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国的兴盛与灭亡
1.太伯、仲雍奔吴。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因此,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目紧锁,郁郁寡欢,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太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病的时候,他俩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太子。太伯、仲雍逃到那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 “句吴”。
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位于太伯。太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多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表示决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变吴人文身断发的心惯。在以礼义文明自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几次让天下的这一举动,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圣人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时,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既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后,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站稳了脚根。
太伯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一一梅里平墟。今天,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即“泰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此墓建于1818年,高大雄伟,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幅对联,歌颂了太伯最大功德,其文是: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欢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2.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祖宗。太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太伯的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著作都说:吴太伯只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吴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江苏,在太伯去世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事业。他去世后,葬于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县西北虞山上,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石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是:
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3.吴国的兴起。武王灭商之时,太伯、仲雍开拓的吴邦国已历4代,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武王寻找到仲雍的传人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族句吴首领。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又将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周章所在东南无锡,即春秋之吴国,当时也叫虞。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后嗣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13君,400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寿梦继承父亲吴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吴王寿梦颇有雄心壮志,即位之初,就暗暗作好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已成为了一个拥有今江苏、上海之大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兵强国富,并开始进攻吴楚交接的亲楚小邦——巢、徐,威振诸侯。
吴王寿梦生了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五人中,以年纪最小的吴季札最有学问才华,而且又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也为兄弟们的爱戴。吴王寿梦在世时,有要让季札继承王位的心意。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丧事完毕,他和其他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料季札却象当年太伯一样出逃乡下。诸樊这才不得已继位为吴王。他旋即与兄弟们商议,决定此后吴国王位的继承一改父终子继的旧法,实行新的兄终弟及制,目的是兄弟们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最后一定要传位给季札,实现父王的遗愿。三子余昧临终时叫来弟弟季札,遗命传位于他,了却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闻命,痛哭流涕,再一次违命不从,逃到了乡下躲避,有意将王位传给侄儿,以报达兄长的一片爱心。这样,吴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已只好立余昧的儿子吴僚承嗣吴国王位。
正史记载,延陵季子吴季札娶妻颜氏,生五子,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二子吴征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玉,五子吴木熹等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分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季札不会想到,他的此番“高姿态”,却引发了吴王室一场兄弟相残的内乱。这件事引起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即阖庐)的忌妒和不满。公子光曾说“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我是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从此,公子光暗结党羽,招贤纳士,虽以极为不光彩的手段登上王位,却具雄才伟略。他上台重用贤能,求才若渴,使得治下的吴国声威赫赫,令人刮目相看,连季札也不得不佩服。阖庐却位后,立即提拔伍子胥任行人重位,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不久,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前来投奔,阖庐立加礼遇重用。于是吴王阖庐整饬朝政,发展生产,接着营建苏州城,将吴国都城从梅里迁到苏州。公元前506年,当国力强盛后,吴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今江陵)。当此之时,吴国威振天下,不可一世。此后,吴王阖庐仍一味炫武功,与四邻为敌。公元前496年夏,阖庐又亲自率领军队南攻越国。这一次越人设计大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越人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庐脚趾,取其一履。阖庐退军7里,后因脚趾伤发而溘
然长逝,葬在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上。
4.吴国的灭亡。阖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阖庐临终前派使者悲怆地问夫差:“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生身父王吗?”夫差穆而拜,说:“不敢”。即位后,夫差果然致力于富国强兵之术,3年后,大败越军于夫椒(在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派人向夫差屈膝求和。夫差目光短浅,没有采纳伍子胥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越国的建议,却听从奸相太宰嚭的话,与越言和,让越王勾践保留国家,称臣纳贡。此举,给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后来夫差更加亲近小人,疏远忠臣,重用太宰嚭。当越王勾践在后方卧薪尝胆,暗积力量以图报仇雪耻之际,吴王夫差置心腹大患于不顾,却逞意气之强,北方与中原各国称霸。同时,夫差听信太宰藍的谗言,赐剑伍子胥命其自尽,杀害忠臣公孙圣。随着勾践又献上绝色美女西施和郑旦给夫差,使他坠入色声之渊,由于吴王夫差日益一意孤行,吴国危在旦夕。公元前484年,当吴王夫差远离本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主持诸侯大盟会,争做中原霸主时,越王勾践以5000精兵袭击防备薄弱的吴国本土,洗劫一空后,还俘虏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最后战争,包围吴国达两年之久。公元前473年,越人最后一举大破吴军,在余杭山生擒夫差。夫差只好自刎而死。姬姓吴氏所创建的赫赫吴国,就这样悲壮地陨落了。吴国世系表
注:圈内数字为王位代数。
二、秦汉时期吴姓大迁徙
1.吴国灭后吴姓大流亡。公元前473年吴国亡后使吴姓子孙绝大部分被赶岀家园,有的成为越国的奴隶,有的成为任越人驱使的属下臣民,大批被强迫南迁越国腹地做苦役,并将王室成员大批发配到边远偏僻之地。据《路史•后记》记载:越灭吴,勾践将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竟繁衍发展成今日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来的鄱阳吴氏,就是吴鸿的后裔。吴鸿是夫差之子,夫差是诸樊嫡长孙,可见鄱阳吴氏与季札后裔延陵吴氏同宗异支。鄱阳吴氏传到北宋,岀了个进士叫吴伸,官至提点刑狱。吴伸后裔传到吴得政时,又迁居执礼桥。元代有裔生叫吴仲常,中进士。传到明清,人才辈出,如有进士吴镛、举人吴邦宁等14人。元代又有一个著名的大学者吴正道。吴鸿后裔兴旺昌荣。夫差的家室又有一部分至安徽歙县,其后裔发展成为安徽吴姓中的重要一支一一歙州吴氏。许多吴姓子孙为了逃难,被迫流亡到周围各国,可惜经典无记载,无法详知。
季札长房改姓避难。吴季札的家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吴国灭亡之后,季札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妻仇氏,与一姓何人家一起逃难到五湖。不久迁于东洞庭武峰山(也叫虎山)之南。为了躲避越人的迫害,吴濮婪隐姓埋名,改姓濮氏。吴濮婪一支,千多年来绵绵不绝,后至南宋时又恢复吴姓。
季札次房的迁徙流散。次子吴征生在国破家亡后,只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立志复兴吴国,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死后葬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吴征生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后又迁到山东曲阜。死后葬于此。启蕃儿子叫吴诩,弃政学文,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家学说,颇有名于当时。吴诩娶田氏为妻生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又散居齐鲁之间。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垆、庸、裔。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山西翼城。吴庸在山西生两个儿子:吴勾和吴禫。吴勾余生子叫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吴厥由有儿子叫吴申,到吴申这一代,家族又南迁到楚国。吴申颇有岀息,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接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携带妻儿老母,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莲。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的家声,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先秦时期吴季札次子后裔繁衍世系季札四房留守延陵。在季札当时尚存的四位公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后裔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居延陵,到了宋元以后,构成延陵吴氏的主干。
2.大司马吴汉家族。吴千秋官衰嗣旺。长沙王吴芮的第六代孙便侯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居蒲板(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其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吴复兴的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于宛。吴章生育四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
吴汉,字子颜,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王莽杀害,吴汉逃难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穷困潦倒,初以贩马谋生。但在险恶的生存环境,掩盖不住英雄的本色,吴汉贩马每到一地,总喜欢结交地方豪杰,因而深受人们的赏识。更始政权时,被任命为安乐县(今北京义顺县)令。刘秀起兵后,吴汉幕名率兵投奔,被封偏将军。邯郸战役中,吴汉建立奇功,又加封建策侯。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刘秀任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吴汉为司马,改封舞阳侯(舞阳侯国在今河南舞阳县)。第二年,又改封为广平侯(在今河北省鸡泽县),收食广平(鸡泽),斥漳(今河北曲周县),曲周(今曲周)、广年(今河北永年)四个县的租税。吴汉为人质朴纯厚少文,但却勇猛机智。刘秀曾说:“吴公差强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敌国”。吴汉为人又极忠孝,带兵过宛时,上奏回家扫墓,以尽孝心。公元44年5月,吴汉去世,享年88岁,葬于枣阳(今湖北枣阳县),诏赐谥号“忠侯”,因此史书称为“广平忠侯”。下葬时,光武帝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葬礼规格之髙与大将军霍光相同,可谓皇恩浩荡,荣宠至极。
吴汉生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都封侯。其后代吴胜(族谱作吴如胜),吴胜嗣被封为第二代平春侯。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吴姓族谱,是吴姓族史上的一个盛举。
3.浙江著名吴氏家族。据《汉书•贾谊传》记载,吴公是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氏。汉文帝初即位(公元前179年)闻吴公政绩,征他为廷尉,位列三公。吴公任廷尉后,即向汉文帝荐举贾谊,汉文帝因召贾谊为博士。吴公则因推荐贾谊有功,名传千古。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延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家族非常兴荣。大约在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这支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了这场劫难。大难后幸存的一,生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吴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后裔人丁兴旺,以书香传家。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今浙江桐乡县。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贡生,即秀才。
三、魏晋隋唐时期吴姓的勃兴
1.吴姓的郡望与分布。唐代,自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贞观氏族志》,一时之间,姓氏、谱牒书芨成批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林宝所修《元和姓纂》,千余年来被尊为权威经典。本世纪初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书。编者根据这两本书(资料)为基础,参考《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记》等书,可以窥知魏晋至隋唐700年吴姓的郡望发展和变化。
《元和姓纂》所记吴姓郡望有3个;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这是汉魏以来吴姓的旧有郡望。大约完成于贞观年间(公元627一649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记载了吴姓两个郡望:冀州渤海郡,吴姓为大姓(吴、欧阳、高、习)之首;濮州濮阳郡,吴姓是6大姓(吴、徐、袁、扶、黄、庆)之首。公元780一805年唐德宗时代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的唐中晚期吴姓郡望有5个之多:冀州渤海郡,吴姓为28大姓之首;濮州濮阳郡,吴姓为六大之首;湖州吴兴郡,吴姓是16大姓之一;潭州长沙郡,吴姓在6大姓中排列第二;豫州汝南郡,吴姓为当地26大姓之一。2.孙权的母亲是吴家长女。吴郡吴氏家族迁回苏州后不久,便出了一个皇后,她是孙坚的结发妻子,三国东吴创立者孙策,孙权兄弟的生母亲。据《江阴吴统宗源流考》,吴皇后是吴允承的孙女,吴偳的长女,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说:吴偳又吴辉,字光修。吴偳夫妻过早去世,遗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家业,主持吴太伯庙祀,次子吴景携两个妹妹自苏州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谋生,吴家的两个女,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双全,是杭州一带远近闻名的大美人。豫州剌史孙坚慕名前来求婚。起先,吴家认为孙坚为人粗鲁、狡诈,想要拒绝。孙坚感到极为羞辱和愤恨。大女儿却说:“不要为了一个女儿而招惹大祸”。于是,吴家才答应了这门婚事,将大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史称吴皇后)。后来,他的妹妹也嫁给孙坚为妾。大女儿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他的妹妹则生了孙朗、孙仁两兄妹。《搜神记》记载:吴皇后初次怀孙策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轮明月,钻入自己腹中;后来怀孙权时,又梦见那红红的太阳钻进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诉了丈夫。孙坚一听,高兴万分,说:“日月是阴阳之精,极尊极贵之象。看来我们的儿子将来大富大贵”。后来,吴皇后的二儿子孙权果然称帝,建立三国鼎立中的东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吴皇后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高陵(今江苏丹阳县西)。后母以子为贵,被追尊为武列皇后。
吴皇后的二哥吴景,年轻时以兄当父,与妹妹相依为命,所以深受吴皇后和孙策、孙权兄弟敬爱。吴景曾官任丹阳太守,封为武将军,公元203年去世。吴景生两子:吴奋、吴祺。吴奋被孙权任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新亭侯(今江苏南京市)。吴奋生儿叫吴安,吴安本来嗣袭新亭侯,没有想到他恩将仇报,竟与人谋起姑表叔孙权的反,结果被杀绝传。吴景的二儿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吴祺的儿子叫吴纂,吴纂娶滕胤的女儿为妻。后来兵父滕胤谋反被杀,吴纂也受到株连遇害。这样,吴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吴熊庆一支。
吴熊庆,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他自幼聪明过人,8岁能通经史,时人誉为神童。父早逝后,他以长子身份仍留居苏州,主持太伯庙祀。公元252年,孙权尊封这位大舅为“太傅吴郡公”。葬在吴郡五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吴熊庆生子吴康年。吴康年,字永龄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大傅之职,后封为“奉祖侯”。吴康年生子吴延英,在吴国官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吴延英生子吴之则,仍任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为“嗣贤侯”,公远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侧。吴之则生吴式,吴式生子吴皋益。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吴皋益生两子:长子吴佶,二子吴儇。吴佶世袭昭衍公的爵位,娶晋成帝母亲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吴结又成为晋国皇亲,于是官运亨通,被任命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去世后赠为太师。吴结之后,人丁非常兴旺。他与夫人庚庾氏共生7个儿子:吴始泰、吴始华、吴始衡、吴始恒、吴始嵩、吴始淮、吴始济。分别以五岳山和淮、济二水取名。吴始泰以长子身位世袭父亲爵位。吴始泰才德出众,被简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吴始泰生两子:长子吴符隽,二子吴符佑。吴符隽,晋孝武帝时封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去世后葬今江苏镇江市。吴符隽生两子:吴豫,字德章,任镇北将军,有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公远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战斗中战亡,死后赠号“宁国公”,溢号“烈”。吴豫娶妻刘氏。生子名叫吴戢。吴戢6岁时,正值宋武帝发兵,母亲刘夫人携带他徙迁暨阳(今江苏省江阴县)。吴戢生两子:吴荟、吴荃。吴荟生两子:吴琨、吴〓。吴琨生两子:吴襄、字世南;二子吴广。吴广生子名叫吴洵武。吴襄的儿子叫吴洵文,字天宇,任刘宋朝阳郡守。齐高帝起兵灭宋,吴洵阵亡,葬于龙冈山,赠封开国侯,溢“贞忠”。武昌吴氏是主宗的分支。吴洵文生子吴鬷应为季札的第41代孙。他于南齐时迁居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耕读自愉。吴鬷的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发达,成为当地望族。所以,武昌也成为晚唐吴氏7大郡望之一。吴鬷生两子:吴盾、吴厚。吴盾于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宁朔将军,历任大司马,侍中、左长史等职。陈坝先灭梁时战死。死后追赠右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溢号“义烈”。吴盾的一个儿子叫吴奎,字文耀,随文帝时任中都令。吴奎生两子:吴承休、吴承烈。吴承休生两子:吴若远、吴若征。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进士及第,任中书舍人,升户部侍郎驸,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河北赞皇县)开国男,溢“文惠”。吴若远在先祖吴如胜的基础上,新撰完整的正宗吴姓族谱。至此,吴姓主宗的历史,完整清晰,历历可考。
《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若远的儿子吴世伟,娶唐太宗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赠晋国公,溢号“恭敏”,葬在永宁县(今湖北广济县)。考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平乐公主,吴氏族谱记载,却补充了正史的遗漏。吴世伟生2子:吴佐、吴竞。吴佐生两子:吴可博、吴令璇。吴可博中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封“渤海郡公”,溢号“文哲”。吴可博生两子:吴舜咨、吴舜翊。
3.山阴(浙江)吴氏是武昌吴氏的分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中,有一位吴姓成员,那就是山阴吴氏家的吴融。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山阴州的吴氏族谱》记载:山阴吴氏从吴氏正宗分支而成。公元8世纪,吴季札的第49代孙,吴可博的长子吴舜咨凭借父亲的荫庇当上了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令。他的家室也随之迁往山阴,后代遂繁衍成山阴吴氏。吴舜咨娶妻王氏,生一子吴翥,字明举。他生性淡泊功名,隐居山阴(浙江)不乐仕进,潜心著书立说,著作有《山阴集》、《闲情集》、《招云集》等,唐武宗大中年间(公元847一859年)。当地观察府屡次召他做官,都被拒绝。地方官吏敬佩他的气节,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庭。唐武忠听了也很敬佩,于次赐给吴翥“文简先生”之号,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吴翥生两子:吴融、吴翮。吴融字子华,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史称吴融自幼读书很勤奋,文章写得华丽洒脱。后中进士,曾做过韦昭度的书记官。《谈薮》记载,某次,吴融大骂韦昭度讥笑他作的文章不好,说:“此自是吴家文字,非老夫改之乃意”。从此,“吴字文字”的美号便传遍文坛。后来,吴融累任著作郎,侍御史、户部侍郎、翰林。吴融生三子:吴元三、吴元睿、吴少邽。吴融之后,山阴吴氏这三个分支,又分别迁往各地。二子吴元睿,迁回祖籍湖北江陵,三子吴少邽一支,迁徙到诸暨(今浙江诸暨县)。长子吴三元,字若虚,官任翰林院修撰。吴三元娶唐宗室惠昭太子李宁的曾孙女李氏为妻,生三子:吴彬、吴彪、吴伊。吴彬,字文郁,封骠奖军,他的家室先居陕西碱阳,后又迁回吴郡虞山(今江苏常熟县)居住。吴氏正宗,季札的二子吴征生一支,几百年间转辗迁移流徙,到公元10世纪(即唐末、五代初年,由季札第五十三代孙吴彬由迁回江苏常熟古延陵之地。)
吴氏正宗季札次子后裔世系表(接上页)
4.陈留吴氏西迁入蜀的吴壹家族。进入汉末,陈留吴氏本支在当地已呈衰落之势,独有远迁四川的吴壹兄妹一支发达显贵。《三国志•蜀》记载:吴壹父母早逝,自孤苦零丁,与妹妹吴苋相依为命。后听说父亲生前与益州牧刘表私交甚笃,于是吴壹兄妹便前去投奔,被刘表接纳,家族遂迁到今四川成都。吴苋美丽,贤淑,某日一善相者给她看过相后,说“此女日后必大贵”。刘表听了,于是将吴苋嫁给自己的儿子刘瑁。不幸刘瑁婚后不久亡故,吴苋刚从孤儿岀来,如今又成了凄凄寡妇。后来刘备入蜀,取代刘表,并娶吴苋为夫人,刘备称帝,册封吴苋为穆皇后。吴苋为刘备生两子:长刘永,字公寿;次刘理,字奉节。继子刘禅嗣位后,尊吴苋为皇太后,又称“长乐宫”。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吴苋去世,与刘备合葬于惠陵(今四川)。
吴苋的哥哥吴壹,字子远,就是《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的蜀将吴懿。吴壹投奔刘表后,很受重用,加上他本人又英勇善战,不久便成为刘表手下一员虎将,官任中郎将。刘备取代刘璋政权时,吴壹曾带兵从北方前线撤回攻打刘备,后被赵云、张飞捉住,押见刘备,刘备问他:“降不降?”这吴壹是个识时务的英雄,倒很爽快“我既被捉,如何不降?”于是,吴壹又成为刘备的一员战将。后与刘备联亲,成为刘蜀政权的国舅,吴壹地位更一跃而尊至显贵,从左将军升督汉中车骑将军,封高阳侯。至公元前252年去世。吴壹近亲族弟吴班字元雄,也在刘氏蜀政权中官任后将军、骠骑将军、封安乐侯、绵竹侯,也是刘备手下一员猛将。陈留吴这一支,兴盛一时后,到晋代南北朝时期,便忽又淹没无闻了。
经过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了唐前期陈留吴氏家族有一个名叫吴响的吴佑后裔。吴响生子吴臧,见于刘氏《行年记》。吴臧的曾孙便是著名史学家吴兢。据《吴氏正宗谱》,吴臧,字承休。吴承休生吴若远,吴若远生吴世伟,吴世伟生吴佐、吴兢。吴兢是吴季札第47世孙。史称吴兢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学贯经史。后被少年时朋友魏元忠,朱敬则等推荐入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部。曾多次上奏,屡陈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纳,遂见重用,升为谏义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吴兢任职虽多,但以修史为主要职事,与刘知几等同为唐一代良史。吴兢著作,叙事简核,秉笔直书,时人誉为“当世董狐”。因与刘知撰立《武后实录》,不为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被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刺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请求还职史馆。去世时年80岁,他的著名传世代表作有《贞观政要》。此后陈留吴氏家族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淹没无闻。
5.濮阳吴氏长盛不衰。濮阳鄄城郡,大体包括今河南濮阳及山东鄄城一带。《元和姓纂》,濮阳吴氏属季札一宗,是长沙王吴芮和广平侯吴汉的后裔分支。
两晋之际“永嘉之乱”,中原残破不堪,北方人户纷纷南迁避难。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就自鄄城一带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到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南迁的濮阳吴氏出了著名的孝子和清官吴隐之。吴隐之,字处默《晋书•良吏传》说他是魏侍中吴质的第6代孙。吴隐之的胞兄叫吴坦之。他的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据说母亲去世后,隐之兄弟二人常半夜啼哭伤心。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大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从此传遍天下,后来竟以孝名而被任命为参征虏军事等要职,不久升任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为当时著名的清官廉吏,任广州刺史,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尊敬。回朝后官任度支尚书。中领军等职,公元412年告老还乡,次年即在家病逝。
吴隐之不但孝,而且与兄吴坦之非常友爱。当年袁真反叛恒温失败,吴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牵连,必须处死。吴隐之闻信面见恒温,请求代兄偿命。最后感动恒温,将兄吴坦之赦免。吴隐之娶妻刘氏,生子女数人,长子吴旷之,次子吴延之。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家室随迁至此当卢循起义军攻打广州城时,长子吴旷之保城力战,最后阵亡。次子吴延之,后官任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太守。吴延之的弟弟和儿子,都官任郡守、县令等职。濮阳吴氏吴隐一支,因此兴旺起来。
南朝宋齐之际濮阳吴氏著名学者吴苞。吴苞,字天盖,又作怀德,祖籍濮阳鄄城。宋泰始年间(公元465一471年),吴苞家族从濮阳南迁至江南。吴苞博通三礼,又深通老庄道家之学,是当时著名的大学者。齐王朝曾几次征用吴苞,但都被拒绝,终生淡泊功名,无意仕途,始终以授徒讲学为业。吴苞虽非达官显贵,但桃李天下,功在后世,又不亚于那些出将入相的家族。
濮阳吴氏吴隐之的后裔,到了唐代更加兴旺。据《元和姓纂》, 吴隐之的第7代孙吴景达,唐初官任尚药奉御,就是皇帝的专门医生。吴景达的孙子吴神泉,唐太宗时追赠他司徒的虚御。吴神泉生子:吴令珪、吴令瑶、吴令瑜。兄弟三人都高居要职,其中,吴令瑶被封为太子家令、濮阳郡公,吴令瑜被封为太子渝德、消阳郡公。吴令珪本在朝廷中做官,后因故受牵连不幸被杀头。但也许是吴氏祖宗有灵,吴令珪虽身遭杀害,但后代却反昌荣。史载吴珪生一女三子,女即章敬皇后,三子:吴淑、吴澄、吴凑。
吴令珪惨遭杀害时,女儿章敬皇后还是个七八岁的小丫头。幼年丧父,弧苦零丁的章敬皇后流落宫中,成为一名宫女。但她小小年纪,却出落得月貌花容、楚楚动人,竟被当时尚为太子的唐肃宗看上,即加宠幸,十多岁便怀上了圣胎。当吴氏怀胎之日,曾梦见金甲神用剑刺其肋,醒来看时,肋下尚隐隐有痕。不久生下了唐代宗李豫。生产之日,唐玄宗李隆基闻信得了嫡皇孙,高兴得亲自给婴儿洗澡穿衣。但李豫生下时身体极为羸弱,保姆怕皇上不喜欢,私下偷梁换柱,另抱了别的一个儿子呈进,谁知唐玄宗一见反倒很不高兴。保姆只得叩头陈说实情。玄宗命“快取我孙儿来”。及见李豫,欣喜万分。说:“你等以为体弱,但我看他的福气还超过乃父哩”。又立即召见太子肃宗,一同欢晏庆贺。玄宗高兴地对高力士说:“你一日见到三代天子,也可为乐事了。”只可惜吴氏有德无寿,还未来得及看儿子登基便过早地去世,当时年仅18岁,但母以子为贵,她生前多难多苦,死后却备享荣华,李豫即位,追尊她为章敬皇后,与唐肃宗合葬于西安西北的建陵。她那被杀的父亲也被追封为太尉尊御。
章敬皇后的三个兄弟也都高居要职,整个家族显赫当时。吴淑,官至鸿胪少卿、太子雇事、金吾太将军,又封为鄄城县公,濮阳郡公。后朱泚反叛唐朝,吴淑受命前往劝降时被朱泚杀害。后来溢为“忠”,葬在西安。吴淑生子四个:长子吴土则、官至伊阙(今河南省伊川县)令;二子吴士明;三子吴士邻;四子吴士矩。吴士矩《新唐书》又作“吴士规”,唐武宗开成初(公元836年)官任江西观察史。但吴氏家的这个儿子,官虽做很大,但却没有一点父辈的品性,为政期间,穷奢极欲。《新唐书》说他:“宴侈纵,一旦费十数万钱”,百姓怨声载道,后来果然受到惩罚,被朝庭流放到偏远的端州 (今广东高要县)。章敬皇后的另一个弟弟吴澄《新唐书》上写作“吴澄江”。他娶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个女儿寿春公主(后改封楚国公主)为妻。这样,濮阳吴氏与当朝皇室亲上加亲,地位更加稳固。吴澄官封附马殿中监、濮阳县公。但吴澄和他那位岀身皇家的妻子感情上却合不来,公元784年,公主竟出家当起道姑来,皇帝也拿她没法,只好正式赐他“上善”的法名。吴澄和公主生的一个儿子叫吴士彦,又作“吴士广”。他再一次与李唐皇室亲上加亲,娶唐代宗的第12个女儿普宁公主为妻,官封为驸马卫尉卿士。吴士彦的儿子叫吴同正。
吴凑也是章敬皇后的弟弟,因章敬皇后之故,与兄弟同由布衣而一日之间封官进爵。但吴凑为人终生谨慎,为政清廉,官任京兆尹右金吾大将,兵部尚书,封临濮县公、濮阳郡公。在整个濮阳吴氏家族以他官职最高,地位最为显赫。吴凑一生谦让知足常乐,年71时病逝。当他得病后,自认寿数已尽,不吃药,不求神,家人哭着请求,他说:“我以布衣身份,位至三品,显仕40年,寿达70,尚有何求?自古外戚善终者为数极少,我能享其天年,很满足了”。因此,,《新唐书》本传称他为有唐一代外戚的典范。吴凑生有一子叫吴及。
濮阳吴氏世系表6.勃海吴氏南迁。在今天的吴氏族姓勃海吴氏是与延陵吴氏同样著名的一宗。勃海郡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勃海吴氏来源于延陵吴氏。清顺治十二年《(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说: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勃海,因封为渤海王,勃海之名自此开始。《元和姓纂》也认为勃海吴氏是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又说勃海吴氏是汉司徒公吴雄的后裔。总之,勃海吴氏可能有很多支,但都属吴季札后裔。这一支吴氏宗族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没有产生岀极显赫的大人物,但人丁兴旺,支裔繁衍众多,成为今吴姓的主要来源之北朝时期,勃海吴氏家族出了一个料事如神的术数家吴遵世。吴遵世,字季绪,勃海人。少学《周易》,曾入恒山从一隐居道人学道。处数年,忽从一老道处受“开心符”吞之,遂得道术,精占候卜筮术数,常为北魏道武帝和皇室占卜,往往非常灵验,因而深受皇室宠幸,官至中书舍人。
勃海吴氏的子孙,在后世人材辈出,如宋代大学者吴淑,今日国民党中常委、台北市市长吴伯雄等,都是勃海吴氏的后裔。
魏晋至随唐七百余年,是吴姓的初步繁荣阶段,各地吴姓宗族的勃兴,奠定了后世中国大陆吴姓的大体格局。
四、宋代延陵吴氏的崛起
1.吴文家族六代显宦。作为天下吴姓正宗的延陵吴氏两大主系之一的季札第4子吴子玉宗,于唐宋之际开始崛起。据公元1012年吴子玉的后裔有一部分自吴国灭亡后,一直坚守家园,世代居住延陵,人称延陵吴氏。延陵吴氏传54代,出了吴鼒谱称吴鼒处山林,隐居不仕,但他却对吴姓宗族历史感兴趣,首次编成《丹阳吴氏家谱》20余卷。至此延陵之名开始再度为世人所知。
吴鼒儿子吴文,字文正,仕南唐主李升官任太子中允。延陵吴氏自吴文开始,六代显宦,勋名灿然,赫赫如日中天。吴文生子吴淑,字正义,是南唐至宋初最著名的一代大学者、大文人。早在南唐时,吴淑便以超常的才华被时人所器重,官任校书郎直内史。宋平江南后,授大理评事、起居舍人等重要职务,预修北宋三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又注《事类赋》一书流传于世。
吴淑生3子:吴安节、吴让夷、吴遵路,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不但地位显赫,人丁兴旺发达。其中3子吴遵路、字安道,历任殿中丞秘阁校理、工部郎中、陕西都转运使等重要职,封为荣禄大夫、柱国少保、龙图大学士,入《宋史•循史传》。吴遵路后又封为“延陵侯”,延陵吴氏之名,更加荣显。吴遵路生3子,也都身居要职。长子吴璞,官至比部员外郎。次子吴瑛,官任虞部员外郎,通判池、黄二州,知郴州。但他不乐仕叙,年仅46岁,便辞职回家,种花酿酒,消遥自乐。三子吴琚,官任中书舍人。他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曾题字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至今碑刻仍在。吴遵路3子又分3支。
次子吴瑛一支,传儿子吴中起,进士出身。吴中起生两子:长子吴交如、次子吴斑如。吴交如中宋高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进士,官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卿等职。延陵吴氏自吴文至吴交如,六代显宦;自吴遵路至吴交如,祖孙代都是进士,宗族繁荣兴旺至此臻于极盛。
2.浙江吴姓的来源。据民国八年《山阴州山吴氏家谱》,吴太伯的第69代孙吴融娶妻李氏,生三子:长子元三、次子元睿、季子少邽。三子吴少邽—支迁居浙江诸暨。
季札的第80代孙吴相,字世翊,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一1042年)高中状元。这是吴姓宗族史上第一个状元。随后,任著作郎、夫章阁侍制、翰林大学士等高职,死后溢“忠简”。吴相高中状元后,标志着吴氏祖宗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之后,其家族人才辈出,在宋明时期产生了大批重要人物。
吴相之妻王氏的独子吴造,字文立。官任乌伤(今浙江义乌县)主簿,至此,山阴吴氏一支又迁居浙江到浙江义乌。吴造妻孙氏,生二子:吴让、吴尧,后裔繁衍成浙江义乌吴氏。
季札的第80代孙吴梓,字世材。吴梓传吴思贤、吴盛、吴永龄、吴仲基。吴仲基生两子:长子吴铎、次子吴氏。传到吴太伯的筝85代吴铎、吴石两兄弟,宗族复又旺发达起来。吴铎,字伯聪,官任修职郎。吴石,字季明,公元1152年世士,官任浙江绍兴府知录。
五、宋至明时期东南吴姓繁荣兴旺
1.浦城吴氏人才辈出。浦城吴氏是唐代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吴廷珪(《新唐书》作吴道瓘)的后裔。廷珪是吴季札裔孙,唐代官任奉政大夫。吴廷珪之子吴通玄,自幼聪颖过人,举为神童。擢文词清丽科,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掌制诰。因结党营私,事败后;先贬为福建泉州司马,后被赐死。吴通玄有一弟叫吴通微,官任职方郎中、知制浩。以文才知名于当世。他与哥哥吴通玄为人大异其趣,通玄被杀后,他身穿白衣,待罪于门,被德宗皇帝宽宥。通玄娶妻赵氏生二子:长子吴睿,次子吴少微。(与安徽新安吴氏、著名文学家吴少微同名)吴睿官任福建浦城县尉,家族迁于此。后裔子孙兴旺,繁衍成浦江城吴氏。
吴待问父子五进士。直至吴廷珪的第8代孙吴待问时,浦城吴氏才又迅速崛起,而且远远超出其他各宗族之上。吴待问,宋真宗咸平进士。任宗时任礼部侍郎。吴待问生4个儿子:吴育(春卿)、吴京、吴方、吴充。吴育、吴京、吴方兄弟3人同时登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进士,而吴育接着试礼部第一、高居魁首,在当时,传为美谈。吴育官任资政殿大学士,礼部郎中,后升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尚书左丞、权倾一时。吴育与欧阳修在诗文和政治上都是朋友。吴育去世后,溢“正肃”,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
吴待问的第四子吴充,字冲卿,生于1019年,进士出身,是宋真宗时权倾一时的大人物。他的家族,与当时著名人物欧阳修、王石安都是儿女亲家。吴充娶妻李氏生三子:安诗、安持、安时。又生四女,其中,长女嫁欧阳修长子欧阳发为妻。吴充的长子吴安诗娶王石安之女为妻,生三子:吴仰、吴偓、吴僎。其中,吴仰官任枢密直学士,后被降职,出知平江。吴仰传吴琦,吴琦传吴自成。谱载吴自成迁居浙江梅堰开基立业,成为今日梅堰吴氏始祖。
2.浙江吴姓。①吴玠、吴璘家族东迁浙江。吴酚、吴璘系忠良之后,据光绪三十年(1905年)仁德堂《嵊城吴氏宗谱》记载:吴玠、吴璘兄弟,为吴中复之孙。查《宋史》,吴中复又是南唐人吴仲举之子。
吴仲举,字太冲,五代南唐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县)人。《宋史•吴中复传》记载。吴仲举任南唐池阳县(今陕西㳗阳县)县令。他是个不事二主的大忠臣,当北宋大将曹彬平定江南时,吴仲举曾杀掉曹彬派来的招降使者。后宋军攻克南京,南唐灭亡,吴仲举被俘将杀,他临危不惧,说:“世禄李氏,今国亡而死,职也。”曹彬为他赤忠感动,义而不杀。
吴仲举之子吴中复,字仲庶,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一1037年)进士,初任四川峨眉县令,后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吴中复为官清廉刚直,风节峻厉,曾弹劾当朝宰相梁适、刘沆等权贵,宋仁宗帛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吴中复因自永兴迁居武昌,成为后世武昌吴氏的开基始祖。吴中复生两子:长子吴立礼、字节和,次子吴立本、字仁和。吴立礼是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官任御史。后受命至甘肃守边抗击西夏,因迁居德顺经军陇干(今甘肃静宁)。
英雄兄弟名垂千古。吴立礼生了两位英雄儿子:吴玠和吴璘。史称吴氏兄弟二人自幼刚毅,大志有节操,喜骑射,知兵事。吴玠、字晋卿,行君一。从军后,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靖康之难,吴玠带百余骑兵追击西夏军队,斩首百四十级,提升为第二副将。此后,他镇守甘肃,抗金保边,累官至明州观察史、川陕宣抚使。吴玠之弟吴璘字唐卿,行君二,跟随兄吴玠南征北讨,官任㳗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康州团练史。兄弟二人镇守西北要地,多次打退金人的入侵。吴玠、吴璘之名,金人闻之丧胆。1139年吴班迁四川宣抚史,不久病逝。金人久觊觎四川,因有吴玠身当其冲、金人终没如愿。因此,四川一带人民至今思念吴玠的功德。吴璘在兄病逝后,继续镇守西北,阻挡金兵入侵内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吴璘以60高龄,任四川宣抚史兼陕西河东招讨使,亲临前线督战,激战大散关,多次大败金兵。可惜朝廷腐败无能,后竟屈辱求和。吴璘罢兵后,曾上书辞官,没被批准。后入京上朝,深受高宗赵构奖赏,赵构亲解随身佩剑为赐。后封新安郡王。吴璘于公元1167年去世,临终前遗书,不言家事,只写道:“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时人闻之,莫不称赞他一片忠君爱国赤诚。吴璘死后,赠太师荣御,追封为信王,溢“武顺”。蜀人建立《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纪念他的不朽功德。
吴氏两位英雄的后裔,都颇为兴旺发达,家门鼎盛至4世不衰。吴玠的后裔吴拱一支子孙,不久向东南浙江一带迁徙。据《嵊城吴氏宗谱》记载,吴拱生二子:吴珊、吴璠,后又分为两支:长子吴珊,行师一,封御史,后迁居浙江嘉禾县,吴珊成为嘉和县吴氏始祖,次子吴璠,封太师,其后迁居浙江湖州,成为湖州吴氏的开基始祖。吴璠的后裔湖州吴氏,经宋、元、清,子孙人丁众多,绵延不绝,并产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清朝著名史学家吴兰庭,近代美术大师吴昌硕,书画无一不精。
吴璘一支子孙,要远比其兄吴玠那一支兴旺繁昌。《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记载吴璘去世时有9孙12子。长子吴援,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蜀州、知金州;次子吴掖,官任左武大夫、兴州驻扎御前中军统制知成州;三子吴扩,娶宋宗室女赵氏为妻,官任右宣议郎、集英殿修撰;四子吴㧾官任右朝请郎,英州剌史工部侍郎,通奉大夫等职;六子吴拭,右朝奉郎知阆州。五子吴挺,为吴玠、吴璘子侄辈中最杰出的代表,《宋史》载,吴挺,字仲烈,颇具父风,自幼随父亲在军营熟知兵阵战法。真所谓将门虎子。吴挺很早便成为父亲手下的一员猛将,累建奇功,升团练使。25岁时,便被宋孝宗授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和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后又任金、房、开、达安抚使,特加检少保、太尉,成为孝宗、光宗时期(公元1163一1195年)的著名将领。
吴挺生五子:吴璋、(史书作吴旰)、吴曦、吴晓、吴观、吴晫。自吴璘至吴曦,三世为将。可是出了一个叛国投敌的吴曦,他官至太尉,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昭信军节度使。1206年,宋军南征,吴曦任统帅之职,掌军政、败政大权。竟然叛国投敌,割献阶、成、西和、凤四州给金国,被金人封为蜀王。结果众叛亲离,被义勇军诛杀,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因此,在《嵊城吴氏宗谱》中,将他开除出籍。
吴曦的叛国,给吴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叛乱平定后,吴曦二子及妻妾满门抄斩,他兄弟5人有4人被杀,家族被抄斩,独长兄吴璋一支幸存。据《宋会要辑稿•刑法》中记载,朝廷下诏,凡吴璘位下子孙并移徙出蜀,流往湖广、浙江一带。吴璋迁徙到浙江,尚能谨守祖先功业于不坠。吴璋生3子:都有功名:长子吴文命,字德敷,排行子六,官任尚书,会稽侯;次子吴文远,字政敷,官任秘书监;三子吴文宣,字教敷,行子八,官至洛范使。其中长子吴文命生3子,后裔分成两支。长子吴升绝传;次子吴昶,排行丑九,进士出身,后裔繁衍成今浙江绍兴吴氏一派;三子吴昺,排行丑十,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后裔繁衍成浙江剡县即今嵊城吴氏。
②大约宋末元初,安徽宣州吴氏显赫一时。安徽宣州宁国吴氏,吴柔胜、吴渊、吴潜父子三人进士,其中一人状元,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同为台阁重臣,权倾一世,显赫一时,成为吴氏族姓历史上最显兴盛家族。据谱载吴潜生数子,其中第二子名叫吴寔,字寔之。吴寔传子吴泽,家族又自宣州宁国迁徙到浙江嘉兴(今浙江嘉善、海盐、平湖一带)发迹,后裔发展成著名的嘉兴吴氏。
嘉兴吴氏的始迁祖是宋丞相吴潜的孙子吴泽。吴泽,字伯常,行庆八秀,据《义门吴氏谱》记载,吴泽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宋亡后义不仕元的南宋贤臣。南宋末年,吴泽以祖父余荫官任品不高的承信郎,因官迁居汴梁(今河南开封),升任扬宣慰同职。后随同吕文德镇守襄阳,抗出元兵入侵,屡建功勋。襄阳失守后,吴泽随同故将李曾伯南迁至浙江嘉兴思贤乡,隐居不出,自号雪樵居士。南宋灭亡之后,吴泽不臣元朝,于是驾舟于海上为生,去世后葬浙江海盐县,后入因名其山叫“吴家山”,以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吴泽的子孙人丁众多,家族兴旺,遂繁衍成后日的嘉兴吴氏。谱载吴泽生子好几个,如吴君秀、吴君茂、吴君嘉等,其中以第七子吴君嘉一行最兴旺发达。吴君嘉,名禾,号正心,宋亡后,随父吴泽不仕元,航海为家。吴禾生两子:长子吴顼,字伯圭,一字原章;次子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元代著名的大画家、诗人。
③吴可九开濡须吴氏。据嘉庆刻本《濡须吴氏家谱》记载,吴廷翰祖籍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东里坊,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始祖吴可九携弟吴可初、吴可十,妻子及弟媳,子侄共7人,迁来无为州开基之业。吴可九之上祖宗来历,因世数久远,子孙寒微,已不可考,因此,吴可九为本族一世祖。
据谱载,吴可九号仁和,妻俞氏,生有数子。自吴可九至吴廷翰之父吴景昭4代,吴可九生吴守顺、吴永信,吴景昭生吴廷翰。濡须吴氏一直家境贫寒,衰弱不震。吴景昭,字时显,号〓东,便是吴迁翰的父亲。吴景昭时,这一支吴氏仍是家无余米积饭。由于他不知劳苦地干活,吴氏家族稍微改观,家境稍宽,门户渐大。吴景昭娶妻张氏,他们抚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后来父沾子光,被赠承德郎、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之官。
吴廷翰,字崧伯,号苏原,为吴景昭次子,生于明弘治辛亥年(1491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从8岁时在外祖父家学习四书五经,又跟祖父学道家之书,为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最初基础。不久,经童子试为县学生员。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应天府乡试第五名,1521年,中进士,终于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中进仕后,初任兵部主事,后又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郎等职,但因与当朝权贵意见不合,后被外黜为广东佥事兼学政、浙江参议,最后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1533年,吴廷翰生性耿直不阿、忤逆贵权,辞官归里,时年44岁。从此,隐居家中,潜心治学著书,直至1559年67岁时去世。他的著作有《吉斋漫录》、《犊记》、《瓮记》等哲学论著及《湖山小稿》、《诗集》、《文集》、《洞云清响》等诗文创作。
吴廷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在哲学方面。当时,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而王阳明心学也风靡一时,吴廷翰既不宗程朱,又非王氏心学,他提倡气本论和无神论,提出了一整套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与著名哲学家罗钦顺、王廷相一起,对明代的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进行了的批判。可惜,由于吴廷翰其人及其哲学著作在我国长期湮没无闻,以至他在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数百年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趣的是,吴廷翰的哲学思想,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日本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使他在日本哲学史上却享誉极隆。17世纪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哲学一直是唯心论思想占统治地位,朱熹学说昌盛一时。当时,有朱学信徒伊藤仁斋,因读了吴廷翰的气本论著作,深受影响,于是从宗信朱熹唯心论转而创立具有鲜明唯物论倾向的古学坛川学派,成为日本唯物主义之元祖和日本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因此,吴廷翰的著作,也在日本得到出版流传,今日中国新版的《吴廷翰集》,就是主要依靠日本留传的《苏原全集》的材料。所以,日本人三浦藤作的《东洋论理学史》把吴廷翰与罗钦顺、王廷相等并列为明代中国“独立学派”,近现代日本的许多哲学史著作,都对吴廷翰的哲学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
④浙江义乌吴氏。浙江义乌县西北吴店吴氏家族,发派祖为吴璞,吴璞于宋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由石溪迁至吴店。吴璞与越氏皇族联姻,是当时的郡马。吴璞迁居吴店后,子孙历代繁衍发达,这里居民多姓吴。至现代,吴氏家族产生了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吴晗。吴晗的祖父吴懋环,始迁居于距吴店三里的苦竹塘。吴懋环是个农民,早年贫苦,作过长工,后来与其兄合资经营商业。吴懋环生五子。吴懋环去世后,五子分家别户,最小的吴瑸珏分到三亩薄田,两间一楼一庭的瓦房,一张八仙桌,两条长凳子等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乾隆《御批通鉴》。这本书是吴家祖传, 分家时,原想将它拆散了分成五份。瑸珏的四哥说:“咱们都不念书,这样会把书白糟塌了,还不如分给小弟”。开始,长嫂等不同意,吴瑸珏为此天天哭,四兄挨家去说情,最后好不容易才把这部书分给了吴瑸珏。吴瑸珏后来中了秀才,又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在石浦、岱山、凤峡、玉山、巍山等地做了十几年警佑。吴瑸珏的妻子蒋山荫,又名三英,是渔家女子。吴瑸珏生两子两女:老大吴晗,原名吴春盼,字辰伯,生于1909年。老二吴春曦。老三吴浦月,是大妹。老四吴浦星,是小妹。
吴晗1934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10月,吴晗与袁震在昆明结婚。六十年代,吴皓因《海瑞罢官》剧本的创作而轰动一时,后来因此受迫害。吴晗因袁震不能生育,收养一子一女。即吴小彦、为姐,吴彰、又名吴双双、是弟弟。
⑤浙江吴姓的分布。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民族志》记载,主要分布在浙江的吴兴、德清、桐乡、杭州、钱塘、蒲江、瑞安、平阳、常山、衢县、江山、黄岩、归安、鄞县(宁波)、绍兴、义乌、诸暨、龙游、象山、孝平、宣平、萧山、温州等县市。杭州吴氏最早迁自四川。
总之,我国东南地区是全世界吴姓的发详地,也是吴姓宗族成长和兴旺发达之地,更是大多数海外吴氏子孙根源发派的地方。可以说,熟悉了东南吴姓后,则天下吴姓宗族情形已知其大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