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任崇岳
谢枋得(一二二六至一二八九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戈阳(江西戈阳)人,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在宋元鼎革之际,毁家纾难,率兵抗元,后来又抗作贰臣,饿死燕京,其高风亮节,是以仪型百世,炳烺千秋。
一、建炎南渡,寓居江西
文献资料表明,天下谢氏以申伯为始祖,系晋代谢安之后,晋代谢姓曾迁于江南一带,但规模不大。宋代以前多居于今日河南境内,谢氏大量移于江南是北宋末年的事。微、钦时期,政治腐败,廊庙囊朽,导致金军长驱直入,很快攻临北宋首都汴梁,徽、钦二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北宋覆亡。高宗即位后,抵挡不住金人的凌厉攻势,仓皇南逃,中原百姓为避战乱而跟着逃亡者甚多,谢氏估计也是在这时离开河南南下的。据《宋史》、《宋史记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等出的记载。南下的中原士民,一支随高宗流寓东南,即今之抗州、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另一支沿赣江到了洪州(今南昌市)、吉安(江西吉安)、虔州(江西赣州)。后来隆佑太后从虔州辗转到临安,这些历经辛酸的中原百姓无法再跟到临安只好定居下来。不久,虔州又发生了兵乱,一部分百姓无法安居,又南度大庚岭,迁往岭南,广东的谢姓大致是这时迁入的。
综合有关史料,谢氏南迁的经过大致如下: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七年)秋天,金人大举南下,“帝以京师未可住,手招巡幸东南,”(《宋史纪事本末,南迁定都》)隆佑太后在这之前已迁往杨州。这年十月,高宗抵达杨州。建炎三年二月,驻跸抗州,”令有司具舟常(今常州),润(今镇江),迎济衣冠,军民家属”。(《宋史•高宗纪》)所谓衣冠,自然是指缙绅,士大夫之家,军民指一般百姓。谢枋得的先人在北宋末年没有达官显宦出现,大致可以肯定是属于百姓一类人物。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考证“宋南渡时,凡世家之官于朝者多从行,”岂岂小民跟着逃亡的也不在小数。由于渡江人数骤增,粮食不敷应用,高宗不令“出米十万斛,即抗、秀(浙江嘉兴)、常、湖州,平江府(苏州)损直以粜,济东北流寓之人。”又诏平江、镇江府、常、湖、抗、越州(绍兴),县寓居京朝官以上姓名以备简拨,表示要给南渡的官员安排职务了。六月间,高宗再次诏渝中外;“以迫近防秋,请太后(即隆佑太后)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庶府非军旅之事者,并令从行。朕与辅臣宿将备衔寇敌,应接中原。官吏士民家属南去者,有司母禁。”于是隆佑太后从抗州转往洪州。当时浙江一带正准备打仗,相比之下,江西比较平静,一部分中原士民就这样随着隆佑太后到了江西。建炎四年韩世忠、岳飞、牛皋等将领先后打败了金兵,局势相对稳定,高宗下诏:“中原、淮南流寓士人,听所在州郡附试。”莘莘士子们既然可以读书应试,说明颠沛流离、辗转四方的生活已告结束,他们已定居南方并娶妻生子,不再返回故土了。
隆佑太后率领的这一支,《三朝北盟会编》记录了他们的行踪:
(建炎三年)八月二十日,隆佑太后至洪州。十月二十六日,金人自黄州渡江寇洪州。十一月六日隆佑太后及六宫岀洪州,舟人耿信反,扈卫军溃,九军尽反,劫夺六宫府库,一夕而尽。十一月二十三日,隆佑太后离吉州,至太和县,兵卫不满百人。金人迫至太和,太后遂幸虔州。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虔州兵乱。三月癸卯朔,卢益权知三省枢密院,往从卫隆佑太后。八月十日,隆佑太后至虔州。
这一部分人后来定居于洪州、吉安、虔州,并进而扩展到如今的江西全境,谢枋得的老人就在信州戈阳定居了下来。明代万历《谢氏统宗志•历史谢氏人物考》收有谢枋得的名字,笔者未曾寓目,不知谢枋得家的谱系源流,这里只是根据史料作些推测,但这些推测是合乎情理的。
二、毁家纾难,起兵抗元
谢枋得为人豪爽,自幼聪颖,”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宋史•谢枋得传》)每与人谈及古今治乱国家大事,便慷慨激昂,以忠以自许。宝佑年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在对策中猛烈评击了宰相董槐、宦官董宋臣祸国殃民的罪行。尽管他的文章句句锦绣字珠玑,但因忏怒了权贵,被录取在乙科。授抚州司户参军,掌管户籍、赋税、仓库。枋得潇腹缍纶,每恨报国无门,中了举却让他干这种琐碎事务,未免心灰意冷,不久即挂冠而去。次年再次参加考试,中兼经科,被分配到建宁府(福建建屋)任教授。还未到任,适逢宰相吴潜宣抚江东。江西,调他到幕下干办公事。他团结民兵捍卫饶(江西波阳)、信(江西上饶)、抚(江西抚州)三州。枋得劝说当地邓、傅二大姓聚集兵丁,得民兵万余人守御信州。他本是一介书生,不谙韬略,能够殚精竭虑地坚持城池,理应受到表彰。但出人意料的是,蒙古人退走之后,宰相贾似道为了陷害忠良,竟在诸路推行打算法。所谓打算法,是指各路将领为支付战时粮称而动用的帑藏器物,贾似道“欲以军兴时支散宦物罪,系去之。”(《宋史•汪立信传》)一大批抗蒙有功的将领被诬蔑贪污中饱了国家钱粮,坐侵盗掩匿罪,罢官征偿,不少人破产偿债,监身囹圄,还有不少人含恨而亡。谢枋得也未能幸免,化倾其家资仅还万楮,便给贾似道上书说: “千金而募徒木,将取信于市人;二卵丙弃千城,岂可闻于邻国。乃得,”(《宋季三朝政要•理宗》)
宝佑五年(一二五七年)枋得主持建康(南京)的漕围考试,出了一个考试题目是“权奸误国,赵氏必亡。”当时贾似道圣眷正隆,权势灸手可热,枋得敢于捋虎须,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此事很快便传到了贾似道那里,定为讪谤罪,降两级官职,贬谪兴国军(湖北阳新)。按照当时惯例,被贬窜官员应由其籍贯所在地的官员押送到贬谪地点,信州知州冯梦得可怜他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不肯难为他,马上派人抚卸他的家属,让他自己到到贬所报到。直至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年),枋得才遇赦放归。他在逆境中渡过了漫长的十年,未向贾似道讨过半句饶,贾似道见他崎磊落,是个奇男子,才干非凡,便想笼络他,派人谕意,被枋得拒绝。他宁愿老死户牖之下,也不愿摧眉折腰,迎合权贵,贾似道拉拢不动,只得作罢。
德佑元年(一二七五年),贾似道被贬出朝,谢枋得才被任命为江西制置使,募兵支援饶
州,但他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指挥不好临时凑集起来,未经训练的士兵,因此一败于安仁 (湖南属),再败于信州。德佑二年春天,元军攻入临安,赵罡、赵呙逃往福州,南宋实际上已经覆亡,枋得国亡家破,无处栖身,”乃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转荣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向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宋史•谢枋得传》)僻居山坳,生计断绝,枋得无以为生,只得卖卜于建阳(福建建阳)市中。有来占卜吉凶休咎的,只收点柴米、麻鞋之类,不收金钱。后来人们知道他就是抗元失败的谢枋得,便延请至家为其子弟讲学,天下底定之后,枋得定居福建,打算终老林泉,与烟波钓徒为伍,不再迁徒了。
三、一门忠烈,炳粮千秋
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年),元世祖忽必烈命程铂夫到江南访求人才,程铂夫荐宋遗士三十五人,枋得也在其中。其时枋得正居母丧,他本无意任元,自然不肯接受推举,便给程铂夫写信说:“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枋得所以不即死者,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罪大恶极,天下不愁厥命而夺其所特此为命,枋得今无意人间事矣。”(《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降元的南宋丞相留梦炎举荐谢枋得才堪重任,枋得遣出讥讽他说:“江南人才,未有如今日可耻……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岂复有他志哉,”(同上)拒不赴召。翌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逼他北上。临行之日,他以诗明志:
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位夷清?
义高便觉生难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龚胜为江汉末年人,曾任渤海太守,王莽秉政,归隐乡里。后来王莽征辟他作宦,他绝食而死。伯夷也是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下。二人铁骨铮铮气节可风。枋得赞誉这两个人,是表示自己要以二人为榜样,宁为玉碎,为不瓦全。亲友们和诗甚多,一个叫张叔仁的写诗助勉他说:
打硬修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
人皆屈膝甘为下,公独高声骂向前。
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一文钱。
到头毕竟全清节,留取英名万古传。
(《坚瓠集》八集卷二《谢叠山诗》)诗中勉励他守节全义,不可作贰臣逆子,否则连一文钱也不值了。
枋得北行时,老友刘洞斋见他鹑衣百结,敝裳烂履,便赠给他一套寒衣,枋得拒而不受,答以诗曰:
平生受读龚胜传,进退存亡断得明。
范叔绨袍虽见意,大颠衣服莫留行。
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
只愿诸贤扶世教,饿夫含笑死犹生。
(《坚瓠集》八集卷《谢叠山却衣》)
范叔绨袍是指战国时须贾曾赠给范禄一领绨袍,表示不忘旧交的故事。大颠是指唐代的大颠和尚,他与韩愈是莫逆之交,在韩愈困窘时,曾赠衣给他。枋得引出此二人,说他虽感谢故旧的关切,但此时不须儿女情长,需要的是松柏气节,他决心以死报国。这首七律悲壮苍凉,令人怆然泪下。
自离嘉兴后,杭得二十余日不肯进食,意然不死。渡过采石(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后,只食少量水果蔬菜,一连几个月都是如此,身体已孱弱之躯,马上询问谢太后葬所及贏国公(恭宗赵罡入元后被忽必烈封为赢国公)所在,再拜恸哭。不久,因病重迁入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说犹能这样,我岂能不如她?”曹娥是东汉时民间女子,其父因迎神溺死江中,曹娥痛不欲生,也投江而死,三国时人邯郸淳撰不《曹娥碑》记述其事。民女曹娥尚知道节义,他作为宋朝官员,熟读圣贤诗书,自然不能与颜事敌。在他被迫赴燕京前,有个叫许月卿的人,在宋亡后一连穿了三年孝服,三年内未说过一句话,后来虽然说了话,但却如狂人一样。枋得曾书其门说:“请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宋人轶事汇编•谢枋得》)降元的留梦炎使人端来了饭菜,枋得掷手于地,绝食五天后,终于壮烈殉国。他大义凛然,不肯屈膝降元,保全了民族气节,为历史平添了一股佳语,也为谢氏增添了光辉,不愧是位民族英雄。
谢枋得是满门忠烈。他的叔父微明代理当阳(湖北当阳)县令,抗击元兵时壮烈捐躯。他的母亲被元兵拘系,逼她给儿子写信劝降,她说:“老妇今日当死,不会教子读书知礼义,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义,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庶斋老学丛谈》)元兵无可如何,只得释而不向。枋得之妻李氏与两个儿子被系于金陵狱中,一将官欲纳以为妻,李氏义不受辱,解带自缢,数年之后她的儿子才裹骨归葬。
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历史上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义的人,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眷梁,谢枋得便是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对于当前的文明建设,不是没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