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關於農業集體化的學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29
颗粒名称: 斯大林關於農業集體化的學說
分类号: F302.2
页数: 26
页码: 71—96
摘要: 农业集体化代表大会上无产阶级革命的天才战略家斯大林同志,提出了共产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是:将千万个小的、分散的农民经济纳入集体农庄经济的道路。被代表大会的决议鼓舞了的我国劳动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
关键词: 斯大林 农业集体化

内容

二十五年前,即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我黨舉行了第十五次代表大會,這個大會在歷史上叫做農業集體化代表大會。在這個大會上,無產階級革命的天才戰略家斯大林同志,提出了共產黨在農村工作中的首要任務,這個任務是:將千萬個小的、分散的農民經濟納入集體農莊經濟的道路。被代表大會的决議鼓舞了的我國勞動羣衆,在共產黨領導下,展開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鬥爭。
   十五次代表大會後的幾年,在蘇聯農村中發生了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意義的改革。
  在一九三九年舉行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時,集體農莊制度在我國已經澈底鞏固了。集體農莊鞏固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成爲農業中的唯一制度了。其後集體農莊制度在偉大衞國戰爭時期經歷了嚴重的考驗,它順利地完成了戰時的艱鉅任務。在蘇聯軍隊消滅了法西斯侵略者後,集體農莊在共產黨領導下迅速地恢復了自己的經濟,並獲得了新的巨大的成就。
  在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時,我國有二千四百萬至二千五百萬個小的、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單位,這些個體經濟的生產,是基於生產手段私有制的。現在我們却有九萬七千個大集體農莊,這些農莊的勞動農民的工作,是基於生產手段社會主義所有制的。
  在實現社會主義的鬥爭中,列寧的合作社計劃與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學說是强有力的武器,它幇助我們的黨與國家實行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幇助我們進一步鞏固集體農莊制度,幫助社會主義制度獲得世界性的、歷史性的勝利。 斯大林新的天才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是對馬列主義科學的偉大貢獻,在這本著作中,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學說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斯大林的新著解决了新的問題,從而豐富了集體化學說,他幇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列寧合作社計劃與斯大林農業集體化學說的經濟內容與意義。
   一社會主義和工農聯盟
   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也許只除了英國之外——雖然農業中資本主義都在發展,但農村中却仍有不少爲數衆多的中小自耕農、中小生產者階級。農民問題是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同盟者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便成爲現代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工人階級與農民的同盟,代表着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民,這一同盟是强大的社會力量,它憑藉着生產關係必然適合於生產力的性質這一法則,在我國克服了社會上垂死力量的抵抗,建立了蘇雜埃政權,肅淸了資本主義及其他剝削階級,實現了生產手段社會化,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工人階級與農民的聯盟問題不僅在爭取無產階級專政時是必要的,在奪取國家政權後建設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時,它也是重要的問題之一。
  社會主義制度係基於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在工業中,可以剝奪高度集中的生產資料,將其轉歸全社會支配;但在農村中却不可能如此對待千萬農民,因爲這些農民乃是進行着小商品生產的。
  斯大林同志在其“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寫道:“如果在某個國家內,也曾在我們國家內,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和推翻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已經具備,工業中的資本主義已把生產資料如此集中,以致可以剝奪它們,把他們轉歸社會所有,可是那裏的農業,雖然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却因有人數衆多的中小私有生產者而仍然如此分散,以致沒有可能提出剝奪這些生產者的問題,那末,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該怎麽辦呢?”(“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第十頁)斯大林同志進一步指出,不能聽信某些可憐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見,他們認爲,在這樣條件下,應該拒絕奪取政權。另一種可憐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見也是錯誤的,他們以爲應該奪取政權,並着手剝奪農村中的中小生產者。這種意見之所以錯誤,是因爲它將農民長久地拋擲到無產階級敵人的陣營中,摧毁了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任何可能性。列寧在其著作“論糧食稅”和著名的“合作社計劃”中,給這個問題作了唯一正確的解决。斯大林在其新的天才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對列寧合作社計劃的內容給以非常深刻的闡明。列寧指出,無產階級不能放掉奪取政權的有利條件,不能等到資本主義使千百萬中小個體生產者陷於破產的時候才奪取政權。無產階級應該剝奪工業中的生產資料並將其變爲全民財產,至於對中小個體生產者,那麽應該將他們逐漸聯合於生產合作社中,即大規模的農業企業、集體農莊中,而且隨着社會主義工業的全面發展,必須將集體農莊變爲大生產的現代化技術基地,不但不能剝奪集體農莊,而且相反,還需盡量供給它們頭等的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機器。爲了建立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間的經濟聯繫,必須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商品生產,因爲商品生產乃是農民所唯一可能接受的與城市進行經濟聯繫的形式,並須全面開展蘇維埃商業,把所有一切資本家從商品流通中排擠出去。斯大林同志强調說:“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證明列寧所策畫的這條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十三頁)
  共產黨與蘇維埃政權在斯大林領導下,順利地完成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列寧的合作社計劃,使農民轉入集體農莊的道路,保證了蘇聯集體農莊制度的勝利,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使我國得以從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逐漸過渡到其第二階段。二集體化的提出與實施
   斯大林同志發展了列寧關於小農經濟社會主義改造的學說,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創立了農業集體化的學說。
   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發生了糧食困難,這使糧食問題被作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而被提了出來。
  人民的敵人企圖利用這種困難破壤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他們爲了這個目的而編造了有害的理論,即所謂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衡”的理論。斯大林揭露了逼種“理論”的復辟本質,指出這種理論旨在保護富農與在我國恢復資本主義。斯大林同志創造性地應用與發展了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指出困難的原因在於蘇維埃政權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當時是基於二個不同的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的大而集中的工業,是基於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發展的,它很快地進行着擴大再生產;而同時農業却是基於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它的生產是分散的、原始的、不發展的、商品性很低的。小農經濟“不僅沒有逐年實現擴大再生產,恰巧相反,它甚至連單純的再生產,也不是時時都有可能實現的。”(“列寧主義問題”,三八〇頁)黨懂得,如果不能在農民面前擊敗富農,工人階級與軍隊將會因糧食不足而挨餓,而集體農莊運動也將不能採取大規模的性質。 社會主義工業的增長加劇了對於糧食的需求,雖然如此,我們却不能用延緩社會主義工業發展的速率這一辦法來消滅糧食困難,因爲這意味着削弱工人階級在與小資產階級自發性鬥爭中的地位,在與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因素鬥爭中的地位。“恰巧相反,我們應當保持現時的工業發展速度,我們應當在一有可能時就更加發展這個速度,以便把大批商品輸入農村,並從那裏多多收取糧食,以便把機器供給農業,首先是供給集體農莊和國營農莊,以便把農業工業化,並提高農業生產的商品額。”(斯大林一九二八年與紅色敎授學校、共產主義學院以及斯維爾德洛夫大學學生的談話,“列寧主義問題”,二七三頁)
   斯大林同志的結論是,必須擴大農業、使其能够積累,能够擴大再生產,因此必須改造國民經濟中的農業基礎。
  大型的、具有高度商品性的農業有二種:一是資本主義農業,一是集體化的、社會主義的農業。斯大林在論證集體化的必要性時,給農業中的大生產的優越性問題作了新的說明:斯大林說明大型的社會主義生產既比小農生產爲優越,也比資本主義大生產制爲優越。
  資本主義大生產制是與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不能並存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不僅須要很長時期的發展過程,而且它使勞動農民分化、貧困與飢餓。社會主義大生產制具有大的優越性,這種大生產制的產生不是自發的、掠奪性的,而是計劃地、沒有危機地產生的,是以高度技術爲基礎,不斷地增長和不斷地趨於完善的。它保證集體農民的福利不絕增進。因此,共產黨拒絕了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開始用聯合農民經濟於集體經濟中的辦法使農業擴大。斯大林同志說道:“集體化方法之所以是最高級的、進步的方法,不僅由於它不用使農民破產,而且更由於它使我國能在若干年內即到處遍佈大型的集體經濟,這種集體經濟可能應用新技術,利用一切農業科學上的成就,並供給國家以大量商品產物。”(斯大林在莫斯科城斯大林選區選民大會上的演說。) 斯大林全面地解决了小農經濟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步驟、形式與方法諸問題。斯大林發展了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領導作用的學說。要以集體制度代替資本主義的個體農民制度,要在農業中建立新的經濟基礎,必須全面擴大社會主義工業,增加其生產力,以便藉工業之助改造農業,使之成爲大生產的技術基礎。社會主義工業在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是强大的推動力,這不僅由於工業的高速度發展使集體化成爲經濟上的必要,而且由於它是農業生產力增長的源泉,工業的生產力越是强大,它改組農業的可能性也越大。强大的工業可以將農業變爲現代化的機器技術基地,將集體化的可能性轉變爲現實性。斯大林同志指出:“工業乃是這樣的鎖鑰,藉其之助,可以將落後的、分散的農業改建成集體的農業。”(“斯大林全集”十一卷,二五四頁)
  共產黨與蘇聯政府建立了强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後,便能根本改變農業生產力了,這樣便獲得了可能,以便在勞動農民的全力支持下,改造農業中的生產關係,將農民聯合於集體農莊中。 斯大林同志解决了集體化理論的基本問題:關於社會主義農業中的集體農莊形式問題,關於以農業勞動組合作爲現階段集體農莊運動的基本環節與主要環節問題,關於在全面集體化的基礎上將富農階級消滅的問題,關於將機器拖拉機站作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立脚點的問題,關於進一步發展集體農莊的步驟問題。 在斯大林著作中,全面地解决了社會主義農業中的集體農莊形式問題。斯大林同志發展了與實施了列寧的合作社計劃,他首先指出了,集體農莊是合作企業。擁護資本主義復辟的托洛斯基—布哈林分子,企圖反對集體農莊合作社,從而瓦解農業集體化運動。斯大林同志揭露了這些企圖的反革命本質,指出:“集體農莊一般說來是合作社運動不可分開的組成部份,局部說來是列寧合作社計劃不可分開的組成部份。”(“列寧主義問題”,二七一頁) 斯大林同志說明了合作社運動發展中的二個基本階段。在實現列寧合作社計劃的第一階段時,供銷合作社在爲農業集體化創立基礎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社會主義的、蘇維埃的合作社不能逗留在最簡單的、低級的形態。布哈林及其他右派——資本主義復辟派——竭力企圖歪曲列寧的合作社計劃,企圖將合作社計劃的實現限止於合作社的低級形態。斯大林護衞了列寧的合作社計劃,使其免於革命敵人的進攻,並全面地發展了關於集體農莊是合作社的高級形態的學說。斯大林在其著名的論文“大轉變的一年”中指出:“在廣大的集體農莊運動還沒有發展的時候,合作社的初級形式,即供給合作社和銷售合作社,本是這樣的“大路”,而當合作社的高級形式,即集體農莊已經出現的時候,集體農莊就成爲發展“大路”了。”(“列寧主義問題”三七三頁)
  集體農莊是合作社的不可分割的構成部份,並且是合作社的高級形式,這一列寧、斯大林的學說在闡明集體化理論的一切其他問題時,尤其在確定將農民聯合於集體農莊中的正確方法時,具有非常的意義。斯大林發展了列寧關於合作社的觀念,指出;合作社的基本原則是自願。但是自願並不是自流。斯大林粉碎了復辟派的社會主義建設“自流”論。集體化的方法意味着社會主義經濟法則的自覺利用,它不用自流方式達到,而係由共產黨及蘇維埃國家進行有效的、有計劃的組識——經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準備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條件。這種條件之一是對勞動農民進行說服工作,吿訴他們集體化對他們的有利性和必要性。“列寧主義敎導說,只有在農民面前具體表明,並用事實、用經驗證明了集體農莊確實優於個體農莊,集體農莊確實是比個體農莊有利些,集體農莊確實能使農民——貧農和中農——擺脫貧窮困苦狀况時,才可說服農民相信集體農莊底優越。列寧主義敎導說:沒有這些條件,集體化便不能穩固。”(“列寧主義問題”四一五頁)
  列寧主義敎導說,集體化的實行,必須以工人階級和中農的聯盟爲基礎,應該鞏固這個聯盟,並將其提高到更高級的階段。斯大林同志不止一次地强調:“現今集體農莊運動底基礎是工人階級與貧農聯合中農去反對一般資本主義份子,特別是反對富農。”(前書,四一三頁)
   斯大林同志指出,過渡到集體化的辦法,不是簡單地與和平地使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就算,而是要進行農民反對富農的羣衆性的鬥爭的。 斯大林同志解决的關於集體農莊運動中的立脚點問題,對於集體化方法的順利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爲了將集體化的可能性轉變爲現實性,必須在農村中建立整批的立脚點系統,以保證羣衆性集體運動的成功。這些立脚點是:訓練個體農民集體進行工作的農業合作社,尤其是合同制;第一批集體農莊網,這一批農莊的莊員已經相信集體農莊形式比個體農莊爲優越了國營農莊網,這是改造舊農村的“骨幹”與領導力量,它能幇助農民羣衆走上集體化的道路。集體化的立脚點是拖拉機隊與機器拖拉機站,因爲它們將農業轉變爲現代化的機器技術基地。
   三集體農莊的性質與形式
  在集體農莊建設中,關於集體農莊是什麽經濟形式這一問題,在理論上與實踐上都具有非常巨大的意義。當共產黨正爲羣衆性的集體化準備條件時,資本主義復辟派企圖用一切方法使集體農莊解體,他們形容集體農莊爲國家資本主義的企業和資本主義的企業,照他們的說法,似乎集體農莊和社會主義經濟形式之間沒有任何共通點似地。斯大林同志指出,這種對於集體農莊性質的看法與列寧主義沒有任何共通九點。斯大林在其自己的著作中,解决了集體農莊的性質問題。
  集體農莊,按其自身的性質說來,是社會主義型的企業。集體農莊的經濟基礎是集體的所有制,羣衆的所有制。斯大林證明,集體農莊所有制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之一。在集體農莊中沒有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人們並沒有劃分爲生產資料擁有者和沒有生產資料者,也沒有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集體農莊這一經濟種類,乃是社會主義經濟底形式之一,這是不容懷疑的。”(“列寧主義問題”,三九二頁)集體農莊的勞動產品不是某一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整個集體農莊的公有財產。這裏的個人不可能佔取別人的勞動產品,集體農莊公有經濟的收入係按照“各盡所能,各取所値”的原則,分配於農莊的成員之間。
  斯大林認爲,集體農莊按其自身的性質來說是社會主義的,它代表着蘇維埃合作社的高級形式,這一原則,是我們準確地理解集體農莊諸特點的鎖鑰,這些特點是:集體農莊的組織——經營特點,它的特有形式,它向共產主義發展的道路及其與其他社會主義農業企業(國營農莊),向共產主義發展的道路間之區別。集體農莊與國營農莊都是社會主義企業。集體農莊與國有農莊間的區別,首先在於集體農莊的所有制形式是集體的、羣體的,而不是全民的。蘇維埃政權與共產黨經常地與這些企圖作堅决鬥爭,它們企圖將國營農莊的組織管理系統移植到集體農莊來。“因爲集體農莊與國有農莊不同,國有農莊是國家的企業,是以國家的工具建立的;集體農莊則是農民自願的公共性聯合,是以農民自己的工具建立的,從這裏可以得出一切不同之點來。”(“聯共(布)黨代表大會與中央委員會决議覺集”,第二卷,四二三頁)
  集體農莊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形式。集體化運動的形式問題在集體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蘇聯的經驗指出,集體農莊形式的變化並不是任意地與偶然地發生的,這種變化受着集體農莊生產發展的嚴格制約。集體農莊發展的形式與主要階段,是隨着下列諸點而異的:聯合在集體農莊中的農民之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程度,生產力及整個公有經濟的發展水平,集體農民個人利益和農莊的與國家的公共利益結合之性質與形式。斯大林澈底解决了集體農莊的形式問題。斯大林同志領導了集體農莊的建設,創造性地總結了他的多年的實踐,論證了蘇聯集體農莊發展的三個形式,這三個形式中的每一個都與集體農莊運動的發展水平、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有着緊不可分的聯繫。
  集體農莊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是共同耕作土地的共耕社。在這種集體農莊中,農民只將他們在耕地時的勞動和土地利用實行公有化。生產資料仍舊是集體農民的私有財產,並沒有公有化。集體農莊運動的第二個形式是農業勞動組合。在勞動組合中,農民不僅將耕地時的勞動與土地利用公有化,而且將基本生產資料也公有化了。公有經濟在農業勞動組合中已是主要的所有形式,集體農莊成員的差不多全部勞動都是化費在公有經濟中,公有經濟是集體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每一個集體農莊戶都有個人所有的輔助經濟:私人園地、住宅、產畜、家禽、小型農具,這是農業勞動組合章程所規定的。 集體農莊運動的最高形式是農業公社。農業公社的特點是:在公社中,一切生產資料,一切生產,都社會化了。公社經濟係基於高度發展的枝術,公社必須全面發展,以便豐富地擁有各種農產品:穀物、牲畜、家禽、蔬菜等。在擁有豐富的產品以後,公社還必須粗織集體農民日常需用用品的公共供應工作,使農民的個人輔助經濟喪失存在的必要。農業公社的公有經濟將使集體農民有着豐富的收入,從公有經濟中得到的收入是集體農民收入的唯一來源。 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每一階段,集體農莊的形式都必須伴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作相應的改變。適時地與準確地决定集體農莊的組織形式,是使集體農民進一步向共產主義前進的重要因素。 斯大林同志認爲,農業勞動組合是現階段集體農莊建設中的基本環節與主要環節。這一爲斯大林所解决的問題乃是集體化理論中的重要構成部分。農業勞動組合是農民最容易理解的與接受的組織方式,它是將集體農民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結合的最好的辦法,是使集體農民的個人利益適應於公共利益的最好的辦法。根據斯大林同志的提議,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在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通過將農業勞動組合作爲現階段集體農莊運動的主要形式。
  斯大林同志在其著作中論證了集體農莊中的農業勞動粗合形式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鬥爭中之意義。在“勝利衝昏頭腦”一文中,斯大林同志分析了集體農莊的形式,指出:“我們黨政治戰略的最大長處之一,就是它善於在每一個時機中選出整個運動的基本環節,抓住這個環節,便能把整個鏈條拖向一個總目標去解决任務。”(“列寧主義問題”四〇九頁)斯大林同志在該文中指出,在現今時機中,集體農莊運動的基本環節,它的主要形式,亦即現時必須努力抓住的一環,就是農業勞動組合。農業勞動組合之所以是現階段集體化運動中唯一正確的形式,是因爲它估計了集體農莊生產發展水平,估計了農民的心理與自覺。農業勞動粗合形式能建立與發展大型的、機械化的、具有高度商品性的集體農莊公有經濟,這種公有經濟是使集體農民與整個蘇維埃社會的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與文化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農業勞動粗合形式使共產黨能更順利地完成集體化計劃,它不僅使貧農,而且使數百萬中農也能轉入集體農莊的道路。農業勞動粗合促使農業的落後性迅速消除,因而保證整個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四富農問題斯大林同志的重大功績之一是他解决了這個問題,即從排擠與限制富農的政策過渡到在大規模集體化基礎上將富農階級消滅的政策這一問題。 斯大林全面地解决了將富農階級消滅的問題。斯大林同志指出,消滅富農就像消滅任何剝削階級一樣,必須用這樣的辦法,即在公開的戰鬥中將其粉碎,並剝奪其資本,剝奪其生產基礎,這是消滅一切剝削階級時的共通特點。但這絕不是意味着,對富農的“公開戰鬥”及對富農的剝奪是完全像對地主與對城市資本家所實行的一模一樣。對富農必須應用特殊的方法。這一特殊方法表現在斯大林的古典公式之中:在大規模集體化的基礎上將富農階級消滅。在這個斯大林的公式中包括了三個要點,即將富農階級消滅之條件、時期與方式。 要將富農階級消滅,首先必須建立實行這種大規模的革命措施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消滅產生富農的條件,因爲如果保存着產生、培育某一階級的土壤,那麼這個階級是不可能消滅的。富農的根源是在於小商品生產,小商品生產基本上與資本主義生產屬於同一類型,因此它必然產生資本主義因素。因此,要將富農階級消滅,就必須以機器技術爲基礎,將農民聯合在巨大的農業勞動組合中,這種聯合不是個別農民集團的聯合,而是農民中的基本羣衆——貧農與中農之聯合。大規模集體化消滅了產生資本主義的根源,因此它是將富農階級消滅的基礎。
  爲了順利地消滅富農,還必須使集體農莊與國有農莊具有這樣的物質基礎,使它們的生產和它們的商品糧足以代替富農的生產和富農的商品糧。斯大林在“論蘇聯土地政策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明了過渡到消滅富農的政策,斯大林指出,到一九二九年底,蘇聯經濟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們已具備有物質基礎來用集體農莊和國營農莊生產代替富農生產了。正因爲如此,所以現在我們向富農的進攻,已有不容置疑的成功。(“列寧主義問題”三九八頁)
  在大規模集體化的基礎上消滅富農階級這一個斯大林的公式,不僅指出了消滅富農的經濟前提,而且提供了確定消滅富農的期間與速率之鎖鑰。這個公式明白地指出,只有在集體農莊運動已提高到大規模集體化的水平時,才可能消滅富農階級。如所週知,斯大林同志是於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馬克思主義土地問題專家代表會議上作演說時宣佈消滅富農政策的,在當時中農的根本轉變已經肯定,他們已經大批加入集體農莊了。
  最後,“大規模集體化”的最偉大的革命意義在於:它給我們以消滅富農的方法,這種富農乃是存在於我國的爲數最多的剝削階級。大規模集體化意味着消滅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代之以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集體化遭到富農的最嚴重的抵抗,沒有貧農中農方面的直接的、積極的支持,不實行行政手段,富農是不會消滅的。爲了解决這一任務,必須使富農孤立,組織貧農、團結中農以反對富農。
  大規模集體化和中農向集體農莊的轉變,是工人階級與農民聯盟成熟的標誌。富農是以眞正的革命方法消滅的。因爲“集體農莊運動具有强大的、日益增長的反富農的巨浪性質,它掃除自己發展道路上所有的富農反抗,擊破富農,並在農村中開闢廣寬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道。”(“列寜主義問題”三七七頁)。在這種條件下,剝奪富農是“建立和發展集體農莊這一事業的組成部分。”(前書,三九九頁)
   五機器拖拉機站的作用問題
  斯大林集體化學說的基本環節之一是機器拖拉機站問題。斯大林闡明了機器拖拉機站的意義,機器拖拉機站是社會主義國家在農村中的立足點,是幇助農民並領導他們從事於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好形式,也是幇助集體農莊向共產主義發展的最好形式。社會主義農業和工業一樣,是基於高度發展的機器技術的。社會主義農業只有在技術不斷趨於完善時才可能發展。斯大林在其新的天才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非常明顯地指出了機器技術在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發展中所起之作用。斯大林寫道:“我們大家都慶幸我國農業生產的巨大增長,穀物、棉花、亞蔴、糖蘿蔔等等生產的增長。這種增長的源泉是什麼呢?這種增長的源泉就是現代枝術,就是許許多多爲這一切生產部門服務的現代化機器。這裏的問題,不僅在於一般的技術,而是在於技術不能停止不前,它必須繼續日新月異地改進,舊的技術必須作廢,代之以新技術,新的再代之以最新的。不這樣做,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突飛猛進就是不可思議的,無論豐富的收穫,無論豐足的農產品,也都是不可思議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八十三頁)
  逼種高級的、不斷完善的技術,是由機器拖拉機站帶給集體農莊的。早在一九二七年,敖德薩省昔夫欽柯國營農莊創辦第一個機器拖拉機隊時,斯大林同志便以其天才的明晰,預見了機器拖拉機站的雛型,預見了它是共產黨在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强大武器。斯大林同志在聯共(布)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說道:“同志們!只要這樣的例子多一些,那麽農村中的集體化事業就可能大大推進一步了。”(“斯大林全集”俄文版第十卷三〇九頁)
  一九二九年四月,斯大林同志又强調說:“必須發展機器拖拉機站系統。”(“斯大林全集”俄文版十二卷五十八頁)根據斯大林對機器拖拉機站作用的規定,一九二九年十一月黨中央全會通過决定,决定中說,在建設大型集體農莊中,機器拖拉機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應當成爲整個地區大規模集體化的中心。
  機器拖拉機站在其展開活動的當初的幾年中,是由國營農莊、農業合作社或若干集體農莊的聯合來組織的。關於如何才能準確地將合作性質的共耕社的利益與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利益結合起來這一問題,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曾就一切實踐經驗與理論根據作過仔細的硏究,並得出了唯一準確的結論,即只有採取機器拖拉機站的國有形式,才可能保證對農民作最好的幇助,才可能迅速地發展農業生產力並在這基礎上在農村中建立新的、鞏固的、集體性的生產關係。黨中央委員會在一九三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决定中,對機器拖拉機站下了古典的定義:“機器拖拉機站已被羣衆性的經驗所證明,是蘇維埃國家在高度技術基礎上對大型集體農業之組織形式,在機器拖拉機站中,集體農莊羣衆建設自己集體經濟的獨立活動,與無產階級國家的頜導及無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帮助與技術幇助,完全結合了起來。”
  共產黨與蘇聯政府根據斯大林的集體化學說,建立了强大的機器拖拉機站網,機器拖拉機站的數目現在已達八千九百三十九個。每一機器拖拉機站均有完善的機器裝備:拖拉機、聯合機、和各種各樣的農業生產工具。爲了有效地利用機器拖拉機站的頭等技術,國家給集體農莊訓練了成百萬操縱機械化勞動的工人:拖拉機手、聯合機手、機器操縱者、修理工人等,這些工人都是從集體農莊莊員中挑出來的。爲了使機器拖拉機站能作組織的、農學的與技術的領導,在機器拖拉機站中集中了農學家、工程師與土壤改良家等精練幹部。
  國家的機器拖拉機站集中了農業中的决定性的生產力於自己的手中,因而使自己變爲集體農莊生產中的頜導力量與組織者。機器拖拉機站在促使集體農莊豐收與提高生產力中,起着組織者的作用。
  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斯大林關於機器拖拉機站在集體農莊發展中的意義與作用的學說提高到了新階段。斯大林同志指出,蘇聯集體農莊建設的實踐,證明了黨對於機器拖拉機站問題所採取的路線之準確性,這一路線是符合於社會主義經濟法則的。斯大林同志指出:“集體農莊運動進一步的增長和集體農莊建設的發展,使集體農莊莊員以及頜導工作人員都最後地確信,把農業的基本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中十集中在機器拖拉機站手中,是保證集體農莊生產高速度增長的唯一方法。”(“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八十二頁)
  黨與政府依據於社會主義經濟法則而組織的機器拖拉機站,二十五年來已被實踐證明爲是社會主義農業中的合適的工業企業。蘇聯機器拖拉機站的建設,是準確地利用社會主義經濟法則的典範。共產黨與蘇聯政府認識了支配着社會生產發展的法則,將農業變爲嶄新的機器技術基地。爲了頜導與幇助作爲完全企業的集體農莊,確定了機器拖拉機站與集體農莊間的準確的相互關係。二者之間根據合同互相合作。這種合作的發展與鞏固日益加强與鞏固。在當前的條件下,“像機器拖拉機站的機器以及土地逼樣的生產資料……是完全可以决定農業的命運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八十一、二頁)
  第十九次黨代表大會發佈指示說,必須“改善機器拖拉機站的工作,擴大它的活動範圍,它必須將集體農莊生產中的一切部門的費力勞動機械化,並提高機器拖拉機站在完成農作物收割計劃與畜牧業生產計劃中的責任。”(“第十九次黨代表大會關於蘇聯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發展五年計劃的指示”)完成這個指示就等於加强機器拖拉機站在進一步發展集體農莊中的頜導作用。六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問題 斯大林的集體化學說,不僅闡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集體農莊運動的法則,而且闡明了從社會主義逐漸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之集體農莊運動的法則。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九年指出:“集體農莊的偉大意義,正在於它是農業中採用機器和拖拉機的主要基礎,是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精神去改造農民、改造農民心理的主要基礎。”(“列寧主義問題”,三九五頁)
  斯大林在其最新的天才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指出,在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中,將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這一問題,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一問題,與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生產之作用與意義問題密切地相聯繫。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生產在一定時間內有其經濟上的必要。這種必要性是由於在我國存有二種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形態之故,這二種社會主義所有制是:國家的——全民的所有制,與集體農莊所有制,後者是不能叫作全民所有制的。在農業中,基本生產工具(機器、土地)屬於國家所有,但是集體農莊中的勞動却屬於農莊自己所有,種子也屬於自己所有,土地係由國家交給集體農莊永久使用,集體農莊支配它就像支配自己的財產一樣,雖然它不能將其出售、購買、出租或抵押。集體農莊的產品,集體農莊也將其作爲自己的財產來支配。除了商品聯繫,除了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繫,在現時都是集體農莊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也像大約三十年以前當列寧宣佈必須以全力擴展商品流通時一樣,乃是必要的東西。”(“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十四頁)
  斯大林同志指出了商品流通的作用與意義後說:“我們馬克思主義者是從這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出發: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以及依照需要來分配產品的共產主義原則,是擯斥任何商品交換的,因而也擯斥把產品轉化爲商品,同時也就是把產品轉化爲價値的。”(前書,八十五頁)
  斯大林同志闡明了集體農莊所有制的歷史作用與歷史意義問題。第一次五年計劃期間在蘇聯農村中發生的廢止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而代之以新的、集體的生產關係一事,在使我國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即使在社會主義下,生產關係的發展也仍是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的。在現在和在最近的將來,集體農莊所有制與商品流通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在將來就不會成爲發展的障礙了。“當然,新的生產關係不能永遠是新的,而且也不永遠是新的,它開始變舊,並與生產力的進一步發生矛盾,而開始失去其爲生產力的主要推進者的作用,並變成生產力的阻礙者。”(前書,五十六頁)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種矛盾會被適時地注意與克服。“這首先是與集體農莊集團所有,制、商品流通這種經濟現象有關的。”(前書,六十一頁)現在,當我國已開始進入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並向共產主義大步前進的時候,集體農莊所有制與商品流通已在開始阻礙我國生產力的强大發展了,因爲它們正在阻礙這種由國家計劃化來完全包括全部國民經濟、特別是包括農業的事業。愈向前去,這些現象就愈將阻礙我們的前進。因爲,正如斯大林同志所强調的:“如果讓集體農莊集團所有制、商品流通等等經濟事實仍然存在,那就旣不能獲得能滿足社會一切需要的豐富產品,也不能過渡到“各取所需”的公式。”(前書,六十頁)
  斯大林同志解决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辦法問題。斯大林同志堅决地否定了某些經濟學家的建議,他們建議用國有化的方法將集體農莊財產變爲全民的財產,斯大林同志認爲這些建議是完全不正確的、不能採納的。斯大林同志强調說:“集體農莊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財產,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像處理資本主義財產那樣來處理它。”(前書,八十頁)這些經濟學家的建議之所以不能採納,還由於“國家並不是永世長存的。隨着社會主義的活動範圍在世界大多數國家中的擴大,國家將日漸消亡,因而把個別人的財產和個別集團的財產轉歸國家所有的問題當然也就會消失。國家一定消亡,而社會是一定留存下來的。”(前書,八十頁)
  斯大林同志也堅决地否定了將基本生產工具機器拖拉機站出售給集體農莊作爲集體農莊財產的建議。斯大林同志指出,將機器拖拉機站賣給集體農莊,這不但不能將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而且相反,這只會使集體農莊所有制離開全民所有制更遠,不是使其接近共產主義,反而使其遠離共產主義。集體農莊將是基本生產工具的所有者,它將能按其自己的意圖處置這些生產工具,集體農莊在與國營企業相比時,將處於一種特殊的地位。這種情况,會使商品流通的活動範圍擴大。 斯大林同志非常深刻地闡明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眞正步驟。集體農莊可以隨意支配與處理的基本財產,是它的產品。“問題在於,這種產品的大部分,即集體農莊生產的剩餘品,進入市場,從而列入商品流通系統中。正是這種情况現在阻礙着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所以正應該從這一方面展開工作,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前書,八十五——六頁)爲了把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必須將集體農莊生產的剩餘品從商品流通系統中排除出去,把它們列入國家工業和集體農莊間的產品交換系統中。問題的實質就在這裏。”(前書,八十六頁)這些措施成功的保證在於,產品交換系統對於集體農民自身也是有利的,因爲在這種系統下,集體農民從國家手中得到的產品,將比在商品流通中得到的要多得多,價錢也便宜得多。 實行這種措施毋需特別急忙。迅速地一下子就將商品流通與集體農莊所有制廢止是錯誤的、有害的。在現在,商品流通與集體農莊所有制正順利地被利用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它對於我們的社會無疑地是有利的。在最近的將來,它也仍將是有利的。要過渡到高級的經濟形態,需要建立必要的前提。現在在城市與集體農莊鄉村間的經濟聯繫中,已經包含了產品交換的胚胎了,現在集體農莊已局部地以其棉、蔴、糖蘿蔔和其他農產品與工業品相交換了。“任務是在於,要使農業的一切部門中都培植這些產品交換的萌芽,並把它們發展成爲產品交換的廣大系統,以便集體農莊在交出自己的產品時不僅取得貨幣,而主要是取得必要的製成品。”(前書,八十六頁)產品交換擴大後,商品流通的活動範圍將縮小,而集體農莊的基本財產——產品——將被包括於全民計劃體系內。
  提高集體農莊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問題,與進一步發展農業勞動組合問題密切地相聯繫。某些同志認爲,通過實行產品交換制的辦法使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這一措施的實現,可以保證農業勞動組合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越過農業公社的形式,後者已經成爲多餘,而且已不是集體農莊運動的高級形式了。這些同志的意見是不對的。實行產品交換制與提高農業勞動組合到農業公社的水平,這是集體農莊公有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二個不同的方面。逐漸過渡到產品交換制會促使農業勞動組合的公有經濟加速發展,給過渡到農業公社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斯大林在第十七次黨代表大會上指出,“農業公社是需要的,而且它當然還是集體農莊運動底最高形式,但這不是現時在枝術不發展與產品不够的基礎上產生,而且已經自動改變成了勞動組合的農業公社,而是將來在技術更發展與產品極豐富的基礎上產生的農業公社。”(“列寧主義問題”,六二二頁)
  鞏固集體農莊的組織與經濟,對使農業勞動組合發展爲將來的農業公社一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機器拖拉機站須加緊以頭等的機器技術幇助集體農莊生產,並使這些技術完善化,保證土壤的高度肥沃和收穫的豐盈,鞏固並全面發展强大的、多種部門的公有經濟,保證一切農業部門具有精練的幹部,鞏固集體農莊勞動紀律並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競賽。只有用這些辦法,農業勞動組合才能具有高度的勞動生產率,並保證我國具有豐富的產品。
  斯大林關於農業集體化的學說,包括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進一步發展集體農莊中的一切問題。斯大林的集體化學說是共產黨和一切勞動者在爲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而鬥爭中的强大的與高貴的武器。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四辑》原拟选用联共(布)党第十五、十六两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及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联共(布)党中央关于反对歪曲我党集体农庄运动路线的决议,因缺原文,未能如愿。又拟选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及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六日“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农业生产关键所在”。

阅读

相关人物

克拉也夫
责任者
斯大林
相关人物
列寧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