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少數民族圖案集》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6878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漢族以外,還有約佔全國總人口十四分之一的少數民族。他們多數聚居或散居於遼闊的邊疆。在舊社會民族壓迫的時代,他們長時期地處於政治上被歧視、經濟和文化上不發展的境地。今天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偉大民族政策照耀下,全國各少數民族,在平等、團結、友愛、合作的祖國大家庭中,走上了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的道路。 本集所介紹的少數民族圖案,是根據西南民族學院所蒐集的西南區少數民族文物摹繪的,並曾加以整理和選擇。少數民族的裝飾藝術,是非常豐富的,特別是服飾上的花紋,更是美麗精緻,絢爛奪目,表現了濃厚的民族特點。這部分圖案,全是服飾花紋,包括刺綉、挑花、編織、蠟染等,其中以苗族圖案為最多,佈伊族、羌族、彝族、藏族、傣族、僮族、侗族等各數件。本集所選材料,僅限於幾個民族,很不全面,當然還不可能代表西南區各少數民族圖案的全部,但是從這些圖案中,也可以體會到我們偉大祖國的各民族,同漢族一樣,都是勤勞、樸實、有高度審美能力和卓越的創造才能的民族。這些圖案的出版,對於交流文化,溝通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豐富祖國文化藝術,是有相當大的意義的。 研究少數民族裝飾藝術的特點和工藝製作的成就,我們還只是開始。少數民族的圖案中,繼承着極完整的民族風格和特殊色彩。他們通過器用、服飾、歌唱、舞蹈,充分反映出他們勇敢勤勞和熱愛和平的精神,這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的可貴的品質。由於少數民族仇視民族壓迫而自發地更珍視了本民族的東西,因而在他們的藝術上,至今還保持有完整的民族風格。從他們的文物上繼承下來。又由於他們所住地區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自然地形成了他們的鮮明的地方色彩。有些我們失傳已久的工藝製作方法(如蠟染曾在隋唐之際盛行於內地的民間),而今天苗族、佈伊族等還保存了這種手工藝的高度技巧。其次是他們很好地把實用與裝飾相結合,辛勤地製作出他們生活中自己需要的精美服飾品。由於他們熱愛勞動生活,並有愛美的要求,因而在衣着上易破處加些手工,或只添一層有紋樣的飾品(如袖口、裙邊、腰
  帶、護肩以及圍裙等),所以不是為裝飾而裝飾,而是從實用出發,經過美術的加工,終於完滿地把實用與裝飾結合到一起,創造了精緻的美術工藝品。這些多用原色和黑色和多用幾何形組織成的紋樣,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特點。這是他們勞動和智慧的創造,也是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貢獻。 我們蒐集整理西南少數民族圖案,是為了向他們學習,同時也藉此向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一部分可貴的資料。雖然我們在工作中盡力去做,但是限於自己的水平,一定難免有錯誤和缺點,希望讀者指正。
   由於西南民族學院研究室給予很多幫助和指導,使本書的編輯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謹誌謝意。
   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實用美術系

知识出处

西南少數民族圖案集

《西南少數民族圖案集》

出版者:新華書店

本集所介绍的少数民族图案,是根据西南民族学院所搜集的西南区少数民族文物摹绘的,并曾加以整理和选择。少数民族的装饰艺术,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服饰上的花纹,更是美丽精致,绚烂夺目,表现了浓厚的民族特点。这部分图案,全是服饰花纹,包括刺綉、挑花、编织、蜡染等,其中以苗族图案为最多,布伊族、羌族、彝族、藏族、傣族、僮族、侗族等各数件。本集所选材料,仅限于几个民族,很不全面,当然还不可能代表西南区各少数民族图案的全部,但是从这些图案中,也可以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各民族,同汉族一样,都是勤劳、朴实、有高度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的民族。这些图案的出版,对于交流文化,沟通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丰富祖国文化艺术,是有相当大的意义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