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低年級兒童對應用文字題的理解能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實施經驗》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8129
颗粒名称: 怎樣培養低年級兒童對應用文字題的理解能力
分类号: G627.19
页数: 5
页码: 200-204
摘要: 過去,我們常常看到一種很普溷的現𧰼,就是有些學生一到高年級,就感到學習算術很困難,怕算術,對算術一科不感興趣。雖然敎師用了很大的工夫帮助他們課外進行補習,但到升學時,成續仍然很差,往往因之不能考入學校。硏究其中的關鍵,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初學算術時,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見了題目會按照式子演算出來,但不理解題意,講不出題目內容及算式的所以然,因此演算的能力也不鞏固,遇到題目稍有變化,內容稍有曲折,便不會算了。以後方法愈來愈難,內容愈來愈複雜,學生更會感到困難重重,對之興趣索然了。
关键词: 小学教育 重庆市

内容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關敏卿
   過去,我們常常看到一種很普溷的現𧰼,就是有些學生一到高年級,就感到學習算術很困難,怕算術,對算術一科不感興趣。雖然敎師用了很大的工夫帮助他們課外進行補習,但到升學時,成續仍然很差,往往因之不能考入學校。硏究其中的關鍵,主要是由於他們在初學算術時,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見了題目會按照式子演算出來,但不理解題意,講不出題目內容及算式的所以然,因此演算的能力也不鞏固,遇到題目稍有變化,內容稍有曲折,便不會算了。以後方法愈來愈難,內容愈來愈複雜,學生更會感到困難重重,對之興趣索然了。
   基於上述的原因,教師在開始算術敎學時,就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對算題的理解能力,養成他們要求理解題意的習慣,使他們一遇到算題,即追求爲什麼要如此演算,並能說出道理,達到不但會算而且會講的目的。同時要讓他們知道學習算術的目的,是在能掌握算術知識使之成爲熟練的技巧,並能運用解决實際應用問題。這個工作,必須從“一加一二等於三”等類最簡單的加減法文字題做起。因爲從數目小、道理簡單的題目着手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打好基礎,漸漸地數目擴展,道理加深,題目內容複雜,學生也就能够理解,不會感到困難了。對於低年級的兒童,多作文字題的練習與講解,對於培養兒童的算術能力,使兒童了解四則算法的實際意義,增加兒童的學習興趣,以及發展兒童的思雜和機智,都是很有帮助的。蘇聯學校規定“在算術課內課外作業的全部時間的一半,是應該用在解答文字題上”。更可說明練習應用文字題的重要性。
   關於低年級應用文字題的內容與範圍,以及應當達到的程度,現在舉例來作些說明:
   加法題舉例:一、小紅有3枝鉛筆,小明有4枝鉛筆,問兩人共有多少枝鉛筆?二、小紅原來有4本新書,爸爸又給他買來2本,問現在小紅有多少本新書?三、一個農民,去年收8袋麥子,今年比去年多收6袋,問今年收多少袋?
   減法題舉例:一、飛來20架敵機,給志願軍打下了18架,問逃走的敵機有幾架?二、小紅有7本練習本,小明有11本,問小明比小紅多幾本?三、大興工廠上月造出機器38架,這月造出54架,問這月比上月增加了多少架?四、農塲養牛85隻,養羊比牛少28隻,問養羊多少隻?
   加減法混合題舉例:一、生產合作組有地兩塊,一塊是43畝,一塊是75畝,他們已經耕完了70畝了,問還有多少畝沒耕?二、農塲養小雞90𨾏,竇去了52隻,又孵了60隻,問現在有多少𨾏小雞?
   對於這様的題目,我們的孩子們都能說出題意,能講解計算方法和道理,能正確算出並寫出得數,並能註明名數。孩子們的這種能力的獲得,我們是這樣培養的。
   一、先使學生對學習算術有正確的認識。我們進行每一節新敎材,都是以解决實際應用問題的方式提出,使學生明白學習新算法的目的是爲了要解决實際應用問題。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新算法與實際應用才不致脫節,對算法的理解才能加深,才能鞏固,對解算文字題,才不致感到困難。這是培養低年級兒童對應用文字題的理解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 二、有步驟地出示練習題。在學習加法或減法時,不能同時把上面所舉例題的各種形式都出示給學生。像上面所舉加法的例題,第一題是求兩人共有多少枝鉛筆,這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講解的,因爲可以把實物擺在學生眼前,加起來就是把兩種數目的鉛筆放在一起,學生一看便明白是多少了。像第二題就要在學生對文字應用題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後,才能出示,因爲小紅的書在原有的4本上,又添上2本,這4本與2本不是同時具有的,而是先後之間有個時間距離。這在學生頭腦中的理解是與第一題不同的,如果這樣提:“小紅有4本新書,爸爸又給他2本,問小紅共有新書幾本?”這樣兒童說來又稍爲容易些,因爲其中減去了學生對時間理解的干擾。至於第三題,更是須待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相當發展時,才能出示給他們。因爲這必須能理解到事物之間的彼此的相依關係,即兩者數量之間的關係,像今年比去年多收六袋;就須能認識到今年收麥的數量,就是比八袋還多六袋,能從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找到解决,才能談到計算。又如所舉減法例題,飛來了20架敵機,給志願軍打下了18架,求還剩幾架逃回去了?這個題意是最明白最易理解的:打下18架,這18架當然不能飛回去了,很明顯的是要減了去。但像第二題和第三題兩數相比較求差,就必待兒童有了初步理解力才能出示,像第四題則和加法例題第三題是同一形式的,比較難理解些,出示的次序應當放在後面。至於加減混合題,則須待學生對加法、減法的意義有了透澈的理解,才能提出。總之應按題目內容的難易,循序漸進地出示給學生,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敎學效果。因爲低年級的小學生,懂得的事情不多,又受語文能力的限制,所出題目只要變化一點詞句,說法變一個方式,在他們就覺得是新的。如果教師不注意這一點,混亂的提出,就是敎師一一加以講解,他們也不會淸楚,效果是不會好的。
   三、有步驟地向學生提出要求。敎師用口頭把問題提出後,第一步只要求學生說題意,從他述說題意中,可以了解他對問題是否思考了,對題意是否理解了。常常有些學生,不懂題意便着手去算,專靠碰方法,碰對了就算對了,碰不對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錯的。所以培養學生動腦筋想題意,使解算成爲有目的的活動,是培養學生解算文字題的第一步重要工作。第二步便是要求學生在概括地說出題意後,即能决定用什麼方法解算並把結果計算出來。這時,對於爲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必須敎師或師生共同進行講解。在學生明白地認識了什麼要用這種方法,要能講明理由,並把它變成自己的要求,對講解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基礎後,才可以提出第三步,再要求學生講解。敎師在講解文字題的過程中,最好講同一類問題,用相類似的語句,同時要簡明扼要。這樣才可以都助學生理解,加深他們的印𧰼。在要求學生講解時,最初只要求他們能回答敎師的問話,而後才進一步叫他們有步驟地講解,最後做到學生聽完問題,即能很順利地先說題意,再說出採用什麼方法解算,得數多少,爲付麼採用這個方法即能得出正確的得數。
   四、要求學生自己出題。爲了鞏固學生的理解能力,並了解學生理解程度的深淺,在作業中,可以叫學生自己出題。這也可以分三步來進行,第一敎師先給學生說明問題的內容,只叫他們說出怎樣提問,如敎師說:哥哥有18本書,妹妹比哥哥少2本,這題目應該怎樣問法?又:一個小孩,先用紙摺了4架飛機,後又摺了7架,送給小朋友5架,這題目應怎樣提問?第二步敎師提給學生問題中的數目及數目關係,叫學生練習出題,如敎師說:編一個題目,內容是18減6,或者是4加11等。第三步再要求他們說一種問題的形式。即叫他們自己出一個同類的題目,或說出一個加法題或減法題或加減混合題,這樣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頭腦,提出問題,學習獨立地掌握解算問題的全面,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
   最後談一談在培養低年級兒童理解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的兩個偏向: 第一、要注意防止所答非所問的現𧰼。有的學生常常講了半天,不能理解題意,不知求的是什麽?結果弄得答非所問。例如有一個學生講解前述減法第四例題形式的題目,他說:“養牛85𨾏,養羊比牛少28隻,問養羊多少隻?因爲養牛85隻,養羊比牛少28𨾏,就是把8隻減去28𨾏,就是養羊比牛少的了。”這就是沒有抓到問題的中心,沒有完全掌握問題所要求的是什麽。這一點敎師應從開始進行敎學時即注意防止,一定要做到使學生對問題問的是什麽?所以我們要求的是什麽?懂得非常淸楚,然後再動手計算。使他有一個明白的觀念:計算就是爲了要找到問題的解答。
   第二、要注意防止敎條式的接受的現𧰼。有的學生常常對敎師的講解,沒有眞正的理解,只是死死地把它記住,結果弄得不能消化,成了死的敎條,應用時就發生困難了。所以敎師給學生講解,爲了帮助他們便於理解與記憶,說法與語句的組織形式,要儘量做到在講解同類題時求得一樣,使學生能够從敎師的多次的講解中,加深印𧰼,得到解答問題的方法。但是學生講解時,就不能這樣要求了。有的學生講解時常能做到和敎師說的一樣,但若抽出問題的重點,再叫他回答,他就回答不出7。這就是因爲他沒有完全懂得敎師所講解的,只是生吞死記而已。所以學生回答講解時,敎師不一定要求他先說那句,後說那句,只要他能把自己所理解的,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是好的,就證明他對敎師所講解的是能融會消化了。

知识出处

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實施經驗

《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實施經驗》

出版者: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敎部

小學五年一貫制的實施經驗该书主要介绍了重庆市西南区小学教育制度的1实施经验。

阅读

相关人物

關敏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