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以谦让精神传家。古公亶父以“民之在我与在彼何异”而弃地逃周,太伯、仲雍为顺从父旨而避位奔吴,季札避位弃国而逃耕延陵。正是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使得吴姓往往淡泊于帝王之尊贵,也因此使数千年中国皇位与吴姓绝缘。然而,这一切掩盖不了吴姓宗族的优秀才华,杰出能力。历史上吴姓虽王气不振,但名卿显宦,开国功臣,数不胜数。
①变法拥护者吴居厚。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宋仁宗嘉祐年第进士。神宗熙宁初,为武安节度推官。1069年,神宗起用王石安、吕惠卿等,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新法”,吴居厚对“新法”十分拥护,并尽力推行。因推行“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为朝廷集了许多资金,因而受到嘉奖,并升为江、淮发运使。疏通支家河通漕、楚、海之间赖以受益。因而召拜户部侍郎、尚书,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为永泰陵桥道顿迁使。年79岁卒。追赠开封府仪同三司。
②升以直言,罢亦直言的吴泳。吴泳,字叔永,号鹤林。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南宋大臣。嘉定二年(1209年)进士。历官军器少监,行太府寺丞,行校书郎,秘书丞兼权司封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著作郎。曾上言宋理宗:“以清明约己,以恭俭进德,以刚毅发强,毋以旨酒达善言,毋以嬖御嫉庄士,毋以靡曼之色伐天性”。只有这样才是久安长治之策。吴泳四上其书,言甚切事,每至关键时刻,必能正皇帝视听,成为理宗的得力谋士。因其直言切正时弊,洞察事物敏锐及时,受到理宗的重视,因而被一再升迁。权至刑部尚书兼修玉牒,进宝章阁学士,差知温州。后改知泉州。因受到皇帝的恩赐,吴泳对皇帝更是耿耿忠心,每遇有危社稷江山之事即上书陈事。但有一次,吴泳的直言触了皇帝的大忌,一夜之间,祸从天降,将其革职罢官。著有《鹤林集》。
③南宋大臣吴潜。吴潜(约1190一一1262年),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秘阁修撰吴柔胜季子。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德军判官。父亲吴柔胜死后,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添差通判嘉兴府,权发遣嘉兴府事。转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
淳祐十一年,又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祐十二年(1253年),天下大雨,民不聊生。吴潜自积钱百四十七万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免除人民捐税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多钱,深爱群众敬爱。开庆元年(1269)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因上书乞罢大全和反对立度宗为皇太子事,触怒理宗,因而被弹劾落职,黜徒循州(今广东龙川西)。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卒。循州百姓听说吴潜死讯,都“咨嗟悲恸”。德祐元年(1275),宋恭帝追吴潜复元官。赠吴潜溢号少师。吴潜善诗词,明人辑有《履斋选集》。
④五朝重臣吴元珪。吴元珪(?一一1323),字君璋,广平(今河北永年县)人。父亲吴鼎,燕南提刑按察副使。至元十四年(1277),吴元珪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授后卫经历,佩金符,命侍左右。因吴元珪从小熟读律令章程,世祖每问及制度他都能“应对详明”,深受皇帝喜爱。
元朝刚建,吴元珪即为世祖献策,“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后都为世祖采纳,这些措施对于稳定和巩固元朝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26岁时,即参议枢密院事。28岁,除礼部侍郎,迁左司郎中。31岁,参议中书省事。
吴元珪为官正直,不结党营私。成宗大德元年(1297),吴元珪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许多乡邻故旧都纷纷上门谒请。他都一一谢绝,并说:“川党、朔党之兴,宋之所由衰也”。此风不可长。元新建之初,即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吴元珪上书宰相要求“以养民为本”,让民休养生息”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
1308年,武宗即位,拜吴元珪为枢密副使,诏为议政中书。吴元珪即向武宗建议:“惜人力,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谨赏罚,建科举,课农桑,汰冗员,易封赠”,受到武宗的重视,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银二百五十两。
1312年,元仁宗即位,诏吴元珪与十六人议时政。仁宗因吴元珪为先朝重臣,倍加信任,在嘉禧殿召见他,并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
1321年,英宗即位,吴元珪与知枢密院事上书皇帝,言军民之政十余事,请求诸王近侍不要干涉军政大事,皇帝应爱惜百姓,“军民不可有所偏”,英宗都一一嘉纳施行。1322年,卒。1324年追封他为赵国公,谥号忠简。1326年,又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⑤明开国元勋吴良。吴良(1324一1381),初名国兴,后赐名良。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吴良雄伟刚直,以勇略闻名。1352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以后,吴良就一直跟随朱元璋,并为帐前锋。1367年,朱元璋歼灭了苏州的张士诚,因吴良出力最大,被加昭勇大将军,苏州卫挥使,移镇苏州。吴良治苏州,武备益修,军民和睦,被进都督佥事,移守全州。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吴良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勋被进都督同知,封江阴候,食禄一千五百石。洪武四年(1371),奉命出兵讨伐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又率军平定广西左右江叛乱。公元1381年,卒,年58岁,赠江国公,谥襄烈。
⑥百折不屈的吴廷举,吴延举(1459一1525),字献臣,号东湖。梧州(今广西苍梧人)吴廷举从小过继给伯父吴英为嗣子。吴英早死,吴廷举是在嗣母的抚养下长大的。生活俭朴,但刻苦治学。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吴廷举16岁乡试中举。23年(1487)会试登进士,授广东顺德知县。知县间,吴廷举爱惜民力,体恤百姓,吴廷举的上司要求他为其修复家庙,吴廷举严正拒绝道:“令非有旧例新恩,一夫不敢役,一钱不敢费”。后来,吴廷举下令把顺德250间淫祠折毁,将木材用于修造书院和筑堤防洪。但监察史汪宗器听信谣言,说吴廷举有所侵盗将他逮捕下狱。顺德百姓闻讯,群向汪宗器泣诉。汪宗器查悉情后,心中大惭,将吴廷举释放了。
明孝宗弘治9年(1496),迁成都同知。吴廷举在成都,“治繁剧,理盘错,无不迎刃而解,巡抚、布、按诸公交重之”。后因嗣母病逝,便告假回梧州奔丧。
弘治18年(1505),吴廷举命知松江府(今上海西南)。到任数月,又被擢为广东佥事,协助总督潘蕃管掌南海兵事。1509年升为广东右参议、琼州兵备副使。当时,朝庭宦官刘瑾专权,地方官吏都纷纷奔走其门下。广东地方长官欲将盐法道的库银拿去奉献刘谨,吴廷举极力反对,并“列疏于朝”,数落刘谨之过。于是刘谨指使党羽捏造罪名,于1510年将吴再次逮捕入狱,一天几天严刑逼供,但是吴廷举凛然不屈。1510年8月,刘谨伏诛,吴廷举因得平反。先后任云南兵备副使、江西右参政、广东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卓著功绩。
1522年,世宗即位后,吴廷举被召为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上疏抨击陆宗、王琼、梁储及大学士兼太子少傅蒋冕,所陈事由颇有偏激之处。帝“颇不直廷举”,将其调为南京工部。1524年,吴廷举又上疏“勤学修政远佞亲贤”,并请效法洪武年间修《孝慈录》的故事,汇集当朝大臣所言编纂成书,劝勉后世。世宗皇帝不悦。吴廷举痛感朝政腐败,权奸横行,于是“称疾气休”。开始世宗还有挽留之意,但吴廷举情绪激动,言语不恭,并引白居易和张泳的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世宗闻而大怒,令其退休。
吴廷举为官40年,归来时“面如削瓜,衣蔽带穿,不事藻饰”。梧州人民为表达对他的敬意,在他的屋房建筑了一座书院,吴廷举取名“东湖书院”,从此在这里以执教养度余生,人称“东湖先生”。为梧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525年吴廷举病逝,终年66岁。死时身无钱物,靠巡抚姚镆“经理其棺椁衣食,乃得入土”。隆庆初年(1567)追赠吴廷举为太子少保,赐祭葬,谥清惠。
⑦清初名臣吴正治。吴正治(1618一一1691),字当世,号赓阉。湖广汉阳(今湖北汉阳)人。少年时机敏聪慧,意气豪迈。9岁能属文,颇受一些宿儒的青睐。13岁应郡邑童子试,获第一。吴正治以此自勉,愈加勤奋苦读。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编修。清世祖雅重词臣,多次亲临史馆校试,吴正治“才调敏赡”,深受清世祖的青睐。
顺治15年(1658),吴正治以其德识群侪,被授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分管南昌道。吴正治居官所至,以“清廉执法”著称。初抵衙署,布政使交代常例银给他,吴正治拒绝收纳,将银如数贮藏于内府库。每至岁末,官吏均离署归家,吴正治则单骑行部,察看刑狱。一次,行至一州,见囚禁人犯甚多。他仔细查阅,囚徒尽为非法拘系之人。他痛斥州官,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州官畏惧治罪,馈金对吴正治进行贿赂,被吴正治严词拒绝。官员们称之“清洁可敬”。吴正治在南昌执政十个月,平“剧盗”,出疑狱,境内颂声翕然”。
顺治16年(1659)吴正治迁升陕西按察使,(1660)再擢工部侍郎,不久调任刑部。当时“刑狱繁兴,重案株连日众”,汉官都莫敢起奏。但吴正治针对时弊,上疏建议“赦疑宜速,丈量土地宜停,状外指扳宜禁,私嫁条例宜酌”。吴正治的这些建议,清朝廷都一一采纳。
康熙8年(1669),吴正治被提升为兵部督捕侍郎,12年,迁左都御史。清朝初立,为防范汉人的不满和反抗,颁布了一些十分苛刻的法令,一人犯法,连坐十家。“逃人法”更是为了维护一种残存的农奴制度而颁布的。在这种严酷的刑律统治之下,百姓皆“丧其乐生之心”。不少汉族官员为了反映这种酷律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上疏上奏,奔走呼号,但清政府对此忘讳颇深,对上陈条述此种问题的人或惩治,或贬斥,或流徒。吴正治对个人进退毫不关心,于1673年再次率同僚合词陈请,废除连坐十家之例。康熙清政之后,即采纳了吴正治的建言,“逃人之禁稍宽”,世多以是称之。后迁工部尚书,调礼部。
吴正治崛起草茅,以其行学受两朝礼遇。官高显贵,但他仍性甘俭约,居官“守成法、持大体,遇事竭忠诚,尽言无隐”。康熙18年(1679),61岁的吴正治“自陈乞休”。康熙皇帝嘉奖他“端勤诚慎”,安慰挽留。20年(1681),拜武英殿大学士,任《太祖实录》、《圣训》、《会典》、《方略》、《一统志》编修总裁官。加封太子大傅。康熙屡嘉言吴正治说其有宰相风仪。1687年,吴正治再请乞休,康熙黄帝召许原致仕。30年(1691),卒,终年74岁。谥文禧。
⑧国务委员吴仪
吴仪1938年出生,武汉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后被分配到兰州炼油厂。当了两年技术员之后,她被提升为技术科科长,然后是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后调任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党委书记。1988年,吴仪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主管工业和外贸。当时正是中国经济紧缩,国营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候。然而,年轻的吴仪毫不怯懦地扛起了京畿重地的两副重担子。再后来,她调任外经部副部长、部长,再到今天的国务委员。
吴仪担任外经贸部部长之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使她一举成名。1991年,吴仪首次赴美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让美国人领教了她的凌厉作风。1994年4月,她率领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第四次访美时,左右开弓,打出政治、经济两张王牌。在涉及到最惠国待遇时,吴仪坦率地表示:“中国不怕取消最惠国待遇”,她引用中国一句谚语:“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国的大门是向全世界敞开的,谁也不能把这扇大门关起来,中美经贸关系如果破裂,双方都会受损、谁也不是赢家。在打出这张强硬的政治牌的同时,吴仪带着200多人组成的庞大的投资洽淡团同美国商贸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招商活动硕果累累。签订合同金额15.7亿美元,意向标书金额高达40亿美元。
香港某杂志对吴仪作过这样的评价:吴仪在国际谈判中屡屡成功的原因是她独特的个人风格,加上她真诚、坦率和机敏的女性魅力,很容易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喜爱。她谈吐强硬但富有幽默,这使她在社交场合刚中带柔,气度非凡。吴仪的形象,是中国高级官员开放的新形象。
⑨外交部和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吴学谦生于1921年,上海市人。童年先后在上海市立和安小学、格致公学以及暨南大学外文系就读。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至1949年期间,一直从事中共上海地下党、共青团和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1958年至1966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五处处长。1978年至1982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82年后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1988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担任外交部长期间,曾先后访问过亚非、欧美、大洋洲近70个国家,并出席自1983年第38届“联大”会议以来的五届联合国大会,贏得了中国在外交工作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