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仲雍奔吴,却以周人先进文化征服荆蛮,建立吴国。也是从吴姓产生的这一刻起,吴姓人便深深地认识到了文化、知识的伟大力量。嗣后始祖季札,博闻知礼,观乐知音,学惊诸侯,成为后世子孙楷模。自兹以后,吴氏族人,无不以诗书经术为宝,以知书达礼,求学好知为荣。翻阅吴姓族规,也无不突出读书这一条。正是这一优秀宗族传统,培养出历史上众多的吴姓书香世家,孕育了大批杰岀的芸芸士子,纵观吴姓历史,名登科举榜首者,不乏其人,而有杰出贡献,增进世界文明者,更是不计其数,三国吴质,文章列“建安七子”;唐朝吴道子,丹青成历代之圣。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写绝中国人的虚伪劣根;吴承恩一部《西游记》尽博全世界的喜爱和好评。
①料事如神的术数家吴范。吴范(?一一226),字文则,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术数家、风水先生。东汉末年,分裂混战,孙策打东南割据势力,占有领吴、会稽等江东五郡。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其兄的事业。继续割据东南。吴范投奔了孙权。每有灾祥异事,吴范在事先都能推算出来,而且都被后来发生的事实证实了。从此吴范以他料事如神的本领而闻名遐迩。
孙权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征讨黄祖。吴范对孙权说:“今年不太吉利,不如明年再行发兵。明年荆州的刘表将会死去,荆州到时会因群龙无首而四分五裂”。孙权没有听从吴范的话,当年还是发兵,结果劳民伤财,最后也没有使黄祖败下阵来。第二年,孙权再度发兵。当队伍开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的时候,吴范看见风气十分吉利,于是催促部队快速前进,立即发动进攻,果然旗开得胜,大败黄祖军队,黄祖孤身一人乘夜色逃走。孙权担心黄祖就此跑了,吴范很有把握地说:“就在不远的地方,我们能够活捉他”。到了五更时候,果然找到了黄祖。这一年,刘表也正如吴范所言死于荆州,荆州分裂。
壬辰年,吴范即预言在甲午年刘备可得益州(今四川省及陕、甘、云、贵的部份地区)。不久,刘备对益州发起进攻,但战况相持,久战不下。这时吕岱从四川回来路经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看到刘备之师疲惫不堪,部队离落,死伤过半。于是,吕岱十分肯定地对孙权说刘备要得益州绝不可能。孙权即根据吕岱所见问吴范如何解释他的预言,吴范答道:“我所讲的是天道,而吕岱所见的却是人事。”最终,刘备反败为胜,如愿以偿,夺得了益州,证实了吴范所言。
孙权意欲接受曹操请求,内外夹击关羽。关羽是刘备大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命关羽在荆州向曹操发动猛攻,关羽能攻善战,威震当时。所以,当孙权将自己想袭击关羽的计划征求大臣们意见时,大多数都认为目前关羽正处上风,锐不可当,现在去袭击他,不是时机。孙权又去问吴范意见,吴范看了看风向,告诉孙权他可以成功。孙权乃派吕蒙率领大军袭击关羽,关羽毫无防备,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关羽退到麦城后,为了麻弊孙权,即派使节到孙权营佯称请降。吴范对孙权说:“从风水看,关羽有走色,现在请降一定有诈”。于是,孙权派潘璋前去观察动静,潘璋回来果然汇报说关羽已不在麦城。吴范说:“明日正午关羽还将再来。”孙权依据吴范预言,在中午设下圈套,等待关羽前来。到了正午,关羽真的进入了圈套,为孙权所擒。
早在吴、魏亲善与蜀为敌,吴、蜀酣战的时候,吴范即预言说: “魏和吴修好,只是貌合神离,其实是另有所图,最后终将是吴、蜀和亲。”后来历史的发展正如吴范所说,吴蜀携手共抗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公元221年,孙权称吴王。论公行封。吴范被封为都亭候。公元226年,吴范病卒。吴范在死前即推算出自己的死日,后果卒于此日。
②占卜学家吴遵世。吴遵世,字季绪,勃海(今河北东光县)人。南北时期北魏占卜学家。从小研究《周易》,甚有造诣。据载,吴遵世一天出游恒山,在山上遇见一位老翁,授给他开心符,吴遵世将它用水吞下去,茅塞顿开,从此明白了占卜的要领。后游历京洛,以卜筮知名。魏孝武帝将要即位,找来吴遵世替他占登基之事。吴遵世对卜卦的解释与以后发生的事完全一致。
由于吴遵世能卜卦先知,北齐文襄帝帝称拜他为大将军府墨曹参军,引为军师。有一次,文襄帝出游东山,吴遵世和另一位占卜先生李业兴同游。走到半路,忽有狂风兴起,黑云压山,眼看一场大雨在即。于是,文襄帝命占卜问卦。遇“剥”卦。李兴业解释说:“坤上艮下,剥。艮为山,山出云,故知有雨”。吴遵世另解释,他说:“坤为地,土制水,故知无雨”。文襄帝马上命崔暹把二人不同结论记下来,并说:“如果吴遵世对了,赏绢十匹;如果不对,罚十杖。但如果是李兴业说得对,无赏;不对,罚十枚。”李兴业问文襄帝为什么同样是对,吴遵世有赏而自己却无赏呢。文襄帝答道:“因为吴遵世解释合符我的心意,所以有赏。”不一会功夫,风停云散。奖罚立即兑现,李兴业受杖十,吴遵世受绢十匹。
齐孝昭帝皇建年,吴遵世被授与中舍人,困病辞谢不就,改授中散大夫。吴遵世死于尉迟迥乱。
③南梁文学家吴均。吴均(469一一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境)人。南北朝时代梁文学家。家世寒贱,但聪明好学有俊才。大文学家、诗律学家沈约对吴均的文章颇为称赏。吴均的诗文“文体清拔,有古气”,为时人仰慕,称“吴均体”。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太守,召吴均为主簿,二人常饮酒泳诗,结为诗友。但吴均常感怀才不遇,经常对柳恽失约。“赠诗而去,久久复来。”但柳恽并未介意,而且把吴均引荐给临川靖惠王。靖惠王对吴均的诗赋倍加称道,常在梁武帝面前谈起他。梁武帝看了吴均的文章,十分欣赏,下令召吴均人宫,累侍诏著作,迁奉朝请。
吴均早想撰写《齐书》,入朝之后请求借阅齐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等实录资料,梁武帝不同意,于是吴均自己私修《齐春秋》,书成之后,吴均将他献给朝廷。书中如实记载了梁武帝曾辅佐齐明帝的事,梁武帝怒其直言不讳,未为自己掩饰,以“齐书不实”之名,下令焚其书稿,免去职位。虽然如此,但梁武帝十分看重吴均的才华,不久,又召见了他,让他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但吴均没有完成自己的书稿就死了。吴均一生著述颇多,曾注解范晔的《后汉书》、《庙记》、《十二州记》、《钱唐先贤传》、《续文释》以及文集等。但今大多数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文如其人,清新典雅。
④“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约685一一758),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自幼贫穷孤苦,跟从民间的绘塑工匠学习绘画。到20时,他已画得非常出色了。于是开始在寺院中绘制壁画,名声大振。唐玄宗听说吴道子的画造诣甚高,于是任命他任为内教博士,在宫中作画教学,成了一名宫中画师。
吴道子一生作画很多,单是长安、洛阳的寺院中,就画了三百余间壁画。画里的人物面貌各不相同,形象逼真。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吴道子作画不但求其形似,且进而求其神似。他画人物则“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仙女则“窃眸欲语”,身上的衣带更是飘飘如飞,人们称赞为“吴带当风”。他的画着色多简淡,当时称为“吴装”。他画的佛像形式,时人称为“吴家样”,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塑和雕,都有很大的影响。
吴道子在山水画方面也很有造诣。唐玄宗想看四川嘉陵江山水,命吴道子去写生。吴道子到嘉陵江游了一趟就回长安了。唐玄宗要看他的画稿,吴道子说:“我没有画稿,都记在心里了。”唐玄宗令他在大同殿上当场作画,吴道子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嘉陵江三百余里的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充分表现了他“立笔挥扫,势若风旋”的艺术风格。当时,另一画家李思训也画嘉陵江山水,画得非常细致,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唐玄宗把两人的画拿出来比较,不无惊奇地赞叹:“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在我国绘画史上,吴道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余年来,他被历代画家推崇为“画圣”,并被民间塑绘艺人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宋代苏轼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可见评价之高。
⑤流芳百世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4一一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出身于一户由书香门第破落为小商人的家庭。父亲吴锐,经营彩缕文穀生意,好读书。吴承恩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博览群籍。“自六经诸子百家,莫不流览”。吴承恩读书很广除四书五经外,对市井间流行的志怪神异的“杂书”也非常喜看,尤其喜欢听讲奇闻轶事,稗官野史。少年时吴承恩的诗文即乡里闻名,有 “小学士”之称。
吴承恩“性敏多慧”,诗文清雅流丽,颇受时人称颂。但他应科举却屡试不中。36岁时写了一首诗《二郎搜山图歌》,对嘉靖皇帝和“四大金刚”张瓒、严嵩、郭勋和胡守中进行抨击,表达了自己对于公道不彰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吴承恩一生仕途不就,直到嘉靖32年(1553)才补了一个贡生。嘉靖45年(1566)任浙江长兴县丞。因与上官不和,“耻折腰,遂拂袖而归”。生活艰苦,宦途困顿,晚年便绝意仕途,闭门著述。吴承恩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神奇故事和话本,运用他那卓越的文学才能,写成了一部描写唐玄奘印度取经故事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他运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描写,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奇妙幻想的世界。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吴承恩也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己的理想糅进了小说之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叛逆英雄”的形象。孙悟空提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若不让,定要扰乱,永不清平”的叛逆口号,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西游记》中还描写了许多吃人、杀人、贪财、好色,仗着自己的法术和势力,独霸一方,无恶不作的鬼怪妖魔,其实这些妖魔鬼怪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恶霸、豪强,吴承恩通过神话幻想的形式,从侧面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
吴承恩工书法,善诗文,下笔立成。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文书稿,但由于家贫,且无子女,他的诗文稿死后大多散佚了。后来丘度“收拾残缺”,辑《射阳先生存稿》,出资刊刻,得以流传。
⑥谴责小说家吴趼人。吴研人(1866一一1910),原名沃尧,字茧人,因世居广东南海县佛山镇,故又自称“我佛山人”。晚清著名小学家。1866年5月岀生在北京。在佛山度过他的童年时候。成年后即到上海自谋生计。先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一度潜心于机械造之学,曾自己制作过一只小轮船模型,但未受到当局重视,乃转于文学生涯,为报刊撰文写稿。戊戌变法前后,吴趼人先后在上海助办《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2年赴汉口,为《汉口日报》撰文,次年又返回上海。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刊《新小说》杂志,提倡用小说来移风易俗。为响应梁启超的号召,吴趼人即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他先后写了《九命奇案》、《痛史》、《电术奇谈》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1905年1月,《新小说》社由东京迁至上海,吴研人上述小说投寄《新小说》杂志,《新小说》先后连载了吴趼人的这些作品,影响甚大。《痛史》是以南宋亡国为题材创作的,《九命奇案》则是写的清朝雍正年间广东的一件诉讼案,借古讽今,以抨击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贪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研人一生三十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此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历述二十年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全面描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政治腐败,黑暗的种种状况。鲁迅先生对此书评价很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此书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一起,列为晚清“谴责小说”的四部代表作,鲁迅说这些小说的价值就在于揭发伏痣,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1906年,汪维甫主办的上海《月月小说》创刊,吴趼人被聘担任主编,总撰述委员等职。并继续从事创作。后来,吴研人又参与创办和主持了广志学堂的工作。1910年10月病卒。终年44岁。
⑦金石学家吴大澂。吴大澂(1835一一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84年会办北洋军务,驻天津。1885年奉诏赴吉林同俄使交涉珲春、黑顶子边界,吴大澂大义禀然,据理力争,收复了沙俄侵占之地。第二年,升广东巡抚。1888年郑州黄河决口,吴大澂又奉命前往治理,授河道总督。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吴大澂自请率湘军赴前线作战。因兵败被革职。此后潜心学术研究。他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广泛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等文字,撰《说文古籀补》十四卷,为古文字学的重要著作。他著的《字说》,考释文字,颇有创见。《愙斋集古录》则集录了各家所藏彝器铭文柘本。又撰有《权衡度量实验考》、《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古玉图考》等书。
⑧近代杰出的篆刻家吴俊。吴俊(1844一一1927),原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義。浙江安吉人,寓居苏州、上海。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石鼓文。他的书法,不拘成法,朴茂雄健,自成一格。吴俊精于篆刻,融合皖、浙诸家和秦、汉印文精华,开创派系。吴俊三十岁以后开始作画,他的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偶尔为之。吴俊的画吸取了徐谓、朱耷、道济、李鲜、赵之谦所长,并受任颐的影响,同时将篆、隶、狂草书法笔意入画,苍劲浑厚,创立新貌。他的作品尚气势,重整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对于用笔、用墨、用色和题款、铃印等的轻重疏密,尤能匠心独运,在画面上配合得宜,饶有韵致。吴俊还善诗,有《缶庐集》。印谱有《缶庐印存》等。吴俊的艺术风尚在国内外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