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新聞彙編第十三期》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7500
颗粒名称: 少數民族工作
分类号: D633
页数: 10
页码: 七九—八八
摘要: “少数民族工作”中主要描写了两族联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工作有显著成绩、藏族女模范、站在支持入藏部队的最前列等内容。
关键词: 民族工作 少数民族

内容

通訊:兩族聯姻
   一九五一年初夏,雲南省麗江縣東壩子仁里村的一個摩些族婦女和一個民家族男子結婚了。這在麗江縣摩些族和民家族兩族的關係上,是一件空前的大事。
   在麗江縣摩些族是個大族。過去因爲受了國民黨反動統治者的挑撥,摩些族的婦女從來瞧不起民家族的男人;然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兩族男女今天自願結婚了。
   男人王正春是民家族的一個雇農;女人和玉蘭是摩些族的一個勞動婦女。王正春從小就替地主家做工,做了二十八年長工,沒有得到一個工錢,却時常受地主的惡毒打駡。在舊社會裏,王正春有苦沒處說,只好把眼淚往肚裏吞。他今年四十來歲了,還沒有娶上妻子。和玉蘭是守了十年寡的寡婦,她帶了兩個孩子過着困苦的日子。她看中王正春勞動積極;但是照摩些族的習俗,民家族的人被叫做“勒笨”(乞丐之意),因此不敢和王正春結婚。
   一九五一年五月間,村裏開展減租退押運動。王正春在一次村裏召開的訴苦會上,傾訴了他二十八年來所受的痛苦,並悲憤地哭了,和玉蘭在會上聽到王正春訴的苦,想到自己過的苦日子,也哭了起來。
   就在這次訴苦會以後,和玉蘭心裏慢慢亮起來了。她想:在舊社會裏,摩些族和民家族的貧雇農都一樣受封建地主的壓迫;摩些族和民家族的受苦人原來都是一家人呀。於是,她對王正春更有了好感。她想王正春還沒有成家,自己也沒有對𧰼,嘴裏雖不說,心裏已經打定主意了。王正春自從訴了苦,覺悟提高,積極參加減租退押工作。村民看他爲人老實,做事公平,就選他當縣農民代表會代表;以後他文當選爲農會主席兼村長。王正春在工作中發現和玉蘭階級覺悟較高,工作熱心,又和他一樣是個受苦人,心裏也有了愛戀的念頭。
   村民們也看出他們兩人的意思。有一次,幾個摩些族的婦女對民家族婦女說:“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兄弟民族是一家;如果正春同意,我們摩些族的和玉蘭倒願意嫁給他呢。”民家族婦女說:“這一對才配得好,我們民家族和摩些族做了姻親,才更相親相愛。”
   這件事就這樣被嚷開啦,全村農民沒有一個不高興,都希望他倆早一點成婚。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九日,村裏農會忙着替這對新人辦喜事。摩些族和民家族的農民都跑來幫忙;有的燒飯做菜,有的打鑼敲鼓;全村歡天喜地,鬧鬧鬨鬨。這是兩族農民從來沒有的大喜事。在農會大門口的兩邊,貼上一付大紅對聯,上面寫着:
   不拜天來不拜地,
   我們拜拜毛主席。
   全村的農民和工作同志一共來了四百多人,還有附近各村的客人,都來慶賀兩族人民的新婚姻。過去同一壩子不相識,隔一條小河不相睬的農民,現在都在一起吃喜酒了。兩族間的友愛團結的氣氛籠罩着仁里村。
   王正春的父親幾十年來一直流落在城裏,這天,村裏農民從城裏把他找囘來,替他換上新衣服。他說:“想不到我們父子有這樣的一天。”在舉行結婚典禮時王正春向大家說:“因爲有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我們農民才有今天。我們不要忘記毛主席共產黨的恩情。”和玉蘭說:“從此我們要搞好生產,搞好兩個民族的團結,才對得起毛主席。”(新華社昆明五日電) 西南區各少數民族人民踴躍交公糧
   (新華社重慶十一日電)西南區各地少數民族人民踴躍繳納秋季公糧,許多邊遠地區都已全部完成公糧入倉任務。
   在繳納公糧中,各民族人民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忱,他們把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貴州省黎平縣第四區的侗族農民,繳糧前在村和村、組和組之間相互進行競賽,保證“公糧不好不出村”。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康定縣古瓦鄉的藏族農民在收割莊稼時,就把質量最好的糧食單晒、單藏、留作交公糧。貴州省畢節縣第二區干河村的苗族和彝族農民,曾組織了五百多人的運糧大隊,在一天內就完成了七萬多斤公糧的入倉任務。該省都匀縣基場鄉的少數民族人民還自動組織起來整修運糧的道路,以便迅速地完成繳糧工作。
   各民族人民在繳糧中還發揮了團結互助的精神。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康定縣古瓦鄉有些藏胞沒有畜力運送公糧,該鄉有畜力的藏胞都自動拿出牲口,組織起來,集體送糧。雲南省普洱專區居住在平地上的僰(泰)族人民,爲了減輕住在山區裏的阿卡等民族人民的負担,自動提出多交公糧。
   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工作有顯著成績
   (新華社北京十一日電)一年多以來,西康省藏族自治區工作已有顯著成績。
   西康省藏族人民聚居的康定地區,在人民政府領導下,自一九五零年十一月成立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後,全區二十個縣都先後召開了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各縣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和人民政府的負責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藏族。許多農村、牧場中的藏族婦女也參加了人民政府的工作。藏民們說:我們過去祇有繳糧、納稅和支“烏拉”(差役)的資格,現在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成了國家的主人。這才眞是民族平等了。他們紛紛上書毛主席,表示决心永遠跟着毛主席、共座黨走。藏族內部和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加强了,許多二、三十年的“寃家”、“對頭”,都在人民政府的敎育和調解下團結起來。該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都開辦了民族幹部學校和幹部訓練班,已培養了二千二百四十四名藏族幹部,其中有一部分已參加各級政府工作。
   藏族人民在自己作了主人之後,政治積極性大大提高。一年來,全區已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受到抗美援朝和愛國主義的敎育,有近八萬的各民族人民訂立了愛國公約。在捐獻飛機大砲運動中,藏族人民都熱烈捐獻,提前超額完成了捐獻計劃。他們在支援解放軍入藏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人民政府正確的經濟政策指導下,自治區人民的經濟有了發展,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據統計,該區的各種主要土特產比一九五零年增那了百分之一百到二百;去年輸入該區的茶葉和其他日用必需品較一九五零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四十一點八。此外,在衞生文教工作方面的收穫也很大。去年春夏期間,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南軍政委員會改西康省人民政府曾派專家和獸醫人員到該區防治了牛、馬一萬六千二百多頭,迅速撲滅了廣大地區的獸瘟,並培養了藏族初級獸醫人員一百多名。在文化敎育方面,小學生達四千二百多人,較一九五零年增加了百分了五百四十强,中學生也增加了百分之一點六。
   西康通訊:藏族女模範新華社記者王世晉
   西康省德格縣龔埡村的藏族靑年婦女代表曲梅巴貞,在藏族自治區第二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受到了全體代表的熱烈歡迎。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派代表授給他“支援模範、藏族之光”的錦幟,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也奬給她“熟愛組國,熱愛毛主席,把支援運輸當成自己的事”的錦旗,康定的少年兒童隊員爭着把一束束鮮花獻給她。在雷動的掌聲中,她登台向四百多位代表講話。她說:“我是一個窮苦的老百姓,過去在大漢族主義者——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時候,我像一頭馱爛了背,走破了脚的牦牛,一年到頭給他們支“烏拉”(差役),沒吃沒錢,還要挨打受駡。現在和過去完全兩個樣了,我們藏族人民自己當了家。我的碗裏有了酥油、糌粑,欠的賬都還淸了,還買了一匹馬,這都是毛主席、共產黨來了才得到的,我要永還記着這恩情,用實際行動來報答毛主席。”她的話,代表了幾十萬藏族人民的心聲,這也是她夜以繼日地支援解放軍進駐西藏的力量的源泉。
   二十四歲的曲梅巴貞,像所有的藏族婦女一樣,是一個出色的勞動好手。一九五零年秋天,在人民解放軍經過德格向金沙江進軍的第二天,她便帶着兩頭牛、一匹馬,和隣居們一起參加了支援解放軍進駐西藏的運輸行列。她率領由八個婦女組成的運輸隊,在從柯鹿洞到光通河一百二十里的途程上運輸。那是一條崎嶇險惡的路,行人一不小心,連人和牛都會從懸岩上跌下去,摔得粉碎。但英雄的曲梅巴貞和她的運輸隊,沒有被困難嚇退,她們勇敢堅强而又謹愼小心,終於勝利地完我了一百多次運輸任務。
   隨着解放大軍的前進,支援的任務一天天地加重起來,曲梅巴貞便積極動員旁人參加運輸,反覆地宣傳和解釋人民解放軍的政策、紀律。在她的影響下,有五戶藏民帶了三十頭牛參加了運輸。她儘量幫助同伴解决困難,在過河時,她總是爭着幫助體弱的同伴上下馱子。有一次,老頭子沙達那馬的牦牛中途死了,她就代他把馱子運走。另一次,她自己的牛累得臥下了,她不顧自己當時肚子痛得厲害,急忙揹起一百多斤重的馱子就走。有人勸她等着僱一頭牛來馱,滿說:“解放軍離開家鄉和父母,千辛萬苦到這裏來,是爲了我們藏族人民的解放,我們不能叫解放軍挨餓。”她就這樣一直揹到了目的地,她愛護馱子無微不至。每逢下雨或飛雪時,她就帶頭脫下身上的氈子搭在牛身上,把衣服蓋在馱子上。在她的細心照顧下,她們運輸隊的馱子沒有受到損壞。她和她的同伴不僅時常和風雨冰雪作鬥爭,還要隨時準備抗擊“夾棒”(藏話小偷)的騷擾。每當在荒涼無人的地方過夜時,她們便把馱子全部堆放在宿地中央,然後大家手牽着牛繩,頭靠頭和脚連脚地繞着馱子睡覺。就在這個時候,曲梅巴貞經常是不睡的,她不時起來巡迴查看。有一次,她們馱了大批重要物資,露宿在一個危險而偏僻的地方。曲梅巴貞一面吿訴同伴們要提高警惕,一面又和住在附近的另一個運輸隊取得了聯系。晚上,她獨自放哨守衞着。到了半夜,果然有幾個“夾棒”向她們的宿地偷偷摸過來了,她連忙喊醒同伴,在隣隊的協助下,趕走了“夾棒”,保全了馱子。曲梅巴貞參加支援工作有一年左右,她每天都在緊張地忙碌着。從柯鹿洞到她自己的村子——體埡村只有一天的路程,但她没有囘家過一趟。她說:“參加支援工作是爲了解放西藏的兄弟姊妹們,萬不能鬆懈。”
   曲梅巴貞曾經三次被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部隊評選爲支援模範,並當選爲人民代表,出席了德格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一九五一年七月她到藏族自治區民族學校學習,又先後獲得了學習模範和勞動模範的稱號,並光榮地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靑年團。她學習進步很快,短短幾個月中,不但會說普通的漢話,並且學會了一些漢次。她在日記本上寫着:“我要做毛主席的好學生。”
   (新華社雅安十一日電)
   西康通訊:站在支援入藏部隊的最前列新華社記者王世晉
   藏族人民過去一向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匪幫看作落後的民族,但是在解放後,他們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就發揮了巨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特別是在支援解放軍入藏的工作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一九五零年秋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時起,藏族人民一直站在支援大軍進藏的最前列。特別是甘改、德格、白玉、鄧柯、石渠五縣的人民,更坦負了運輸先鋒的任務。他們組成了幾千頭牦牛的運輸隊,不管甚麽天氣,都奔走在拔海三千公尺以上的康藏高原上,把大批的物資日以繼夜地運送到前方去。有些沒有牦牛的人,就帶着自己心愛的坐騎參加運輸,石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羅布鄧朱拿出自己的四十頭牛參加運輸,每月還以薪俸的八分之五作爲支援費用。白馬村村長森朗報爲了提前完成運輸任務,他親率本村的牦牛隊日夜運輸,在涉過雅礱江時,爲祖國獻出了他的生命。德格縣龔埡村支援模範八腮在嚴寒的冬天跳入深及腰際的湍急的河水中,尋找掉落在水中的物資。在進軍的路上,藏族人民還預先爲解放軍修好了無數渡口的木橋,並組織騾馬站,幫助解放軍隨時僱用性口。只有一萬左右人口的石渠縣,在兩年中曾幫解放軍買了一萬多隻牛羊,五萬多斤酥油和二萬張牛皮。
   與支援前綫同時,藏族男女靑年展開了蓬蓬勃勃的參軍運動。在過去,藏族人民一見到國民黨軍隊就像仇人一樣。可是現在,他們見了解放軍總是竪起大姆指說:“牙姆熱!牙姆熱!”(很好,很好!)他們都踴躍地參加人民解放軍入藏部隊和藏民團。丹巴縣巴旺鄉二十歲的靑年土司王若汗親自帶領三十多人報名參加藏民團,榮獲了“建軍模範”的稱號。僅有二千多人的巴塘縣城區,就有二百多人參加了入藏部隊。他們唱着自己新編的歌子:“河(指金沙江)西的同胞啊,不要悲傷,解放軍來了,你們就和我們一樣。”“萬惡的美帝國主義,趕快放棄夢想,我們藏族人民,一定要保衞祖國的邊疆。”
   藏族人民在追求進步方面,也表現了强烈的意志,解放前很多人不願自己的子弟進反動派辦的學校,在迫不得已時,便僱人充數,現在都積極送子女到各縣短期幹部訓練班和康定民族學校去學習,今年八月,巴塘縣就有六十多個男女靑年步行到康定進民族學校。他們都希望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把藏族人民自己的事辦好。(新華社雅安十一日電)
   西康通訊:團結在毛主席的旗幟下新華社記者王世晉
   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是一塊豐饒的地方,它橫臥在大渡河和金沙江之間。江河兩岸,是綿延數百里的原始森林。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放牧着千牛萬羊。在狹長的河谷地帶,種植着紅蕎和靑稞,在叢山叠嶺中,生長着採獵不盡的虫草、貝母、鹿茸和麝香等名貴藥材。但是,聚居在這裏的幾十萬藏族人民,在解放前却過着非人的生活,他們在國民黨苛捐雜稅的壓榨下,把自己一半以上的時間,無代價地爲國民黨匪幫支應“烏拉”(差役)。更因爲歷代反動統治者和國民黨匪幫的挑撥。藏族內部和各民族之間曾循環不已地打“寃家”(互相仇殺)、械鬥、搶刼,鬧得社會秩序非常混亂。白玉縣正科村在三十九年的四次大械鬥中,共死傷八百九十多人,全村原來有一千五百多戶,到解放前只剩下四百多戶。房屋倒塌了,千百畝良田一片荒蕪。德格、白玉、石渠、鄧柯以及昌都專區的同普,這五個縣的人民因爲相互仇殺,在數十年間人口由七萬人減到兩萬人。
   解放以後,各級人民政府派遣了大批幹部,分赴牧場,農村和喇嘛寺,大力宣傳民族團結政策,召開團結座談會,調解糾紛,並進行區域自治的各項準備工作。在藏族人民的努力和西康省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很快實行了區域自治,成立了以藏族爲主的各族人民的自治機關——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全區二十個縣還相繼舉行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這些會議都制定了關於加强團結的具體辦法,代表們鄭軍地簽訂了團結公約,有些打了十多年到幾十年的寃家對頭,在代表會議上經過調解而和好了,他們在毛主席像前莊嚴宣誓,表示緊密團結的决心。巴塘縣南區頭人茨朗洛松和東區頭人八美茨登本來是親戚,過去受了國民黨匪幫的挑撥,曾經打了十來年的“寃家”,雙方死傷二十多人,燒燬三十多幢房屋,損失糧食財物不計其數。他們經過巴塘縣人民政府的敎育和調解,已經重歸和好。現在兩人都是巴塘縣人民政府的副縣長,一塊工作,互相幫助,被選爲自治區的團結模範。
   藏族自治區開始呈現了團結互助的新氣𧰼,藏民們打“寃家”和械鬥的行爲,已經基本上停止了。在實行區域自治後的一年中,各縣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政府司法機關,共調解了二千五百九十二件不團結的糾紛事件。一九五一年的十月,自治區第二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重新修改了十項團結公約。大家一致保證:緊密地團結在毛主席的旗幟下,爲建設新藏區而奮鬥。
   (新華社雅安十一日電)
   駐雲南解放軍某部文藝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文藝工作獲顯著成績
   (新華社昆明十三日電)駐雲南省人民解放軍某部文藝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歲進行文藝工作,一年多來獲顯著成績。
   這一些文藝工作者,曾經和數以萬計的各民族民工們一起在滇西北高山人稀的地方,共同修築公路;曾經和滇南各民族的聯防隊在一起殲滅殘餘土匪;更經常地協助各地人民政府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建政工作,正確地宣傳和執行了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的覺悟水平迅速提高。他們和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白天幫助他們揷秧、收割,夜晚便組織歌舞會、營火會。在戰鬥和勞動中,他們和各民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他們在各地演出時,各族人民時常翻越高山、涉過大河趕來參加晚會。雲南邊境金平縣猛喇各族人民聽到電影放映組卽將到來的消息,在半個月前就準滿了房子,做了米糕,並派人去迎接放映組。放映組到達猛喇時,有四千多各族人民帶着乾糧,走了兩三天的路,趕來看電影。他們在“中國人民的勝利”影片中看到了毛主席,幾千人一起站起來歡呼:“看到毛主席了,毛主席到邊疆來了!”
   解放軍文藝工作者們每到一個村寨,這個村寨的人民便活躍起來。全村的靑年人都穿起節日服裝,帶着樂器,燃起篝火,和解放軍文藝工作者們輪流表演歌舞。在紅河以南,很多村子裏的老人向演出組同志講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唱“酒歌”。麗江專區永勝縣小涼山那些從不對外族唱歌的彝族婦女也在晚會上演唱了。邊疆許多民族人民已學會扭秧歌、打腰鼓,並能用本民族語言唱“東方紅”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有些少數民族的人民還學會了蘇聯的軍民聯歡舞。各民族人民創作了許多歌頌毛主席、共產黨和解放後幸福生活的歌曲,這些歌曲已在各民族中廣泛流傳。
   一年多來,解放軍的文藝工作者以邊疆軍民的親密關係和各民族在解放後的生活變化等內容爲主題,創作了數十種具有民族形式的戲劇和歌舞。這些戲劇和歌舞在邊疆演出後,更提高了軍民的鬥志和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

知识出处

西南新聞彙編第十三期

《西南新聞彙編第十三期》

“西南新闻汇编第十三期”中主要描写了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和反对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偷窃家经济情报的运动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楊濬
责任者
曲梅巴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