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史略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5
页码: 7—31
摘要: “李”从“理”而来,“理”在古代是一种官职。传说中的颛顼(古代部落首领,五帝之一)的后代皋陶,是尧的大理(掌管刑狱的官),他的子孙从尧到商几代都是大理,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理”为姓。到了商纣王时,他们的后代理征,看到纣王适于酒色,屡次进谏,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恐怕祸及子孙,就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出京城。一天烈日当空,母子俩,饿又渴,躲在野林子里休息。树上果子累累,母子俩虽饿又渴,但不敢采摘充饥解渴,生怕野果有毒,最后理利贞说:“不吃野果要饿死,吃了野果可能被毒死,还是让我们吃个饱,毒死就算了”。这样母子俩都吃野果,并靠野果度日。不久商纣王被周武王打败,纣王因事自焚,商朝灭亡,理利贞母子得救。理利贞后来为周武王做事,为了纪念自己这么一段苦难的经历,就改“理”为“李”,让后代子孙记住祖先受了“木子”的恩惠,李姓就由此传下。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史略

内容

一李姓的由来
  “李”从“理”而来,“理”在古代是一种官职。传说中的颛顼(古代部落首领,五帝之一)的后代皋陶,是尧的大理(掌管刑狱的官),他的子孙从尧到商几代都是大理,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理”为姓。到了商纣王时,他们的后代理征,看到纣王适于酒色,屡次进谏,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恐怕祸及子孙,就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出京城。一天烈日当空,母子俩,饿又渴,躲在野林子里休息。树上果子累累,母子俩虽饿又渴,但不敢采摘充饥解渴,生怕野果有毒,最后理利贞说:“不吃野果要饿死,吃了野果可能被毒死,还是让我们吃个饱,毒死就算了”。这样母子俩都吃野果,并靠野果度日。
  不久商纣王被周武王打败,纣王因事自焚,商朝灭亡,理利贞母子得救。理利贞后来为周武王做事,为了纪念自己这么一段苦难的经历,就改“理”为“李”,让后代子孙记住祖先受了“木子”的恩惠,李姓就由此传下。
  后来为什么李姓成了大姓,特别是唐朝。因为唐王姓李,凡是帮助唐王朝出过力的臣子,都赐姓李。
  如原来的徐氏,邴氏,安氏,杜氏,弘氏,郭氏等都改姓李。李姓在中国就相当多了。
  原载《涪陵日报》二李姓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上古有个皋陶的人,是东夷族首领少昊氏(今山东曲阜,为五帝之一)的曾孙,后继任东夷族首领。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任皋陶为大理(即司法长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五刑:即墨、劓、刑、宫、大辟。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禅位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历夏商两代,后就以官命族,遂称理氏。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劝谏纣王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得罪而死。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随母亲契和氏,出逃避难荒山,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本不知其名李树),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木子保命之恩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因木子合拢即李字,又因理、李同音,故自理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
  李耳族群:
  据《新唐书》(乃宋代欧阳修、宋祁编修)上溯下延记载:李利贞之子昌祖,在陈国任大夫,居住苦县。昌祖之子彤德,彤德之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即封地)于苦县。硕宗之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母亲,为利贞12世孙。
  李耳(即老子)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木大夫。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其孙李兑为赵相,其曾孙李跻为赵国安阳君。跻有二子:李云;李烙。烙之子李洪任秦国太子太傅,其孙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入秦为司徒、御史大夫。昙有四子:崇、辨、昭、玑,均在外地做官,分为两支,为李姓发展成陇西、赵郡两大支派的起源。李崇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治所在甘肃临洮县),即陇西房始祖,后又分为39房。巩为秦太傅,其子李牧在赵国做官,为当世名将,为赵郡房(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始祖,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祖,遂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唐朝宗室族群:
  公元618年,自李渊建立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李姓人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王室子孙众多,妻妾成群,人口繁衍昌盛。据书史记载:唐朝有19个皇帝,合计有219个皇子,平均每一个皇帝就有12个皇子,这些皇子又在全国各封有领地,从中繁衍出许多支派。共分为41房,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持续成倍增长。
  唐代宰相族群:
  终唐之世,李姓共有宰相39人。其中宗室产生12个;中有李麟、李林甫、李回、李程、李石、李福、李勉、李夷简、李宗闵、李适之、李岘、李知柔。其次,陇西李氏产生宰相10人;赵郡李氏产生17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
  唐代赐姓族群:
  这个族群,包括部份少数民族内附者在内。皇帝赐姓有功的文臣武将为李姓,出于褒赏、恩惠、笼络,旨在巩固其统治地位。李姓作为“国姓”,对被赐姓者来说,是一种殊荣。唐朝赐姓之风日盛,自开国皇帝李渊起,至末代的昭宗李晔止,被赐姓者有16家之多。据书史记载中有: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茂公,山东人。
  李粲,滑州人,徙万年,本姓丙。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
  李突地稽,靺鞨族(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太宗李世民时任右卫将军,赐姓李。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
  李国臣,奚族人,原是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今青海东南境,黄河曲流处)羌族人,原姓阿跌氏。
  李嘉庆,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
  李茂勋,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李思恭,本姓拓拔,党项族人,平夏部落首领。
  李俨,宰相张浚的小儿子,初名休,一名播,昭宗李晔赐姓李。赐名俨。
  李姓历代称帝称王者: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人称帝称王者,有记载的,多达60余人。最为著名者,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政权(除朝鲜李朝、越南李朝在外,另文叙述)。这在中华姓氏中实属少见,李姓人所建立的政权,有的历时长久,业绩辉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的割据一方,兴盛一时,但确有较大的影响;有的显赫当时,声振四海,名垂青史;有的虽兴起一隅,为时短暂,名声不著,但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曾起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公元304年,巴氏族人李雄创立大成国;公元400年陇西汉族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国;隋末李轨割据称凉王;李子通在杨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巩称魏公等。
  在李姓政权中,历史最悠久、最为辉煌者,莫过于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立至908年灭亡,共21帝,统治290年,前期国势强盛,疆域东南至海,极盛时北界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到里海,东北抵日本海。
  繁盛江淮一时的南唐:自五代,后唐在位27年灭亡后的第二年,即公元937年,徐州李昪,建立了南唐国。在南唐帝王中,尤以李煜最为著名。李煜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尤以词称于世,词与李白相匹。与赵匡胤同时,时称“一文一武,绝代双雄”。南唐自立国后,曾灭闽、楚,极盛时拥有中华半壁江山,统治着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及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共3主,历39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虽为时短暂,然而是失败的英雄,为后世所赞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历代,李姓称帝称王的还有:
  五代,李克用建立后唐。
  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
  李顺在在成都称大蜀王。
  党项人李继迁建立西夏。
  其余如南宋初年,李合戎于松滋起义,年号太平;孝宗时,郁林李接起义,年号罗平。
  明代,景泰年间,钱塘人李珍起义,年号天顺;英宗时,麻城人李添保自称是唐太宗后裔,起义称王,年号武烈;成化年间,河南新郑人李原起义,称太平王;神宗时,漳州人李新起义,年号洪武;固原人李文,起义称天王,年号真混。
  清代,康熙时,云南李天极,据蒙自抗清称帝,年号元兴;咸丰时,云南大关厅人李永和起义,攻破叙州,年号顺天。
  综上所述,这些庞大的族群,由此,极大地扩充了李姓人口,历唐代的发展,李姓支庶繁盛,播迁频繁,流向广泛,至宋、明时期,已基本上遍及全国各省,以至台湾,同时已有李姓人移居海外。李姓人不仅是汉族中的大姓,而且在30多个少数民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欣煜整理
  三李姓人的分布状况
  李姓是中国古今大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在当今世界上李姓人口已过8700多万人。据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千分之五随机抽样57万人,经过计算机处理表明,按人口多少为先后,排列出姓氏新座次。前列19名大姓的次序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大姓加起来占汉族人口的55.6%”。其中李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9%。
  李姓人历史上迁徙和分布: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游学、经商、避仇等诸多原因,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进而飘洋过海,发展到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据《史记》记载迁入山东的李氏及《新唐书》所载的陇西和赵郡李氏外,早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已有李姓人移居今山西四川等地。春秋时晋文公(都山西翼城)有李离任理狱官;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相(都山西夏县),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是最早迁入四川的李姓人;东汉时李久为辽东人(今辽宁辽阳),李催为北地(宁夏吴忠)人,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时李衡为襄阳(今湖北)人,李恢为俞元(今云南澄江)人,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李进为高要(今广东)人,迁入浙江始于西晋治书侍御史李楷。
  唐代李氏南迁较为频繁,人数也多。唐高宗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为镇压福建南部“蛮獠啸乱”,随军李姓将佐,多落籍福建,开发漳州。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打击唐宗室子弟,一部逃到较安静的南方定居。穆宗时,“牛李党争”,牛派得势,贬李德裕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一带)司户,死后子孙留居当地。
  海外李姓人一斑:
  李姓人移居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日本东南部群岛)定居,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其中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琼、李叶等人。琉球国曾先后派往明、清朝廷为通事。清代以来,闽、粤沿海,李姓人陆续有到东南亚做工,后来就有人远涉重洋,徙居欧美,侨居地愈益广泛,直至遍及五大洲。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英、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这里粗略介绍一二,以见一斑。
  越南李姓:
  越南历史悠久,古称交趾、安南,上古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二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置交趾郡,列为13剌史部之一,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在隋代称交州。唐代设安南都护府。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之孙李公蕴,在黎朝(即今越南)任殿前指近使。公元1009年,黎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都今河内,历八主,216年。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习俗,大体多仿中国。其中长期采用 '‘赐姓”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遂使李姓急剧扩充,发展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
  据说朝鲜李朝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乃辽东李氏的一支,因避战乱而迁居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于公元1392年,举行兵变,废旧王自立,改高丽国为朝鲜,都汉城。李氏王朝历27主,统治519年。曾于公元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公元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遂亡。
  李氏在统治朝鲜的五百多年间,国家的制度及民间的习俗,多习仿中国。为了加强统治地位,采用对有功的文臣武将赐予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避居朝鲜,故今李姓为朝鲜第二大姓。
  有资料称,韩国姓氏主要集中在李、金、朴、崔等几大姓上,这四大姓人就占了韩国4600多万总人口的一半。在韩国有句笑话,说是在位于汉城市中心的南山顶上,你随意向任何方向掷下石头,这块石头十有八九会打在李姓人身上。所以韩国废除同姓同宗婚禁。
  李姓郡望的分布状况
  古代姓氏书,往往在姓氏起源时,注明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是古代统治者行政区域的划名,“郡望”就是郡中显贵的有声望的世家大族的姓氏。在写姓氏书中,“郡望”是不可缺少的。据记载:李姓郡望,着重于陇西郡(甘肃陇西一带)、赵郡(今河北邯郸)为李姓两大发祥地。分流于顿丘郡、渤海郡、中山、襄城、江夏、梓潼(今四川的江油、安县、绵阳、盐亭以北,剑阁以西,青川以南陕西的宁强)郡、广汉郡(今川、甘交界的白水江流域及涪江上游),范阳(今北京)、梁国、南阳。这些郡望都是陇西、赵郡两郡为总“根”上滋生蔓延出来的分支,反映了李姓的地理分布状况。
  据《新唐书》、《古今姓氏书辩证》列有李姓分支数十个,分布于三十多个地方。如陇西、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降都、武陵、中山、颍川、常山、平棘、辽东、襄平、江夏、广陵、汉中、梓潼、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域、代北、河南、京兆等地。
  这些分支有些是少数民族中的李氏,尤以壮族人口最多,1982年统计有1337.8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份居住在广东、云南。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均为壮族人。其次如柳城李氏是契丹族,唐朝大将李光弼即属此支。略阳李氏为巴氏族,世居巴西岩族(今渠县),属西晋“八王之乱”迁入四川。高丽李氏为朝鲜族。河曲李氏是羌族,武威李氏是奚族。
  李氏诸郡望中,尤以陇西、赵郡的历史最久远,声望最高,除赐姓李氏外,其他各分支几乎都是这两支衍生出来的。
  陇西房李氏始于战国时,秦国司徒、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李崇。崇的二儿子李瑶,任南郡太守,封狄道(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侯。瑶子李信,为秦始皇时大将军,封陇西侯。信之孙李仲翔,任西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仲翔之子李伯考,先后任陇西、河东二郡太守。伯考之子李党员任成包令,其弟李向为范阳房始祖。西汉名将李广就是李向之子。广有二子:长子李当户生李陵,亦西汉名将,出征匈奴,因后援不济,被迫降胡(见李陵《答苏武书》不另叙)。李广次子李敢,为西汉郎中令,封关内侯。敢之子李禹、李忠。忠为顿丘房始祖;李禹的六世孙李本有二子:长子李次公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次子李恬为渤海房始祖。次公有二子:长子李轨,为魏临淮太守,司农卿;次子李潜为申公房始祖。李轨之孙李雍,先后任济北、东莞二郡太守。雍有二子:长子李伦,为丹阳(今安徽当涂)房始祖。次子李柔为北地太守。李雍之孙李盖为安邑房始祖。李柔的曾孙李暠,就是十六国时西凉国的创始人,号武昭王(李白属其九世孙)。暠有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李愔为镇远将军,乃镇远房始祖;其曾孙李系为平凉房始祖。李翻有三孙:一名李丞,为姑臧房始祖,一名为李茂为敦煌房始祖。李翻之曾孙李成礼为绛郡房始祖。李豫之玄孙李刚为武陵房始祖。李歆继暠为西凉国王,有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为北魏安南将军,豫州剌史。其子李熙为北魏金门镇将,生天赐。赐有三子:曰起头、虎、乞豆。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上述即李渊族谱,亦为李白族谱。
  赵郡李氏,仍出自战国时秦国司徒,御史大夫李昙一脉,其第四子李玑,有三子:云、牧、齐。李牧乃赵国名将,始居赵郡;李齐任中山相,为中山房始祖。李牧之六世孙李秉任汉颍川太守,在当地安家。李秉的九世孙李膺,字元礼,为东汉名士,桓帝时任司棣校尉,为人刚直不阿,声誉极高,时人誉之为“天下模楷李元礼”。士人获得他的接纳,誉为“登龙门”。其第三子李瑾避难复居赵郡。瑾之玄孙李楷,为常山房始祖。楷有五子:辑、晁、芬、劲、睿,异地分居,其后分为三组:辑、晁为南祖;芬、劲为西祖;睿为东祖。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任北魏谯郡太守,后迁谯(今安徽亳州)。
  此外赵郡李氏还有辽东、江夏、广陵、汉中、管城等分支。中山始祖李齐的13世孙李宝任东汉元菟都尉,居襄平,为辽东李氏。汉颍川太守李秉的玄孙李护,任酒泉太守,有三子:武、昭、奋。昭之子李就,任东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后徙居江夏,形成江夏李氏。李就的11世孙李顒,郡举孝廉,其七世孙李元哲,徙居广陵,形成广陵李氏。李武任汉东郡太守,太常卿。其孙李颉为东汉博士,后迁居汉中南郑,形成汉中李氏。赵郡李氏后裔李万安,于唐代自赵郡迁至管城(今郑州)形成管城李氏。
  欣煜整理
  四李氏历代名人录
  李姓人在三千多年来,曾涌现出难以胜计的著名人物,仅在我国二十五史中,单独立传者就有一千五百多人,还不包括“本纪”、“世家”中的帝、王和传中的“烈女”、“孝女”。这些人或具有远见卓识,有治国安邦的本领者;或能征善战,为国建功立业者;或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曾造福于民者;或潜心治学,造诣精深者;或创作出不朽的诗文、画卷,流芳百世者;或赤胆忠心救国,事迹感人者。他们因对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闻名于世,为李姓人增添了光彩,也是李姓人中的精英。我们虽本着厚今薄古的观点,但对他们不朽的业绩,先代所美,应予以褒扬,值得后世人去肯定和学习。对历代李姓人中精英繁多,不能一一举记,所录者,多所不是荫袭祖辈之余烈而成名者,皆是他们造化出来的,只择重选载。
  政治军事名人:
  李悝(公元前455一前395),战国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
  ”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政治上推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功罚过。对此,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因之使魏国列为战国七雄之一。他汇集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李牧(?一前228)战国末年赵国名将,书载“起、剪、颇、牧,乃武将之多奇“,古称四大名将。他长期防守边庭,平时加强战备,对军队训练有素,很得军心,曾多次打败东胡、林胡、匈奴的侵扰,使之十多年不敢侵犯。后又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秦国以牧为患,施反间计陷害他, 结果赵王中计,杀李牧,赵国遂为秦所灭。
  李斯 (?—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深受申、韩法家思想的影响,曾从荀卿学。初,始皇任斯为客卿。当宗室贵族拟议逐客令,他上书谏阻,被采纳,不久改任廷尉。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辅始皇一统帝业。后,任斯为丞相,斯子皆为秦驸马,女俱尚秦公子,荣显一时。在施政上;除旧布新,反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为高度集权中央,主张焚诗、书,废私学,保留农、医、巫等书,黜百家之言,统一文字,以愚黔首,加强专制主义,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统治。在建设上,兴修水利、交通、国防工程等。斯工书法,尤以小篆体为最著,以此为标准来整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的贡献。留有泰山、琅琊等刻石传世。
  始皇死,斯追随赵高,阿顺苟合,是晩节不终,遂使身败名裂。论者曰:秦国兴,斯家显,始皇死,秦遂灭,斯亦家败人亡。惜哉!不终其志。
  李广(?一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善骑射,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大小七十余战,以勇猛善战著称。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侵犯,称之为“飞将军”。
  广不擅言辞,务实,耿直,他贵为将军,同士卒甘苦与共,家无余财,众乐为用,麾下校尉,才不及中人者,因功封侯者数十人,而广屡立战功,无尺寸封邑。
  元狩四年,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迷失路,被困无援,受谗被处分,故自以耻对刀笔吏,因之自杀。(后其孙李陵,亦为汉将军,征匈奴,敌众,被围,后援不济,迫降,见李陵《答苏武书》,不另叙)广事迹已载入《史记》、《汉书》诸史,广为后世称颂,尤为历代诗人墨客、论家所咏叹赞扬,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成为千古名句,亦乃崇高的评价。
  李靖(571一649)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陕西三原)。精通兵法,唐初任行军总管,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功显,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
  李纲(1083一1140)宋代名臣,邵武(今福建)人。北宋末任太常少卿,为主战派首领。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都城汴京(今开封)时,力谏阻钦宗迁都,并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营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挫败投降派的金兵不可战姓的谬言,反被人排斥。次年高宗即位,被任为宰相,主战抗金,收复失地,拟迎二圣(徽、钦二宗)还朝,又遭主和派排斥。国是日非,仅任职七十天,罢相。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曾多次上疏,陈说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他的名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是主战抗金,革新内政,一生忧国忧民的写照,成为千古名句。
  李鸿章(1823一1901)清代洋务派首领,安徽合肥人,于1861年,任淮军编练使。1866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1870年,又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他从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等企业,并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是清末政治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科学技术名人:
  李冰战国时水利家。约于公元前256一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治所在今成都)。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如修建都江堰,凿平青衣江的溷崖(今夹江县境),穿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境),盐井开诸陂池,治导什那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等。尤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最著。该工程位于灌县境内岷江中游,兴建前,岷江水灾严重,李冰和其子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效益卓著,遂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二千多年来,该工程屡经扩建,至今仍在川西平原发挥着巨大作用。
  李春隋代工匠。曾于开皇、大业年间(590一608),创建著名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洨河上,是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桥。单孔,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弧线平缓,拱圈由28条并列的条石组成,上设四个小拱。这座用料少,造型美观,又便于排洪的石拱桥,至今尚完好,在世界桥梁史上,其设计与工艺之新巧,为石拱桥之卓越典范,为中外同行赞美和仿用。该桥跨度之大,在当时亦属创举,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赞曰:“赵州该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
  李时珍 (1518—1593年)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蕲州(湖北蕲春)人。继承家学,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参读历代有关书籍八百多种,入深山采药,加以鉴别考证,深入民间请教,搜集和整理旧方和药物,历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该书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丰富的医药学经验,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传世。
  李诫(?一1110)北宋建筑学家,郑州管城人。曾任主管营造的将作少监,将作监等职。由他编修的《营造法式》,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工限、料例,图样五部份,内容多来自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成为当时中原地区官式建筑的规范。该书是中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对研究古代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潢清代数学家,字云门,湖北钟祥人,乾隆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博综群书,尤精于算学。著有《九章算术》、《细草图说》。
  思想家:
  李耳字聃,号伯阳,一名重耳,亦称老聃,世称老子。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为东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时见周王朝已衰,遂隐退,乃西出函关,莫知所终。
  李耳是我国较早的思想家,哲学家,继黄帝思想创立了道家学派,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传世,乃道家学派经典之作。因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庄周所著《庄子》一书中颇多寓言,故后世人把老子的一生很多传说神秘化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中,把老、庄、申、韩列在一起立传。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从道家的“自然天道”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成为法家学派法治理论的基础,多从继承和发展老子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而来,故《韩非子》书中有《解老》、《喻老》诸篇就是确证。西汉初期,盛行黄老、刑名之学。黄老指道家、刑名指法家,故有道法合抱之说,也是历来新兴之主看重的两个法宝。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谓孔子之徒所为耳”。然庄子辈亦黜儒家,是此儒道争战不休,而司马迁推崇道家思想,则以道儒平论。
  李贽(1527—1602)明末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回族,泉州晋江 (今福建)人,嘉靖进士。先任河南辉县教谕,后任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因对耿定向之伪道学多所揭露,对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攻击,触怒权贵,屡遭迫害,自杀于狱中。在文学方面,反对复古、剽窃、摹拟,主张抒发已见。曾评点《水浒传》、《西游记》等。著有 《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书。
  文化艺术名人:
  李百药 (565—648)唐初史学家,安平(今河北)人,其父德林曾任隋朝内史令,预修国史,撰《齐书》。入唐后,百药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受命修订五礼、律令,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齐史,经十年而成,今称《北齐书》,为二十五史之列。
  李延寿唐初史学家,相州(河南安阳)人。任崇贤馆学士,符玺郎兼修国史,参加编撰《五代史志》、《晋书》,著有《太宗政典》。又以一人之力,整理南北八朝史事,经16年的努力,编成《南史》、《北史》两书,名列古今二十五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名长庚、谪仙。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碎叶(唐属安西都护府),系西凉国兴圣皇帝九世孙。隋末,先代非罪谪居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才华,喜纵横术,好击剑,轻财任侠,善作诗赋。20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742年),贺知章和道士吴筠推荐,应诏赴京,玄宗召见金殿,论当世之事,奏诵一篇,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云帆以济沧海之志。玄宗甚见爱重,诏封翰林学士。不为权贵折腰,诗文多讽兴之作,时朝政腐败日甚,帝虽爱其才,权贵百般谗毁,白自知不为所容。于是,一改初衷,愈骜放不自修,遂辞官,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以诗酒遨游三山五湖。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友谊。
  白,诗词文赋并茂,诗风豪放,想象丰富,文章凝炼,语言流畅,不卑不亢,文如其人,骈文如高山白云,行云流水,音律和谐,了解和同情民间疾苦,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因而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晚唐诗人皮日休评白:“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故时人又称“李谪仙”。书史家论曰:其文也,凝炼流畅;其词也,为百代之祖;其诗也,千载独步。
  在安史乱中,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为永王李璘幕府,后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李白晚年遭永王李璘之变后,飘泊江湖,生活凄苦。时值其从叔李阳冰为当涂(今安徽)令。对李白的境遇,甚为深知和同情,李白就以此地作归宿。白乏嗣,只二孙女。生前尤慕谢东山之志,死后葬于当地谢家青山。阳冰受遗托搜集整理其文稿,编成《草堂集》10卷并序。是最早的李白文集。
  李昉 (925—996)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今河北)人。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官至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对于保存古代文献有较大贡献。他主编的三本书与 《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书”。
  李清照(1084—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恪非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她早期生活优裕,因金兵入寇,流寓南方,中年丧夫后,境遇孤苦。她的词作,以宋代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后期风格突变,多写国破家亡,生活离乱,民间疾苦,沉哀入骨,词情凄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她在艺术技巧上力求创新,善于运用清丽雅洁的语言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是婉约派的代表,是宋代唯一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其词称易安体,独树一帜。时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之说。诗作慷慨激昂,与词风不同:“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一是对失败的英雄项羽评价颇高,二是对南宋投降派的辛辣讽刺。
  李调元(1734—?)清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童山蠢翁。绵州(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改翰林庶吉士,历任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得罪和珅,充军伊犁,后以母老得释归。其诗雄健挺拔,颇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戏曲论著有 《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又编写川剧剧本《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等书。另著有《童山诗集》、辑有《全五代诗》等。
  李渔(1611—1679)清代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字笠鸣,谪凡,号笠翁,笠道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浙江兰溪人。少时游历四方,结交名士。晚年由南京迁杭州,居西湖旁,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对戏曲剧本创作、演出均有丰富的经验。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均存, 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小说《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肉蒲团》、《合锦回文传》、《无声戏》等。所著《笠翁一家言》中《闲情偶寄》一书,论述戏曲、烹饪、建筑、园艺各方面的技术,大都是多年实践的心得,尤川剧曲部份,颇多独到的见解。还著有《笠翁论古》、《千古奇闻》、《诗韵》、《词韵》等传世。
  李汝珍(约1763—1830)清代小学家,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他涉猎经史百家,精时韵之学,晚年贫困潦倒,以多年精力作成长篇小说《镜花缘》,赞扬女子才能,对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封建社会某些丑恶现象有所批判。
  李宝嘉 (1867—1907)清末小说家,江苏武进人。他擅长诗赋和制艺,也工篆刻,屡应省试不第,后到上海,创办报刊。作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庚子国变弹曲》等。他的小说,对清廷官吏的昏庸腐败和贪污纳贿有所暴露,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
  茂辉欣煜搜集整理
  五李氏海外名人传略
  对于海外李姓名人的概况,曾是诸多因素而迁徙侨居海外各地。或因经商、游学、或因迫于生计,到国外打工,如此等等,一批又一批,一年复一年,到国外定居,子孙繁衍,甚至已几代人。有的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原多是一些不显山,不显水的小人物,经过生活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懈努力奋斗,自我创造和发展,不少人在自己的事业中已卓有成就。在科学技术,工商企业各界,涌现出不少世界名人,对人类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也为祖国增添了光彩,也是李姓人中的精英。他们的精神和业绩,是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学习的典范。这里只择重选载一部份名人,收列族史。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即农历六月十三日)生于广东潮州市。1939年去香港。他刚二十岁时,由一个工厂推销员,提升为业务经理。从1950年开始自办塑料厂。六十年代初开始投资房地产,七十年代后期形成为香港华资地产集团首领和“股王”,继已发展为香港十大财团之首。1980年,他捐款1.7亿元港币,筹建汕头大学,又在国内兴办了许多教育福利事业,表现了他的赤诚爱国之心,从而与陈嘉庚并称侨商“二嘉”。
  李小龙原籍广东,1940年岀生于美国三藩市唐人街。1971迁居香港。他从六岁起开始练太级拳,后又学各种拳术,练得一身好功夫,并把中华民族武术在银幕上发扬光大,成为香港功夫片巨星。他在《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等影片中,都表现了热爱祖国,渴望中华强盛的赤诚之心。1973年,年仅三十三岁的李小龙,因脑血管破裂,在香港突然逝世,香港各界万余人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此后华纳电影公司、美国好莱坞电影城、日本近代映画社等单位都专门举行纪念李小龙的活动。
  李光前1893年出生于原籍福建南安芙蓉乡。1903年去新加坡,后曾回国就读。1911年再度去新加坡,1920年与陈嘉庚长女结婚。他在帮助陈嘉庚搞树胶贸易之余,开始创办南益树胶公司,后发展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树胶和黄梨双料大王,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他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曾多次捐巨资赞助。李振翩 (1898—1984)美籍华裔病毒学家,湖南湘乡人。1925年毕业于长沙湖雅医学院。1929年去美国从事病毒疫苗研究工作。1931年回国任病毒学教授,1949年重返美国,1955年与谢弗合作,培养出小儿麻痹疫苗,在全世界推广,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李延年马来西亚实业家,1906年生于福建永春县,十七八岁时随母亲去马来西亚谋生。先当职员,接着经营树胶业,后又致力于发展商业区及兴建住宅,成为巨富。他不遗余力地资助公益事业,先后在国内捐赠五百多万元,兴办教育和医院,还设立了李延年基金,他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和好评。他于1975年荣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封赐的“丹斯里”勋衔,1978年荣获雪兰莪州苏丹封赐的拿督勋衔。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弟家庭,勤奋好学。1946年,他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时,被吴大猷教授推荐公费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后曾受聘到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1956年升为教授。由于他对近代物理,特别是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7年4月获爱因斯坦物理学奖,同年底又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杨振宁共同成为首次获得国际最高奖赏的中国人。他热爱祖国,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材。并对此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祖籍福建上抗丰郎村,是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第二十八代孙,他的曾祖李华卿于清末到新加坡谋生,后来家业兴旺,祖父李云龙继承家业,进一步发达,父名李振抻。
  李婉若美国第一位华裔女市长,她原籍天津市。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商学院社会工作系。1957年去美国,1964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迁至华人聚居的蒙特利市。为提高华人的地位,她决心从政,并做了大量工作,在广大华人市民的积极支持下,1982年以最高选票当选为蒙特利市议员,又于1983年11月当选为蒙特利市市长。此后,她为维护华人的权益做了很多工作。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于1936年出生于台湾新竹县。1961年获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62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72年任教授。他在化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三月获得里根总统亲自授予的科学技术奖章,四月获得美国化学学会颁赠的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八月十五日又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茂辉欣煜搜集整理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