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伯、仲雍奔吴。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因此,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目紧锁,郁郁寡欢,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太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病的时候,他俩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太子。太伯、仲雍逃到那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 “句吴”。
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位于太伯。太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多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表示决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变吴人文身断发的心惯。在以礼义文明自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几次让天下的这一举动,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圣人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时,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既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后,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站稳了脚根。
太伯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一一梅里平墟。今天,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即“泰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此墓建于1818年,高大雄伟,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幅对联,歌颂了太伯最大功德,其文是: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欢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2.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祖宗。太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太伯的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著作都说:吴太伯只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吴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江苏,在太伯去世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事业。他去世后,葬于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县西北虞山上,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石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是:
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3.吴国的兴起。武王灭商之时,太伯、仲雍开拓的吴邦国已历4代,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武王寻找到仲雍的传人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族句吴首领。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又将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周章所在东南无锡,即春秋之吴国,当时也叫虞。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后嗣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13君,400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寿梦继承父亲吴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吴王寿梦颇有雄心壮志,即位之初,就暗暗作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已成为了一个拥有今江苏、上海之大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兵强国富,并开始进攻吴楚交接的亲楚小邦——巢、徐,威振诸侯。
吴王寿梦生了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五人中,以年纪最小的吴季札最有学问才华,而且又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也为兄弟们的爱戴。吴王寿梦在世时,有要让季札继承王位的心意。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丧事完毕,他和其他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料季札却象当年太伯一样出逃乡下。诸樊这才不得已继位为吴王。他旋即与兄弟们商议,决定此后吴国王位的继承一改父终子继的旧法,实行新的兄终弟及制,目的是兄弟们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最后一定要传位给季札,实现父王的遗愿。三子余昧临终时叫来弟弟季札,遗命传位于他,了却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闻命,痛哭流涕,再一次违命不从,逃到了乡下躲避,有意将王位传给侄儿,以报达兄长的一片爱心。这样,吴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已只好立余昧的儿子吴僚承嗣吴国王位。
正史记载,延陵季子吴季札娶妻颜氏,生五子,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二子吴征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玉,五子吴木熹等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分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季札不会想到,他的此番“高姿态”,却引发了吴王室一场兄弟相残的内乱。这件事引起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即阖庐)的忌妒和不满。公子光曾说“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从此,公子光暗结党羽,招贤纳士,虽以极为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王位,却具雄才伟略。他上台重用贤能,求才若渴,使得治下的吴国声威赫赫,令人刮目相看,连季札也不得不佩服。阖庐却位后,立即提拔伍子胥任行人重位,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不久,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前来投奔,阖庐立加礼遇重用。于是吴王阖庐整饬朝政,发展生产,接着营建苏州城,将吴国都城从梅里迁到苏州。公元前506年,当国力强盛后,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今江陵)。当此之时,吴国威振天下,不可一世。此后,吴王阖庐仍一味炫武功,与四邻为敌。公元前496年夏,阖庐又亲自率领军队南攻越国。这一次越人设计大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越人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庐脚趾,取其一履。阖庐退军7里,后因脚趾伤发而溘
然长逝,葬在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上。
4.吴国的灭亡。阖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阖庐临终前派使者悲怆地问夫差:“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生身父王吗?”夫差穆而拜,说:“不敢”。即位后,夫差果然致力于富国强兵之术,3年后,大败越军于夫椒(在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派人向夫差屈膝求和。夫差目光短浅,没有采纳伍子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却听从奸相太宰嚭的话,与越言和,让越王勾践保留国家,称臣纳贡。此举,给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后来夫差更加亲近小人,疏远忠臣,重用太宰嚭。当越王勾践在后方卧薪尝胆,暗积力量以图报仇雪耻之际,吴王夫差置心腹大患于不顾,却逞意气之强,北方与中原各国称霸。同时,夫差听信太宰藍的谗言,赐剑伍子胥命其自尽,杀害忠臣公孙圣。随着勾践又献上绝色美女西施和郑旦给夫差,使他坠入色声之渊,由于吴王夫差日益一意孤行,吴国危在旦夕。公元前484年,当吴王夫差远离本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主持诸侯大盟会,争做中原霸主时,越王勾践以5000精兵袭击防备薄弱的吴国本土,洗劫一空后,还俘虏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最后战争,包围吴国达两年之久。公元前473年,越人最后一举大破吴军,在余杭山生擒夫差。夫差只好自刎而死。姬姓吴氏所创建的赫赫吴国,就这样悲壮地陨落了。吴国世系表
注:圈内数字为王位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