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潼南縣李千鍾的水稻豐產經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南區一九五一年粮食作物豐產經驗》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6857
颗粒名称: 四川潼南縣李千鍾的水稻豐產經驗
分类号: S233.71
页数: 3
页码: 20-22
摘要: 李千鍾是川北潼南縣第一區大佛鄉第九村人,現年六十歲,家有十一口人。土地改革後分得了水田七畝二分,土三畝一分,大大鼓舞了他的生產情緒,去年他種了五畝六分水稻,產量俱較當地一般產量為高,其中一畝五分四厘,就收了一千一百五十斤,平均每畝產量為七百五十斤,超過當地一般產量一百五十斤。
关键词: 水稻生产 生产经验

内容

李千鍾是川北潼南縣第一區大佛鄉第九村人,現年六十歲,家有十一口人。土地改革後分得了水田七畝二分,土三畝一分,大大鼓舞了他的生產情緒,去年他種了五畝六分水稻,產量俱較當地一般產量為高,其中一畝五分四厘,就收了一千一百五十斤,平均每畝產量為七百五十斤,超過當地一般產量一百五十斤。
   李千鍾的稻田泥色黑黃(底黃表黑)帶沙,平坦向陽,引灌亦不太難,蓄水甚豐,這是他自然環境的優良條件,他在這有利條件下更進一步的鑽硏技術,做到了精耕細作,他耕鋤的方法是板田犂得早,頭天打了谷第二天把谷草搬開卽開始犂板田,在年内就做到四犂四耙,到第二年插秧前還要經過三犂三耙,一共是七犂七耙。他的特點是在每次犂的時候,犂行很窄,逐步加深(第一次犂以犂翻谷樁為度,馬上磨平,使谷樁全部掩在水中)縱横斜交叉犂耙,把土犂得特別細,使熟土能充分利用,幷且冬鏵收得極遲,因而田内無一根雜草。田坎也高寬牢實,滿蓄冬水。他用的稻種叫“洋雷粘,特點是耐肥、桿子硬、不易倒、抗風力強、產量高。前年打谷子的前一兩天到田裏去選出成熟整齊,顆粒飽滿的穗子(每穗有谷三百粒以上),捆成把,懸掛屋内通風處風乾,再把谷粒用手脱下,晒乾用瓦罐存留起來作種。他播種前的處理方法,是在春分節前將種谷拿出,先用風車一次,再篩一次,用拌桶盛滿田水,把一斗谷種倒於桶中用小谷耙動蕩攪拌約十分鍾,把浮在水面的竹箕撈起,再攪拌直至無浮子時,將桶内的水倒去,把種撈起晒乾,春分節後五天至十天,就泡種催芽,擇晴天用田水泡種,以淹到谷子為適度(天晴泡兩天,落雨泡三天),再用竹籮一個,籮内舖漂色稻草三個,把谷種放入籮内包好,上蓋簑衣,用石頭壓緊,一天半就發芽,若遇冷天可淋溫熱水二次),取出置於竹簸内,攤開淋少許冷水退熱氣,用手輕輕地把谷粒鬆開,卽可播種。他播種的方法是在晴天,人立在田坎上,用手抓谷一把,徐徐向上微拋,使谷粒均匀落下秧田。他的秧田先除盡石頭、田螺、貝壳,當天把泥土弄鬆耙平下種,後水的深度才會一律。然後下水糞(每升種的面積用水糞三挑,草灰兩挑(草灰與水糞不宜同時使用,免失肥效)秧水準備好後,每升谷種要二分土寬的面積,撒谷後秧田水不宜太深,以不顯泥為原則。當谷開始發芽,就要把水放完,以後每當秧田表面稍乾時,再灌一點水,保持秧田表面不乾燥,待苗帶青色時,又噴稀薄淡糞水一次,從谷子下田約一月的時間後,秧苗長得粗壯青茂,卽開始插秧他栽秧及時,秧水恰當,他的本田只頭年把田邊草皮、牛糞倒在田角角,每月翻一次,插秧前一月的時間,就把泡爛的草皮、牛糞撒到田的各處,然後翻犂,(約三犂三耙),插秧就不施肥了,谷子下秧田在春分後四、五天插秧在立夏前數天,每窩插苗十一、二根,)“洋雷粘”不易於分孽,故應多插其他谷種宜少)株行距一尺二寸(按:嫌大)插秧後十五天除薅除雜草外,還要用足薅鬆秧根泥土,第一次薅後隔十五天再同樣進行第二次,過了夏至就不薅秧,在薅秧後幷注意不引入清水,更不放出昏水,以保持肥分。
   分析李千鍾豐產主要原因:(一)解放後政治覺悟提高,生產情緒高漲,(二)是他掌握了一系列合乎科學原理的耕作技術,做到了精耕細作,特別是板田犂得平、犂得窄,縱横交叉冬鏵收得遲,因此能充分利用熟土,田内無雜草,(三)繼續選種與合理催芽,種子色黃一致,飽滿均匀,少病虫害,發芽力強,(四)秧田用水合理,撒種稀,(五)播種栽秧時間控制得當。(六)谷種耐肥不倒產量高。
   但是為了進一步掌握技術,適當縮短株行距,實行秧田治螟,根絶螟害,本田繼續施肥及合理管制用水,不選用易遭白穗的谷種,以每穗中間的棵粒作種,幷增用鹽水選種,產量是還可以提高的。

知识出处

西南區一九五一年粮食作物豐產經驗

《西南區一九五一年粮食作物豐產經驗》

西南農林部今天發表了一九五一年西南區農業豐產模範第一批受獎名單。這些豐產模範都是去年愛國豐產運動中湧現出來的生產能手;是農業生產戰綫上的戰鬥英雄,是廣大農民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旗幟。他們充分發揮了高度的生產熱情,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創造出許多農作物的豐產記錄。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千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潼南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