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隋唐时期吴姓的勃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037
颗粒名称: 三、魏晋隋唐时期吴姓的勃兴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15—26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中魏晋隋唐时期吴姓的勃兴,介绍了吴姓的郡望与分布、孙权的母亲是吴家长女、山阴(浙江)吴氏是武昌吴氏的分支、陈留吴氏西迁入蜀的吴壹家族、濮阳吴氏长盛不衰和勃海吴氏南迁等内容。
关键词: 族谱 吴姓 魏晋隋唐

内容

1.吴姓的郡望与分布。唐代,自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贞观氏族志》,一时之间,姓氏、谱牒书芨成批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林宝所修《元和姓纂》,千余年来被尊为权威经典。本世纪初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书。编者根据这两本书(资料)为基础,参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记》等书,可以窥知魏晋至隋唐700年吴姓的郡望发展和变化。
  《元和姓纂》所记吴姓郡望有3个;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这是汉魏以来吴姓的旧有郡望。大约完成于贞观年间(公元627一649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记载了吴姓两个郡望:冀州渤海郡,吴姓为大姓(吴、欧阳、高、习)之首;濮州濮阳郡,吴姓是6大姓(吴、徐、袁、扶、黄、庆)之首。公元780一805年唐德宗时代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的唐中晚期吴姓郡望有5个之多:冀州渤海郡,吴姓为28大姓之首;濮州濮阳郡,吴姓为六大之首;湖州吴兴郡,吴姓是16大姓之一;潭州长沙郡,吴姓在6大姓中排列第二;豫州汝南郡,吴姓为当地26大姓之一。2.孙权的母亲是吴家长女。吴郡吴氏家族迁回苏州后不久,便出了一个皇后,她是孙坚的结发妻子,三国东吴创立者孙策,孙权兄弟的生母亲。据《江阴吴统宗源流考》,吴皇后是吴允承的孙女,吴偳的长女,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说:吴偳又吴辉,字光修。吴偳夫妻过早去世,遗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家业,主持吴太伯庙祀,次子吴景携两个妹妹自苏州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谋生,吴家的两个女,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双全,是杭州一带远近闻名的大美人。豫州剌史孙坚慕名前来求婚。起先,吴家认为孙坚为人粗鲁、狡诈,想要拒绝。孙坚感到极为羞辱和愤恨。大女儿却说:“不要为了一个女儿而招惹大祸”。于是,吴家才答应了这门婚事,将大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史称吴皇后)。后来,他的妹妹也嫁给孙坚为妾。大女儿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他的妹妹则生了孙朗、孙仁两兄妹。《搜神记》记载:吴皇后初次怀孙策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轮明月,钻入自己腹中;后来怀孙权时,又梦见那红红的太阳钻进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诉了丈夫。孙坚一听,高兴万分,说:“日月是阴阳之精,极尊极贵之象。看来我们的儿子将来大富大贵”。后来,吴皇后的二儿子孙权果然称帝,建立三国鼎立中的东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吴皇后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高陵(今江苏丹阳县西)。后母以子为贵,被追尊为武列皇后。
  吴皇后的二哥吴景,年轻时以兄当父,与妹妹相依为命,所以深受吴皇后和孙策、孙权兄弟敬爱。吴景曾官任丹阳太守,封为武将军,公元203年去世。吴景生两子:吴奋、吴祺。吴奋被孙权任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新亭侯(今江苏南京市)。吴奋生儿叫吴安,吴安本来嗣袭新亭侯,没有想到他恩将仇报,竟与人谋起姑表叔孙权的反,结果被杀绝传。吴景的二儿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吴祺的儿子叫吴纂,吴纂娶滕胤的女儿为妻。后来兵父滕胤谋反被杀,吴纂也受到株连遇害。这样,吴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吴熊庆一支。
  吴熊庆,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他自幼聪明过人,8岁能通经史,时人誉为神童。父早逝后,他以长子身份仍留居苏州,主持太伯庙祀。公元252年,孙权尊封这位大舅为“太傅吴郡公”。葬在吴郡五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吴熊庆生子吴康年。吴康年,字永龄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大傅之职,后封为“奉祖侯”。吴康年生子吴延英,在吴国官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吴延英生子吴之则,仍任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为“嗣贤侯”,公远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侧。吴之则生吴式,吴式生子吴皋益。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吴皋益生两子:长子吴佶,二子吴儇。吴佶世袭昭衍公的爵位,娶晋成帝母亲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吴结又成为晋国皇亲,于是官运亨通,被任命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去世后赠为太师。吴结之后,人丁非常兴旺。他与夫人庚庾氏共生7个儿子:吴始泰、吴始华、吴始衡、吴始恒、吴始嵩、吴始淮、吴始济。分别以五岳山和淮、济二水取名。吴始泰以长子身位世袭父亲爵位。吴始泰才德出众,被简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吴始泰生两子:长子吴符隽,二子吴符佑。吴符隽,晋孝武帝时封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去世后葬今江苏镇江市。吴符隽生两子:吴豫,字德章,任镇北将军,有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公远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战斗中战亡,死后赠号“宁国公”,溢号“烈”。吴豫娶妻刘氏。生子名叫吴戢。吴戢6岁时,正值宋武帝发兵,母亲刘夫人携带他徙迁暨阳(今江苏省江阴县)。吴戢生两子:吴荟、吴荃。吴荟生两子:吴琨、吴〓。吴琨生两子:吴襄、字世南;二子吴广。吴广生子名叫吴洵武。吴襄的儿子叫吴洵文,字天宇,任刘宋朝阳郡守。齐高帝起兵灭宋,吴洵阵亡,葬于龙冈山,赠封开国侯,溢“贞忠”。武昌吴氏是主宗的分支。吴洵文生子吴鬷应为季札的第41代孙。他于南齐时迁居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耕读自愉。吴鬷的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发达,成为当地望族。所以,武昌也成为晚唐吴氏7大郡望之一。吴鬷生两子:吴盾、吴厚。吴盾于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宁朔将军,历任大司马,侍中、左长史等职。陈坝先灭梁时战死。死后追赠右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溢号“义烈”。吴盾的一个儿子叫吴奎,字文耀,随文帝时任中都令。吴奎生两子:吴承休、吴承烈。吴承休生两子:吴若远、吴若征。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进士及第,任中书舍人,升户部侍郎驸,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河北赞皇县)开国男,溢“文惠”。吴若远在先祖吴如胜的基础上,新撰完整的正宗吴姓族谱。至此,吴姓主宗的历史,完整清晰,历历可考。
  《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若远的儿子吴世伟,娶唐太宗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赠晋国公,溢号“恭敏”,葬在永宁县(今湖北广济县)。考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平乐公主,吴氏族谱记载,却补充了正史的遗漏。吴世伟生2子:吴佐、吴竞。吴佐生两子:吴可博、吴令璇。吴可博中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封“渤海郡公”,溢号“文哲”。吴可博生两子:吴舜咨、吴舜翊。
  3.山阴(浙江)吴氏是武昌吴氏的分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中,有一位吴姓成员,那就是山阴吴氏家的吴融。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山阴州的吴氏族谱》记载:山阴吴氏从吴氏正宗分支而成。公元8世纪,吴季札的第49代孙,吴可博的长子吴舜咨凭借父亲的荫庇当上了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令。他的家室也随之迁往山阴,后代遂繁衍成山阴吴氏。吴舜咨娶妻王氏,生一子吴翥,字明举。他生性淡泊功名,隐居山阴(浙江)不乐仕进,潜心著书立说,著作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等,唐武宗大中年间(公元847一859年)。当地观察府屡次召他做官,都被拒绝。地方官吏敬佩他的气节,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庭。唐武忠听了也很敬佩,于次赐给吴翥“文简先生”之号,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吴翥生两子:吴融、吴翮。吴融字子华,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称吴融自幼读书很勤奋,文章写得华丽洒脱。后中进士,曾做过韦昭度的书记官。《谈薮》记载,某次,吴融大骂韦昭度讥笑他作的文章不好,说:“此自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改之乃意”。从此,“吴字文字”的美号便传遍文坛。后来,吴融累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吴融生三子:吴元三、吴元睿、吴少邽。吴融之后,山阴吴氏这三个分支,又分别迁往各地。二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湖北江陵,三子吴少邽一支,迁徙到诸暨(今浙江诸暨县)。长子吴三元,字若虚,官任翰林院修撰。吴三元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宁的曾孙女李氏为妻,生三子:吴彬、吴彪、吴伊。吴彬,字文郁,封骠奖军,他的家室先居陕西碱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今江苏常熟县)居住。吴氏正宗,季札的二子吴征生一支,几百年间转辗迁移流徙,到公元10世纪(即唐末、五代初年,由季札第五十三代孙吴彬由迁回江苏常熟古延陵之地。)
  吴氏正宗季札次子后裔世系表(接上页)
  4.陈留吴氏西迁入蜀的吴壹家族。进入汉末,陈留吴氏本支在当地已呈衰落之势,独有远迁四川的吴壹兄妹一支发达显贵。《三国志•蜀》记载:吴壹父母早逝,自孤苦零丁,与妹妹吴苋相依为命。后听说父亲生前与益州牧刘表私交甚笃,于是吴壹兄妹便前去投奔,被刘表接纳,家族遂迁到今四川成都。吴苋美丽,贤淑,某日一善相者给她看过相后,说“此女日后必大贵”。刘表听了,于是将吴苋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瑁。不幸刘瑁婚后不久亡故,吴苋刚从孤儿岀来,如今又成了凄凄寡妇。后来刘备入蜀,取代刘表,并娶吴苋为夫人,刘备称帝,册封吴苋为穆皇后。吴苋为刘备生两子:长刘永,字公寿;次刘理,字奉节。继子刘禅嗣位后,尊吴苋为皇太后,又称“长乐宫”。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吴苋去世,与刘备合葬于惠陵(今四川)。
  吴苋的哥哥吴壹,字子远,就是《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的蜀将吴懿。吴壹投奔刘表后,很受重用,加上他本人又英勇善战,不久便成为刘表手下一员虎将,官任中郎将。刘备取代刘璋政权时,吴壹曾带兵从北方前线撤回攻打刘备,后被赵云、张飞捉住,押见刘备,刘备问他:“降不降?”这吴壹是个识时务的英雄,倒很爽快“我既被捉,如何不降?”于是,吴壹又成为刘备的一员战将。后与刘备联亲,成为刘蜀政权的国舅,吴壹地位更一跃而尊至显贵,从左将军升督汉中车骑将军,封高阳侯。至公元前252年去世。吴壹近亲族弟吴班字元雄,也在刘氏蜀政权中官任后将军、骠骑将军、封安乐侯、绵竹侯,也是刘备手下一员猛将。陈留吴这一支,兴盛一时后,到晋代南北朝时期,便忽又淹没无闻了。
  经过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了唐前期陈留吴氏家族有一个名叫吴响的吴佑后裔。吴响生子吴臧,见于刘氏《行年记》。吴臧的曾孙便是著名史学家吴兢。据《吴氏正宗谱》,吴臧,字承休。吴承休生吴若远,吴若远生吴世伟,吴世伟生吴佐、吴兢。吴兢是吴季札第47世孙。史称吴兢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学贯经史。后被少年时朋友魏元忠,朱敬则等推荐入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部。曾多次上奏,屡陈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纳,遂见重用,升为谏义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吴兢任职虽多,但以修史为主要职事,与刘知几等同为唐一代良史。吴兢著作,叙事简核,秉笔直书,时人誉为“当世董狐”。因与刘知撰立《武后实录》,不为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被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刺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请求还职史馆。去世时年80岁,他的著名传世代表作有《贞观政要》。此后陈留吴氏家族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淹没无闻。
  5.濮阳吴氏长盛不衰。濮阳鄄城郡,大体包括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元和姓纂》,濮阳吴氏属季札一宗,是长沙王吴芮和广平侯吴汉的后裔分支。
  两晋之际“永嘉之乱”,中原残破不堪,北方人户纷纷南迁避难。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就自鄄城一带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到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南迁的濮阳吴氏出了著名的孝子和清官吴隐之。吴隐之,字处默《晋书•良吏传》说他是魏侍中吴质的第6代孙。吴隐之的胞兄叫吴坦之。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据说母亲去世后,隐之兄弟二人常半夜啼哭伤心。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大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从此传遍天下,后来竟以孝名而被任命为参征虏军事等要职,不久升任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为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任广州刺史,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尊敬。回朝后官任度支尚书。中领军等职,公元412年告老还乡,次年即在家病逝。
  吴隐之不但孝,而且与兄吴坦之非常友爱。当年袁真反叛恒温失败,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必须处死。吴隐之闻信面见恒温,请求代兄偿命。最后感动恒温,将兄吴坦之赦免。吴隐之娶妻刘氏,生子女数人,长子吴旷之,次子吴延之。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家室随迁至此当卢循起义军攻打广州城时,长子吴旷之保城力战,最后阵亡。次子吴延之,后官任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和儿子,都官任郡守、县令等职。濮阳吴氏吴隐一支,因此兴旺起来。
  南朝宋齐之际濮阳吴氏著名学者吴苞。吴苞,字天盖,又作怀德,祖籍濮阳鄄城。宋泰始年间(公元465一471年),吴苞家族从濮阳南迁至江南。吴苞博通三礼,又深通老庄道家之学,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齐王朝曾几次征用吴苞,但都被拒绝,终生淡泊功名,无意仕途,始终以授徒讲学为业。吴苞虽非达官显贵,但桃李天下,功在后世,又不亚于那些出将入相的家族。
  濮阳吴氏吴隐之的后裔,到了唐代更加兴旺。据《元和姓纂》,吴隐之的第7代孙吴景达,唐初官任尚药奉御,就是皇帝的专门医生。吴景达的孙子吴神泉,唐太宗时追赠他司徒的虚御。吴神泉生子:吴令珪、吴令瑶、吴令瑜。兄弟三人都高居要职,其中,吴令瑶被封为太子家令、濮阳郡公,吴令瑜被封为太子渝德、消阳郡公。吴令珪本在朝廷中做官,后因故受牵连不幸被杀头。但也许是吴氏祖宗有灵,吴令珪虽身遭杀害,但后代却反昌荣。史载吴珪生一女三子,女即章敬皇后,三子:吴淑、吴澄、吴凑。
  吴令珪惨遭杀害时,女儿章敬皇后还是个七八岁的小丫头。幼年丧父,弧苦零丁的章敬皇后流落宫中,成为一名宫女。但她小小年纪,却出落得月貌花容、楚楚动人,竟被当时尚为太子的唐肃宗看上,即加宠幸,十多岁便怀上了圣胎。当吴氏怀胎之日,曾梦见金甲神用剑刺其肋,醒来看时,肋下尚隐隐有痕。不久生下了唐代宗李豫。生产之日,唐玄宗李隆基闻信得了嫡皇孙,高兴得亲自给婴儿洗澡穿衣。但李豫生下时身体极为羸弱,保姆怕皇上不喜欢,私下偷梁换柱,另抱了别的一个儿子呈进,谁知唐玄宗一见反倒很不高兴。保姆只得叩头陈说实情。玄宗命“快取我孙儿来”。及见李豫,欣喜万分。说:“你等以为体弱,但我看他的福气还超过乃父哩”。又立即召见太子肃宗,一同欢晏庆贺。玄宗高兴地对高力士说:“你一日见到三代天子,也可为乐事了。”只可惜吴氏有德无寿,还未来得及看儿子登基便过早地去世,当时年仅18岁,但母以子为贵,她生前多难多苦,死后却备享荣华,李豫即位,追尊她为章敬皇后,与唐肃宗合葬于西安西北的建陵。她那被杀的父亲也被追封为太尉尊御。
  章敬皇后的三个兄弟也都高居要职,整个家族显赫当时。吴淑,官至鸿胪少卿、太子雇事、金吾太将军,又封为鄄城县公,濮阳郡公。后朱泚反叛唐朝,吴淑受命前往劝降时被朱泚杀害。后来溢为“忠”,葬在西安。吴淑生子四个:长子吴土则、官至伊阙(今河南省伊川县)令;二子吴士明;三子吴士邻;四子吴士矩。吴士矩《新唐书》又作“吴士规”,唐武宗开成初(公元836年)官任江西观察史。但吴氏家的这个儿子,官虽做很大,但却没有一点父辈的品性,为政期间,穷奢极欲。《新唐书》说他:“宴侈纵,一旦费十数万钱”,百姓怨声载道,后来果然受到惩罚,被朝庭流放到偏远的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章敬皇后的另一个弟弟吴澄《新唐书》上写作“吴澄江”。他娶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个女儿寿春公主(后改封楚国公主)为妻。这样,濮阳吴氏与当朝皇室亲上加亲,地位更加稳固。吴澄官封附马殿中监、濮阳县公。但吴澄和他那位岀身皇家的妻子感情上却合不来,公元784年,公主竟出家当起道姑来,皇帝也拿她没法,只好正式赐他“上善”的法名。吴澄和公主生的一个儿子叫吴士彦,又作“吴士广”。他再一次与李唐皇室亲上加亲,娶唐代宗的第12个女儿普宁公主为妻,官封为驸马卫尉卿士。吴士彦的儿子叫吴同正。
  吴凑也是章敬皇后的弟弟,因章敬皇后之故,与兄弟同由布衣而一日之间封官进爵。但吴凑为人终生谨慎,为政清廉,官任京兆尹右金吾大将,兵部尚书,封临濮县公、濮阳郡公。在整个濮阳吴氏家族以他官职最高,地位最为显赫。吴凑一生谦让知足常乐,年71时病逝。当他得病后,自认寿数已尽,不吃药,不求神,家人哭着请求,他说:“我以布衣身份,位至三品,显仕40年,寿达70,尚有何求?自古外戚善终者为数极少,我能享其天年,很满足了”。因此,,《新唐书》本传称他为有唐一代外戚的典范。吴凑生有一子叫吴及。
  濮阳吴氏世系表6.勃海吴氏南迁。在今天的吴氏族姓勃海吴氏是与延陵吴氏同样著名的一宗。勃海郡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勃海吴氏来源于延陵吴氏。清顺治十二年《(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说: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勃海,因封为渤海王,勃海之名自此开始。《元和姓纂》也认为勃海吴氏是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又说勃海吴氏是汉司徒公吴雄的后裔。总之,勃海吴氏可能有很多支,但都属吴季札后裔。这一支吴氏宗族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没有产生岀极显赫的大人物,但人丁兴旺,支裔繁衍众多,成为今吴姓的主要来源之北朝时期,勃海吴氏家族出了一个料事如神的术数家吴遵世。吴遵世,字季绪,勃海人。少学《周易》,曾入恒山从一隐居道人学道。处数年,忽从一老道处受“开心符”吞之,遂得道术,精占候卜筮术数,常为北魏道武帝和皇室占卜,往往非常灵验,因而深受皇室宠幸,官至中书舍人。
  勃海吴氏的子孙,在后世人材辈出,如宋代大学者吴淑,今日国民党中常委、台北市市长吴伯雄等,都是勃海吴氏的后裔。
  魏晋至随唐七百余年,是吴姓的初步繁荣阶段,各地吴姓宗族的勃兴,奠定了后世中国大陆吴姓的大体格局。

知识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愈趋浓烈。他们也急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利用,发掘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的足迹,我们还会走向明天。继承这部历史,弘扬这部历史,我们的民族因此生生不息。 我们纪念家族的祖先,因为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智慧、仁爱和忠孝是烈祖烈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纪念我们的祖先,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们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这也是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源泉所在。 人类社会由原始群居,形成氏族部落,而组成国家,至今有五千余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绝非一个单一之民族,均系几个或至几十个民族之组而成。而每个民族又是若干个氏族、家族、家庭之集合体。相反,绝没有脱离氏族、家族、家庭的空洞之国家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家庭又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小地方,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尤此说明,每一个家庭良好与否,关系到民族之兴旺发展,关系到国家之强盛繁荣。 吴姓谱书之立,主要以研究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的家族发展史。家庭史又是研究孝道美德和饮水思源的品质,谦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足迹,我们继续走向明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