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土產》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6976
颗粒名称: 藥材
分类号: F762.7
页数: 54
页码: 31-80
摘要: 麝香爲鹿類動物體內所產,其香味能射散甚遠,故名。其他如射父香、香〓香、元寸香、臍香等,皆麝香占籍之別名。國外名稱:拉丁名爲MOSCHUS,英美爲VIUSK,德爲MOSCHR SBISAM。
关键词: 西南土产 药材

内容

一、品名:麝香爲鹿類動物體內所產,其香味能射散甚遠,故名。其他如射父香、香〓香、元寸香、臍香等,皆麝香占籍之別名。國外名稱:拉丁名爲MOSCHUS,英美爲VIUSK,德爲MOSCHR SBISAM。
   麝屬脊椎動物哺乳類中反芻偶蹄類。爾雅名爲麝父,俗稱香〓,形似鹿而小,雌雄皆無角,耳壳較大,雄之上顎頗爲發達,有細長之犬齒露出口外,長約三寸,其腹部陰囊近處,有香腺以分泌香氣,雌體無長牙,亦無香腺。毛色灰褐或黃赤,有白斑二條,前肢比後肢短,適於登山,尾短小,體高約一尺半,棲於高山林岩之間,書伏夜出,食草葉苔蘚,性怯懦,常爲一般野獸所追逐,能跳躍五、六丈闊之溪溝,故僅能恃此消極本領,爲其生命之唯一保障,每產四子,因防他獸所噬,故產不一處。雄者至交尾期,香腺更爲發達。麝生喜馬拉雅山近旁海拔八千呎以上之高地爲多,夏日常於更高處見之。
   麝香實麝之香腺內分泌物,香腺割下乾燥而成者,麝居高地,當地人民捕捉方法,約有下列數種:(一)槍箭射擊。(二)陷阱捕捉。(三)用鈎叉向洞中鈎捕。麝當危急時,必先將香腺咬破,故獵人捕獲後,即迅速將香腺割下,當割取時,獵人必以布帛遮蔽口鼻,以避其氣,否則頭痛,甚至於死。
   二、用途:(一)香劑:以酒精冲淡麝香,則揮發特種香氣,歷久不散。又可製造芳香油及調味香料,有保留香氣之强力。(二)藥劑:麝香性温無毒,能通竅避穢,驅風逐邪,中醫用作興奮劑及囘蘇藥。六神丸、痧藥水等藥中皆含有麝香。此外,以麝香皮壳與石膏、蔴油混合煎熬,可製麝香膏藥。
   三、生產季節:四季皆產,但春季爲交尾時期,香腺特別發達,故以春季產者最佳,夏、秋、冬產者,均較次。
   四、產地:川西松潘、茂縣、理縣、懋功、撫邊、靖化、崇化、五屯、四土、草地,雲南之麗江、甯洱、文山、阿堆子、西藏木,西康之德格、理化,均爲產地。
   五、產量:歷史產量:川西:抗戰前年產700斤,戰時減至200斤。
   西康:抗戰前年產1,300斤,戰時減至300——400斤。
  1950年產量;川西:70斤。
   雲南:300斤。
   西康:800斤。共計1,170斤。
   抗戰以後,外銷銳減,故產量亦逐年低落。
   六、生產成本:因係獵捕之品,收獲無定數,現無法統計。
   七、規格:外商考驗規格,多用化學方法,我國商人,則憑經驗鑑別,以其色黃褐而軟,不帶黑色,且有光澤,香味强烈者,爲上等貨。色較黑,香味較淡者,爲二等貨。黑硬而無香味者,爲三等貨。此外,尙有數種,分列於下:(一)蛇頭香:麝香年久凝結成塊,形如蛇頭者,爲最上品。
   (二)當門子:爲麝香之結晶,大如花生,小如綠豆,其形不一,有如扁形羊糞,商人有以羊糞摻入者,購時須詳加檢驗。
   (三)油香:爲油質,普通之麝香,多係粉質,因油質摻假難辨,故較粉質香爲次。
   (四)銀皮:香腺袋間之薄皮,呈銀色,與麝香有同等功用。
   (五)生香:亦稱遺香,乃麝自行剔出者,其質甚佳。
   (六)心結香,係採自死麝、病麝者,形如乾血塊,品質甚劣,不能入藥。
   (七)水麝香:香腺內皆水質,以針刺香腺袋,滴一點於斗水中,洒於衣上,香氣不散,但此種不多見。
   八、集散地:川康產者,集中康定、成都。滇產者集中下關、麗江。
   九、包裝與運輸:內銷包裝用紙包裹,裝入布袋,出口則用白布裹好,裝於鐵筒,閉空氣,以防潮濕。又分頭號二號裝洋鐵盒,有一盒分兩格,一裝頭號,一裝二號,裝好密封,外加木箱。運輸方面,因其價高而體積小,尙屬便利,原集散地運渝,多用汽車。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麝香價格表單位:銀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兩)。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麝香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麝香(市兩)28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市兩換米400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麝香爲西南特產之珍品,川康產者,由重慶運上海、廣州等地出口,川省銷百分之二十,餘銷華南、華中、華東諸省,及日本歐美各國。抗戰期中,年輸出量約1,000市斤。滇產者亦銷國外及國內滬、寧等地,1941年,銷香港150斤,1948年銷港350斤。此外康藏所產,尙有部份,經西南邊陲,運入印度。大部爲外商所壟斷,即出滬、穗、港出口者亦然。茲將歷年出口數字及國別,列表如下:歷年麝香運銷各國數量統計表又各地銷售種類不一,茲分述如下:(一)原裝貨:剛割取晒乾之貨,上層皮壳如碗大,有長毛,下層香袋大如鳩卵。
   (二)毛貨:商人收買原裝香,經過整理,除去上層之毛皮者,亦稱毛香。
   (三)本莊香:與毛貨大致相同,品質稍較乾淨,此種備國內藥材之用。
   (四)東洋莊:品質略較本莊貨爲佳,以麝香裝滿香腺袋,剪淨皮毛,專銷日本,日人一部份用作藥品原料,大部份經其整理後,運往歐美,冒名曰日本麝香。
   (五)洋裝香:一般外商,爲防止摻假起見,乃有洋裝之規定。通常以五關斤爲一單位,每一單位之麝香隻數,不能超過110個,分頭號三號兩種花色,頭號六十八關兩,最多不能超過九十四隻(佔全數85%),三號十二關兩,最多不能超過十六隻(佔全數15%),亦有以頭號佔全數80%,三號佔20%,均由買賣雙方事前商定。
   (二)貝母一、品名:分正松貝、充松貝、提貝、黃貝、油貝、貝瓣、貝心(貝母心)、爐貝(一名官貝)、靑貝各種。日本人呼之爲“編笠百合”。
   貝母與大蒜、洋葱、百合等,同屬於百合科之草本植物,形似大蒜,莖分地上地下兩種,其地下莖,基本與洋葱、百合、大蒜等之地下莖同,由二片至三片肥厚多肉鱗片狀集合而成,故名鱗莖,此即貝母。二、用途:醫藥界用作鎭咳與和緩呼吸及脈搏之次數。
   二、用途:醫藥界用作鎭咳與和緩呼吸及脈搏之次數。
   三、生產季節:農歷七、八、九月出新。
   四、產地:分下列各地:(甲)川西西康產於:松潘、懋功、理番、雅安、德格、理化、昌都、章谷、昌奉、理縣、茂縣、汶川,及大小金川等地。內松潘產者,爲正松貝,係貝母中上品,其餘各地產者,多爲充松貝(一名平貝)。又打箭爐(即康定)產者,稱爲爐貝,此外靑貝,亦產西康各地。
   (乙)雲南區:“西貝”產會理、麗江、大理、維西、阿墩子、中旬、碧江、漾濞等地。“尖貝”產會理 、大理、蒼山等地。(會理在行政上,係屬西康,但其地理位置,實深入滇境,所產貝母,交易亦在雲南,故歸入雲南區)。
   五、產量:表列如下:歷史產量:川西:
  1937年500担
  1938——1944年每年平均產量200担西康:抗戰前:1,400担抗戰時:350担(每年平均產量)
  1950年產量:川西:70担雲南:300担西康:250担合計620担抗戰時,路阻減銷,抗戰結東後,僞幣貶植劇烈,挖採成本過高,更兼僞政府包庇烟土,藥農遂改種鴉片,不事挖採,以致產量大減。
   六、規格:(1)正松貝:色白閉口,大小均勻(俗名爲“觀音坐蓮”)。(2)充松貝:尖頂開口。(3)提貝:子頭較大。(4)油貝:呈半透明色。(5)黃貝:皮色黃(川西省公司資料:黃貝係火烘時火力過大所致。)。(6)靑貝、官貝均以色白爲佳。而身乾,顆粒均勻,爲各種貝母共同必備之條件。
   七、集散地:川西西康產者,集中灌縣、雅安、康定。雲南產者,以下關、會理、昭通、蒙自、昆明爲集散地。
   八、包裝與運輸:川康產及雲南產者,其包裝情形,分別列後:(甲)川西及西康貨:(一)已經擇好之貝母,裝入蔴布袋中,另用木箱,內舖油紙,再加皮紙隔墊,即將貝母連蔴袋裝入木箱,或於木箱外,再加蔴布,每箱約重100市斤(此係渝市成裝情形)。(二)白布袋裝,外套蔴袋,再用竹包,每件重30——50斤(此係原集中地包裝情形)。出口之貨,採用木箱,內套鐵皮襯底。
   (乙)雲南貨:(一)北貝(又稱爲細尖貝):係洋鐵箱裝,內墊牛皮紙,外用布包,每箱約重50老斤,再用大木箱合裝,每一木箱,可裝六個或八個洋鐵箱。(二)較次之貝母,以牛皮紙包好,加布袋縫妥,每袋約重30老斤,然後以大木箱合裝,每箱裝布袋六至八包。
   運輸:產地至原集中地,係人力、汽車,原集中地至重慶,多係汽車。雅安運渝之運費每百斤人民幣246,864元,渝至申輪船運費每担人民幣170,000元,渝至漢輪船運費每担120.000元,漢至穗火車運費,每担66,521元。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貝母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及行規折合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所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貝母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眞松貝(市担)1,250萬,靑貝750萬,爐貝250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正松貝可換17,857斤,靑貝可換10,714斤,爐貝可換3,571斤。
   十、銷售情况:正松貝銷廣幇最盛,充松貝銷廣、申、浙各幇,熟貝及黃貝銷湘幇,提貝亦銷浙幇,華北、東北、則普銷爐貝,貝瓣只銷川省。滇產貝母,銷香港、南洋一帶。川康貝母,抗戰時輸出,年約二萬至三萬斤,解放前一年,由渝輸出量15,000斤(內川貝10,000斤,爐貝5,000斤)。滇貨出口,抗戰時極盛,每年外運達16,000斤之多。茲將各貨各銷區之百分比列下:(一)川貝:國外(香港出口)佔20%,華東、華中、華南佔65%,川康佔15%。(二)西康貝母:甲、官貝:東北、華北、西北共佔90%,川康佔10%。乙、靑貝:華中、華南佔90%,川康佔10%。
   (三)當歸一、品名:當歸屬醫藥用品之一,係家種植物,分川產與秦產兩種,川產藥性較剛,但歸頭歸尾不及秦產者優良(秦歸頭圓尾多)。
   二、用途:能和肝養血,醫治頭痛、腰痛、心腹等痛,尤能治療婦女一切血症。亦可用於西藥原料。三、生產季節:農歷十月出新,以冬臘月爲上市季節。
   四、產地:川北之中壩、江油,川西之松潘、汶川、雲南之麗江、鶴慶、劍川、雲龍等地爲主要產地。
   五、產量:六、規格:當歸由產地集中重慶,經加工後,可分下列八種。
   當歸加工後之八種名稱當歸一般之鑑別方法,以頭大,股粗,身乾,岔白爲佳。
   七、集散地:川北集中中壩,川西集中成都,雲南集中昆明、下關。
   八、包裝與運輸:
  1.包裝:由產地運渝,均用硬蔑蓆包捆,小包每件重七十市斤,中包每件重一百五十市斤,經渝市加工後分成“面歸”,“頭等歸”,“二等歸”三種等級,改成木箱裝釘。
  2.運輸:川北由產地用人力挑運中壩,再從中壩分水、陸兩路起運,水路用木船沿涪江下流,陸路用汽車經綿陽循川陝路直達重慶,至於川西、雲南,均以汽車運輸,集中重慶(雲南距離重慶過遠,加上運輸費用,無法銷售)。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當歸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當歸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
  1950年12月30日渝市大面當歸價格每担人民幣七十萬元,折合中熟米770市斤,現渝市二月中旬大面歸(每市担)價75萬,透底歸45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大面當歸換米1,071市斤,透底當歸643市斤。
   十、銷售情况:大面當歸:大部銷香港南洋一帶,頭二等運銷廣州、上海、漢口、汕頭、浙江、湘潭等地,歸尾不出口。
   (四)麥冬一、品名:麥冬又名忍冬,屬百合科,形狀如小蘭葉,開淡紫色穗狀花,果實呈紫色,根似麥面有鬚,其葉如菲,冬季不凋,故有麥冬忍冬之名,麥冬呈長紡錐形之貯藏根,柔軟並呈淡褐黃色,縱有縐紋,長2—4公分,徑0.5—0.8公分,中有徑約0.5m。m。長的强韌之心柱,心柱中有汁,爲半透明體而帶黃白色,有粘着性,氣味和緩,帶有甘味。
   二、用途:麥冬主要作醫藥用,有淸肺,强心,生津,維持心血正常等作用。
   三、生產季節:每年三、四月份(淸明節前後)爲麥冬生產旺季。
   四、產地:川北主要產於三台的南明、老馬花園等地,年產較豐。巴中、南江亦產少許。川西主要產地爲綿陽之豐谷鎭、松椏鄉、塘汎鄉。
   五、產量:抗戰前川北每年產量約2040市担,抗戰時銷路縮小,減產至500——600市担,近來外銷好轉,逐年增產01950年約產1,930市担。川西產量內包括有小部份三台的產量,抗戰前產20,000市担,抗戰後產8,000市担,1949年產17,000市担,1950年產7,000市担。
   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每畝產200斤麥冬之生產成本以每畝生產麥冬200斤計,則每百斤麥冬成本合大米583斤。
   七、規格:以白色微帶黃,皮細,顆粒圓熟者爲佳,色微暗帶黑,皮較粗,顆粒肥大者次之,加工後分成“寸冬”長一寸,“蘇王”顆粒圓熟體肥短,“瓜王”較蘇王略小。每百斤中刁寸冬佔10%,大市寸冬佔20%,蘇、瓜王佔25%,官冬佔30%,米冬佔15%,將次於官冬者篩去謂之連槽貨。
   八、集散地:川北產者集散於葫蘆溪,川西產者集散於綿陽。
   九、包裝與運輸:(1)包裝:用木箱盛裝,內用油紙包裹,每箱約裝200斤,用釘封閉後,再以繩梱紮,以免潮濕。
   (2)運輸:川北產者由外幇客在葫蘆溪收購,加工後,由水、陸路運往重慶,川西產者水、陸路均可運重慶;水運由綿陽沿涪江流域經潼川、遂甯、潼南、合川而至重慶。陸運由綿陽經三台、射洪、遂甯、銅梁,轉璧山而到重慶。
   麥冬由綿陽至重慶運輸成本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麥冬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銀規稱規及行規,折合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麥冬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寸冬(每市担)價45萬,蘇王35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寸冬每担換米643市斤,蘇王500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麥冬出新後的四個月爲經營旺月(即農曆三、四、五、六月)到七月即由旺轉淡,四川大概銷20%,其餘80%銷川外,由重慶成都轉銷各地,如寸冬主要銷長江下游,越南、南洋、香港等地,官冬銷西北各地。
   (五)羌活一、品名:羌活,爲野生植物色紫節密,氣味猛烈,生長於山腰及斜坡地帶,入山採藥,多爲當地夷民,將羌活自地中挖出後,即用柴火炕至六:七成乾,是爲毛貨,藥商購進後晒乾爲成品。
   二、用途:醫藥品:主治頭痛、耳痛、脚痛、腰膝痛、關節不靈、風濕、脾痛等症。
   三、生產季節:每年七月至十月爲挖靑苗,十一、十二月至翌年一、二、三月爲挖乾苗。
   四、產地:川西主要產區爲松潘、靖化、理縣、丹巴、貓兒蓋、五屯、四土一帶。西康產區爲雅安、康定、道孚、寶興、瀘定。
   五、產量:川西戰前最高額約3,500市担,戰時約產2,000市担,目前約產700市担。西康近年產200市担。
   六、規格:以身乾、心黃、呈菊花紋者爲佳,等級分〓羌、羌王、條羌三等。
   七、集散地:川西以灌縣爲集散地,西康以雅安爲集散地。
   八、包裝與運輸:(1)包裝:經擇製後用竹包包裝成件,每件約重五十斤至七十斤不等。
   (2)運輸:川西產者由產地用人力或獸力運灌縣集中,售與藥商整理加工後運重慶出口,或運成都轉銷各地。西康產者,多以人力獸力運輸。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羌活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銀規稱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羌活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羌王(每市担)價50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羌王每担換米714市斤。
   十、銷售情况:銷售季節,以每年九至十二月爲旺月,一至八月爲淡月,上市量視來源而定。川省約銷20%,西北及華北銷20%,重慶出口銷華東、華南、華中等省約60%。
   十一、保管方法:宜擱乾燥地方,勿沾潮濕,每年二、四、八月用大甑子篜溜,以預防生蟲。
   (六)虫草一、品名:虫草。
   虫草爲苔蘚類植物,生長於森林掩映之高山草坪,苗短,約五分餘,全草帶虫長寸餘,採集大都爲當地夷胞,亦有不少專門採藥之漢人(俗稱藥夫子)入山採集。
   二、用途:虫草用在醫藥品中,性甘平有保肺、補腎、止血、化痰、治虛勞咳嗽之功。
   三、生產季節:每年陰歷三月底出苗,五,六月間採集,過時即化失。
   四、產地:西南虫草,產於川西、雲南、西康三省,川西產於松潘、理縣、茂縣、懋功、靖化。雲南產於麗江。西康產於德格、理化、昌都。玉樹,亦爲大量產區。
   五、產量:列表如下:西南區虫草產量統計表資料來源:川西土司六、規格:以外皮黃色,內肉白色,身豐滿肥大者爲上品。
   七、集散地:西康多集中康定,雲南爲麗江,川西爲松潘,經各該地藥商加工後,分運渝、蓉、昆明等地,轉售出口。
   八、包裝:每件重120市斤,內用蔴布袋,外用木箱裝釘,即可外運銷售。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虫草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蟲草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散虫草(市担)1,300萬元,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散虫草每担換米18,571市斤。
   十、銷售情况:每年六、七、八月爲旺月,其他月份爲淡月,以廣州、上海爲主要銷售地區,歷史之銷量比重:本區僅估10%,華北佔20%,其餘70%即由重慶轉銷華南、華東、華中各地。
   十一、保管方法:虫草宜擱置於乾燥地方,勿沾潮濕,常用太陽晒曝,如生虫時,可用炭或硫磺微爣之。(七)甘松一、品名:甘松又名香松,俗名馬鈴草。
   甘松屬香草類,野生植物,挖出土時,去泥土及尾子,呈紅色有香味,產量豐富,爲出口之大宗,可作香料及醫藥用,在醫藥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多產於荒山,採挖困難,爲當地上入主要業務之一。
   二、用途:主要用於醫藥上可治風疳、齒〓、脚氣、膝浮等症,除用於醫藥外,又可作香料用。
   三、生產季節:甘松一年四季均可採挖,但以夏秋爲主。
   四、產地:以川西松潘爲主要產區。
   五、產量:抗戰前最高額約3,000市担,戰時約產1,000市担,近年約產500市担。
   六、生產成本:甘松爲野生,均由當地貧民(俗稱藥夫子)入山挖掘,但入山後先挖蟲草,貝母,再次則甘松等,採挖技術亦有高下之分,如技高而勤勉者,可多採,採後晒乾,即可出售,因之無成本可言。
   七、規格:以條把松(擇去附松)無灰、體稍長,且伸展整齊者爲最佳,連槽貨次之——係條把附松,混合未經選擇者(灰重)。
   八、集散地:川西之灌縣。
   九、包裝與運輸:(1)包裝:以麻布袋盛裝,每袋約裝七、八十斤。
   (2)運輸:由產地運至灌縣集中售與藥商整理加工後,用汽車運至重慶或成都轉銷各地。出口者經重慶輪運漢口,再由粤漢路至廣州,轉廣九鐵路或輪運至香港出口。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甘松價格表單位:銀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甘松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甘松(每市担)價52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743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經營收購季節:八、九、十、十一四個月爲收購旺月,餘爲淡月,上市量須視來源而定。本省約銷20%,其餘由重慶出口外銷華南、華東、華中等區抗戰前日本亦爲一大銷場。
   (八)黃連一、品名:因產地而異,產於峨嵋山者,稱“峨嵋連”,產於川西洪雅者,名“雅連”,產於雲南者,曰“雲連”,產於川東石柱等地者,爲“味連”。
   黃連在植物學上,屬毛莨科,爲山野自生,或栽種之多年生宿根草,根爲連珠,色黃,故名。莖自二三寸至尺餘,四季不凋,外面呈黃灰色,中有大髓心,本品無臭味,極苦,品質以峨嵋連最佳,雅連次之,雲連又次之,味連係栽種,品質最低。
   二、用途:醫藥中用作淸涼劑。
   三、生產季節:農歷八至十月。
   四、產地:川東之石柱、巫溪、城口,爲主要產區,川南以峨嵋山爲主要產地,川西以洪雅縣屬之高廟,及附近一帶較著,雲南之騰衝、碧江、麗江、漾濞等地均產。
   五、產量:歷史產量:1950年產量川東:1943年3,000担川東1,000担川南:抗戰前400担川南250担
  1948年200担川西50担
  1949年150担雲南118担川西:戰前150担共計1,418担(自僞幣貶值連農大部破產,故產量減低)。
   六、生產成本:野生者難得有正確之統計,茲根據川東省公司最近調查之資料,將栽種黃連之成本列表如下:黃連生產成本計算表 (川東黃水壩產地資料)以每担計七、規格:以根條肥壯,毛少無碎節者爲佳,此外尙須具備之標準,約有三點:(一)必須足年,其枝頭每分一節,即爲生長一年,須四節以上,(即四年以上)方爲合格。(二)肉氣充沛,顏色正常。(三)無潮濕,及未曾發燒之貨,(鑑別時先看顏色是否正常,再以手試握,看有無潮潤現象)。
   八、集散地:川東之萬縣,川南之夾江、樂山、川西之洪雅,雲南之下關,均爲黃連集散地區。
   九、包裝與運輸:蔴袋裝,川東每袋裝150市斤,川南每袋裝50市斤,川西每袋裝80市斤。運輸情况,川東集中萬縣後,裝輪轉漢口,再換火車轉華北、華南。川南川西產者,多集中重慶,裝輪運漢,轉車裝運華南華北。味連多銷華北,雅連多銷華南。茲將川東黃連由產地運漢口之運雜費列下:(以人民幣計)黃水壩至萬縣段:(以担計下同)(1)運費:黃水壩至西界沱人力15,000元,西界沱至萬縣木船1,300元。
   (2)裝卸費:西界沱及萬縣上下力資,及搬運力資4,000元。
   萬縣至漢口段:(1)運費:71.039元。
   (2)雜費:200元。
   (3)裝卸費:搬運力資及提駁費11,275元。
   (4)棧費:萬縣棧租每月1,000元。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黃連價格表單位:銀元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黃連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野連(每市担)價300萬元,味連95萬元,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野連每担換米4,286市斤,味連1,357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黃連歷史上和現在的主要銷地,均係川外,產地銷量極少,昆明、廣州、西安、天津、上海,均爲銷區,外銷則爲香港、南洋一帶。抗戰前全川黃連輸出量,平均爲9.500斤(雅連),雲連主要銷地,亦爲上海、香港。
   (九)川芎一、品名:川芎在“圖經本草”藥書上本名爲芎爲,以其產於四川,故謂之川芎,又名山鞠〓。川芎爲頭花植物之繖形科,莖高一、二尺,葉似芹,其分裂比芹葉爲細。秋季從莖上開小花,排列成複繖形花序,花瓣五枚,色白,雄蕊色黃,全體均有香氣,根爲球狀及凹凸之圓柱形,直徑二寸餘。作藥用,新鮮時爲靑色,乾後則呈灰白色,內部黃色,多孔,香氣峻烈,味辛甘。
   二、用途:主要用於醫藥上,能治風濕、關節炎、肋間神經痛、顏面神經及臟躁症、頭痛諸症,皆有效驗,亦可作香料之原料。
   三、生產季節:每年八月初下種,至第二年四月中旬出新。
   四、產地:川西產區爲灌縣屬石羊場、中心場、太平場、大興場等地,崇慶縣屬之元通場亦產少量,雲南之下關等地亦有小量出產,名爲理川芎。
   五、產量:川西產量:抗戰前外銷暢旺時最高額年產量爲40,000市担,戰時因交通不暢,銷區轉窄,產量降至12,000——13,000市担;戰後逐漸恢復至年產20,000市担,而1949年產至17,000——20,000市担。但1950年因栽種後雨水過多,兼之匪特騷擾,故產量僅12,000市担。雲南近年約產50市担。
   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川芎的生產成本表川芎每畝生產成本爲630斤大米,而每畝田可產川芎200斤,故每市担生產成本爲315斤大米。
   七、規格:以大者横切有菊花心的爲上品,最優爲貢王,每斤約22個,次爲芎王,每斤約38個,統芎又次,每斤約50個,不經揀選,大小混合爲連槽貨。
   八、集散地:川西集散地爲灌縣屬石羊場,雲南集散地爲下關。
   九、包裝與運輸:(1)包裝:係用竹簍,內鋪棕片,外面之兩端用麻布封固,再梱以繩子,紮成件數,以前採取水運方式,每件重300斤;後改爲陸運,因300斤之件口,較爲笨重,搬運不便,後改爲150—160斤之小件。
   (2)運輸:目前運輸係由產地灌縣運至成都,再運重慶,外銷均係沿公路地帶,故採取汽車運輸方式,其成本計算如下。
   川芎每市担由灌縣至成都運輸成本表川芎每擔由灌縣至渝運輸成本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川芎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川芎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貢芎(每市担)38萬,芎王32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貢芎可換米543市斤,芎王542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經營收購季節,在出新後一個月中上市貨最多,爲旺月,一個月後即逐漸減少,爲淡月。農人均將川芎在產區售與運銷商運至成都轉銷西北、華北或重慶,再轉銷華東、華南、華中等區及香港安南等地,其銷量在四川約佔15%,華南、華中、華東約佔30%,華北、西北約佔35%,國外20%。
   十二、保管方法:宜擱於乾燥地力,勿沾潮濕,川芎極易受虫蛙食,主要預防是用杠炭火炕,每年約炕四次,即三、五、七、九月,每月炕一次。
   (十)白芷一、品名:白芷在本經中謂之白芨,其味芬芳如蘭,故本草中亦名芳香或澤芳,白芷屬繖形科鹹草屬多年生草本,爲四川特產之一,其他各地雖有出產,品質都不及四川的優良,其根直徑約1—4米厘,長爲5—30米厘,外面呈灰褐色,有香氣,莖高五、六尺,葉爲三出重複之葉,皆互生,花爲五瓣之小白花,與黃色雄蕊相綴而成傘形花序,其組織成份爲揮發油、樹脂、蠟分、苦味質、澱粉、糖分等,此外亦含有木質纖維。二、用途:白芷具有一種特臭氣與微苦味,並有刺激性及麻痺性,在RADLX ANGE ICAL GEALNAE中含歐白芷酸類之酸,並含一種痙攣毒名曰 ANGEICATOXIM(0.43%),此毒素用其少量,可使血管運動,因興奮作用,而使血壓上升,脈膊徐緩;用其大量時,惹起强直性及間化性痙攣,遂呈一般麻痺。本毒素與毒芹(CICNNTO VRANAC)中所含毒芹秦(CIVVTORIM)作用相似,惟不如其猛毒。古方曰:白芷常用於感冒、齒痛,又有通經之效,並能止鼻血及血尿、下血等。一日用量4—12克,可作諸瘡之浴湯料。
   三、生產季節:夏季收割,經晒乾後七月上市。
   四、產地:以川北遂寧爲主,因其根部較大,品質較佳;其他如崇慶、渠河一帶亦產。
   五、產量:1931年最高產量達7,000担。1950年產量2,550担。
   六、規格:品質以根枝粗大,無尾子,結練,頭方,皮緊,內粉白色者爲佳。
   七、集散地:主要集中川北遂寧。
   八、包裝與運輸:(1)包裝:以篾簍包裝。
   (2)運輸:白芷由遂寧運渝,多半沿涪江用木船運送,但爭取時間迅速可裝汽車,循川陜公路輸渝。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白芷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白芷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白芷(每市担)價32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每担可換米457斤。
   十、銷售情况:白芷歷史運銷情况 (十一)黨參一、品名:因產地不同,分紋黨、敍黨、大寧黨、壩黨數種,原產於山西之古上黨,形狀如人參,故名黨參。爲山野自生,及田園栽種的多年宿根草本。其根長數寸至數尺不等。苗由根莖上端蘆頭處發生。簇多,生長柄。葉枝長三、四尺,稠密如碗荳之簇生。夏季開荳形小花,深秋苗枯,來年春季又從宿根生長。服藥用其根。
   二、用途:味甘性平和,無毒質。在醫藥上有補中益氣之効。
   三、生產季節:上市爲農曆冬月。
   四、產地:川南區集中之黨參,係產自貴州邊境之黑章、媽姑水城、織金等地(品質最佳),及雲南昭通、金沙江上游一帶。大寧黨,亦名批黨,產於四川巫溪縣。壩黨產於四川江油縣。
   五、產量:抗戰前正常年產量約七、八千担。1950年貴州約產4,000担,川南約產300担,西南區總產量約爲4,300担。
   六、規格:紋黨花色分三種:甲:頂黨最佳,長約二尺。乙:黨王次之,長約一尺。丙:紋黨最下,均係碎節。敍黨花色亦分三種,特黨,根條最細,質最劣。其餘大甯黨、壩黨,均只一種。皆以根粗色白有橫紋者爲佳。
   七、集散地:宜賓。
   八、包裝:篾包,紋黨每件重150斤,敍黨重400斤。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黨參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黨參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紋黨(每市担)價180萬,刁支黨90萬,敍黨26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紋黨每担換米2,571市斤,敍黨371市斤。
   十、銷售情况:川南黨參抗戰前銷量最佳。1945—1947年亦極旺盛。產地與集中地銷量僅佔1%,川內9%,餘90%均爲川外及國外所銷。國內銷湖南、湖北及長江一帶與廣州、廣州灣等地,國外銷香港、南洋羣島、蘇聯、日本、德國,近兩年來(1949—1950年)銷量減低原因,一爲戰爭影響,一爲交通阻滯,栽種者放棄經營所致。
   (十二)半夏一、品名:半夏書名守田、水玉、地文、和姑,俗名“蔴芋子”。
   半夏屬天南星科植物,生於山野,爲宿根草本,每年生產兩季,春月從宿根生二莖,莖頂生三小葉,葉柄生肉芽,夏月另抽莖,更於頂上生苞,外綠色而內紫黑,近根處外觀爲白色,球狀,大如指頭,內部呈白色緻密之粉狀,其塊根入藥。
   二、用途:中醫用治咳逆,傷寒、頭眩、咽喉腫痛等症。三、生產季節:年產兩季,夏季出新在農曆五、六月,秋季則爲農曆八、九月。但以五、六月產者品質最佳。
   四、產地:川東大竹、忠縣、川南敍永江家橋及金沙江沿岸一帶,川北之岳池、閬中、南充、安岳、儀隴、南部、西充、營山、萬源、蓬安,雲南之昭通、昆明等地,均爲產區。
   五、產量:歷史產量:川東抗戰前年產:7,200担川南抗戰前年產:300担
  1950年產量川東產:2,890担川南產:100担川北產:3,000担雲南產:400担合計6,300担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川東半夏生產成本計算表(每千斤熟貨所需)資料來源:大竹調查綜合資料七、規格:通常分四種:(甲)蛋夏:顆粒圓熟,無扁形,爲半夏之最大者。(乙)揀夏:又分二種:一、“貢揀夏”每斤約200粒左右,顆粒亦圓熟,蒂處作羅漢狀。二、“頭揀夏”每斤250粒左右。(丙)二揀夏:每斤400粒以下。(丁)三揀夏:每斤400粒以上。其未經揀選者名“統夏”。以上各種,均以身乾色白,子大圓熟,無包壳,及起麻子窩者爲佳。
   八、集散地:川東大竹、忠縣、萬縣。川南宜賓。川北南充。雲南昭通、昆明。
   九、包裝與運輸:內銷包裝,內用蓆子,外用篾包,外銷則再加蔴袋,每件350市斤或200斤。運輸:產地多用人力或獸力,至集散地後,再由木船或輪船,運至重慶、萬縣,裝輪外運。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半夏價格表單位:銀元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所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半夏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揀半夏(每市担)價30萬,貢夏46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揀半夏可換429斤,貢夏可換657斤。
   十一、銷售情况:川省銷較次等貨,抗戰前由藥商製成熟貨,名曰“法夏”上等的銷漢口、上海、湘潭、廣州、北京等地。銷量抗戰前全川輸出統計,約50萬斤上下。雲南產者、銷廣州、香港、南洋。
   (十三)天麻一、品名:天麻一名“明天麻”,又名“煨天麻”“天麻片”。
   天麻係野生,爲多年草本,寄生於山野林中之陰地,屬蘭科植物。每年生產兩季,春日擢芽,莖高三、四尺,色紅黃,形圓直立,中空有節,宛如箭桿,故又有“赤箭”之稱。夏日稍頭開不整齊之花,色亦紅黃,根爲淡褐色之塊狀,長三五寸,徑寸許,上圓,有縐紋,其根入藥。
   二、用途:中醫用作治風眩、風寒、濕痺、退熱、鎭痛、通血脈等劑。
   三、生產季節:春冬兩季出新。
   四、產地:川南之樂山及金河一帶,川西之洪雅,川北之萬源、巴中,貴州之興仁,雲南之昭通等地均產。
   五、產量:列表如下:天麻各省產量統計表六六、規格:分五種:(1)特麻:身大結實,色白,嘴口有紅鬚,此爲上等。(每個重量,四至八兩)。(2)麻王:較特麻小三分之一。(3)貢麻:比麻王小三分之一。(4)桿麻:形如桿,爲條貨。(5)脚麻:品質最低。天麻以顏色白漂,肉身豐滿,體質晶瑩略透明,個大結實,有紅鬚者爲合格。其心空色黃,外皮縐如母豬皮者爲劣品。又春季產者心空,冬麻心實。
   七、集散地:川南之宜賓、樂山,川西之成都,川北之巴中,貴州之遵義、興仁,雲南之昭通,均爲集散地。
   八、包裝與運輸:蔴袋或木箱、篾簍,每件約重400斤。每件花色配搭成分,其普通標準,麻王二成,貢麻四成,桿麻、脚麻各二成。運輸工具產地用人力.、獸力運至原集散地,再由集散地運渝,川南多屬木船、輪船,餘則汽車裝運爲多。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天麻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所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天麻交換米量表說明:本表所採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所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現渝市二月中旬麻王(每担)價220萬元,貢麻170萬元。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麻王可換3,143斤,貢麻2,428斤。目前供銷情况正常,價格甚爲穩定。
   十、銷售情况:嘴口有紅鬚之上貨銷上海、湘潭、香港、天津爲主,次貨如脚麻等則多銷區內,據不完全統計,抗戰前四川輸出年平均量爲56,095斤,近年外銷變化莫測,輸出量欠正常,故無可靠統計記載。
   (十四)黃薑一、品名:黃薑又名薑黃,爲薑科植物之根莖。野生及栽種均有。葉形椭圓,有長柄,其塊根色黃褐,作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約一、二寸,略帶扁平,置口中咀嚼,唾液亦變爲黃色。
   二、用途:味辛苦,大寒無毒。中醫用來治風痺、行氣、破血等症,其主要用途,爲製造顏料之用。任何顏料,加入黃薑特別鮮明。
   三、生產季節:農歷十一月至次年正月爲出新季節。
   四、產地:黃薑產於川南犍爲、屏山、沭川、宣賓。川西崇慶、温江、雙流、新津等縣。
   五、產量:民國廿年間,正常產量,每年約廿萬斤。後因外銷低落,產量減少,抗戰後更形銳減。近年因外銷瀕於絕境,栽種者更少,已減產至80%,1950年僅產400日左右。
   六、規格:以薑芽內有粉,顏色鮮亮,塊頭整齊,無泥沙攙雜,未受潮濕者爲佳。花色分玉京(每斤200粒)、出頭(每斤300粒)、頭號(每斤400粒)、二號(每斤500粒)等四種。
   七、集散地:大部在犍爲之麻柳場,小部在宜賓之月波場。
   八、包裝:通常以麻袋包裝,每袋150斤。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黃薑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黃薑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黃薑(每市担)價四萬元,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57市斤。
   十、銷售情况:黃薑產地僅銷1%,國內銷9%,國外銷90%,國外大部銷蘇、德、日本三國,而以德國爲主。近年除極少數內銷外,外銷幾金告停頓,須大量增產,開關國外市場,方有前途。
   (十五)白薑一、品名:白薑又名均薑,爲多年生草本,在植物學上屬荷葉科,只有家種,因其肉色白淨,故名白薑。又因湖南均州產者最佳,故又名均薑。外面黃褐色,有縐紋,形狀與生薑相類。
   二、用途:中藥用於温中、燥濕、消痰等症。
   三、生產季節:出新季節爲農歷十月。
   四、產地:白薑產於川南區犍爲、屏山、沭川、宜賓等縣。川西區崇慶、温江、雙流、新津等縣所屬各地均產。
   五、產量:抗戰前正常年產量爲5,000担,近年銷路減少,產量亦減。據1950年估計數字,川南區約產1,000担。川西區約產3,000担。
   六、規格:以塊大身肥,體乾,有粉者爲佳。
   七、集散地:重慶、成都。
   八、包裝:通常以麻袋包裝,每袋重量爲150斤。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白薑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白薑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白薑(每市担)價八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市担換米114市斤。
   十、銷售情况:區內只銷四分之一,其餘銷華東、華北各省,及沿海一帶。白薑內銷以藥用爲主,故衰落情况,不如黃薑之甚,惟今後仍應增產以應需要。
   (十六)大黃一、品名:大黃,屬保蓼科之根莖,爲多年之宿根草本。莖直立圓形,高四、五尺,有細微之溝線。葉互生,大者如扇,兩面有軟毛。柄葉俱長。最上之葉小,或分三瓣或不分裂,生黃色小形花,排列似穗形結褐色之長實。
   二、用途:用於中藥有健胃和醫治消化不良、大便結燥功效。爲下洗良劑。兼可作爲染料之用。
   三、生產季節:大黃分野生及栽種兩類。以九、十、十一月爲挖採時間。
   四、產地:川北平武的水晶、城關等地。川西松潘、理縣、懋功、茂縣。雲南迤西。西康寶興。
   五、產量:川北年產量水晶、城關約400担,萬源約300担,江油約600担,全區年約產1,400担。川西年產量抗戰前最高達十萬斤,抗戰時約產三萬斤,抗戰後約產一萬斤,近一兩年中產量銳減,僅五千斤左右。雲南迤西附近年產量約五萬斤。西康寶興年產量戰前曾達到十五萬斤,近一兩年中產量銳減,亦僅五千斤左右。
   六六、規格:以色黃內岔如硃砂者爲佳;其次蕎岔;里岔最劣。經加工後分爲蛋吉黃、中吉黃等四種花色。
   七、集散地:重慶。
   八、包裝:因大黃接觸到空氣中之氩氣,容易變化,須密封儲藏,故出口貨均用木箱,內裝洋鐵箱,襯以連史紙,外包麻布,每箱約重二百四十餘市斤。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大黃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大黃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蛋吉、中吉、京吉黃均無交易,僅雅黃(每市担)價65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市担換米929市斤。
   十、銷售情况:經營收購以十、十一、十二月爲旺月,餘爲淡月。川內約銷百分之五十。出口外銷百分之五十。戰後因失去外銷市場,所產者僅銷川內(因外銷無出路故影響產量銳減)。
   十一、保管方法:宜存放於乾燥地方,使其不受潮濕,以防變質。
   (十七)附子一、品名:附子亦名天雄(販運者多用此名),在川北又稱烏頭。茲將現在產品分述如下:附子:川烏之子,即川烏頭之新根。
   烏頭:出於四川彰明、江油兩縣,故名川烏,即種附子之母根。
   草烏頭:野生之烏頭,不問種類。據川西省公司在彰明、江油兩縣調查,埘子係用野烏頭(附子之母根)種植而生。野烏頭產於綿竹,種植者每年取種於綿竹。野生抑或圃種者,其宿根草莖,高約二、三尺,作四菱形,葉有光澤,掌狀分裂如艾,十月間生靑紫色或白色之花,背兜狀,不整齊之萼作穗狀,其實細小如桑椹,色黑,至於葉莖軟硬,花形不同,隨產地而異。
   二、用途:
  1.能影響血液循環,使脈搏跳動緩慢,血壓降低,減少分泌。
  2.抑止神經末梢,有麻醉鎭痛鎭痙之功。
  3.增加體温,囘陽補筋散寒,可與肉燩食爲補劑。
   三、生產季節:附子於冬至(農歷十一月)前後十日播種,次年五、六月出新,採後去苗謂之泥附子。
   四、產地:附子以川產爲佳,陜西之西附,浙江之浙附,皆不及彰明、江油兩縣之多,茲將川境產地分述如下。
   甲、川西:彰明之河西鄉、三合鄉、治城鄉等區。
   乙、川北:江油、平武、茂縣、北川等地。
   五、產量:六、生產成本:每畝附子生產成本七、規格:爲適合銷區需要而分製爲刀白片(色白、身乾、大張)、臨江片、掛片(身乾色亮爲優)、黑順片(身乾,張片均勻爲佳)。
   八、集散地:中壩爲產區集中地,重慶爲集散市與銷售地。九、包裝與運輸:一、包裝及保管方法:附子的包裝常因花色不同而各異,不過通常外面用篾包,每包約重一百市斤,內面墊油紙,外層用蔴繩捆好,但產地均以篾條梱扎。保管時以不沾潮濕背風爲佳。
   二、運輸:附子每年均集中在江油的中壩,由各地商人到此收購後,用人力、板車或騾東沿涪江流域運至綿陽,再由綿陽汽車運至重慶,其運輸成本計算列表如下:附子由中壩至渝陸運成本計算表單位:市担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附子及片類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附子及片類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附子(每市担)價16萬,刁片45萬,掛片32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附子換米229斤,刁片643斤,掛片457斤。
   十一、銷售情况:附子之集中市場爲江油縣屬中壩之大乘寺,生附就銷當地加工後再銷出,至於其銷場分佈全國各省及蘇聯、英、美、日各國,其莊口之名同,而銷路各異,茲將其銷場列表如下:附子銷區調查表1950年資料來源:1950年川西土司調查。
   (十八)澤瀉一、品名:澤瀉又名水瀉、鵠瀉、瀉、蕍、芒芋、禹孫。
   澤瀉爲水草類植物,藥用其根,播種手續極爲簡單。挖採後經晾乾火炕,再用竹篾將外表之粗皮撞去即可出售。
   二、用途:澤瀉專作醫藥用品,主治風寒濕痺,逐膀胱三焦停水停淋歷,止遺洩,利小便,消腫脹。
   三、生產季節:種植季節在每年十一月間,至次年一月上旬出新上市。
   四、產地:川西產區爲灌縣屬之石羊場、安龍場、太平場一帶。雲南產區爲下關、祿豐、蒙化。
   五、產量:抗戰前外銷暢旺時最高額年產12,000市担,戰時因交通不便,外銷區域轉窄 ,約年產8,000市担,1949年因一二月份留種期遭土匪擾亂,致苗種大減,影響生產,大約產1,500市担雲南1950年產10市担。
   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每畝產140斤澤瀉的生產成本每市担澤瀉的成本爲96.4斤大米七、規格:以色白,身乾,個大,新貨無虫口者爲佳。
   八、集散地:灌縣之石羊場爲川西集散地,下關爲雲南集散地。
   九、包裝與運輸:(1)包裝:每一百五十斤左右爲一包,用竹簍包裝。
   (2)運輸:農人將其產品運至石羊場出售,由商人販運至成都轉銷西北,及華北,或運重慶轉銷華中、華南及華東,後者銷量較少。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澤瀉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澤瀉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本市二月中旬澤瀉(每市担)價16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229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經營收購季節,以出新後二個月爲旴月,其餘爲淡月。本省約銷20%,由重慶外銷35%,銷華北、西北各省約佔45%。(十九)杜仲一、品名:杜仲是喬木之一種。
   二、用途:主要用於中藥,其功效可治腰膝疼痛,益精氣,且可提纖維作爲軍用,但川北所產杜仲品質較差,纖維極短,故軍用很少。
   三、生產季節:每年生產於三、四、五月間。
   四、產地:我區杜仲產於川北中壩區之平武、江油、靑川、北川各縣,及貴州遵義、畢節,鎭遠等地。
   五、產量:貴州在1949年產量爲3,35市担,川北近年產量約5,920市担,共產9,275市担。
   六、生產成本:杜仲生產成本計算表單位:市担資料:川北廣元支司七、規格:杜仲分板仲與行仲兩種,板仲長二尺五寸,寬八寸,以張片無砍濫者爲合格,行仲不分好壞,即爲大市貨。
   八、集散地:川北集散於中壩、巴中、廣元,貴州集中於遵義、畢節二地。
   九、包裝:一般多用竹簍、草繩打包,每包要約400市斤,再運銷各地。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杜仲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杜仲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杜仲(每担)價26萬元,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則每担可換米371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西南所產杜仲,本區內部銷量不大,僅佔20%,其80%多由重慶成都轉銷區外各地。
   (二十)白芍一、品名:白芍又名“白芍藥”,“金芍藥”,“芍藥”。
   白芍爲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用鋤挖取洗淨,復用竹片剝皮去鬚根,再以水煑後晒乾,味苦,性平和而無毒。
   二、用途:白芍呈水紅色,性涼,收斂後可作瀉肝、安脾、婦女經血諸症要藥,在南洋亦有提煉白芍精者。
   三、生產季節:每年秋季八月下種(農曆),至少須35年才能收一次,在三年後的4至6月爲挖掘時期。
   四、產地:川北中江縣全縣均產,尤以西南部的隆興、集鳳、緝慶等鄉較多,而東北部各鄉較次之。其他川東的渠縣,雲南的武定、牟定亦產少許,但品質遠不及中江白芍之好。
   五、產量:五、量產:川北抗戰前平均年產量在7,000——8,000市担,在極盛時期如1932年竟達20,000市担左右,抗戰時期因銷路停滯,產量銳減,平均年產量僅有300——400市担,抗戰後銷路漸次暢通,1949年增產至2,000市担,而1950年還有增加。至川東,雲南產量甚微,尙不詳悉,據估計雲南武定、牟定近年約產40市担。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甲等白芍成本表七、規格:以根條粗,色白,無老兜子者爲佳。有特頂、次頂王、大面王、全面、頂斗、天斗及芽芍七種花色。
   八、集散地:川北產者集散於中江,川東產者集散於渠縣。
   九、包裝與運輸:(1)包裝:晒乾後分等配件包裝,通常用竹蓆或篾簍打包,用棕繩捆紮,每包重爲100市斤,重慶包裝分甲乙丙三種,每種200斤配成一套,計600斤。
   (2)運輸:中江產者用汽車運重慶,渠縣產者用木船運重慶,再由重慶轉銷各地。
   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白芍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白芍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全面白芍(每市担)價48萬,特白芍68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全面白芍每担換米686市斤,特白芍971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以特頂、次頂王、大面王、全面四種銷國外及其他各省市,頂斗及天斗兩種銷川省,而芽芍一種僅銷中江附近地區,銷售季節以秋季較旺。據四川經濟季刊第二卷第四期上統計,1931年至1937年重慶白芍的平均出口量爲7,875.26市担,又依據藥材業公會會員報關數字,1949年重慶白芍出口量爲1,367市担。
   (二一)木香一、品名:木香。
   爲野生草類,生長於萬山叢林中。入山採藥者大都爲當地夷民,亦有漢人入山挖採者。木香自土中挖起後,用火炕至六、七成乾,爲毛貨。藥商購買後,將其晒乾,篩去泥灰,乃爲熟貨。
   二、用途:用在醫藥上,主治心腰痛、嘔吐、泄瀉後之一切氣痛。並有健胃、發汗、升降諸氣效用。
   三、生產季節:每年八至十一月爲挖藥最多時間,其他月份,生產稀少。
   四、產地:西康寶興,川西理縣、茂縣、雜谷腦、馬塘等處爲主要出產地。
   五、產量:西康年產約1,000担。川西年產量,抗戰前曾達到3,000担。戰時降至2,000担。迄1950年則更減產至500担。
   六、規格:木香以身乾,肉色白者爲佳。
   七、集散地:灌縣、重慶。
   八、包裝:用竹包,每件裝重量約爲100市斤左右。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木香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木香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表資料來源:同上表現渝市二月中旬木香(每市担)價32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457市斤。
   十、銷售情况:木香主要銷售華中與華東。佔全產最50%。其次銷華北佔25%。其餘銷省內,亦佔25%。
   十一、保管方法:宜放存乾燥地方,勿使潮濕。
   (二二)牛膝一、品名:牛滕分淮牛膝、川牛膝兩種,淮牛膝產河南,川牛滕則產本區,爲多年之自生植物,屬莧科類,有野生及家植兩種,春日抽苗,高一、二尺至三、四尺,莖略方,色靑紫,有胖大之節,狀若牛膝蓋,故名牛膝。
   二、用途:牛膝爲中藥之一種,性苦酸而平,經酒蒸,能益肝腎,强筋骨,引藥下行,主治腰骨疼痛,足痿筋攣,三淋濁病等症。
   三、生產季節:家種下種期在每年三月間,出新期每年十一月間。
   四、產地:西南區主要產地爲西康之天全、雅安,川南之峨嵋、宣賓,川西洪雅亦有出產。
   五、產量:列表如下牛膝產量統計表六、規格:分三等:頭等,以根條粗大均勻,名爲散支;二等中平,名爲特拐;三等大小不一且細,名爲賽拐(混合時即稱毛膝),長者一尺六、七寸,短者五、六寸左右。
   七、品質:根粗身乾未斷,紅色無泥沙者爲佳,眞牛膝性韌,不易折斷,且內起菊花心。
   八、集散地:西康爲雅安,川西爲洪雅,川南爲宜賓,而大部均集中重慶,轉銷出口。
   九、包裝與運輸:(一)包裝:頭等散支,須排列整齊,蔑包裝好,外用竹麻繩包紮梱好,每件重180斤左右。
   (二)運輸:產地至集散地,多爲交通不便地區,用人力或畜力運輸,主要集散地爲重慶,由重慶運至漢口,係用輪船運輸,在漢口轉銷可分南北兩路,由平漢可運銷北路,沿江可輪運上海及長江各省,又可從粤漢運輸廣州;另有一小部份經川陜公路,由汽車運往西安分散9十、價格:重慶市抗戰前牛膝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牛膝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賽拐膝(每市担)價52萬,拐膝32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賽拐膝換米743市斤,拐膝459市斤。
   十一、銷售情况:我區所產牛膝,銷區以申、漢及華北一帶爲主,計內銷13%,外銷87%。(二三)石斛一、品名:石斛,四川俗名爲“吊蘭花”,分爲乾貨、鮮貨兩種,故又分名爲“乾吊蘭花”或“鮮吊蘭花”。又名石遂、金釵、禁生、林蘭、杜蘭等。
   石斛爲多年生草本,屬蘭科植物,自生於高山深㵎之岩石,或寄生於古樹上,莖靑紫,高自三、四寸至六、七寸,每寸許即有一節,心實,初夏開花,似蘭英,但較小,莖幹可作藥用。
   二、用途:中醫用作淸熱滋陰劑。
   三、生產季節:農歷四、五、六月。
   四、產地:川南之纑縣、合江、敍永、峨嵋、樂山及附近各縣一帶皆產。
   五、產量:歷史產量:峨嵋鮮石斛年產量:抗戰前最高800担,正常產量600担01949年產350担 。
   瀘縣合江鮮石斛年產量:抗戰前1,200担。
   瀘縣合江乾石斛年產量:抗戰前200担。
  1950年產量:因土產公司大量收購,故較年前增加,本年川南各縣鮮石斛共產2,800担。
   六、規格:(一)乾貨:以顏色金黃,枝頭端整,無泡幹皮花,及焦黑潮濕,長度六寸以上者爲合格。(二)鮮貨:以體粗、色靑、身乾者爲佳。
   七、集散地:樂山、宜賓、瀘縣。
   八、包裝與運輸:乾貨用黃篾席包裝,外用粗蔴繩縫口,或用竹包籮裝。鮮貨用竹花籃裝,每件重200斤。由集散地運渝,裝木船或輪船。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鮮石斛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根)。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行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鮮石斛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十、銷售情况:產地約銷5%,川內銷15%,川外銷80%,上海爲大綜集散地,申貨20%轉運華北,餘則銷華南、華東,均以鮮貨爲合宜(大致冬春季銷鮮斛,夏秋銷乾斛)。
   (二四)丹參一、品名:丹參是一種家種植物。
   二、用途:性平和爲婦科要藥,能破宿血、生新血,有安生胎、墮死胎、調經之功用。
   三、生產季節:每年秋季。
   四、產地:川北中江縣西部各鄉鎭。
   五、產量:抗戰前年產量300,000斤,戰時減產至40,000斤,正常年產重爲60,000斤。
   六、生產成本:列表如下:丹參每畝生產成本計算表七、規格:以色紅,枝條長大,身乾爲佳,小節次之。
   八、集散地:中江。
   九、價格:慶重市抗戰前丹參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丹參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
   現渝市二月中旬丹參(每市担)價16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229市斤。
   十、銷售情况:區內僅銷一小部份,區外銷上海、廣州及華南一帶,亦銷香港、南洋各地。
   (二五)三七一、品名:三七屬菊料,是一種野生植物。莖高二尺,大者三尺,每根生葉七片,分左右生長,頂開小黃花三朵,花形似蒲公英。藥用此植物之根,因其有三花七葉,故名三七。
   二、用途:爲中藥價値貴重品類之一,性微温,能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等症,爲散血定痛之特效藥。過去雲南出產全國馳名之白藥、白藥精,即由三七與一支蒿和合配製,但主要效力全賴於三七。三七並有補益之功,與人參同。
   三、生產季節:三七多是野生,有部份家種者亦不多,是鬚根草。三七之根生長非常不易,通常在市場上所見之最小者,亦須長三年以上之時間,始可挖取。出產季節多在每年秋末冬初。
   四、產地:我國各地土壞氣候均不適宜生產,唯雲南廣西之南部與越南交界處,生產此藥,故三七爲雲南之特產。雲南大部產於廣南、開化、馬關、文山、西疇一帶,宣威威寧亦產有少許。
   五、產量:年產量最高約三萬斤,最低約在一萬斤左右。
   六、規格:1.花色:每斤20個者爲七王。40個者俗稱40頭,,爲好貨。80至120個者為次貨。200個以上者俗稱無數頭,貨更次。
  2.品質,以顆大,毛根痕多,頭大尾尖,身堅硬者為隹。
  3.地區貨色,雲南三七外皮黑色光滑,內色微黃而白,國藥稱之為鐵皮銅心,廣西三七外皮黃而光,內色微黑,國藥稱之為銅皮鐵心。
  4.真假鑑別:以三七末投少許於猪血塊中,立化爲水者為真,偽者是以黃文朮,黃薑做成,投於血塊中,血仍為塊而不化。
   七、集散地:西南以重慶爲主要集散地,雲南以昆明為集中地,直接轉運出口。
   八、包裝與運輸:三七爲一種價值貴重之藥材,包裝商人多以每斤一封包之,或數量多者,視數目多寡裝箱。運輸情況多由商人乘汽車自行攜帶。
   九、價格:1950年三月每斤100萬元,1951年每斤70萬元。
   十、銷售情況:區內年銷量約500斤上下,外銷以上海、華北爲主,銷量約一萬餘斤,抗戰前曾銷日本及南洋各地,抗戰時亦銷過美國一部,1950年沒有出口。
   (二六)䓊萸一、品名:䓊萸別名純幽子,採其果實,晒乾後即為成品。
   二、用途:為藥材之一種,性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三、生產季節:秋季出新,以十月為旺月。
   四、產地:雲南之昭通,川北之廣元、達縣,川南之宜賓及貴州之一部份地區均有出產。
   五、產量:據重慶市葯材公會資料,抗戰前約產四萬斤,解放前年產約二萬斤斤,,1950年約三萬斤。
   六、規格:以顆粒大,開口,無枝幹者爲上等貨色。
   七、集散地:川南以宜賓爲集散市場,川北以廣元、達縣為集散市場,雲南以昭通為集散市場。
   八、包裝與運輸:用篾包裝運,川南由宜賓輪運至重慶,川北由木船運重慶集中。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䓊萸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茣萸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重慶1950年平均價每担1,400,000元(人民幣)。
   十、銷售情况:歷年多銷滬漢及湖南各地。
   (二七)川菊花一、品名:川菊花,又名藥菊花。
   出品最好者爲油沙上,種子係用分株法,一年施肥三次,每畝田收穫好者可能有五十斤,其形狀比杭菊大一點。
   二、用途:治平肝淸火,養目血,去翳膜,又可作泡茶用。
   三、生產季節:每年春季下種,在農歷十、十一月收獲。
   四、產地:川西之成都,川北之儀隴及中江縣所屬之集鳳、隆興、合興、石泉、永鳳等鄉。
   五、產量:抗戰前極盛時期年產量二萬斤至三萬斤,後因戰爭關係,逐年減產,1949年僅產一萬餘斤。
   六、規格:以色白,花朵大,味鮮無散瓣者爲佳。
   七、集散地:川西之成都,川北之中江,川東之重慶,均爲集散地。
   八、包裝與運輸:用篾簍包裝成件,裝木船或汽車運至重慶,在重慶再換輪船運出。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菊花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川菊花換米量表說明:同上。
   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菊花(每市担)價28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市担換米400市斤。
   十、銷售情况:湖南之湘潭及廣州、汕頭爲主要銷區,四川亦可銷一部份。
   (二八)薄荷一、品名:薄荷爲家種植物。
   二、用途:
  1。國醫用以發汗,消散風熱。
  2。工業品可製薄荷油、薄荷腦及薄荷精。
  3。其味淸涼,可作糖食品及牙膏、牙粉、化裝品等原料。
   三、生產季節:每年農曆三月間播種,六月出新。
   四、產地:川北中江、三台及雲南等地。
   五、產量:抗戰時正常年產重約3,000市担。
   六、規格:以梗粗、葉大、色靑、根短者爲佳。
   七、集散地:中江、重慶。
   八、價格:現渝價(二月中旬)160,000元一担,可換中熟米229市斤。
   九、銷售情况:內銷爲重慶、成都、貴州各地,外銷以廣州爲主。
   (二九)五加皮一、品名:五加皮,又名紅毛五甲皮。
   二、用途:能順氣化淡、明目、癒瘡、祛風勝溼。三、生產季節:每年在農歷五、六月。
   四、產地:川西之茂縣、理縣、威州爲主要產區。
   五、產量:抗戰前每年約產五萬斤,抗戰時約產二萬斤,抗戰後因缺乏銷場,生產曾一度停頓,近一、二年來每年約產三千斤。
   六、規格:挖採者將其晒乾後,即運灌縣出售。藥商買進後,即僱工人用紅繩扎成把重(八兩),然後用若干小把扎成一個大把,用蔴布包裝,宜放置於乾燥地方,勿沾潮濕,以五葉芬香者爲佳。
   七、集散地:川西之灌縣、成都、川東之重慶。
   八、包裝與運輸:由產地上人採挖者用蔴袋裝好運輸至灌縣或運至成都集中,藥商購進後,將八兩小把扎成一大把,用蔴布包好,交木船經江口至樂山,再到宜賓轉輪船到重慶,另一路綫,由灌縣僱人力板車運成都,改換汽車運渝。
   九、價格:1931年至1933年平均價格每百斤換中熟米1,171斤,目前每百斤爲人民幣180萬元,換米257斤。
   十、銷售情况:川內約銷百分之二十,餘均全部運銷廣東,及南洋羣島作醫藥用。
   (三十)巴豆一、品名:巴豆屬大乾科植物,爲常綠灌本,高約丈許,葉作尖椭圓形,邊沿有細鋸齒,花淡黃色,果實爲鈍三稜形,分三房,內有鈍卵圓形之種子三粒或四粒,此種鈍三稜形果實,即爲巴豆。加工將子粒剝出,其子粒即名“巴米”。
   二、用途:分三種(一)醫藥方面:巴豆榨出之油,爲藥中峻下劑,能殺蟲解毒,療一切惡瘡。(二)農業方面:用以肥田,江浙絲業盛時,作肥植桑樹苗之用。(三)漁業方面:用以醉魚,以便大量捕捉。
   三、生產季節:農曆七、八月。
   四、產地:川東之合川、忠縣、巴縣。川南之犍爲、宜賓、古宋、高縣。川北之巴中,均爲產地。
   五、產量:1950年,川東產400担,川南產3,000担,川北產180担,合計3,580担。
   六、規格:以子粒大,色白無油,飽滿者爲佳。通常以“開數”定優劣,八開爲標準規格。所謂“八開”即任取十粒(每顆巴豆,應有三粒小子),剖視內部,共有二十四粒小子者。七開(二十一粒)次之,六開(十八粒)略可應市。此外又以路口分優劣,川南長甯之安甯橋貨,頗負盛名。七、集散地:川東產者,集中重慶;川南集中宜賓,及長甯之安甯橋,犍爲之淸水溪、麻柳場;川北則多集中巴中。
   八、包裝與運輸:內篾包,外麻布包。產地運集散地,多用人力或木船,再由原集散地運渝集中,此段則多屬輪船或木船。
   九、價格:1931年至1933年渝市平均價格每市担227斤中熟米。
   重慶市抗戰前巴豆巴米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析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巴豆巴米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巴豆每市担16萬,巴米26萬,以中熟米(每斤700元)相換,巴豆換米229市斤,巴米371市斤。
   十、銷售情况:銷地爲漢口、湖南、上海等處,本區銷售極少,抗戰前銷日本最多,係運申榨成油脂外運。
   (三一)使君子一、品名:使君子爲家種草本植物,與葡萄藤相似。使君子藥狀如靑果,壳有五稜,如輪狀,晒乾或烘乾後,捶去壳,即得君米。
   二、用途:爲西藥三道林之原料,用以殺蛔蟲。三、生產季節:每年二、三月間栽種,七、八月間收獲。
   四、產地:川東合川爲主要產地,川南之井硏亦產少數。
   五、產量:估計1950年產80,000斤。
   六、規格:以君米豐滿,未受潮者爲佳。
   七、集散地:重慶。
   八、包裝:用蔴袋裝,每袋約重150斤。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使君子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使君子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君子(每市担)價8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元)相換,則每担換米114市斤。
   十、銷售情况:除四川內銷約30%外,其餘運銷華北、華東及中南各地。
   (三二)秦艽一、品名:秦艽。
   二、用途:治風寒濕痺,養血榮筋。
   三、生產季節:農曆九、十月。
   四、產地:雅安、川北、中壩等地。五、產量:歷史常年產量約500担,1950年約產400担。
   六、規格:以身肥、身乾、色黃、根粗、無蘆(即無苗)者爲佳。
   七、集散地:成都、中壩、重慶。
   八、包裝與運輸:用篾簍裝成件,用汽車或木船運渝,由重慶裝船運出。
   九、價格:抗戰前(1931年至1933年)渝市平均價格,每担可換大米1,400市斤,目前(二月中旬)市價80萬,可換中熟米1,142市斤。
   十、銷售情况:上海及廣州等處。
   (三三)陳皮一、品名:陳皮。
   二、用途:治疏肝下氣,去臭穢,調中快膈,導滯消痰。
   三、生產季節:每年在農曆十、十一月上市。
   四、產地:江津、江北、合川及巴縣之銅罐驛等地。
   五、產量:歷史常年產量2,500担,1850年產量約2,000担。
   六、規格:以色紅、皮薄、身乾者爲佳。
   七、集散地:重慶。
   八、包裝與運輸:通常以篾簍成件,裝輪船運出。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陳皮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陳皮換米量表現渝市二月中旬陳皮(每市担)價格6萬元,以熟米(每市斤700)相換,則每担可換米85市斤。
   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十、銷售情况:四川內銷約佔30%,餘者全部運至漢口、湖南、湘濘等地推銷。
   花 (三四)冬花一、品名:冬花。
   二、用途:爲中藥之一種,可治咳逆,通肺氣。
   三、生產季節:農曆冬月上市。
   四、產地:川北之中壩、廣元。
   五、產量:正常年產量約1,000市担。
   六、規格:無枝桿,有“鸚鵡嘴”者爲佳(花葩紅色形如鸚鵡之嘴)。
   七、價格:重慶市抗戰前冬花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秤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
   重慶市抗戰前冬花換米量表第一輯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渝市二月中旬冬花(每市担)價110萬,以中熟米(每市斤700)相換,則每市担換米1,571市斤。
   八、銷售地區:內銷市場爲重慶,區外銷湖南、上海、廣州等地。
   (三五)枳壳一、品名:枳壳。
   二、用途:在中醫藥典上有止咳、破氣、消脹、逐水之功。
   三、生產季節:農曆六、七月上市。
   四、產地:四川之江津、綦江、壁山等地。
   五、產量:歷史常年產量約5,000担,1950年約產1,000担。
   六、規格:以靑背、白口、肉厚、名提莊(即較大的)者爲佳,混裝(即連槽)次之,用火烘乾即成。
   七、集散地:重慶、綦江。
   八、包裝與運輸:用竹篾簍包裝成件,在重慶交輪船運出。
   九、價格:重慶市抗戰前枳壳價格表單位:銀元圓說明:本表所列價格係按當時稱規銀規及行規折合爲目前之單位(市担)。
   資料來源:渝中國銀行出版之四川之藥材及四川月報。重慶市抗戰前枳壳換米量表說明:同上資料來源:同上現時(二月中旬)渝市枳實(每市担)價12萬元,枳壳8萬元,前者可換中熟米171市斤,後者112市斤。
   十、銷售情况:除鄰近產地的縣區能銷少量外,大部份運重慶集中外銷,提莊盛銷廣州一帶,上海次之,混裝亦能在上海、廣州兩地銷售。近來因價格太低,商人無利可圖,均不願經營,因此產量減少。西南區食品類土產產量分佈圖時間“一九五○年” 廣柑廣柑剖面圖

知识出处

西南土產

《西南土產》

西南土產豐富,品種繁多,在整個西南國民經濟中估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可是過去土產銷路,因受國民黨官僚資本集團的壟斷和破壞,日益萎縮,嚴重地影響了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解放以後,我們在這方面雖曾作了一些工作,但還是十分不夠的。

阅读

相关专题

麝香
相关专题
貝母
相关专题
當歸
相关专题
麥冬
相关专题
羌活
相关专题
虫草
相关专题
甘松
相关专题
黃連
相关专题
川芎
相关专题
白芷
相关专题
黨參
相关专题
半夏
相关专题
天麻
相关专题
黃薑
相关专题
白薑
相关专题
大黃
相关专题
附子
相关专题
澤瀉
相关专题
杜仲
相关专题
白芍
相关专题
木香
相关专题
牛膝
相关专题
石斛
相关专题
丹參
相关专题
三七
相关专题
䓊萸
相关专题
川菊花
相关专题
薄荷
相关专题
五加皮
相关专题
巴豆
相关专题
使君子
相关专题
秦艽
相关专题
陳皮
相关专题
冬花
相关专题
枳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