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炎帝子孙的谢氏人,她不仅是一古老的世族,也是一个极富有开拓精神的世族。从唐宋开始,他们走出世世代代居住的几个地方,迁徙到新的地方去建立家园。把种子播到全国各地并走向世界,寻找谋生的热土。公元一二二五年,在今天的越南国土上,第一名登上安南国王宝座的谢升卿,祖籍浙江会稽山阴县,后迁福建长乐邑。
谢升卿是太尉(陈承)的养子,他被陈收养后,改为陈日照,年方八岁,选为只侯王,侍李氏昭皇(即昭圣公主),昭皇挑之,(升卿)以告从叔殿前指挥使守度。守度乃胁百官,谓昭皇已选尚,旋于天彰有道二年(公元一二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迫昭皇让位,(升卿)即位。改元建中元年,是为陈朝太宗。因=年幼,以其父承为太上皇,摄政。据中越史书记载:他于公元一二二五年建陈朝称帝,至一二五八年去世。他在位三十四年,积极推广中国文化,与南宋王朝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称帝七年后便派人向南宋进贡大象,次年又上表请求世袭,补充剌封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其子威晃也授静海军节度使,观察处置使,检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南国王,效忠顺化功臣等职,并赐食邑、金带、鞍马等物。
安南国作为南宋的满属国,谢升卿后又传了八代,共十五代,到公元一四一三年,才被明成祖最后灭掉,其立国时间共一百十年(一二二五至一四一三年)。
明朝、清朝是谢氏人出国大潮。这时居住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各地的谢氏人大批出国。其原因是:在政治上、元未以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明朝中叶禁海开放,清朝初年为封锁台湾郑氏王朝的强行“迁界”及恢复台湾以后解禁和参加反官府斗争失败以后,政治避难等等无疑都是主要原因;在经济上,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海外贸易的迫切要求,而地狭人稠的现实是他们到海外谋生的导线,谢履在《泉南歌》中说:“泉州人稠山谷,虽欲就耕天地辟”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在社会上、宗派斗争的失利和出洋发财的诱惑,以及科场失意等等。上述几种原因是谢氏人大批走向世界的起因。
据了解,谢氏人出洋,最早的去向是台湾岛,以及相距较近的吕宋岛(菲律宾)和东南亚,南亚等国,也有的前往欧美。出洋都是集体走的,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从甚至上百人。据清朝同治年间撰修的夏门海沧石塘《谢氏家乘》记录:其祖先最早出是在明万历庚子(公元一六00年),前住地点是吕宋。从此以后,海沧谢氏又有人去印尼、马来西业等地。修谱前,共有三四三人侨居海外。广东海丹山《谢氏世谱》记载:该谱有人在同治年间前往美国旧金山,死后便葬在那里,后裔也在此留居。《西贡沙角尾谢氏族谱》则记载原居住在南雄一带的谢姓人,后来迁来东莞,至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再迁香港新界沙角尾,其后又转移到越南西贡。《深圳石岩龙眼山谢氏族谱》说:原籍福建永定的谢姓人,在清嘉庆二十年(公元一八一五年),迁深圳石岩阳台山、燕窝山、龙眼山等,后又迁龙华大船坑,最终南徙越南,定居西贡一带。
几百年前,求生存,图发展的谢氏人,敢于走出了他们世代的祖居地,飘洋过海谋生,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略才成的。当初过洋的工具是小木船,在那没边际的汪洋大海飘泊,要战胜狂风恶浪,要顶住恶劣的天气,受饥饿,是多么严峻的考验啊!在海沧《从谢氏家乘》中记载:“(谢)应平、生雍正甲辰年,卒乾隆已乙年,返回淹没。”谢城中,生女名三娘,许配杨应钓。钓往吕宋,万历值吕宋之变,身殒异域。”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到海外去谋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侨居海外的谢氏赤子,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在《海南谢氏族谱》中记录了一名叫谢佐礼:“自少经商美洲,积资无多。清光绪戊子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旋卿即倾其所有,建筑村前石路,行人咸利。……《番禹芳村谢氏族谱》中说到谢其品,他壮年游于欧美及星洲群岛,归来致力于乡族事,并悬壶济事,常以乡族事为已任,力任渠难,不避险阻事靡大小,及公一言,而曲直判。……特乐善为怀而存心济世。迨科举废,学校兴、公又创办我族至爱学校, 以培植子孙;历长斯校,以终年。海外谢氏赤子受到子孙后代人人敬仰的人物。
谢氏人在海外历尽数百年艰苦创业,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几十万的侨民。目前他们侨居在祖国的台湾、香港外,还有迁居在海外的菲律宾、泰国、新家坡、马来西亚、印尼、缅旬、越南、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奥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据不完全的统计人数已达二十多万(包括台湾、香港)。远离家乡的谢氏人,都怀有“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亲情,特别是同宗共族的感情。于是,来自各地并非同祖宗的谢氏人,基于血浓于水,为了增进了解,互相支援,团结合作,便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形式的谢氏宗亲联谊会。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四十多个。它们分别是:新加坡南洋谢氏总会,创办于一九二九年间。该会在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于新加坡海京海上大酒楼,举行了纪念总会成立六十周年暨互相部成立三十七周年纪念大会,会后还出版纪念特刊。泰国谢氏宗亲总会,下辖合艾等宗亲分会,一九八二年十月派团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谢氏宗亲第三届恳亲大会,两年后又承办了第四届恳亲大会。在美国,有旧金山和三蕃市谢氏宗亲会。加拿大多伦多谢氏宗亲会,马来西亚谢氏联宗总会,香港谢氏宗亲会。台湾、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台东、花莲、基隆等地的宗亲会等。各宗亲会的负责人如下(一九九0年):
谢崇泽:泰国宗亲总会理事长;
谢成进:马来西亚谢氏联宗总会理事长;
谢国华:香港谢氏宗亲会会长;
谢启明:美国三蕃市宗亲会会长;
谢权:加拿大宗亲会理事长。
在各宗亲会、宗亲总会的基础上,由香港宗亲会和美国三蕃市宗亲会联合倡议,于一九七七年八月,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在美国旧金山宣告成立,随后召开了世界谢氏宗亲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一九七九年的大会上,确定大会会址设在台湾台北,同时成立了理事会和监理会,聘任原台湾“付总统”谢东阁为名誉会长。在以后的几次会议上,又决定创刊 《世界谢氏通讯》,设立海外青少年宗亲回国求学奖助金,聘请各地热心宗族事务者,担任总会荣誉职务,组织谢氏源流研究会,统一制订会徽,协助各地成立宗亲分会,编印历代谢氏文献等。截止一九八九年底,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的主要领导人是:
谢汉儒:理事长;
谢国华:首席付理事长;
谢成进、谢崇泽、谢启明、谢权付理事长;
谢隆盛:秘书长。
总会会址设在台湾的台北市阳明山谢氏宗祠,即是台北市土林区岭头仰德大道一段江巷三十九号。
此外,世界性的谢氏宗亲联谊组织还有:世界谢氏恳亲大会,世界昭伦宗亲恳亲大会。前者已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召开第七届恳亲大会,后者也于一九八九年八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第七届恳亲大会,并决定第八届昭伦宗亲大会由美国西雅图昭伦公所承办。
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第一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在会在台北召开时,首席付理事长谢国华临时提议,由世界各地谢氏人联合组团归国寻根渴祖团,立即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至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一日举行的第一届第三次监理事联席会议上,最终批准了这一建议,并授权谢国华负责筹备有关的一切事务。这样,全球性的谢氏人大寻根活动拉开了帷幕。
关于谢氏人最早的根,侨居海外的赤子都认为传统的说法,是在河南唐河县苍台乡谢家庄。一九八七年泰国的谢姓人还专组织寻根谒祖代表团到谢家庄祭祖。但由于近年来,河南南阳县金华乡谢营村也提出他们这里才是谢姓人发源地,一贯相信唐河说法的人便开始半信半疑起来,二说法,何者为是?远离故土的谢氏人,为弄清此问题,为拜谒先祖故居地, 便有了这次寻根谒祖的大活动。
主持香港办事处的谢国华接到授权后,便着人筹备有关归国寻根活动的各项工作,并决定由香港组团,计划于当年十一月至唐河、南阳访问,然后,组成联合代表团,到第二年清明节前后到两地寻根祭祖。可是,有史以来的一个归国大寻根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北京发生了“六四事件”,活动计划只好暂时延缓,在同年八月召开的第四次代表会,又作出保留计划,缓执行。直至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一日,南阳、唐河两县的谢氏人,终于迎来了这批海外赤子。参加这次归国寻根谒祖的是,来自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地共五十四人,荣誉团长由香港谢国华担任,其余的负责人有:
团长:谢权(加拿大);
副团长:谢其昌(泰国合艾)、谢荣斌(香港)、谢栋材(台湾);
秘书长:谢起伦(香港)。
在世界谢氏寻根谒祖团成立以前,分布在各地的谢姓人已经组成北美(美国、加拿大)、台湾、泰国、香港四个分团,然后合并为一个总团。他们已事先约定时间、地点,各分团定于一九九0年十月十九日先后抵达郑州国际饭店,开始了有意义的大寻根活动。
这天,全体团员到达郑州后,受到国务院侨委会,河南省政府、唐河、南阳县政府,联合组成的接待团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上午,在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在郑州地区观光游览。下午三时,全体团员分乘三部寻根谒祖专车前往南阳,当晚下榻于南阳宾馆。二十一日晨,驱车到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拜谒祖先故居地。车进村口,欢迎的鼓乐齐鸣,两万多乡亲敬候,亲人与亲人相思之情,所有的笔墨难以形容。接着由当地县长主持欢迎仪式,互赠礼品,参观文物展览,拜谒“古谢国遗址”纪念碑,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与父老乡亲话别,前往唐河县苍
台乡谢家庄谒祖。
寻根团抵达谢家庄时,遇到的是同样亲切感人的场面。至下午五时十五分,全团在族亲欢送声中,登车返回南阳市,园满结束了两故地的寻根谒祖活动。
这次联合组团归国寻根谒祖,情系世界,牵动八方。请所有的谢氏人,不要忘记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一日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