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土產》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6981
颗粒名称: 綢布
分类号: F762.7
页数: 10
页码: 132--142
摘要: 絲綢名目繁多,主要者有紡、綢、縐三種。紡類有南充所產之三苗素紡、二苗素紡、一苗素紡(又名裏綢),及西充所產之西紡等;綢類有木機、鐵機,或素綢、花綢之別:如南充產之木薄綢(木機所織)、鐵機綢(鐵機所織)、六二花綢(分三苗、二苗兩種),西充產之西薄,樂山產之廠絲薄綢(又名廠素綢)、粗絲綢(又名長竿綢或加頭)、裏綢、花綢,合川產之茗機綢、綾綢等;縐類有天然縐、湖縐、鷄皮縐等。此外成都之花緞、素緞、軟緞,合川之頭紗(絲帕),均爲有名之出品。
关键词: 西南土产 绸布

内容

一、品名:絲綢名目繁多,主要者有紡、綢、縐三種。紡類有南充所產之三苗素紡、二苗素紡、一苗素紡(又名裏綢),及西充所產之西紡等;綢類有木機、鐵機,或素綢、花綢之別:如南充產之木薄綢(木機所織)、鐵機綢(鐵機所織)、六二花綢(分三苗、二苗兩種),西充產之西薄,樂山產之廠絲薄綢(又名廠素綢)、粗絲綢(又名長竿綢或加頭)、裏綢、花綢,合川產之茗機綢、綾綢等;縐類有天然縐、湖縐、鷄皮縐等。此外成都之花緞、素緞、軟緞,合川之頭紗(絲帕),均爲有名之出品。
   被面分織花與繡花二種。因品質之不同,織花被面有100雙絲被面(以花式分,又有條花、角花、格花、滿花等數種),100單絲被面(有條花、格花兩種),及普通被面;以上爲川西成都有名之特產,統稱錦緞被面,又名蜀錦。繡花被面有軟緞被面、三紡被面、鷄皮縐被面等數種;繡工之精粗,依綢料品質之好壞而別。
   二、用途:絲綢因品質之不同,有各種不同之用途。
  1.衣料:此爲絲綢主要之用途,各種紡、綢、縐均可供作衣料之用。
  2.起居日用:窗帘、帳子、枕套、棹布等均有以絲綢爲材料;又合川產之頭紗,爲少數民族所樂用,作爲纏頭之絲巾。
  3.軍用:南充之素紡,可供軍用,能製降落傘及彈藥藥包等用。
  4.被面:主要用途爲縫製被蓋面子之用;每爲一般人民用作婚喪饋贈之禮物,可以佈飾,又切實用。又蜀錦亦可縫製衣服。
  5.其他:屛對、錦旗、旗幟多以綢緞爲材料,又成都所產之羅底,可作篩底之用。
   三、生產季節:絲綢之生產季節,以晴天爲宜,一年之中以三、四、七、八月爲較佳之時期;亦有因原料之供應及銷季之關係而不同。如素綢以農歷七月間新絲上市起至翌年五月爲生產旺季;花綢因銷季在秋冬,故以每年五月至八月爲生產旺季;湖縐、茗機花綢,不受季節影響,經常均有生產。被面之生產,以每年農歷五月至九月爲生產旺季。
   四、產地:西南織綢業,除川南五通橋美亞織綢廠及重慶華源織綢廠爲具有規模之電機工廠外,其餘均爲手工織機,分佈於川南、川西、川北一帶,川東亦有出產,雲、貴及西康尚無統計,據悉爲數甚微。各地分佈情形:川南集中在樂山城郊,及附近之蘇稽、水口、白楊壩等鄕鎭;川西絲綢產於成都周圍數十里之農村,成都特產鷄皮縐,以南郊外之簇橋爲中心,成都附近各縣,如金堂、華陽、雙流新津、祟慶也有生產,川北之產地在南充及西充,以南充爲主;川東之產地在合川。
   蜀錦被面產於成都,機戶附設於該地四門及其近郊,尤以東南門及“少城”一帶爲最多,均爲小規模工廠,最大者有機床十餘架,少者僅一、二架。剌繡被面在成都,集中在城內科甲巷、九龍巷等地,大量產品係分發與城郊各鄕鎭婦女繡織,爲農村之主要副產。
   五、產量:西南絲綢以川北南充之產量爲最多,川南樂山次之。茲根據重慶市繅絲絲織工業同業公會所調查之歷年產量列表如次:六六、生產成本:絲綢之生產成本,因規格經常變動,又因生絲歷史價格波動甚大,如1923年生絲價格每箱爲800餘元,1933年減爲700元,次年慘跌至300餘元,因之絲綢成本難以確計。茲以1936年成都素緞之成本爲例,計算如下:以當時成都中熟米每雙斗2.10元價計算,40兩重素緞每疋成本爲330斤米。
   又據重慶區繅絲絲織工業同業公會以樂山廠絲綢作典型,計算其成本如下:以樂山中熟米價每斤515元計算,薄綢之成本爲512斤米。運至重慶之運費約爲貨物成本之1.5%卽8斤米。
   鐵機之生產成本較木機爲高,茲依據重慶華源織造廠的生產成本表列於後:說明:金額以元爲單位。米以斤爲單位。
   七、規格:機綢規格,因生產地區及產品種類而有差異。主要產品規格如下表:八、集散地:西南絲綢在抗戰以前暢銷西北,西南及長江沿岸各埠,其集散地區,內以成都重慶兩地爲主。又以織戶分佈產地四鄕,各區以當地城鎭爲自然集散地,如樂山所產綢縐集中於樂山城內及所屬蘇稽鎭。蜀錦及綉花被面之集散地以成都爲主,重慶次之。
   九、包裝與運輸:絲綢包裝通常爲每疋一摺叠,每五疋或十疋包一件,內裹油紙及牛皮紙,以防潮氣侵入,外縫白布。輪運或車運者,再裝入木箱或篾包,木箱大小無一定標準。蜀錦不宜摺叠,雙絲被面每床內襯粗紙捲成一圓筒,單絲被面每五床捲成一筒,每筒外裏對方紙及油紙,集數筒裝入篾包內;繡花被面每床反摺,內墊薄紙,約五十床梱一包。絲綢運輸辦法,一般多零星交寄郵包,亦有交汽車或木船運輸者。由南充運渝船運費每疋約1,000元,車運運費較高,每疋約需1,200元,十、價格:絲綢因規格經常變動,目下市價難以與過去價格作精確之比較,據經營絲綢業務者言,在抗戰以前每尺三苗素綢可換二尺學生藍布,今則三苗素綢重慶市價每疋爲300,000元,學生藍布每疋爲545,000元,卽每尺三苗素綢僅能換取學生藍布9寸,較前下跌55%,而今三苗素綢之品質已不及抗戰前之品質。茲將最近(1951年2月)絲綢,被面產地價格與重慶市價作比較如下表: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百貨公司西南區公司調查(米價係以中熟米價計算)。
   十一、銷售情况:西南絲綢在抗戰以前,內銷以西北爲主,區內及長江沿岸各埠次之,華北京津一帶,亦有銷售,外銷以印度、緬甸、越南爲主,部份銷至南洋一帶。過去銷量,尚無精確統計,以成都一地觀之,在1921年以前,有織機11,000餘架,以每架年產50疋計算,年產量可達550,000疋,嗣以美國及日本人造絲與棉織品大量來華傾銷,我織綢業漸形不振,據四川經濟參考資料所載1936年成都織機減少爲971架,實際開工者僅30%,由此可見絲綢銷售之一般情況。抗戰期中,外貨來源阻塞,銷售漸有起色,成都藝術品之桌布繡像曾銷蘇聯及外蒙古等國,勝利之後美帝貨物又大量湧入,川綢又告一蹶不振。現時國內銷路仍以西北爲主,區內及漢、滬、穗次之,華北、東北亦銷一部份,國外市場目前尚無銷路。
   (二)夏布一、品名、夏布屬蔴織品,故又名蔴布,因品質不一,當地有以頭份,寬度,或長度名者:如隆昌產之四八,八百頭,卽480個頭份或800個頭份之夏布(實際頭份不足所名之數量),江津產之尺三,尺四,卽1.3尺或1.4尺寬度之夏布,江津產之十丈,卽10丈長之夏布。有以銷路命名者:如隆昌產之京莊,專銷北京。又有以用途命名者,如中江之衣布,專作衣料用等,要皆爲夏布花式之簡稱。二、用途:夏布因粗細之不同,用途亦異。茲分述如下:
  1.衣料——此爲夏布之重要用途。銷國內者大半爲漂白布,銷朝鮮者均爲本色布。
  2.帳料——爲夏布之次要用途。自600頭以下,除京莊布而外,均作此用;粗羅紋(三二及四五布)亦全作帳料,以漂白布、印花布爲主,染色布較少。
  3.挑花品——如檯布、椅墊、手巾、餐布、錢袋等等裝飾之物,因均繡有花紋或抽紗爲圖案,故名挑花品,此種出品,大部份在北京及汕頭挑花廠製造後,運銷南洋及歐美各國。所用夏布多係中莊,以淨白爲主,本色甚少。
  4.其他一戲衣之裏襯,裹物之包皮,如帳册面布,及華北塗漆糊裹庭柱之用等。以上用途均爲京莊布,取其價廉;漂白較多,本色次之。另有三百、四二、五六、單紗等多種羅紋,可做窗簾布、門、窗、橱、罩之用。
   三、生產季節:編織夏布是農村副業,多由家庭婦女於農閑之時編織,故農忙時產量減少,一年分三季(俗稱上、中、下三關),下關及上關卽每年農曆八月起至次年之四月止爲旺月,因氣候較温和,易於編織;中關四月至七月因天氣炎熱,蔴綫易斷,編織較難,是爲淡月。
   四、產地:西南夏布產於川南之隆昌、內江,川東之榮昌、江津、大竹、鄰水,川北之中江等地。其中以隆昌爲主要產地,榮昌次之,江津、內江、中江又次之。雲貴邊境也有出產,當地少數民族夷家自紡自織用蔴布爲衣料,隆昌長於績織,產布特多;榮昌長於精製,因榮昌瀕臨沱支流,水潔漂布較白之故。隆昌、內江夏布需要精製者,多在榮昌加工。各地機房分佈情形:隆昌機戶散佈於附城四郊,及石碾、石鵝、稻市、界市等鄕鎭;榮昌機房大槪集中於城東郊十餘里內;江津機房集中於仁沱場、眞武場、洛黄市,內江機房集中於觀音鄕、田家鄕一帶;中江機房集中於迥水舖、通濟場一帶。
   五、產量:西南夏布產區集中於隆、榮一帶。常年產量據四川經濟參考資料所載,自1922年至1933年止,每年產量最盛達80萬疋,最低僅50萬疋,平均年產60萬疋。各地產量,隆昌年產440,000——274,966疋,榮昌年產170,000——109,860疋,江津年產70,000——43,000疋,內江年產60,000——39,960疋,中江年產50,000——36,340疋。除上列各地之外,其他地區亦有出產,計大竹年產53,000疋,榮縣年產8,000疋,鄰水年產1,000疋。抗戰期中,銷路受阻,產量銳減,降至20餘萬疋。勝利之後,逐漸恢復爲年產30萬疋。目前產量每月約二萬疋。西南貿易部於1950年10月召集夏布商座談會,所得各地產量資料如下表:六、生產成本:夏布之織造,分績蔴、織布、精製三步驟。績蔴戶用白蔴或靑蔴經漂蔴、析縷、接縷、漂綫等手續,製成蔴線,絡爲蔴團,售與機戶。機戶經編織幷加以修刮整理之後,卽成生夏布。銷朝鮮之尺三布,四八布,卽爲生夏布;一般均經精製之後再行出售。精製之工作,大致爲漂白、染色、印花、漿紮等。故夏布之成本,除原料生蔴之成本外,須分別計算三個生產階段之工資,物料成本。如隆昌產夏布,在抗戰前每疋織工自一角三分至四元不等,成本相差數倍。茲以1934年10月隆昌產之尺三生夏布,每疋製造成本列如下:以當時中熟米市價每老斗2.30元(45市斤)計算,每疋尺三生布之成本,交換米37斤,如需運往榮昌精製,每疋加漂漿工0.18元,又運力0.17元,兩共0.35元,合米7斤;連同生布成本37斤,共44斤,是爲漂白尺三布之成本。
   其他品質之夏布成本,隨蔴線粗細,成本賤貴,及工資之高低而互異。兹將四川經濟資料所載,隆昌1934年夏布工資情况列表如下:川產夏布之製造,因無規模宏大,組織完密之正式工廠,精確計算生產成本較爲困難。據川南土產公司於1950年8月調查,隆昌夏布織造成本如下表:以上二例爲生布成本,精製漂白費用,粗布每疋2,500元,細布每疋3,000元。
   七、規格:夏布因係手工製造,又以銷區不同,用途各別,故規格繁多。其品質係以粗細爲標準,卽以頭份之多少,而定粗細。大致頭份在五百個以下者爲粗布,頭份在500——1,000個者爲中莊布,頭份在1,000個以上者,爲細布。長度普通爲48尺,寬度普通爲1.2尺——1.4尺,細布較粗布爲寬;重量普通在30——40兩之間。茲將各地所產夏布之名稱與規格列表如次:甲、隆昌各種夏布規格明細表乙、榮昌各種夏布規格明細表丙、內江各種夏布規格明細表 (內江夏布幷無細類及頭份之規定,此表祇就大槪情形分類)丁、江津各種夏布規格明細表戊、中江各種夏布規格明細表八、集散地:西南夏布以重慶爲主要集散地。所有榮、隆、內、津出口之夏布,均在重慶集中,轉運各地。榮、隆、內輸出外省者,也有不經過重慶而逕在永川屬之松漑付郵寄運出者。區外以上海、漢口爲主要集散地。銷售國外之夏布,早年在山東、烟台,民初移至上海出口。又產地機戶散居四鄉,當地交易採取集市辦法。集市地點在當地街面或廟宇。九、包裝與運輸:夏布每疋經整理之後,摺叠爲捲,縛上商標,並用彩紙絜結,壓緊之後成爲疋。運銷省外者,包裝成件。每件疋數因布類而異:隆昌本色尺三布爲十五疋;本色四八布、六八布、七二布,皆爲十四疋;本色八百頭布、九百頭布皆爲十二疋;漂白布則皆爲十八疋一件。包裝方法:本色布槪係以油紙、牛皮紙、對方紙一併包裹,貯於長一尺五寸,高寬皆七、八寸之篾簍內,篾簍之外,縫裹粗布包皮一層;漂白布則每二疋裹紙打成一包,每件九包,分三層貯於簍內,再縫包皮;江津夏布之運往廣東者,係散裝運渝,再改裝木箱。又每件夏布之品質優劣不等,由捲工分淸配搭。
   川產夏布之運輸方法,以產地爲出發點,可分四路:甲、在產地內之運輸——其目的不外集中與精製二種,由各鄕市運往外城者,槪係力伕挑運,每挑四十疋左右。由隆昌城運至榮昌城精製及精製後運返隆昌或至江津者,由力伕或板車、驢馬運輸,每挑四十疋或六十疋。
   乙、自產地至成都——各地夏布除江津外,多銷成都。分中、南二路:中路經內江、資陽、簡陽至成都,路綫較近;南路經威遠、仁壽,路綫較遠。普通多用包籮裝貯,每挑約六十疋,交力伕挑運,近以公路汽車裝運。
   丙、自產地至重慶——榮、隆、內夏布之運渝銷售者,均自榮昌起運,路線沿“東大路”或成渝公路,經包裝成件,交馬房用騾馱運,或交汽車輸運。江津夏布運渝者,則集中於仁沱場,出綦江口,交木船沿長江而下,包裝多係散裝篾簍。
   丁、運出區外者一分郵寄、輪運兩種:榮、隆、內夏布之郵寄者,在永川屬之松漑付郵;江津者在本地或重慶付郵。輪運則在重慶交輪。由漢、申轉運京、穗,則交火車或輪運。
   十、價格:夏布價格,通常槪以疋計算。產地市價多以生布爲標準,精製之布則照加繳費;區內市價,槪以漂白布爲標準;至於上海市價,則以本色四八布爲標準。茲將1933年至1934年產地及銷場之市價列表如後:甲、隆昌生夏布市價表單位:疋/元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經濟研究室乙、榮昌生夏布市價表單位:疋元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經濟硏究室丙、重慶漂白夏布市價表單位:疋/元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經濟硏究室。
   說明:米價按新華日報1950年6月24日公佈資料計算。
   產地價格通常以米爲計算行市之根據,茲據業中人稱其標準如下:
  1950年5月解放後川南土產公司調查隆昌本色夏布及漂白夏布價格表單位:疋/人民幣元茲據中國百貨公司調查,1951年1月降昌夏布工業同業公會議定之夏布價格,改良45本色布每疋爲28,500元,與1950年5月之行市相若(其他布類係有一定之比價)。又自隆昌城運渝每疋運費1,300元,包裝費每疋1,000元。自渝裝輪運往申、漢,係以體積計算,約每25件作一噸計算。
   十一、銷售情况:川產夏布,歷史悠久,在前淸道光咸豐年間已有織造,其地位僅次於湖南江西。每年出口數字自1918年40餘担,逐年增加,至1924年14,000担;自1922年至1930年,每年出口數量平均不下12,000担,以每担50疋計算,卽爲600,000疋。1931年起銷數年有下降,至933年降爲8,500担,約爲425,000疋。以銷售地區言:川產夏布,銷路甚廣,可分區內、區外及國外述之:甲、區內——區內夏布銷路以成都、重慶兩地爲主,瀘縣、嘉定、萬縣、貴陽、昆明等地均有相當之銷敷。茲將蓉渝兩地情况分述如下:(一)成都:所銷夏布以中江之蘇莊衣料爲主,隆昌之粗布、中莊布次之,內江之細布、中莊布及降昌之細布又次之;大半爲漂白夏布。成都輸入之夏布,除本市銷用外,復推銷邛崍、雅安、新津、夾江、眉山、綿陽、中壩等地。1929年約銷五萬疋,造成最高紀錄,1931年以後,逐漸減縮,僅兩萬疋之譜。
   (二)重慶:在1931年以前,重慶爲榮昌、隆昌、內江、江津所產夏布出口之集中地點,每年輸入量在三十萬疋以上。渝市銷售在1927年間,年銷三萬疋,此後步步衰落,至1931年以後僅銷萬餘疋;所銷夏布以隆昌粗布爲主,榮昌中莊布及江津粗布次之,榮、隆細布及羅紋又次之。
   乙、區外——各地商號,設莊在產地者,過去有山西幇、北京幇、河南幇、廣東幇、四川幇、山東幇等,以河北、山東、河南、廣東等地爲主要銷售地。
   (一)河北:以北京爲主,天津次之。抗戰前細布暢銷,以後漸漸減少,所銷爲中莊布及少數細布,用作縫衣及挑花;又有少數粗布用作帳料及工人衣料,每年約銷五萬疋。
   (二)山東:民初以前係銷朝鮮之轉口地區,其後大都銷售本省,小數本色布轉銷朝鮮,本省以漂白布爲主,每年銷量約爲四萬疋。
   (三)河南:銷場以開封、洛陽爲主。年銷三萬疋所銷夏布以漂白粗布爲主。中莊布及染色布次之。
   (四)廣東:所銷夏布以本色江津十丈布爲主,染色之後用作衣料,年銷二萬疋。
   丙、國外——國外市場以朝鮮爲主,歐美國家及南洋羣島亦銷少數。朝鮮人民,素尚儉樸,以前不分男女,都用夏布製衣;以隆昌本色尺三布及四八布爲主,榮昌本色四八布及江津本色尺三布次之。1929年前,年銷最高數字爲三十萬疋,九一八事變之後,銷量銳減,又以日本竭力倣造,及朝鮮盛行短服等原因,迄今仍無起色。七五、九百、千頭等布,銷往南洋及歐美各國,作剌繡之用。
   川產夏布據商人觀察,外銷佔60%,國內銷售40%,在1929年前,國外銷售曾達80%之紀錄。目前國內銷售情形:區內銷量佔30%,區外銷量爲70%。
   夏布銷售季節以每年四、五、六、七月爲旺月,八、九兩月次之,其餘時期爲淡月。外幇多在春季收購。

知识出处

西南土產

《西南土產》

西南土產豐富,品種繁多,在整個西南國民經濟中估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可是過去土產銷路,因受國民黨官僚資本集團的壟斷和破壞,日益萎縮,嚴重地影響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解放以後,我們在這方面雖曾作了一些工作,但還是十分不夠的。

阅读

相关专题

絲綢
相关专题
夏布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