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一個農民改良土壤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新聞彙編十一、十二月號》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7870
颗粒名称: 通訊:一個農民改良土壤的故事
分类号: S156
页数: 2
页码: 一五四—一五五
摘要: 四川省许多山坡和丘陵地带,有不少长年不乾水的稻田。由于过去农田水利失修,农民到冬天就要在稻田里储水,以备来年春耕使用;这在当地叫“关冬水”。年代一久,这种稻田的田土就变成了泥,田底长期见不到阳光,土壤不起风化作用,磷、钾等肥素分解很慢,土壤变瘦了。
关键词: 四川省 土壤改良

内容

四川省許多山坡和丘陵地帶,有不少長年不乾水的稻田。由於過去農田水利失修,農民到冬天就要在稻田裡儲水,以備來年春耕使用;這在當地叫“關冬水”。年代一久,這種稻田的田土就變成了泥,田底長期見不到陽光,土壤不起風化作用,磷、鉀等肥素分解很慢,土壤變瘦了。因此,當地農民有一句老話說:“壩裡泥巴一碗油,山上泥巴瘦骨頭。”認爲山區莊稼沒做頭,𡑭產是平原的事。今年,華陽縣鶴林鄉髙峯村農民高子雲創造了每畝山田產稻穀一千畧七十九斤的新紀錄。把這句老話攻破了。
   髙子雲有二畝七分五厘冬水田,過去每畝最高產量是穀子四百多斤。今年春天,髙子雲在一次鄉的生產會議上,細心學習了四川省其他地區改良潮田的經驗和一些農業生產的新知識,心裡有了個底,便響應愛國增產的號召,决心改良土壤,計劃每畝田收一千斤穀子。但是,他的計劃曾被一部分有保守思想的農民懷疑過,他們說:“水好天不好,人强地不强,不要費了油、燈不亮!”高子雲的老爹也勸過他說:“祖輩八留下的話:窮不過山,瘦不過灣;改了田,不荒五(季)就荒三(季)。”高子雲却有另一種想法:人家李順達也是做山田莊稼,搞得滿好,爲啥我就不能想辦法?鶴林鄉鄉長、共產黨員余萬和也支持他的計劃,鼓勵他不要怕困難,多想辦法,把壞田變好田,“窮山”變寳山!
   計劃訂出後,高子雲就在他的冬水田裡動手排水,因爲高峯村在去年冬天修築了新舊水塘十二口,水不缺了。髙子雲把水排乾後,田裡有黏性的二黃泥土壤起收縮作用,裂成許多兩三尺深的口子,把田坎都裂斷了。這時,髙子雲也不免有些着急,跑去吿訴余萬和。余萬和仍鼓勵他說:“人多見識廣,你去和群衆多商量,研究好辦法。”這句話把髙子雲提醒了,他便去找有經驗的老農何二爹、周吉三等,研究出橫順複犂、復耙和施渣子肥改變土質的好方法。髙子雲回去後就橫順犂兩道,又橫順耙三道,把田土翻得又深、又細、又匀,再加渣子肥七十挑,不但防止了田土板結裂口,而且使土壤變肥了。然後,別的農民又夾幫他補好田坎,把田坎也捶緊了。
   這次困難克服後,髙子雲增强了信心。他從此經常主動聽取其他農民的意見,改進了插秧、施肥、灌水等技術。他還和家裡人商量,老爹趕場,妻子看豬,他每天只在田邊轉,一遇蟲子和野草,就立即消滅掉。有人說他着迷了,他說:“我們的城市、工廠需要糧食,志願軍需要糧食,我就迷的道一點。”他的稻禾長得很茁壯,豐收已有把握,村裡不少人就跑到他的田邊去看,都連聲稱讚說好。原先不相信的人,這時也來打聽他改良土壤的道理;連他的老爹也說:“我兒子有本事。”打穀那天,一挑又一挑的黄穀擔到髙子雲家裡,觀看的農民吵嚷着估計產量,直到最後稱了斤頭才完事。
   髙子雲的計劃實現了,每畝田平均收穀一千畧七十九斤。髙子雲山田豐產的故事傳遍了四鄉,做冬水田的農民紛紛來向他請敎改良土壤的經驗。(新華社成都訊)

知识出处

西南新聞彙編十一、十二月號

《西南新聞彙編十一、十二月號》

《西南新闻汇编十一、十二月号》主要介绍了全国各城市迎接“中苏友好月”;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已完成迎接“中苏友好月”的准备工作;全国各大城市庆祝十月革命节;“中苏友好月”活动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各城市“苏联视频展览”开幕;拉萨市展开中苏友好活动;万县市各界人民集会追悼苏联空军烈士等多篇新闻报道。

阅读

相关人物

龔農
责任者
高子雲
相关人物
李順達
相关人物
余萬
相关人物
周吉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