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共黨爲創造農業集體化的條件而鬥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30020020230003427
颗粒名称: 聯共黨爲創造農業集體化的條件而鬥爭
分类号: F302.2
页数: 23
页码: 1—23
摘要: 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一致通过了斯大林的扩大并加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计划,并明确指出用什么方法解决斯大林同志所提出的、全面展开农业集体化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 联共党 农业集体化

内容

蘇聯共產黨(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規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一致通過了斯大林的擴大並加强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計劃,並明確指出用什麼方法解决斯大林同志所提出的、全面展開農業集體化的歷史任務。
  斯大林同志在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吿中,很明確地指出,在實現了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的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方針的基礎上所達到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成就是偉大的。蘇聯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在技術經濟方面最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速度。
  一九二七年年底,蘇聯在國民經濟中工業的比重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二,相當於戰前的水平。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工業發展得更快,一九二七年比一九二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八。這一點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大工業所不能想像的高度增長速度。斯大林同志說:“我們社會主義工業的空前的發展速度是蘇聯的生產方式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優越的一個明顯的鐵證。”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促使蘇聯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份日趨死亡,社會主義成份日益增强。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蘇聯整個工業中,私營成份僅佔百分之十四。斯大林同志評價了蘇聯工業化發展的這些巨大成就,他着重指出,“蘇聯工業是循着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獲得勝利的道路發展,在工業方面“誰戰勝誰”的問題,已注定要由社會主義獲得勝利了。
   私商從商業中被排擠得很快,私商在零售貿易中的比重從一九二四—一九二五年的百分之四十二減少到一九二六—到一九二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二,在批發貿易——從百分之九減少到百分之五。
   工商業中社會主義成份的發展爲加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成份的全面進攻創造了條件。
  斯大林同志說:“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工業化是按着增加社會主義經濟部分在生產中及商品流通中的比重與頜導作用,縮小私商與資本主義成份的方向進行的。”
  斯大林同志在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上指出,必須“擴大和鞏固我們社會主義的成份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無論在城市或鄉村中)的頜導作用,努力的設法消滅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份。”爲了加强國民經濟的計劃性,爲了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展開有計劃的全面進攻,黨代表大會發佈了關於編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示。
  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責成聯共(布)中央委員會今後要不倦地實現工業化的政策。斯大林同志提出:“……要鞏固已達到的社會主義工業發展的速度並在最近的將來加强這種速度,以造成趕上與趕過先進國家所必須的優越條件。”
  但是,在社會主義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商業中社會主義成份的飛速增長的情形下,農業的發展速度却是比較慢的而且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發展,當時的農業商品粮本來就少但還有繼續減少的威脅,因而對城市和軍隊的粮食供給方面發生了嚴重的困難。
   爲什麼農業會有這樣的情况呢?
  斯大林同志說,它是因爲:“我們的農業技術太落後,農民文化水平太低而特別是因爲我們的農業生產是分散的,它不具備國有化了的大工業所具備的那些優越性。我們農業生產還沒有國有化,還沒有粗織起來,還是零星的分散的。農村經濟不是有計劃的,大部分還被小生產者的自發性所支配着。”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由於消滅了地主經濟和削弱了富農經濟之後,小農經濟,特別是中農在農村中所佔的地位提高了兩倍,大家知道,他們供出的商品粮的數量是比較少的。
  這些農民成爲生產總値和商品總値的主要所有者,然而分散的個體農業繼續存在着。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個體農戶數是一千五百萬—一千六百萬的話,那末到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時,個體農戶的數目增加到二千四百萬—二千五百萬。這一點說明農業變成更分散的、半自然的、能提供很少商品粮的經濟。大規模的社會化農業——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那時在粮食的生產中完全佔很小的一部分。而在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中,商品粮差不多佔粮食總生產量的一半,在個體農業中,商品粮剛佔其總產量的百分之十一·二。這些情况使商品粮比戰前時期大大減少了。斯大林同志說:“巨大農莊,不管它是地主農莊也好,富農農莊也好,或是集體農莊也好,它的長處,就是能使用機器,利用科學成就,使用肥料,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它能出產最多的商品粮。反之,小農經濟所有的弱點,就是它沒有這種可能性,或幾乎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它是半消費性的,商品出產量很少的經濟。”
  一九二七年,總的說來農業的生產總値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播種面積也恢復到戰前規模,但粮食的生產只得等於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九十一,而能够賣出供給城市的粮食稍微多於戰前時期所出賣的粮食數量的三分之一。
   斯大林同志指出:“毫無疑義的,讓糧食生產所處的這種狀况繼續下去,那蘇聯的軍隊和城市居民就會陷於經常挨餓的境地。
   這曾是糧食生產的危機,在這種危機後面一定會有畜牧業的危機跟着發生。”
   糧食的危機是國家工業化發展中的最嚴重的阻礙。小的個體農民經濟是蘇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妨礙。
  這種情况的出路就是把農業轉變爲大生產,能够廣泛地使用拖拉機和現代的農業機器,並大大地增加糧食的商品率。但是大農業有兩種,一種是資本主義的,一種是社會主義的。很明顯,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國家是不能够走上資本主義大生產的建設道路,使農民羣衆遭受破產和貧窮,使工農聯盟陷於滅亡,使富農强化起來,並使社會主義遭到失敗。
  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曾經指出,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兩叛徒也就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企圖迫使蘇維埃農民走向這條陷無產階級專政於毁滅的道路——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布爾什維克黨澈底粉碎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匪幇在我國恢復資本主義制度、保持中世紀的落後和分散的農業的企圖。
  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國家只有一條走向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道路,這是列寧和斯大林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把小農經濟轉變爲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集體農莊的道路。
  只有把零星分散的小農經濟組織成爲能够運用拖拉機和現代機器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才是通向消滅農業的落後和大大提高農業各部門,首先是糧食生產和商品作物生產的最近的道路。
  斯大林同志把農業落後於工業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在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上的報吿中指出,消滅這個落後的道路和擺脫這種情况的出路。
  斯大林同志說:“出路就在於用共同耕種制作基礎來把零散的小農生產聯合爲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用新的更高的技術作基礎來實行集體耕種制。
  出路就在於逐漸地並且是一貫的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示範和說服方法,把小的和極小的農業生產統一爲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以共同合作的集體耕作爲基礎來採用農業機器和拖拉機,採用效率高的農業的科學方法。別的出路是沒有的。”
  根據斯大林同志的指示,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採取了農業集體化的固定不移的方針。大會的决議中曾經指出,“現在把小個體農民經濟統一和改造爲大規模的集體經濟的任務,必須作爲黨在農村中的基本任務提出來。”十大會指出,農業這個偉大的改造,只有以絕對自願原則和全力團結中農做基礎才有可能完成。大會要求在廣大的農民中趕快着手展開宣傳,向他們說明逐漸轉向大規模的社會化農業的好處和必要性。大會對莫洛托夫同志“關於農村工作”的報吿所作的决議中曾指出,“黨在農村中已經獲得的成就和因此而發生的新的局勢,可以使無產階級的政黨運用各經濟機關的一切力量,繼續依靠貧農和中農羣衆,繼續向富農進攻並採取各種新的措施限制農村中資本主義的發展,引導農業走向社會主義的方向。”
   因此,大會提出了黨的許多重要的保證集體化政策的實現和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任務。其中主要的是:
  加强和發展國家機關和合作社在農村推銷工業品和採購農業產品的工作,這就是貫澈農業計劃性和保證社會主義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頜導作用的主要條件;
  擴大和加强各種合作社,在最近時期把全部貧農和大部分中農吸引到合作社裏來;特別要奬勵各種特殊形式的農業合作社,這些合作社是從供銷合作社逐漸轉變到個體農業生產社會化的主要工具;
  盡力幇助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强國營農場並把它們變成模範的社會主義農業。通過租賃站、農業技術站和拖拉機隊的組織加强國營農場對個體農民的幇助。
   迅速進行土地合理使用的工作,這些工作是大大提高農業的主要措施之一,盡力發展最有利於合作社化和農業機械化的土地利用形式;
  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的預約採購(合作社農民和國家機關之間的合同關係)工作,這種預約採購工作使農民和直接社會主義工業相結合並保證國家有計劃的調整各有關農業部門;
   對於各種集體農莊、貧農和少地的中農增加農業信貨和物質幇助;
   更廣泛地吸收貧農、僱農和中農積極參加村蘇維埃工作及其他社會粗織的工作;
   擴大農村的政治敎育機關和學校網,努力培養新的和提高現有農業知識分子幹部的工作能力,從其中培養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積極分子。
   與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所决定的農業集體化有直接聯繫的是關於使村蘇維埃活躍起來的問題,因爲它們在吸收幾百萬勞動農民——貧農和中農——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中,在農業全面集體化中,負有巨大的作用。莫洛托夫在黨代表大會上,把村蘇維埃眞正活躍的問題看成實行重要組織措施——土地協會受於村蘇維埃領導的問題。這一點能使村蘇維埃充分實現其在農村中的政權,能够把富農從他們最後藏身之地——土地協會打出來。土地協會隸屬於村蘇維埃後,走上了新的發展階段,它得到了土地協會的預算,用以作爲發展經濟、文化和社會政治工作的新的物質基礎,得到了進一步活躍、發展和加强所有工作的新的基礎。
   所有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爲了使農民羣衆積極起來,把他們吸引到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事業中來。
  一九二八年,在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的十一月全會上,斯大林同志在這次“論國家工業化和聯共(布)黨內右傾”的演講中全面地闡明了必須加速工業化的速度,必須加强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建設。斯大林同志曾經指出,只顧在工業中建設社會主義,而任農業盲目發展,指望小資產階級的農村自己會跟着社會主義的城市走,這樣社會主義是建設不成的。同時,不可能讓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在較長時期內建立在兩個對立的基礎上:最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和分散的小商品生產的基礎,因爲這早晚會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瓦解。
  因此,應該立即消滅那些日益明顯表現在國民經濟制度中的危險矛盾:一方面,是以私人所有制爲基礎並替資本主義打基礎的小農生產,另一方面,是發展社會主義基礎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工業生產。創造社會主義的統一的穩固的經濟基礎的問題是必須解决的。
   斯大林同志就這一問題發展了列寧的思想,他說:“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這就是說,農業和社會主義工業要結合爲一個統一的經濟,社會主義工業要領導農業,在工農業產品交流的基礎上搞好城鄉間的關係,杜絕並消滅那些一切產生階級,首先是產生資本的根源,最後要建立起能够直接促使階級趨於消滅的生產條件和分配條件。”
  布爾什維克黨預先看到了在實現這個偉大革命改造的鬥爭中是會有巨大困難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一條未經開闢的道路,若把時時代代守着小塊土地,守着小家底和過着小農民生活的百萬農民轉變到以社會所有制和集體勞動爲基礎的大規模的集體生產的道路上去,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必須在農村來一個澈底的大革命,必須從根本上改造農業。
  但是,普遍集體化必須具備一些條件,沒有這些條件集體化便不可能順利實現。這些條件之中最主要者,是在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的第二天就出現了。這就是關於沒收地主土地和土地國有化法規的實施。這個法規,永遠消滅了土地的私有制,提高了農民羣衆的物質生活水平,幇助小農生產轉變爲大規模的集體生產。布爾什維克黨把國民經濟命脈集中在工人和農民國家的手裏以後,經過長期而堅苦的努力,更爲農民創造了其他條件,使之走上集體農莊建設的道路並堅决根除農村中的資本主義。
  從十月革命初期起,列寧就號召黨去組織集體農業生產。“從那時起,我們黨內未曾停止過集體生產思想的宣傳工作。”十三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二九年四月聯共(布)中央全會上說過:“……黨還在十月革命時就已預見到了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必要性,逼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十四但是在當時黨還不能廣泛展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建設,因爲條件還不具備。只有到了一九二九年十月革命的果實才完全表現出來,只有到這時黨才爲强有力的展開集體農莊建設創造了所必須的條件。在這些條件之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加速發展我國工業,就是改造農業的關鍵。”
   斯大林同志在聯共(布)中央四月全會上,曾經指出了四個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計劃的條件。
  第一,我黨的各級組織必須擁護黨中央有關的全面集體化運動的政策。黨員羣衆必須認識實行這個政策的正確性、及時性和必要性。“黨員羣衆之眞正面向城鄉結合的新形式是在糧食採購問題剛遇到嚴重困難時才開始的。因爲有了這些困難,黨員羣衆才體會到十分需要加强城鄉結合的新形式,首先是加强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並堅决擁護中央進行這件工作。”
  第二,貧農和中農羣衆必須根據親身體驗相信集體農莊優於個體農業,基本農民羣衆中必須掀起一種擁護集體農莊的羣衆運動。“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的農民把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看做是帮助他們解决種籽、優良牲畜、機器和拖拉機問題的地方。現在只要有機器和拖拉機,集體農莊事業保證能加快速度前進。” 第三,國家必須掌握必要的物資,以便資助集體農莊的普遍建設。我們知道,在最初時期,我國沒有這筆資金。不但如此,國家在當時甚至缺少實行低限度的工業建設所需要的資金。但是,到了一九二九年,國家有了可能大量的資助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
  第四,必須發展能够保證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得到農業機器、拖拉機和肥料的工業。很明顯,從前我國工業剛剛建立的時候,是不能滿足農業技術方面的巨大需要的。斯大林同志說:“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農業所需要的這種工業基礎了。”
   這些條件是實現農村的根本的社會主義改革的基礎,爲了創造這些條件,黨曾不屈不撓地奮鬥,終於在全面集體化的前夕創造成功了。
  在解决糧食困難的鬥爭過程中,黨在貧農和中農羣衆的支持下,加速了合作社的發展。例如,在一九二八年已經有七萬零三百八十二個農業合作社,參加的農民爲一千二百九十四萬一千名,也就是說,百分之五十·五的農民已組織起來了。農民差不多全部都參加了合作社(包括消費合作社),這一點對於農民之逐漸走上集體生產的道路,曾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斯大林同志說:“亳無疑義的,如果不大力發展合作社,特別是那些在使農民對集體農莊有了好的印象的農業合作社,我們就不會有像現在成千上萬的農民所表示的對集體農莊的擁護。” 絕大多數農民從日常所看到的事實上開始認識到沿着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優越性。由於集體農莊運動的發展和對富農的進攻更加猛烈,一部分富農經不起蘇維埃政權的壓力已不再出租土地和僱傭勞動。
  在這些情况下,集體農莊表現得更加生氣勃勃了。富農放棄的土地和勞動力全部都歸到集體農莊來。例如,在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二九年間,不僅集體農莊的領地增加了,而且播種面積和耕地面積也大大地增加了。在這時期,集體農莊的耕地面積,從百分之四十九·一增長到百分之六十三,四。同時,應該考慮到,當時的集體農莊主要是由貧農和土地少的中農組織起來的,一般講,缺乏生產工具。“其實,農民單是把工具集合起來在集體農莊進行生產,就獲得了我們的農民所想都沒有想到的效果……在單獨勞動的時候,貧弱無力的農民一旦把自己的農具集合起來組織了集體農莊的時候,就變成了極大的力量。”二十農民依靠集體農莊就有可能耕種大規模的撩荒地和生荒地了。
   由於許多生產和農業技術改善的結果,俄羅斯聯邦共和國集體農莊的收穫量比個體農民大大地提高了。例如,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九年,伏爾加河下游集體農莊,每公頃收穫裸麥七公担,而個體農民——五公担,北高加索集體農莊——六公担對五公担,中部黑土地區集體農莊——十二公担對九公担。下面的數字是烏克蘭平原地區的收穫量,說明了集體農莊生產優越於富農生產的情形:
   由此可見,蒸蒸日上的集體農莊乃是新的集體農莊生活的最好的宣傳者。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間,大批的農民曾不斷地參觀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農民到那裏去是爲了硏究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生產的經驗,並親眼看一看它的好處和優越性。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九年,由附近農村北高加索的“巨人”國營農場參觀的農民有十七萬多人。其他各省份也有類似情形。這些參觀團對農民羣衆起了極大的影響。例如,烏克蘭地區,參觀了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農民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五馬上參加了集體農莊,而且成了集體化運動的領導者。
  當時的特點就是中農羣衆已經認識到必須走集體化的道路。如果說一九二八年以前,絕大多數集體農莊是由貧農和較貧中農組織起來的,那末一九二八年年底,特別是一九二九年除了貧農之外,無數中農紛紛加入了集體農莊。我們看一看下面說明這個過程的實際數字(百分比)。這個表說明:①集體農莊構成中窮戶(沒有馬和有一匹馬的)的比重大於個體農民構成中窮戶比重;②一九二八年以前組織起來的集體農莊絕大多數——百分之八十四·一——是原來沒有馬和有一匹馬的農戶,其中百分之四十五·二是原來沒有馬的;③一九二八年成立的集體農莊裏,原來沒有馬和有一匹馬的農戶的比重減低到百分之八十二·五,同時沒有馬戶的比例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五·三。由此可見,集體農莊運動已發展到中農已開始大量參加集體農莊的階段。
  集體農莊數量雖然不斷增加,但當時的運動有一個極主要的缺點:絕大多數的集體農莊規模很小,所以也就不能完全發揮大規模集體生產所具有的優越性。一九二八年十月一日,每一個集體農莊平均有百分之十五·六農戶,其播種面積爲百分之五十四·六公頃。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集體農莊百分之六十以上有五—十戶。百分之四十七·五農業勞動組合和百分之四十四·五的共耕社,其生產工具的價値平均不超過一千盧布。而只有在一九二八年年底和一九二九年初,集體農莊才變得比較大些。根據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的材料,集體農莊的戶數平均增加了七·五戶,而播種面積平均增加了二四·七公頃。
  因此,這裏應該談一談黨和政府在這方面所採取的重要措施使集體農莊建設獲得了巨大轉變。根據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和政府的指示集體農莊管理委員會曾經擬定了大規模集體農莊的建設計劃,使這些集體農莊在國家給予的農業技術方面和粗織方面的幇助之下,充分顯示出,農村中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生產的優越性。
  一九二九年,俄羅斯聯邦共和國預定在主要產穀區組織一百四十七個大的集體農莊。這個計劃到一九二九年六月就已經超額完成了。大集體農莊共擁有七十二萬七千八百六十二公頃士地,其中二十四萬零六百公頃爲播種面積。大集體農莊的每一戶平均有二十九·四公頃土地(二十公頃耕地、九·四公頃播種面積)。這是有高度生產能力和經營有盈餘的集體農莊。這些集體農莊的百分之五十擁有兩千公頃到四千公頃的大塊土地,百分之五十——四千公頃以上。
   這些大集體農莊在集體農莊建設的發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們是後來的多數集體化和全面集體化的基礎。
  大集體農莊和一般的集體農莊一樣,多半是由簡單農業合作社成長起來的。大集體農莊的成長,是使農業勞動組合成爲集體農莊建設的基本形式的先决條件之一。簡單的農業合作社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當它向更高級的生產組識轉變的條件成熟了的時候,集體農莊便應運而生。根據西北利亞的七百三十四個集體農莊的典型調査,其中四百零九個集體農莊,也就是百分之五十六是由簡單的生產組織發展起來的。在北高加索所調査的一千零二十五個集體農莊中有百分之二十三是簡單生產組織採用農業勞動組合章程後變成了集體農莊。
  與這種轉變過程的同時,各種新的簡單的生產合作組織也在不斷發展。這些組織擁有各種各樣的經濟性質。一九二九年十月一日,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已經有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九個這樣的組合,其中農耕方面的一萬一千七百三十五,養畜——三千三百二十,機械——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二,土地改良——六千九百三十,銷費——四千九百二十八,其他——五百一十四個。
  所有這些事實和關於集體農莊運動性質的材料都說明,一九二九年上半年很明顯簡單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向更高形式的組織農民的生產集體農莊發展,並且集體化按農業勞動組合這一基本形式進行的農業集體化也更加發展。
  必須指出,在解决關於中農對集體農莊的態度的問題中,大集體農莊的作用是很大的。中農有時看到較貧的集體農莊的工作,便對他們的生活能力表示沒有信心。但是當這些零散的小農莊,組織成爲大集體農莊,並開始使用從國家頜來的拖拉機、複雜的農業機器、以及肥料等的時候,由於事實上,證明了大規模集體機械農莊的優越性,於是中農便不能停留在集體農莊運動的外邊,便轉而加入集體農莊。這一點完全證實了列寧的預見,他曾說:“很明顯,中農不能一下子就倒向社會主義,因爲他堅持過去舊的一套,對待新鮮事物總是畏首畏尾,首先檢査號召他們去做的事情是否免現,非相信這種改變是必要的時候,他則不决定改變自己的態度。”
  因此,一九二九年上半年,大集體農莊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農對集體農莊運動的態度而且成爲展開全面集體化的主要先决條件之一。
  一九二九年,根據不完全的材料,在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有三百三十二個村已經全面集體化了,這些村裏所有貧農和中農都加入了集體農莊。下面就是其中各省的抽査材料:伏爾加河中部地區有三十七個村完全集體化,十四個村已經一大半集體化;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則爲四十一和二十個村,北高加索——九和七個村,中部黑土地區——二十一和六十九個村。無疑地,全面集體化的鄉村和農業合作組合,在每一個這樣的地區裏成了中心,在中心的周圍再繼續進行集體化。第十六次黨代表會議,根據這些現象指出,“不僅鄉村的貧農,而且帶着自己的農具和牲畜加入了集體農莊的中農也開始擁護集體農莊……這是最近集體農莊運動的一個極主要的特徵。” 黨用什麼方法擴大集體農莊和利用哪些槓桿加强了集體化的過程呢?
  集體農莊的擴大有兩方面,一個是逐漸合併小集體農莊,一個是各種簡單的生產組合上昇爲農業勞動組合。根據集體農莊管理委員會的材料,有一多半以上的大集體農莊,是通過這樣合併和上昇的方式組織起來的。
   同時,組織聯合農場也是當時擴大集體農莊的方式之一。許許多多小的沒有行政中心的集體農莊聯合成爲一個在組織上獨立的集團——聯合農場。每個小農莊的生產手段,特別是小製造企業、拖拉機和信貸資金都由聯合農場集中管理,供全場共同使用。在生產上和在組織上它們成爲領導各集體農莊的中心。聯合農場的第一個任務在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六日政府决議中已有决定,但這些任務的廣泛推廣是在一九二八年年底和一九二九年上半年。在這時期,根據不完全材料,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已經有一千零九十四個由小農莊和簡單的生產組合組成的聯合農場。一九二九年六、七月間,烏克蘭的聯合農場數增加到二百四十個,而所聯合的集體農莊則爲二千八百一十一個(一九二八年有一百二十個聯合集體農莊,聯合了一千六百二十個小集體農莊)。北高加索所有集體農莊的百分之六十四已經聯合成三百五十一個聯合組。一九二八年年底,中部伏爾加河已經有一百二十個聯合農場,聯合了二千零六十九個小集體農莊。第十六次黨代表會議曾經指出聯合農場在集體農莊建設中的特殊作用,並提出須全力協助“舊有集體農莊靠吸收新成員的辦法逐漸擴大,並組織聯合農場作爲各地集體農莊在農業技術上和組織上的中心……”。
  聯合農場的影響也波及到個體農民,在物資、技術和組識上幇助他們,給他們開闢了走向集體農莊的道路。聯合農場的基本任務就是爲已參加聯合農場的各集體農莊創造一個共同的技術基礎,使所有農業機器集中到强有力的核心粗織裏去。
  爲了有效地使用拖拉機和複雜農業機器,必須很好的粗織修理廠,有粗織的培養拖拉機司機和其他具有一般技術的幹部來使用這些機器。單獨的小集體農莊不能解决這個任務;這個任務只有聯合農場的有力核心組織才能担任起來。因爲在聯合小集體農莊和簡單的生產組合的基礎上,可以有效地使用物資技術財富來提高集體生產,來擴大並加强集體農莊建設。
  實踐證明了,聯合農場在後期變成了建立機器拖拉機站的基礎。後者在過去和現在都是在組織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起了加强集體農莊的核心作用。其次農產品定購合同制的加强,伴隨了集體化的加强,一切貧農和中農,集體農莊和聯合農場都逐漸包括在這個制度裏來,與全村簽定定購合同會促使農民加入集體生產。由此可見,定購合同制,在粗織新集體農莊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長期定購合同爲農莊的有計劃發展打下了堅固不移的基礎。
   蘇維埃國家通過定購合同制不僅頜導農民走上粗識起來——集體化的道路,而且也提高了他們的耕作技術。爲了實施定購合同制,國家撥出了大量資金。有一百多萬公頃的定購面積,是由國家撥給的優良種籽播種的。
  但是,定購合同制的意義不僅僅限於它的粗織作用;它乃是國家和集體農莊和個體農民取得經濟上聯系的一個主要形式,有了它可以幇助國家在决定播種面積、收穫量、各種農業技術措施以及供給國家糧食和原料方面有計劃地指導集體農莊和農民。因此,通過定購合同制,雙方面的義務——一方面是國家,一方面是集體農莊和農民的義務得以實現。大家知道,國家的採購政策,到一九三三年爲止一直是通過定購合同制度而實現的。關於定購合同制的意義,斯大林同志曾經說過:“誰都知道,普遍的定購合同制有利於組織個體農民的工作,並給國家和農民之間的相互關係帶來了經常性,因此也加强了城鄉之間的結合。”
  機器拖拉機站和拖拉機隊乃是集體化發展和集體農莊擴大事業中的一個極大的要素。它們在提高集體農莊建設速度方面和組織工作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們從最初成立謂始就是社會主義改造和提高農業的强有力的槓桿。
  到一九二九年春天,俄羅斯聯邦共和國有五十六個合作的拖拉機隊,組織了三百七十四個土地協會和糧穀共耕社,包括了三萬七千餘農戶。逼些拖拉機隊耕種的土地達三十三萬公頃。當時它們的機器雖爲數很少,但是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的作用却不小,使農民思想上有了很大轉變,使他們親眼看到了强大的技術代替原始生產工具的時期已經到來了。但是,在集體農莊發展的這一階段上,起决定作用的還是畜力,應該把它們盡可能更有效的加以使用。
  當時,烏克蘭的草原地帶,機器畜力農場(畜力與農具相結合)獲得了廣泛地發展。一九二九年春天,烏克蘭已經有四百個機器畜力農場;不久它們推廣到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各地區去了。
  機器畜力農場之所以建立,是因爲必須合理地使用農具和畜力的原故:在它們的帮助下,克服了貧戶的沒有馬和沒有農具的現象。况且在拖拉機的配合下合理的使用畜力是具有巨大經濟意義的。
  國營農場乃是集體農莊發展中的一個强大的推動力量,它用實際生產經驗說明了建設集體農莊的必要性。斯大林同志評價國營農場在集體農莊運動發展事業中的巨大意義時說,“認爲我們的國營農場只不過是糧食的源泉是錯誤的。事實上,國營農場靠它的新的技術,靠它對周圍廣大羣衆的幇助以及經營規模空前巨大,變成了幇助農民羣衆轉變和推動農民羣衆走向集體化道路的一個頜導力量。”
  第十六次黨代表會議指示全國黨的組織大力推廣農業的集體化運動。代表會議的指示充分考慮了當時國內的具體條件。蘇維埃國家如果在恢復時期沒有足够力量從物質、技術、粗織方面支持農民的集體化運動,但是今天,當我們的黨在復興和建設方面完成了一段巨大工作之後,“無產階級國家的物質資源在質量上數量上都增長了。因而有了可能利用蘇維埃制度的一切優點,在新機械技術和小農生產集體化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的發展速度。”
   如此,接着黨自第十五次黨代表大會以來所完成的巨大準備工作之後,農村中展開了大規模的羣衆性的集體農莊建設運動。

知识出处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参考資料 第四辑》

出版者: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资料第四辑》原拟选用联共(布)党第十五、十六两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及一九三〇年三月十五日联共(布)党中央关于反对歪曲我党集体农庄运动路线的决议,因缺原文,未能如愿。又拟选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及一九五三年三月廿六日“人民日报”社论:“领导农业生产关键所在”。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列寧
相关人物