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川康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鹽務概况》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798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川康區
分类号: TS364
页数: 26
页码: 1-22
摘要: 川鹽的來歷:川鹽的來歷,據史籍所載,是開始於秦孝王的時候。那時在四川做蜀守的人,名叫李冰,很懂得水的來龍去脈,察覺了鹹泉的出處,於是在廣都縣(卽今之成都、華陽,雙流等縣。)鑿井,汲滷,製鹽。後來經過漢,晉,唐,宋,元,明,淸各個朝代,鹽井不斷的增加,到了晚近,產量就更加發達起來。尤其在淸朝咸豐同治年間,那時太平天國起義,淮鹽不能內運,於是自貢兩場的井灶,就興旺起來,負起接濟內地各省民食的責任。富順的井灶,始於晉朝,取名自流井。榮縣的井灶,始於唐朝,取名貢井,這是自貢兩場命名的來源。川鹽的來歷就是如此。
关键词: 盐务概况 川康区

内容

(一)川鹽的來歷:川鹽的來歷,據史籍所載,是開始於秦孝王的時候。那時在四川做蜀守的人,名叫李冰,很懂得水的來龍去脈,察覺了鹹泉的出處,於是在廣都縣(卽今之成都、華陽,雙流等縣。)鑿井,汲滷,製鹽。後來經過漢,晉,唐,宋,元,明,淸各個朝代,鹽井不斷的增加,到了晚近,產量就更加發達起來。尤其在淸朝咸豐同治年間,那時太平天國起義,淮鹽不能內運,於是自貢兩場的井灶,就興旺起來,負起接濟內地各省民食的責任。富順的井灶,始於晉朝,取名自流井。榮縣的井灶,始於唐朝,取名貢井,這是自貢兩場命名的來源。川鹽的來歷就是如此。
   (二)川省的鹽政:川省的鹽政,遠的已不必說,從淸朝雍正時候到現在,所採行的制度,大槪分爲三種:第一,商人認定銷鹽的數目,將稅款繳交官廳,這卽是專商制度。
   第二,官家辦理運務,配給商人去銷售,這卽是官運商銷的制度。
   第三,採行就場征稅,聽慿商人買賣自由,這卽是自由貿易制度。
   我們現在先來談談專商制度。專商制度,自淸朝雍正時候起,到光緖時候止,爲一個時期。後來又由民國四年六月實行起,到民國五年九月止,爲另一個時期。採行專商認銷的制度,在當時以爲運鹽銷鹽,有了專門做鹽生意的商人來負責,公家只要按額征足應征的稅款卽行。殊不知商人是唯利是圖的,他們對於認定銷額的地方,不妨少運一點鹽去,把鹽價抬得高高的。因爲運量少,資本也花得少,而鹽價則定得很高,利息自然也獲得很厚。卽使公家用平價的方法,來管制他,他們又可以用短秤摻砂種種取巧的方法,來對付你。這個制度,當時是長期的使四川老百姓吃了不少的苦頭。至於稅收,因爲商人不按額銷鹽,總是短銷,欠稅。官廳對商人,也莫可如何。
   其次是官運商銷的制度。這個制度,從光緖初年起,直到民國光復時爲止,是由官家辦理運務,由商人銷售。這個制度的優點:(1)可以減除運商從中剝削的弊端。(2)由官家主持運務,途中免受關卡的留難。(3)邊遠缺鹽的地方,沒有專商把持的毛病。(4)小資本經營的商人,可以作自由買賣的生意。而其害處則有:(1)官廳機關林立,開支浩大。(2)員司衆多,良莠不齊,以致揑報,敲詐,勒索,弊端百出。(3)商人是只知營利的,違章犯法,在所不惜,於是勾結官吏,互相謀利,勢所不免。因此又害得那時的四川老百姓叫苦連天,恨透了官廳。終至大家起來暴動,打掉了鹽務局,與關卡商店等。抗戰時期(民國三十一至三十四年),四川也是實行官運商銷的制度,開銷大,用人多,浪費不少。
   再其次是自由貿易制度。四川除了採行上述兩種制度以外的時候,都是採行自由貿易制度。在採行自由貿易制度的時候,其收稅的成績,都比採用專商認銷與官運商銷的時候爲佳。現行制度,也是採行自由貿易制度。這個制度的優點,免掉了官商居間的剝削,解除了官廳對商人許多政令的束縛,裁撤了許多苛擾商民的鹽務機構,使食鹽變成一種商品,任其在市場上自由競爭。如果商人對鹽有厚利可賺的時候,鹽商就會多起來,如果利息很薄,鹽商就會減少。彼此競爭,鹽價就可保持着平衡。不過目前本區各場製鹽的成本,高低不一,如果採行一種漫無計劃的自由貿易制度,按着物競天擇的定例,就會使那些產量少成本高的鹽場,歸於淘汰,難免要影響鹽民的生計,與社會的安寧。故爲着使產銷平衡,依照本區應銷的數量,來有計劃的規定各場的產量,不使有生產過剩或短少的危險,實在是必要的。
   (三)川北劃出的原因和川康區成立的理由:四川整個的鹽務機構,歷來是歸四川鹽運使管理的。民國四年,四川鹽務稽核分所,以爲管轄區域太大,事務太繁,另設川北鹽務稽核分所於三台,於是川南川北鹽區的名稱,才見於世。後來分而復合,合而復分,有好幾次,到現在仍是川北與川南分立。至於西康也併入川南的理由,是因爲西康省鹽源縣雖也出鹽,但該省大部份還是吃川鹽,而且該省地域不甚大,人口不甚多,當然以不必另立一個鹽區爲佳。貴州本身並不產鹽,因爲與四川產鹽的地域接近,又素來是吃川鹽,故併入川康區管理,縮小貴州原來的鹽務機構,節省開支。
   (四)川鹽的前途:產製的成本雖較蘆(天津)淮(淮北)海鹽的成本爲高,但如果能够川鹽改良生產技術,運用新法電機銼井,採用電力推滷,管制天然瓦斯,開發賤價煤礦,用來煎鹽,那時,不難使川鹽產量大增與價廉物美,這在西南的工業建設上,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節鹽產和稅收衆所週知,在不久以前,日寇侵略我國的時候,沿海許多產鹽的區域,被敵寇佔領了。那時民食發生了困難。於是四川的井鹽,爲人們所注意。因此,各方面都竭力來鼔勵井鹽的增產,故在二十八年,連川北計算在內,它的產量,就增加到了一千萬担,解决了鹽的恐慌。如果單以本區的產量來說,本區產鹽區域,共有十八縣(見附圖),每年可產六百萬担至七百萬担,爲全國最大產區之一,見最近三年產鹽比較表(附表一。關於表中所列產量或多或少的問題,這與天時地利人事有關,如氣候燥溫,滷水變淡或減少,井灶崩毀或封閉,燃料缺乏或昂貴,或成本過高,銷路不旺,或資金積壓,週轉不靈,或推滷鋼繩來源斷絕,或發生牛瘟,推滷沒有牲口,均可能影響產量的豐歉,如果要保持產最的平衡,或增加產量,全在善於事先計劃,克服困難。)至於稅收,在抗戰前(民國二十六年),四川尙未把川北再度劃出成爲一獨立區的時候,那年四川鹽稅收入,爲二千六百八十五萬一千元。抗戰後,稅收是大大的增加到億位以上。三十五年,貴州鹽區尙未劃歸川康管轄,其稅收也達到億位以上(見附表二)。
   (一)各場產量本區以自貢兩場爲產鹽的中心,其產量佔本區全產量三分之二以上,不特產量豐富,而且成本也較本區其他鹽場爲低廉,鹽質經過檢定後,亦甚佳。各場產量見附表三。
   (二)徵稅方法及稅率 (1)鹽稅徵收的方法 (甲)票鹽:所謂票鹽,卽是就場征稅,發給票販一張票,慿票通行的意思。川省在前淸的時候,鹽稅是按人口計算,故准許人民到附近各鹽場去販運,於是才開始了這種票鹽的制度。在鹽場中,由灶商聯合組織一個鹽垣,然後分配賣給各處來買鹽的票販。這些鹽垣,由灶商經營,鹽稅就由當地場分署或場務所經手征收。在已設有國庫存款的地方,每次票販來買鹽的時候,先由經手收稅的鹽務機關,察明購鹽的數量,與應繳的稅款,塡發收款通知單,吿訴商人,拿着這張單子,將稅款繳到代庫銀行去。銀行點收淸楚後,蓋章證明,仍交原商拿回來,換領運鹽票照,慿票就可以秤放鹽斤。經手收稅機關,每日要與代庫銀行査明收款數目,必需符合不錯。符合了,卽彙集塡送繳款書,繳庫察收報解僞中央。假設那個地方沒有銀行或公庫,那麽,就要呈請上峯批准,才有權經收稅款。票販來場買鹽的時候,卽去報吿場分署或場務所的計征員,驗明應征鹽稅的數目,塡給收款的通知單,吿訴票販,拿着這張單子,向收款員去繳納稅款,經收款員點收後,蓋章證明,票販卽把單子拿回來,換領運鹽的票照,場所卽慿票放鹽。鹽務機關,每日賣鹽完畢後,驗明款數不錯,卽封好存入鐵櫃。滿了五天或十天,卽解交主管場署,或者由場署派人分別到各收稅機關去提回,將其彙總起來,塡具繳款書,解繳距離較近有公庫的地方,由其察收解交僞中央。
   (乙)引鹽:凡是用僞財政部部照運行到各岸去銷售的鹽斤,統叫做引鹽。引,卽運鹽的票照。這個制度,發源於宋朝,意思就是導行到很遠的地方去。現在的引鹽,大多是行銷距離鹽場較遠的區域。由水路運到各集散地點,收進倉內,再行配售。而接濟鄰省行銷的鹽斤,只有自流井,貢井,犍爲,樂山四個鹽場,劃定一定的行銷區域。鹽稅征收的手續,是由各配銷據點的鹽務機關,按着實際所銷的斤重數量,計算應征的稅款,塡具繳款書,吿訴商人,拿着繳款書,直接將稅款繳入國庫。至於接濟湖南湖北兩省的鹽斤,稅款就由銷區去直接征收,解交僞中央。
   引鹽及票鹽行銷區域見附表四。(2)稅鹽秤放的手續 (甲)引鹽:運商辦淸了納稅的手續以後,卽塡具一張請求秤放鹽斤的單子,連同運鹽准單的正張與倉單,一併呈交鹽場分署;場分署將其與准單副張驗明符合不錯,卽指定倉坨(註)放鹽完成秤放鹽斤的手續。秤放人員並在准單副張上,註明所放的數目,以便考査。最後場分署卽將運鹽准單正張留下,副張交給運商,拿到管理局,去掉換運鹽執照。
   (乙)票鹽:鹽販辦淸繳納稅款的手續,領到了稅票或銷鹽准單以後,慿單向垣商領鹽,再經過官秤復秤一下,卽可出口行銷。
   (註)坨字可說是鹽務上專用的名詞,因爲鹽是笨重而數量多到幾百萬担的東西,任何地方也沒有這許多倉庫來堆藏,於是就選擇交通方便的露天地方,建立一種特別堆鹽坨地,堆積數十萬担不等的鹽斤,上面蓋的或用草或用篾席……乃依各地情形而定,這種坨通常亦叫做倉坨。建築完好的倉庫也有,不過很少,太不够用了。
   (3)稅率的規定與稅額估計自貢兩場,在民國二十六年五月份,其製鹽成本費,每担爲一元八角。那時重慶市整售價爲九元五角七分,成都市爲九元六角四分。在售價內,包括有國民黨政府所征收的正稅二元五角,附雜各稅二元一角,共爲四元六角。如以稅率與製鹽成本相較,稅率約佔成本兩倍半以上。如與食鹽整售價相比較,征收稅款幾達售價百分之五十。又行銷鄂省宜昌者,正稅爲三元五角,連附雜各稅爲十元零四角。當時宣昌售價每担爲十六元,是每担征收數達百分之六十五。又如去年八月二十五日,國民黨政府幣制改革時,那時每担鹽稅征收八元二角(二角爲鹽場建設費),南京售價每担爲十二元七角四分,其稅率亦佔百分之六十四點四强,大致符合了國民黨政府三十八年元旦公佈施行從價征稅百分之七十的規定。上述這些例子,都證明了國民黨統治時代對於鹽稅征收始終是採取重稅政策。將來征收鹽稅,如按照過去對於重慶食鹽售價之半數征收,該區每年銷鹽約六百餘萬担,從征稅中約可得鹽斤三百萬担左右。如按百分之三十稽征,也有兩百萬担的樣子。最近三年放鹽數目,請見附表(表五)。如以重慶市人口一百餘萬爲例,卽每年銷鹽爲十萬担,每月約近一萬担。按百分之三十征收,每月卽有三千餘担的收入。
   (4)漏私的情形及其數量估計按照人口計算銷鹽數字,卽是每人每年約需食鹽十斤。四川(除去川北鹽區食戶一千六百餘萬人口),西康,貴州三省的人口,總加起來,爲四千三百二十二萬二千餘人。每年卽應當銷四百三十餘萬担鹽,才符合這個人口數字。同時因爲川鹽產量豐富,接濟鄰省方便,又行銷鄂湘滇陜各省邊區,統計人數約近二千萬,合共加起來,爲六千餘萬人口,每年卽應銷六百餘萬担才對。何况貧苦的人民吃飯,往往沒有什麽菜,多是用鹽水或是很鹹的菜,來幫助下飯的。所以他們素常是超過每人應當食用的平均數量。如加上少數的魚業用鹽與工農業用鹽,數字雖不大,但無論如何用鹽的數字,應當超過這個人口規定的數字,才可以證明沒有絲毫私鹽的走漏。如將三十四年川康,貴州,川東(當時是分三個鹽區)所銷鹽的數字加起來,僅銷了五百一十餘萬担。由此可以明白,這個很大的差數,至少在一百萬担的數目以內,是被私漏了。假設這部份私漏的數量,能够防止的話,若按百分之三十征收,則川康區的鹽稅收入,可能再增加三四十萬担左右。第三節機構和人事——僞川康鹽務管理局 (一)內部組織及人事據三十六年度川康區的年報所列,其員額總數爲一千三百四十五名。又據三十七年僞川康鹽務管理局職員錄所載,中上級職員共二百八十名。近年來或有緊縮,但連低級人員在內,至少仍當超過一千名。該局設在自貢市,其內部組機系統,請見下表(附表六、七)。
   (二)分支機構及其內部組織川康爲全國最大鹽區之一,故該區管理局範圍也很大,其分支機關據三十七年一月的統計,大小共有六十一個。最大的如重慶分局,五通橋分局等,最小的,如沿河支局等(均見附表八)。表上共列五十四個,其餘的有幾個很小的機構,未列入。這些分支機關的內部組織情形,亦另列一表(附表九),卽使是很小的機構,只是人數少,分工是大致相差不多的。
   第四節財產關於該區一切重要財產目錄的資料,均被僞鹽務總局運往廣州去了。現在姑就所找到的一些材料,列在下面(附表十)。附圖表川康區產鹽銷鹽狀况圖 (一)川康區近三年產鹽數量比較表(單位:千市担)(二)川康區近三年稅收比較表(單位:僞法幣千元)附貴州區近兩年稅收比較表(單位:僞法幣千元)(附註)貴州原設有鹽務辨事處,獨立收稅,自三十六年起,併入川康區鹽務管理局,稅收亦與川康區合併,無法劃分。川康區三十六年稅收數字特大,一部由於通貨膨脹,一部亦係因此之故。(三)川康各場場名坐落分區與產鹽數量表(民國三十五年,單位市担)(四)川康區銷鹽區域表 (1)引鹽銷區 (2)票鹽銷區附貴州省銷鹽區域放鹽比較 (五)川康區近三年報全稅鹽斤比較表(單位:千市担)貴州區已併入川康區,其放鹽數,也附在後用作參考:附貴州區近兩年報至稅鹽斤放鹽比較表(單位:千市担)(六)僞川康區鹽務管理局内部組織系統表 (七)川康區鹽務管理局重要職員名錄註:材料來源係根據卅七年一月份出版之財政部鹽務總局職員錄 (八)僞川康區鹽務管理局及所屬分支機關表。
   (九)僞川康區鹽務管理局所屬分支機構内部組織系統表 (十)僞川康區鹽務管理局財產目錄 (1)川康區自貢市地圖上標明鹽務機關有下面幾座房產:(1)僞鹽務總辦公館一座 (2)僞川康局長公館一座 (3)僞川康鹽務管理局辦公廳一座 (4)自流井埸署一座 (5)貢井埸署一座 (6)電力廠一座(卽係與僞資委會合資經管之五千基羅瓦特的電廠)(7)鹽區醫院一座 (8)水崖居鹽倉一座 (9)車新寺鹽倉一座(2)僞貴州鹽務辦事處三十四年度呈報固定資產目錄中所載較貴重物品如下:

知识出处

西南鹽務概况

《西南鹽務概况》

西南區(川、康、雲、貴四省)的食鹽,以川鹽爲主,雲南鹽爲輔,其行銷制度與國內其他地區相同,都是採的自由貿易制,或稱征稅制,卽公家只管征稅和分配,其餘如生產和運銷等,槪由商人自辦。但行銷區域則有一定的範圍,互不侵犯,公家對這事亦加以認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