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的标志谦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065
颗粒名称: 吴氏的标志谦让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世人论吴姓的谦让,都最爱提太伯、季札。其实,还可远溯到其姬姓高祖。当后稷的儿子姬不窋从夏国逃到西戎时,就是放弃夏代的农官开始的。当太伯的父亲古公亶父在邠地受到戎狄的威胁时,他的人民都要求开战,但古公亶父却决定自邠地南迁到周原。
关键词: 族谱 吴姓 吴氏标志

内容

世人论吴姓的谦让,都最爱提太伯、季札。其实,还可远溯到其姬姓高祖。当后稷的儿子姬不窋从夏国逃到西戎时,就是放弃夏代的农官开始的。当太伯的父亲古公亶父在邠地受到戎狄的威胁时,他的人民都要求开战,但古公亶父却决定自邠地南迁到周原。请听一听这位伟大的姬人酋长是怎么说的吧:“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崇高的“让”啊!难道我们从这“让”的精神中,体会不到当今文明世界最需要的那种令人有净化之感的爱心吗?
  然而,正是这种“让”的精神,才又导致了吴姓开拓的传统。因为“让”的结果,势必重新开拓。可见,吴姓的“开拓”是“让”的结果,而“让”中就包含着“开拓”了。没有古公的让国迁周,也就不会有周人;没有太伯、仲雍的让位,就不会有东南开拓新的天地之举,也就没有吴国,没有今日的吴姓了。
  “让”,是吴人产生的基因,也是吴姓成为吴姓的标志所在。
  孔子谓太伯:“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能得到孔老先生如此盛赞,怕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将太伯称为“让王”,太伯庙称“让王庙”。这就是说,天下讲“让”,没有超过吴姓宗族的了。所以太伯又有一联云:“让国亦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教草昧启文明”。太伯庙又称“至德庙”,至德,源于上面孔老夫子那一句话,就是“让”的代名词。吴国,吴人因以“让”为特色,太伯庙前的石牌坊就有“至德名邦”四个大字。
  古公的“让”,被太伯、仲雍继承,而将此发扬到至善的,却是季札。季札被称为“至德第三人”在江阴申港的延陵季子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庙额。两广总督张树声赞季子的庙联说得好,季札可谓“让国能传太伯风”。后世吴氏子孙,无不乐道祖先的这一美德,并以此为荣。“《史记》'列传'伯夷第一,’世家'太伯第一,表其'让'也。太伯开于前,季札嗣于后,让德之光,诚世家中所未有者。”吴人把太伯,季札的谦让,称之为“南国高风”、“延陵高风”。并认为,正是靠始祖们恩德的荫庇,才能在冥冥中保佑吴氏族姓后代昌盛。
  正是这种“让”的精神,一直在激励教育着吴姓后人。吴氏宗族的祠堂,有的叫“至德堂”,有的称“三让堂”,还有的称“三德堂”、“延陵堂”,就都是突岀宗族“让”的特色。甚至远在数千里外大洋彼岸的美国华裔吴氏宗族,也将其用宗族社团组织,命名为“至德公堂”、“三德公所”。可见,“让”的精神,是如何深深地植根于吴氏族姓之中,并成为其标识世人、教育宗族的深层文化规范。

知识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愈趋浓烈。他们也急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利用,发掘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的足迹,我们还会走向明天。继承这部历史,弘扬这部历史,我们的民族因此生生不息。 我们纪念家族的祖先,因为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智慧、仁爱和忠孝是烈祖烈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纪念我们的祖先,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们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这也是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源泉所在。 人类社会由原始群居,形成氏族部落,而组成国家,至今有五千余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绝非一个单一之民族,均系几个或至几十个民族之组而成。而每个民族又是若干个氏族、家族、家庭之集合体。相反,绝没有脱离氏族、家族、家庭的空洞之国家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家庭又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小地方,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尤此说明,每一个家庭良好与否,关系到民族之兴旺发展,关系到国家之强盛繁荣。 吴姓谱书之立,主要以研究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的家族发展史。家庭史又是研究孝道美德和饮水思源的品质,谦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足迹,我们继续走向明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