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的来源和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宝树堂谢氏宗谱族词》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132
颗粒名称: 谢国的来源和迁徙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85-91
摘要: 谢人为黄帝十二姓任姓之裔。约在商末周初,已在湖南洛水支流的谢水,在今洛阳又西,后因周公经营渚邑成周,把附近一些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已转移于南阳谢水之滨的谢城。周宣王时,封其舅姜姓申伯于谢城,一部分谢人成为申国的臣民,申、谢同姓共祖,另一部分则被东迁于罗山之谢城,春秋时已灭没无闻,大概因楚国势力北伸,并吞了淮水上流诸小国,如江、黄、白、弦、光、蒋、申、期思、复、慎等国,谢国也被楚国所并。
关键词: 谢国的来源 迁徙

内容

谢人为黄帝十二姓任姓之裔。约在商末周初,已在湖南洛水支流的谢水,在今洛阳又西,后因周公经营渚邑成周,把附近一些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已转移于南阳谢水之滨的谢城。周宣王时,封其舅姜姓申伯于谢城,一部分谢人成为申国的臣民,申、谢同姓共祖,另一部分则被东迁于罗山之谢城,春秋时已灭没无闻,大概因楚国势力北伸,并吞了淮水上流诸小国,如江、黄、白、弦、光、蒋、申、期思、复、慎等国,谢国也被楚国所并。其遗民成为楚国之臣民,一部分被楚国强迁至今湖南江永县的谢沐,后来有部分融入壮族和瑶族,一部分则形成湖南各县的汉族大姓谢氏。还有一支谢人则于战国时,由罗山之谢人溯长江三峡西迁,与白虎夷杂居,成为白虎夷部的领袖,逐渐迁居四川省涪陵,三国时又迁于蜀郡,晋代时又有一部分被迁于陕西冯翊郡莲与县一带,他们多成为汉族。有一支向西迁至云南永昌郡(腾冲)成为大姓汉族。在涪陵的谢氏,另有一支南迁黔州,到唐宋时由于与当地的濮人,越人杂居通婚,成为应洲一带诸蛮的领袖,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来大多融入了布依族,有的则成为汉族、水族和苗族。战国时留居中原的谢人,有一支东迁山东琅琊郡阳都县,形成大姓,到东晋时,谢氏家族大多南迁浙江会稽郡,形成了大姓,谢氏自三国,两晋及南北朝长达五、六百年中,官官辈出,几乎形成了世袭宗族官僚集团,一直与王氏,把持着东晋和南朝的政权,被称为“王、谢两家”,且人才亦随着显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在会稽郡的谢氏,有一支南迁福洲长乐,后来有谢升卿,于南宋初年移居安南,为安南王李昊婿又是太尉陈氏的义子,所以改姓名陈日照,登上安南国王宝座,建立了越南的陈氏王朝,传十二世一百七十年,被黎季所篡夺。
  一、谢国的来源
  谢国的最早记载,有《诗•大雅•嵩高》西周宣天封他的舅父申伯于谢之事迹,“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申伯番番,既入于谢。”疏:“传: 谢,周之南国。”笺:“申伯居谢之事,召公营其位而作城郭及寝庙,定其人神所处。”又说:“今因是故谢邑之人而为国”。由于申伯是周室王的舅父,故派重臣召公亲往经营谢邑作为申国的都城。并命令谢人帮助筑城,说明周宣王时的谢国已被申国所取代了,谢国的遗民一部分变成申国的臣民而留居下来。是申伯作邑于谢,其地初为召伯所营,故《黍苗》之诗曰:“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王应廨引毛氏曰:“谢,周之南国”,……孔氏曰:“申伯先受封于申国,本近谢”,“今命为州牧,故于邑于谢”。以上说明申伯先受封于申国,本近谢的说法欠妥,西周武王灭商时,分封诸侯,申国在今山西霍山,到周宣王时,立志欲兴复周朝,大力经营南方的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才移封一部分姬,姜亲戚诸国于江淮之间,如申、吕、随、唐、霍、蓼、曾、聃、蒋、厉、息等国,申国之始封并非在周宣王之时,故《左传》隐公元年疏:“申之始封,亦在周 —兴之初,其后申绝,至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为谢”。都说明周宣王是改封申国于谢的,是由山西霍太山地区移封而来的。
  谢国在周宣王以前为伯爵《路史•周各纪甲》云:“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云:“谢,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者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则谢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南,李剑农说:“谢人,为该地原住之民族,’以作尔庸'之庸,《毛传》释为城,郑笺释为功,皆非;应通作附庸之庸。……当为附于田土之农奴。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者,即以谢人为申伯之农奴耳。看来,谢人并非沦为申国之农奴,而是居民百姓,也有筑城的徭役义务,若作附庸,也不致于沦为农奴。《路史》把谢国列入黄帝后是对的。
  谢国在南阳市南,史籍记载几乎是一致的,《国语•郑语》:(郑)桓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史伯曰:“唯谢、郏之间是易取也”。韦昭注:“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则谢城自申伯封此成为申国都城了。韦昭注:《续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水经•比水注》:“谢水出城北,城周四侧水,申伯之都邑。”《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南阳府新野县:“棘阳城,县东北七十里,古谢国也。”则位于今南阳市南。
  但南阳市南谢城,并非谢国的始封地,商代谢人乃居于山西西南部安邑一带,《水经•涑水注》:“巫咸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录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乐爰在。……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则巫谢为十巫之一,是谢人亦为夏商时著名巫师,赤蛇为炎帝神农的图腾崇拜,青蛇则为夏人的图腾崇拜,这十巫的构成,完全系由炎帝、黄帝部落联盟中的十个支部落之领袖,今安邑属运城市,巫咸山在中条山北麓,则谢人始居于这一带的近邻,其东有夏县西的大吕,即为与谢人同姓姜氏吕氏的居地。
  商末,谢人已南迁于河南洛阳市西的谢水,《山海经•中山经》:“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注于谢水。”郭璞注:“音谢”。是谢水又作谢水,《水经·洛水注》:洛水支流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山东南流入洛水。而附近亦有少水,正是《中山经》的谢水。这条谢水当以谢人迁出此而得名,后因周公经营戎周,扩建洛邑,谢人转迁于南阳谢城。到周宣王时,谢人之地又被申国所占,一部分谢人只得东迁于罗县谢城,《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汝宁府:“谢城,在罗山西北三十里,淮河之南,师河东北,相传古申伯所都”,又说;“朱子《诗集传》,扬之水,黍苗以谢为信阳,嵩高以谢为南阳,故今罗山县亦有谢城,盖因诗集传而傅会。但《诗集传》也未说错,因南阳有申、吕、谢,信阳也有申、吕、谢,被史学称为东申、东吕、而信阳之谢也是存在的,并非傅会,也应称为东谢才是, 不过东谢当为东申的附庸国,东申又是申国的属国,一九七九年三月信阳县吴家店公社扬河大队坟扒生产队刘忠富院出土有《甫伯》鼎等器,甫伯即吕伯,还有谢器及铜簋铭文:“佳系仲矢射子用。”说明信阳东邻的罗山谢城,确为谢人迁居之地,而一九七七年陕西陇县天成公社韦家庄出土一组西周青铜器,有《榭父率觯》,榭与谢同,当为谢人之器,其出于陇县,我推测可能为申伯到镐京受封时,献给周同宣王而从南阳的谢国带去的。罗山的谢国,到楚国兴起,向汉淮扩张势力,约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与淮水上游的江、黄、白、慎、复、蒋、息、光等 国的命运相似。
  二、谢的名义
  谢的名义,通射、榭,射的名义即以手引弓全身致力之谓,即引弓箭,《说文角羊字》:“= 从矢从身,篆文作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甲骨之射字作振玉谓:“卜辞中诸字皆为张弓注矢,形成左向或右向。许书从身,乃由弓形伪。又误横矢为立矢,其从寸则从又之伪也。古金文及石鼓文并与此同。杨树达说:“卜辞言'射宰'射牲之事也。《周礼•夏官 •射人》云:“祭祀则赞射牲又《司弓矢》云:“凡祭共射牲之弓矢”。知周人之射牲亦因于殷礼也。陈梦家说:“卜辞或云'三百射'或作'射三百'与,百族马'并卜,故知是一集体。殷代师族似以百人为一小队,三百人为一大队,卜辞已或分左右中,所以有中人,右人之称,战国时,楚有中射,见《韩非•十过篇》《吕览•土宥篇》、《史记•张仪传》作中射。唐兰说或旧逢释为谢,亦非。当释为矧或弓矢,后误为躲则知I字后误为射。”李孝定总结诸说,后认为《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终于远也。契文作上出诸形,罗说是也,杨、陈两氏说,卜辞=字之义,亦是唐氏之说,依偏傍分析之法言之,固不误,然卜辞固以此为=字,仍当以罗说为长也,至许书训“况词”之'弓矢'或'矧'与=”宾为字。一自小篆误弓为身,复于语词之=别构音读,逐截然歧为二字耳。意者=之本文为引弓,其音或即与“弓r相近,故“况词”之字得假……盖 ==之为一字,固无可疑也。”《周礼》有射人之官,即《保氏》的五射,又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汉书•萧望之传》:“以射策甲科为郎”,东汉光武帝有射声校尉,汉代又有仆射之官。则谢人因其始祖善射而得名,后以命名其部落而发展为国家,疑为姜姓有逢氏之后,有逢氏即以善射著名,谢人可能继承有逢氏的传说射术而显名。
  谢氏以射干树为神树即氏族树或图腾树,《大戴礼•劝学篇》“西方有木曰射干”。也可探知谢往往发源于西方,即神农氏炎帝的发源地相一致,故以其地常生之射干树为图腾树即社树。
  而谢人往往习射于射台,因而演生为榭,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古老建筑物楼台亭榭之一叫榭。《尔雅•释官》谓“有木者谓之榭”,又“无室曰榭”。尤以胡玉缙考证最精,他博引群经诸说,指出《春秋》十六年宣谢,此当是台门、杜预、何休、范宁并以无室曰榭释之,非也。何言之,《左传》不传宣谢字,公谷并以为乐器之所藏,证以礼运以为台榭。郑曰:’榭器之所藏也‘。是藏物之所通名曰榭,凡藏物必取其燥烈,因而台上起屋谓之榭,其为有木之榭,而非无室之榭,可以意决,礼器云:’天子诸候台门,则以宣榭为门台于礼有合也。辄将三传注条列于后,以著其得失。杜预曰:’良榭进武屋,别在洛阳者‘。《尔雅》曰:’无室曰榭’,谓屋歇前。考曰:《汉(书)•五行志》:《左氏经》曰:成周宣榭火,榭者讲武之坐屋……读如成周宣谢炎之谢,若然,则榭本以行射礼,故州学名之,讲武当为习礼。”并说周宣王“因台上起榭,以为什袭,是曰宣榭。”按台上有屋无四璧,与堂之有屋无四璧皆名榭者。即搭厂棚,以备雨天练习射箭之用,以后便形成固定的射场、射台、射棚,四璧皆无墙即叫榭,后被改造成楼台轩亭榭的园林建筑物。则榭乃由射发展而来,又可作谢,盖群贵族子弟集合于射棚之榭内,所谢箭教练一声大喊,便向标的射箭,故于射加言旁,实与榭同音同义。郭沫若说:“射盖假为 谢告也。”又说:“辞云”:’射沓以芍用自甲子甲申’(粹八一),射殆官名如周官之有'射人'也。《尔雅•释鱼》:“龟仰者谢”《释文》:“本作射”。《荀子•王霸》:“台谢甚高”。皆作谢。而《礼记•礼远》“以为台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无观台榭”。《谷梁传》宣公十六年:“宣榭”。《书•泰誓》:“宫室台榭”。《释文》并云:“本作榭”,《荀子•正霸》:“台谢甚髙,园囿甚广”。章诗同简注:“谢通榭”是榭,谢古已通用。《左传》哀公元年:“次有台榭陂池焉。”《礼证•月令》可以处台榭。”《楚辞•招魂》:“层台累榭”。《淮南子•精神训》:“高台层榭”。又《左传》戍公十七年:“三得与榭”,注:“讲武堂” 。《公羊传》:宣公十六年:“宣宫之榭也。”《东京赋》:“广移门曲榭。”《鲁灵光殿赋》:“阳榭外望”。等,说明古代贵族阶层的宅第里都普遍建有这种树,以供贵族们射箭投壶的既是讲武又是娱乐的场所。
  从甲骨文上有“辛丑卜,氏姜,王于门谢”。从周代金文中也多有记载可证,如《长=》铭文中载周穆公饷醴,“即井伯大祝射”,又说盉之主人长田。乃随穆王至于王之行屋行饷射之礼”,这种行屋即临时搭成之射栅,在宴会前,要先举行射箭以示尚武精神的例行礼节。周穆王时《赵鼎》铭有“适官仆射士。”又《赵曹鼎》铭:“龚《共》王在周新宫,王射于射庐”。周夷王时的《祝迁簋》有《王格于宣射》”。《匡卤》铭:“义王在射庐,作象舞,匡抚象乐”。《号盘》铭:“王格周庙宣榭答饷”。都说明射庐乃四璧无墙的木棚,是贵旅行游宴练武的场所。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在陕西陇县韦家庄周墓岀土有《榭父辛觶》,一九六五年二月在山东邹县田黄公社七家峪村出土西周青铜器共三件,其中两件《射南簋》,则射为国名也是姓,南为名,射南恐是某国之大夫。
  三、谢人的分布和迁徙
  谢国分别被申和楚国所取代与灭亡后,其子孙以谢、射、谢邱为氏,《元和姓纂》卷九个:“谢,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鲁有谢息。”以谢氏为申伯之后,虽然错误,汝南谢城即罗山县之谢城。
  谢丘氏,乃周宣封支子于谢人故地,恐系洛阳之西的谢水之滨,后因周平王东迁洛邑,谢丘人才又东迁山东兖州之谢丘。《路史•国名记戊》:“谢(周)宣支子,是为谢丘”。《盟会图》云:“谢城,兖之龚丘与姜、任二谢异。”《世本》云:“谢邱氏”。周宣王支子食采谢邱,周氏焉”。《汉书•古今人表》说鲁有谢邱章。
  射氏,《古今姓名书辩证》卷三十三射:引《汉书律历志》汉武帝曾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颜师古曰:姓射名姓也,《三辅决录》曰:“后汉末,大鸿胪射股,天子以为将军岀征。姓射名服,不祥,改姓射威,威子监援。监,蜀郡太守:援中郎将”。洛阳东部出土有《射爵》、《南射尊》、《南射簋》。一九六五年二月山东邹县田黄社七家峪村出土西周《射南簋》二件。
  谢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三=:“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射已灭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鲁有成大夫谢息。至汉宋间,岀陈郡者,始为大族,受封阳夏及康乐者,各以其封著望云。陈郡阳夏谢氏,典农中郎将缵……缵之后裔见附于文后之《谢氏世系表》。在晋南北朝隋唐时,王、谢两姓,成为世族名门,故《南史•侯景传》有“王谢门高” 之说,《旧唐书•高土廉传》载唐太宗下诏曰:“襄时南北分析,故以崔、卢、王、谢为重。”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汴州陈留郡四姓有谢氏,又越州会稽郡七姓有谢氏。而宋《太平寰宁记》卷一开封府陈留郡五姓有谢氏。越州会稽郡七姓有谢氏。《广韵》去声四十码:“谢姓出陈(留)郡”、会稽(郡)望。”会稽郡谢乃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由陈留郡阳夏县的谢氏中大部分南迁于会稽郡所形成的大姓。刘义庄《也说新语》说:“会稽孔沉、魏颤虞球、虞存、谢奉,亦是四族之后,于时之。刘峻注引《晋百官名》:“谢奉,字弘道,会稽山阴人”。则会稽郡谢氏主要家居于山阴县,他们与琅琊郡王氏共同垄断了东晋、南朝的政权三、四百年之久,但也人才辈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作出伟大贡献。
  会稽郡山阴县谢氏,有一支南迁福建福州长乐县,也形成了大姓,南宋中叶,有谢升卿寓居安南,为安南国太尉陈承义子,后来娶了安南国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李吴旵之女昭圣公主,成为驸马,公元一二二四年,谢升卿改名陈日照登上大越国王位,是为大越陈朝太宗,传十二世一百七十年,被另一华裔黎季所纂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陈日照条:“安南国王陈日照者,本福州长乐邑人,姓名为谢升卿。”周密为南宋末年之人,著述甚多,是个史学家,文学家,其说当有根据。且在陈日照登大越王位时间相同,故可视为信史。而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安南传》卷一也载:安南国王李昊旵卒无子,“以女昭圣主国事,逐为子夫陈日照所有。日照,故福州长乐人谢升卿也,识书美姿貌而落扩不事家产,杀人变姓名之安国,见国相,会应试居首,而王女从窗隙窥而悦,因归之,有安南政,封国王。”陈日照始终忠于南宋,坚持抵抗元军。陈氏在越南成为大姓。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引祝允明《枝山野记》所载安南《邓氏尚书公事状》说闽人陈京入为李吴旵国婿,娶昭圣公主,生子威晃,执国柄,歼灭李族。祖籍梅县的谢桂芳,任加里曼丹岛兰芳共和国第八代总制。
  此外,谢氏在海外的华裔,华侨名人辈出。如苏里南国的财政部长谢欣,使是华裔,澳大利亚大资本家谢侯话,是华人。泰国正大集国董事长谢国民,他们都对祖国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楚灭谢后,在湖南江永县西南二十五里出现了谢沐,汉置谢沐县。《水经•湘水注》。观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西北经观阳西县。”谢沐,或因楚迁谢人于此而名,与见阳,应阳一样,即迁欢儿人,应国人等于此而得名。
  谢人约当战国时,有一支向西迁至四川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入巴人。《太平寰宇记》卷一进二十黔州载:(汉)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官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逐也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七十里来化镇),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便。”则涪陵谢氏有一支西迁蜀郡,到晋初时,蜀郡谢氏又有一支北迁于使西渭南县。谢氏世为射官,可见千余年来仍继承其祖先以善射而著名。洪适《隶释》载有《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则白虎夷王为巴人中的白虎夷人,谢节既为其王,说明谢氏在东汉时已与巴人中的白虎夷融合,繁县,在今四川彭县西北,东汉属蜀郡,正为涪陵谢氏所迁者。
  涪陵谢氏,有一支约于蜀汉时西迁于云南永昌郡(腾冲),故《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大姓有陈、赵、谢、杨氏。《校注图注》也说此四大姓皆中原旧姓。
  涪陵谢氏,另有一支约于东汉初南迁入黔中,与散居于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酋长,到东晋隋唐时,形成了东谢蛮、南谢蛮、西谢蛮。《华阳国志•南中志》怖=柯郡:“巴蜀实为=柯姓龙、传、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世祖(东汉光武帝刘香)在河北,乃远使由番禺江岀,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是为涪陵(巴郡)谢氏最先进入黔中,并由谢暹任=柯郡功曹,建立了贵州谢氏的势力圈,=柯大姓谢氏,自东汉谢暹以后,世代承袭。西晋晚年,李特据蜀,谢恕又在=保境为晋,再次受到加封,以后子孙繁衍, 直到唐代谢龙羽入朝,才再次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形成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诸谢蛮皆南谢蛮别种”,在谢龙羽之前都被统称为=柯蛮。《华阳国志•后贤志》载:西晋末年,巴氏李特据成都称汉帝。晋宁州剌史王逊:“欲迁=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出屯巴郡之把口 ”, 以抗李特。而《巴志》载涪陵郡枳人谢盛为巴郡橡。又《公孙述、刘二牧志》载王莽时,公孙述据四川称白帝,派其大司徙谢丰拒汉,谢丰可能也系涪陵入郡枳县人。说明谢氏于西汉时已是涪陵郡枳县的大族。以后在晋末有一支以谢恕为首进弓=而任太守,如果没有宋族的强大武装集团宗部的支持,是不能担任一郡之太守的。故《南中志》说:“咸和八年(公元三三三年),南中尽为李雄所有,惟=柯谢恕不为(李)雄所用,逐保郡独为晋。”此时的=柯郡,仅有万寿、且兰、广谈、毋敛数县,为谢氏所据有,后由谢氏子孙分疆统治,有东谢、西谢、南谢之称,实皆为=柯蛮也。《新唐书•地理志》“庄州本南寿州”,疑以在万寿之南得名,庄州为南谢蛮也,实在=州之南也,其余应州(东谢)在=州之东,兖州在=州(贵阳)之北,疑琰州(西谢)在月=州六西,矩州亦在=州附近。大抵蒋、琰、庄、兖、应、矩六州,在东晋之=羊柯郡,即今贵阳及偏东南地区。《旧唐书•南唐传》:“东谢蛮,其地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僚,西连夷子,北至蛮。其酋长谢元深世为酋长。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洲,仍拜元深为剌史。”又以南谢蛮首领谢强为南寿州剌史,次年改名庄州。《新唐书・ 南蛮下)载:唐武德三年(公元六二0年),授谢龙羽为月羊州剌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公元六三三年),矩州剌史谢法成招慰比楼等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以后便被西赵蛮赵氏所取夺。贞元中,有功州剌史谢汕。十三年,有=州录事参军谢文经,三谢蛮所统辖境域,约东起今榕江县,西或逮于八寨,北邻剑河,而南迄广西北境,《新唐书》所谓地方千里者也。尤中认为“东谢首领盖即《爨龙颜碑》中之'仓曹军参军將柯谢国子'的族人,是'白蛮'贵族,而在南北朝时期,谢氏的统治区亦在爨氏的管辖范围内,故谢国子前往建宋郡充当爨氏职官。在赫章出土有谢氏印章,到宋代
  谢氏为蒙伪所取代。贵州谢氏并非白蛮。弗蛮后来大多成为白族,而谢氏则大多成为汉族,一部分融入布依族和壮族。如贝青乔《苗俗记》云:“龙、仲、韦、谢以始名”,即指的仲家苗,也即岀现在的布依族,谢氏仍为布依族的大姓。如宋播州土司将领谢石近,谢成忠,自称为应天府人,在明洪武时任贵州中曹长官谢正伦,其后裔有些成为布依族,东谢蛮土地宜种植五谷,不用牛耕,但为刀耕火种的畲田,每年更换没有文字。刻木为契约,散居山洞间,依树做层巢而居,汲取流水以饮,都自营生业,无赋税剥削。有功劳的,以牛马铜鼓赏赐,有犯罪的,小事杖罚,大事杀头,偷盗东西,加倍偿还。婚姻的礼节以牛酒为聘礼,女归夫家,由女母送去。女夫羞惭逃避,经过十天才出来宴会亲友,击铜鼓,吹大角,歌午欢乐,以乐庆贺,谢氏族规,不准育女,如生女儿,父定弄死,谢族属姓尊贵,不能生女下嫁旁姓,这可能是受门阀
  制度的毒害很深,也可能是民族的偏见。更从另一方面说明谢氏为中原旧族,仍保持其高贵的门阀制度,不与其统治下的蛮人通婚,而蛮人生产水平也非常低下。但也有些风俗也有蛮化现象。如谢元深入朝时,头戴黑熊帽,以金银络系前额,上身彼毛帔,下有皮行膝(绑腿)穿鞋子,这在当时朝廷看来,是一种奇装异服。古书待郎颜师古见到就对唐太宗说:“从前周武王时候,天下太平,远国来朝,周的史官记载其盛况,写成《王会篇》,现在万国末朝贡,一见到这样人,这样服装可以绘画成《王会图》”。《五代史记》还记载=柯大姓谢氏。
  谢蛮有的成为壮族,如一八五七年,广西贵县覃塘乡青云村壮族谢秉彝起义。
  谢蛮有的东迁入湖南新晃和贵州玉屏、广西三江一带,融入伺族,如新晃县伺族大姓为杨、吴、姚、龙、谢五姓,约在距今二百至二百五十年间,他们有一部分并迁至湖北宣恩县长潭区、哓关区一带,建立了十五座具有伺族特色的飞山庙,这五姓仍是鄂西南地区侗族的主要姓氏。
  仫佬族也有谢氏,广西罗城县四把公社里宁大队支部书记谢国周,仫佬族。元文宗时,黎人谢有奎,征交趾有功,官络海官军总管。
  瑶族谢氏人,有一部分是由湖南谢氏汉族融入的,另一部分是由壮族谢氏融入的,融入的方式都是由谢氏男子入赘于瑶族,所生子女中有的侥继承父姓谢氏。如湖南汉族谢氏是个大姓,如襄阳便有“将、资、梁、谢”之姓,光绪《新宁县志》(资兴)卷二沿革载:大白村、髙桥村、安山村、亚喉村大姓谢氏,光绪《邵阳乡土志》卷二人类氏族:“谢氏,其先惟兴,太和县千余人乡梅子坡人。宋高宗绍兴中迁于邵阳。季子汉三,孝宗淳熙二年居于界牌铺紫云山田下冲。”民国《崇高志》,《实阳县志》载大姓谢、沈、郑、冼”。广西临桂县宛田乡石灰窑村瑶族 《评皇券牒》中有“奉东门大将军谢思龙,《武冈州志》卷五十三蛮志,当瑶十三处,上下渣坪团有谢氏。小麻溪团有杨、石、林、谢四大姓。广东连山县瑶族有:盘、赵、李、冯、邓、黄、谢、韦、覃等姓,其中谢、韦、覃等姓是由壮族男子上瑶族女子上门的招郎婿的后代。近百多年来,有一些瑶族也由广西南迁到越南北部山区。称为山瑶人,越南人则叫作山由人,姓氏分为李、陈、张、宁、徐、黎、叶、谢等姓。
  畲瑶人谢氏,有由广东东迁福建漳平县谢畲。而为畲族,系瑶人融入而来《天下郡国利病书》引《虞台续志》说,明正德十四年,畲人谢老山盘踞赣南大庾、南康、上犹诸县为乱。仫佬谢氏,有一支散居湘西的谢氏,由于与仫佬族杂居而逐渐融入于仫佬,但到清末时又大多成为汉族,有的成为苗族,胡先容《楚黔防苗》说仫佬居泸溪之上五都大章、小章、覃杨、谢、刘各姓,皆零星杂住。俗称“瓦乡族”。
  明代居于辽东的谢氏,由于清朝兴起,汉人成为满州贵族的臣民和奴隶,其中的包衣即为满州贵族的奴隶组成。后又有被编入汉军,满州八族后兵丁者,如《通朝通志》卷八《民族略八》载:“谢氏,谢承宗,正黄族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又:谢氏,西林布,正兰包衣旗鼓人,任护军校”。他们的子女大多仍为汉族,但也有融入满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