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46
颗粒名称: 川底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分类号: F306.4
页数: 22
页码: 237—253
摘要: 川底村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华北老解放区的山区村庄。它位于太行山区中,耕地很少,又缺水,人畜饮水问题也靠窖水解决,生产条件比较困难。现在全行政村共有九十四户,三百六十六人,七百二十四亩地。全村早已中农化,共有中农九十三户(其中旧中农九户);另外,一户生活较差的,是过去被斗争过的旧富农。全村党员二十九人,团员十四人。
关键词: 川底村 农业生产 合作社

内容

一川底村的一般情况及當地農民的基本要求
  爲了硏究農業生產合作社這個新問題,我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到山西平順縣的川底村,調査這個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參加這次調査的,有中共平順縣縣委書記李先唐、縣委祕書李玉賢等。調査時,曾先和這個村的中共支部書記、黨員骨幹,亦即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長、組長等骨幹分子座談,然後和全體社員座談,然後和這個村尙未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八個互助組組長或代表座談,然後約八戶過去曾與現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同在一個互助組、但在一九五一年春天對農業生產合作社抱懷疑態度、因而未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民座談,最後約社員中五個婦女代表座談。
  川底村是一個有代表性的華北老解放區的山區村莊。它位於太行山區中,耕地很少,又缺水,人畜飲水問題也靠窖水解决,生產條件比較困難。現在全行政村共有九十四戶,三百六十六人,七百二十四畝地。全村早已中農化,共有中農九十三戶(其中舊中農九戶);另外,一戶生活較差的,是過去被鬥爭過的舊富農。全村黨員二十九人,團員十四人。一九五一年四月粗織農業生產合作社前,全村已有十個互助組,共包括八十八戶,即是說,絕大部分農民在不同程度上已經用互助組的形式粗織起來了。一九五一年春,兩個互助組合併起來粗成農業生產合作社後,還有八個互助組,包括七十戶。這個村的互助運動開始於一九四三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全村農業生產在一九五零年平均已超過戰前水平百分之五十。戰前每畝平均產糧二百一十斤(一石四斗),一九五零年每畝平均產糧三百一十六斤半(二石一斗一升)。一九五零年全村共有耕畜五十八頭,羊二百零一隻;一九四三年時,耕畜不足二十頭,羊只有三、四十隻。在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山西省勞動模範大會上評選的十一個全省生產模範村中,川底村與同縣李順達的西溝村、楊峯山的斜道坡村同被評爲生產模範村。全村現在已有若干公共財產,計:(一)農具:五寸步犂三張,鋤草機一架,溫度表兩個,小型玉米脫粒機一個,噴霧器三個,舊式耬五個;(二)房屋及其他設備:房二間,窰五孔,水池三個,水井十五眼,碾九盤,磨五盤,板櫈十九條,桌二十四張;(三)公有山林四、五百畝,小樹約三十萬株(主要是松、柏、桃、杏)。
  在文化敎育方面,有小學,民校,圖書舘各一所,圖書舘內有書四百四十本,訂有時事手冊、宣傳手册五份,人民日報一份,山西日報二份,山西農民報若干份,山西靑年報一份。全村並有許多黑板報了每晚都有口頭廣播。 川底村現在最受羣衆尊重和嚮往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是中共山西長治地委所試辦的十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之一,在一九五一年四月成立時,有十八戶,七十六人,內二十一個全勞動力,十六個婦女勞動力。全村的黨員骨幹分子大部入了社。全社有地一百五十二畝七分,入社地共一百零七畝,社員自留地共四十五畝七分,其中在一九五一年實際由社內統一經營的是九十二畝(有十五畝麥地係一九五零年秋季下種,一九五一年仍由原種戶收割)。這個合作社是由兩個互助組合併成的,一個是郭玉恩互助組,一個是郭小有互助組。郭玉恩互助粗成立於一九四三年,那時耕畜只有三頭,羊只有七隻,一九四四年當選太行區二等模範互助組;一九四六年因組員增至二十四戶,分出十二戶,另組郭小有互助粗。郭玉恩互助組在一九五零年的平均產量,每畝三百四十二斤(二石二斗八升),超過戰前百分之六十三,到一九五零年,耕畜增加到八頭,羊四十三隻。在一九五零年,郭玉恩組已有公積金糧食一千二百四十五斤(八石三斗),公有舊式農具十五件;郭小有組已有公有舊式農具十九件(尙無公積金)。組織生應合作社前,兩組共有二十六戶,組社時退出了八戶。
  此外八個互助組的簡單情况是:戶數最多者十三戶,最少者四戶;平均每組有六、七件公有舊式農具,其中有一粗有公有母馬一匹。調査時,我們首先注意硏究了川底村農民的基本要求。所謂“貧僱路綫”的傾向在一九四八年被糾正後,從一九四九年起,川底村農民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原有的互助組的基礎上,擴大再生產。但是,互助組的組織形式,已基本上不能滿足農民進一步發展生產的需要。從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八年六年期間,互助組對於農民的生產,曾起了很大作用,關鍵是解决了勞畜力困難,其次是解决了若干農業生產上的技術問題(如浸種、選種、換種、推廣金皇后玉茭、大瓏穀、兩脚耬等)。但是,一九四八年後,勞力畜力的困難一般地解决了。上述枝術改進也一般能實行了。農民生活中“糠菜半年糧”的時代,基本上已經過去了。這個時候,這個村的農民在生產上主要有下面這樣一些要求:第一、是深耕,但畜力不够,要買好牲畜,單個農戶沒有資本;第二、是增加肥料,但買不起羊羣(當地農民主要用羊的糞便作肥料),第三、由於互助組集體勞動的結果,勞動力有剩餘,但不能有計劃地使用這些剩餘勞動力於副業生產,因爲每個人必須照顧自己的一小塊土地;第四、農民已不滿足原來的土地使用方法,因爲土地太分散,而且不能因地制宜地實行種植,只能按照自己小家庭的生活需要,在十分不經濟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第五、買不起較大較好的農具;第六、對於較大的土地加工,無法進行。但是,互助組這樣的經濟粗織却不能根本解决上述的問題。因而互助組普遍發生渙散的現象。連郭玉恩那樣比較進步的互助組,雖然比當地一般互助組好一些,但是照郭玉恩自己的說法:“也形式主義化了。”正如互助組粗員李喜存所說:“互助粗就是這個樣了,永遠也提不高了。”在一九五零年二月,中共山西省委提出了“組織起來和提高技術相結合”的方針,曾對那時開始渙散的一般互助組的提高和鞏固,起了顯著作用。但如果把“組織起來”僅僅限於“互助組”這樣的形式,而不包含更高級的形式,還是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的。就川底村來說,在互助組的基礎上可能採取的技術,大部分都採用過了。在這種情况下,農民看不見走“組織起來”的道路可以更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前途,因而自發地走單獨發展生產的道路。他們對於現在的經濟狀况發生了自滿情緒和自以爲可以自己獨立發展的情緒。他們說:“早起圪塔地蔓(即玉茭餅和山藥蛋),晌午老瓜悶飯(老瓜即南瓜),黑夜豆麵稀飯,行了。”但是,在新民主主義制度下,農民單獨發展的道路是很小而且很短的,這一方面並沒有什麼光明的前途。在政治上,當地農民從一九四九年起滋長了“革命成功”的思想,失去了敵情觀念,他們以爲地主階級、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打倒後,已經沒有敵人了。因而對參軍冷淡起來,對於繳納公糧等很不熱心,對於工作幹部也疏遠起來,幹部到村上派飯吃已經很勉强了。這是農村工作鬆懈,農民和農村幹部都感到十分苦悶的時期。一九五零年冬季開始的抗美援朝愛國主義運勵,和繼之而起的鎭壓反革命運動,樹立了農民新的敵情觀念,鼓起了農民新的戰鬥意志。在經濟上,從一九五一年四月中共長治地委根據中共山西省委的决定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之後,川底村農民才又發現了走組織起來的路以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廣大前途。在這個合作社籌備試辦時,村裏個別主要幹部最初還有些猶豫;而互助組的絕大部分組員們,則對農業生產合作社表示了熱烈擁護的態度,正反映了農民要求進一步發展生產的情况。
   二農業生產合作社顯著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力,滿足了農民進一步擴大再生產的要求 根據一九五一年四月至十月七個月來的總結,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生產上獲得了遠超過互助組的巨大的成績。這個成績表現在三方面:農業方面,副業方面,擴大生產投資方面。 首先,在農業方面:單位面積產量是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合作社,一九五一年每畝平均產量是四百五十四斤(三石零二升六合),比一九五零年每畝多產一百一十二斤(七斗四升六合),即比一九五零年增產百分之三十二點七,比一九五零年川底村的好互助組郭海北組的平均產量三百八十一斤(二石五斗四升)超過百分之十九點四,比同年川底村的强單幹戶郭天福的平均產量三百一十五斤(二石一斗)超過百分之四十四,比戰前多產二百四十四斤(一石六斗二升六合),即增產百分之一百一十六。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最高產量,每畝產金皇后玉茭一千零五十斤,比互助組最高產量每畝六百十五斤多產百分之七十一,比單幹戶最高產量每畝五百二十五斤多產一倍。
  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一九五零年互助組每畝地十八個工,一九五一年十四個工,每畝所用勞力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二點二,而且耕種質量比過去都好。
  耕地面積也擴大了。由於取消了同一平面上社員土地間的七條土瓏,因而取消了二十八個地角,擴大面積半畝,省工四十五個。不過,爲了保障土地私有權,經過社員公議,在合供地的地下埋了地界。
  其次,在副業方面:七個月,共生產粗糧一萬零二百五十斤,比一九五零年兩個互助組副業生產二千一百斤糧,多生產百分之三百八十八,佔全社農業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八,佔全村副業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一九五一年從事於副業生產的主要是八個整勞動力,主要副業是木工。
  第三,在擴大農副業生產投資方面:七個月已投資於擴大再生產粗糧一萬三千二百八十斤。此外,還有公積金糧三千五百三十二斤,即將大部投入擴大再生產。
   農業生產合作社之所以能够顯著地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是因爲它有下述各方面的優越性:
  第一、在土地問題上,農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民土地私有的基礎上空前地解决了全社土地在統一經營的原則下合理使用的問題。農民第一次從“吃甚種甚”的被動的生產情况轉爲“宜甚種甚”的主動局面。這就大大地發揮了土地的生產效力。其次,對土地普遍進行了加工,逐步進行了土地的基本建設。這個合作社計劃在一九五一年冬一九五二年春,把十一畝坡地改爲梯田,並把二十一畝凹凸地修成平地。 第二、在勞力問題上,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社員的勞動積極性空前提高了。社員每天都要求分配工作,沒有工作時就感到不滿,而且不願休息,原來的懶漢也不懶了。原來互助組中零星的剩餘勞動力現在集中了,並且擴大了剩餘勞動力,爲有計劃地使用剩餘勞動力於副業生產創造了條件。這個合作社一九五一年共集中了八個剩餘勞動力長年從事副業生產,一九五二年計劃把剩餘勞動力使用在副業和土地基本建設兩個方面。各個社員在勞動上的特長,現在可以實行合理的分工了。全社共分三個組(兩個農業組,一個副業組),每組中又有具體分工。如:有木工技術的,從事副業;在農業生產上,長於犂地的負責犂地,長於播種的負責播種,長於養牲口的負責養牲口,技術經驗豐富的担任技術指導,力氣大的多作重活,力氣小的多作輕活,婦女的勞動積極性也充分發動了。這個社一九五一年共有十六個婦女從事農業主要勞動,有七個老年婦女從事於打場等次要勞動。在七個月內,婦女共作了三百個“勞動日”,最多的做了三十四個“勞動日”,一般的二十來個“勞動日”。婦女和男子同工同酬。婦女也按身體强弱、特長,有適當的分工。在家庭勞動上,過去一向由男人負責的挑水等重活,現在許多婦女都負担起來了。
  至於耕畜使用問題,這個合作社現在用折工資的辦法;將來打算一律入社。現在在這方面還沒有發生過什麼爭論。第三、在肥料問題上,也有了下述的變化。首先,用作價投資的方法集中了全社大部分的肥料,計九千零一十六担。社的羊羣、牲口共積肥一千九百餘担,增加了肥料來源。因而施肥增加。一九五一年每畝平均施肥九十八担,比一九五零年平均每畝超過十三担,即百分之十五强,比同村好的互助組每畝超過二十三担,即百分之三十强。比同村單幹戶每畝超過四十担,即百分之六十九。社地每畝最高施肥量是一百二十三担。由於土地統一經營,肥料集中使用,可以因地施肥,如紅土上緣肥,黃黑土上人糞、羊糞、白土上騾馬糞;背陰地上人糞、羊糞、油餅肥,朝陽地上牛糞、猪糞等。在往地裏送肥料時,則可以就近運送。如村北頭的糞,即運到村北面的地裏;村南頭的糞一即運到村南面的地裏。因此省工五十四個。一九五二年,這個合作社的羊羣將要就地臥肥,省工將更多。
  第四、在耕種技術上,也有很大的改進。最顯著的變化,是普遍使用了新式農具,克服了某些社員的保守思想。他們已作到普遍深耕、多耕。過去一般耕深三寸,一九五一年一律耕深四寸。過去有的耕三遍,多數耕兩遍,一九五一年一律耕三遍。過去由於勞畜力分散使用,秋收和秋耕不能及時結合,地力不能早日恢復。有些土地在地凍前還來不及耕完,要第二年春天才能開始耕種,現在已能作到及時秋耕。他們普遍採用了優良品種,並統一用進步方法,實行藥劑拌種。鋤地遍數也加多了,留苗普遍合乎規格。過去多數鋤兩遍,一九五一年普遍鋤三匾。而且實行了因地留苗的辦法。秋收時間也縮短了,減少了遭受災害的可能性。打場時,把過去的十八個場合併爲一個場,節省了大量勞力畜力和農具。
  在耕地、播種、鋤苗、收穫四項工作的時間問題上,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有根本性質的優越性。在農忙時,爲了爭取“及時”,互助組往往因此發生不團結甚至分裂的現象。逼也是互助組頜導上一個最感困難的問題。但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由於實行了統一經營、及時耕作,各戶爭奪時間的問題,已不復存在。
  此外,在耕種問題上的另一個優點,是農業生產合作社設立了小型的農事實驗場。這個實驗場有一畝四分地,一九五一年曾作了十種作物試驗,爲一九五二年選種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社員的生活顯著提高
   社員的生活一年來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純收入方面:全社人口每人一九五一年七個月平均純收入(包括自留地,除去公積金)爲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元,一九五零年全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爲三十五萬一千元,前者比後者多百分之三十八點七,其中最高者超過一九五零年收入的一倍。如果一九五一年以全年計的話,比例還要大一些。一九五一年同村的好互助粗每人平均七個月純收入爲三十五萬三千九百元,農業生產合作社每人平均比互助組多百分之三十七;一九五一年同村最强單幹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爲三十三萬元,農業生產合作社每人平均比單幹戶多百分之四十七點五。
  由於收入的增加,社員的生活有了這樣一些變化:每戶都存了半年煤。燃料問題,在整個平順縣是一個極端嚴重的問題,農民平時每天都要上山割柴作燃料,這是農民生活上一個巨大的負担。煤是最上等的燃料,過去普通農民只能在過年時用上一、二百斤煤。現在社員每戶存半年煤,是互助組員和單幹農民辦不到的。全社多數社員都準備了一身過年的市布衣服,小孩都備準了花布。全社各戶現共添置四條毡子、四條被子、兩條線毯、一條褥子。在吃的方面,細糧比過去多了,飯的花樣也多了。一九五零年每天三頓飯只有兩頓吃鹽,一九五一年秋收後,三頓都吃鹽了,而且都有了鹹菜。過去過年過節才吃醋,一九五一年平時都吃醋了。社員已普遍地點煤油燈,把剩下的蔴油改善了伙食。蓋房的人也多起來,一九五一年有兩家蓋了四間房,還有兩家準備一九五二年春蓋房,有一家糊了頂棚。
  由於生活的顯著改善,社員們都熱愛着農業生產合作社。新死了父親的靑年郭圪毛的母親,對郭圪毛說:“孩兒啦!你在社裏可得好好幹呀!要好好從服領導。咱們入了社,就有了靠山;過去咱的玉茭一隻手捉三個,現在兩隻手才能捉一個呀!”
  十八戶社員中,十七戶一九五一年都有餘糧,一九五零年只有六戶有餘糧。一九五一年餘糧戶中,餘糧多的六、七石,少的也有三、四石。四社內社會主義經濟成份顯著增加 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了以社會主義原則爲主的分配方法。農業純收入中,勞動的報酬佔百分之五十二,土地的報酬佔百分之四十,公積金佔百分之八。勞動報酬以“勞動分”爲計算基礎,每十分爲一個“勞動日”。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不够一個“勞動日”的標準時,計十分以下的分數;超過準標的就給予十分以上的分數。如有特殊技術或從事特別繁重的勞動時,一個“勞動日”往往計十二、三分。農業勞動和副業勞動都按“分”計算。計“分”方法,採用“工票制”。“工票”每天發給一次,平均每十天結算一次。“工票”由組長負責分發,組長的“工票”由副組長發。根據一九五一年七個月的總結,每個“勞動日”報酬爲十四斤糧。這個村的互助組和一般僱工的工資每天是七斤糧(即五斤米),比農業生產合作社少一半。
  土地報酬的分配方法,是先把入社土地按常年實收評定產量。全社農業總收入扣除全部農業生產投資後的百分之四十作爲土地報酬。分配時,用全社入社土地的評定產量的總和平分土地報酬總額,再乘以各戶入社土地的評定產量,即得各戶應得的土地報酬額。
   副業純收入,除公積金外,與農業純收入中按勞分配部分合併,全部按“勞動日”分配。
  公積金定爲百分之八。分配方法是從農業、副業純收入中各提出百分之八。公積金的使用方法,這個合作社規定:生產投資不能低於百分之六十,其他用於社員公益事業和文化敎育事業。
  按照這個合作社一九五一年分配的情况,勞動報酬佔農業及農副業總純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五;土地報酬佔百分之二十九點五。勞動報酬和公積金合計,共佔總純收入的百分之七十點五。
  社會主義經濟成份的增加,還表現在社內公有生產資料的增加上。這個合作社新添公有生產資料,計有大黃牛三條、鐵輪車兩輛、羊四十五隻、農具八件、大鋸五條、蔴繩四十五斤。全社合作造林約三十畝,其中主要是楡、槐、椿、桃、杏。公共財產,特別是公有生產資料的不斷增加,是鞏固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社員思想意識的變化
   合作社七個月的經歷,說明社員的思想意識已經而且正在發生相當明顯的變化。
  最明顯的是集體主義的思想加强了。社員郭東先說:“在過去,自己的土地是個人的命根子,現在土地合作社(即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我們的集體命根子。”五十二歲的老婦女社員張莊秀說:“從前是一個人一個心,現在是全社一個心了。”社員由長期的關心個人土地,變爲主要關心全社土地及全社副業生產。這是一件大事。這是由於社員收入的來源已經不决定於原來自己的土地的耕作情况,而决定於全社土地的耕作情况和副業生產情况。由於勞動的收入佔主要部分,社員的自留地在合作社成立時一般都要求多留;現在一般决定減少自留地,以免削弱他在勞動方面的收入。社員們現在普遍要求擴大社的公共財產,例如要求修羊圈、牛欄、打揚時用的房屋等。對於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看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普遍要求出社時能帶走一份,現在則幾乎全體社員都反對這種思想了。愛護公共財產的行爲,逐漸增加。例如:四個靑年社員,在秋收時夜間自動地負責看守場裏的糧食。所有社員夜間以極低的代價輪流看護全社的羊羣。有些社員把自己的掃帚、布袋,無代價地供給社裏使用。爲了合作社的需要,向任何社員借東西,社員們都很慷慨。社員有困難,都想依靠社來解决。有的社員病了,社裏爲他找醫生,其他社員爲他作飯。
  集體思想的加强在政治方面的表現,是愛國主義思想增長了。主要表現在愛國捐獻和優撫工作方面。全社共捐獻四十三萬元,佔全村捐獻總數一百一十三萬一千元的百分之三十八。由於收入的增加,社員們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熱情加强了。社員們都要求消滅美國侵略者於國門它外。副業收入的增加,增大了捐獻的來源。因此,增產保證了捐獻,捐獻又鼓舞了增產。這個合作社一九五一年的優撫工作,比一九五〇年有更大進步。全社訂了代耕公約,保證軍屬烈屬的土地耕作上不低於社員的這樣高的水平。並保證軍屬烈屬的柴水不發生難困。全社經常進行政治學習,社內訂有三份報紙。全社提出不僅要做勞動模範,同時要學習李順達的榜樣作愛國模範。愛國公約已成爲這個村推動愛國運動和生產運動的有力武器。川底村秋季總結時共有六十個各種類型的模範,這個合作社就佔二十二個。
  由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社員對文化的學習有更迫切的要求。最突出的是男女社員普遍要求能認“工票”、能算賑。不識字的社員,對發工票、收工票、算工票感到極大的困難。有了工票不會計算,使許多人對於社的經濟狀况以及自己的勞動所得,在實際分配以前無從了解。因此,全社現有二十九個人努力學珠算,二十九個人都有語文和算術課本,靑年們每天都學寫字,五十七歲的老社員李喜存每天也學寫字,爲的是便於學習和硏究農業生產技術。社裏爲了鼓勵社員的文化學習,經常獎給社員筆和紙墨。
  由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功,本村社外及鄰村的農民也普遍起了思想變化。一九五一年春季籌備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有些人採取懷疑觀望的態度。他們說:“你們先辦,我明年再看。”現在,他們已普遍地體驗到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好處。絕大多數未入社的本村農民,都要求參加或者另外粗織農業生產合作社。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單幹趕不上互助組,互助組趕不上土地社(即農業生產合作社)。”
  一九五一年秋收總結時,中共平順縣委召集全縣十二個模範互助組、三十三個代表,到川底村去參觀。這些代表普遍要求照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模樣組織起來。六基本經驗
   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七個月來的基本經驗,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員以自己的大部分土地的使用權交合作社統一經營,是粗成川底村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本關鍵。因爲只有土地入了社,才能發揮土地的生產效力,才能解放被分散經營的小塊土地所束縛的分散的勞動力,才能够實行有計劃的合理的統一經營,才能廣泛地採用新式農具和進步的技術,也才能够有計劃地從事專門的副業生產。如果土地不入社,或者只有小部分土地入社,就不能改變互助組所已經遇到的困難狀况。但是,社員土地也不宜全部入社,應該有適當的自留地,供社員種植菜蔬等之用。自留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就不能滿足社員個別的特殊的需要;太多了則增加社員參加集體勞動的困難,並且必然減弱他在勞動方面的收入。但農業生產合作社不能否定社員的土地私有權,必須明確地認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在土地私有基礎上的統一經營和集體勞動的經濟組織,是互助組的更高級的形式,同時比起社會主義集體農莊來還是最低的形式,也就是走向社會主義集體農莊的過渡形式。
  第二、在土地入社的基礎上,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之所以能够發生前述的巨大變化,根本的關鍵就是實行了以勞力爲主、土地爲副的分配原則。因爲是以勞力爲主,就根本改變着農民幾千年來一向以土地收入爲主的觀念。爲了多勞多得,農民逐漸改變着過去小生產者的散漫習慣,轉而緊張地爭取工作的機會。這就大大地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由於這種勞動是在統一經營方針之下的集體勞動,農民逐漸習慣了分工勞作的習慣,逐步改變着小農經濟的“一攪子”的、遲緩的、粗糙的勞動作風。但是,在新民主主義制度下,以勞力爲主的分配原則,並不能够取消社員私有土地的報酬。社員仍應取得他所私有的土地的收入。在目前時期,任何取消社員土地私有制的企圖,都是過“左”的。在社員還不能同意以勞力爲主的分配原則時,暫時實行以土地爲主的分配原則,也是可以的。 第三、公積金必須有,但比例不宜過高。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擬定的公積金比例爲百分之二十。逼個比例,使少數地多勞動力少的農民入社以後的收入不能增加,部分的且有減少的可能。後來實行了現在的比例(百分之八)。所有社員的收入雖然比上一年收入增加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平衡,但是因爲比自己過去的收入都增加了,所以都很滿意。必須指出:農民們的生活雖然比過去好得多了,但是就實質上講來,生活水平還是很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必須保證社員每年的收入能不斷地增加,即社員的生活不斷地改善。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才可以逐步地積累公積金,添置全社的公共財產。當然,公積金的比例也不宜太低,太低了就要削弱農業生產合作社擴大再生產的力量,使合作社喪失了前途;這對於每一個社員和國家的長遠利益都是不符合的。第四、勞動互助的經驗,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重要基礎。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民的個體生產,有很大的差異。個體農民如果沒有勞動互助的鍛鍊,就沒有集體勞動的習慣,不可能有計工算帳分工合作的能力。在將來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相當普及之後,個體農民如果要求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必須有經過訓練的骨幹作爲核心。 第五、入社出社應是自願的;社內應有充分的民主。只有入社出社自願,才能免除社員們對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根本性質的顧慮。强迫命令和關門主義,對於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都是極端不利的。必須認識:農民把自己的土地加入合作社,由社員共同使用,是農民思想和生活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如果用粗暴的辦法來處理農民的這樣關鍵性的問題,必然會造成嚴重的錯誤。在農業生產合作社組成之後,社內必須保持充分的民主,發揚批評和自我批評;必須堅决反對和防止社內的命令主義。因爲以勞動爲主的分配原則,對於社員是一個極大的支配力量。頜導者實行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是比較容易的。但如果不保證社員的充分民主,容易造成家長制的領導。由於注意了民主的原則,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分配比例問題上,在購買社員的肥料問題上,在社員內的團結問題上,都得到了順利的解决。社內的帳目必須定期向社員公開。 第六、必須有黨的堅强頜導。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比互助組更高級更複雜的農村經濟組織。村支部必須負責加以領導。在農業生產合作社中,必須配備堅强的黨員和骨幹。在試辦階段,上級黨委必須派專門幹部具體進行幇助,切實了解組社過程中的情况,及時解决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黨必須保證農業生產合作社組織的成功。因爲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了土地和勞力的統一經營而且有了公共財產,萬一失敗了,收拾起來,是很困難的。
  第七、必須有國營經濟和供銷合作社的幇助。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迅速發展,和人民銀行貸款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國家銀行貸款迅速擴大了再生產投資,並加速了公共財產的積累。其他的國家經濟機關,如土產公司等,應結合自己的業務,儘量爲農業生產合作社開闢副業的門路。長治專區土產公司經過平順縣供銷合作社委託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作五百個裝黨參的木箱子,對這個社是很大的幇助。但因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經營上還缺乏經驗,在訂立合同等問題上,應給以指導。
   七幾個問題 第一、社員出社時應否帶走公積金和公共財產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川底村社社員的意見是有變化的。初成立社時,他們主張應該帶走,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社員都主張不帶走。在爭論這一個問題時,主張帶走的理由只有一個,即認爲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勞動創造的,“勞動”人各一份,旣然出社,就應有帶走的權利,否則是妨害了私有財產權。但是大多數的社員都認爲:(一)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集體勞動創造的,不屬於任何個人,應由集體享,受,不能分配;(二)出社的社員在社內時已享受了他勞動的成果,生活已經改善,他那一份土地也改良了;出社時帶走他自己的土地和他的私有財產,已經得很大利益,不能要求再分;(三)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積累,不僅由於社員的集體勞動,還有國營經濟和供銷合作社等的幇助,個人更不能帶走;(四)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不斷發展的,社員也是變化的,不可能分淸每個社員勞動所應得的部分;(五)公積金和公共財產如果分散,必然削弱社的擴大再生產的力量,削弱舉辦各種公益事業的能力,而且對於社的存在和發展是不利的。 此外,有些些社員主張新社員入社時應帶些入社費;也有些人主張在出社時不能帶走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條件下,新社員入社時除土地外可以不繳入社金。
   現在看來,在公共財產不能分的條件下,社員出社應否帶公積金問題,可以由各社自己民主决定。 第二、組織規模的大小問題。社員們一致認爲大比小好。認爲大了勞力多、土地多、資金大,能够發展。這和互助組不同,互助粗大了不好辦。但是,關鍵問題在於領導力量的强弱。照目前領導幹部的狀况,農業生產合作社過大是不容易掌握的,應當實行逐步擴大的方針。 第三、領導幹部問題。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領導工作,一方面說比互助粗要容易一些,互助粗裏農忙搶工不聽指揮的現象已不存在。但是在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合作社所需要的生產上的指揮工作,却比互助組緊張複雜得多;不僅要指揮農業,而且要指揮複雜的副業生產。要有精密的計劃,要有比較複雜的對外交涉,要有對內的多方面的說服敎育工作。同時,頜導幹部還必須和一般社員一樣從事體力勞動。這樣,往往因爲領導幹部沒有充分時間考慮社裹的工作而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因此,對於領導幹部的經營管理工作,在計工問題上,應給以適當的照顧。生產合作社的會計人員,十分重要。政府應有計劃地逐步訓練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工作人員。
  第四、適當地調節社員的勞動問題。由於勞動成爲主要的分配根據,社員們一九五一年都是每天不停地勞動。社裏沒有規定統一的休息制度,任何社員都不肯單獨休息。一方面,社員的勞動生產率是大大地提高了,改變了農民季節性的閒忙狀態;但是,有些社員反映,照這樣下去,要“縮短陽壽”了。所以,農業生產合作社應該根據實際情况,規定全社統一的適當的休息制度。
  第五、社員的勞動保險問題。社員們對於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不願離開的。但他們感到,照這樣勞動下去,社員一旦暫時或長期地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將發生根本的困難。因此,應有適當的勞動保險的辦法。
  第六、對勞力弱的農戶的照顧問題。目前勞力弱的農戶,普遍不敢入社,將來的情况可能更加嚴重。農業生產合作社應隨着自己的發展,設法使各種不同的勞動力都能得到適當的工作。這也是互助組在相當時期相當廣大的範圍內還須繼續存在和發展的一個理由。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於山西平順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四辑》原拟选用联共(布)党第十五、十六两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及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联共(布)党中央关于反对歪曲我党集体农庄运动路线的决议,因缺原文,未能如愿。又拟选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及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六日“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农业生产关键所在”。

阅读

相关人物

范長江
责任者
李先唐
相关人物
李玉賢
相关人物
李順達
相关人物
楊峯山
相关人物
郭玉恩
相关人物
郭小有
相关人物
李喜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平順縣縣委
相关机构
郭玉恩互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斜道坡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