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集體化前提的創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一輯》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90
颗粒名称: 全面集體化前提的創造
分类号: F302.2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农民合作化的最高阶段是集体农庄,成立集体农庄就是意味着过渡到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农民向集体农庄道路过渡的过程在政治上也是准备成熟了的。列宁、斯大林党从十月革命最初时起就不倦地在农村中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工作,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关键词: 集体农庄 农业集体化

内容

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化的成就使得有可能實際提出用社會主義改造農村的任務。國內整個政治和經濟的形勢都迫切要求解决這個任務。
   恢復時期將近結朿時,整個說來農業已超過戰前水平。但它的主要部門——穀物生產——只達到戰前產量的十分之九。然而工業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增長,一年比一年要求更多的糧食和原料。要滿足這個要求,農村中的小生產是不行的。農民經濟的碎裂過程仍然繼續着。小的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只握有極可憐的工具,因此它就不能眞正地把收穫量提高多少。
   一九二七年,即恢復時期以後的第一年,在蘇聯農村中約有百分之六十的中農,百分它三十五的貧農,和百分之四到五的富農。
  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年,城市所消費的糧食四分之三是從中農和貧農經濟中取得的。革命前供給農村以外流通的糧食的五分之一以上的地主經濟已被消滅了。富農經濟在供給糧食方面的比重,縮減了五分之三,就是說,從一半縮減到五分之一。
  但是小農經濟出售到市場上的只稍稍多於全部生產出的糧食的十分之一。因此,這種經濟帶有半自然的性質,它的商品率是非常低微的。雖然全國生產出的穀物只比戰前時期少一點,但被送到市場上來滿足增長着的工業人口之需要的,却比戰前數量少了三分之二。在這裏就表現出穀物生產的危機,這危機同時還有引起養畜業危機的危險。
   穀物生產的危機證明,社會主義的大工業不能與小農經濟並行而順利地發展。這種矛盾如果保持下來就會使國民經濟有全部崩潰的危險。
   農村的中農化,農戶數目的增多,和農村經濟的半自然性質,使得農村供給城市、供給工廠的勞動力越來越少。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一種威脅,就是不斷要求大量新工人的、急速增長着的社會主義工業,將要得不到這個供應,因而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發展速度減緩下來。
   要解决這個對於社會主義工業說來最爲重要的問題,只有在農業技術上實行革命,和使農業過渡到社會主義道路上去。 一九二七年年底,在作爲集體化的代表大會而載入史册的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上,根據斯大林同志的提議,通過了全力展開向集體農莊過渡的决定。 斯大林同志在代表大會上的報吿中指出:“出路就在於用公共耕種制做基礎來把零散的小農莊聯合爲大農莊,用新的更高的技術做基礎來實行集體耕種制。”
   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化是實行用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的關鍵。以機器和拖拉機供給農業的基礎已建立起來了。
   農民大批轉向集體農莊道路的過程是由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準備成熟的。農業合作社培養農民廣大階層集體管理經濟事務的初步習慣。
  農民經濟合作化的第一個階段,是建立推銷農產品和供給生產資料及消費資料(即工業品)的合作社。這種合作社形式已經就培養農民廣大階層共同管理經濟事務的初步習慣。在這一階段上,社會主義工業與農民經濟間的聯系,主要是帶有商業性質。然而在這一階段上,有許多時候即已建立起農民經濟與國家工業間比較緊密的相互關係,譬如個別種類的農業合作社(如蔴業總社等)聯合着許多生產互助組,供給他們種籽和生產工具,把它們的產品推銷給社會主義工業而取消了任何的中間剝削。這已經是,如斯大林同志所說的,“國家社會主義大生產制的家庭農業體系”。
   農民合作化的最高階段是集體農莊,成立集體農莊就是意味着過渡到大規模的集體生產。 農民向集體農莊道路過渡的過程在政治上也是準備成熟了的。列寧、斯大林黨從十月革命最初時起就不倦地在農村中對農民進行政治敎育工作,從各方面提高農民羣衆的文化水平。
   這樣,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全部進程準備好了將勞動農民羣衆引導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前提。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一輯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一輯》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一辑》主要描述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眞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群众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阅读

相关人物

列寧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