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譚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310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记载着列祖列宗不畏强暴,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改造社会的史实;记录着为人类社会及发展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感人至深的伟绩。谭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最早的一员,在中华民族光辉的史册上,写下了闪闪发光的篇章。使现代子孙们无不感到骄傲与自豪,祖宗的丰功伟业,鞭策着子孙们,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加倍努力。
  古今中外,人类活动于宇宙,姓氏源流是历史所留。姓和名一直不仅是自然人作为社会成员最主要的代称;而且是人格尊严的象征。”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古老名言,表达了人们对姓名的极度重视。详知自己的姓氏,凡华夏炎黄子孙,无论居住何方,属何种职业,不管他漂泊多远,永远怀念自己的故乡家园,总想知晓其源头,属于哪个宗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究本溯源的精神,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族人梦寐以求的夙愿,颇具强大的凝聚力。
  溯其渊源,谭姓起源于西周,是以诸侯国名为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于世,源流至今,代不乏人,世系不乱。明洪武二年,代明公之子元政、元贞二公的后生,自楚入川,定居今石柱县以来,亦有六百多年,时至今日,已繁衍二十余世,堪称旺族。忆吾族源流,撰写族谱,意其深远。族若无谱,则失其所从来,忘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不能维系而紊昭穆,何言承祖训,别尊卑,识亲疏,尊祖敬宗,敦本睦族。纵观我国记载,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遗撼的是无全国性的谭姓宗族志,只有民间宗族谱,用以记录吾族的历史和世系。本族虽清代和民国时期著有族谱,但均属各支系和各房志,无一部元政、元贞二祖石柱脉系全县性系统的谭氏族谱,加之种种原由,民间宗谱毁损严重,家藏此谱有几人?观其保存的著作,多属长辈诉说,经单部记录,或民间传说。细读有的老谱,令人啼笑皆非。例如将明朝明玉珍记为“谭玉珍”,有史实可证,涪州 《谭氏宗谱》实为误载;又如:有的谱一说“由铁姓改谭姓”,同一谱又说:“所谓谭姓由铁姓而改,全无可稽。”实在令人难解,可叹可悲!这一血缘不清的疑议,流毒极深,应该澄清,去讹还本,以及分布广袤,分支也多,字辈各立,尤其是现今族人中,有的不知宗史,不晓辈分; 有的不知祖辈名,曾孙用高祖名,自取玄孙之辈,则不照字辈取名的大笑话,还美其名曰:“现是改革时代,不讲这些。”难道改革开放把父根母育都改掉?可见,撰写宗谱殊为必要。
  一九九二年,在康瑛建议下,同康礼、祈桂等,新编元政公石柱脉系《谭氏族谱》后。族人反映本谱太简,建议再次撰写,将代明祖之子元政、元贞二公石柱脉系合在一起。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县内外族人的大力资助,族人康礼、邦寓、祈洪、登岚、海传、国成、升炳、明升、良邦、文万、第贵等,以极高的热情,宝贵的时间,细读老谱,进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古墓碑文,宗祠碑志,登记人名,找族人调查,收集县内外有关材料,借鉴垫江、开江、开县、丰都、万县等地修谱经验。撰写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史纪性特色的元政、元贞石柱脉系《谭氏族谱》。
  今拨疑不揣简陋,摄录小引弁,以存一脉真传,以期克昌厥后,凡后有志者,纠误补缺,是我等厚望。
  谭康瑛敬书
  二OOO年十月一日

知识出处

譚氏族譜

《譚氏族譜》

《谭氏族谱》是记录谭氏家族中各个成员的重要信息和家族历史的文献。由于每个家族的情况不同,族谱的内容会因家族的规模、历史和重要人物而有所变化。主要从家族起源、重要人物事迹成就、家族分支、家族规模、血亲关系记录家族内成员之间的血亲关系,如父子、兄弟、祖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