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工業的勞動生產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五輯》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58
颗粒名称: 蘇聯工業的勞動生產率
分类号: F014.2
页数: 17
页码: 167—183
摘要: “苏联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中描写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阐明了劳动生产率发展的重大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资本主义打破了克服了封建制度呢?就是因为它创立了比封建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它使社会有可能得到比在封建制度下更多得无比的产品”等内容。
关键词: 苏联 工业建设 劳动生产率

内容

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闡明了勞動生產率發展的重大的歷史意義。“爲什麽資本主義打破了克服了封建制度呢?就是因爲它創立了比封建制度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它使社會有可能得到比在封建制度下更多得無比的產品”一。
  競爭和追求利潤,使資本家們不得不進行技術上的改善,不得不發展勞動生產率並減低商品的價値。但是對資本主義來說,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法則並沒有絕對的意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本身包括着對立性的矛盾。危機、失業、生產工具的負荷不足、獨佔以及資本主義的其他各種特徵,都阻撓了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之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造成對工人的剝削的加强,它將招致失業者的增加、勞動强度的猛烈增長,並使勞動與資本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化起來。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與手段,是剝削工人的武器,是搾取剩餘價値的
   一斯大林着“列寧主義問題”,中譯本,第六五四頁。方法。機器——是增加勞動生產率的一個有力手段。爲生產商品所必須的勞動時間,會因機器而縮短。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機器却是無限制地加强剝削工人的乎段。技術的改善,將决定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但在資本主義之下却會造成階級不平等的增强。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動生產率,在不同的年份裹和不同的部門中,其發展是極端不均衡的。危機期中工人的每年生產量一定要下降,但是由於猛烈提高勞動强度的結果,他們每小時的生產量一般却會有所增加。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每個工人每小時、每一輪班、每一年的生產量的動態,是很不一致的。單位時間內每一工人的生產量的增長,在資本主義之下一定要陪伴着失業者的增加,這一事實,將使社會勞動生產率因之而降低。資本主義的、搾取工人血汗的“科學體系”(傳送裝置、流水生產法,按勞動强度極限計算的定額制度等),將使資本主義工業即使在特種蕭條期中,其每小時產量也會有所增加,相反地在全年生產量方面却會因勞動力未能按整個工作週運用而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資本主義諸國工業工人的生產量變動情况是極端不均衡的。英國戰時的工業生產主要是依靠增加總工作時數(延長勞動日、增加工人人數)而發展的。在某些部門裏,例如在英國的採煤工業裏,戰時的勞動生產率是降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們的了解,英國工業勞動生產率僅佔美國的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二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則更加落後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工人生產量變動的不均衡性,更形成了戰後帝國主義矛盾尖銳化的一個條件。
   五十餘年(一八六一——一九一七年)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的勞動生產率在農業方面增長了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左右,工業約增長三倍左右,鐵路運輸則增長了二點五倍一。
  與封建時代相較,資本主義俄國的勞動生產率已迅速增長。但是,革命前俄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仍舊遠落後於資本主義頗爲發展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對此,資產階級學者們是用我國的地理條件(氣候、土壤等)來解釋的。當然,地理的因素對生產力的發展是會發生影響的。俄國氣候的特點,舉例來說,决定了農業工作的短期性,决定了消耗大量勞動爲牲畜準備漫長的冬季飼料的必要,也决定了歷數月之久不可能利用河川等情况。但是,“地理環境决不能成爲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和决定原因……”二。
  俄國之所以落後,其主要原因在於它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條件。封建制度在俄國的存在較久於歐洲其他國家。“某國人民的勞動之平均强度與平均生產率——馬克思寫道——較國際水
   一“學術彚刊”,第一二三期,榮膺列寧勳章國立莫斯科羅曼諾索夫大學莫斯科一九四七年版,第二○四頁。
   二“聯共(布)黨史簡明敎程”,中譯本,第一五○頁。
  三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一九三七年俄文版,第五二五頁。平高出多大程度,是根據這一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如何程度而轉移的”三。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之途較晩。各種形態的封建殘餘都阻礙了俄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些封建殘餘經過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方才消滅)。這一事實,首先也說明了沙皇俄國勞動生產率較低的原因。
   此外,在二十世級裏,俄國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更遭受到主要採掘工業部門(煤、石油)資本主義獨佔之發展的阻礙。
  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八年曾經指出:“我國技術、經濟的落後性並不是由我們所虛構的。這種落後是整世紀的落後、它是我國全部歷史交給我們的遺產”一。
  即使在個別的時期裏,俄國工業曾經迅速發展(特別是在九十年代俄國的工業高漲期),但是在整個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裏,俄國始終未能消除自己技術經濟落後性。並且,在個別時期個別部門裏,這種落後性反而更加增長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俄國工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約佔美國的三點五分之一,在農業方面,則相差更甚。
   ※※※
  一斯大林著“列寧主義問題”,第九版,第三五七頁。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勞動生產率之提高對蓄積的速度影響甚大。而它的增長又是蘇聯國民經濟順利恢復與進一步發展的直接條件。勞動效率的提高是達到勞動平衡、給與企業以勞動力的保證的重要基礎。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固定不易的法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可以降低產品的價値,從而促進成本的減低。並有助於國民經濟蓄積的增長。它是提高國民收入和勞動者物質生活幸福的主要源泉;它在解决蘇聯主要經濟任務方面,起着極大的作用,斯大林同志於聯共(布)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指出:“我國勞動生產率愈高,我國生產技術愈完善、我們也就能愈迅速實現這個最重要的經濟任務,也就能更大大縮短實現這個任務的期限”一。
  第一次五年計劃期中,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增長,使蘇聯國民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六點六,第二次五年計劃期中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七點三,第三次五年計劃期中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在戰後五年計劃期中,曾預定應由於工人生產量的提高,保證使工業產品約增加百分之八十。如果到一九五○年工人出產額仍保持着戰前水平,則工業方面即需額外補充工人約爲三百五十萬人。因此,勞動生產率能否提高,即成爲戰後五年計劃能否完成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們的黨和政府,認爲勞動生產率之提高,無論在任何經濟建設時期都有其重大意義。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即已在其有歷史意義的著作“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指出要
  一斯大林著“列寧主義問題”,第十一版,中譯本,第七五八頁。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因此(也是爲了這一點)並指出它的高度組織性這個根本任務。列寧一方面指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任務,乃是有决定性的任務,並且也是困難的任務,同時他又指出了在蘇維埃國民經濟的條件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
  勞動生產率之增加,曾爲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以後恢復國民經濟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曾是改造國民經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列寧和斯大林的許多講詞中,在我黨歷次重要政治經濟决議中曾不斷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乃是最重要的經濟任務。
   在社會主義工業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下的方法。“社會主義應該按照自己的本質,用自己的方法——說的具體一點,就是用蘇維埃的方法——使這個運動向前發展”一。
  斯大林同志曾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措施“應該從三方面着手:第一、要有系統地改善勞動者的物質生活狀况;第二、要在工業企業和農業企業中培植集體合作的勞動紀律;第三、要組織社會主義競賽運動和突擊運動。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以改善技術與合理組織勞動爲基礎”二。
  蘇聯工業勞動生產率之所以在歷次斯大林五年計劃期間能有巨大增加,正是以這些蘇維埃的方法爲基礎所達到的成績。新技術的採用,勞動機械化,對勞動的新態度,勞動紀律的加
   一“列寧全集”,第二二卷,第四四六頁。
   二斯大林響“列寧主義問題”,第十版,第四○二頁。强,社會主義競賽運動的發展,工資的提高和勞動條件的改善——所有這一切曾保證蘇維埃工人的年度出產額於第一次五年計劃期內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於第二次五年計劃期內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二。
  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一年的十三年以內,蘇聯工人的年度出產額約增加了四倍,即大大超過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於五十年的發展期內所提高的勞動生產率。
  在衞國戰爭條件下,勞動力的數目曾有縮減,因此勞動生產率就具有更大的作用。衞國戰爭曾需要蘇維埃人民大大提高自己的勞動强度。戰爭使幾百萬最健壯的人民和熟練工人離開了生產活動。戰爭對新熟練的勞動力有很大的需要,使勞動者的成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吸收婦女和未成年的人參加生產,轉移一部份職員參加生產,轉移某一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其他部門的工作等等——所有這一切都造成了新的條件,而且需要加速訓練大批熟練幹部。特別是由於曾使某些工廠作有史以來空前的撤退,於是就使供給各企業以原料、燃料、電力、工具等等的工作,更加複雜化了。然而,蘇維埃經濟制度就是在戰時也曾給我們以可能,去合理使用勞動力,提更勞動生產率,減低製成品的勞動需要量並保證在工人人數減少的條件下使工業產品的數量有所增加。
  在戰爭年份內蘇維埃工業的工人產額,曾因不同的工業部門和不同的時期發生了不同的變動。在戰爭初期,每個工人的年度生產額的增加,主要是靠加工辦法和廢止例假的辦法達到。但是,同時在勞動組織和生產組織方面也曾經過重大的改革。譬如,曾廣泛採用了生產的連續作業法,曾提高了工人熟練程度,曾廣泛發展了社會主義競賽和生產合理化。
  工人的忘我勞動和蘇維埃人民奮不顧身的愛國精神,曾克服了一切戰時困難,曾促成了新技術的採用,曾促成了技術的不斷進步,曾促進了工作日的緊凑性,曾促使對設備、原料和材料的使用有所改善,曾促成了電力的節約。全蘇聯的社會主義競賽,已經變成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給前方和後方增加生產的全民運動了。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競賽,譬如:兩三百人的運動,幾千人的運動,共產主義靑年團的靑年工作隊,對生產組織進行共同檢査以及加强工作班和工作組等等。
  上述一切情形,曾在衞國戰爭時期保證了我國許多工業部門的生產不斷增加,並保證了這些部門的工人年度出產額不斷提高。以全部工業來說,一九四二年的勞動生產率比一九四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九,而一九四三年又比一九四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如以軍事工業部門來說,則其勞動生產率的增加速度更快一。
   一九四六—一九五〇年恢復和發展蘇聯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曾規定要大大增加我國的生產和基本建設。要完成這個發展我國生產力的綱領,就必須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一九五〇年的工人出產額,在工業方面應該等於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一百三十六,在建築方面應該等於
   一請參閱沃茲湼先斯基著“蘇聯戰時經濟”,中譯本,外文書籍出版局版,第一○八—一○九頁。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一百四十。
  在戰後五年計劃的第一個年度,蘇聯國民經濟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遇到了困難。工作日縮短到八小時,恢復了例假。於是在工人每小時的出產額不變的情形下,許多工人的年度出產額暫時降低了。此外,由於工業已轉入生產戰前的各種“平時”產品,也往往比生產各種軍用品需要更大的勞動量。
  在我國戰後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九四七年是轉變的一年。到這一年的最後一季,每月的工業生產量已達到了戰前一九四〇年的水平。在戰後五年計劃的第二年,曾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我國工業部門大多數已完成了勞動生產率的年度計劃任務,但是還有許多企業和一些工業部門尙未達到戰前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在遭受敵人佔領過的地區尤甚。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决定因素很多。馬克思在資本論裏寫道:“勞動生產力,取决於多種事情,就中,如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如科學及其技術應用的發展程度,如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如生產手段的範圍及作用能力,如諸種自然狀况”一。
   用改善機器構成和設備構成以及改善製造過程的方法來提高技術水平,使製造過程日益機械化、自動化和電氣化,——這就是在戰後五年計劃期內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物質技術基礎。目前正廣泛實現着以下各項措施:使熔礦爐車間、馬丁爐車間和壓延車間的勞動過程機械化;使
   一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中譯本,第五—六頁。有色金屬的採礦和礦石加工的一切費力過程機械化,並使其製造過程的管理與操縱自動化;使煤礦工業的費力過程機械化(特別是在落後的煤礦,煤炭的堆積與裝車等過程);使泥炭採掘、乾燥、收集等過程與準備工作、裝卸工作機械化;使發電站,首先是水利發電站的生產過程自動化;使建築材料工業,特別是水泥工業的費力過程機械化,使木材採伐工作與運出工作機械化;以及使建築工作機械化。現階段所實行的機械化,其特點在於它的完整性與齊備性,也就是利用一整套的機械設備,包括了所有的生產過程與輔助過程。使所有工業部門中的費力工作進一步機械化,便是一九四八年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國民經濟任務。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問題上,與機械化同樣具有日益增長的作用的,就是各種新的製造過程與方法;它們可以强化生產、加速生產,並可使生產費減低。其中包括:煤氣化、固定燃料的動力化學式的利用、利用鐵管傳送煤氣,首先在冶金工業與化學工業中使用氧氣,遠距離傳送定常高壓電流、以及反作用技術的利用等。
  正確的勞動組織,是提高社會主義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工資,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加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的最有力的手段。列寧說過,“……應該在個人的利害關係上,建立起各式各樣的巨大的國民經濟部門”一。在支付工資方面,必須嚴格、澈底遵守反對平均主義的原則,遵守對優良工作者給以物質獎勵的原則,這一項原則
  一“列寧全集”,第二七卷,第四四頁。可以表現爲計件制、計件累進制、奬金制等項工資制度,根據這一項原則,對熟練勞動與費力勞動,應較不熟練勞動與輕易勞動,多支工資。
  “技術定額是一種巨大的調節力量,它能在生產中把廣泛的工人羣衆組織在工人階級先進份子週圍”一。戰時,某些軍事工業企業的定額工作有了改善,同時,某些企業的勞動定額工作却惡化下去:規定定額的機構,變成了企業的後備力量,以應其各種需要。甚至企業組織的領導人員,對生產機構的這一方面,也未能予以充分的注意。
  不合格的定額工作,能引起按勞取酬原則的破壞,並能引起對計件工資的曲解;以至因此而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許多企業中的不正確的定額工作,常常得到這樣的結果,即:在生產定額的完成率極高的條件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任務却未能完成。某些場合也常常採用那些不能刺激生產量增加的平均統計定額。然而各項國家計劃“却不能以算術平均定額爲根據,而必須以平均先進定額爲根據,亦即向先進者看齊”二。例如莫洛托夫省大部分的企業,在一九四六年與一九四七年,都超額完成了生產定額,各項定額超額完成的程度,達到百分之一百六十(莫洛托夫動力工廠)與百分之一百五十六點八(亞力山大洛夫工廠)等。但在所有這些企業中,却遠未能完成計劃。這便證明了定額工作的不正確。並證明了那樣的定額是未考慮到
   一“列寧主義問題”,中譯本,第六六五頁。
   一“論一九四七年恢復與發展蘇聯國民經濟的國家計劉”,一九四七年國家政治文獻出版局版,第七頁。先進工人的經驗的。
  在許多企業中,各項定額的技術根據的水平仍然很低。例如一九四七年莫洛托夫省的大部分企業,其各項定額的技術根據的比率,雖然有了一些增長,但仍舊是很低的。一九四七年在秋索夫工廠中,具有技術根據的定額的比率爲百分之三十七點五。在米恩造船廠爲百分之十九點七。在別列茲尼克夫鉀鑛聯合工廠爲百分之二十九點六。在該省的若干企業中,未完成生產定額的計件工人的比率非常大(卡姆斯克造紙工廠——百分之三十八,威謝爾造紙工廠——百分之四十七)。
  馬克思認爲工人的熟練程度及其技術水平,是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最重要的源泉。列寧說過:“……居民羣衆的敎育的提高與文化的提高,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條件”一。切爾內雪夫斯基指出,勞動生產率是與工作人員的文化程度、知織程度、與智慧發展,有着依存關係的,他說:“……促使生產事業成功的任何一個因素,决不能和工作人員的智慧發展程度一樣,具有同等重大的意義。氣候、土壤、資本儲備、體力的堅强——所有這些,與思想的發展相較,都是微不足道的”二。
   工人的熟練程度,隨着技術的發展,而日益增加其所具有的意義。在戰後條件下,由於各工
   一“列寧全集”,第二二卷,第四五三頁。
   二“切爾內雪夫斯基文選”,第二卷,第一分册,莫斯科一九三七年版,第二四四——二四五頁。廠增加了大量的新的工人,以及許多工廠開始生產了新的、較爲複雜的、費力的產品,所以熟練程度的提高,便成爲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特別應該指出,目前許多企業,有着很好的生產敎育組織,它們便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獲得了優良的指標;相反地,也有某些工廠,它們對新來的工人的敎育,與勞動紀律的加强,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未予以充分的注意,因而立刻影響了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與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勞動生產率,是有極大影響的。關於文化方面與住宅建設等方面的各項措施,有助於勞動力的流動性的根除,並有助於各該企業所進行的、固定熟練工人的培養,這些措施是擴大生產與提高勞動效果的最重要的條件。最近數年來,黨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協助了固定的工人幹部的培養。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中,首先應該指出的,就是實行了幣制改革,與過渡到以統一價格爲基礎的、不受配給票限制的、擴展的商業。除此之外,具有重大意義的就是:東部地區的工資有了百分之二十的提高,與加速住宅建設,以及改善文化設施與勞動保險等各項措施。僅在一九四八年第一季,實際工資,便較一九四七年第一季增加了半倍。所有這些,都助長了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一九四八年第一季整個工業部門的工人生產量,較一九四七年第一季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一,其中黑色冶金業——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六,機器製造業——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四。
  在一九四七年與一九四八年中,平均先進定額的採用,獲致了重大的意義。在爭取完成平均先進定額的鬥爭中,勞動組織的優良經驗,變成了全體工人的財產。在二——三年內完成五年計劃的先進生產者的經驗證明,在良好的勞動組織的基礎上,全體工人於四年之內完成戰後五年計劃,這件事情是完全現實的。
  對個別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普遍加以獎勵,特別是在那些“脆弱的”生產工作部分中,必需考慮到,全體工人的生產量的增長,在工業生產量增加上面,是有着决定意義的。所以全體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把落後者提高到先進者的生產水平,這兩件事是增加工業生產量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時,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對物化爲生產手段的勞動,進行節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於減少用於商品生產上面的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總量。因此,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與生產工具、原料,燃料、動力的節約使用,以及產品質量的改善等,有着密切聯繫的。因此,蘇維埃的勞動人民也必須注意到企業內部的勞動消耗的減低,不僅如此,並且還要注意到企業外部的勞動消耗的減低,如:與商品運輸,商品銷售有關的消耗減低等。
  在某些個別種類的勞動之間,正確地分配勞動力,這一件事,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加上面,有着重大的意義。把行政管理機關和輔助車間的工作人員,調轉到各主要的生產車間去,減少各種附加的業務和雜費,這兩件事,就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來源。戰後五年計劃預定進一步發展國內工業的合理的、完整的分佈情形——即使企業接近原料與動力的來源地,以及產品消費地區——並預定使各企業進行更合理的專業化與合作化。這一事實,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上面,有着重大的意義,因爲生產的合理分佈,創造了各種條件,使“從原料的生產起,經過半成品的各個連續生產階段,直到獲得成品爲止,這一期間內,損失最少的勞動”一,其中免去了貨物運輸、運輸費、保管費、以及其他各項流通費、分配費等。
  在决定勞動生產力的各項因素中,馬克思也指出了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的意義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特別是在勞動生產率的發展中,並不是具有决定性的。但是,自然條件實際却能影響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在農業和採掘工業方面:“……在農業(和礦業)方面,問題則不僅在於社會勞動生產率,並且也在於以自然勞動條件爲轉移的自然勞動生產率”二。
  蘇聯對於自然界的財富正在進行强烈的硏究,這是勞動生產率加速增長的一個條件。由於地質探査的結果,在蘇聯發現了豐富的煤礦、水力、有色金屬、貴重礦產、以及石油礦等。這些資源比較革命前所發現的資源,多出數倍。蘇聯在衞國戰爭之前,與美國、大不列顚、法國、德國相較,在這些自然資源(如石油、水力、森林、泥炭、錳礦、燐灰石等)方面,是佔首位的。硏究各種自然資源,使生產接近那些具有豐富的、新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的單位生
   一“列寧全集”、第二二卷,第四三四頁。
  二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三卷,一九三八年俄文版,第六七五頁。產所需要的勞動是很少的)的地區,這兩件事,在蘇聯國民勞動生產率的發展中,起過並起着極大的作用。
   帝俄時代,所有的煤產,完全取之於頓巴斯。在社會主義建設期中,在東方、烏拉爾、卡査赫斯坦、以及北部地區,創建了新的煤炭基地。
  這就促使蘇聯煤炭工業中的勞動生產率整個提高起來。一九四〇年的工人出產量,在頓巴斯爲煤礦工人平均出產量的百分之八十六,在庫茲巴斯爲百分之一百四十,在卡蘭岡得爲百分之一百四十三點七,在烏拉爾爲百分之一百四十。各個礦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之間的這種差額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由於自然條件(煤層深度,藏量等)而產生的。
  戰後五年計劃的頭兩年中,蘇聯的工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已經獲得了顯著的成就。某些工廠和製造廠的一九四七年的年出產量已大大超過了一九四○年。我國工業中的工人年出產量,在一九四七年提高了百分之十三,並且在一九四八年第一季已較一九四七年第一季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一。雖然如此,但是,在所有工業部門中仍然具有足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後備力量。
  有些企業,尙未把社會主義競賽使人滿意地組織起來。“社會主義競賽表示出:有些人工作很不好,有些人工作得很好,又有些人工作得更好。我們要使他們都趕上更好的,達到全面的高漲”(斯大林語)。能够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後備力量就在於:使勞動機械化,改進勞動組織、特別是輔助工人的勞動組織,改善技術的運用,消滅工資方面的缺點和某些個別企業中勞動定額方面的缺點。
  在某些企業中,仍然沒有消滅曾被第十八次全蘇黨代表會議指摘的工作不均衡現𧰼。在許多。機械製造廠中,月度計劃產量大部分都在每月下旬出產成品。在許多煤礦中,仍存在着每一輪班中採掘量不均衡的現𧰼:通常都是輪班工作的前半較後半生產量少。這些不均衡的現𧰼就在說明着:工作場所的準備工作和生產組織都有缺點。礦坑工人都說:出產量較多的工作日通常都是工作所準備工作良好的時日。正如礦坑工人工作日寫實所指出的一樣,在許多礦坑中,礦坑工人們用在主要工作上的時間,仍然僅僅是百分之五十。因而,改善煤炭工業的勞動組織,乃是提高出產量的重大後備力量。
   當然,曾被佔領的地區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還是大大低於蘇聯的平均出產量水平。
   由此可見,提高新修復的各企業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乃是整個增加我國工業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後備力量。
  蘇維埃政府,布爾什維克黨和全體蘇聯人民正在動員一切力量去恢復和發展戰後的蘇聯國民經濟,並且在所有一切生產部門中,在我國所有各地區中正爲了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倦地奮鬥着。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五輯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五輯》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五辑》的中心主要介绍了是苏联完成社会主义建社的基本规律及经验。其中包括消灭剥削阶级、劳动竞赛与斯达哈诺夫运动、干部决定一切、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等等重大问题。

阅读

相关人物

赫洛莫夫
责任者
列寧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