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至明时期东南吴姓繁荣兴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046
颗粒名称: 五、宋至明时期东南吴姓繁荣兴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27—34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中宋至明时期东南吴姓繁荣兴旺,介绍了浦城吴氏人才辈出和浙江吴姓等内容。
关键词: 族谱 吴姓 宋明时期

内容

1.浦城吴氏人才辈出。浦城吴氏是唐代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吴廷珪(《新唐书》作吴道瓘)的后裔。廷珪是吴季札裔孙,唐代官任奉政大夫。吴廷珪之子吴通玄,自幼聪颖过人,举为神童。擢文词清丽科,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掌制诰。因结党营私,事败后;先贬为福建泉州司马,后被赐死。吴通玄有一弟叫吴通微,官任职方郎中、知制浩。以文才知名于当世。他与哥哥吴通玄为人大异其趣,通玄被杀后,他身穿白衣,待罪于门,被德宗皇帝宽宥。通玄娶妻赵氏生二子:长子吴睿,次子吴少微。(与安徽新安吴氏、著名文学家吴少微同名)吴睿官任福建浦城县尉,家族迁于此。后裔子孙兴旺,繁衍成浦江城吴氏。
  吴待问父子五进士。直至吴廷珪的第8代孙吴待问时,浦城吴氏才又迅速崛起,而且远远超出其他各宗族之上。吴待问,宋真宗咸平进士。任宗时任礼部侍郎。吴待问生4个儿子:吴育(春卿)、吴京、吴方、吴充。吴育、吴京、吴方兄弟3人同时登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进士,而吴育接着试礼部第一、高居魁首,在当时,传为美谈。吴育官任资政殿大学士,礼部郎中,后升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尚书左丞、权倾一时。吴育与欧阳修在诗文和政治上都是朋友。吴育去世后,溢“正肃”,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
  吴待问的第四子吴充,字冲卿,生于1019年,进士出身,是宋真宗时权倾一时的大人物。他的家族,与当时著名人物欧阳修、王石安都是儿女亲家。吴充娶妻李氏生三子:安诗、安持、安时。又生四女,其中,长女嫁欧阳修长子欧阳发为妻。吴充的长子吴安诗娶王石安之女为妻,生三子:吴仰、吴偓、吴僎。其中,吴仰官任枢密直学士,后被降职,出知平江。吴仰传吴琦,吴琦传吴自成。谱载吴自成迁居浙江梅堰开基立业,成为今日梅堰吴氏始祖。
  2.浙江吴姓。①吴玠、吴璘家族东迁浙江。吴酚、吴璘系忠良之后,据光绪三十年(1905年)仁德堂《嵊城吴氏宗谱》记载:吴玠、吴璘兄弟,为吴中复之孙。查《宋史》,吴中复又是南唐人吴仲举之子。
  吴仲举,字太冲,五代南唐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县)人。《宋史•吴中复传》记载。吴仲举任南唐池阳县(今陕西㳗阳县)县令。他是个不事二主的大忠臣,当北宋大将曹彬平定江南时,吴仲举曾杀掉曹彬派来的招降使者。后宋军攻克南京,南唐灭亡,吴仲举被俘将杀,他临危不惧,说:“世禄李氏,今国亡而死,职也。”曹彬为他赤忠感动,义而不杀。
  吴仲举之子吴中复,字仲庶,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一1037年)进士,初任四川峨眉县令,后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吴中复为官清廉刚直,风节峻厉,曾弹劾当朝宰相梁适、刘沆等权贵,宋仁宗帛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吴中复因自永兴迁居武昌,成为后世武昌吴氏的开基始祖。吴中复生两子:长子吴立礼、字节和,次子吴立本、字仁和。吴立礼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官任御史。后受命至甘肃守边抗击西夏,因迁居德顺经军陇干(今甘肃静宁)。
  英雄兄弟名垂千古。吴立礼生了两位英雄儿子:吴玠和吴璘。史称吴氏兄弟二人自幼刚毅,大志有节操,喜骑射,知兵事。吴玠、字晋卿,行君一。从军后,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靖康之难,吴玠带百余骑兵追击西夏军队,斩首百四十级,提升为第二副将。此后,他镇守甘肃,抗金保边,累官至明州观察史、川陕宣抚使。吴玠之弟吴璘字唐卿,行君二,跟随兄吴玠南征北讨,官任㳗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康州团练史。兄弟二人镇守西北要地,多次打退金人的入侵。吴玠、吴璘之名,金人闻之丧胆。1139年吴班迁四川宣抚史,不久病逝。金人久觊觎四川,因有吴玠身当其冲、金人终没如愿。因此,四川一带人民至今思念吴玠的功德。吴璘在兄病逝后,继续镇守西北,阻挡金兵入侵内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吴璘以60高龄,任四川宣抚史兼陕西河东招讨使,亲临前线督战,激战大散关,多次大败金兵。可惜朝廷腐败无能,后竟屈辱求和。吴璘罢兵后,曾上书辞官,没被批准。后入京上朝,深受高宗赵构奖赏,赵构亲解随身佩剑为赐。后封新安郡王。吴璘于公元1167年去世,临终前遗书,不言家事,只写道:“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时人闻之,莫不称赞他一片忠君爱国赤诚。吴璘死后,赠太师荣御,追封为信王,溢“武顺”。蜀人建立《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纪念他的不朽功德。
  吴氏两位英雄的后裔,都颇为兴旺发达,家门鼎盛至4世不衰。吴玠的后裔吴拱一支子孙,不久向东南浙江一带迁徙。据《嵊城吴氏宗谱》记载,吴拱生二子:吴珊、吴璠,后又分为两支:长子吴珊,行师一,封御史,后迁居浙江嘉禾县,吴珊成为嘉和县吴氏始祖,次子吴璠,封太师,其后迁居浙江湖州,成为湖州吴氏的开基始祖。吴璠的后裔湖州吴氏,经宋、元、清,子孙人丁众多,绵延不绝,并产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清朝著名史学家吴兰庭,近代美术大师吴昌硕,书画无一不精。
  吴璘一支子孙,要远比其兄吴玠那一支兴旺繁昌。《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记载吴璘去世时有9孙12子。长子吴援,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蜀州、知金州;次子吴掖,官任左武大夫、兴州驻扎御前中军统制知成州;三子吴扩,娶宋宗室女赵氏为妻,官任右宣议郎、集英殿修撰;四子吴㧾官任右朝请郎,英州剌史工部侍郎,通奉大夫等职;六子吴拭,右朝奉郎知阆州。五子吴挺,为吴玠、吴璘子侄辈中最杰出的代表,《宋史》载,吴挺,字仲烈,颇具父风,自幼随父亲在军营熟知兵阵战法。真所谓将门虎子。吴挺很早便成为父亲手下的一员猛将,累建奇功,升团练使。25岁时,便被宋孝宗授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和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后又任金、房、开、达安抚使,特加检少保、太尉,成为孝宗、光宗时期(公元1163一1195年)的著名将领。
  吴挺生五子:吴璋、(史书作吴旰)、吴曦、吴晓、吴观、吴晫。自吴璘至吴曦,三世为将。可是出了一个叛国投敌的吴曦,他官至太尉,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昭信军节度使。1206年,宋军南征,吴曦任统帅之职,掌军政、败政大权。竟然叛国投敌,割献阶、成、西和、凤四州给金国,被金人封为蜀王。结果众叛亲离,被义勇军诛杀,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因此,在《嵊城吴氏宗谱》中,将他开除出籍。
  吴曦的叛国,给吴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叛乱平定后,吴曦二子及妻妾满门抄斩,他兄弟5人有4人被杀,家族被抄斩,独长兄吴璋一支幸存。据《宋会要辑稿•刑法》中记载,朝廷下诏,凡吴璘位下子孙并移徙出蜀,流往湖广、浙江一带。吴璋迁徙到浙江,尚能谨守祖先功业于不坠。吴璋生3子:都有功名:长子吴文命,字德敷,排行子六,官任尚书,会稽侯;次子吴文远,字政敷,官任秘书监;三子吴文宣,字教敷,行子八,官至洛范使。其中长子吴文命生3子,后裔分成两支。长子吴升绝传;次子吴昶,排行丑九,进士出身,后裔繁衍成今浙江绍兴吴氏一派;三子吴昺,排行丑十,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后裔繁衍成浙江剡县即今嵊城吴氏。
  ②大约宋末元初,安徽宣州吴氏显赫一时。安徽宣州宁国吴氏,吴柔胜、吴渊、吴潜父子三人进士,其中一人状元,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同为台阁重臣,权倾一世,显赫一时,成为吴氏族姓历史上最显兴盛家族。据谱载吴潜生数子,其中第二子名叫吴寔,字寔之。吴寔传子吴泽,家族又自宣州宁国迁徙到浙江嘉兴(今浙江嘉善、海盐、平湖一带)发迹,后裔发展成著名的嘉兴吴氏。
  嘉兴吴氏的始迁祖是宋丞相吴潜的孙子吴泽。吴泽,字伯常,行庆八秀,据《义门吴氏谱》记载,吴泽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宋亡后义不仕元的南宋贤臣。南宋末年,吴泽以祖父余荫官任品不高的承信郎,因官迁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升任扬宣慰同职。后随同吕文德镇守襄阳,抗出元兵入侵,屡建功勋。襄阳失守后,吴泽随同故将李曾伯南迁至浙江嘉兴思贤乡,隐居不出,自号雪樵居士。南宋灭亡之后,吴泽不臣元朝,于是驾舟于海上为生,去世后葬浙江海盐县,后入因名其山叫“吴家山”,以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吴泽的子孙人丁众多,家族兴旺,遂繁衍成后日的嘉兴吴氏。谱载吴泽生子好几个,如吴君秀、吴君茂、吴君嘉等,其中以第七子吴君嘉一行最兴旺发达。吴君嘉,名禾,号正心,宋亡后,随父吴泽不仕元,航海为家。吴禾生两子:长子吴顼,字伯圭,一字原章;次子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著名的大画家、诗人。
  ③吴可九开濡须吴氏。据嘉庆刻本《濡须吴氏家谱》记载,吴廷翰祖籍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东里坊,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始祖吴可九携弟吴可初、吴可十,妻子及弟媳,子侄共7人,迁来无为州开基之业。吴可九之上祖宗来历,因世数久远,子孙寒微,已不可考,因此,吴可九为本族一世祖。
  据谱载,吴可九号仁和,妻俞氏,生有数子。自吴可九至吴廷翰之父吴景昭4代,吴可九生吴守顺、吴永信,吴景昭生吴廷翰。濡须吴氏一直家境贫寒,衰弱不震。吴景昭,字时显,号〓东,便是吴迁翰的父亲。吴景昭时,这一支吴氏仍是家无余米积饭。由于他不知劳苦地干活,吴氏家族稍微改观,家境稍宽,门户渐大。吴景昭娶妻张氏,他们抚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后来父沾子光,被赠承德郎、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之官。
  吴廷翰,字崧伯,号苏原,为吴景昭次子,生于明弘治辛亥年(1491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从8岁时在外祖父家学习四书五经,又跟祖父学道家之书,为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最初基础。不久,经童子试为县学生员。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应天府乡试第五名,1521年,中进士,终于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中进仕后,初任兵部主事,后又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郎等职,但因与当朝权贵意见不合,后被外黜为广东佥事兼学政、浙江参议,最后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1533年,吴廷翰生性耿直不阿、忤逆贵权,辞官归里,时年44岁。从此,隐居家中,潜心治学著书,直至1559年67岁时去世。他的著作有《吉斋漫录》、《犊记》、《瓮记》等哲学论著及《湖山小稿》、《诗集》、《文集》、《洞云清响》等诗文创作。
  吴廷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方面。当时,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而王阳明心学也风靡一时,吴廷翰既不宗程朱,又非王氏心学,他提倡气本论和无神论,提出了一整套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与著名哲学家罗钦顺、王廷相一起,对明代的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进行了的批判。可惜,由于吴廷翰其人及其哲学著作在我国长期湮没无闻,以至他在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数百年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趣的是,吴廷翰的哲学思想,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日本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使他在日本哲学史上却享誉极隆。17世纪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哲学一直是唯心论思想占统治地位,朱熹学说昌盛一时。当时,有朱学信徒伊藤仁斋,因读了吴廷翰的气本论著作,深受影响,于是从宗信朱熹唯心论转而创立具有鲜明唯物论倾向的古学坛川学派,成为日本唯物主义之元祖和日本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因此,吴廷翰的著作,也在日本得到出版流传,今日中国新版的《吴廷翰集》,就是主要依靠日本留传的《苏原全集》的材料。所以,日本人三浦藤作的《东洋论理学史》把吴廷翰与罗钦顺、王廷相等并列为明代中国“独立学派”,近现代日本的许多哲学史著作,都对吴廷翰的哲学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
  ④浙江义乌吴氏。浙江义乌县西北吴店吴氏家族,发派祖为吴璞,吴璞于宋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由石溪迁至吴店。吴璞与越氏皇族联姻,是当时的郡马。吴璞迁居吴店后,子孙历代繁衍发达,这里居民多姓吴。至现代,吴氏家族产生了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吴晗。吴晗的祖父吴懋环,始迁居于距吴店三里的苦竹塘。吴懋环是个农民,早年贫苦,作过长工,后来与其兄合资经营商业。吴懋环生五子。吴懋环去世后,五子分家别户,最小的吴瑸珏分到三亩薄田,两间一楼一庭的瓦房,一张八仙桌,两条长凳子等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乾隆《御批通鉴》。这本书是吴家祖传,分家时,原想将它拆散了分成五份。瑸珏的四哥说:“咱们都不念书,这样会把书白糟塌了,还不如分给小弟”。开始,长嫂等不同意,吴瑸珏为此天天哭,四兄挨家去说情,最后好不容易才把这部书分给了吴瑸珏。吴瑸珏后来中了秀才,又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在石浦、岱山、凤峡、玉山、巍山等地做了十几年警佑。吴瑸珏的妻子蒋山荫,又名三英,是渔家女子。吴瑸珏生两子两女:老大吴晗,原名吴春盼,字辰伯,生于1909年。老二吴春曦。老三吴浦月,是大妹。老四吴浦星,是小妹。
  吴晗1934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10月,吴晗与袁震在昆明结婚。六十年代,吴皓因《海瑞罢官》剧本的创作而轰动一时,后来因此受迫害。吴晗因袁震不能生育,收养一子一女。即吴小彦、为姐,吴彰、又名吴双双、是弟弟。
  ⑤浙江吴姓的分布。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志》记载,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吴兴、德清、桐乡、杭州、钱塘、蒲江、瑞安、平阳、常山、衢县、江山、黄岩、归安、鄞县(宁波)、绍兴、义乌、诸暨、龙游、象山、孝平、宣平、萧山、温州等县市。杭州吴氏最早迁自四川。
  总之,我国东南地区是全世界吴姓的发详地,也是吴姓宗族成长和兴旺发达之地,更是大多数海外吴氏子孙根源发派的地方。可以说,熟悉了东南吴姓后,则天下吴姓宗族情形已知其大概矣。

知识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愈趋浓烈。他们也急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利用,发掘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的足迹,我们还会走向明天。继承这部历史,弘扬这部历史,我们的民族因此生生不息。 我们纪念家族的祖先,因为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智慧、仁爱和忠孝是烈祖烈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纪念我们的祖先,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们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这也是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源泉所在。 人类社会由原始群居,形成氏族部落,而组成国家,至今有五千余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绝非一个单一之民族,均系几个或至几十个民族之组而成。而每个民族又是若干个氏族、家族、家庭之集合体。相反,绝没有脱离氏族、家族、家庭的空洞之国家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家庭又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小地方,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尤此说明,每一个家庭良好与否,关系到民族之兴旺发展,关系到国家之强盛繁荣。 吴姓谱书之立,主要以研究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的家族发展史。家庭史又是研究孝道美德和饮水思源的品质,谦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足迹,我们继续走向明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