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源流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宝树堂谢氏宗谱族词》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141
颗粒名称: 谢氏源流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01-105
摘要: 据近代人对中华姓氏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姓氏起源于夏朝。所谓“得姓”,是指在夏朝建立过程中上升为贵族的那部分人的标志。所谓“不得姓”是在当时“湮替隶围”或“绝后无主”的那部分人的标志。当时的谢国是与夏王朝一样古老的诸侯国。谢国建立后,经过了夏(殷)、商两个朝代,至周宣王时为申国取代。其子孙后裔以国为姓氏。所以谢氏的得姓,也是在夏王朝建立过程中形成的。
关键词: 谢氏族谱 谢氏源流

内容

据近代人对中华姓氏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姓氏起源于夏朝。所谓“得姓”,是指在夏朝建立过程中上升为贵族的那部分人的标志。所谓“不得姓”是在当时“湮替隶围”或“绝后无主”的那部分人的标志。当时的谢国是与夏王朝一样古老的诸侯国。谢国建立后,经过了夏(殷)、商两个朝代,至周宣王时为申国取代。其子孙后裔以国为姓氏。所以谢氏的得姓,也是在夏王朝建立过程中形成的。
  寻根问祖
  姓,是中国人的根。要了解你的祖,首先要认识你的姓。中华民族,有二位祖先,即炎帝和黄帝。炎帝,姓姜;黄帝,姓姬。现代中国所见的姓氏有五六六二姓,其中复姓氏二0三二姓,三字姓氏有一四六姓。究其原因,姓氏的演变和延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而改变的。姓名的变迁大约有这么几种:一是人类不断的迁徙,子孙后裔更改姓氏;二是到新地方去当官的人,常以新居地名为姓氏;三是因遇难避险而更改姓氏;四是被收养的子女,随收养父母姓氏而别姓氏;五是小姓氏怕大姓氏欺负而更换姓名;六是因功赐姓。在《历代过琼公传》中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李姓还是个小姓,到唐代张、徐、罗、董、郭、邓、邴、安、杜、胡、弘、麻、鲜、于、阿铁、舍利、朱邪等姓氏的部分臣民因帮李渊、李世民父子建国有功,被李氏皇族赐予李姓。李氏家族才庞大起来,发展成为中国的大姓氏”等等。但追本溯源,万姓不离炎黄两帝之姓氏。谢姓,来源于炎帝之姜姓,这是史有时载,事出有因的。在《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国为姓》中说:“周异姓……,谢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中指岀“谢,姜姓,炎帝之胤”。在《万姓统谱》卷一0五去声二二又说:“谢,陈留 (陈留郡),商音,炎帝之胤。”从这三部权威中国姓名书籍中看,都充分肯定了谢氏人是炎帝的传人,也就是说炎帝是谢氏人的先祖,谢氏人是炎帝的裔孙。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文人始祖之一,号称神农,他起初居于姜水而得姓。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一带,属于渭水流域。炎帝是传说中的古帝,以火得王、谓之炎帝。他执政比黄帝早。在《史记》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由此而知,到黄帝执政时,炎帝已经衰落。黄帝原居于我国西部,过着往来不定,迁居无常的游牧生活。他进入中原比炎帝晚。炎黄两族曾在今河北省属地发生三次大冲突,中其关键一仗是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此后其子孙便向各地迁徙。《帝王世纪》中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淮阳县。”又说,又徙鲁(今山东曲阜。”)总之,迁徙各地的炎帝后裔,经过长时期的顽强发展,其子孙布满了大江南北,并走向世界各地。根据《世界谢氏通讯)第三期第十页说:“炎帝传到五二代姜太公,吕尚,八十岁遇文王,助武王伐纣得天下,传到六二代宏道,生长子申伯,次子申甫,女适周宣王为姜后。申伯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八二三年),协同太师尹古甫讨伐北狄猃狁,辅周中兴,因功敕封佐王,加升太师,初封申国,继封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国为氏。当代著名的史学家剪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五十页说:“周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南阳),因谢邑是周朝通向楚国的门户。”现有的史实都肯定,申伯是周宣王之舅,因有功而剌封于今河南南阳谢邑建立申国,这是无可非议的。申伯以国(邑)为姓,姜姓改为谢姓,也是肯定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申伯别姜姓为谢姓之前,早在夏王朝时期,谢国的谢姓人已经得姓了。
  谢姓来源于姜姓,谢姓人是炎帝族的后裔,但也不排除旁族改姓入谢或谢姓人别姓为异姓的情况。
  直勒氏别姓入谢。据两唐书在《谢偃传》中记载:谢偃,卫州人(今河南浚县西南),本姓为直勒氏,祖孝政,任北齐散骑常侍,改直勒氏为谢姓。谢偃的父亲谢思政是直勒氏改谢姓的第一人。但他的生平已无法考核,仅从两唐书《谢偃传》中得知他的官职和改姓入谢的事实,其他一无所知。
  射和谢丘合并为谢。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十一月,清河相射嵩,被盗贼刘文持劫,不屈而死。其姓谢,因射与谢近音,其后裔常写此谢为姓。
  另一种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今洛阳)西南谢水之滨,平王迁都洛阳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丘县(今山东宁阳县)。为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为谢丘,后裔便以谢丘为氏。在《路史•国名纪》说:谢,宣王支子,是为谢丘。《姓氏急就章》说:“复姓谢丘氏,周五支庶食宗,其后为氏”。鲁国有个大夫叫谢丘章,就是其后裔。可是使用复姓谢丘的人时间很短,时至秦汉以后,几乎不见有人使用复姓谢丘了。
  谢姓改入别姓。南宋时,福建长乐人,谢升卿,被安南国(今越南)太尉陈承收为义子,便今其换姓为陈日照,其后代也以陈为姓氏了。《明史•王一夔传》说:王一夔该姓谢,新建(今江西南昌市)人,其父王得仁,“本姓谢,父冒王姓避仇外家,便把谢姓改为王姓。还有清代的王树荣,他的家族自晋从事中郎谢万之后,谢万裔孙谢觉出任吴兴太守,迁居吴兴,从此便称吴兴谢氏。明太祖末年,谢贵任北平指挥使时,同张万、张信受惠宗密诒监察燕王朱棣,由于张信告密被杀,朱棣起兵夺权称帝后,派人捕杀谢家人,谢贵之幼子到外祖父家避难,迫改姓王,才获免遇难。这支谢姓人到清代时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王姓家族。
  据《世界谢氏通讯》第三期中说,从中国大陆桥居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谢氏人,由于受所在居住地的国籍限制,不得不采用侨居国籍的姓氏,在欧美等地也有类似情况。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谢氏人。
  布依族谢氏人,主要居住在贵州南部。谢氏为本族中的大姓,祖先是当年的谢蛮。
  瑶族谢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等地区。族中谢氏的来源,一部分是与先秦时迁居谢沐县的谢氏人有关,另一部分是由壮族的谢氏融入而成的。
  壮族谢氏人,分布在广西各地,族中的谢氏人主要先由当初谢蛮人的后裔融入。
  侗族谢氏人,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谢姓仍是本地的大姓之一。
  满族谢氏人,明代居住在辽东的谢氏。清朝兴起时,汉人成为满州贵族的臣民和奴隶。满语中“包衣”或“包衣阿哈”就是指这种人。其后裔经清朝近之百年的同化,大多已成为满族。
  然而,今天的谢氏人,已发展成为中华大姓之一,在全国五千多个姓氏中,谢姓排名第二
  十三位。他无论是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复姓谢,或各种单姓谢,都是一脉相联的关系。追根问祖,血浓于水,天下谢姓是一家,炎黄子孙是一家,都负有光大祖宗,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南迁谢水
  谢水,位于河南洛阳市西部。它发源于瞻诸山新安县南部磁涧乡岭南村的南方,属于秦岭崤山余脉,俗名黑羊山,向南流入宜阳县境。该水从发源到流入龙谭沟,全长不足十公里。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袭,河床的最浅处,同平地无差别。但,它却是谢氏先祖们,从安邑迁到此居,靠的是这条河水生息,繁衍发展起来的。
  炎帝后裔,经阪泉大战后,便开始迁徙各地定居。有的北上,有的南下。在南下中,有一支从河北南部迁移山西安邑(今运城市)东北的安邑镇古称安邑县,建立巫咸国。至殷商时期,其后裔再次南迁谢水定居。到殷中宗时期,巫咸国中有一国民与伊尹之子伊陟夹辅中宗,“治王家”、殷复兴,诸侯归之”。
  作为炎帝后裔的巫咸国民,因职业不同,而分为巫咸、巫郎、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大流派。其中巫谢是最早的一支谢姓人。巫咸国人对内虽分支派,对外则视为一体。擅长巫医的国民称为巫咸。商朝中宗时(约公元前一四四七至前一三00年),巫咸国已被纳入商朝的统治之中。
  巫咸国民南迁谢水流域后,便和中原人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不再以巫医为业了。因此,经过若干年后,人们不再把他们称为巫咸或巫谢了,而是普通的谢姓人庶民,也成为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中的一大成员。
   又迁新居
  巫谢人定居谢水流域后,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势力。至西周建国时,在洛阳一带,亲信力量很大。因此,周王朝的贵族们把巫谢人视为一大隐患,于是强迫他们迁出谢水地区,沿着秦岭东部的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下,到达河南南阳的沘水流域居住。不久,周公杀武庚,灭东方十六国实行大封建时,周王朝为了监视商贵族和控制东方贵族,经营东方,修建王城,面积约四十平方里。王城建成后周平王亲自视察新造的宗庙、宫殿和都市之规模,并从关中调来八师兵力驻防。此后,西周贵族们也不断地向王地迁居。而谢氏人活动的沘水流域,离王城不远,因此西周的统治者,又再次强迫他们迁出此地区。
  谢姓人迁到何处去?有的说是河南南阳,有的说是河南信阳,有的又说河南唐河。此三处,哪处为准呢?据《通志•氏族略》说“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之舅受封于谢”,“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裔,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之舅也。”《辞海》(下)第三八二二页云:“申国,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之间”。又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期被楚文王所灭。”根据广东梅县车头乡《谢氏族谱》和海南省几支《谢氏族谱》在源流考中都一致认为:“周宣王封其舅于河南南阳谢邑,此后以
  国(邑)为氏。”由此可知,炎帝之裔的谢姓人,是从谢水流域迁新居于南阳谢邑,这是无可非义的。
  四处迁徙
  申伯封了谢邑后,经过若干年后的发展,特别是楚灭申后,谢姓人的后裔不服控制又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往淮河中上游及潇水流域去定居的。到汉代时,又发展成为该地区的一大势力,引起汉王朝的重视,便在该地区设立谢沐县。《水经•湘水注》说:“湘水支流之一的观水发现谢沐县”。汉代的谢沐县,是在今湖南省江永县西部约二士五里处。
  南迁荆山地区的谢姓人中,在战国时期又有一支迁移到今四川省涪陵地区。此后,他们又发展成为该地区的豪门大族。至秦汉以后遍布南方各地的谢姓人,是同荆山地区的谢姓人有血缘相关的。迁居北方的谢姓人,多同留居在申国谢邑的谢姓人有关。经过两晋十六国的发展,以陈(留)郡为代表的谢氏人,是从北向南崛起的。南下迁居浙江三吴的谢氏人, 自西晋谢衡公为第一代迁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开始,至隋、唐以后,也发展成为此地的谢姓大族了。
  据王大良先生在《华夏姓名丛书》(谢)中说:“谢衡在晋末因避乱迁居会稽,成为东山会稽派始祖。五世传至谢輩,成为稽金派始祖,四十代传至谢新(仆六公),为广东梅州上祖派始祖;宋朝忠臣谢枋得,为叠山上祖派之始祖。”谢安的后人中,有一支至邵武(今福建省)做官,为谢氏人入闽之始祖。其后裔孙迁居宁(化)、连(城)等地。居住在连阳者,始祖是谢郎。这支至明代时,经过几百年发展,人才辈岀;如谢世荣、谢升荣、谢廷输、谢魁、谢元、谢必恭、谢必敬等名人,不可详尽而已。
  东山会稽派四十世迁梅州的人中,被谢氏族人称为左峰公的住居丙封,金盘,后裔移梅县车头乡。这支人繁衍发展很快,遍及沿海各地,乃至走向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北宋末南宋初,谢绛之子;谢景温、谢景平、谢景惠,到琼岛当官,并定在此地成为谢氏人进琼肇基始祖。
  海南谢氏人的由来
  现居住在海南岛境内谢氏人的祖先是谁呢?根据《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六六页说:“吕尚 (姜太公)是炎帝族四岳之后裔”。广东梅州车头乡《谢氏族谱》在(祖宗源流考)中说:“上溯我谢氏之鼻祖是太公望之后裔,传至周宣王之世有申伯公为宣王之舅受封于谢邑。其后遂以邑为氏,故曰谢出于姜也。”临高县东英镇三卯公(谢景平),在《谢氏族谱》的序中说:考吾先祖之受姓,自姜申伯公,炎帝神农之后,为周宣王之舅……出封于谢邑,其后以国为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现居于海南各地的谢氏人,是炎帝族正统的子孙,其祖先乃是姜太公吕尚,鼻祖为姜申伯。
  至此,我们顺藤摸瓜,逐代寻找谢氏人的来龙去脉。在《三卯公谢氏族谱》中记载:尊周公由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县)以科甲进第拜广东省肇庆府通判,丁元末(可能是丁末年公元
  一一二七年)兵之余乃迁琼郡,而世家居于临邑(临高)英邱都云莲村。”尊周公,何人也?尊周,榜名为谢景平,号三卯,字师立。他是北宋进士谢绛之第三子,系属东晋宰相谢安的第二十代世孙,鼻祖姜申伯的第五十七代世孙。三卯公(谢景平)是南宋初谢氏人入琼居临的始祖之一,其胞弟谢渥(榜名谢景惠,号四酉)于公元一一三二年来临高任县令御任后卜居临城,也成为谢氏人人琼居临之始祖。我们从入琼始祖谢景平、谢景惠算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生息繁衍,至今已繁衍了三十多世,其子孙后裔分居于临高县各地,已成为临高县一三八个姓氏中排名第九位的大姓,有的后裔迁居万宁县、定安县、屯昌县、琼中县、儋州市、白沙县、澄迈县、三亚市、海口市等,还有的已侨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鼻祖申伯,至今已繁衍了近一百世代,约有二千八百多年。而周宣王是在公元前八二七年执政,至今约有二千八百年,从时间来粗算基本相符合。由此可知,现居海南岛内的谢氏人以及由此分居各地的子孙,是属于炎帝族,姜太公吕尚的后裔,他们是属于陈郡阳夏的谢氏(陈留郡)人。

相关人物

谢越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