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时期吴姓大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3033
颗粒名称: 二、秦汉时期吴姓大迁徙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1—15
摘要: 本节主要讲述了《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中秦汉时期的吴姓大迁徙,介绍了吴国灭后吴姓大流亡、大司马吴汉家族和浙江著名吴氏家族等内容。
关键词: 族谱 吴姓 秦汉时期

内容

1.吴国灭后吴姓大流亡。公元前473年吴国亡后使吴姓子孙绝大部分被赶岀家园,有的成为越国的奴隶,有的成为任越人驱使的属下臣民,大批被强迫南迁越国腹地做苦役,并将王室成员大批发配到边远偏僻之地。据《路史•后记》记载:越灭吴,勾践将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竟繁衍发展成今日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来的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吴鸿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诸樊嫡长孙,可见鄱阳吴氏与季札后裔延陵吴氏同宗异支。鄱阳吴氏传到北宋,岀了个进士叫吴伸,官至提点刑狱。吴伸后裔传到吴得政时,又迁居执礼桥。元代有裔生叫吴仲常,中进士。传到明清,人才辈出,如有进士吴镛、举人吴邦宁等14人。元代又有一个著名的大学者吴正道。吴鸿后裔兴旺昌荣。夫差的家室又有一部分至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为安徽吴姓中的重要一支一一歙州吴氏。许多吴姓子孙为了逃难,被迫流亡到周围各国,可惜经典无记载,无法详知。
  季札长房改姓避难。吴季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吴国灭亡之后,季札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妻仇氏,与一姓何人家一起逃难到五湖。不久迁于东洞庭武峰山(也叫虎山)之南。为了躲避越人的迫害,吴濮婪隐姓埋名,改姓濮氏。吴濮婪一支,千多年来绵绵不绝,后至南宋时又恢复吴姓。
  季札次房的迁徙流散。次子吴征生在国破家亡后,只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立志复兴吴国,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死后葬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吴征生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后又迁到山东曲阜。死后葬于此。启蕃儿子叫吴诩,弃政学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家学说,颇有名于当时。吴诩娶田氏为妻生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又散居齐鲁之间。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垆、庸、裔。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山西翼城。吴庸在山西生两个儿子:吴勾和吴禫。吴勾余生子叫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吴厥由有儿子叫吴申,到吴申这一代,家族又南迁到楚国。吴申颇有岀息,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接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携带妻儿老母,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莲。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的家声,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先秦时期吴季札次子后裔繁衍世系季札四房留守延陵。在季札当时尚存的四位公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后裔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居延陵,到了宋元以后,构成延陵吴氏的主干。
  2.大司马吴汉家族。吴千秋官衰嗣旺。长沙王吴芮的第六代孙便侯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居蒲板(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其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吴复兴的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于宛。吴章生育四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
  吴汉,字子颜,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王莽杀害,吴汉逃难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穷困潦倒,初以贩马谋生。但在险恶的生存环境,掩盖不住英雄的本色,吴汉贩马每到一地,总喜欢结交地方豪杰,因而深受人们的赏识。更始政权时,被任命为安乐县(今北京义顺县)令。刘秀起兵后,吴汉幕名率兵投奔,被封偏将军。邯郸战役中,吴汉建立奇功,又加封建策侯。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刘秀任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吴汉为司马,改封舞阳侯(舞阳侯国在今河南舞阳县)。第二年,又改封为广平侯(在今河北省鸡泽县),收食广平(鸡泽),斥漳(今河北曲周县),曲周(今曲周)、广年(今河北永年)四个县的租税。吴汉为人质朴纯厚少文,但却勇猛机智。刘秀曾说: “吴公差强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敌国”。吴汉为人又极忠孝,带兵过宛时,上奏回家扫墓,以尽孝心。公元44年5月,吴汉去世,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县),诏赐谥号“忠侯”,因此史书称为“广平忠侯”。下葬时,光武帝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葬礼规格之髙与大将军霍光相同,可谓皇恩浩荡,荣宠至极。
  吴汉生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都封侯。其后代吴胜(族谱作吴如胜),吴胜嗣被封为第二代平春侯。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吴姓族谱,是吴姓族史上的一个盛举。
  3.浙江著名吴氏家族。据《汉书•贾谊传》记载,吴公是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氏。汉文帝初即位(公元前179年)闻吴公政绩,征他为廷尉,位列三公。吴公任廷尉后,即向汉文帝荐举贾谊,汉文帝因召贾谊为博士。吴公则因推荐贾谊有功,名传千古。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延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家族非常兴荣。大约在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这支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了这场劫难。大难后幸存的一,生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吴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后裔人丁兴旺,以书香传家。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今浙江桐乡县。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贡生,即秀才。

知识出处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重庆市万州区吴姓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愈趋浓烈。他们也急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利用,发掘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的足迹,我们还会走向明天。继承这部历史,弘扬这部历史,我们的民族因此生生不息。 我们纪念家族的祖先,因为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智慧、仁爱和忠孝是烈祖烈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纪念我们的祖先,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们创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成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这也是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源泉所在。 人类社会由原始群居,形成氏族部落,而组成国家,至今有五千余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绝非一个单一之民族,均系几个或至几十个民族之组而成。而每个民族又是若干个氏族、家族、家庭之集合体。相反,绝没有脱离氏族、家族、家庭的空洞之国家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家庭又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小地方,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尤此说明,每一个家庭良好与否,关系到民族之兴旺发展,关系到国家之强盛繁荣。 吴姓谱书之立,主要以研究家庭成员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的家族发展史。家庭史又是研究孝道美德和饮水思源的品质,谦让和开拓的精神。我们的祖先从历史走来,所以有我们的今天,踏着祖先足迹,我们继续走向明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