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序言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关键词: 族谱 李姓

内容

一有关编修族谱的一些知识
  ——代前言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族谱是生命史的鲜活形态
  一部优秀的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如果这个家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修谱的话),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种种特征。这种变化不已的客观存在,与恒定的家族血缘递传,形成了族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出一个生命群体的强大力量,一组种族遗传的神秘密码,一种超越历史拘限的阔大视野。
  关于族谱的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份,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写于民国三十七年的《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
  关于族谱的谱法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同。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
  修谱的主体思想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修谱,家族中名人的义务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废”,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
  旧时修谱,有一种陋习,即为了在社会交往中抬高本族的声望和地位,往往攀援贵胄,附会名贤,生拉硬扯硬把某某历史名人说成是本族之祖,有的更出于势利观点,富而远者亲之,贫而近者疏之。
  修谱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家族的谱牒,都有它固有的共性。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先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盛,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载入这部史册。
  在用修谱加强族人团结,进行社会交往中,能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称许的。
  茂辉九六年八月中旬敬拟
  二修订再版本谱新序
  族谱,家乘,谱牒,皆乃一族之史也。追本溯源,来龙去脉,是诸小系汇集而成族,犹众多支流而汇成大江大河者也。谱牒之义,古时有司选拔官吏,必稽其谱牒,故历来成为保持门阀的工具。
  修谱,是使宗族成员,不忘祖德,尊敬祖先,犹民之热爱祖国,维护自己的民族也。尊老爱幼,赡老抚幼,传宗接代,蕃衍子孙,乃传统的社会义务,亦乃国家不可缺少之组成部份。'加强团结,教育族人以处世之道,遵守政策法规,遵守家规族训,崇尚社会美德,均乃继承和发扬我华夏几千年来文明古国之伦理道德教育者也。为使辈份有序,族有字派,代代承传,使之绵远流长,犹脉之博派也。凡族中有德高望重者,为国建功立业者,为社会卓有贡献者,为人类造福者,均予载入族史,以资鼓励族人,成为学习之典范。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载: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李氏家谱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有67种,上海图书馆有393种,民间保存者则无计其数。李姓族谱, 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宋代著名学者王曾、欧阳修、范仲淹分别为《李氏族谱》撰序。
  李姓历来是中国之大姓,亦乃当今第一大姓。据书史记载:自三皇五帝以来,至“理“姓更为李姓,以至唐代,播迁发展,遍及全国。各分支皆条条有序,系系相承,遂使李姓与他姓有较不同之特点。关于李姓历代名人及其他,诸多旧族谱所载事迹往往模糊、荒诞无稽,牛头马颈,本谱对上述所事,均参照诸多书史论家之言,予以整理成章,记载入谱。
  几经战乱,时值明未甲申之变,又遭明、清交替,改朝换代,值此多事之秋,我李绶祖自北京虎皮口,辗转入川,虽仕宦西蜀,棣籍内江,然其前段族谱失考。后由内江,经涪州,转徙贵州遵义府之正安州定居。此段辈份源流虽明,但踪迹记载欠详。
  时芳祖迁入隆化县(今南川市),原弟兄十人,尚有九房仍居原地。因年代久远,互不通款,无人问津,今难查访,此乃不修谱之过也!对此,望族人多留意焉!
  时芳祖入川,止于河图坝定居,年复年年,代代相传,子孙繁衍,虽有谱而欠修。我枝藩祖弟兄十人只传有三房,余七房皆失传。清末,民国初,复值改朝换代,遭际军阀割据,战乱不休,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生计维艰,谈何修谱!其族之意识多所淡忘湮泯也!其祖系何许人也!字派辈份何分,祖茔葬于何所,皆无从问津查考矣!
  建国后,大地重生,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白手兴家,于国于家均有待重建。如今,政通人和,乐业安居,社会安定。是此,于修谱则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否则,时人之过也。
  初,于丁卯之年,族人发起修谱,鉴于诸多因素,谱虽成,而多所不尽如人意。族人眷恋祖德,拟福庇后昆,流长源远,望有一卷较为完善之《族谱》传后。于是,族人发起倡议重修《李氏本支族谱》焉!
  丙子年新秋月上浣欣煜谨书

知识出处

李氏本支族谱

《李氏本支族谱》

族谱,或称宗谱、家谱、族乘、家乘、谱牒,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在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各种姓氏的族谱家乘类书籍,这是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史学文献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今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现从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中,辑录和编写以下一些点滴知识,供研究和参考之用。也可作为族人阅读了解修订再版后的《李氏本支族谱》的一步入门阶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