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母邹玉英女士生平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鍾氏族譜》 家谱
唯一号: 230020020230012989
颗粒名称: 钟母邹玉英女士生平简述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邹玉英生於一九零三年农历五月廿四日,成长在本县两河口大榜上望族邹家农庄。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月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历经三朝坎坷,生生活多彩多姿,虽然未踏进过学校之门,但能知进退,辩是非,明大义,识大体,秉持忠孝传家之精神,超越时代之风气,竭尽修身齐家责任,安定祥和社会基础,点点滴滴永远留在我们中心,令人追思,怀念,典范长存。福寿全归的慈母请安息吧!我们永远爱您,缅怀您的德泽精神,而终生效法。
关键词: 邹玉英 生平简述

内容

钟母生於一九零三年农历五月廿四日,成长在本县两河口大榜上望族邹家农庄,先父邹公是一位忠厚勤奋的农民。先母是一位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家道小康,生下玉英、玉贞两姐妹。钟母四岁时,母亲辞世,邹公身兼母职,与两小姐妹相依为命。物质生活虽不感匮乏,而家庭精神生活实感空虚,经众亲友再三游说方续弦。继母缺乏爱心,未善尽长者责任,对姐妹二人却称严苛,在幼年成长发育时期,就要求她们操作农村笨重家务,体能、身心都难於胜任,两姐妹常常拥抱相对而泣。钟母始终耿耿於怀者就是每餐饭前令姐妹每人先吃红薯才准吃饭。小孩子吃了两个大红薯还吃得下多少饭呢?真正体现了“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无妈的孩子是根草”,后来,常以此事例告诫子女"人人要有爱心,严以克已,宽以待人,是为人之最基本要求”,想到自己幼年苦无求学机会,羨慕邻舍童伴夜读诗书的事,更期望子女珍惜母爱情谊,掌握机会,好好努力用功读书,继母生一子,名玉才(卅年代病故)。邹公谢世不久,国民革命成功,震憾全国,继母又想继去世,留下年幼无知的姐妹两人,依其原地主之超额押租金转祖余谷维生,无人照顾,姐兼母职。钟母二十岁时,经在两河口镇上营商之同乡巴具人张伯父(张应荣大哥之令尊)介绍与钟公坤玉字琢堂结婚。钟府属於重华岩乡石龙村老屋世代六家族,民初乾健公与友人的来叙永经商,初在芭蕉拐,后迁炭市街开设“永昌隆”染织业商店,以诚信为其经营方式之原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之作为。因而理念正确,商誉远播,生意日渐兴隆,成为解放前之金字招牌,钟母来府时,有员工学徒廿余员.均系重庆小同乡,大数为单身汉,不但环境陌生,两地生活与习惯与语言都有差异,一乡村小女子实有茫茫然不知所措之感。但好坚持家教美德,安分守纪,勤奋相助家中工务,尊老爱幼,不久即获大家赞赏而融为一体,开创出另一片样和的空间,次年生长女天折,一九二五年生民德,不久恶耗传来祖母周太夫人仙逝,随夫携子回渝奔丧,开始妯娌、姑嫂大家庭农村生活,据说周太夫人一临终前特别交待,要善待叙永来的远客,家人均一一遵守承诺.钟母并未以此而偷懒,和其它妯娌一样承担三日一轮煮饭、养猪、养蚕的家务,未有丝毫差错;二伯母曹氏怀孕期间,误食补药,生下民光后,留下严重病症,生活不能料理,,轮值二伯母执勤家务时,不分彼此,全力相助,民光祗小民德十五天,钟母义不容辞兼代母职,照顾民光似如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母亲,迄今他俩兄弟间仍手足情深。小姑坤义于归,代理家人及长兄办理嫁妆,赶集奔走於泠水,跳蹬两场,风雨不停,持续两三个月之久,家中邀请众多姐妹陪作女红,兼顾一日三餐,任劳任怨,未辱使命,顺利完成钟家一件繁亲的大事,亲友人人赞美“女中丈夫”。钟公兄弟之间有意见争论时,钟母始终持中立、不置评。不申明、不申诉,私下殷情规劝自己的丈夫,“抛弃成见、权称忍让,以家和为贵”为其说词,从不挑拨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常以仲裁口吻劝说争论以息事宁人为主题双方都各让一步,海阔天空,以平和嘻笑收场。在老家先后居虹年之久,与家人、亲友、邻里相处融洽和谐,愉快温馨,大小莫不敬爱:回到叙永后,钟公征得家人同意,另起炉灶开店,先在南大行,后迁府前街.钟母相夫教子,邻里守望相助,待人和善可亲,乐於助人,亲友有求必应。同时重视家教及学校教育,钟家徒弟戴王文英年早逝,留下一子戴欣远,其母戴二伯娘带着小孙子投靠钟母,慨然接受,并送其孙戴欣远读书直到50年离开钟家去马岭务农,听闻民成二妹有不能升学之消息,立即前往炭市街向宇康六叔游说,民成得以完成学业,亲友家中发生意见纠纷来找钟母祈求仲裁,她就从中劝解,王张青年男女由本人自由意志选择对象结婚,废除不融养媳风气,男女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受教育机会与个人权益完全相同,当时在偏远地区,谈论新观念者尚属少见,钟母有此新思想,得力於钟府开放式之家庭。由于成长时期,可谓历程坎坷,但其天資聪敏,辩是非,纳耆言,努力向先圣先贤言行学习,又受其先父母之典范影响及庭训,浸融於中国固有文化之领域。在她人生八十一载寒署中,不论行仪举止,为入处事,可说是平凡中超出世俗,离家后一一显示出来,足见受到良好家庭教育之深厚,兼持世代家风。
  钟公晚年,意图改商务农,抗战胜利后就积极准备落叶归根之部署,一九四六年返乡途中,不幸意外去世,钟母年仅四十三岁,独担家庭大任,倍感丧夫之痛,长子民德由军校归来奔丧,家中已恢复平静,促子早日返校,继续完成学业。一九四七年民德军校毕业归来探视老母,并护送钟公灵柩回渝安葬,到家的次日早上就命民德前去提望六叔、六婶,足见亲情伦理之重视,有亲友劝说她;“留下民德襄助家务”,她毅然婉谢美意说:“男儿志在四方,出去有其创业发展之空间,尚有继续深造读书机会,留下来局限於狭隘的小天地,有何发展前途。我的一念之私与溺爱行动,断送了孩子前程,将来怎样向他九泉之下的父亲交待。我先生对我很好,他一生勤俭辛劳,不能再让他无所期望,他已去世一年多,民德不在家我一人独担大梁是比较辛苦一点,还是要照样支撑生活下去。让他出去闯闯,自求多福,我爱我的先生、孩子,今天祗有牺牲小我,成全孩子,我动不了时再要他回来不迟。” 一九五零年解放后,钟母认清时局,毅然宣告长子死亡,放弃重庆老家田租,结束老号生意,资遣员工,余款送民裕回重庆读书,自己进工厂劳动,以资维持生计,抚养小女民芸成人,家中无人生活困难,民光贤弟报义哺之恩,鼎力资助民裕四弟回渝升学,减轻钟母负担,望弟成龙。一九六零年大自然灾害期间,戴二伯娘接钟母去马岭住半年之久,待为上宾,疗养好双脚浮肿病,逃过饿劫。显示戴家仁义之古风,知恩回报之大义。一九七四年,民德由加拿大来信联繁,钟母反喜为忧,有感於诚信矛盾,由于思子心切,方命民芸联络,获得支援,疏解当时生活困境,但钟母亲未一反常态,傲视芳邻,更加接近亲友和邻里,恢复昔日的豪情,大方好客,民德按时每半年汇款一次100美元,在彼此来往信中,民德觉察老母生活状况仍有拮据现象,为求满足钟母生活需要,汇款额度渐提高,后段数次竟提高到300美元,但仍有不敷支配情况,究其原因,豪爽仁义,受其惠者,不乏其入。钟母在各次风寨中,均安然无恙,平静渡过,也是邻里亲友们之爱戴结果,亦在此代表钟母家属.向邻里父老兄弟姐妹及亲友们万分感激,深表谢意,尤其刘光铸么爸、么婶、刘祖珍义妹,特此申谢。
  一九九一年,民德回大陆探亲时,无缘再见母面,感叹说:“一个成功立业的男人得力於两个女人,一个是他伟大的母亲,一个是他贤淑的太太:”我虽一无所成有失慈母厚爱,但逃过了时代悲剧的一劫,安然迄今,生活平静小康,完全要归功於慈母之一英明敎诲与恩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来在堂弟民光陪同下,亲去新疆探视姨母邹玉贞赵太夫人,并送一台轮椅代步,九泉之下钟母有知也感安慰,也解思母之情。
  钟母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月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历经三朝坎坷,生生活多彩多姿,虽然未踏进过学校之门,但能知进退,辩是非,明大义,识大体,秉持忠孝传家之精神,超越时代之风气,竭尽修身齐家责任,安定祥和社会基础,点点滴滴永远留在我们中心,令人追思,怀念,典范长存。福寿全归的慈母请安息吧!我们永远爱您,缅怀您的德泽精神,而终生效法。
  公元一九九三年七月八日

知识出处

鍾氏族譜

《鍾氏族譜》

树有根、水有源;根繁而叶茂,源远而流长。我钟氏系炎黄子孙,微子后裔。实源远而绵延三千载。纵横分布达数千里。总入口逾百万。国有国史,县有县史、厂有厂史,校有校史、族谱即家史。我钟氏族谱,自编修至今已一百零四年。未曾修订。族人生死存亡,移居迁徒,百余年来,变化甚大。而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文化水平并有提高。故修史工作。蓬勃兴起。

阅读

相关人物

邹玉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