖洪朋杨氏、申氏葬本宅后;传祖学明聂氏,生我弟兄二人,父与祖同茔,聂氏殁葬斯土,特临来源,永垂不朽。
  孙正忠、童、田、星大清咸丰元年辛亥三月既廿云吉 (此墓位于南川市河图乡河图村)
  十二双岔小湾广江祖墓志
  从来根深叶茂,源远流长者也。祖自楚入蜀,历代世居南邑,至今数百年矣。
  李公字广江,号春秀,盛德人也。迹其毕世,整躬率物,举动皆谨言慎行,平时教子训孙,习为勤耕苦读,况更累积锱铢,广连阡陌,一生功业而屈指难数矣。今因卜地于兹,修成石槨,永作佳城,求叙于余,再三固辞,不揣鄙陋,爰为之铭以俚语曰:积善天教福与随,只凭心地立宏基。承先堂构猷新换,裕后诗书泽远贻。一水潆洄环似带,诸峰罗列灿如眉。钟灵毓秀推人杰,他日欣看凤诰〓。
  偶题七绝三首
  (一)
  阴地不如心地嘉,青山绿水自交加。
  寝成应是修来福,仙境嫏妚拟不差。
  (二)
  龙蟠虎踞一番新,吉壤由来待吉人不是双星多厚德,何缘大地聚精神。
  (三)
  陇西故畔留新迹,淑德闺中仰真常。
  物华天宝龙光照,地灵人杰映瑞堂。
  对联(一)
  龙真穴的生双岔;水秀山明荫六房。
  (二)
  明月为知己,清风作故人。
  邑廩生张崇德拜题
  男正品正发正兴正龄正铭正〓
  唐•向氏罗氏刘氏张氏张氏胡氏孙大伦大田大德大贵大及大川大定大恩大仪大东大春大志大明大位大寅大
  (此墓位于南川市河图乡上河村)
  十三高坎子新房子墓志
  稽吾氏,籍北京幽燕来川蜀,至重庆南川县地名王家垭口,插照为业,已今九代世矣。年湮代远,难以□口。吾祖洪湘王氏,传及吾父学琼张氏。传我祖广□□厚不恩劳苦之功略,创业一生,衣食颇充,□□谨道贵命,迁卜吉地,建修佳城,前则鸠工告成,□石略序源流,以传后世,永代不朽云尔。
  受地人李广现王氏大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岁小阳月下浣十四高坎子学堂碥碑志
  尝思水有源头,木自根生,惟我氏将族书失□,年籍告口。乃考证自吕□祖传孙时芳祖配杨氏,传孙枝英祖,葬小河;传天文祖杨氏,生洪受祖,俱葬银水湾屋基宅后,配张、程氏.生先祖学琼,葬学堂咀,与我苹临穴。祖母张、程氏,生父广峻姚氏,趟同葬于子柏树子湾,俱有碑志,生我兄弟三人,八岁亡母,父时在凋零,孤身受尽苦酸,历多年以效功于立。又十数年,稍向愈□,娶殷氏为偶,生三子 —女。堆兄长子弟失□,翻身独立,□力自持,男女布内外成宜,先置业,后宅于新房子,衣食颇丰,年古稀,吾将老矣,夫妇卜穴在此,于是鸠功苫成,略叙以期后生耳。
  男长房大禄包氏次大福包氏三大儒莫氏
  孙光
  林、荣、模、材、前、宗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末岁全月中浣
  十五李培祯命簿序
  源远流长李氏脉派
  吾氏在前代者弗暇深考,逮国朝定鼎后,有入蜀始祖名时芳,由湖广而来,插占南川县北区石牛溪盐井沟落业住居,娶妻杨氏,子孙繁衍,多在迴龙寺古刹之旁,比庐而居,鸡犬相闻,虽远者亦不出十里之遥。所以风俗日俗(原文疑有误,应为下一编者注),偷盗贼充斥,匪党横行,由因移散,不知凡几。光灿号培祯爰集流传,于是乎序。
  民国十四年乙丑七月初十日培祯谨存字派枝天洪学广正大光明兴世代文星现永远佐朝廷 (此序抄摘于重庆市南岸七公里交通学院李达安所存手抄命簿)
  十六本支各房部份前辈祖宗生死葬情况记载表十七 《明史•李震传》关于李绶的摘录
  据《明史》卷166,《列传第54•李震传》第4489页一4491页载称:
  李震,南阳人。父李谦任都督佥事,震袭指挥使,其弟李绶任千户之职。明代正统九年,震从征兀良哈(少数民族)有功,进都指挥佥事,继进同知。景帝即位,震充贵州右参将。景泰二年,平铜鼓诸贼,因功进都督佥事。天顺中,充总兵官,代镇贵州湖广。
  五年春,剿城步瑶、僮,攻横水、莫宜、中平诸碧皆破之,长驱至广西之西延,其冬受命专镇湖广。成化改元,守备靖州,兼镇贵州。后,平荆、襄贼刘千斤,石和尚之乱,论功进右都督。时荆、襄既定,名著西南,苗、僚闻风畏慑,呼为“金牌李”,封兴宁伯。
  时有参将吴经者,与震有隙。李绶为千户,为汪直(皆属震、经麾下)腹心,经、直嘱绶谮
  之。会直方倾项忠(与震、经同僚),词连震,遂逮下狱,夺爵,降左都督嗣 (汪)直败,震诉复爵,李绶因之亦弃官潜逃。
  欣煜摘录
  十八遗事附录
  据诸多族史载称:吾氏吕绶(亦有称李吕绶者),自幽燕(亦有称北京虎皮口者)起迹,仕宦西蜀,棣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徒贵州遵义府正安州之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定居,生二子,名吕万富,吕万贵,至此复姓于李。此段记载,诸多族史,大体相同,几成定论。由此观之,李绶祖自北京至贵州之正安定居,复姓。其间,所经之处,皆为时短暂,似属流徙状态。据此,提出以下疑题。
  一、北京至贵州,既属流徙状态,又更姓,复姓,为什么?此段族史是值得查考清楚的。
  二、明史中的李绶行状与我祖李绶之更姓与复姓,流徙是否有关?
  三、鉴于现有史料记载不甚详,各段时期均无朝代,甲子,纪年可考。笔者曾以族史所记枝藩,枝桃二祖之生年(1691,1715)上溯至明史中的李绶时代(1445—1465), 相距240-250年,与我祖李绶时代比较,历经五六代人,差距不甚大。这仅是推测,不能成依据,仅作参考。
  四、据绶祖入黔至时芳祖辈,已历五代,相距约二百余年,而时芳祖弟兄十人,仅时芳祖一房迁入南川,其余庞大的九房失考,下落不明,是否仍留居原地,这必将是一部蕴藏着的较为丰富的族史资料,有待族人去发掘和查考。
  五、以时芳祖之六楞墓碑志记及枝桃祖道场经单薄记为中心的前代各辈之众,而今传载有序的房份为数甚微。请见下表:以时芳祖至学字辈,凡六代,如此庞大壮阔的族势,有众多的房份失考,宁不成为我族一憾事!
  六、字派。据族史载有“应天洪学广,大儒启士兴”十字字派,言“十字既终,仍以应字托始”。后有“枝天洪学广……”三十字字派。在查编族谱时,发现有部份支系使用的字派,前面十字为“枝天洪学广,正大德永兴”,或为“应天洪学广,正大德永兴”,后面所续二十字中,“永远映朝廷”有的为“永远佐朝廷”,其余相同。
  又据古文献记载,明末甲申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潜移遵义乐安里三甲地名半坎叶家寨落业,百有余年,当时字派二十个字:
  天子尚文学仁德存广兴洪修维时际世宗景圣廷
  而今黔中有没有族人在使用此二十字字派。
  又有一说“枝天洪学广"三十字字派,乃入蜀(即南川)第三代始启用。据此,前十字字派疑为未入南川前属我族的字派,后二十字为入南川后所续增编。
  ,上项遗事,实属一项巨大的工程,我辈无力去完成, 望族人多留意于此,去发掘,查考,充实,完善本支族史,则幸甚之至。
  欣煜补识于丁丑岁暮
  十九关于李春芳的资料查考
  据重庆市图书馆藏《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查考,先后有六个李春芳举进士,其中明朝有五个,嘉靖年间便有三个。现将各个李春芳的籍贯、举进士的帝号年代及公元年份,科甲名次,整理列表于下,供族人一览和后人考证研究。
  二十关于古文献及遗迹的考证研究
  在编修这本新族谱中,我们对本支所存的古文献及碑墓志等遗迹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核实研究,需要作以下一些说明。
  首先,所有古文献及遗迹,原文均系繁体字,无标点句读,无段落。按编者水平,繁体字能用简化字代替的,全部用简化字代替,有个别拿不准的及生僻字,仍从原字。标点句读和分段落,皆因编者汉语水平所限,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宋代王曾的《李氏族谱原序》、范仲淹的《原序二》、欧阳修的《原序三》,这三篇古族谱序,是这次修订再版时新增的。王曾、范仲淹、欧阳修三人均为宋代名臣,尤其欧、范二人更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他们三人同为当时李氏编纂的《李氏族谱》写序,可谓李氏族谱史上一大盛事,为 《李氏族谱》增色不少,这三篇古族谱序,是我们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李氏族谱》最为古老的文献。可以说,这三篇序文,任何一支李氏的族谱所采用都合适。这三篇古族谱序,来源于重庆市图书馆历史资料部所藏的四川绵竹罗江《李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即1946年石印版,李继斌编修,馆藏图书编号245979)。
  古族训二则,系这次修订所新增,采自其他李氏族谱。按说通常的族谱中都拟写有族训族规,但我族原有的族谱中都没有。我们现在也没有必要组织族众重新讨论制定符合现在时代要求的族训族规,更没有必要由少数编修人员闭门造车式的编写。所以,我们采取了选用其它李氏族谱中较有教育意义的族训,将其纳入古文献这一章节中。
  《李仕淳编〈李氏宗谱〉节录》,系依据八七年油印版本族谱上的《李氏宗谱序》、《陇西序谱》、《李仕淳谨序》等几篇文字,都是我族原谱上所载有的。经研究,可以认定皆为李仕淳所作。所以我们现在将这一篇文字加上这样一个题目,从内容上看,本文与我族本支没有什么直接渊源。
  这次编修,将八七年油印版上的段落章节作了结构上的调整。因为原来的结构不通顺,前后相互矛盾。而且经考证出,原题《凡例》一文,不合通常谱牒典籍的《凡例》的体例和内容,实为我族本支先祖李华麟(大携)所写命簿的节录,以及还把广湘制序的正品祖道场经单簿(节录)也混入其中,使得内容混淆,冠以《凡例》的题目更是不通。所以这次正本清源,将其分离了出来,对照原文,各自单独题为一篇。
  现将各段的主旨概述于下:
  《李氏宗谱序》从“洪蒙未开,天地混然”,至“少典公毕也”段,系一般论述修续族谱,溯源求本,报本修谱,世代相承的道理。
  从“宇宙五音伙也,惟我陇西一派”,至“再列于后查阅”一段,叙述当时参与修谱的李氏,主要分布于福建长乐、永安、宁化、广东兴宁、博罗、龙川等闽汀一带,也有江浙、蜀、黔、滇等地,“数处来源”,“各处之派”,时值“清朝鼎盛,国运昌隆”之际,“嗣孙淳”“幸邀祖宗之灵,而承宗族之望”,“谨联宗枝,一本和气”而联宗修谱。
  后文即叙李氏火德公之后裔,如何在顺治十三年春
  二、三月,于松江龙乐(今为何地待考)“会集各处宗枝,各以叙源流,定昭穆、修宗宇,立谱总,以自闽入东(可能为广东)之代为始,率集宗枝,”“转至风浪岗”,“重祭火德公墓”,“尊宗敬祖,以慰先灵,孝也;远近共联,修谱同气,仁也;会文讲武,以御外侮,义也。盖一举而众善备焉”云云。
  至此,可以认为,该谱的序言应当到此为止。
  这次改编,我们删掉了八七年油印本中以下各段,其内容提要:
  “李氏源流略叙”一段,当是该谱的正文,此一大段文字,概略叙述李氏宗族之源流,与一般李氏源流略同。写老子一段,掺入了古代流传的关于老子的神话传说,将老子神化了,但这些传说在古代的文史典籍中,也确有类似记载。还有八仙之首铁拐李,亦是如此。最后,以赞词歌颂了老子、李白、李淳风、李纲、川主李冰、李元道、李元爽等李氏历代名人。
  “姓氏考略”一节,从“公孙姬姓虽众”起,至“一至古播夜郎正安”止。此一段先叙李氏渊源,从李氏祖“因官而姓理”,“由唐虞及夏商”到“利贞公逃难而李”,述至李耳 “生二子,长则吾祖,而居陇西,次叔祖而居赵郡”,谈到了李氏祖上分为陇西、赵郡两支。及后李克居三晋,李广、李龙“才气无双”,李暠“雄居西凉”,李虎“封陇西”,述及李渊“开唐延禧”,其后宋朝李纲等等。文字过于粗疏简单, 与史实多所不符,而且犯了一般搞族谱攀援贵胄的陋习,与历史名人牵强附会,实不足取。
  后一段述及“孟公”,“珠公”“避难浙江贩商闽中”, “移居福建”,“立基卜宅,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为讳”,“遂奉火德公为始祖”,“七世而潘公”,十二世于明朝 “正嘉年间”(明武宗正德一一明世宗嘉靖,即公无1506——1566年),“居数代传懋学公”,又将时间颠倒至 “成化二年(1466年),整整倒回去一百年左右,“入蜀为商”,“次子潘元公,娶马氏生七子”,分布到四川、贵州各地,云云。
  以上诸多文字,似皆为李仕淳所著,但文中内容,看不出与我族本支有何联系。同时,从时间上算,李仕淳也非本支系人。他是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修谱,我族本支有记载的枝藩祖才生于1691年,推算出生年代,与李仕淳相隔百年左右,枝字辈前尚有六代(昌祖、时芳、仲舟、见吾、万贵、绶祖)人。
  那么,李仕淳这篇谱序为何采集人我族本支的族谱呢?可以认为,是我族祖先从其他支系的族谱抄录而来,抄录时又未加以详实核定,又未在族谱中加以说明。现查这篇文字的来历,是国俊主编八七年油印版族谱时,收集资料中在我族本支的某一《李氏族谱》之类的资料中抄录的,其文字又可能并未全录,而且又加以了主观随意的组合。
  总之,这篇文字在几经传抄中已失原貌。尽管对我族本支看似无直接关系,但我们几经考虑,还是不原贸然将其删去不要,所以不惜篇幅将其保留下来,留待后人研究族谱时参考。四
  原题《凡例》一文,今查考是在八七年油印本族谱时错加的标题,但内容却很有价值。这是从先祖李华麟(大携)所写的命簿中节录的,全是我族本支的。至于其中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査考。
  华麟所写命簿一文,为我们设置了一些悬案和难题。一是始祖李绶入川的原因和时间,以及迁徙路线;二是李春芳为“未科状元”之说。
  以上两个问题待我们在后面专题探讨。
  研究华麟一文与其他古文献和遗迹的差异,还要从各篇文字著作的年代,依时序梳理出来。
  一、枝桃祖道场经单簿,推测当写于枝桃祖殁时,即乾隆45年庚子,公元1780年左右。
  二、时芳祖墓碑写于清嘉靖十八癸酉,公元1813年。
  三、双岔小湾墓碑记,当写于公元1850年后,即以广江祖享年52岁之后推。
  四、田坝宅后聂氏墓志写于清咸丰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
  五、新田湾生基岗李氏墓志,写作年代无考,推当写于公元1850年前后,从所葬广伦卢氏邓氏推算。
  六、高坎子新房子墓志写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
  七、正品祖道场经单簿记,写于清光绪十九年癸已,公元1893年。八、高坎子学堂碥碑志,写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
  九、李华麟命簿,当写于民国年间,即公元1910—1946年间。
  从写作时间看,李华麟文写得最晚,所以他说:“李氏未入蜀以前,谱牒散失,虽散见于前代经仟簿,则文又语焉不详,只得照录,以待后日参考。”他还说明:“余族姓繁衍,少时立志修谱,奈半世坎坷,有志未逮,今所录者,只叙本支生殁年月或葬处,旁不叙及。”
  同时,他还申明“余生也晩,未入蜀以前,谱牒无稽,以上所录,与别处稍有异同,未知孰是,后世若有游历北京、贵州、内江等处,想吾族有人一定可考证确凿,再行更正可也。”
  当时,华麟祖能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难能可贵的。
  可以想象,华麟祖当时修谱之志及热情,绝不低于现在的我辈。一百五十年前,他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有可能比我们现在的丰富、全面和完整。我们现在看到的时芳祖墓碑,枝桃祖经单簿等古文献和遗迹,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化剥落、人为损坏,碑石毁弃,巷帙残破不全, 早已面目全非。但在李华麟当时所能见到的,就绝不是今日的情形了。
  总之,华麟一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我们现在所收集到的其他古文献的记载有较大的出入,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一百多年过去了,他所提出的疑案,至今仍然悬着没有解决,我辈子孙还没有人为了 “考证确凿”而专程 “游历北京、贵州、内江等处”,当然也未能“再行更正”。
  五
  关于李绶祖,是一疑案。
  本谱所收古文献中,涉及本支的经单簿、命簿、墓碑志,共有九篇。其中,时芳祖墓碑记,枝桃祖道场经单簿记、双岔小湾墓碑志,高坎子新房子墓志,高坎子学堂碥墓志等五篇,未述及李绶更姓,复姓及入川原由。其余四篇,有以下几说。
  一、田坝宅后聂氏墓志说:“稽吾李氏,原自北京虎皮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恩赐牌坊,朗然可观。但吾谱帖莫传,代远难稽,仅考先祖名绶,复生子万富、万贵,生子仲舟文氏,移迁正安白泥孔神柞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此为一说。
  二、正品祖道场经单簿序谱说:“想吾氏吕绶,自幽燕起迹,仕宦西蜀,隶籍内江,继迁涪州,转徙遵义、神侧二溪及晒米台,并正安州白泥孔、铜梁等处。绶祖所生二子, 吕万富,吕万贵。吾祖万富所生二子,复姓。长曰李仲舟文氏”,“仲舟夫室殁葬于白泥孔”。此为二说。
  三、新田湾生基岗李氏墓志说:“仅知我李吕绶祖生万富、万贵,仲舟祖至时芳杨氏祖,由黔入蜀,住涪陵古井,旋徙南川丰里下六甲”。其中“住涪陵古井”,更详于“继迁涪州”。但“由黔入蜀”以前则寥寥十余字一笔带下,过于简略。此为三说。
  四、李华麟著命簿说,则分别罗列了以下几说,请看:
  (一)、“李氏原籍之属北京虎皮口,前代失考。”“吾始祖李绶,生有子二人,长万富、次万贵。因世乱。明末甲申年,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更姓吕,潜移于贵州遵义府正安州金竹里偏岩庙坝落业。万富生仲舟文氏,仲文吴氏、胡氏。万富祖殁葬于斯,地名庙基山,至今坟墓犹存”。这里,它独出一家之言,一是时间上明确说:“明末甲申年,岁荒世乱”。二是说“仲舟仲文兄弟更姓吕”,三是说 "潜移”于贵州遵义府,云云。此为四说。
  (二)、接着,他又说:“据祖墓志,谓迁至正安白泥孔,油榨二溪,晒米台三市,即祖葬处。”此说基本合于一说和二说。
  但他紧接着提出了疑问:“不知一地而有数名欤,抑传闻之名异欤,姑并录之,以待参考。”
  (三)“参殁曾祖墓志,又谓原籍北京虎皮口,仕宦西蜀,落业内江,尚有恩赐牌坊一座,朗然可观。殁后因世乱,乃迁至贵州遵义。”此说也与一说相合。
  .五、还有一说,国俊抄录的原始资料中,不知从何房所存的资料中,有如下记载:“明末甲申岁荒世乱,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潜移遵义乐安里三甲,地名半坎叶家寨落业,百有余年,当时字派二十个字:
  天子尚文学,仁德存广兴,洪修维时际,世宗景圣廷。大体有以上三说,大同小异,含混不清。大同者,皆云李绶祖原籍北京虎皮口,曾经更姓为吕,后复姓李,生子万富万贵,孙仲舟仲文迁移四川或贵州遵义。其异者:一是来四川之原因,或说“仕宦西蜀,隶籍内江”,或说因明末甲申岁荒世乱,“潜移”贵州遵义。二是迁徙的路线和地点有异,三是更姓和复姓的时间,或说“吾祖万富所生二子复姓”,或说是“仲舟仲文兄弟二人更姓为吕”。
  本谱收录《明史•李震传》,摘录了其中有关李绶的点滴记载。应当申明的是:我们现在尚不能轻易确定此李绶即吾始祖李吕绶也,仅作为供查考的一个线索而已。要查清《李震传》中李震、李绶兄弟之来历,有待査考南阳或有关地方史志或其他历史文献。
  关于李春芳及状元问题。
  我族本支是时芳祖的后代。在时芳祖那一代人中,共有兄弟十“芳”,均仲舟仲文兄弟之后。吾祖时芳一人迁来隆化县板桥河袁家咀龙踏村古石堰一带插占为业,言就尔居,其余九房今失考,下落不详。
  华麟说:“仲舟仲文吴氏胡氏,共生七子:长荣芳,次联芳,三春芳,未科状元……”原文曾经抄写为“末科状元”。我们这次修谱,曾想下功夫将这一点考证清楚。因为我族本支系中倘若真有一明朝“末科状元",所谓“末科”, 应是明朝最后一场科举,定可在史籍中查到。在重庆图书馆中,我查阅了《明史》、《明史人名索引》、《明通鉴》、《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籍。经查,确有一李春芳为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末科状元。《明史•列传第八十一》载:“李春芳,字子实,杨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李春芳举进士第一,中第一甲三名中第一名,即状元。这个李春芳在嘉靖四十到四十五年及继位的明穆宗隆庆年间入阁主政,任宰辅,是当朝有名的“青词宰相”,非等闲人。但是,嘉靖二十六丁末是公元1547年。在时间上推算起来则不可靠,以枝藩(1691年生)、枝桃(1715年生)辈每代三十年倒推上去,春芳与时芳的年代则相差一百多年。因此倘不足以认定。
  经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清两朝共有六个李春芳举进士。本谱这次将其作为参考资料予以收录,以供族人研究。
  由此可见,我族祖李春芳曾是明朝嘉靖年间辛未科状元一说不太可信。有可能是李华麟或前人错讹相传,或攀援显贵而为。这一点不作定论,留待后世继续探讨。
  七
  所有古文献及遗迹的题目均为编者所加,内容皆为国俊、欣煜等人几次实地踏勘抄录。为何多次反复抄录呢?因为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的文字怀疑有误,或因简略而未尽录,引起内容残缺,文理不顺,不得不又重新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核实校对。但是应当指出,这些历史遗迹,尽管均已创作产生于一、二百年之前,较为接近当时族史事实,但仍然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在此就不详细列举。
  茂辉于九七年丁丑孟春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