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32
颗粒名称: 關於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
分类号: F091.92
页数: 14
页码: 117—130
摘要: 以斯大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天才思想和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武装起来的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颌导下,满怀信心地建设着共产主义社会。
关键词: 斯大林 社会主义经济

内容

以斯大林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天才思想和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决議武裝起來的蘇聯人民,在共產黨的頜導下,滿懷信心地建設着共產主義社會。
  在斯大林同志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奠定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科學基礎,指出了從社會主義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在這部著作中,斯大林除了闡述其他最重要的問題以外,還首次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中全面硏究了消滅城市(工業)和鄉村(農業)間的本質差別的問題。這一問題對於建設共產主義有着頭等的意義。
   資本主義加深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 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問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從前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全面地硏究過的,是關於消滅城市和鄉村間對立的問題。還在“德意志思想體系”一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隨着階級對抗的社會的發生和發展,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產生和加深了。在資本主義時代,這個對立達到了最深度。
  斯大林同志說:“這個對立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商業、信貨制度的整個發展進程使鄉村遭受城市剝削,使農民遭受剝奪,使大多數農村人口遭受破產。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應該看作是利益上的對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鄉村對城市、對一般“城裏人”的敵對關係。”(人民出版社版“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第二十二頁——譯者註)
  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爲了保證最大限度的利潤,對鄉村的剝削愈益加劇。壟斷資本家規定了工業品的高額價格和農業品的低額價格;他們利用高的地價,藉助於高利貨,奴役的地租形式、給予雇農最低工資而使農民遭受破產。此外,由於經濟的軍國主義化,又使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民担負着無限增大的賦稅重荷。
  所有這些使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民大量破產和貧困。例如在美國,僅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〇年就有七十一萬三千農戶破產和消滅了。在產棉區,分成制的佃農佔農民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六十五。法國、意大利和其他馬歇爾化國家的農民也在不斷地破產。
  變成了宗主國的農業原料附屬物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的農民,遭受着更大的掠奪。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的數以百萬計的貧苦農民經常挨着餓,遭受着意想不到的貧困。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表現在農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落後於工業。
  列寧曾指示說:“農業的發展落後於工業,這種現象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特有的,造成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均衡的破壤、危機和物價高漲的最深原因之一。”(俄文版“列寧全集”第二十二卷,第八十一頁)
  在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情况下,農業生產力的低落、農業的衰落愈加厲害了,城市和鄉村間懸隔也愈益加深着。
  掠奪似地使用土地破壞了土地的肥力。在資本主義國家裏有數百萬人挨餓,可是大塊土地還被丢在一邊。如意大利南部就有兩百多萬公頃土地被荒廢,而同時,一百多萬農民連任何一小塊土地都沒有。
  土地的私有壟斷制,通過了地價和地租,使大量資財供作大地主階級的寄生消耗之用。
  在資本主義的情况中,城市和鄉村間文化的懸隔愈益加深。農村居民羣衆是與城市的文化成就相脫離的,他們在愚昧無知中苟延殘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注定過一種愚昧的農村生活。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國家的廣大的農民羣衆愈來愈認識到,只有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堅决與地主和資本家做鬥爭才能擺脫貧困和飢餓,才能擺脫沒有文化和政治上的無權。社會主義消滅了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
  在我國,由於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的建立,城市和鄉村間、工業和農業間的利益的對立永久被消除了。農業的集體化爲蘇聯農民開闢了步向文化和富裕生活的道路。蘇聯農民由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幇助,獲得了巨大的物質福利。地主和富農的剷除,使農民擺脫了剝削。蘇維埃國家把集體農莊所耕種的土地轉交給集體農莊永久地、無報酬地使用。配備着頭等拖拉機和其他機器的國家機器拖拉機站,執行集體農莊各種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政府撥付大量的資金以發展集體農莊鄉村的文化、敎育、保健等事業。由於社會主義城市對蘇聯農村的巨大幇助,工農聯盟更加鞏固起來,結成了他們之間持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誼。工人階級和農民的利益是在一條共同線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勝利的線上。
  集體農莊制度在蘇聯的勝利,意味着鄉村中新的、集體的生產關係代替了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這保證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農民的物質幸福和文化的空前高漲。農業歷來的落後、農民的貧困和破產永遠被剷除了。
   蘇聯的農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和技術裝備最多的。代替了過去存在的二千四百萬—二千五百萬零散的農民經濟,現在有九萬七千個大集體農莊。將近九千個機器拖拉機站是爲它們服務的。一九五二年,機器拖拉機站完成了集體農莊重要田間工作的四分之三,幾乎全部的耕地工作和百分之八十的播種工作。
   社會主義農業的質量是特出的,更有生產效能的,它的產品是日益增加的。一九五二年,穀物收穫總量代替了革命前的四十億—五十億普特而爲八十億普特,糧食問題澈底而永遠的解决了。一九五一年,原棉的總產量超過了一九四〇年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六,爲革命前的水平的五倍多。
  在發展集體農莊制中的成就,爲解决農業中更重大的任務創造了條件。在第五個五年計劃中將使社會主義農業達到新的有力的高漲,穀物產量增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原棉增加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五,亞蔴纖維增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甜菜增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等等。集體農民的物質福利在不斷改善。一個農民的實際收入,一九五一年超過一九四〇年水平約百分之六十。在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少於百分之四十。
   蘇聯農村的文化面貌根本改變了。農村中的學生在革命前爲六百一十萬人,而在一九五一年—一九五二年各種學校的學生總數達到了二千九百萬人,一九五二年一月一日,在農村裏有三十五萬個文化敎育機關,包括文化宮、俱樂部、鄉村閱覽室、圖書館等。在蘇聯農村裏,不僅實現了普及初等敎育,而且也順利地完成了推行七年制義務敎育的任務。
   因此,在蘇維埃社會裏,永遠消滅了許多世紀以來城市和鄉村間的對立。斯大林同志論社會主義制度下城市利鄉村間的本質差別
   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同時,新的問題,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的問題發生了。 斯大林同志指示說,農業和工業間的本質差別“首先和主要是由於在工業中我們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全民所有制,而在農業中我們却沒有全民所有制只有集團的、集體農莊的所有制。”
   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兩種形式的特點决定了蘇維埃社會兩個階級工—工人階級和農民——地位的差別,分配產品形式的差別。
   兩個生產部門——國家生產部門和集體農莊生產部門,是與社會主義所有制相符合的兩種形式。國營企業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品構成全民所有制。集體農莊的情况,却是另一種樣子。
  斯大林同志深刻地說明了集體農莊的社會的和經濟的特性。斯大林同志說,集體農莊不是尋常的企業,集體農莊在土地上工作,同時它所耕種的土地是蘇聯國家的財產。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機器——集中在屬於蘇維埃國家所有的機器拖拉機站。但是,在集體農莊裏,不同於國家企業的是生產品爲個別的集體農莊所有。集體農莊的生產品——穀物、肉類、油類、蔬菜、棉花、甜菜、亞蔴等是作爲集體農莊自己的財產來處理的。集體農莊通過買賣把這些產品的絕大部分作爲商品而銷售出去。因此,兩種基本生產部門——國家生產部門和集體農莊生產部門——的存在,决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下保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必要性。
  斯大林同志指示說,集體農莊所有制的形式以及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對我們的社會仍是有益的,即使在最近的將來也是如此。我們遠還沒有使用藴藏在農業勞動組合中的社會主義生產增長的巨大可能性。同時必須估計到共產主義與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不能共存的,因而,不能不看到由此而產生的矛盾。
  我們的生產關係完全適合於生產力的高漲,並以最大的速度把生產向前推進。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係的發展也多少是落後的,並將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因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間的矛盾就發生了。斯大林同志指示說:“因此,頜導機關的任務在於及時地看出日益增長的矛盾,並及時地採取辦法,使生產關係適合於生產力的增長,來克服這種矛盾。”
  斯大林同志敎導說,像集體農莊集團所有制及其所完全約制的商品流通這種經濟現象,現在已開始阻礙、愈向前去就會愈加阻礙生產力的强六發展,因爲他們正在阻礙這種由國家計劃化來完全包括全部國民經濟、特別是包括農業的事業。
  集體農莊集團所有制的狹窄框子,現在已經開始阻礙使用和大規模使用最新的技術。例如,各集體農莊公用的水電站建築需要幾個集體農莊聯合起來的力量。根據斯大林計劃的改造自然,表明我國生產力的强大發展的巨大水電站建築和運河,所有這些都愈益需要把農業的生產關係提高到高度水平,需要確定統一的全民所有制。
  斯大林同志不僅揭明了在建設共產主義過程期間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逼種剛剛發生的矛盾,而且也指出了解决這些矛盾的辦法。斯大林同志指示說:
   “…任務是在於要逐漸把集體農莊所有制轉爲全民所有制以及也是逐漸用產品交換制代替商品流通,這樣來消滅這些矛盾。”
   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的途徑
   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以產品交換制代替商品流通、爲了社會的利益而把全部社會生產品包括在全人民的計劃中——所有這些,正如斯大林同志所敎導的,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基本先决條件之一。
  提高集體農莊所有制的水平和逐漸地以產品交換制代替商品流通的必要性,是爲過渡到共產主義過程中生產力的迅速增長、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生產關係必須適合於生產力性質的法則的要求所决定的。
   斯大林同志指示說,新的生產關係是决定生產力進一步强有力發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必須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因爲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
  共產主義建設必須建立統一的無所不包的部門,以代替兩個生產部門——國家生產部門和集體農莊生產部門,必須使集體農莊所有制變成全民所有制。這也就是說要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
  約·維·斯大林全面地硏究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措施。有些同志認爲,爲了建立統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形式必須把集體農莊財產收歸國有。斯大林同志指出,集體農莊國有化的辦法、國營部門乾脆吞沒集體農莊部門的辦法,是不正確的和絕對不能採用的,因爲集體農莊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財產,而對待這種社會主義的財產無論如何不能像對待資本主義的財產一樣。
  斯大林同志指出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另一種方法。斯大林同志敎導說,必須“……用實行起來有利於集體農莊因而也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逐漸過渡的辦法,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並且也用逐漸過渡的辦法使產品交換制來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權或其他某個社會經濟中心能够爲了社會福利來掌握社會生產的全部產品。”
  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與完成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其他先决條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斯大林同志敎導說,爲了過渡到共產主義必須使全部社會生產不斷增長,而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要佔優先地位。否則工業和農業中就不可能擴大再生產,大量的產品也不能獲得。
   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要以農業生產的不斷增長和完善以及進一步大力發展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爲前提。第五個五年計劃就意味着在完成這些任務方面邁進了新的一大步,集體農莊的主要田間工作將全部機械化,農業其他部門的繁重工作的機械化也將廣泛展開。由於斯大林的改造自然計劃的實現和巨大的水力發電站、灌溉系統的建造,爲農業打開了新的宏偉的前景。
  在社會主義工業强有力高漲的基礎上,將不斷地提高國家(全民的)所有制在發展集體農莊生產中的作用。農業生產的增長和完善的泉源就在於社會主義工業用以供應農業的現代的機器。
  斯大林同志指出,農業生產的基本工具集中在國家的手裏,集中在機器拖拉機站手裏,就是保證集體農莊生產高速度增長的唯一方法。
  現代化的機器技術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的形式下才能爲各集體農莊所獲得。斯大林同志說:“這裏的問題,不僅在於一般的技術,而是在於技術不能停止不前,它必須繼續日新月異地改進,舊的技術必須作廢,代之以新技術,新的再代之以最新的。不這樣做,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突飛猛進就是不可思議的,無論豐富的收獲,無論豐足的農產品,也都是不可思議的。”例如,以現代的更完善的履帶式拖拉機代替陳舊的車輪式的拖拉機的過程,現在是在一種愈益擴大的規模中進行。只有國家才能負担起這筆幾十億的農業技術裝備的費用。
  進一步提高各農業部門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任務。否則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便是不可思議的。國家所有制在集體農莊生產中的作用加强,要以集體農莊的公有經濟的不斷增長爲前提。集體農莊的不可分割的基金的增加是有特殊重要意義的,這些基金要包括農業建築物、工作牲畜和供應產品的牲畜、農具、運輸工具、集體農莊發電站、多年的植林等。
  黨要經常關心不可分割的基金的成長和增加以及這些基金的正確使用,首先是要用在生產需要方面。應當指出,我們報紙上流行着一些個別作者的錯誤言論,這些作者以一種消費觀點來對待集體農莊建設問題,他們認爲,集體農莊發展的基本環節就是建設農業城、廣泛建設文化和生活的建築物。在集體農莊建設的實踐中也有這種不正確的消費觀點。黨適時地採取了措施以克服這種不正確的傾向,並指出集體農莊建設中的主要任務只有在公有生產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解决。
  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與全社會的文化增長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全社會的文化增長保證了城市和鄉村勞動人民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保證了現時勞動情况的大大改變,城市和鄉村間的差別的消滅是與社會成員的物質福利的進一步提高聯系着的。產品交換在提高集體農莊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水平中的作用
  斯大林同志在硏究提高集體農莊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辦法時,曾指出產品交換制在這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集體農莊財產的基本的和絕對優勢的部分就是集體農莊的產品。這種產品的絕大部分列入商品流通系統中。正因爲如此,就需要開展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的工作。
  斯大林同志指出:“爲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必須將集體農莊生產的剩餘品從商品流通系統中排除出去,把他們列入國家工業和集體農莊間的產品交換系統中。問題的實質就在這裏。” 斯大林同志指出了現代農業產品“換貨”中的產品交換的萌芽,並提出了這樣的任務:使農業的一切部門中都培植這些產品交換的萌芽,並把它們發展成爲產品交換的廣大系統,以便集體農莊在交出自己的產品時不僅取得貨幣,而主要是取得必要的製成品。產品交換是兩種生產部門經濟聯系的最完善的形式,產品交換的實現是有利於集體農莊,也有利於國家的。與政府訂有產品交換(“換貨”)合同的集體農莊所獲得的利益,較之沒有訂立這種合同的集體農莊,要多得無比。例如,在訂立和執行交付原棉的合同時,價値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棉是進行“換貨”的,也就是說,集體農莊,除錢以外,還可以得到下列各種商品:比一般公價更低的小麥、紡織品、値物油等。產品交換的經濟利益隨着產品交換的發展程度,將成爲全體集體農民和全部集體農莊的財產,用這種辦法,集體農莊的主要財產、集體農莊生產的產品將即列入全民計劃化系統之中。
  產品交換萌芽發展成爲更廣大的系統,沒有全部社會生產的巨大增長,首先是工業生產的增長,是不可能的,斯大林同志說,產品交換需要大量地增加城市送交農村的產品。
  產品交換的問題,是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向共產主義前進時的新的經濟的互相關係問題。產品交換的使命是代替商品流通。 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現實的和具有决定意義的方法。消滅城市和鄉村間、工業和農業間的本質差別,只有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在社會主義工業的領導作用下才可能實現。在共產主義建設的進程中,社會主義的城市的作用日益增長着,因爲它是文化高度增長的中心,强大工業的中心,加工製造農業產品和大力發展一切食品工業部門的中心。
  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就會改變集體農民的社會地位,就會消滅依靠社會主義的集團的集體農莊所有制的農民階級與全民所有制有關的工人階級的差別。
  統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統一的生產部門的確立,將意味着城市和鄉村間、工業和農業間的本質差別的消滅。
  但是這並不是說,以此就可以消滅工業和農業間的一切差別。斯大林同志指示說,由於工業和農業中的工作條件有差別,工業和農業間的某種差別雖非本質的,無疑是會存在的。
   ※※※
  斯大林同志對工業和農業間本質差別的消滅的一些問題,對於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辦法的問題的全面研究,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新的難以估價的貢獻,並以建設共產主義的具體方法的知識把蘇聯人民武裝起來。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四辑》原拟选用联共(布)党第十五、十六两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及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联共(布)党中央关于反对歪曲我党集体农庄运动路线的决议,因缺原文,未能如愿。又拟选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及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六日“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农业生产关键所在”。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