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炎帝族传人的谢姓人,是中华民族大家族的重要一员。他们早在夏朝时期,已在今河南省南阳谢邑地区,建立了谢国。谢国当时是与夏王朝一样古老的诸侯国,谢姓,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得姓的。谢国建立后经夏、商两个朝代,至周宣王时期,为申国所代替。
申国,是周宣王之舅申伯辅中兴,有功于朝庭,而隻封谢邑建诸侯国的。申国是周朝在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据《中国通史简篇》一五三页说:“周宣王时候,戎狄入侵更加严重,经过多次战争,互有胜负,筑城防,仅能防止深入。周宣王子幽王,宠爱褒姒企图杀太子宜白,立褒姒的儿子伯服做太子。宜臼的母亲(周宣王之夫人)是申候的女儿,申候联合犬戎 (姜族)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西周积累的货物宝器,全被犬戎掳去,西周灭亡。平王(宜臼)靠诸候的援助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此时是申国最昌盛的时期,历称谢氏的黄金时代。后来南方的楚国兴起,到楚文王时候灭亡申国。从此后,不甘心异姓控制的谢姓人,除少数留在故地外,大多数都向东方或南迁徙。时至先秦时期,迁居全国各地的谢姓人又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秦汉以后,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时代:一个是汉魏时期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谢氏,另一个是东晋时期的陈郡(陈留郡)阳夏谢氏。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是谢姓人在社会地位最为显贵的名门望族。
话说会稽山阴谢氏,开始于东汉明帝、章帝任巨鹿太守的谢夷吾为谢氏开基名臣。据《会稽典录》中说:“孙吴时期有建武将军谢渊兄弟俩。东汉时期谢=任东汉尚书郎、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令,=弟贞举孝廉,任建昌县(今江西奉新县西)令。从此会稽谢氏成为一个官宦辈出的家族。东汉尚书郎谢=女与长沙太守孙坚的儿子孙权为妻。孙权称帝建立呈国后,会稽山阴谢氏人便成为吴国的皇亲国戚,使谢氏家族更上新台阶。谢家与孙家结成连理,主要靠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她出生于吴郡钱塘县(今抗州市西南)的大家闺秀,邻县以勇武知名的孙坚前来提亲,家人嫌其轻狡,将不许婚,孙坚三十七岁战死沙场,她便辅助长子孙策、次子孙权开拓江柬。孙权在父亲孙坚死时,年仅十二岁,未到结婚年龄。他后来能当谢家的女婿,完全是由吴夫人作主的。在《吴书•妃嫔传》中说:“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父=,汉尚书郎,徐县令。权母吴,为权聘以为妃。”
谢=之闺秀嫁给权孙后,过了一段卿卿我我之日子。但至公元二百年,孙权看上了吴郡陆尚的寡妇,迎入家中,移情别爱,还想让谢夫人让位给她。谢夫人不让,时过不久谢夫人去世,对孙权无不震动。为了弥补心理上的歉疚,孙权帝一方面为谢家人加官晋职表其安慰,另方面从谢夫人妹中选娶一人为侧妃,并与她生第四子孙霸。孙霸享同太子一样的待遇,爵封鲁王,孙权还想传位给他。
孙吴统治江东时,是会稽谢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家的人几乎出仕为官,而且还有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树和政治造诣。现有史可考,在这时期谢姓家族,先后出任孙吴各级官位的有;谢夫人之弟谢承,历官五官郎中、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谢承子谢崇扬威将 ——112—军。崇弟勋吴郡太守;还有衔命出使高丽使者谢宏、处士谢谭、将军谢旌、海昌都尉谢咨、建武将军谢渊、黄门侍郎谢雄、豫章太守谢斐、翼正都尉谢秀、名士谢赞等名人。在文化方面,谢承“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他撰写《后汉书》一百三十卷,在多家后汉书中,是最先出名的一部,被名家姚之驷誉为“东汉第一良史”。在政治经济领域,高丽使者谢宏为发展吴国经济,奏请孙权铸造一当五百和当千的大钱,改革旧的繁锁以物易物的交易,被孙权采纳。直到一百年以后在东晋时期,这种钱仍在江东各地流通使用,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会稽山阴谢氏在孙吴时期,有了联婚帝室的关系及政治的优势,如上谢氏人的努力进取,因此,谢氏人成为三国孙吴时期的显贵大族,当时人们在谈论孙氏、贺氏、虞氏、魏氏时,又把谢氏也包括在其中。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谢氏人到东晋时期,又出现陈郡阳夏谢氏大族。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始于曹魏齐王芳时期的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出生于曹魏建国后,所任的官并不高,但因掌握土地和劳力,任职地区又是魏国的统治中心地,所以谢氏又显于仕宦地位。谢缵的祖居地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往南几百里,就是谢人发源地的南阳)。
谢缵之子谢衡,在西晋时历宦博士、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太子少傅。因避乱迁居越之始宁(今浙江上虞、峥县北),是陈郡谢氏迁居会稽的第一人。后来,谢衡之长子谢鲲,在西晋末任太傅,避乱寓居会稽西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晋初任豫章太守,鲲之弟谢鲸(字谢裒)在东晋时侍中、史部尚书、太常卿,最后出任吴国(今苏州市)内史。谢鲸生六子:长子谢奕,初任太尉橡属、后任会稽剡县(今嵊县)令,安西将军、豫州剌史。三子谢安任东晋宰相。四子谢万任豫州剌史,五子谢铁和六子谢石宦至尚书仆射,一家六子,有五子担任高官,成为当时的豪门大户。
谢安任东晋审相时,启用侄子谢玄当充州剌史,府又称北府(今镇江),于公元三七七年组建北府军,作为东晋朝庭的御用部队,后来人们把这支新军叫北府兵。北府兵的组建是陈郡谢氏为东晋朝廷和数百万人华夏生灵所作的第一个贡献。公元三八三年五月,前秦国王苻坚组织百余万兵力,渡江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皇朝,国王苻坚命其胞弟苻融带二十五万兵为前锋,他北帅步骑兵八十七万水陆并进,“旗旗相望,前后千里”,在东西万里的战线上,对东晋大举进攻。
面对百万大军压境的谢安宰相,以超人的若定,召回侄子谢玄从前方返回同他下棋,示意安然无事。可是却胸有成竹的谢安宰相,对这场战争的打法早有运筹。他派胞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儿子谢琰为辅国将军,只派八万兵去迎敌,谢安外示闲暇然的姿态对东晋将士极大鼓舞,苻坚却做两个错误决策:一是派迫不得已降秦的晋将朱序先来说降,朱序身降心不归。一进入晋军阵地,便把全部虚实军情全托给谢石等人,并建议乘秦军仅有二十五万兵到达之机击而歼之。谢石因计而行,击其不备,一举消灭一万伍千人,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苻坚登高远望晋军,阵势严整,便恐惧起来,把八公山上的草木也视为晋兵。因此“草木皆兵”的典故是由此而出的;二是谢玄以惊人之举,诱苻坚答应把秦军从淮河支流的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往岸后撤。在后撤时晋军乘秦军混乱的局面,谢玄指挥晋军趁机渡河,追击秦军,秦军大败。秦王苻坚身中流矢,与士兵摒命逃窜,胞弟苻融临阵被
杀,当时秦军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兵追击,逃回老巢点兵,仅剩十万多人。
淝水之战,谢玄以八万兵,打败了苻坚二十五万兵,创造了震撼古今中外,以少胜多的战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南方东晋王朝国泰民安。
这场战争的胜利,总导演是宰相谢安。功勋者是谢玄、谢石、谢琰等人。战争功臣都是陈郡阳夏谢氏家族,所以后人评说;“淝水之战,功在一族”。
东晋王朝为表彰谢家的功臣,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谢氏一门出四公鼎贵无比。当时作为高级世族的谢氏,在社会上排名为第二门第, 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权。有时连皇帝有所不及。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东晋到南朝末年二百多年中(公元三一七至五八九年),谢家见于史传的人数就达一百多人,其十一代,其中担任官职的有七十六人,三品官以上者三十三人,四品到六品官也有三十三人,七品以下十人,他们的官职都是中级以上的官吏,有一半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高层领域。他们遍布在军界、政界、发号施令,甚至高居上层,有时还要摆布皇帝。他们有固定的婚姻圈,所有的亲家都是拥有特权的贵族。其中包括当时高贵的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袁氏等。当时宰相谢安及其兄谢奕,弟谢万之女都嫁给琅邪大族王洵、王珉兄弟和王羲之之子王凝之。
在经济上,他们拥有雄厚实力。当时朝廷明文规定,当官者可按官位高低占有土地、山泽和佃客,多者五十顷,佃客四十户,少者十顷,荫客五户。谢家的大官多,拥有的土地和劳力也多。如谢安孙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他死后十多年,至宋元嘉中(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三年)夫人东乡君去世时,犹有“资财巨万,田园十余处”。
谢氏家族,人才济济。谢安、谢玄、谢琰等政治军事才能早已名垂史;谢灵运、谢朓的文学举世瞩目,谢道韫的诗文俱佳,不愧为女中魁首。
所以,陈郡谢氏成为当时众望所仰的高门大族。唐人柳芳在评论南朝世族时说:“达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肖为大。”他把谢氏排在第二位。南朝人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时,武帝说:“此事我当不了主,你去找谢家、江家吧,看他们答应不答应。”(《南史•江效传》)。候景当梁朝宰相,向梁武帝,能否允许他同王、谢联婚。武帝说:两家的门第太高,你同他们不是一个阶层,还是从次等世族中找吧。(《南史•候景传》)王、谢家族成为当时的大族,传为美谈。大诗人刘禹锡曾作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谢家曾有过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